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的性能 ppt课件

中药的性能  ppt课件

ppt课件
3
属性 阴 阳
四气 寒 凉 温 热
四气属性和作用 作用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温里祛寒 助阳通络
药例 黄连 黄芩 柴胡 桑叶 防风 独活 干姜 肉桂
ppt课件
4
(二)五味
五味
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有些具淡或涩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最初由口尝辨别,后从临床疗效归纳 五味包括了药物作用的含义
ppt课件
32
具有破血、行气、逐水、峻泻等作用猛烈的药物,
禁用药物,毒性较大或药性峻烈 巴豆,水银,大戟,芫花,商陆 牵牛子,斑蝥,三棱,莪术 虻虫,水蛭,蜈蚣,麝香
ppt课件
33
慎用药物,为祛瘀通经、行气破滞、辛热滑利 沉降之品
桃仁,红花,牛膝,丹皮
附子,乌头,干姜,肉桂
瞿麦,芒硝
ppt课件
当用
相反:两不相合(增强毒性) 相恶:夺我之能(抵消疗效)
勿用
相畏:受彼之制(毒性受制) 相杀:制彼之毒(抑制毒性) 有毒制宜
ppt课件
26
二、禁忌
临证选药组方时,原则上不能相互配伍,或配 伍应用时应注意毒副作用 十八反 十九畏 妊娠禁忌
ppt课件
27
(一)十八反
配伍时可产生毒害作用药物有十八种 半夏 瓜蒌 贝母 白蔹 白及-乌头 海藻 大戟 甘遂 芫花-甘草 人参 沙参 丹参 玄参 细辛 芍药-藜芦
呕吐、咳喘···向上 半夏、旋复花···降气
泻痢、脱肛···向下 升麻、柴胡···升举
自汗、盗汗···向外 龙骨、牡蛎···止汗
表证未解···向内
防风、荆芥···发散
ppt课件
9
升降浮沉属性及作用
属性 药物 作用趋向 药物功能

《中药的性能》幻灯片

《中药的性能》幻灯片

• 二、毒性分类:
• ?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三;常毒 治病,其病去七;小毒治病,其病去八;无毒治 病,十去其九。适病而止、勿过伤致弊〞。
• 毒性分无毒、有毒、小毒、大毒。
• 无毒——作用平和,不致引起不良反响的药物, 不注明。
• 有毒——具有强烈作用,可能引起不良反映的药 物以及具有毒理作用,可能导致中毒的药物,需 小心慎重使用。
• 三、引起毒性反响的原因
• 毒性反响与中药的副作用有所不同,它对 人体的危害性较大,有的甚至可危及生命。 在临床医疗上为了确保用药平安,必须认 识中药的毒性,了解毒性反响产生的原因, 掌握中毒的挽救方法和预防措施。认为中 药的毒副作用小,马虎从事是错误的。
• 随着现代科学的开展,医学科学的进步, 人们对中药毒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所谓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 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 和其它有害作用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 成瘾等作用。所谓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 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器 质性改变或功能障碍、产生疾病甚至引起 死亡的物质。
• 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 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响,中药 的副作用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 后一般可自行消失。如临床常见的服用某些中药 可引起恶心、呕吐、胃痛、腹泻或皮肤瘙痒或其 它不适反响。过敏反响也属于不良反响范围,其 病症轻者可见瘙痒、皮疹、胸闷、气急,重者可 引起过敏性休克〔多见于中药注射剂〕,同化学 药一样,引起过敏反响除药物因素外,多与患者 体质有关。
• 药品管理法规定:“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 品、放射性药品、外用药品等都要按照剧毒药物管 理方法进展:
• ①在药监局核领:?药品企业经营许可证?。

