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中监测方法的选择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一、概述环境监测是评估和监测环境质量,了解环境变化并制定相应措施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规范化是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制定原则、主要内容和应用范围,以及各行业监测方法的标准化。
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制定原则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标准应基于科学理论,能够被操作人员准确执行。
2. 可靠性和稳定性原则:环境监测方法应可靠、稳定,并经过验证。
3. 可比性和一致性原则:标准应具有可比性,能够使不同监测单位的测试结果相互比较和交流。
4. 可追溯性原则:标准应能够追溯到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标准和规程。
三、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主要内容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监测目的和确定监测方案的原则。
2. 环境监测点的选择和布设原则。
3. 采样和样品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4.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选择和校准方法。
5. 数据记录和报告的规范。
6. 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评价方法。
7. 监测质量控制的要求和方法。
四、各行业监测方法的标准化1.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包括大气气体监测、大气颗粒物监测、大气气象条件监测等。
2. 水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包括水质监测、水生态环境监测、水污染物监测、水体生物监测等。
3.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包括土壤理化性质监测、土壤污染物监测、土壤生物监测等。
4. 声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包括环境噪声监测、工业噪声监测、交通噪声监测等。
5. 辐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包括电离辐射监测、非电离辐射监测等。
6. 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包括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系统监测等。
五、应用范围与意义环境监测方法标准适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环境监测工作,包括环保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
其主要意义在于:1. 统一规范:标准化环境监测方法能够统一各方的监测操作,保证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2. 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标准化方法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干扰,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环境影响评价中关于环境监测的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中关于监测的要求培训资料内部培训资料,仅供参考上海博优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杨淑兰咨询电话:2012年5月环境影响评价中关于监测的要求一、通常环评中需要的监测主要分两大类:1、环境现状监测:主要是监测分析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状况,监测值将作为环境本底值。
2、污染源监测:(1)分析现有工程排污达标情况(2)作为环评项目工程分析排污源源强估算依据。
二、监测方案环评单位会根据项目需要给出监测方案,通常包括监测因子(包括常规因子和特征因子)、监测频率、监测点位(文字描述及附图)、监测要求等。
三、监测过程中应做好的记录1. 监测期间气象参数(一般包括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等或根据环评单位要求做好气象观测)。
监测期间遇到的特殊情况,尤其是会导致监测结果出现异常的一些情况(如;周边有建筑施工、特殊天气等等)、3. 监测期间现有工程生产工况等(根据环评单位提出的要求与被监测单位沟通并做好记录)四、监测方法选择应首先选用国家环境主管部门发布的标准监测方法。
对尚未制定环境标准的非常规污染物,应尽可能参考ISO 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相应的监测方法,在环评文件中详细列出监测方法、适用性及其引用依据,并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满足项目的监测目的,并注意其适用范围、检出限、有效检测范围等监测要求。
五、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合理解释说明对出现超标数据要特别注意,此外一些异常数据也要有合理的解释。
附:环评中各专项导则对监测的要求:一、大气导则(HJ2.2-2008)中关于监测的要求(1)现行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2008.12.31;(2)关于监测的一些条文:7.1.2 监测资料统计内容与要求凡涉及GB3095 中污染物的各类监测资料的统计内容与要求,均应满足该标准中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7.1.3 监测方法7.1.3.1 涉及GB3095 中各项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应符合GB3095 对分析方法的规定。
环境监测常用分析方法简介

环境监测常用分析方法简介环境样品的测试方法是在现代分析化学各个领域的测试技术和手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性质、来源、含量、分布状态和环境背景值。
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除经典的化学分析、各种仪器分析为环境分析监测服务外,一些新的测试手段和技术,如色谱-质谱联用、激光、中子活化法、遥感遥测技术也很快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的监测中,为了及时反映监测对象和取样时的真实情况,确切掌握环境污染连续变化的状况,许多小型现场监测仪器和大型自动监测系统也获得迅速的发展。
