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静脉内插管的患者中,如静脉输液、静脉注射等。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并且在护理过程中注意相关的护理措施。
预防措施:1. 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部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静脉插管部位,如肘部、手背等。
避免选择肿胀、瘀斑、伤口等部位。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过程中,护士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使用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保证操作环境的洁净。
3. 皮肤消毒:在插管前,应对插管部位进行充分的皮肤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碘酒、酒精等。
要注意消毒时间和方法,确保消毒达到预期效果。
4. 使用适当的插管器材:选择合适的插管器材对预防静脉炎非常重要。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插管器材,如钢针、蝶针等。
5. 观察插管部位:在插管后,护士应随时观察插管部位的情况,如有红肿、渗液、疼痛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护理措施:1. 定期更换输液袋:输液袋中的液体应定期更换,避免液体滞留过久导致细菌滋生。
2. 维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干燥:护士应定期清洁插管部位,保持其干燥清洁,避免细菌滋生。
3. 观察输液情况:护士应随时观察输液情况,确保输液速度适当,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4.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输液管路应定期更换,避免管路内细菌滋生。
5. 注意患者的疼痛感受: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随时关注患者的疼痛感受,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6. 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7. 患者教育:护士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告知他们静脉炎的预防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部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进行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插管器材等。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定期更换输液袋,维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干燥,观察输液情况,定期更换输液管路,注意患者的疼痛感受,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常见于长期静脉留置、输液、输血等情况下。
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和血栓形成。
因此,预防和护理静脉炎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以帮助患者和护理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一、静脉炎的预防1.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在进行任何与静脉有关的操作前,务必洗手并戴上干净的手套。
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洗手液进行手部清洁,确保双手彻底清洁。
2.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
如果可能,应优先选择周围静脉,避免使用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等较深的静脉。
3. 注射药物前进行皮肤消毒:在进行静脉注射或留置静脉导管前,务必对注射部位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
可以使用酒精棉球或含碘的消毒剂进行消毒,确保注射部位干燥。
4. 注意静脉留置时间:长时间的静脉留置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没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及时拔除静脉导管。
5. 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输液瓶和输液管内的液体容易被细菌污染,因此,应遵循医院的规定,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静脉炎的护理1. 观察静脉留置部位:定期观察静脉留置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2. 维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静脉导管是否通畅,避免导管被血块或血栓堵塞。
如发现导管堵塞,应及时采取清洗或更换导管的措施。
3. 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清洁导管周围的皮肤,避免积聚污垢和细菌。
使用温水和中性洗液轻轻擦拭导管周围的皮肤,然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
4. 避免过度活动:静脉导管容易因为过度活动而脱落或脱位。
因此,在进行日常活动时,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用力,以保持导管的稳定性。
5. 注意感染预防:静脉炎往往与感染有关,因此,应注意感染的预防。
护理人员应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保持导管周围的清洁,避免导管与其他污染物接触。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于静脉导管插管、输液、注射等操作后。
预防和护理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和保护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静脉炎的预防1.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静脉通路,如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导管等。
避免频繁更换导管,减少静脉刺激。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前洗手并戴好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确保操作区域无菌。
3. 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静脉插管部位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碘酒、酒精等。
消毒时间应达到规定的时间,普通为30秒。
4. 插管技术:操作者应熟练掌握插管技术,避免损伤血管壁和周围组织。
插管时注意避免气泡进入静脉,避免血液回流不畅。
5. 导管固定:插管后应将导管固定好,避免导管的移位和磨擦。
固定方法可以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带等。
6. 导管护理: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更换输液管路,避免导管内堆积血液凝块。
定期观察导管插口周围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7. 输液速度控制:根据医嘱和患者情况,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者过慢导致血液回流不畅或者血管壁损伤。
8. 保持患者舒适: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感到不适,如疼痛、肿胀等,及时调整输液速度或者更换输液部位,保持患者舒适。
9. 定期更换输液器具:输液器具使用时间普通不超过72小时,定期更换输液袋、输液管等,避免细菌滋生。
二、静脉炎的护理1. 观察病情: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局部炎症反应、感染症状等。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
2. 保持导管通畅:护理人员应定期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
冲洗时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注意冲洗的速度和压力,避免导管脱落。
3. 导管周围护理:保持导管周围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导管周围的潮湿和污染。
定期更换导管固定材料,避免固定材料的粘连和感染。
