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摘要】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是当前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从宏观经济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变化和政府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它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重要性。

在总结了各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展望了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可能趋势,并提出了建议未来政策应对的重点。

本文旨在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变化、政府政策、总结、展望、建议、可能趋势、未来政策、重点。

1. 引言1.1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其中的关键因素和其影响机制。

通过具体数据和案例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为未来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宏观经济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

通过实证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增长的脉搏,找准未来发展的路径。

本文将通过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逐一探讨其影响机制和效果,为理解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具体的依据。

结合历史数据和趋势预测,我们也将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可能趋势,并提出建议未来政策应对的重点,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正文2.1 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工业增加值等指标是评估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参考。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趋势预测,来揭示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完整版)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完整版)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引言201X年至201X年,中共中央连续十一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始终未变。

因此,研究农业经济增长,分析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是很有必要,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农业经济问题成为了国内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国内的许多学者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研究分析,希望从理论方面研究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从目前国内对农业经济增长因素研究分析状况来看,影响因素有:信息化、农村金融、科学技术、人力资本、国内政策、农业进出口等。

李向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认为信息化对农业具有正向的影响,应该加强农业信息化普及教育,并建立农业信息化金融平台,促进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董鸿鹏则一辽宁省为例,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对信息化的贡献进行量化,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出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辽宁省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型动力资源。

而曾祯、杨帆等人通过构建层级模型和结构等价模型对我国的涉农信息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整体围绕信息权利和行政权利较高节点呈中性化,而较低的节点信息化程度较低。

而万众、朱哲翼通过投入产出函数和拓模型展分析了我国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七个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性影响,但有地区差异。

田杰、陶建平采取了我国1883个县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研究,得出农村金融密度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处于倒U型左边,可以通过增加农村的金融贷款数量和贷款配置效率提高农村经济增长。

禹越军、王菁华运用RAV模型,用1978-201X年的数据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

对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论文__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对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论文__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

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投资、消费、经济增长、最小二乘法。

1.背景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

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

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

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

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增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

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_朱晓华

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_朱晓华
区域经济 | Regional Economy
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 实证分析
□朱晓华
[摘
邓宝义

要 ] 20 世 纪 80 年 代 以 来 , 市场 经济 主 导了 世 界范 围 内的 经济 体 制 改 革 大 潮 。 作 为 一 个 维 持了 30 多 年 经济 高 速 增长 的 发 展 中 国家 , 我 国 的 经济 发 展成 就 举 世 瞩 目 。 古 典 经济增长 理 论 观 点 认 为, 在均 衡价 格 的 假 设下 , 经济 总 量 的 增长是 由 资本积 累、 劳 动 力 增 加 和 技 术 进步 这 三 种因素 共 同 长 期 作 用的 结 果 。 但 是 , 我 国 的 经济 制 度 现 实 告 诉 我 们 , 均 衡价 格 这 一 传统 经济增长 理 论 的 假 设 在 当前 的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济 中 并 不 成 立 。根 据 结构 主 义 的 观 点 , 在资源 配置 最 优 的 假 设 前 提 并 不 成 立 的 情况 下 , 我 们 需 要 着 重 考 虑 经济结构 变 化 对经济增长 的 作 用 。本 文 简 要 阐 述 了自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 产业 结构 的 演进 过 程 , 即 三 大 产业的 发 展过 程 , 并 结 合 对 1990 年 至 2009 年 这 20 年 的相关 数 据 的科 学 应用和 处 理, 重 点研究了 产业 结构 调 整 对经济增长 的 影响 , 并 通过 建 立 回归 方 程测算 了三 大 产业 对经济增长 的 贡 献 。
Enterprise Economy 2013 年第 7 期 ( 总第 395 期 )
132
我 国 产业 结构对经济增长 影响 的实 证 分 析
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 。 ( 二 ) 产业 结构 变 动 的 阶 段 分 析 本文把我国从 1952 年到现在的三大产业结构按照 不同结构类型划分成若干段 。

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民收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主要通过对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探讨其中的关键因素。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企业创新和产品升级,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实证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渐增大。

