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几个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教育哲学作为一门探讨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方法的学科,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多重要的流派。
这些流派的观点和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他认为教育不应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应关注当下儿童的实际生活。
学校应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让学生在其中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获得经验和知识。
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在于:首先,它促使我们重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育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和成长。
再者,实用主义提醒我们关注教育的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最终的成绩和证书,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主张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
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展个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存在主义对当代教育的重要启示有:其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应当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其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其三,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人生意义的伙伴。
三、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流派永恒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应当关注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知识和真理。
这些永恒的知识包括人类历史上的经典著作和伟大思想。
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包括:重视经典文化的传承。
经典作品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西方教育的教育哲学与方法论

西方教育的教育哲学与方法论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同时探讨如何达到这些目的。
西方教育的教育哲学与方法论包含了多种理论和方法,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探讨其中几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一、进步主义教育哲学进步主义教育哲学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教育哲学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重视人的自由和个性发展,认为在学校中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
进步主义教育哲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在进步主义者看来,学生应该成为自己的教师,自我指导,由此实现自己的自主发展。
在进步主义教育哲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进行学习。
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支持者,而不是学习的主导者。
二、重建主义教育哲学重建主义教育哲学是一种反对传统知识中心主义的教育哲学。
它强调教育应该是面向世界的,而不是集中于特定地区或文化的。
同时,重建主义者也认为学生不应该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应该成为自主的知识创造者。
在重建主义教育哲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合作伙伴。
教师更多是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支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重建主义者认为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成为有意识、积极的社会变革者。
三、社会重构主义教育哲学社会重构主义教育哲学是一种关注社会变革和社会公正的教育哲学。
它认为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公正,同时也不能忽视教育和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重构主义者要求学校应该为达到更公正的社会秩序做出贡献。
在社会重构主义的教育哲学中,教学应该与学习社区紧密结合。
教师应该成为反思式的实践者,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推动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社会公正的关注。
四、认知主义教育哲学认知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储备。
它强调学生需要通过接触丰富、准确的知识体系才能获得发展和成功的机会。
20世纪五大教育学流派

20世纪五大教育学流派教育学复习过程中,教育史内容很多且复杂,学生掌握起来不够容易,特别是很多学员反映几大流派很难区分。
今天老师就重点讲解下20世纪教育学五大流派。
(一)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在这里考上需要注意,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但是这种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当实验教育学及其后继者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惟一有效方法时,就受到了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二)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主要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等。
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所以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纯粹的概念思辨来进行,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来进行,而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文化教育学作为科学主义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性主义的赫尔巴特式教育学的对立面而存在与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
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对师生关系的定位

人本主义哲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定位阜阳颍泉:张世武新一轮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尽管对其论述的著作、文章很多,但就其理论基础而言,至今仍争论不定,其主要观点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能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等。
分歧的焦点主要表现在知识观和教育本质观的不同,知识观的分歧主要是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之争,也有人提出用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来消解这种主、客观知识的争论。
客观主义认为知识的主体是客观世界或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主观主义认为知识的主体是意识据以建构客观世界的主观意义,前者视知识为客观映射于主观的结果,后者视知识为主观建构客观的结果。
这是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两种不同的认识论立场。
而教育观的争论表现在对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塑造人”还是“引导生成人”的不同观点的分歧。
这些争论焦点的背后反映的是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影响,从新课改的要求和课程实施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人本主义无疑是本次课改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
下面仅就人本主义加以分析。
一、人本主义哲学概述一般认为,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泛指一切从人本身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体,认为人应该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人的意志、生命派生的,认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是人赋予的,科学的方法不能得到真正的实在,不能认识任何事物的本质,只有用知觉的方法,通过体验才能获得对本质的认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渊源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流行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由多种哲学流派组成,第一代是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在当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中,比较特殊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
20世纪西方主要教育流派的师生观及启示

20世纪西方主要教育流派的师生观及启示作者:张琴来源:《科教导刊》2015年第07期摘要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都给予它极大的关注。
了解当今国外教育家的师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对20世纪国外影响较大的几个教育学流派的师生观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求为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教育流派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3620th Century Major Western Education Schools' View of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EnlightenmentZHANG Qin(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nginering and Technology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68)Abstrac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teaching has a pivotal position, ancient and modern educators have given it a lot of great concern. Educators and students understand today's foreign concep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of the 20th century,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schools of teachers and education concept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inspiration for our current educational theory.Key word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eaching; education schools所谓师生观,就是对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的认识或相关的思想观点。
(1)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1)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表演式:一组动作;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经济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教育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旨在探讨教育领域中的基本问题、价值观和原则。
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
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个主要流派,每个流派都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思想。
一、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代表人物约翰·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经验和主动参与。
他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让学生从做中学,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还强调教育应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和改进。
这种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它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存在,做出自由的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主观性和独特性,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教育不应将学生视为标准化的产品,而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主张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学习的内容。
同时,教育还应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勇敢地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三、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永恒主义教育哲学主张教育应该传授永恒的真理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品质。
其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哈钦斯和莫蒂默·阿德勒。
永恒主义者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一些永恒不变的真理和价值,如正义、善良、智慧等。
课程改革中师生关系的教育哲学研究