第七讲-中药的性能PPT课件

第七讲-中药的性能PPT课件
➢古人: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称之为 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 阳偏盛偏衰。
➢现代:药物具有各种物质基础。
2021/1/26
-
4
扶正祛邪
1、扶正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特异性免疫功能:人参、黄芪、灵芝等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人参、黄芪、虫草、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增强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例如,龙胆草能归胆经,说明它有治疗 胆的病症的功效;藿香能归脾、胃二经, 说明它有治疗脾胃病症的功效。
药物归经这一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 论为基础,以所治病症为依据确定的。
2021/1/26
-
43
➢ 在应用药物的时候,如果只掌握药物的归经, 而忽略了四气、五味、补、泻等药性,同样也 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 可能有的属寒、有的属热,也有可能有的属实、 有的属虚,不能因为重视归经,而将能归该经 的药物不加区分地应用。
2021/1/26
-
20
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甲状腺对机体产热过程有极大的影响。
➢海藻、昆布、黄药子、柳叶等具有抗甲 状腺作用的药物均属寒凉药。它们含有 大量碘,可抑制甲状腺素的分泌。
2021/1/26
-
21
3、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许多寒凉药,如羚羊角、牛黄、冰片、黄芩等均
有抗惊厥作用。
海藻、昆布、浮萍等中药含有碘、溴,对中枢有 镇静作用。
2021/1/26
-
37
➢ 病位在表者,宜发表而不宜收敛。因表症须发 汗解表,当用紫苏、生姜等升浮药,而不能用 浮小麦、糯稻根等收敛止汗药;
➢ 病位在里者,宜用沉降药,不宜用解表药等。 如肝阳上逆的头痛,误用升散药,反而造成肝 阳更为亢盛的情况;脾阳下陷的泄泻,误用泄 降药,反而造成中气更为下陷、以致久泻不止 的症状。

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课件

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三)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1、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药物寒热与八纲寒热相对应,是高层 次的抽象,而阴阳则是更层次的抽象。 药性寒热只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 寒热变化的基本趋向,并不说明药物的 具体作用,因此掌握药性寒热不能脱离 其具体功效。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麦冬 养阴生津、鹿茸温补肾阳、甘草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并解药物、食物中毒等。
3、酸: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用。
也就是说,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 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 具有酸味。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 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 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 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 项。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药物之所以能针对病情,发挥上述 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具有若干特性 和作用,前人称之“偏性”。意思是 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 偏盛和偏衰。
正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说:“凡药 物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 各以其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 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而自得 之。”
对药物作用可从不同角度认识,如 作用性质、作用范围、作用趋势、作 用强度、作用的益害性等。药性寒热 是从药物对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 的影响这一特定角度来概括药物作用 性质,而不概括药物作用的所有方面。 因此,必须与其它方面的内容相结合, 方能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 作用。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PPT课件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PPT课件
(2)观察对象:中药的性能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性 状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3)内容不同:中药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 降沉浮、毒性等方面。药物性状指形状、颜色、气 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 等)。
❖ 中药的作用
1.治疗作用—药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
❖ 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 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作 用,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与 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关,也与 人的体质因素有关。
❖ 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 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 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的区别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含义: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 括,是依据用药前后的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归纳出来 的;中药的性状是描述药材的各种天然物理特性。
“咸走血”;
“咸补肾”
❖ ⑺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治疗水湿 内停所致的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
❖ “淡附于甘”
“五味”可和“五行”、“五脏”相结合

火土金水酸苦甘







❖ “性”与“味”形成药物作用的基础,因而是中药性能中最 重要的两个成员。要准确、全面地认识某一药物的功效,必 须性味合参。
❖ 2、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 升浮——属阳
❖ 沉降——属阴
❖ 疾病的病势:向上(呕吐、呃逆、喘息),向下 (脱肛、遗尿、崩漏),向外(自汗、盗汗),向 内(表证未解而入里);
❖ 疾病的病位:在表(外感表证),在里(里实便 秘),在上(目赤肿痛),在下(腹水、尿闭);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课件(共60张PPT)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课件(共60张PPT)
6.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或制剂
培训专用
三、 炮制方法
可分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它制法等五大 类型。
纯净处理——去掉灰屑、杂质及非
药用部分。
修治 粉碎处理——粉碎药物及符合制剂
及其它炮制法之需。
切制处理——利于炮制、贮藏、
调剂及有效成份煎出。
培训专用
洗——除去杂质。
淋——使其清洁或软化。
培训专用
三、剂 量
【概念】 剂量,又称用量,主要是指一味药的干燥饮片在汤
剂中的成人一日量。 【计量的换算】
1两=30克
1钱=3克
培训专用
【确定依据】
1. 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2. 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3. 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 4. 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培训专用
四、用 法
【汤剂煎煮方法】 1. 普通煎煮方法
十大广药:广藿香、化橘红、阳春砂、巴戟天、 高良
姜、金钱白花蛇、广地龙、佛手、沉香、 广陈皮。
培训专用
四大怀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 浙八味:白术、菊花、芍药、玄参、玄胡、浙贝、 温郁金、麦冬。
培训专用
二、中药的加工
目的:促使干燥,保障质量,便于包装运输
加工方法:
挑拣、清洗
切片 去壳
培训专用
第三节
中药的采制
培训专用
采集
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进 行。通常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作为依据,每种植 物药材都有一定的采收时节。
培训专用
1. 根、根茎:通常在秋末至春初时采收。
2.树皮、根皮:通常在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植物体 内浆液充足时采收。
培训专用
3.叶、全草:通常在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花将开 放或盛开而果实尚未成熟时采收。

