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常用分析方法简介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的主要监测方法

环境监测的主要监测方法

四、色谱分析法
(一)气相色谱分析(GC) 原理: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差异(流动相—载气 ) 优点:灵敏度与分离效能高,快速、应用范围广、样品用 量少且易于实现自动测定,能与多种仪器分析联用等。
应用:苯、二甲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酚类、有机氯
农药、有机磷农药等有机污染物。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 技术(GC-MS)进行痕量组分分析 。
六、流动注射分析法
优点: 仪器简单(FIA-TI流动注射通用仪)、分析速 度快、重现性好、取样少、自动化程度高、可与多 种检测器联用,应用范围广(FIA-ISE、FIA-ICPAEP、FIA-AAS)。
环境监测主要方法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要求: 准确、灵敏、选择性好、简便适用、方法标准化。
一、 化学分析法
1、重量法 优缺点:操作麻烦,对低浓度污染物时误差较大。 适用范围:大气中总悬浮颗粒、降尘量、烟尘、生产性粉尘 及废水中悬浮固体、残渣、油类、硫酸盐、二氧化硅等的测 定。
2、容量法 优缺点:操作方便、快速、准确度高、应用范围广、费用低, 应用较多;灵敏度不够高,对于测定浓度太低的污染物,也 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适用范围:水中的酸碱度、NH3-N、COD、BOD、DO、Cr6+、 硫离子、氰化物、氯化物、硬度、酚等的测定,及废气中铅 的测定。
二、 光学分析法(光的吸收、辐射、散射)
(一)分光光度法 (二)原子
(五)化学发光法
(六)非分(色)散红外法
三、电化学分析法
优点: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快速、应用范围广 (一)电位分析法:pH 、F-、CN-、NH3-N、DO 等 (二)电导分析法:电导率、DO及SO2等 (三)极谱法 :Cr、Mn、Fe、Co、Ni、Cu等
(二)液相色谱分析(LC)

环境监测常用分析方法简介

环境监测常用分析方法简介

环境监测常用分析方法简介环境样品的测试方法是在现代分析化学各个领域的测试技术和手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性质、来源、含量、分布状态和环境背景值。

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除经典的化学分析、各种仪器分析为环境分析监测服务外,一些新的测试手段和技术,如色谱-质谱联用、激光、中子活化法、遥感遥测技术也很快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的监测中,为了及时反映监测对象和取样时的真实情况,确切掌握环境污染连续变化的状况,许多小型现场监测仪器和大型自动监测系统也获得迅速的发展。

一、化学分析法是以特定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分重量分析法和容量分析法两类。

重量法操作麻烦,对于污染物浓度低的,会产生较大误差,它主要用于大气中总悬浮颗粒、降尘量、烟尘、生产性粉尘及废水中悬浮固体、残渣、油类、硫酸盐、二氧化硅等的测定。

随着称量工具的改进,重量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近几年用微量测重法测定大气飘尘和空气中的汞蒸汽等。

容量法具有操作方便、快速、准确度高、应用范围广、费用低的特点,在环境监测中得到较多应用,但灵敏度不够高,对于测定浓度太低的污染物,也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它主要用于水中的酸碱度、NH3-N、COD、BOD、DO、Cr6+、硫离子、氰化物、氯化物、硬度、酚等的测定,及废气中铅的测定。

二、光学分析法是以光的吸收、辐射、散射等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具有仪器简单、容易操作、灵敏度较高、测定成分广等特点的常用分析法。

可用于测定金属、非金属、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等。

在国内外的环境监测分析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在待测元素的特征波长下,通过测量样品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吸收的程度,以确定其含量的一种方法。

此法操作简便、迅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测定元素范围广,是环境中痕量金属污染物测定的主要方法,可测定70多种元素,国内外都用作测定重金属的标准分析方法。

环境污染监测方法

环境污染监测方法

环境污染监测方法在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准确、及时地监测环境污染状况显得至关重要。

环境污染监测是指对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分析和测定,以了解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监测方法。

一、物理监测方法物理监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环境中的物理量进行测量来反映环境污染状况。

例如,通过测量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参数,可以了解大气环境的扩散条件;利用声学监测设备测量噪声的强度和频率,评估声环境质量;使用电磁辐射监测仪器检测电磁辐射的强度和频谱,监测电磁环境污染。

在水质监测中,物理监测方法包括测量水温、浊度、色度、电导率等指标。

水温的变化会影响水中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浊度反映了水中悬浮颗粒物的含量,色度则可以表明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的程度,电导率能反映水中溶解性离子的浓度。

二、化学监测方法化学监测方法是环境污染监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段之一。

它通过对环境样品中各种化学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来确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