一、化学分析法是以特定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分重量分析法和容量分析法两类。
重量法操作麻烦,对于污染物浓度低的,会产生较大误差,它主要用于大气中总悬浮颗粒、降尘量、烟尘、生产性粉尘及废水中悬浮固体、残渣、油类、硫酸盐、二氧化硅等的测定。
随着称量工具的改进,重量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近几年用微量测重法测定大气飘尘和空气中的汞蒸汽等。
容量法具有操作方便、快速、准确度高、应用范围广、费用低的特点,在环境监测中得到较多应用,但灵敏度不够高,对于测定浓度太低的污染物,也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它主要用于水中的酸碱度、NH3-N、COD、BOD、DO、Cr6+、硫离子、氰化物、氯化物、硬度、酚等的测定,及废气中铅的测定。
二、光学分析法是以光的吸收、辐射、散射等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具有仪器简单、容易操作、灵敏度较高、测定成分广等特点的常用分析法。
可用于测定金属、非金属、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等。
在国内外的环境监测分析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在待测元素的特征波长下,通过测量样品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吸收的程度,以确定其含量的一种方法。
此法操作简便、迅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测定元素范围广,是环境中痕量金属污染物测定的主要方法,可测定70多种元素,国内外都用作测定重金属的标准分析方法。
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方法与标准

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方法与标准环境监测与评估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测定与评价,从而了解环境状况,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以维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本文将介绍环境监测与评估的常见方法和标准。
一、环境监测方法环境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监测和远程监测两种。
1.现场监测现场监测是指在实际环境中,采用设备和仪器对污染物浓度、噪声水平、辐射程度等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
常见的现场监测设备包括气体采样器、水质分析仪、噪声测量仪等。
通过现场监测可以获取真实的数据,判断环境是否达标。
2.远程监测远程监测是指利用无线传输技术,通过远程传感器对环境参数进行监测和数据采集的方法。
远程监测可以实现对较大范围或难以直接接触的环境进行监测,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常见的远程监测设备包括遥感传感器、无人机等。
二、环境评估方法环境评估是根据环境监测结果,对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常见的环境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1.定性评估定性评估是基于专家判断和经验,对环境质量进行主观评估的方法。
评估结果通常为优、良、中、差等级别,用于指导环境保护工作和决策制定。
定性评估具有快速、经济、适用于大范围的特点,但主观性较强。
2.定量评估定量评估是基于数学模型和数据分析,对环境质量进行客观评估的方法。
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浓度或值,并与国家和地方标准进行比对,得出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结果。
定量评估具有准确、科学、可比性强的特点,但需要较多的数据和专业知识支持。
三、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标准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三个层面。
1.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颁布的,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监测与评估标准。
国家标准通常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
各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在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估时,必须按照国家标准进行。
2.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指由各行业协会或组织制定的,适用于某个具体行业的环境监测与评估标准。
环境检测方法及检出限

环境检测方法及检出限环境检测是指对特定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过程。
环境检测方法通常包括采样、分析和数据处理三个阶段。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及时检测出潜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治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环境检测方法及其检出限。
一、采样方法采样是环境检测的第一步,其目的是获取代表性的样品,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
常见的采样方法包括空气采样、水样采样和土壤样采样等。
其中,空气采样可以通过现场直接采样或者使用气溶胶采样器等设备进行采样。
水样采样可以通过使用自动采样器、溶解性有机物吸附剂等方式进行。
土壤样采样则需采用土壤钻探机等工具进行。
二、分析方法1.生物传感器法生物传感器法是一种基于生物反应的分析方法,通过测量生物体对环境污染物质的生理或生化反应来判断污染物质的存在和浓度水平。
例如,使用细菌或酵母等生物体作为传感器,当其受到环境污染物质的影响时,会产生特定的生化反应,从而可通过测量这些反应来确定污染物质的浓度。
2.色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的差异来分离和定量分析污染物质的方法。
包括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法(LC)等。