总论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PPT课件

总论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PPT课件

第一节 四气
概念:寒梨、热辣、温姜、凉木四种药性。
平性: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的“平”。 作用: 1、温热:祛除寒凉之邪,补益阳性正气——阳、气。
现代:兴奋中枢神经、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兴奋 呼吸、循环、代谢及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系统。 2、寒凉:祛除火热之邪,补益阴性正气——阴、津液。
现代:抑制中枢神经、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抑制 呼吸、循环、代谢及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系统;抗 感染、抗癌。
味——辛甘升浮,酸苦咸沉降。 2)药材质地及入药部分:
质地——轻虚升浮,重实沉降; 入药部位——头、梢、皮升浮,根、果实、种子沉降。 3)炮制: 酒—升;姜—散;醋—收;盐—沉。 4)配伍: 从众效应; 引经药的作用。 4、临床意义: 1)药势与病势相对; 2)药势趋向于病位; 3)药势与所治脏腑气机运行的正常趋势相应。
行气 行血 适应证—表证(含麻疹、风疹等)、
气滞、血瘀等。 按:多含挥发油,其次为甙类、生物碱等。
2、甘:能补、能和、能缓。 作用:补:补益正气。
和:①和中—调和脾胃; ②调和药性。
缓:①缓和药性; ②缓急止痛。
适应证—正气亏虚、脾胃不和、拘急挛缩疼痛、 调和药性——药性峻烈或方中药性不和。
按:多含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糖等。
3、临床上中药中毒的常见原因: ① 用量过大;huoshen
② 用法不当;
③ 炮制不当; ④ 配伍不当; ⑤ 误用伪药; ⑥ 个体不适应。 “毒”是相对的。关键在于用法是否得当、对象是
否准确等。 “毒”可以利用,如“以毒攻毒”。恐水症
第二节 五味
(一)有关概念: 1、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还有淡、涩两种。 2、由来:⑴最初为口尝的真实味觉; ⑵后来被当作是某些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而用以 标志这些作用。