在大气污染监测中,常用的化学监测方法有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

分光光度法可用于测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浓度;气相色谱法能够精确分析有机污染物,如苯、甲苯、二甲苯等;质谱法则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适用于复杂混合物的分析。

对于水环境污染监测,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重金属含量等是重要的监测指标。

COD 反映了水中有机物被氧化所需的化学氧化剂的量,BOD 则表示水中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可以准确测定水中的重金属含量。

土壤污染监测中,化学监测方法包括测定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有机污染物等。

例如,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的铅、镉、铜等重金属,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

环境监测中的数据融合与分析方法综述

环境监测中的数据融合与分析方法综述

环境监测中的数据融合与分析方法综述一、引言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监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而环境监测的核心是对数据进行收集、融合和分析,以获取对环境质量的准确评估和预测。

本文将综述环境监测中常用的数据融合与分析方法,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指导。

二、数据融合方法1. 传统方法传统的数据融合方法主要包括平均法、加权法和最大法。

平均法简单地将不同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平均,但忽略了传感器的差异性。

加权法通过为不同传感器赋予权重,根据其精确性进行加权平均,能更好地考虑传感器的差异性。

最大法则假设不同传感器读数之间的最大值是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因此将最大值作为最终的融合结果。

2. 模型法模型法是基于数学模型的数据融合方法。

一些统计模型,如贝叶斯理论、卡尔曼滤波器等,被广泛运用于环境监测中的数据融合。

贝叶斯理论通过将先验知识和观测数据相结合,得出后验概率,从而进行数据融合。

卡尔曼滤波器则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和观测方程,通过迭代的方式估计最优状态值。

3. 人工智能方法近年来,人工智能方法在数据融合中逐渐得到应用。

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遗传算法等方法被用于数据融合过程中的模式识别和分类。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处理高维数据,并具有自适应和学习能力。

三、数据分析方法1. 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是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常规的统计分析。

通过计算数据的均值、方差、标准差和百分位数等指标,可以揭示数据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此外,箱线图、直方图和散点图等图形工具也可以用于对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2. 时空分析时空分析是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分析,揭示数据在时序和空间上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用于预测未来环境污染趋势,而空间插值方法则能够对不连续监测站点的数据进行推测,从而建立全局的环境质量模型。

3. 数据挖掘数据挖掘可以挖掘数据中的隐藏规律和关联性,为环境监测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分析。

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和分类分析等方法可以用于发现数据中存在的群组、关联关系和隐含模式。

环境保护监测方法

环境保护监测方法

环境保护监测方法概念介绍:环境保护监测是指对人类居住环境、自然环境及其影响的实时、连续或定期的监测,旨在了解环境状况、检测污染物、评估环境质量,并为环境保护决策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环境保护监测的方法与技术。

I. 空气质量监测方法空气质量监测是环境保护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保护空气质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监测方法:1. 自动监测系统:通过自动气象站、气象传感器等设备实时收集大气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并结合气象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以评估空气质量并制定相关措施。

2. 空气采样分析:通过采集空气样品,并利用气体分析仪器、质谱仪等设备对其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以确定空气质量指标是否达标。

3. 空气质量遥感监测:通过使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气层的有关数据,如气象数据、气溶胶浓度等,进而进行分析和评估空气质量。

II. 水质监测方法水质监测是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水质监测方法:1. 实地采样分析:通过在水体中采集水样,运回实验室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分析,如温度、pH值、溶解氧、氨氮、总磷等指标,以评估水质是否达标。

2.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使用传感器、探头等设备,连续、自动地监测水体中的温度、电导率、浊度、溶解氧等指标,实时反映水质状况,并生成相关数据用于分析和评价。

3. 水生态监测方法:通过采集水生植物、浮游生物等的样本,并结合生物学和生态学原理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恢复。

III.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土壤环境监测是保护土壤质量和农田环境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监测方法:1. 土壤采样分析: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并利用化学分析和生物学检测等手段,对土壤性质、重金属含量、有机物质含量等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

2. 土壤传感器:利用土壤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养分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水分、温度和养分状况,并通过数据分析提供土壤质量的监测和评估。

检验科环境监测常见检测与分析方法

检验科环境监测常见检测与分析方法

检验科环境监测常见检测与分析方法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环境监测变得尤为重要。

而在环境监测过程中,检测与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对于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检验科环境监测中常见的检测与分析方法,包括大气污染监测、水体污染监测和土壤污染监测。

一、大气污染监测1. 颗粒物监测方法颗粒物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其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悬浮颗粒物(PM10和PM2.5)的采样和分析。

