信任与制度的关系
和谐社会:制度与信任机制分析

和谐社会:制度与信任机制分析作者:许起鹏来源:《经济师》2008年第05期摘要:信任在制度建设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制度的高层到底层都渗透着信任的作用,宏观上,社会整体制度对其他层次的制度信任产生重大影响;中观上,社会部门的失范影响着人们的信任;微观上,制度建构来源于信任的社会功用。
社会制度和人们的信任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信任有利于良好制度的建构,制度的建构又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制度的信任,和谐社会需要寻求制度的良性发展和人们对制度的信任。
关键词:制度信任资本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5-021-02郝奇曼说过,信任是一种特别的资源,人世间唯有这种资源越利用越丰富。
因为人们相互之间信任的机会越多,维持信任关系的时间越久,也就越加相互信任。
长久的、具有稳定性的信任机制往往体现为社会不同层次的制度,它们可被分为宏观、中层和微观的三个层次。
强调信任的制度性决不是要取消个人在信任中的作用;恰恰相反,强调制度和重视个人作用是一致的,因为正如泰勒和克莱默所理解的那样,制度三层次中的微观层次实际上已经涉及了个人因何信任或不信任的心理原因。
现今中国社会中的一些个人信任或不信任的特征应当与整体社会政治的大制度以及多种具体社会中层领域制度的现状联系起来考虑。
宏观和中间层次制度的信任机制都涉及民主社会秩序以及其他信任问题。
一、在宏观层次上,社会的整体制度对社会其他层次的信任形式和特征具有重大影响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复合的承诺和信任关系。
在民主宪政的国家里,人民将权力托付给政府,政府以承诺维护所有公民的权利、增进他们的福利,保护他们的民族国家利益等来取得他们的信任。
一旦人民认为政府因政绩或其它问题没有能充分遵守承诺,他们就可以停止对它的信任。
至少从理论上说,公民和他们的公仆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横向关系。
但是,在专制权力的国家制度里,国家和社会、政府和人民之间则是一种纵向的等级关系。
信任与制度的关系

信任与制度的关系社会分工和个体需要的多样性,以及个体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个体之间必须互利合作。
但是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使得有限的个体只能与有限的个体建立起有限的信任。
更多的时候我们对社会生活中所依赖的那些人是不了解的。
“公共机构和组织的管理者、技术系统的操作者、商品的生产者、服务的提供者,我们几乎全不认识。
”1这时候信任与制度的关系显现出来。
我们来看坐车的另一种情形。
当你坐在公交车上,你不认识驾驶员,也不清楚他的驾驶技术如何,但你却同样坦然自若。
这时你信任的是“一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2,即制度下的某个人。
因为你相信交通法规对公交车驾驶员条件的严格限制,你相信公交公司不会拿公司的利益和乘客的生命当儿戏,你相信交通警察会严格执法。
正如卢曼等人强调的,“给予信任,尤其是对那些嵌入制度的陌生人给予信任,使得跨越大的时空范围而行动协调成为可能,这也使更加复杂、分化和多样化的社会的种种好处得到可能。
”3正是对制度的信任,让我们建立起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桥梁。
就像你要买菜、看病、办事,但你不需要去认识菜场里1《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Piotr Sztompak)著,程胜利译.中华书局,2005.04 2《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制度的释义,商务印书馆,第5版释义3《民主与信任》,(美)马克·E.沃伦编,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10的每一名小贩、医院里的每一名医生、政府里的每一名官员。
在这个意义上,制度是产生信任的基础。
但制度不仅仅是信任的基础。
由于“制度和规则从来不具有无所不在的性质”和“由于可选择(更公平、更有效、更合法,等等)的缘故而可能受到挑战是所有制度的基本特征。
”4制度本身也是信任的对象。
因为从理论上讲,社会生活中许多领域都存在制度的真空地带。
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特性,也使得制度不可能包罗万象、十全十美,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漏洞。
从现实角度看,许多制度的执行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用制度建立信任