4. 疼痛管理:患者可能会浮现疼痛不适,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疼痛程度,并赋予相应的镇痛治疗。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ppt课件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行区域出现疼痛、红肿、条 索状改变等。
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静 脉炎和深静脉炎两种类型。
诊断方法与标准
诊断方法
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静脉炎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需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02
静脉炎预防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使用弹性绷带或压力袜等,对炎 症部位施加适当压力,以减少血 液淤积和水肿。
静脉炎患者可能因疼痛和不适而 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需要进 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和疏导。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Chapter
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
详细解释静脉炎的病因、症状、 治疗及预后,帮助患者全面了解
疾病。
强调静脉炎的危害性和治疗的必 要性,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探讨了新型材料在静脉炎预防中的潜在应用,如具有抗菌、抗凝等功能的生物材料,可望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激光治疗在静脉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激光治疗在静脉炎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激光照射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 轻炎症反应,为静脉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人工智能在静脉炎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展望了人工智能在静脉炎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 可实现对静脉炎的精准预防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湿敷疗法
采用具有消炎、止痛、收 敛作用的药物进行湿敷, 如硫酸镁湿敷等。
注射治疗
对于严重静脉炎患者,可 在炎症部位注射药物,如 激素类药物,以快速缓解 症状。
全身性药物治疗策略
抗生素治疗
针对合并感染的患者,应根据病 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全身治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径的一部分或全部发炎,常见于静脉穿刺、静脉输液或插管等操作后,如果护理不当或感染,就会引发静脉炎。
其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红斑、发热等。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并提供适当的护理,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建议。
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学习静脉穿刺技巧: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掌握正确的静脉穿刺技巧是预防静脉炎的首要举措。
使用正确的穿刺方法,并确保穿刺针、导管等器械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污染和感染的发生。
2.感染控制措施:对于病人和医护人员来说,遵守感染控制措施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环节。
包括洗手、戴手套、口罩和无菌操作等,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
3.选择与病情相符的静脉插管位置: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位置,减少静脉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
4.定期更换导管:定期更换静脉导管可以减少导管内细菌的滋生,可以根据导管类型和患者情况确定更换的时间。
5.合理选择静脉插管材料:选择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的静脉插管材料,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6.注意静脉插管部位的保护:插管后应尽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多次接触和局部摩擦。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观察患者的局部静脉插管部位以及全身情况的变化,如红肿、疼痛、渗出、体温升高等症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2.确保导管的完整性:定期检查静脉插管的导管是否完整,并保持导管的通畅性。
3.定期更换敷料:通过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降低感染的风险。
4.静脉插管部位消毒:根据医院相关规范,定期对静脉插管部位进行消毒,以减少细菌感染。
5.保持适度活动:适度活动可以增强患者的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预防静脉炎。
6.做好疼痛管理:若患者出现疼痛不适,应根据医生指导提供适当的止痛药物或其他措施,以减轻不适。
总而言之,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都离不开正确的操作技巧、感染控制措施、定期检查以及适当的康复护理等方面的综合配合。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通常由于静脉内插管、输液、化疗等操作引起。
预防静脉炎的发生,以及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1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在插管时应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避免对细小、曲折的静脉进行插管,减少损伤和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1.2 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及时更换输液管、输液瓶,避免输液管路的阻塞和漏液,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减少感染的机会。
1.3 定期观察静脉通道情况定期观察静脉通道周围是否有红肿、硬结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避免感染蔓延。
二、护理静脉炎患者的护理措施2.1 保持患者休息静脉炎患者应保持充分的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导致血管扩张和疼痛加重。
2.2 局部冷敷对于出现红肿、硬结等症状的部位,可采用局部冷敷的方式,减轻炎症反应,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2.3 饮食调理静脉炎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促进毒素的排泄,有利于炎症的消退。
三、药物治疗3.1 抗生素治疗对于明显感染症状的静脉炎患者,可根据病情给予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的蔓延。
3.2 镇痛药物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给予镇痛药物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3.3 抗炎药物抗炎药物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患处的愈合,加快康复进程。
四、定期复查和观察4.1 定期更换敷料静脉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患处的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4.2 定期复查病情定期复查病情,观察炎症反应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病情恶化。
4.3 注意个人卫生静脉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身体清洁,避免细菌感染。
五、心理护理5.1 给予患者情绪支持静脉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会感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护士应给予患者情绪支持,帮助其调整心态。