这些方法通常需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或气相色谱仪等设备进行分析。
色谱分析法具有高分离效率、选择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物质的分析。
3.质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是一种通过测量物质的质量和相对丰度来确定其化学组分的方法。
常见的质谱分析法包括质谱联用技术(如GC-MS、LC-MS)和高分辨质谱法(如FT-ICR-MS)。
质谱分析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特异性等特点,可以用于分析复杂的环境样品。
三、检出限检出限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仪器或方法能够可靠地检测到污染物质的最低浓度。
通常,检出限与样品中的噪声水平有关,噪声越低,检出限就越低。
检出限的确定一般采用统计学方法,常见的检出限计算方法有信号噪声比法、标准差法和稳定噪声法等。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方法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方法引言:现代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日益增强,环境监测成为评估和保护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为了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各行各业都需要依照规范和方法进行环境监测工作。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方法,帮助各行业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与方法1.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在办公室、学校、住宅等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需要考虑的参数包括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微尘颗粒物浓度等。
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和采样分析两种方式。
2.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需要监测的参数包括PM2.5、PM10、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监测方法主要有现场连续监测、间断性监测和样品分析等。
为了提高监测的准确性,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和监测时间进行观测。
3. 工业废气排放监测工业废气排放是重要的环境污染源之一,监测方法需要根据不同废气成分的特点进行选择。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吸附法、吸收法、气相色谱法等。
监测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采样装置的使用和数据的准确性。
二、水质监测技术规范与方法1. 表面水和地下水监测表面水和地下水监测需要考虑的参数包括溶解氧、pH值、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总磷、总氮等。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监测和水样分析两种方式。
在现场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采样器具的选择和现场操作的规范。
2. 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排水监测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排水监测需要监测的参数包括悬浮物、COD、BOD、氨氮等。
监测方法包括取样分析和在线连续监测。
为了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需要严格控制取样和分析过程中的操作环节。
三、土壤质量监测技术规范与方法1. 土壤重金属监测土壤重金属监测的目的是评估土壤污染状况。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土壤样品采集和重金属元素的分析。
采样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代表性样点和合适的土壤深度。
2. 农田土壤监测农田土壤监测需要考虑的参数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
环境监测报告中的常见指标与方法

环境监测报告中的常见指标与方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
环境监测是对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观测、测量和记录,旨在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在环境监测报告中,常用的指标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源,为制定环保政策和改善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一、水质监测指标与方法1. 水体总体指标:水体的总体指标包括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
溶解氧指标可通过溶解氧仪进行测量,氨氮和总磷的测量可以采用分光光度法或荧光法。
高锰酸盐指数可通过分光光度法或滴定法测量。
2. 有机污染物指标:有机污染物指标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s)、多环芳烃(PAHs)、农药等。
这些物质的测量通常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实现高灵敏度和高准确度。
3. 重金属指标:重金属指标如铅、镉、汞等对人体健康具有严重危害。
重金属的测量主要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仪器,可以实现对微量重金属的定量测量。
二、大气质量监测指标与方法1. 悬浮颗粒物指标:悬浮颗粒物(PM)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不同直径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不同。
悬浮颗粒物的测量可采用激光散射仪或电子显微镜等方法。