用制度建立信任和个人一样,要做好企业内部的关系管理,同样要建立信任。
当然,前提是你要经营好自己的人脉,做好个人的关系管理。
如果你自己都得不到他人的信任,你就不可能让公司里的人相互信任。
从企业层面看,做好关系管理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是“自组织”。
与自组织相对的是他组织。
他组织指的是由一个权力主体指定一群人组织起来,以完成一项被赋予的任务。
自组织则是一群人基于自愿的原则或不可分离的关系而结合在一起,它有以下特性:(1)一群人基于关系与信任而自愿结合;(2)结合的群体产生集体行动的需要;(3)为了管理集体行动而自定规则、自我管理。
中国人是最会自组织的民族,因为自组织是基于人际关系、人际信任而形成的治理模式,不同于层级制(他组织)和市场(基于自我利益、自由选择与自由竞争形成的治理模式)。
中国是“人情社会”、“关系社会”,所以基于关系而形成的自然组合就特别发达。
“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现象,派系、抱团的现象,都说明了中国人长于利用关系网结成自组织。
自组织符合中国人“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就是中庸之道所讲的“放”——给人空间,这样才能激发中国人无穷的生命力和创意。
在这个理念之下,很多企业家和企业都有了非常好的实践(当然,不一定都是中国企业)。
日本的代表是稻盛和夫,他的阿米巴组织;台湾的代表是施正荣,他的“群龙无首”哲学;香港的代表是利丰集团,它的小约翰韦恩制度。
如何才能在公司范围内建立信任?首先,就是要建立规范,这是在个人关系管理中提到的,作为领导,需要“诚”和以身作则,以此来创造愿景和企业文化,这是营造信任环境的基石。
其次,就是要建立制度。
大家都知道,太人治的企业是不好的。
尤其是当企业规模变大的时候,不是靠人管,而是靠制度管。
那么,为了建立信任,需要建立哪些制度?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个:公开诚实的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和互惠制度。
公开诚实的制度你的个人行为是可信赖的,你的整个组织行为也要可信赖,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公开诚实。
制度信任机制

制度信任机制是指通过建立合理、公正、可靠的制度来增强人们对于组织、社会或国家的信任。
它是一种基于制度安排和规范的信任方式,通过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来保障公平、公正、透明和可预测性,从而建立人们对组织和社会的信任感。
制度信任机制的核心目标是确保人们对制度的合规性和可信度,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公正。
在这个机制中,制度的设计和执行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 公平正义:制度应确保公平的资源分配、公正的决策和处理机制,消除任何可能导致不公正的内外部因素。
2. 透明可信:制度的运作应具备透明性,即各方参与者能够了解制度的规则和运行方式,并对结果的产生拥有充分的信息和可信度。
3. 可预测性:制度应具备稳定、可预测的特点,不受突发事件或个人意愿的影响,使人们在制度框架内做出合理的行为预期。
4. 责任约束:制度应设立明确的责任和惩罚机制,确保个人或组织遵守制度规定,并对违法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5. 参与民主: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应该充分考虑各方参与,促进民主决策和共识的形成,增强人们对制度的认同和信任感。
制度信任机制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减少人们的不确定性,增加经济、政治和社会交往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通过建立合理的制度信任机制,可以建立起人们对组织、社会和国家的信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申论范文信任文化和制度

申论范文信任文化和制度在咱们的生活里啊,信任就像空气,平时可能没咋特别注意,但要是没了,那可就憋得慌。
信任这事儿呢,和文化、制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先说说信任和文化的关系吧。
文化就像是土壤,信任在这个土壤里生根发芽。
你看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就有很多倡导信任的元素。
像“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就是告诉大家说话得算数,得讲诚信,这样别人才会信任你。
这种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在一些民风淳朴的地方,大家邻里之间互相帮忙,那是因为有一种信任的文化氛围在呢。
比如说,张家的孩子没人带了,隔壁李家的大妈就主动帮忙看着,为啥?因为大家心里都相信,咱这一片儿的人都是善良靠谱的,这种信任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那种文化在起作用。
可是呢,光靠文化还不够。
这就不得不提到制度了。
制度啊,就像是信任的保护罩。
咱就拿做生意来说吧。
如果没有完善的商业制度,那市场上肯定是乱套了。
比如说合同制度,它就是一种保证信任的制度。
甲乙双方签了合同,那就得按照合同办事,要是一方耍赖,那另一方就可以通过法律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就像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让大家敢于去信任对方。
要是没有这个制度的保障,今天你和别人谈好了一笔买卖,结果对方第二天就变卦了,你这损失可就大了,以后再和别人做生意的时候,肯定就小心翼翼,不敢轻易相信别人了。
再说说现在的网络环境。
网络是个好东西啊,可以让咱们知道很多信息。
但是网络上也有很多骗子,为啥?就是因为网络发展得太快了,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
这时候信任就很脆弱了。
要是有完善的网络监管制度,对那些骗子进行严厉打击,那大家在网络上就会更放心地交流、交易,信任的氛围也会慢慢建立起来。
而且啊,文化和制度这两者还得相互配合。
好的文化能够让制度执行得更加顺畅。
比如说一个企业,它有一种倡导信任的企业文化,那员工在遵守企业内部制度的时候,就会更加自觉。
因为大家从心里就认可这种信任的价值观,觉得按照制度来,对大家都好。
规章制度的遵守与信任建设