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经济的发展。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实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资本积累也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资本积累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来实现,包括对生产资本的投资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实证研究表明,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高。

经济发达国家往往有较高的投资率和储蓄率,这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资本来源。

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资本的投资力度,提高资本积累水平。

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

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直接影响着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经济增长起到关键作用。

实证分析显示,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东亚四小龙地区和中国大陆的崛起,得益于其大量的优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市场开放和国际贸易也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开放的市场能够带来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和技术资源,有利于加速经济转型和创新能力提升。

实证研究表明,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呈现正向关系。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其快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继续推进市场开放,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人力资源和市场开放等因素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资本积累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继续推进市场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复习过程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复习过程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

本文采用经济增长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93~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词:消费、投资、经济增长、劳动力一、文献综述(一)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

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的增长来计算。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

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

中国拥有全世界近1/4 的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

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1978—2008年的31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的建立(一)数据收集表1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二)模型设计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y )作为对经济发展的衡量,代表经济发展;用总就业人员数(x2)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3)衡量资本投入:用价格指数(x4)去代表消费需求。

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摘要: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角度出发,运用eviews 软件,从投资、消费、出口三个方面研究各自发展速度对gdp增长速度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投资资源使用率等建议。

关键词:投资;消费;出口;回归分析一、引言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投资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生产力,增加社会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商品供给,推动经济增长;出口的增长会直接导致国内有效需求的增加,有利于我国积累必要的外汇资金。

可以看出投资、消费、出口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促进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对三驾马车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国内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及宏观经济政策的提出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内许多学者都对此问题进行过不同角度的研究。

郑杰、蔡俊、曾丽斌(2006)以政府规模、技术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储蓄、贸易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做回归分析,提出应降低利息率,促进消费,扩大对外出口等对策;李宝仁、张院(2005)定量分析了消费、投资、出口三个变量对我国gdp的贡献,得出了扩大内需、稳定外需、保就业等政策建议;以上学术成果虽然结论各有偏差,但都说明了消费、投资、出口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永恒动力的重要性和研究的价值。

二、模型选取与数据处理1.选择变量和模型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gdp最终使用去向的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运用eviews软件和回归方程,通过对1978-2009年经济增长率与固定资本形成增长率、居民消费增长率、出口增长率的分析,进行初步预测。

其中y表示gdp增长速度,x1表示固定资本形成增长速度,x2表示居民消费增长速度,x3表示出口增长速度。

因此建立理论方程如下:y=c+c1x1+c2x2+c3x3+u2.样本数据的选取gdp增长率选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为实际增长率(表1)。

我国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国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国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一、引言金融效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中,研究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探讨其内在机制和政策启示。

二、金融效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1. 金融效率的定义:金融效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金融系统为经济主体提供服务和资源配置能力的水平。

2. 影响金融效率的因素:包括金融体制、金融市场、监管机制、技术创新等。

三、我国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1. 传统理论观点:传统观点认为,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它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2. 新兴理论观点:新兴观点认为,过度依赖金融发展可能导致金融泡沫和风险,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四、我国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1. 数据选择:选择合适的时间段和可靠的数据源,包括GDP增长率、金融机构规模、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等指标。

2. 实证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适当的实证模型,探讨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五、我国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1. 正向关系:部分研究表明,我国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

这是因为高效的金融系统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本积累速度。

2. 负向关系:另一些研究则认为,我国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有负向影响。

这是因为过度扩张的金融业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和风险积聚。

六、我国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政策启示1. 完善金融体制:加强金融市场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防范金融风险。

2. 促进金融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3. 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加强金融教育和培训,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七、结论通过对我国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结论:我国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具有复杂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对经济增长理论做出了综述,然后设计一定的经济变量来反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再利用扩展的索洛模型对1987-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国内人均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得到了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必须特别重视技术进步的结论,最后对模型分析出的结果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计量经济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关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相关学者也进行了很多研究。

从研究内容看,更多的是关注制度、结构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对于传统因素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