2.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指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指标。
它们的测量可采用气相色谱法、化学发光法或飞行时间质谱等方法。
3. 光化学臭氧指标:光化学臭氧是一种有害气体,对植物和人体健康均有危害。
光化学臭氧的测量常用紫外吸收法或光解-化学发光法。
三、土壤污染监测指标与方法1. 重金属指标: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是评估土壤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重金属的测量常用原子吸收光谱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
2. 有机污染物指标: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包括农药、石油类化合物等。
这些物质的测量通常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实现对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定量测量。
3. pH值和含水量指标:土壤的pH值和含水量对土壤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环境监测常用分析方法简介

环境监测常用分析方法简介环境样品的测试方法是在现代分析化学各个领域的测试技术和手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性质、来源、含量、分布状态和环境背景值。
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除经典的化学分析、各种仪器分析为环境分析监测服务外,一些新的测试手段和技术,如色谱-质谱联用、激光、中子活化法、遥感遥测技术也很快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的监测中,为了及时反映监测对象和取样时的真实情况,确切掌握环境污染连续变化的状况,许多小型现场监测仪器和大型自动监测系统也获得迅速的发展。
一、化学分析法是以特定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分重量分析法和容量分析法两类。
重量法操作麻烦,对于污染物浓度低的,会产生较大误差,它主要用于大气中总悬浮颗粒、降尘量、烟尘、生产性粉尘及废水中悬浮固体、残渣、油类、硫酸盐、二氧化硅等的测定。
随着称量工具的改进,重量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近几年用微量测重法测定大气飘尘和空气中的汞蒸汽等。
容量法具有操作方便、快速、准确度高、应用范围广、费用低的特点,在环境监测中得到较多应用,但灵敏度不够高,对于测定浓度太低的污染物,也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它主要用于水中的酸碱度、NH3-N、COD、BOD、DO、Cr6+、硫离子、氰化物、氯化物、硬度、酚等的测定,及废气中铅的测定。
二、光学分析法是以光的吸收、辐射、散射等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具有仪器简单、容易操作、灵敏度较高、测定成分广等特点的常用分析法。
可用于测定金属、非金属、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等。
在国内外的环境监测分析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在待测元素的特征波长下,通过测量样品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吸收的程度,以确定其含量的一种方法。
此法操作简便、迅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测定元素范围广,是环境中痕量金属污染物测定的主要方法,可测定70多种元素,国内外都用作测定重金属的标准分析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中监测方法的选择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对作为环境管理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内容、监测方法选择及监测数据处理作简明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方法选择;监测数据处理
0.引言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环保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各类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分析方法标准。
环境监测实验室要建立相应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使数据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精密性和准确性。
环境监测不同于一般的化学分析,有监测对象成分复杂、浓度范围宽、随机变化大等特点,故要想用环境监测分析所得的数据来描述这些样品,就必须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保证作为前提。
1.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内容
环境监测对象成分复杂,时间、空间量级上分布广泛,且多变,不易准确测量。
在大规模的环境调查中,常需在同一时间内由多个实验室同时参加、同时测定。
这就要求各个实验室从采样到监测结果所提供的数据要有准确性和可比性。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决定了环境管理、环境研究、环境治理以及环保执法等各方面的决策正确与否。
环境监测结果由环境监测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予以保证,要求每个基层监测单位都要做好环境质量保证和控制工作。
它分为野外采样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1.1野外采样质量控制
野外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了现场布点、坐标定位(可用GPS高级定位)、样品采集、样品贮存及现场某些项目的预处理等。
监测点布设一贯遵循以下原则要求,既能以人为本,又能比较真实全面反映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基层站监测断面的位置一般由上级站规定,监测点是根据监测目在车间口或总排污口布点。
坐标定位是为了详细确定采样点的位置,以便为准确稳定重复采样及绘出采样现场示意图提供保障。
采样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的样品,这也是数据具有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的前提。