规章制度的遵守与信任建设在社会生活中,规章制度的遵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切组织、团体、机构都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这是为了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正常运转。
遵守规章制度是维系组织秩序的基石。
规章制度是组织运作的框架,遵守规章制度可以使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在相同的基本准则下行事,形成有序、高效的工作氛围。
举个简单的例子,企业里的员工如果不遵守上班时间的规定,随意迟到早退,将会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在学校、军队等集体组织中遵守纪律更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才能确保集体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更好地完成组织的任务。
而规章制度的遵守也是信任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个组织、机构或团队,如果成员普遍不遵守规章制度,就会导致团队之间的信任瓦解,人与人之间产生怀疑和猜忌,工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相反,当每个成员都以身作则,不仅展现了自身的责任心和诚信,还能够得到其他成员的尊重和信任。
只有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团队才能顺利协作、凝聚力才得以提高。
而这种信任关系也将有助于解决问题时的协调和合作,提高团队的战斗力。
值得注意的是,规章制度并非是僵化的束缚,它应该是社会进步的引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变化,规章制度也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
而对于个人来说,遵守规章制度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只有充分认识到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主动遵守规定,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才能逐渐形成规章制度与个人行为的有机衔接。
在实现规章制度的遵守和信任建设的过程中,教育和引导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各级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宣传,增强组织成员的规章制度意识,也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
同时,组织内部应该注重培养和弘扬诚信、守信的价值观,加强沟通和协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总之,规章制度的遵守与信任建设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只有通过遵守规章制度,才能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实现组织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管理制度与员工信任和忠诚度的关系

管理制度与员工信任和忠诚度的关系管理制度是指组织内部为实现目标而规定的一系列规则、制度以及相应的流程和程序。
而员工信任和忠诚度则是指员工对组织及其管理者的信任程度以及对组织的忠诚程度。
管理制度与员工信任和忠诚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管理制度对员工信任和忠诚度的影响。
一、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建立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和忠诚度。
首先,公正的管理制度能够确保工作机会的公平分配,既能减少员工之间的不满情绪,也能增加员工之间的信任。
其次,公平的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能够激励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员工忠诚度。
因此,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是增加员工信任和忠诚度的基础。
二、加强沟通与参与良好的管理制度应当倡导和促进组织内部的沟通与参与。
及时、透明地传达组织决策和信息,增加与员工的互动,有助于建立员工对管理者的信任。
此外,给予员工参与决策的机会,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和贡献被重视,也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因此,加强沟通与参与是管理制度与员工信任和忠诚度密切相关的因素。
三、提供公正的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管理制度应当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
公正的绩效评估能够减少员工的不满情绪,提高员工对组织和管理者的信任。
同时,适当的激励措施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加员工的忠诚度。
因此,提供公正的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是管理制度影响员工信任和忠诚度的重要途径。
四、建立学习与发展机制良好的管理制度应当重视员工的学习与发展,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通道。
通过投资员工的学习和发展,可以提高员工对组织管理者的信任,并增加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因此,建立学习与发展机制是管理制度与员工信任和忠诚度之间密不可分的因素。
综上所述,管理制度与员工信任和忠诚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加强沟通与参与、提供公正的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以及建立学习与发展机制等方式,可以增加员工对组织的信任,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管理者应当重视管理制度的建设,不断优化和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和忠诚度,为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制度与诚信

