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实验三--安全性实验及其教学研究(中学化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化学初中安全实验教案范文5篇

化学初中安全实验教案范文5篇

化学初中安全实验教案范文5篇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初中安全实验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化学初中安全实验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了解氨的水溶性;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难点】氨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投影】①2007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理由是他发现了哈伯—博施法合成氨的作用机理。

②191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③1931年,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教师】为什么关于合成氨的反应多次受到诺贝尔奖的垂青呢?氨对于我们生产生活又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氨,了解氨的性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1、物理性质【教师多媒体出示新闻】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

厂区内寒气逼人。

同学们能从材料中获取到哪些氨气的物理性质?【学生】刺激性气味,液氨易挥发,液氨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

【教师】那么氨气除了这些物理性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性质呢?【演示】喷泉实验。

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说一说你们都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学生】烧杯里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

【教师】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较大量的氨气溶于少量的水中,使烧瓶内的气压明显小于瓶外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迅速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教师】没错,氨气的溶解度是非常大的,1体积水大约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

氨气溶于水后,与水也可以发生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溶液叫做氨水。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安全的实践与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安全的实践与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安全的实践与研究1. 引言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化学反应原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然而,化学实验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安全的实践与研究。

2. 实验安全知识普及2.1 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在实验前,教师应向学生普及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包括实验室基本规范、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等。

此外,教师还应强调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如穿着合适的实验服、佩戴护目镜、手套等。

2.2 教师安全培训学校应定期组织化学教师参加安全培训,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教师应掌握实验室常见危险品的性质、储存、使用方法以及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

3. 实验安全管理3.1 实验室规章制度学校应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明确实验操作流程、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废弃物处理等。

同时,加强对实验室的巡查,确保实验室安全设施齐全、完好。

3.2 实验准备工作在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实验器材、试剂是否符合要求,核对实验步骤,确保实验安全。

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3.3 实验过程监控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

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实验,教师应亲自操作或指导学生操作,确保实验安全。

4. 实验安全防护措施4.1 个人防护装备学生应穿着合适的实验服,佩戴护目镜、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

教师应根据实验性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4.2 实验室设施设备实验室应配备消防器材、洗眼器、急救箱等应急设施。

此外,实验室还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及时排出。

4.3 危险品管理学校应建立健全危险品管理制度,明确危险品的储存、使用、处置要求。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危险品使用规定,防止事故发生。

5. 实验事故应急处理5.1 事故应急预案学校应制定实验室事故应急预案,明确事故报告、应急响应、事故调查和处理等内容。

化学中学小实验报告(3篇)

化学中学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日期: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学校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

2.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的放热反应。

物质燃烧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物质具有可燃性。

2. 存在氧气或空气。

3.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实验器材1. 实验桌2. 火柴3. 铁架台4. 烧杯5. 玻璃片6. 硅胶7. 水槽8. 温度计9. 可燃物(如纸张、酒精等)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可燃物放在烧杯中。

2. 在烧杯上放置一块玻璃片,确保玻璃片与烧杯底部接触良好。

3. 将硅胶放在玻璃片上,作为隔热层。

4. 用温度计测量硅胶的温度,确保温度在室温范围内。

5. 用火柴点燃烧杯中的可燃物,观察燃烧现象。

6. 记录燃烧过程中温度计的变化,分析燃烧条件。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燃烧现象:点燃烧杯中的可燃物后,观察到火焰明亮,产生大量热量。

2. 温度变化:燃烧过程中,温度计显示温度逐渐升高,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后,燃烧现象更加明显。

分析:1. 物质具有可燃性:本实验中使用的可燃物在点燃后能迅速燃烧,证明其具有可燃性。

2. 存在氧气或空气: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火焰和热量。

3.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实验过程中,温度计显示温度逐渐升高,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后,燃烧现象更加明显。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物质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具有可燃性、存在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实验过程中,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热量,使温度升高。

七、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2.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数据。

3. 通过实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八、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报告:教学安全和实验设计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报告:教学安全和实验设计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报告:教学安全和实验设计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报告:教学安全和实验设计2023年,作为一名初中化学实验教师,我对教学工作的安全和实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经常深入探讨安全教育和实验设计方面的问题,不断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确保教学中的安全和实验教学的质量。

教学安全化学实验作为一项精密而繁琐的工作,安全教育至关重要。

在我的实验课上,我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并注重给学生安全知识的普及,为他们提供安全保障。

在教学中,我关注校园的安全监测和隐患防范,及时将学校安全管理的新趋势纳入到教学方案中,并且通过模拟实验和仿真实验,让学生练习事前应对措施和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实践体验。