采样方法可采用高容量采样器或低容量采样器,分析方法包括重量法、化学法和光学法等。

2. 二氧化硫监测方法二氧化硫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吸收法、荧光分析法和红外吸收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准确测量二氧化硫的浓度和变化趋势。

3. 一氧化氮监测方法一氧化氮是产生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吸收法、化学发光法和光谱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准确测量一氧化氮的浓度和来源。

二、水体污染监测1. pH值监测方法pH值是水体酸碱性的重要指标,其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玻璃电极法、电位差法和指示剂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准确测量水体的酸碱程度。

2. 溶解氧监测方法溶解氧是水体中生物生存和呼吸的重要因素,其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阴极极化法、极谱法和氧传感器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准确测量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3. 化学需氧量监测方法化学需氧量反映了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其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标准曲线法、氧电极法和紫外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准确测量水体中化学需氧量的浓度。

三、土壤污染监测1. 重金属监测方法重金属是土壤中常见的污染物,其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准确测量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2. 有机污染物监测方法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其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准确鉴定和测量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

3. 土壤酸碱度监测方法土壤的酸碱度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有重要影响,其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酸碱滴定法、玻璃电极法和电位差法等。

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方法

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方法

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中的各种环境要素进行观测和测量,以收集环境信息、评价环境状态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环境变化的规律,为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而数据分析是对环境监测所得的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信息和规律,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

一、环境监测方法1. 传统监测方法传统环境监测方法主要是基于人工采样和实地监测的方式,包括现场观测、定点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等。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数据可靠性高,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全面监测。

2. 自动监测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监测方法逐渐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

自动监测设备可以全天候、连续监测环境要素,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和大数据量的特点。

常见的自动监测设备包括气象站、水质监测仪器、噪声监测仪等。

3. 遥感监测方法遥感技术是利用航空或卫星等远距离感知装置获取地球表面和大气的信息,用于环境监测中的遥感方法被称为遥感监测方法。

遥感监测可以获取大范围、连续的环境数据,并且具有时效性强、周期短、成本低的优势。

二、数据分析方法1. 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是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数学统计处理和分析,以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数据描述统计、时间序列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等。

2. 数据挖掘方法数据挖掘是从大量数据中发现隐藏信息、模式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中,数据挖掘方法可以用于异常检测、分类和预测等任务。

常用的数据挖掘算法有聚类算法、分类算法、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等。

3. 人工智能方法人工智能方法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技术,可以通过训练模型来实现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预测。

人工智能方法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模型复杂度适应性好的优点,可以更好地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

三、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的应用1. 环境污染监测和预警通过环境监测和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并进行预警,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常用仪器分析方法(8类方法)

环境监测常用仪器分析方法(8类方法)
色谱柱内径越小,柱效越高,一般为2—6mm。 增加柱长可提高柱效,但分析时间增长,一般在 0.5—6m之间选择。
固定相是色谱柱的填充剂,可分为气固色谱固定 相和气液色谱固定相。
32
色谱柱分离条件的选择
气化温度:应以能将试样迅速气化而不分解为准, 一般高于色谱柱温度30—70℃。 柱温:提高色谱柱温度,可加速气相和液相的传 质过程,缩短分离时间,但过高将会降低固定液 的选择性,增加其挥发流失,一般选择近似等于 试样中各组分的平均沸点或稍低温度。
21
色谱法的分类
分类依据:固定相的形式
◦ 柱色谱法 ◦ 纸层析法 ◦ 薄层色谱法
分类依据:分离机制
◦ 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22
色谱法
应用
◦ 色谱法是现代分析中最有效、用得最多的分离分析方法 ◦ 痕量分析的主要手段
环境监测中,色谱法是有机污染物分离分析的主 要手段
◦ 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高压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 法使用较多
敏度。 ◦ 氢化物原子化器 ◦ 无火焰原子化法的测定精密度比火焰原子化法差。
16
3.离子交换法
有机离子交换剂(离子交换树脂)
◦ 是一种具有渗透性的三维网状高分子聚合物小球,在网 状结构的骨架上含有可电离的活性基团,与水样中的离 子发生交换反应。
◦ 分类(依据:官能团) ◦ 阳离子交换树脂 ◦ 阴离子交换树脂 ◦ 特殊离子交换树脂
17
无机离子交换剂
பைடு நூலகம்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阳离子交换树脂 R-SO3H树脂, 如国产732
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R-COOH, R-OH 树脂
有机离子交换剂 (离子交换树脂)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常用分析方法简介环境样品的测试方法是在现代分析化学各个领域的测试技术和手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性质、来源、含量、分布状态和环境背景值。