制度与诚信制度与诚信是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制度是保障诚信的基石,诚信是制度有效运行的保证。
制度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区特定利益关系相对稳定的规则体系的总称。
它是通过法律、规章、制度等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制度不仅限于政治领域,还包括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
通过制度,人们的合理利益得到保护,公共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而诚信是指个体或组织在社会交往中遵守道德规范,履行承诺和义务的品质。
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前提。
“诚信经商”、“守信用”等观念是商人们遵循的信念和座右铭。
“信用是人的一切,没有信用一切将毫无功效。
”正是诚信使得商业合作、社会交往以及国家治理成为可能。
制度与诚信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方面,制度对诚信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
社会规则的存在,要求个人在交往中遵守承诺、讲信用。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法律、制度的约束,人们就会失去信仰,难以建立稳定、可靠的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诚信是制度的有效运行的保证。
制度的实施需要人们的自觉遵守,而诚信则是个人自觉遵守制度的表现。
只有人们树立起诚信的观念,才会自觉恪守制度规定,才能保证制度有效运行。
制度与诚信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关系。
好的制度可以推动人们树立诚信意识,进而形成习惯性遵守制度的行为,从而保障了制度的正常运行。
而诚信的发展也需要依靠制度的保障和推动。
制度不健全,无法惩戒违诚行为,也无法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人们就很难树立诚信的意识。
总之,制度与诚信是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基础。
制度为诚信提供了有利条件,诚信保证了制度的正常运行。
只有在良好的制度和诚信观念的共同作用下,社会才能发展稳定、和谐。
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社会公德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共同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任与制度的关系
社会分工和个体需要的多样性,以及个体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个体之间必须互利合作。
但是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使得有限的个体只能与有限的个体建立起有限的信任。
更多的时候我们对社会生活中所依赖的那些人是不了解的。
“公共机构和组织的管理者、技术系统的操作者、商品的生产者、服务的提供者,我们几乎全不认识。
”1这时候信任与制度的关系显现出来。
我们来看坐车的另一种情形。
当你坐在公交车上,你不认识驾驶员,也不清楚他的驾驶技术如何,但你却同样坦然自若。
这时你信任的是“一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2,即制度下的某个人。
因为你相信交通法规对公交车驾驶员条件的严格限制,你相信公交公司不会拿公司的利益和乘客的生命当儿戏,你相信交通警察会严格执法。
正如卢曼等人强调的,“给予信任,尤其是对那些嵌入制度的陌生人给予信任,使得跨越大的时空范围而行动协调成为可能,这也使更加复杂、分化和多样化的社会的种种好处得到可能。
”3
正是对制度的信任,让我们建立起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桥梁。
就像你要买菜、看病、办事,但你不需要去认识菜场里
1《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Piotr Sztompak)著,程胜利译.中华书局,2005.04 2《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制度的释义,商务印书馆,第5版释义
3《民主与信任》,(美)马克·E.沃伦编,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10
的每一名小贩、医院里的每一名医生、政府里的每一名官员。
在这个意义上,制度是产生信任的基础。
但制度不仅仅是信任的基础。
由于“制度和规则从来不具有无所不在的性质”和“由于可选择(更公平、更有效、更合法,等等)的缘故而可能受到挑战是所有制度的基本特征。
”4制度本身也是信任的对象。
因为从理论上讲,社会生活中许多领域都存在制度的真空地带。
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特性,也使得制度不可能包罗万象、十全十美,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漏洞。
从现实角度看,许多制度的执行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政策可以商量,原则可以变通,是非界限模糊,衡量标准不一”的现象比比皆是。
况且制度的制订和执行都有人的因素,由于人的不确定性,制度也就具有不确定性。
就拿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来说,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会根据单位(部门)的经营范围和业务特点,确定各单位的绩效考核指标及目标值,并制订出详细的考核办法。
但是考核指标和考核本身只能是相对公平的,许多岗位的日常管理、业务工作是无法用指标来衡量的,只能作定性的考核,这时候制度的缺陷还需要信任来弥补,通过尊重人、相信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促进绩效目标的完成。
4克劳斯·奥弗《我们要怎样才能信任我们的同胞?》载马克·E.沃伦编:《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