除此之外,我还注重实验室环境的安全管理。

对于教室、设备、试剂、药品等要素,我都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保养,保证它们的良好状态,从而降低了学生的事故风险。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关于实验设计方面的经验和技巧,并运用这些技巧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新的实验课,在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我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让他们理解实验的过程和原理,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其次,我以实验教学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我通过创新实验内容和内涵,提高实验的吸引力和实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增加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总结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工作中,教学安全和实验设计是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只有在加强安全教育、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障和更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实验教师,我将不断努力,为学生的教育来发挥自己的力量,为将来的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

初中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_1

初中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_1

初中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发布时间:2022-12-14T03:45:33.906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6期作者:朱化凤[导读] 化学实验安全教育是初中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化学学科教学的一部分,还关系学生人身安全及学校财产安全。

朱化凤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中学山东淄博 256110摘要:化学实验安全教育是初中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化学学科教学的一部分,还关系学生人身安全及学校财产安全。

但目前,初中化学实验安全教育比较薄弱、安全装备缺乏、师生安全素养较低,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因此,将化学实验安全教育落实于实际课堂教育教学中迫在眉睫。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研究;实践1开展初中化学实验危化品安全教育的意义1.1强化实验教学大多数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理科知识,而实验教学又是开展理科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们只有在不断的亲身实验过程中才能够越来越理解那些知识点,也才能越来越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增强自身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危化品固然可怕,但其不应成为化学实验教学路上的“拦路虎”,如有些地区的初中学校为了安全而不配置、不使用危化品进行常规教学,而是以黑板、课件等形式代替,或是单独由教师一人进行演示实验,却不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做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安全,但却与化学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育目标严重不符.1.2保证师生安全近年来学校安全教育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往学校方面通常只是围绕着暑假不去河边海边玩耍、出行要跟父母老师报备等方面进行,却鲜少加大关于危化品方面的教育力度.在学校内对危化品进行有效管控除了可以始终确保化学实验课程不会被贻误外,更重要的是此举能够有效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危化品从选择到购买再到运输和使用,甚至是销毁都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任何环节都不容有失,尤其是使用阶段,这个阶段是所有参与本次实验的教师和学生最为集中的时候,一旦发生爆炸或是其他情况很可能殃及到其他学生,造成更大范围的教学安全事故.2中学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的研究现状中学化学实验安全教育是指以中学化学实验为载体,根据学生的经验,通过课程、实验、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以掌握相关实验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实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实验安全观念。

学生实验室安全实验报告(3篇)

学生实验室安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实验室安全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室安全的基本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2. 掌握实验室常见危险品的识别和处理方法。

3. 学会使用实验室安全设备,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二、实验原理实验室安全实验主要涉及实验室安全知识、危险品识别、安全设备使用等方面。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对实验室安全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灭火器、急救箱、通风橱、防护眼镜、实验服等。

2. 试剂:硫酸、盐酸、氢氧化钠、酒精、苯等。

四、实验步骤1. 了解实验室安全知识:学习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火灾及事故处理方法、化学危险品处理原则等。

2. 识别危险品:通过实验,识别硫酸、盐酸、氢氧化钠、酒精、苯等常见危险品的性质及危害。

3. 使用安全设备:学习使用灭火器、急救箱、通风橱、防护眼镜、实验服等安全设备。

4. 实验操作:在实验室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如:使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酸碱度、进行溶液配制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室安全知识: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火灾及事故处理方法、化学危险品处理原则等知识。

2. 危险品识别:学生能够识别硫酸、盐酸、氢氧化钠、酒精、苯等常见危险品的性质及危害。

3. 安全设备使用:学生掌握了灭火器、急救箱、通风橱、防护眼镜、实验服等安全设备的使用方法。

4. 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室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实验操作,如:使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酸碱度、进行溶液配制等,操作过程中注意了安全。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室安全实验,学生掌握了实验室安全知识、危险品识别、安全设备使用等方面的基础技能,提高了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将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程,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七、实验心得体会1. 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实验室安全实验使我深刻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才能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初中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研究

初中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研究

初中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研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实验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化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然而,化学实验中常常涉及到各种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

因此,加强初中化学实验安全教育至关重要。

一、初中化学实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1、化学试剂的危害初中化学实验中会使用到各种化学试剂,如强酸、强碱、有毒气体等。

这些试剂如果不慎接触到皮肤、眼睛或误食,可能会造成灼伤、中毒等严重后果。

2、实验仪器的使用不当例如加热仪器如酒精灯、酒精喷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火灾;玻璃仪器如试管、烧瓶等,如果操作不当容易破裂,造成割伤。