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除经典的化学分析、各种仪器分析为环境分析监测服务外,一些新的测试手段和技术,如色谱-质谱联用、激光、中子活化法、遥感遥测技术也很快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的监测中,为了及时反映监测对象和取样时的真实情况,确切掌握环境污染连续变化的状况,许多小型现场监测仪器和大型自动监测系统也获得迅速的发展。

一、化学分析法是以特定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分重量分析法和容量分析法两类。

重量法操作麻烦,对于污染物浓度低的,会产生较大误差,它主要用于大气中总悬浮颗粒、降尘量、烟尘、生产性粉尘及废水中悬浮固体、残渣、油类、硫酸盐、二氧化硅等的测定。

随着称量工具的改进,重量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近几年用微量测重法测定大气飘尘和空气中的汞蒸汽等。

容量法具有操作方便、快速、准确度高、应用范围广、费用低的特点,在环境监测中得到较多应用,但灵敏度不够高,对于测定浓度太低的污染物,也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它主要用于水中的酸碱度、NH3-N、COD、BOD、DO、Cr6+、硫离子、氰化物、氯化物、硬度、酚等的测定,及废气中铅的测定。

二、光学分析法是以光的吸收、辐射、散射等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具有仪器简单、容易操作、灵敏度较高、测定成分广等特点的常用分析法。

可用于测定金属、非金属、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等。

在国内外的环境监测分析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在待测元素的特征波长下,通过测量样品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吸收的程度,以确定其含量的一种方法。

此法操作简便、迅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测定元素范围广,是环境中痕量金属污染物测定的主要方法,可测定70多种元素,国内外都用作测定重金属的标准分析方法。

(三)发射光谱分析法是在高压火花或电弧激发下,使原子发射特征光谱,根据各元素特征性的光谱线可作定性分析,而谱线强度可用作定量测定。

本法样品用量少、选择性好、不需化学分离便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可用于无机有害物质铬、铅、镉、硒、汞、砷等20多种元素的测定,但不宜分析个别试样,且设备复杂,定量条件要求高,故在环境监测的日常工作中,使用发射光谱分析法较少。

但自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光源(简称ICP光源)研究成功以来,由于它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和再现性好,基体效应和其他干扰较少和线性范围宽等一系列优点,并特别适于水和液体试样的分析,因而得到普遍的重视,并成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

用ICP发射光谱法可分析的试样和元素涉及水、土壤、生物制品、沉积物等共30多种元素。

(四)荧光分析法分为分子荧光分析和原子荧光分析。

当某些物质受到紫外光照射时,可发射出各种颜色和不同强度的可见光,而停止照射时,上述可见光亦随之消失,这种光线就称为荧光。

一般所观察到的荧光现象,是物质吸收了紫外光后发出的可见光及吸收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后发出的波长较长的可见光荧光,实际还有紫外光、X光、红外光等荧光。

分子荧光分析是根据分子荧光强度与待测物浓度成正比的关系,对待测物进行定量测定的方法。

在环境分析中主要用于强致癌物质——苯并芘(Bap)、硒、铍、油、沥青烟等的测定。

原子荧光分析是根据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辐射能激发下所产生的荧光发射强度与基态原子数目成正比的关系,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荧光强度进行定量的测定,同时还可利用各元素的原子发射不同波长的荧光,进行定性测定。

原子荧光分析对Zn、Cd、Mg、Ca等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五)化学发光法某些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吸收反应产生的化学能,导致分子或原子呈激发状态,当它们回到基态时,以光辐射形式释放出能量,在反应物为低浓度时,其发光强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利用这个原理测定物质的浓度,称为化学发光法。

它可用于大气中NOx、O3、SO2、硫化物及水中Co2+、Cu2+、Ni2+、Cr3+、Fe2+、Mn2+等金属离子的测定。

(六)非分(色)散红外法非分散红外法不需要将红外线进行分光。

目前已利用非分散红外吸收原理制成CO2、SO2、CO、油分等监测仪器。

三、电化学分析法是利用物质的电化学性质测定其含量。

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快速、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可以对大多数金属元素和可氧化还原的有机物进行分析。

分为电位分析法、电导分析法、库仑分析法、极谱法等,此外,还有以测量电解过程的电流-电压曲线为基础的伏安法及利用阳极溶出反应测定重金属离子的阳极溶出法。

电位分析法最初用于测定PH值,近10年来,由于离子选择电极的迅速发展,电位分析法已广泛应用于水质中F-、CN-、NH3-N、DO等的监测。

电导分析法用于测定水的电导率、DO及SO2。

库仑分析法用于测定大气中SO2、NOx、及水中BOD、COD。

阳极溶出法用于测定废水中Cu、Zn、Cd、Pb等重金属离子。

极谱法广泛用于Cr、Mn、Fe、Co、Ni、Cu、Zn、Cd、Sn、Pb、As、Bi等元素分析.四、色谱分析法分为气相色谱分析和液相色谱分析。

液相色谱分析又分为高效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分析、纸层析、薄层层析及柱层析法。

