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
托达罗模型

第五章 托达罗乡—城劳动力迁移模型经济发展包括一个社会空间组织的转变 ,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的核心 问题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大规模的迁移 。
刘易斯—兰尼斯—费景汉模型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 现象 。
刘易斯认为城乡工资差异大约在30%左右,以吸引劳动力从农村 进入城市,并假设城市不存在失业。
但六十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工资差异越来越大,农村人口向 城市移民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远 远不能满足这种就业需求的增加,农村隐蔽失业转变为城市公开失业。
城市非正规部门成为劳动力从农村传统部门向城市现代部门过渡的一个 选择。
1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尽管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大于零和 城市存在大量失业,但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不仅存在,而 且还有加速。
哈里斯和托达罗指出,传统经济学模型认为通过适 当的工资和价格调整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无法对发展中国家 这种从整个经济上不存在绝对过剩劳动力、城市失业水平不断增 长和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做出理性解释。
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是:即使存在长期失业,城市预期工资水平 依然超过农村工资水平。
如果这种预期不改变,移民就将继续下 去。
托达罗模型是理解发展中国家城乡劳动力迁移过程的最早和最简 单模型之一。
2关于作者:托达罗(Michael P. Todaro),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 教授。
曾在非洲任教和生活5年,在拉丁美洲和亚洲旅行和教学 近20年。
3参考论文:Todaro, Michael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69 Harris, John. R. and Todaro, Michael P.,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 Sector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70. Todaro, Michael P., “Income Expectations,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Employment in Africa,”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Vol. 104, No. 5, November 19714一、 模型的最重要制度假设1、农村存在一个不变的制度工资,不存在失业,劳动边际生 产率为正; 2、城市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受到工会力量和政府工资政策影 响,因而高于市场出清水平(城市存在失业)。
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与中国城乡综合就业发展战略

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对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期"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多种管理制
度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设置了重重障碍"限制农村人 口向城市迁移" 以维持资本密集型城市大工业的发展$ ,H 世 纪 OH 年 代 "农 村 确 立 了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农 民 有 了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力"中央制定政策"允许农 民自理口粮’自筹资金到集镇落户"城门终于向农民开
)>?,<%,?&’/#%!其中 <(=++);& 托 达 罗 人 口 迁 移 模 型 的 基 本 含 义 ’@A&人 口 迁 移 主 要 是由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经济考虑,主要是经济因素但也 有心理因素%所促进的& #.&促进人口迁移的!是预期的而 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距& 预期收入差距取决于两个因 素’一是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二是获得城市就业机会的 可能性& #B&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获得工作机会的可能性与 城市的失业率成反向关系& #"&在城乡预期工资差异很大 的条件下! 人口迁移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 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因此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城市高失业率是城乡经济比例严重失衡的必然结果& !二"模型的政策意义
我国知识失业现象的_托达罗模式_解读

收稿日期:2008208210作者简介:刘得扬(19852),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7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袁霁(19852),女,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7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我国知识失业现象的“托达罗模式”解读刘得扬,袁 霁(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知识失业问题在近些年日益突出,是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
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为我们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膨胀从而形成知识失业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
以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为基础构建的基于两个部门(职业技术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的人口流动模型表明:宏观上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微观上高等教育的学科设定以及办学规模要及时地根据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进行调整,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关键词:知识失业;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8154(2008)0620024204 一、知识失业现象及其研究现状2008年1月3日,社科院举行“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在《社会蓝皮书》一书中专家表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是继我们逐步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之后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难题[1]。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大幅度扩大招生人数,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从官方公布的就业率来看,总体呈连年下降趋势。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必然出现知识失业(educa ted une m p l oym en t )①的现象,值得重视和探讨。
知识失业是指由于受教育者的供过于求而现代部门又跳级雇佣各受教育层次的毕业生,以致在求职竞争中,中小学毕业生往往被拒之雇用单位门外,大学毕业生也不免遭受同样的命运。
托达罗模型

五、问题根源—城乡分割政策
劳动人事制度
户籍制度
就业政策
社保、教育、 培训制度…
• 可以说,由于劳动力的流动一直受到非市场因素的限制,劳动力市场 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没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 这源于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所产生的城乡分割政策的现实:我国所 特有的二元的户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就业政策(即地方政府为确 保本地劳动力就业而 对外来劳动力采取的各种限制措施包括行业工 种限制、收容遣返、总量控制和用工审批、收费管理等等)、社保制 度和教育培训制度导致城乡分配严重不均并日益严峻。 • 建国以后,我国建立起了严格的户籍、粮油副食供给、住宅、劳动人 事管理等制度,在城市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福利制度。这些制度性补 贴都是针对城市居民,所以流入城市的农业劳动力并不会享受到。还 有前面讲到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所必须支付的各项不公平的额外费用。 加大了流入劳动力的成本。这些额外成本使得他们在与当地劳动力的 比较当中占据劣势,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修正
• 托达罗的假定即流入城市的劳动者即使找不到新工作 也会做临时工或完全闲臵,不符合现实; • 托达罗模型没有考虑到迁移者在城市的生活费用; • 没有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增加的问题,或 者说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农村人口的增长率 大大于高于城市人口的增长率。 • 没有考虑到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 没有考虑到农村人口收入增加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 作用; • 没有考虑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四、结合托达罗模型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 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 • 现状一:贫富差距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增长不均,收入比例进一步拉大,农民 进城务工的积极性提升。 • 现状二:农村居民收入经营性收入比例 小,农民更愿意外出打工。 • 现状三:东中西部农村资金投入加大, 但收效不明显,造成西部农村劳动力的 外流趋势加大。
从托达罗模型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解决方案

