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课件 美国学派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学派

•
• •
比较文学的兴起本是为反对19世纪的狭隘的民 族主义、孤立主义的,但许多研究者力图证明 本国对别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法国学者,他 们十分热衷于说明法国文化的优越,说明法国 文学对别国文学的贡献,即便是研究外国文学 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其着眼点也在说明法国人 比别的民族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并吸收 外国作家的精神。 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仅仅局限于文学史的研究, 把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者人为分离 是错误的,三者之间是紧密相关、互相依存的。 这动摇的法国学派长期以来在比较文学中的霸 主地位,也引起了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学科危 机的关注。
• 学生基亚,毕业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 获文学博士。1980起任新巴黎大学教授。 他强调的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即国际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其著作 《比较文学》是法国青年读者的启蒙读 物,但几乎各种版本的百科全书和比较 文学专著都将它列为参考书。 • 法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及欧洲中心论后来 受到美国学者批评
法国学派的新发展
• 卡雷(1887——1958)、基亚(1921——)是 二战前后法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 卡雷,1936年离开里昂大学到巴黎大学教授 比较文学界,兼任《比较文学评论》主编之一。 其博士论文重视事实联系(《歌德在英国》)。 他的观点体现在为基亚的《比较文学》写的序 言中:我们不喜欢停留在狄更斯与都德的异同 上,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主张:研究国 际间的精神关系和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 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 弗里德里希(1905——)执教北卡罗来 纳大学,被誉为美国比较文学的救星。 《论比较文学》,现在美国比较文学学 者学习和从事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在很 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当时的创造性劳动。 1960年成立美国比较文学协会,任 首届会长。后担任国笔法比较文学协会 秘书长,成功组织了第二届国际比较文 学年会。
比较文学概述.ppt

3 中国学派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 景尧所著《比较文学导论》(1984)“‘什么是比较文 学’?现在我们可以借用我国学者季羡林先生的解释来回 答了:‘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出 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 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第一讲 比较文学概述
一 比较文学不同阶段的不同、定义 二 可比性 三 比较文学的目的,功能
The crisi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ometimes figures in university curricula, but very few people know what they mean by the term or approach it with a considered ,conscious method. -------Ezra Pound
3 中国学派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80年代
季羡林;卢康华、孙景尧;陈挺;乐黛云
90年代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张铁夫
21世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陈惇、刘象愚;曹顺庆
3 中国学派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1981年,季羡林教授在《人民日报》上 著文,对什么是比较文学作过准确而又精 当的回答:
“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 加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 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 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自然 科学在内。”
2 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雷马克 教授,其给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最被学界称道: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 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 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 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 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 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 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ppt

二、比较文学的诞生(一)杂志: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比较文学报》;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理论著作: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1870年,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讲座;比较文学的诞生(二)1871年,意大利的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主持比较文学讲座;同年,谢克福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办“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1892年,法国的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比较文学讲座。
学位论文与工具书。
1895年戴克斯特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1895年贝茨完成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并于189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目录初稿》;此前,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名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潮》。
比较文学的称谓。
1886年,波斯奈特以Comparative Literature为书名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
比较文学的开拓:美国学派。
1958年9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教堂山会议”),耶鲁大学的雷纳·韦勒克以论文《比较文学》尖锐批评法国学派,提出“必须面对‘文学性’这个问题,即文学艺术的本质这个美学中心问题”。
在超越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架构下,美国学派建立起了一套学科理论,这套理论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
当前发展趋势。
三股潮流:A 理论大潮B 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C “文化研究”潮。
“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亡”;“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四、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
三种文学关系: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
五、比较文学体系划分:影响研究: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平行研究:文类学、主题学、比较诗学、形象学、阐发研究、接受研究六、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影响研究:历史的实证的方法;平行研究:审美的批评的方法;中国学者提出“阐发研究”:“异同比较法”、“文化模子寻根法”。
教学课件:《比较文学》陈惇

• 比较文学对象的基本属性:
A.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先 决条件:
B. 可比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第 二个关键:可比性从何而来?
C. 文学性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 第三个要求。
• 比较文学对象的客观基础:
1. “亲缘关系”:实际存在于两个 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 民族文学之间、各种文学流派之 间形成多元共存的格局;
• 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是大势 所趋。
• 比较文学是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 文学的通途和桥梁。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 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独 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 “世界文学”指人类文学将发展 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
• 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以民族文学 的繁荣为基础。
• 法国比较文学在进化论和实证主 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
• 早期比较文学家:布吕纳介、戴 克斯特、贝茨。
• 巴尔登斯贝格(Fernand Baldensperger, 1871--1958)主张严 格的实证方法,深深地影响了当 时法国学术界。
• 法国比较文学逐渐形成自己的理 论体系和研究特色,有“法国学 派”之称。
第二股潮流: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 19世纪以来,“欧洲中心论”在 比较文学界占有统治地位。
• 20世纪下半期世界局势的发展把 东西文学比较研究推到了中心。
• 西方一些学者敏锐地看到了东方 文学的价值。
• 代表人物:法国的艾田伯、布吕 奈尔,美国的纪廉、列文、奥尔 德里奇,荷兰的佛克玛等。
A. 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
• “欧洲—西方文化体系”的格 局已被打破,跨文化的问题尤 其突出。
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ppt