根据具体采样项目分清采样容器,估算好采样量,选对采样方法和保存方法,特别是特殊项目一定要现场固定,做好采样记录,做平行和空白采样,以检查保存剂的纯度,采样容器、滤器及其设备的污染情况,以便发现系统和偶然误差及采样的再现性等。
例如野外水体采样中,为了控制采样过程的误差,将实验室用的纯水在采样现场装入采样瓶中,加入与样品相同的保存剂,并运回实验与样品同时分析,将所测结果与实验室空白比较,不应呈显著差异,其目的是检查采样、保存、运输中所产生的误差。
并尽量缩短运输过程,减少震动和碰撞以防样品损失或污染。
样品采集后立即送往质控室进行交接,尽快进入分析测试过程。
1.2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又称为内部质量控制。
它主要表现为分析工作者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及内部质量人员对其实施质量控制技术管理的过程。
监测分析的
误差是客观存在的,而监测分析质量控制力求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将监测误差控制在容许的范围内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度能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
良好的实验室环境质量控制包括:1)干净、安静的实验室条件。
卫生条件比较差,将会影响仪器的灵敏度,也会污染各种溶液。
嘈杂的实验室氛围会影响操作人员的心情,导致实验失败或者产生很大误差。
2)精密度和准确度控制。
实验室空白实验是为了检查水、试剂和其他条件是否正常。
平行测样数目应达到样品测定量的10%,平行样测定值的相对偏差应满足实验室质控指标要求,精密度合格率达95%以上。
2.监测方法选择
2.1选择依据
(1)为了使监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应尽可能采用国家现行环境监测的标准统一分析方法,要确保使用标准是现行有效的最新版本。
如果因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监测结果时,应选用由知名技术组织或有关科学文献和期刊公布的方法,应经过确认并征得客户同意,对所选定的方法形成文件。
(2)除委托性监测或具有试验性质的测试项目可以使用非标准方法或委托方提供的方法外,法定监测、评定性监测和仲裁监测等需要出具证明作用数据和结果的监测均应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3)采用非标方法时,应与委托方协商确认并形成有效文件经技术负责人批准,使出具的监测报告为委托方和客户所接受。
当客户提出的方法不适合或已经过期时,实验室应明确通知客户,然后监测站应由专人依据国家及行业的标准规则,负责编制作业指导书,主要有抽样方法、样品制备方法、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监测实施细则、仪器设备自校方法、仪器设备运行检查方法和数据修订规则等。
2.2新监测方法的采用
首先,环境监测部门(如监测站)使用新标准、新方法实施监测时,对所用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人员技术等条件应与标准对照并进行验证,以证明本实验室能够正确使用该新标准实施监测。
具体步骤为:
(1)明确新开展监测项目的标准。
(2)编制原始记录表格格式和确定监测报告格式。
(3)培训监测人员。
(4)相关监测人员负责新项目所需的技术资料、仪器、设备和试剂等。
(5)采购部门负责所需物品的购置。
(6)新仪器的计量检定,建立仪器档案。
(7)按标准规范、监测细则进行试验并记录,形成监测报告并审批。
同时应安排一次比对验证试验,确保新开展项目的可靠性。
(8)对照标准要求评审监测工作,证实其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9)若完全符合要求并经过指定次以上监测后,方可确认。
2.3选用监测标准的有效版本
监测站对所有与监测工作有关的标准、技术规范、手册、作业指导书等实施受控管理,并通过有效手段和可靠的渠道,对在用的标准、技术规范和监测方法进行不间断的跟踪,定期进行清理或查新,以确保使用的标准是最新有效版本。
这些标准和规范在监测场所中可以迅速获取,以方便工作人员使用。
2.4监测方法的偏离考虑
监测站应建立在例外情况下允许偏离的程序。
规定在不背离质量方针和目
标、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在已取得的资质认定的能力范围内,如客户要求或特殊情况时允许某些偏离。
偏离均应被文件规定,经客户同意并有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批准方可实施,不允许有任何随意的偏离行为。
偏离实施时应做好技术记录,并进行后续跟踪加以验证。
3.监测数据处理
监测站应要求监测人员认真做好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转换工作,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当使用计算机等设备对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应对出具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制定相关管理程序,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记录测量结果的原始数据必须根据有效数字的保留规则正确书写,对监测的平行样数据要根据Grubbs检验法剔除离群值。
审核人员对监测原始记录进行校核,对计算和数据转换做适当的检查后签字。
同时做好保密性工作,原始监测数据,由资料员负责保存归档,以便备查。
计算机实行专人管理,设置密码,不经允许,任何人不得随意使用。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进行监测,是确保监测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还必须要有好的质量控制与保证作为前提。
监测人员应当不断学习业务知识,熟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监测分析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特点,发扬敬业精神,增强正确执行规范和标准的自觉性,以科学态度对待监测工作,这样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鲍煜东.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探讨[J].化学工程与设备,2009,(4):148-149.
[2]沈芳.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探讨[J].广东科技,2005,(205):86-88.
[3]方永睿.浅议加强环境监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J].山东环境,2003,(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