中药基本常识中药的性能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汇总课件

中药基本常识中药的性能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汇总课件

确定依据--药物的功效特点
• 最初--口尝--
与真实滋味不一定一致。
• 麻黄--解表-特点“散”-辛
平喘-特点宣散兼“降泄”-微苦
第8页,共19页。
五味的药物作用
辛味—能散,能行 发散、行气、行血
表证、气滞证、血瘀证
解表药--麻黄、桑叶发散风寒或风热 理气药--陈皮、香附、沉香调理气机,疏通气滞。 理血药--川芎、泽兰、五灵脂行血脉,祛除血瘀。 某些芳香气味的药物亦有辛味。
第9页,共19页。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 补益,和中,缓急止痛
虚证、调和药性,缓和拘急疼痛证
补气药--党参、白术、黄芪 补血药--当归、何首乌、熟地 补阴药--麦冬,沙参
补阳药--杜仲、肉苁蓉 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改善/消除虚弱证候。
饴糖、甘草--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
第10页,共19页。
酸(涩)—能收、能涩 收敛、固涩--滑脱证自汗/盗汗、 久咳、久痢、脱肛、遗尿、崩漏。
含义--药物作用趋势的一种性能
与疾病病势趋向相对而言
升--药物作用趋向--上升 降--药物作用趋向--下降 浮--发散向外 沉--闭藏向内
第15页,共19页。
(四)归经--定位
含义--药物对人体作用部位的选择性能。
归--归属 经--脏腑/经络及所属部位 药归某经/某几经:
-该药有关功效对此脏腑/经络作用明显
寒湿--厚朴;湿热--黄连。
第12页,共19页。
咸味—能软,能下
软坚、散结、泻下
瘰疬、瘿瘤、痰核、痞块、热结便秘 海藻/昆布--消瘰疬
牡蛎--痰核 芒硝--泻下通便
第13页,共19页。
淡味—能渗,能利 渗湿,利尿
水肿、小便不利 茯苓、猪苓、薏苡仁、通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
7
一、四气
(一)四气的含义 :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
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
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
念之一。
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药有
寒热温凉四气”,则是首先由《本经》提出
的。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
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
11
2、四气的作用: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 毒等作用。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 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
12
(三)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1、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药物寒热与八纲寒热相对应,是高层 次的抽象,而阴阳则是更层次的抽象。 药性寒热只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 寒热变化的基本趋向,并不说明药物的 具体作用,因此掌握药性寒热不能脱离 其具体功效。
4
除了上述“以偏纠偏”来解释 药物治病的基本原则外,古代医 家还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 了探究。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前人不可能对这些物质进行深入 细致的认识。所以长期以来仍以 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治病的基 本原理。
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
5
前人药物的偏性将称为药性,以用来纠正 疾病的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后人把药 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 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它包括药物 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 来的作用。药性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禁忌等。
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
13
徐灵胎说:“同一热药,而附子 之热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同一寒 药,而石膏之寒与黄连之寒迥乎不 同。”
指出了掌握药性寒热时应注意: 对于药性寒热,不仅要从共性方面 进行理解,适必须结合每一药物的 具体作用,方能掌握药物性寒性热 的特点。
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
14
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 性质。
4、至于寒热错杂之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
5、对于真寒假热之证,则当以热药治本,必要
时反佐以寒药;真热假寒之证,则当以寒药
治本,必要时反佐以热药。
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
17
二、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
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因而具有不同的治 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 实际上不止五种味道。但是,五味是最 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
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四
性从本质而言,实中药际的性上能专题是知识讲寒座 热
(二)四气的确定及作用 :
1、 四气的确定 :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
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 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 病证寒热为基准。
3
药物之所以能针对病情,发挥上述 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具有若干特性 和作用,前人称之“偏性”。意思是 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 偏盛和偏衰。
正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说:“凡药 物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 各以其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 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而自得 之。”
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
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
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 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 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 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 项。
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
2
概述
一、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以偏纠偏
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
10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 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 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 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 寒性药。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
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 对腹中冷痛,四肢厥逆,脉沉无力 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 类药物属于热性药。
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
16
(四)四气的意义:
1、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 床用药的一般原则,不得违反。
2、如果用寒凉药治寒性病,温热药治热性病, 则必然要加重病情。
3、如果当用热药用了温药,或当用寒药用了凉 药,则病重药轻,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反之,当用温药用了热药,或当用凉药而用 了寒药,则病轻药重,易伤阴或伤阳。
药性寒热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 个侧面,而非所有方面;因此必须结 合其他内容,方能全面认识与掌握药 物的性能与作用。
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
15
对药物作用可从不同角度认识,如
作用性质、作用范围、作用趋势、作 用强度、作用的益害性等。药性寒热 是从药物对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 的影响这一特定角度来概括药物作用 性质,而不概括药物作用的所有方面。 因此,必须与其它方面的内容相结合, 方能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 作用。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 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 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 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
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
6
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就有: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 温凉四气。”的记载。每味药物都 有气与味,但不同的药物,大多四 气五味是不一样的,因而也就具有 不同的治疗作用。历代本草在论述 药物的功用时,首先标明其“气” 和“味”,由此可见气与味是药物 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四气五味是 药性理论的核心。它对认识各种药 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 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
18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 滋味。药食的滋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 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 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 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
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祛邪去因, 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 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 状态。
药物为什么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的 基本作用呢?
中药的性能专题知识讲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