3、实验操作不规范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如果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如倾倒液体时没有缓慢倾斜容器、过滤时没有使用玻璃棒引流等,可能会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4、实验室环境的安全问题实验室的通风条件不佳、电路老化、消防设施不完善等都可能成为安全隐患。

二、初中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1、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这是最首要的目标。

通过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实验中的潜在危险,掌握正确的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让学生明白科学实验需要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

3、促进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只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实验,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三、初中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的实施策略1、教师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教师作为实验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验经验,熟悉各种化学试剂和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了解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同时,教师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在实验教学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中学化学实验安全与教育

中学化学实验安全与教育

中学化学实验安全与教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实验中涉及到一些可能危险的情况,如果不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可能会造成一些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因此,了解和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安全知识,是每个化学实验参与者和观察者的必要技能。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安全与教育问题,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实验室规则的遵守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学生应该了解并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包括实验室内禁止吸烟、进食、喝水等行为。

此外,学生应该了解实验室内的设备、药品的性质和使用方法,避免误操作或误用。

2.实验用品的准备在实验前,学生应该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如实验器材、药品、手套、口罩等。

同时,学生应该按照实验要求准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如防护眼镜、防护服等。

二、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1.正确使用化学药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正确使用化学药品,避免直接用手接触药品,避免将药品溅到皮肤、眼睛和衣物上。

如果药品溅到身上,应该立即用清水冲洗,并及时就医。

2.正确操作实验器材在操作实验器材时,学生应该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器材损坏或人身伤害。

同时,学生应该注意器材的放置位置,避免滑倒或摔伤。

3.通风和排毒在实验室中,通风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应该保持实验室通风良好,避免因空气不流通造成有毒气体的积聚。

此外,对于一些可能产生有害气体的实验,学生应该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等。

三、实验后的清理工作1.废弃物的处理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该将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处理。

对于有毒、有害的废弃物,应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2.实验室的清洁和整理在离开实验室前,学生应该将实验室清理干净,整理好实验器材和药品。

同时,学生应该关闭电源和水源开关,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四、教育策略1.制定安全教育计划学校应该制定安全教育计划,确保每个参与化学实验的学生都了解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和注意事项。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安全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实验三 安全性实验及其教学研究——氢 气 的 制 取 与 性 质 实 验一、氢气的制取1.相关知识:置换反应,氢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气体的收集方法。

(1)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是化学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包括金属与金属盐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

(2) 氢气的性质物理性质: 1.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2. 密度比空气小;3. 难溶于。

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H 2+O 2=2H 2O2.还原性 H 2+CuO=Cu+H 2O (3)气体的收集方法:2.实验用品:(请画实验装置图,并标明各药品和仪器名称)药品:锌粒、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氧化铜仪器:导气管、试管,酒精灯,水槽,启普发生器 日期 2014年 4月 2日; 六 周周三 ,下 午; 姓名学号2 成绩启普发生器由三部分组成。

上面一部分是球形漏斗,下面一部分是玻璃球和玻璃半球所组成的容器,第三部分是带旋钮的导气管。

它是固液不加热的反应装置,使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十分方便,可以及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锌粒由容器上的气体出口加入,稀硫酸从长颈漏斗口注入,固体的量不得超过球体容积的1/3。

因此,锌粒是放在启普发生器的玻璃球中,而稀硫酸会在玻璃球和玻璃半球的容器中。

3.实验步骤(用简洁明了的方法比如流程图表示):稀释浓硫酸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锌粒和稀硫酸开启导气管活塞,收集H2 验纯4.实验改进:⑴在反应前加入少许硫酸铜的晶体或溶液可加快反应速率。

请问为什么?答:锌跟稀硫酸反应的制取氢气,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后,金属锌可以置换金属铜Zn + CuSO4= ZnSO4+ Cu,形成铜锌原电池,原电池能加速负极金属和电极质的反应速率。

⑵你还有其他的改进方法吗?答:还可以选用纯度不高、形状不规则、比较粗糙的锌粒。

5.实验安全提示:⑴稀硫酸如何配制(包括用量、浓度、温度的控制)?答:(1)浓硫酸的稀释: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内壁(或沿着玻璃棒)缓慢地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