❖ “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的平 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
❖ 苏俄学者提出了“历史类型学”。 ❖ 中国学者提出了“阐发研究”,中外文学和
文学理论的双向阐发。 ❖ 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跨
学科研究,科际整合。
比较文学
法国学派: 影响研究
流传学 媒介学 渊源学 形象学
❖ 重点是发现和辨析它们间的相同和差异,通过异同 比较发掘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探讨其内存联系, 研究文学的共同规律和各自民族特性。
作为研究方法,平行 贯通法是以平行研 究为适用对象。
平行研究这种研究类 型,是研究没有事 实联系的跨文化文 学现象之间的共时 性的价值关系。它 是以“同”作为出发 点,探寻同中之异 和异中之同,从而 认识人类文学的共 同规律和民族文学 特色。但若细致考 察,平行研究还可 以看到不同模式。
❖ 19世纪末俄罗斯的“历史比较学派”维谢洛 夫斯基提出要“一系列平行的相似事实”中 进行对比。
❖ 20世纪30年代日尔蒙斯基提出“历史类型学”
历史类型的相似性
7、单向影响
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影响,而没 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相对的 )
古希腊文学 罗马文学 希伯来文学 西方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越南文学、朝鲜文学 印度佛教文学 斯里兰卡文学、缅甸文
学
8、双向影响
两个国家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现象。
(绝对的)
中日文学 中法文学 中德文学 中俄文学 中美文学 东西欧文学 东西方文学
➢ 中国唐代传奇有《古镜记》(王度)。在《一千零一夜》中反复 出现魔镜,一照千万里、异国他乡之事尽在其中。
➢ 歌德《浮士德》中靡菲斯特也有一面魔镜;
比较文学 绪论34页PPT