课程改革中师生关系的教育哲学研究作者:张瀚予崔国富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3年第02期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价值关系。
在教育价值论的范畴中,师生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价值主体与他的作用对象——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价值主体与它的作用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教与学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回溯20世纪是西方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都发生重大变化的年代。
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人们从其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为当代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答案。
关于师生关系,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流派与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对于师生关系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和对立。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师中心说”,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者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 ,同时儿童时不时会表现出一种“不服从的烈性”,因此他主张教师可以采用诸如威胁、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手段来管理学生,尽管他也认识到这些手段是消极的,甚至还提倡把教师的权威和爱结合,但是,“那种试图完全排除体罚是徒劳的”。
因此,传统的师生观是以提倡教师的绝对中心和权威为基本特征的,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完全依赖于教师。
而杜威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
他提出了“儿童中心论”,要求把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主张把教育的中心由教师转到儿童。
他主张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依照儿童的兴趣组织各种活动,教师要以一个成员的身份参与其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人的价值,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爱好、愿望和感情倾向等,特别是要重视学生现在生活和生长的需要。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20世纪西方几个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20 世纪西方几个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论述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他首先向传统教育概念挑战。
他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继承和发展的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称为传统教育,而把自己在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整套教育主张称为新教育、进步教育或现代教育。
在师生关系的看法上,杜威反对以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为标志的所谓传统教育,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
他提出了儿童中心论,要求把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主张把教育的中心由教师转到儿童。
他主张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依照儿童的兴趣组织各种活动。
教师要以一个成员的身份参加到活动之中,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愈不觉得一方面是在那里教,那么所得的结果愈好。
(注:王天一等著:《外国教育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年1 / 10版,第 161 页。
)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再是主导作用,而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助手作用了。
总之,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注:吴杰主编:《外国现代主要教育流派》,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67 页。
)杜威反对教师忽视儿童的实际,强加给儿童的要求。
他指出: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出一个农事理想,同样荒谬可笑。
(注: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转引自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第 42 页。
)强调合作与民主的教育主张的进步主义教育流派,继承和发展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认为儿童应该按照他们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学习,所以,教师应该与其作为一个有权威的人物不如作为一个指导者或顾问来行动,而教师的职责不是依靠权威来指挥而是提供建议,因为应该由儿童的兴趣决定他们自己的东西。
---------------------------------------------------------------最新资料推荐------------------------------------------------------ 儿童们一起计划他们自己的发展,教师只是学习的向导。
只有当儿童的学习活动出现困难时,教师才去帮助他们。
教师不指挥活动的进行,而是和学生一起工作,以达到彼此同意的目的。
自称为进步主义教育的真正继承者,改造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布拉梅尔德,从教育改造社会的总目标和必须培植社会同意的重要任务出发,提出教师对学生所灌输的东西,是允许学生公开进行辩论的,他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理论,学生对这些理论是接受还是拒绝,要由学生自己来决定,但教师具有说服的权利。
教师的职责在于说服学生,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探讨、公开辩论的关系。
新传统教育派对师生关系的论述在西方教育史上,通常把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看作传统教育派,而新传统教育派是指在反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进程中,先后出现的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等几个教育哲学派别。
他们既吸收了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一些经验,又吸收了实用主义教育的某些合理主张。
自 50 年代起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在师生关系上重申了教育过程中的主动3 / 10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
从反对进步主义者倡导的儿童中心主义出发,认为必须恢复教师的权威地位,使教师把握教育的主动权。
他们认为,只有教师才能把人类的历史遗产、民族文化的共同要素以及成年人的世界介绍给儿童,而单纯依靠儿童自身是不能理解他必须学习的一切的。
另一方面,儿童的智慧、能力的发展也要靠教师的引发、教导才行。
他们认为,在重视儿童的兴趣和有目的的活动方面,他们并不比进步教育要求得少。
但是,儿童的兴趣与能力则必须由教师给以发展。