(2)稀硫酸的用量:加入稀硫酸可事先往启普发生器中加水至将金属锌全部淹没处,倒出水后量水的体积,即为稀硫酸的体积。

(3)稀硫酸的浓度:V浓H2SO4∶V H2O=1∶4或者1:5也可。

(4)稀释时温度的控制:在稀释浓硫酸时,为了迅速扩散热量,可以在装了水的水槽内稀释并不断地搅拌。

⑵如何防止反应过程中锌粒掉入球形漏斗底部?答:可以在球形漏斗颈适当位置套上化学橡胶圈,以阻止锌粒下落。

⑶该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如何防止反应体系温度过高?答:制取氢气的实验是放热反应。

为了防止反应体系温度过高可以用湿毛巾盖住玻璃半球。

6.实验教学内容探幽:⑴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有哪些方法?答: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凡涉及气体制备、收集和气体反应的仪器装置,都要进行气密性的检验这一操作。

气密性检验一般应在仪器连接完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行。

气密性检查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总的原则是:堵死一头(即通过气体发生器和附设的液体构成密封体系),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升温、降温、减压、加压等),使之产生一定的压强差,出现对应的现象(如气泡的产生、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再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从而判断仪器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但由于不同实验仪器装置的差异,检验所采用的操作与方法也有所区别。

1.采用微热(手捂或热毛巾捂)法操作程序:将导气管末端插入水中――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捂容器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导管末端是否有气泡逸出——松开手后—-观察导管末端是否形成一段水柱,若是,则气密性好。

如上图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2.采用直接加热法当装置构成的密封体系较大时,用手捂或热毛巾捂不易引起空气体积的变化时,采用酒精灯直接对装置加热,若观察到导管末端有气泡逸出——松开手或移走热源后—-导管末端形成一段水柱,则装置的气密性好。

3.采用液差法——启普发生器或其简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操作程序:关闭导气管上的活塞――往体系即球形漏斗中注入水——使漏斗中的水面高于容器中的水面――静置片刻水面位置不变即形成稳定的液差,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如图四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⑵生活中的哪些用品或废弃物品可以用来制取氢气?答:生活中可以用铝制的易拉罐、废电池的锌皮、铁片和家用的食醋等物品来制取氢气。

⑶请设计一个可以控制反应速率的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画出装置图:答:分液漏斗是可控制速率的装置,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滴加酸的速度,加的酸慢,(酸的量少),反应就慢,加的快,反应就快。

反应装置见下图。

二、氢气的物理性质——氢气流吹肥皂泡(选做)1.操作要求:在导管口蘸洗涤液,控制氢气流速,当气泡足够大时,轻抖手腕,用火柴或松香点燃气泡。

实验现象:随着“噗”的一声,伴有黄色火球出现。

2.实验探究:寻找制取又大又轻氢气泡的最佳方法。

答:制取又大又轻氢气气泡的方法:(1)可以用橡皮管, H2吹肥皂泡因玻璃管表面光滑,沾不住皂液,难以吹成,故用橡皮管。

此外还可用竹管来代替。

(2)待泡泡蚕豆大小,将管口迅速反转朝上。

(3)大到一定程度,平移振动,使泡泡脱离。

注: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组员之间的配合与合作。

三、氢气与氧气的反应㈠氢气的验纯和燃烧1.培养技能:启普发生器的使用技能;用试管收集氢气并验纯的方法;学习通过演示实验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技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并得出结论)2.相关知识:爆炸及燃烧的概念;氢气与氧气的反应3.实验步骤:⑴验纯操作及实验现象(结合图形):氢气的纯度检验:收集一试管氢气,集满氢气的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管口朝下,立即移近酒精灯火焰,点燃试管里的氢气。

点火后,根据声音判断氢气是否纯净,如果听到的是尖锐的爆鸣声,则表示氢气不纯,必须重新收集进行检验,直至听到“噗”的声音,才表明收集的氢气已经纯净,可以使用。

重新收集氢气检验时,应另换一支试管进行操作,若仍使用原试管,要先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去收集氢气进行点火验纯。

见下图。

实验现象:点火后,听到很小“噗”的声音,表明制备的氢气纯净。

⑵点燃:在尖嘴导气管口点燃,观察火焰颜色;再罩上一干净而且冷却的烧杯,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可明显看到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尖嘴玻璃管中含钠导致)。

在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烧杯片刻烧杯内壁就有小水珠,摸烧杯外壁,感到微微发热。

4.实验安全提示:当氢气不纯时需重新验纯,但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则在再次收集前必须先用手指堵住试管口一段时间。