5.2 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康复。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导管插管、输液、输血等医疗操作中。
预防和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和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操作前进行手卫生,佩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2.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等,避免频繁更换导管。
3. 导管插入技术要娴熟: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导管插入技术,减少插管操作对静脉壁的损伤。
4. 导管固定要牢固: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确保导管稳定不移位,避免摩擦和拉扯导致静脉炎。
5. 输液速度要适中: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点,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静脉炎。
6. 定期更换输液装置:根据医嘱和相关规范,定期更换输液装置,避免污染和导管堵塞。
7. 定期观察导管和插管部位:每日检查导管和插管部位,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症状,及时处理。
8. 给予足够的液体:保持患者充分水分摄入,维持血液循环畅通,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9. 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告知注意事项,提高患者主动配合程度。
二、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维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避免血液凝固和导管堵塞,保持导管通畅。
2. 保持导管清洁: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导管及插管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3. 定期更换敷料:根据医嘱和相关规范,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插管部位清洁干燥。
4. 观察患者症状: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
6.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增加机体抵抗力。
7. 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提供情感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
8. 导管拔除后的护理:导管拔除后,观察插管部位有无渗液、红肿等异常症状,及时处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红肿、疼痛、发热和局部压痛等。
为了预防和有效护理静脉炎,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方法。
一、静脉炎的预防1. 静脉通路选择与置入在选择静脉通路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或者动脉导管。
在置入静脉通路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区域清洁,减少感染的风险。
2. 规范使用静脉导管在使用静脉导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尽量减少导管的留置时间,避免长期使用;- 定期更换导管,避免导管内壁的菌落形成;- 注意导管的固定,避免移位或者脱落。
3. 适当使用抗菌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
同时,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避免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4. 静脉通路护理对于已经置入静脉通路的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通路护理。
护理包括清洁通路周围皮肤,定期更换敷料,观察通路是否存在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二、静脉炎的护理1. 疼痛管理静脉炎常伴有疼痛症状,护理人员需要进行疼痛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疼痛管理措施。
可以使用非药物疼痛缓解方法,如冷敷、按摩等,也可以根据医嘱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疼痛控制。
2. 炎症处理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炎症处理。
护理人员可以使用冷敷或者热敷等物理方法缓解炎症症状。
同时,还可以根据医嘱使用抗炎药物进行治疗。
3. 红肿处理红肿是静脉炎的常见症状之一,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红肿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可以使用冷敷或者热敷等物理方法缓解红肿,同时还可以根据医嘱使用消炎药物进行治疗。
4. 渗液处理静脉炎常伴有渗液症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渗液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可以使用敷料进行渗液吸收,同时还可以根据医嘱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5. 定期更换敷料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需要定期更换敷料,保持通路周围的清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预防
1 加强无菌观念 提高技术能力 2 静脉的选择 3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保留及更换 4 控制微粒输入
➢治疗室尽量减少人员的走动 ➢在安瓿开封时微粒极易混入药液,因此在锯安瓿 前后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减少针头穿刺胶塞次数,建议使用侧孔注射器 ➢选用精密过滤输液器
1、预防
1 加强无菌观念 提高技术能力
9.5 ❖ 酒石酸长春瑞宾注射液3.0-3.8 ❖ 紫杉醇注射液3.0-5.0 ❖ 依托泊苷注射液3.0-4.0 ❖ 氟尿嘧啶注射液 8.4-9.2
(3)细菌性静脉炎
消毒方法 穿刺技术 输液管路
不正确
不良
污染
逆行感染 微粒污染
血管壁变硬
细菌性静脉炎
静脉炎的分级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06版
❖药物输注速度 液流>血流,会引起机 械性静脉炎,同时会导致渗出造成化 学性静脉炎
部分静脉流速
❖外周小静脉5ml/min ❖手背及前臂静脉<90ml/min ❖肘部及上肢静脉100~300ml/min ❖锁骨下静脉1~1.5L/min ❖上腔静脉2~2.5L/min
(2)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浓度
管壁 通透性
❖ 化学因素: 主要是药物因素,如药物的酸碱度和药物的浓 度、渗透压、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
❖ 物理因素: 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作用,液 体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是否与静脉管舒缩状 态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尤其是拔针不当对血管壁的 损害较大,也可引起静脉炎。
静脉炎的分类
❖ (1)机械性静脉炎 ❖ (2)化学性静脉炎 ❖ (3)细菌性静脉炎
1、预防
1 加强无菌观念 提高技术能力
2
静脉的选择
3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保留及更换
4
控制微粒输入
5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滴速
6
控制液体输入量
7
其他
将75%酒精浸湿的纱布敷于穿刺部位前端,用于预防静滴甘露 醇所致的静脉炎
2、护理
❖原则:早发现、早处理 ❖ 护士认真向患者宣教并耐心倾听患者感受;
熟悉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在使用药物前认 真阅读书说明书,随时巡视患者并早发现 异常
级别 临床分级标准
0
没有症状
1
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
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
4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
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2.5cm,有脓
液流出.