(一)气相色谱分析(GC)气相色谱分析是一种新型分离分析技术,它的流动相为载气,它利用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微小差异,当两相作相对移动时,使被测物质在两相之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这样原来微小的分析差异产生了很大的效果,使各组分离,以达到分离、分析及测定的目的。

气相色谱法具有灵敏度与分离效能高,快速、应用范围广、样品用量少且易于实现自动测定,能与多种仪器分析联用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成为环境污染物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

已成为苯、二甲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酚类、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重要分析方法。

若能应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复杂的痕量组分分析,可以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二)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以流动相为液体,采用高压泵、高效固定相和高灵敏度检测器的色谱新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和操作自动化等优点。

可用于测定高沸点、热稳定性差、分子量大(>400)的有机物质,如多环芳烃、农药、苯并芘、有机汞、酚类、多氯联苯等。

(三)离子色谱分析(IC)离子色谱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色谱技术。

它用离子交换原理进行分离,并采取通用的电导检测器检定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它具有高效、高速、高灵敏和选择性好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化工、生化、食品、能源等各领域中的无机阴、阳离子和有机化合物的分析中。

离子色谱法在环境监测中主要应用于大气和水体中污染监测分析,它已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如水和降水中常见阴离子分析(F-、I-、BNO3、NO、SO42-等)、有机酸分析、金属离子分析(CN2+、Zn2+、Pb2+、Ni2+、Cd2+)等。

(四)纸层析和薄层层析纸层析是在滤纸上进行的色层分析,用于分离多环芳烃。

薄层层析是在均匀铺在玻璃或塑料板上的薄层固定相中进行,用于对食品中黄曲霉素B1、作物中硫磷农药及其代谢物氧硫磷等的测定。

五、中子活化分析法中子活化分析法是活化分析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微量元素分析法。

当试样被中子照射,待测元素受到中子轰击时,可吸收其中某些中子后发生核反应,释放出γ射线和放射性同位素,通过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或反应过程发出的γ射线强度,便可对待测元素进行定量,测量射线能量和半衰期便可定性。

用同一样品可进行多种元素的分析,它是无机元素超痕量分析的有效方法。

六、流动注射分析法(flow injection analysis,FIA)流动注射分析是将含有试剂的载流由蠕动泵输送进入管道,再由进样阀将一定体积的试样注入载流中,以“试样塞”形式随之恒速移动,试样在载流中受分散过程控制,“试样塞”被分散成一个具有浓度梯度的试样带,并与载流中试剂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某种可以检测的物质,再由载流带入检测器,给出检测信号(如吸光度、峰面积或峰高、电极电位等),由此求得水样中被分析组分的含量。

流动注射分析的优点:(1)仪器简单。

可用常规仪器自行组装,操作简便。

我国已有FIA-TI流动注射通用仪(上海分析仪器厂)(2)分析速度快。

分析频率通常为100次/h,最快可达1200次/h。

重现性好,一般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

(3)取样少。

每次测定仅需微升级的溶液,且分析系统封闭,进行的化学反应不受空气成分影响,还有利于保护环境。

(4)自动化程度高。

从进样、“化学处理”、测量到数据处理和程序控制可全部实现自动化。

(5)可与多种检测器联用,应用范围广。

如有FIA-ISE(离子选择电极),FIA-ICP-AEP(电感耦合等离子辐射光谱检测器),FIA-AAS(原子吸收光谱检测器)。

七、其它设备⑴感应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aectrometer, ICP-MS)是利用感应耦合等离子体作为离子源,产生的样品离子经质量分析器和检测器后得到质谱,因此,与有机质谱仪类似,ICP-MS也是由离子源、分析器、检测器、真空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⑵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er,LC-MS)LC-MS联用仪主要由高效液相色谱,接口装置(同时也是电离源),质谱仪组成。

高效液相色谱与一般的液相色谱相同,其作用是将混合物样品分离后进入质谱仪。

⑶水质便携设备如浊度仪、水质多参数测量仪、溶解测定仪、细菌快速检测设备等上述各种重要分析方法各有其特性。

在具体选择环境污染分析方法时,应根据被测物的含量和存在形式、需要与可能、实验室设备条件等因素,并尽可能选用标准统一方法。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