其原因是刚试验过的试管内,火焰可能没有完全熄灭,如果立即用此试管去收集氢气,可能会把氢气发生器内的氢气引燃,造成爆炸。

所以,应先用拇指堵住管口一会儿,使火熄灭。

㈡氢氧爆鸣实验1.相关知识:爆炸极限的范围空气中混有氢气的体积占总体积的4%~74.2% 。

2.实验装置图(注意对教材中插图的修正):3.实验安全提示:(实验本身并无危险,操作时要胆大心细、沉着稳定。

)实验步骤:取一小纸杯,在底部凿一火柴梗粗细小孔,食指堵住小孔,排水法集满H2后,倒放于桌面上,口部垫上石棉网以保证空气通畅。

点燃火柴,放开手指,用火柴梗捅透小孔,点燃H2。

4.实验改进:例如,用矿泉水瓶做也可做此实验(剪掉瓶的下半部,用铁架台固定,把氢气从下部通入,一段时间后,打开瓶盖,在瓶口处点燃,可以听见爆破声)。

请问你的改进方法是?答:可以选用一个无孔的小塑料袋使袋内约盛半袋空气后,再与氢气发生装置的导气管相连,收集氢气,随着氢气的通人,塑料袋渐渐鼓起,然后停止通入氢气移开导气管,用线扎紧塑料袋口放置在实验台上并远离氢气发装置,用针戳个小孔并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燃,顿时,便会发出一声巨响。

因为该实验用塑料袋随手可得,操作简便、安全。

四、氢气还原氧化铜1.实验目的:认识氢气的还原性;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教学。

2.实验原理:H2+CuO=Cu+H2O3.相关知识:氢气的制备与干燥;氧化—还原反应;氢气的验纯;爆炸极限4.实验技能:⑴普发生器的安装、检漏及使用;固体药品的取用及加热;氢气的验纯;实验仪器的安装;⑵此实验的操作程序与演示技能;并学会如何通过此实验进行适时的提问、启发、观察、思考等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技能。

5.实验步骤:取一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薄薄一层氧化铜并倾斜安装于铁架台上,管口略低于底部,先通一会儿H2,然后加热,当管口有液滴出现时,CuO加热部位由黑色变为红热,再慢慢变为紫红色。

撤掉酒精灯,继续通H2至试管冷却。

6.实验安全提示:⑴试管口要向下倾斜,原因:防止生成的水倒流于热的试管底部时而使试管破裂。

⑵通入氢气前要先验纯,并且导管口要插入至试管底部,然后先通入氢气后加热,反应后先撤灯再停止通入氢气。

(口诀:氢气早出晚归)7.实验装置图:实验现象:当管口有液滴出现时,CuO加热部位由黑色变为红热,再慢慢变为紫红色。

8.实验探究:怎样又快又好地完成氢气还原氧化铜演示实验?答:影响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因素有锌粒的选择、稀硫酸的浓度、氢气的净化、氧化铜的用量和使用方法、加热的温度等。

1、锌粒的选择:不宜用纯锌,因为纯锌与酸的反应速度较慢,相同质量的锌粒,圆粒的锌跟酸接触的面积要小于不规则形状的锌粒。

所以最好选用纯度不高、形状不规则的锌粒。

2、稀硫酸的浓度: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若用稀硫酸制备氢气,硫酸的浓度以20% 或3mol·L-1为宜。

低于这个浓度,反应速度太慢;高于这个浓度,锌粒会钝化,反应速度也慢。

3、氢气的净化:氢气要纯净,要得到较纯净的氢气并且量要充足4、氧化铜的用量及使用方法:氧化铜用量以0.2 克左右为宜。

太少,产生的铜镜面积太小;太多,产生铜镜需要的时间太长。

氧化铜可选用市售的氧化铜粉末。

氧化铜放入试管中要铺成斜面,这是为了增大氧化铜的受热面积和增大氧化铜与氢气的接触面,使反应更加充分。

5、加热用的酒精灯焰应稍大一些或用三芯酒精灯,这样可使全部反应物得到加热且迅速达到较高的温度,以便反应能很好的剧烈进行。

五、学习本次实验的体会(1)这次实验是非常有趣刺激的,会令人印象深刻。

其实中学很多实验都是很吸引学生眼球的,学生的积极性会非常高的,老师引导好了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验是化学教学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作为化学教师应在平时日常教学中多多应用实验教学。

比如在课上,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化学实验,如“鸡蛋跳舞”、“清水写红字”、“纸花变色”、“清水点鞭炮”等都是一些很好的实验题材,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氢气爆鸣的实验中,会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很刺耳。

但是,发现有部分同学的爆鸣实验的声音不是很尖锐,比较小声。

通过查找资料,爆炸极限的范围为空气中混有氢气的体积占总体积的4%~74.2%,也就是说当氢气占空气的体积比不同的时候,爆炸的声音也会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