二、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 1、预防 ❖ 2、护理
No Image
1、预防
1 加强无菌观念 提高技术能力
2 静脉的选择
3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保留及更换
➢选择最细管径和最短长度的穿刺导管 ➢使用静脉留置针时间宜在72h内 ➢使用密闭、隔水、透气、顺应性好的无菌透 明敷料固定 ➢静脉留置针使用正压封管 ➢套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到血管内,防止感染性 静脉炎的发生 ➢保持留置针部位的皮肤干燥 ➢留置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
静脉炎的分类
❖ (1)机械性静脉炎
✓留置针的机械作用导致的静脉炎 ✓液体的机械作用导致的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
——留置针的机械作用导致的静脉炎
❖ 穿刺部位固定不牢靠,针管滑动;
❖ 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关节活动使针管与血管 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
❖ 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针导管管径太粗,刺激血管 壁。与血管壁摩擦引起发炎。
❖ 5%GSNS PH=3.5~5.5 ❖ 20%甘露醇 PH=4.5~6.5 ❖ 多巴胺 PH=2.5~4.5
❖ 10%KCL PH=4.5~6.5 ❖ 5%NaHCO3 PH=7.5~8.5维生素B6注射液 2.5-4.0 ❖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 3.5-6.0 ❖ 注射用泮托拉唑钠 (潘美路)9.5-11.0呋塞咪注射液 它的ph值是 8.5-
❖
病理改变: 静脉输入各种刺激性药液 或因机械直接损伤静脉壁,长期静 脉曲张引起的血液淤滞等,而导致 静脉血管内膜损害,以及整条浅静 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 围组织
原因
❖ 血管因素: 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淋巴循环状 况以及患者的营养等全身状况。
❖ 个体与操作者因素: 与患者全身情况及护士的技术和责任 心有关。
❖ 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发生静脉 炎。
机械性静脉炎
——液体的机械作用导致的静脉炎
1、输液量 每日静脉输液量大于1500ml的患者其静
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每日输液量小于 1000ml的患者。
2、输液速度 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都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导致血管内膜损害的药物因素 (药物输注速度 )
调查显示:静脉注射的病人近80%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
临床表现
1.沿静脉走行出现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皮肤下出现红线。
2.严重者可致受累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和结节。
3.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会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 ,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
4.少数病人可引起全身反应, 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 患者常常诉疼痛肿胀。
2 静脉的选择
3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保留及更换
4 控制微粒输入
5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滴速
➢输入化疗药物及高渗药物时, 要充分稀释后应用 , 并缓慢滴注 ➢输入强刺激性药物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 ➢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先输、慢输, 避免短时间内血 管内药物浓度太高而刺激血管壁 ➢ 刺激性小的药物应后输, 则可避免刺激性强的 药物滞留在血管内而致静脉炎
早期发现并及时护理,是控制静脉炎发展 的有效措施。一旦出现静脉炎,6小时内 处理有效,越早效果越好,当皮肤颜色改 变(红、白、紫),感觉异常(痒、痛、 麻),肿胀、变硬、渗出,均需采取有效 的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内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一、相关理论
❖ 1、定义 ❖ 2、临床表现 ❖ 3、分类及原因分析 ❖ 4、静脉炎分级
2
二、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 1、预防 ❖ 2、护理
静脉炎定义
静脉炎是由于血管内壁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使血管壁发 炎,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重者局部静脉条索状、甚 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
化学性静脉炎
液体PH 值
❖ 导致血管内膜损害的药物因素(PH值 ) ❖ PH值 正常血液PH值7.35~7.45,药物PH值超过此范围会干扰 血管
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P H<4.1为强酸,PH>9.0为强碱 ❖ 5%GS、 10%GS 、50%GS PH=3.2~5.5
❖ 0.9%NS PH=4.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