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_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学派

•
• •
比较文学的兴起本是为反对19世纪的狭隘的民 族主义、孤立主义的,但许多研究者力图证明 本国对别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法国学者,他 们十分热衷于说明法国文化的优越,说明法国 文学对别国文学的贡献,即便是研究外国文学 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其着眼点也在说明法国人 比别的民族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并吸收 外国作家的精神。 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仅仅局限于文学史的研究, 把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者人为分离 是错误的,三者之间是紧密相关、互相依存的。 这动摇的法国学派长期以来在比较文学中的霸 主地位,也引起了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学科危 机的关注。
• 学生基亚,毕业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 获文学博士。1980起任新巴黎大学教授。 他强调的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即国际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其著作 《比较文学》是法国青年读者的启蒙读 物,但几乎各种版本的百科全书和比较 文学专著都将它列为参考书。 • 法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及欧洲中心论后来 受到美国学者批评
法国学派的新发展
• 卡雷(1887——1958)、基亚(1921——)是 二战前后法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 卡雷,1936年离开里昂大学到巴黎大学教授 比较文学界,兼任《比较文学评论》主编之一。 其博士论文重视事实联系(《歌德在英国》)。 他的观点体现在为基亚的《比较文学》写的序 言中:我们不喜欢停留在狄更斯与都德的异同 上,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主张:研究国 际间的精神关系和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 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 弗里德里希(1905——)执教北卡罗来 纳大学,被誉为美国比较文学的救星。 《论比较文学》,现在美国比较文学学 者学习和从事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在很 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当时的创造性劳动。 1960年成立美国比较文学协会,任 首届会长。后担任国笔法比较文学协会 秘书长,成功组织了第二届国际比较文 学年会。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目录
• 法国学派 • 美国学派 • 俄罗斯学派 • 跨学科性与全球视野
01
法国学派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法国学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比较文学研究学派,强调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文学之间的比较 研究。
特点
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比较,关注文学形式、风格、主题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强调跨文化、跨语言、跨 时代的比较。
推动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质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 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人们可以培养国际视野和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俄罗斯学派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俄罗斯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
特点
该学派注重比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强调跨文化、跨语言的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的流传、翻译 和影响。
代表人物与作品
代表人物
勃洛克、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等。
代表作品
《比较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等。
关注世界文学的整体发展
比较文学不仅关注本国或本地区的文学,还关注世界范围内文学的 发展趋势和潮流。
强调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注重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探究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 融合。
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1 2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比较文学通过研究不同文化和文学传统,有助于 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代表作品
美国学派的代表作品包括《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导论》等。
《比较文学概论》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什么是比较文学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三大阶段:一、发生在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发生在亚洲、以正在形成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
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是关于‘文学进化’的一般理论,即文学要经过产生、衰亡这样一个进化过程”。
后随着达尔文进化论衰退而衰退。
19世纪的法国受孔德实证主义影响,于是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法国学派便应运而生。
法国学者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学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
第一阶段,法国学派:梵·第根,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理论第一人,在实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一方面以“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对文学研究进行划分,以影响研究为主轴,为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确定为文学的同源性,为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学理依据。
构建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三大理论支柱: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即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不足:抛弃了对“文学性”的分析,以实证性的影响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设限。
梵·第根之后,法国学者们开始渐渐抛弃“总体文学”,企图将其并入“比较文学”。
第二阶段:美国学派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定义(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而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的比较。
贡献之处: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
日尔蒙斯基的比较文学定义
•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
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 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文学事实相 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 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 的文化接触;相应地区分为:文学过程的 类型学的相似和文学联系和文学影响,通 常两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苏联大百科全书〉) 苏联大百科全书〉
