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优秀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最后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最后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一、教学背景在学生体验过疫情带来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之后,学校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

小说《最后一课》作为法国作家阿隆·沙朗贝尔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一个小学教师在法国普鲁士战争时期最后一节法国文化课上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传统文化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小说《最后一课》的内容、主题和背景,并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以及文学美感,使学生在情感和智力上得到提高。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反思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和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小说《最后一课》的核心内容,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2. 难点:挖掘小说中的隐含意义,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最后一课》,相关课文资料。

2. 教学媒体:投影仪,音乐播放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步骤一:导入(约5分钟)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关于爱国主义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考,并进行简要讨论。

步骤二:预测(约10分钟)向学生介绍《最后一课》的背景,提问学生对这个题目的理解和猜测。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并进行讨论。

步骤三:阅读理解(约30分钟)将《最后一课》的文本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默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

随后,进行整体理解的讨论,教师逐段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步骤四:文学分析(约15分钟)通过教师的引导,向学生介绍小说《最后一课》在文学上的特点,并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

第二课时:步骤一:复述(约10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复述,让他们根据课文回忆和整理,将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给其他同学。

步骤二:思考与讨论(约20分钟)提问学生关于小说《最后一课》中的优秀品质和做出的牺牲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合作、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最后一课》的文学价值和深层含义。

对主人公情感和心态的把握和理解。

难点:学生对文章深层次情感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如何将文中情感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引出主题。

提问学生对“最后一课”有什么联想和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阅读理解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教师逐段讲解,解释生词难句,并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深入探究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文章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角色扮演:选取学生扮演文中角色,模拟“最后一课”的情景,增强情感体验。

拓展延伸关联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其他国家的“最后一课”故事,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创作表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创作与“最后一课”相关的短文或绘画作品。

总结归纳回顾课文要点,强调文章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扬积极参与和有所收获的学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网络资源、实物展示等手段辅助教学。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进行关键词汇的默写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小组讨论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果我是文中的主人公”的短文。

收集与“最后一课”相关的其他文化材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和短文质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课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1、课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戴惩祈诧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

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4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4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4篇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最后一课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链接一。

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

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7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7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7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学常识。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了解本文结构。

【教学重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

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

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三、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四、熟悉本课结构1、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

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第二部分(7~23)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⑴ 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3篇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3篇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3篇篇一:初中语文《最后一课》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进行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2、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会文章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为塑造人物形象而使用的各种描写方法,加深对本课主题的认识。

2、领会本文的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说过,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都表现在哪些具体事件中?(自由发言)裴多菲有诗: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那种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激动在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初步感知师: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但我相信大家读的时候不会感到乏味,因为这个故事很有吸引力。

现在,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默读这篇课文,感受它的魅力。

生:(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师: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对文中的人物,对这一事件或其他方面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心得吧!生:(自由发言。

教师无需限制,也无需肯定和否定,要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观点。

)三、研读课文师: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们共同来做三件事:读一处喜欢的佳句,说一段鉴赏的文字,谈一点学习本文的收获。

1、朗读佳句。

我们先做第一件事,读一处喜欢的佳句。

这篇课文中,肯定有你特别喜欢的句子,寻找一处,勾出来,细细地朗读、品味。

(学生在文中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确定一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品味。

)师:现在我们来听听大家的朗读。

既然是你自选的最喜欢的句子,就应尽可能地读出感情。

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完后发表你的看法。

(教学设计构想:学生个别朗读,五六人即可。

余映潮最后一课教案一等奖设计

余映潮最后一课教案一等奖设计

余映潮一课教案一等奖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余映潮老师的教育情怀和人生哲理。

2.学习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余映潮老师的教育情怀。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一课”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1:课文中的余映潮老师具有哪些品质?问题2:余映潮老师的一课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四、课堂小结2.强调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2.提问:课文中的余映潮老师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1: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有哪些?问题2:如何理解“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这句话?三、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分析。

语句1:“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语句2:“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四、写作训练1.以“我的一课”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五、课堂小结2.强调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2.提问:课文中的余映潮老师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1:课文中的教育理念有哪些?问题2:如何将课文中的教育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三、实践活动1.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次主题教育活动。

四、课堂小结2.强调将课文中的教育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以“我的教育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来分析鉴赏人物。

2、能力目标:能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肖像来分析其思想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肖像来分析其思想性格。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课型阅读课;主要教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板书设计最后一课都德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小弗朗士这个人物形象,并分析了塑造这个人物想象的意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研读人物1、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⑴是一个可怜的人。

⑵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⑶是一个严厉的人。

⑷是一个普通的人。

⑸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⑹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⑺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⑻是一个爱国的人。

⑼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⑽是一个敢于自责的人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⑴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

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守)⑵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

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

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

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⑶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

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赞美法语。

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

内心的极大悲痛。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⑶种见解。

听教师讲述。

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像、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爱国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

3、感悟文中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的爱国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
1、积累词语投影出示生字词
2、检查预习。

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三要素——情节)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第一个阶段:上学路上
(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上课之前
(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第三个阶段:上课之中
(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第四个阶段:宣布散学
(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②本篇小说中的人物有哪些?谁是主要人物?。

(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
鲁士士兵。

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四、朗读文章,整体感知(小说三要素——人物)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3、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4、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

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

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

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

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五、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小说三要素——环境)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六、主题归纳
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当堂巩固
P35 四、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八、拓展练习
①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③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④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主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德(法)
敬仰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唤醒
幼稚贪玩
不爱学习普通教师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爱国志士
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副板书:法语课——爱国课——人生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