在国内经济发展的各因素中,这些传统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优先考虑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传统因素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根据1987~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经济数据、教育经费投入等因素,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找出影响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有利于我们了解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便在今后经济建设中,抓住主要因素,协调发展其它方面,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

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计算。

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进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可是,经济增长理论中都特别强调资本或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尽管技术进步的作用开始受到他们的重视,但与资本和劳动相比,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仍然处于明显次要的位置。

与此同时,他们也未能给出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

2.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罗默在1986年发表了《递增报酬和长期增长》一文,认为企业创造的新知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卢卡斯建立的宏观模型分析整个经济中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成就是巨大的,自从罗默和卢卡斯代表性的文章发表以来,出现了许多新模型,开始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新问题,而且用来分析经济增长的理论工具越来越丰富。

二、实证研究
1.变量的选择与处理
本文考察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数据包括产出和投入两个方面。

(1)产出数据
经济产出用Y:GDP(亿元)来衡量。

(2)投入数据
a.物质资本
早在18世纪,以斯密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就曾指出,物质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物质资本积累的作用更是被提高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是经济增长中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由此可见,物质资本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严格地说,应该使用资本服务流量进行度量。

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K(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

一般而言,这种代替可以接受,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b.人力资本
随着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通过效率功能机制可以使其它生产要素边际产出增加,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率,因此它也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人力资本是通过劳动力凝结形成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即使劳动力数量没有增加,只要提高了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素质,也一样可以增加产出。

出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我们用H(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亿元))来衡量。

c.劳动力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人的经济活动,劳动力是各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中国拥有全世界近1/4的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在市场机制下,劳动报酬能比较合理地反映劳动投入量的变化。

在我国,由于收入分配体制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劳动收入还不能恰当反映劳动量的变化,因此本文用L (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

2.估计模型
本文利用扩展的索洛(Solow)模型,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各个影响因素。

Solow(1956)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实证研究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这一方法至今仍然作为实证研究的主流模式。

而RomerandWeill (1992)利用国家间截面数据的实证证据表明,要素的积累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人力资本积累主要作用于短期经济增长,长期经济增长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但积累率的变化对最终的经济均衡增长率具有解释力。

本文运用扩展的Solow模型,并考虑到中国实际,研究人力资本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Solow(1956)模型没有考虑价格、人口和劳动就业等因素,用于估计难免存在偏差。

本文考虑实际GDP和实际资本存量,同时加入劳动因素,形成扩展的经济增长模型。

扩展的solow模型(Benhabiband Spiegel 1994,Ludger 2002)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假定产出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决定。

得到生产函数:
Y=AKαHβLγ(1)
其中,Y为产出,A为既定的技术水平或称为全要素生产率,K、H和L分别为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和劳动。

经过检验发现Y、K、H、L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所以将模型变为:
=A
α
β(2)
为人均GDP,记为x1,为人均物质资本记为x2,
为人均人力资本,记为x3。

该生产函数的可估计结构模型(取对数)为:
lnx1=lnA+αlnx2+βlnx3(3)
3.计量分析
在Eviews环境中,对我国1987-2006年经济发展中Y、K、L、H的原始数据按模型(3)来进行OLS估计,得到结果是:
lnx1=2.573+0.281lnx2+0.623lnx3
t=6.782.37 4.50
R2=0.99 F=1678.02 DW=0.62
模型中的参数值以及符号在经济意义上都比较合理,而且可以看到模型拟合优度R2非常接近1,模型中解释变量的t值都大于2,根据拇指法则,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且P值也都低于0.05。

对模型进行怀特检验,结果如下:
Obs*R-squared=4.441,P值为0.350大于显著水平0.05,所以接受原假设,认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D-W检验:n=20、k=2,取显著水平α=0.05时,查表得dl=1.1,du=1.54。

而DW=0.62<dl,说明模型具有一阶自相关性。

通过偏相关系数检验,滞后期选择12,结果如下:
图中只有在第一期影印超过虚线,说明模型只存在一阶自相关。

利用广义差分法对模型进行修正,修正之后模型为:
lnx1=2.436+0.253lnx2+0.587lnx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