• 这一立场所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要判断一种
文化什么方面是好的,什么又是坏的,无 法从该文化的外部来作出。判断一种特定 的做法或者行为是否与一种文化的价值观 相一致,这是能够做到的事情,而判断那 些价值观本身是好是坏,就做不到了。” 些价值观本身是好是坏,就做不到了。” (Richard F.Von Dohlen. Culture War and Ethical Theory.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1997,p.19) America,Inc.,1997,p.19)
卡雷的比较文学定义
•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
的精神联系,研究阿伦和普希金、歌德来自 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 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 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比较文学》 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比较文学》, 法国大学出版社,1951年,第5 法国大学出版社,1951年,第5页)
有必要说明的三点
• 1、世界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是从比
较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的;有的学者认为中 国学派也自成一家,但我认为还不太成熟, 暂时不算在内; • 2、三个学派并不一定是按时间前后形成的, 也有交叉、也有重叠;往往形成一种“ 也有交叉、也有重叠;往往形成一种“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 • 3、学派的特点、缺点也是相对的,只是一 种理论上的表述,不是一种绝对的判断。
3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1

• E 艾金伯勒:七种主要著作:《兰波 的神话》、《文学保健学》、《耶稣 会士在中国》、《孔子》、《云雨, 中国的色情》、《比较不是理由》、 《真正的总体文学论文集》;提出三 种学术观点:内在价值与内在规律; 人文主义学术;只有东方的加入,比较 文学才有完整性。
卡雷的定义
•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 际间的精神联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 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 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 在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 系。(《比较文学》,法国大学出版 社,1951年,第5页)
杨、乐先生评“欧洲中心主义”
杨说:“所谓的欧洲中心主义,不过 是一种从欧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而欧洲人不能不从一种欧洲的视角去 看待他者”。 • 乐说:“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文化传 统、思维方式,自己熟悉的一切去解 读另一种文化,一般来说,他只能按 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
• “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 和‘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 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 他如何解释。”(《重读杨周翰先生的“欧洲中
• C 、奥尔德里奇:《论比较文学》 (1945)为其代表作; • 三种主要著作:《但丁在国外的声 望》、《比较文学大纲—从但丁到奥 尼尔》、《比较文学书目》。 • 创办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杂志。
• D 、克里斯蒂:五种主要著作:《美 国超验主义中的东方影响》、《亚洲 遗产与美国生活》、《从文学看世 界》、《比较文学与多种文化关系参 考书录指南》、《世界文学:人类经 历文集》。 • 创办《比较文学通讯》。 • 提出了文学的“环宇主义”和“文化 多元主义”观点。
(2)美国学派的四个特点: A 、对于法国学派主张的反叛性; B 、强调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学性”; C、 认可“平行研究”具有重大价 值; • D、 认为“跨学科研究”具有重大 意义。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原理一.比较文学的名称:1.名称释义:1934年傅东华依照法文本译出了“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简史》2.“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比较性的文学研究,是联系性地看不同国家的文学,并不是比较高低和区别,这里的“比较”是比较意识,比较思维,重在联系地看问题3.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1)为什么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2)比较文学的定义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学派一直占主导,1958年后美国学者后来居上)1.国外定义:(1)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
★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从历史的角度、宏观的整体的角度为“文学史”。
从批评的角度、微观的具体的角度为“文学批评”。
从理论、哲学的角度为“文艺学”或“文学概论”。
★文学史又分为国别文学史和国际文学关系史两个部分,前者是研究本国的文学,后者是研究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
所以卡雷所指的文学史一支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基亚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两个国家以上文学现象的事实考证(实证法)(3)美国亨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的关系。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因此与法国学派不同,美国学者则直接认为是文学史。
(4)1982年,法国学者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三人合著出版的《何为比较文学》一书中,将法国与美国相融合,形成新的理论。
见P60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事实联系。
2.美学价值。
3.学科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的定义应当包括文学的属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价值。
见P9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学科史一.学科形成的背景:19世纪20年代萌芽--------19世纪70 、80年代成熟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歌德-----1827年明确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阅读中国小说,认为中国人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 ,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 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 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 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 :《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一、总论1、诞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2、三个学派填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3、可比性名词解释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4、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5、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文化)、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二、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1、辩证关系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同源性与变异性2、流传学(起点到终点):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3、渊源学(终点到起点,实证性、渊源性与文本性):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4、媒介学(路线与途径,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名词解释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