在使儿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以及情感、道德人格的成长方面,教师都要直接负责对儿童的教育、指导和管理。
同时,要素主义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素主义把教师置于教育宇宙的中心。
这位教师必须受过普通教育,有关于学习这一领域的广博知识,对儿童心理学和学习过程有深刻的了解,有向年青一代传授事实和理想的能力,了解教育的历史哲学基础,并且对他的工作有严肃的献身精神。
(注:布里克曼:《要素主义教育的精神》,转引自黄济编著:---------------------------------------------------------------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哲学初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 年版,第206 页。
)作为新传统教育派一支生力军的永恒主义教育流派也主张教师应严格管理学生,促使学生下苦功学习。
法国的阿兰就提出,教师的职责在于给儿童提出较高的要求,不要心慈手软地哄儿童游戏,而要铁石无情地对儿童下命令,责令他完成各种作业。
他的信条是:人,只有经过严格方法的管理才有希望,拒绝严格方法的人永远不会有所成就。
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担负着造就人的责任,就必须冷漠,要变得会冷漠。
至于学生则一定要服从教师的权威。
新托马斯主义者出于教会具有上帝专赐的权利的信念,也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放任的主张,重视教师的作用,反对强调儿童的自由兴趣。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论述作为 50 年代以后,直接从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理论中新产生出来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他们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师生关系。
它是一种个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是相互人格的尊重,是两个自5 / 10由的个性之间的相互信任。
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应该是我和你,而不能是我和物,即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完全当成一个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人,要尊重他的独特而完整的个性,而不能把他当成物,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
存在主义者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但是不同意把教师看作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一个解决问题的顾问,或者是一个人格的表率。
在他们看来,教师是一个帮助学生走向自我实现的人。
他促使学生进步,帮助未成熟的学生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督促学生对所谈、所听到的每一种知识提出问题加以思考,并从中找到影响个人发展的有意义的答案。
总之,教师是促进学生获得自由、自我完成的人。
他的任务是:在学生向着发挥个人才能前进的旅程中帮助每一个作为一个人的学生。
当然,存在主义者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
他们提出,最重要的是教师首先应是一个自由的人,他要能促进学生的自由人格的完成,他自己先要是一个具有独特人格、不受任何力量左右的人。
他是通过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学生的人格的。
他的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直继续保持到学生的成人生活中。
对于有反抗精神的学生,教师不应企图侮辱他或使同班同学嘲---------------------------------------------------------------最新资料推荐------------------------------------------------------ 笑他,以至使他失去自尊心,而应指出某种行为是不能容忍的或予以处罚。
教师也没有理由斥责比较落后的学生。
人本主义教育流派对师生关系的论述以德国教育家波尔诺夫、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等为代表的,形成于本世纪 50、60 年代的人本主义教育哲学流派,他们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角度出发,源于当时西方盛行的存在主义和教育人说思潮的影响,十分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
因此,包括师生关系在内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对人们的认识和理解而展开的。
在波尔诺夫看来,传统教育是把人看作是可以加工的对象,或者把人看作是可以培养的生物体。
他提出有道德的人格教育,认为只要没有不正当的压制,就可以自然地在年轻人身上培养自由的、有道德的人格,而教育者的重大责任是保护这种自然的成长。
在经过了长期的以病人为中心心理治疗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基础上,卡尔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质量或某种独特的心理气氛是决定教育工作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而造成这种气氛的条件不是别的,而是感情的态度。
早在本世纪 40 年代末,他就曾作出一个大胆的假设:7 / 10愉快活泼、充满理解、信任和友好的气氛能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改观。
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要珍视个人的价值,对已对人都必须忠诚,做到与学生之间能双方交流感情,这正是罗杰斯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为了能够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罗杰斯干脆用促进者( Facilitator)这个专门术语来称教师,借以区别同传统教学中的教师( Teacher )的不同,从而使教师如同学习的一位向导( Guide),如同解决问题的模范( Model),如同一种发动学习过程的催化剂( Catalyst),如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助力,以及如同学生能带着他们的问题前来拜访的朋友。
(注:万云英等编:《当代国外教学流派》,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第13 页。
)同时,罗杰斯还提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三个要素,这就是真诚(Realness )、接受(Acceptance )和理解( Understanding)。
以研究健康人和自我实现的人著称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从他的需要或动机层次说角度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心理需要来正确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成功动机,使外部的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内部的自我需要,从而激---------------------------------------------------------------最新资料推荐------------------------------------------------------ 发出教与学双方的自我创造力。
基于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主张在教学中重要的是使每个学生感到他是自己的主宰,而教师的职责只是在于促使学习而不是引发学习,在于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使之努力从事真正的学习。
合作教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论述以雷先科娃、沙塔洛夫和阿莫纳什维利等人倡导的、被视为前苏联教育新思维突破口的合作教育思潮自 1986 年 10 月起开始逐步形成。
合作教育学的倡导者们十分强调在教育上要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