2可比性 2.1同源性 起点发送者(1)—媒介者传递者(2)—到达点接
受者(3),由(1)向(3),是流传学,由(3) 到(1),是渊源学 2.2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传播与 交流中,在语言翻译、文学形象、文学文本、文化 等层面产生文化过滤、误读和创造性叛逆,产生形 象的变异和接受的变异 2.3类同性与综合性:彼此没有直接影响和亲缘关系 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 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 题、思潮、文学规律等方面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 处。 2.4异质性与互补性
1.4意大利语“文学比较”,意思与法国基本 相同。
1.5汉语“比较文学”,1904黄人对波斯奈特 《比较文学》做过介绍。1931傅东华翻译 法国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37戴望舒翻 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意思仅仅是用 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研究或者是对不同国 家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的文学研究模 式。
基亚:“比较文学不是比较,给它下严格的 定义可能是徒劳的。”比较文学是国际关 系史,“凡不存在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 就停止了。”梵第根:比较文学是研究各 国文学作品的关系。巴登斯伯格
原因:1)克罗齐: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比较的 方法,而且比较是普遍方便的方法,不能 作为比较文学的基石。2)法国的实证主义 哲学基础。3)对学科的实证性科学性的追 求,对随意性的规避。
(common aesthetic grounds)的可能性以及中外文论 相互阐发这几个领域都表现出向深层开拓的趋势。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可比性
1定义—一直在论争中 1)放弃的,如法国的基亚、美国的勃洛克 2)英国的进化论比较文学观:氏族-城市-国家-
世界 3)法国的实证主义比较文学观 4)美国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多学科的比较文学观 5)中国的跨文明的比较文学观:教材第30页
《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课件1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定义
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 当时,波斯奈特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任教,其《比较文学》一书算得上是 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比较文学理论的专 著。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 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 精辟的阐释。波斯奈特对比较文学研 究的内容和范围的认定较为宽泛,认 为文学发展的内在特征和外在特征都 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实际上包含 了后文学的定义
在梵·第根之后,法国学派的学者们并未 纠正他的偏颇,反而变本加厉,进一步缩小了比 较文学研究的范围,以求对比较文学概念进行所 谓的“精确化”。法国学派的另外两个代表人 物——卡雷和他的学生基亚,就主张窄化比较文 学:卡雷在为基亚《比较文学》一书撰写的序言 中公然抛弃梵·第根有关“总体文学”的论点, 只强调实证主义的事实联系;而基亚则走得更 远,明确地完全否定了“总体文学”。于是,法 国学派对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受到以韦勒克 (1903—1995)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的挑战就 在所难免。
影响研究虽然关注了同源性文学间“起 点”(放送者)、“到达点”(接受者)和“媒 介者”(传递者)这三种关系、三个方面, 但它忽视了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 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注定发生并事实存 在的文学变异。这些变异表现为形象的变异 与接受的变异,甚至是“他国化”式的蜕变, 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在语言翻译、文学形 象、文学文本以及文化等不同层面产生的文 化过滤、文化误读以及“创造性叛逆”,而比 较文学变异学所研究的正是这些内容。显而 易见,变异性自然就成为比较文学变异学研 究中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定义
01 02
03
圈外人对比较文学的挑战
比较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接连不断 的质疑和挑战。圈外人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 挑战,最突出的代表是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 (1866—1952)。他认为:“‘比较’是任何学 科都可以应用的方法,因此,‘比较’不可能成 为独立学科的基石。” “看不出比较文学有成 为一门学科的可能。”由于克罗齐的学术地位和 影响,他的强烈反对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有学 者认为,克罗齐是“带着与比较文学公然为敌的 独裁观念,在各种场合用种种不同的沉重打击来 对付我们这门学科,并将它几乎打得片甲不 留”。而“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这句名言恰
美国学派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以此为起点,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向发生全面调整,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也从欧洲 转移到美国。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主张
A.韦勒克:重视比较文学研究的“人文主义”精神 《比较文学的危机》 1)批判了法国学者影响研究的狭隘性
2)批判了法国学者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C.奥尔德里奇:积极倡导东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代表作《论比较文学》
D.哈瑞.列文:提出文化上的相对主义,和“主题学”这一 理论术语
平行研究的内涵、理论根据与基本方法
平行研究: 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 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 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还包括 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 究。
局限性:
1) 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 2) 跨学科比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 使比较文学的独立性消亡
1890—1891
1894 1896 1899 1903 1904 1912
阿瑟.马什在哈佛大学举办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盖利在致《日晷》杂志的一封信中讨论了比较文学问,并 希望建立相关学会组织题 马什于波士顿召开的现代语言协会大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 对比较文学做了初步的界定 哥伦比亚大学成立比较文学系 第一本英文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学报》问世 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成立 查尔斯.盖利在加州大学建立比较文学系
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 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
钱钟书曾说: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 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中西文学超出世纪联系范围的平行研究不 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极有价值的。这种比较惟其是在不同文化系统的 背景上进行,所以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 • 1、美国学派的学理渊源 • 2、对比较文学的重大贡献
• 从理论渊源来看, 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 兴起了“新批评”思潮。该思潮反对19世纪 传统的实证主义文学批评,认为关于作者创 作意图的研究,会产生“意图谬误”( Intentional Fallacy)和“效果谬误 ”(Affective Fallacy);转而强调文学作品本身 的独立价值,主张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读和美
二、历史和理论渊源
• 就历史角度而言,美国是一个新兴的多民 族国家。在接受世界各地文化,特别是欧 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 “二战”之后,美国的经济、政治、文化 地位超越欧洲。如果限于事实联系的影响 研究,美国学者则完全处于学术上的被动 地位———只能研究美国文学是如何受欧 洲文学影响的。只有开创没有实际影响的 研究,才能使美国文学的独立价值得到客 观评价。
学评价。美国比较文学家深受这一理论的影 响,甚至有学者(如韦勒克)就是该理论的主将 。
代表人物
• 威勒克(Rene Wellek) • 厄尔·迈纳(Earl Miner) • 雷马克
威勒克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国学派
• 其一,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人为限制
• 如梵·第根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限定在 两国文学间的相互联系,却把研究波及多 个国家的文学思潮归入“一般文学”
第三,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帐式的研 究动机
• “法国学派”把文学关系的研究简化为“ 贸易往来”,出于爱国主义的研究动机, 力图证明“本国施与他国多方面的影响, 或者用更加微妙的方法,论证本国对一个 外国大师的吸收和‘理解’胜过其他任何 国家”,结果让比较文学成了“文化功劳 簿”。
三、美国学派的贡献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美国学派的建立的背景、历史渊源及 理论核心,能够指出其历史局限性。
重点和难点:
1、美国学派的学理渊源 2、对比较文学的重大贡献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一、背景
二、历史和理论渊源 三、美国学派的贡献
一、背景
• 比较文学发展史是一个不断破除旧体系,开拓新 范式的历史。20世纪前半期的法国比较文学家多 采用历史性、实证性与外部性的影响研究,为比 较文学的起步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 文学研究不断发展,它已不能适应“二战”以后 兴起的新理论、新方法的要求。继意大利美学家 克罗齐发起的“片甲不留”之战, 20世纪50年代 ,美国比较文学界针对“法国学派”发起了一场 持续十年之久的比较文学“危机”之争,论战的 焦点主要集中在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方法 上。双方论战的最终结果不仅拓展了比较文学的 研究领域,同时也引入了新方法、新视野。基于 时间和逻辑上的发展脉络,本文从破旧、立新、 融合三方面论述这场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 范式。
第二,研究方法上的机械主 义
• 法国的比较文学家,如巴登斯贝格 (Fernand Baldensperger)、梵·第根 (Paul-Van Tieghem)、卡雷(Jean-Marie Carré)、法论包袱强加于比较文学研究, 并压上19世纪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 史相对主义的重荷”,仅仅注意到文学的 外部情况,研究二流作家、翻译、游记和 媒介物,使比较文学“只不过是研究国外 渊源和作家声誉的附属学科而已”,最终 使比较文学成为“一潭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