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一、环境监测的定义: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定——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或监测任务划分

1、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

包括对污染源的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

2.特定目的检测

(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及时深入事故地点进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扩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及危害范围,查找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控制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2)纠纷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执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提供公证数据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人员考核、方法验证、新建项目的环境考核评价、排污许可证制度考核监测、“三同时”项目验收监测、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性监测。为国家政府部门制订环境保护法规、标准、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

3.研究性监测

科研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监测,是通过监测了解污染机理、弄清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规律、研究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

(二)按监测介质或对象分类

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等。(三)按专业部门分类

可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此外,又可分为: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

(四)按监测区域分类

可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等

环境监测的特点: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表现在监测手段、监测对象分析、监测数据分析的综合性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为保证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

三、既然有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什么还允许制定和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答: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环境基本状况、经济基础、产业分布、主要污染因子差异较大,有时一项标准很难覆盖和适应全国。制定地方环境保护标准是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补充和完善。但应注意,拥有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制定权限的单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四、在对有毒化学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的过程中,人们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部分污染物进行监测和控制,筛选出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优先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些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五、对污染物的排放用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各有什么特点;

答:浓度控制是指以控制污染源排放口排出污染物的浓度为核心的环境管理的方法体系。总量控制是以控制一定时间段内一定区域中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总重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

二者是环境保护的两种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手段。前者执行方便;后是基于受纳水体的实际功能,得到允许排放的总量,再予以分配的方法,它更科学,但实际执行起来叫困难。

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是有差距的,环境质量标准比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得多。即使所有的企业都达到了排放标准,但环境质量可能不达标,因而单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是不行的。单方面控制总量也是不行的,高浓度的污染物质在短时间内排放,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应提倡总量和浓度双控制。

六、(1)水体自净

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大量水稀释,随后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挥发、絮凝、水解、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其结果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水质得以恢复。

(2)水体污染

当进入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水质和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七、简要说明监测各类水体水质的主要目的和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答:目的:

1)地表水体的污染物质及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常规性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变化趋势。

2)对生产过程和生活设施及其他排放源排放的各类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3)发生水环境污染事故监测——应急监测,分析事故原因及危害。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数据和资料。

5)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数据、资料和技术手段。

原则:

选择国家和地方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要求控制的监测项目;

选择对人和生物危害大、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

选择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要求控制的监测项目;

所选监测项目有“标准分析方法”、“全国统一监测分析方法”。

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区污染源的特征和水环境保护功能的划分,酌情增加某些选测项目;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监测条件的改善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可酌情增加某些污染源和地表水监测项目。

八、污染物形态:

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呈现的化学状态、价态、异构状态

九、以河流为例怎样布设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答:监测断面的设置:

a、背景断面:指为评价某一完整水系的污染程度,未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影响,能够提供水环境背景值的断面。

要求:基本上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远离城市居民区、工业区、农药化肥施放区及主要交通路线。

原则上应设在水系源头处或未处污染的上游河段,如选定断面处于地球化学异常区,则要在异常区的上、下游分别设置。如有较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则设在水土流失区的上游。

b、对照断面:指具体判断某一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能够提供这一区域水环境本底值的断面。

反映进入本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布设在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

c、控制断面:指为了解水环境受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的断面。

应设置在排污区(口)的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

d、削减断面: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程度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降解,其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采样点:(1)监测断面垂线设置:水面宽小于50米,设置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米,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100——1000米,设置左、中、右三条垂线(中泓、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水面宽大于1500米,至少设置五条等距离采样垂线,较宽的河口应酌情增加。

(2)垂线上采样点设置:水深小于或等于5米,水面下0.3——0.5米处设一个;水深5——10米,水面下0.3——0.5米和河底以上约0.5米处各设一个;水深10——50米,设三个采样点,水面下0.3——0.5米,河底以上0.5米和1/2水深处各设一个;水深超过50米,酌情增加采样点数。

十、举例说明水样的保存方法

答:保存方法:

1)冷藏或冷冻法: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化学反应速度。

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1)加入生物抑制剂如在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中加入HgCl2,抑制微生物生长;(2)调节PH:测定金属离子的水样常用硝酸溶液酸化至pH为1-2,既可防止重金属离子水解沉淀,又可避免金属被器壁吸附;(3)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如测定硫化物的水样,加入抗坏血酸,可以防止硫化物被氧化。十一、水样在分析测定之前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因为被污染的环境水样和废水样所含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前,往往需要进行预处理,以得到预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和消除共存组分干扰的样品体系。

内容:(1)水样的消解:目的: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化合物。要求: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消解水样的方法:湿式消解法、干式分解法和微波消解法。

(2)富集与分离:当水样中的预测组分含量低于测定方法的测定下限时,就必须进行样品的富集与浓缩;当有共存组分干扰时,就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富集与分离过程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常用的方法是过滤、气提、顶空等。

十二、现有以废水样品,经初步分析,含有微量汞、铜铅的化合物和痕量酚,与测定这些组分的含量,试设计一个预处理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