一
金新 生代 民工更 注重 城市 的生活成 本 , 这包括 了食 宿、 消
费水平以及离乡距离等诸多方面。 以深圳市为例, 深圳市 普工的月工资为 90 10 元 ,但在劳动力输出大省四 0—50
川 , 工 的月工 资 已达到 10 元左 右 , 量农 民工选 择 普 00 大
一
托达罗在上 世纪 6 年代末 7 年 代初 为发展 中国家 0 0 产业间设计 的人 口流动模 型具有 重要 的指导意义 。 文 本 将 从托达罗模型 中提到 的几 个相关 因素人 手提 出引起 我
因素, 这点也恰恰是托达罗模型没有考虑的, 同样的薪
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提出以农村企业
第 21 年 第 9 00 期 ( 第 37 ) 总 5期
商 业 经 济
S HAN YE J N J G I G I
No9, 0 0 . 21
r t1 .5 08 3 7 No
【 文章编号】 1 9 64(000—060 0 -0321) 01—2 0 9
从托 达 罗模型浅析我 国 农村剩 余劳 动力现状及解 决方案
李
( 东北农 业大学
荐 , 张广文
哈尔滨 103 ) 500
农村区域发展系, 黑龙江
【 要】 从托迭罗 口 摘 人 流动模型显示, 现阶段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城 乡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
扩 大 , 中西部 农 民收入 差异 明显 , 别 是 西部 农 民增 收速 度 缓 慢 , 村 劳动 力 大量 进 入 中 东部 , 东 特 农 不仅 造 成 西部 土地 荒 置 , 还
(式中 P 2 ) 表示城市中的就业率 , W为城市居 民的实
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型

隐性失业人员, 隐性失业人员,在 经济转轨中要转 化为显性失业者, 化为显性失业者, 需要通过经济的 发展进行吸收
城乡收入差距
政府采取的一系列 就业和再就业政 策,主要旨在保护 城市居民的就业
人口迁移
隐性失业 二元劳动力市场
LOGO
启示
分析托达罗模型
增加城市就业机会无助于 解决城市失业问题
结合中国国情
农村 发展中国家存在 着普遍失业 而人口是在普遍 失业条件下流动
出发点
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
由城乡实际收入差 距和获得城市就 业机会的可能性 二者组成 迁移决策原因
与传统的人口迁 移理论相比, 移理论相比, 更加符合发展中
国家实际情况
模型优势
LOGO
模型优势 与传统的人口迁移理论例如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式 传统的人口迁移理论例如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式 和拉尼斯—费模式相比 费模式相比, 和拉尼斯 费模式相比 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对 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大规模从乡村到城市移民 现象的解释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现象的解释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是能够对乡 城人 因为该模式的一个显著优点 , 是能够对乡-城人 口流动和城市失业率并存的矛盾现象作出解释 并存的矛盾现象作出解释。 口流动和城市失业率并存的矛盾现象作出解释。 例如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式和拉尼斯—费模式则以 例如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式和拉尼斯 费模式则以 城市充分就业为分析的前提 城市充分就业为分析的前提 , 显然这与多数发展 更与中国的国情大相径庭。 中国家的实际不相符 , 更与中国的国情大相径庭。
由此,托达罗认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扩大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规模猛增的 原因。
LOGO
目录
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型
托达罗模型的主要内容

托达罗模型的主要内容
托达罗模型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数学模型,主要用于描述经济增长和技术变革的关系。
该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资本积累:经济增长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速度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
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3. 劳动力增长:劳动力人口的增长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口增长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和市场的扩大。
4.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描述产出和生产要素之间关系的函数,它是托达罗模型的核心。
5. 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如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监管政策等。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托达罗模型可以描述经济增长的动态演化,预测未来的
经济趋势,并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发展经济学论述题汇总

发展经济学论述题汇总发展经济学简答题答案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和人口增长率很高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第四,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第五,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走向世界,瓜分世界。
第六,现代经济增长的扩散,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1/3人口的范围内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答: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下列共同的特征:(1)发展中国家普遍生活生平低、收入差距大;(2)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低下;(3)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低;(4)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率高、劳动力利用不充分;(5)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特征,比如发展中国家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所处的不利地位等等,但是上述五个方面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是,有了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保证一个国家获得经济发展,这种情况被人们称为“有增长但没有发展”的状况。
这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因此,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商品和劳务的增长,但经济发展一般是指不发达国家拜托贫穷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除了经济增长以外,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法律的发展变化,乃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更新的伟大变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质的飞跃。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必须包括经济增长,缩小经济中的不平等状况,消灭绝对贫困等过程,同时也是包括社会、公众观念和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综合性、多方面变化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袁志刚(000018)目录1 .导论 (1)2.托达罗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说 (1)2.1.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经济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 (1)2.2.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 (1)2.3.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2)3 .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2)3.1.两部门 (2)3.2.不存在剩余农业劳动 (2)3.3.城市最低工资水平由制度外生决定(制度工资),且高于市场出清水平 (2)3.4.就业概率=城市(现代部门)已就业劳动力/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 (2)3.5.只要在边际上期望城市收入超过乡村收入,乡城人口流动就不会停止 (2)3.6.两部门的雇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都遵循边际生产力定价原则 (2)3.7.农产品的价格简单地由两部门的相对产量决定 (2)4 模型的完整表述 (2)4.1. 模型的均衡 (2)4.2. 均衡失业的存在性 (4)5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 (5)5.1.应当减轻因发展战略偏重城市而引起的城乡就业机会不平等 (5)5.2.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严重的失业问题 (5)5.3.应当鼓励制定一体化的农村发展规划 (6)6. 对两种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政策的社会福利分析 (6)6.1 工资补贴 (6)6.2 限制人口流动 (7)6.3 两种政策的组合 (7)7. 参考文献 (8)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1、导论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易斯提出其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后,大多数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一般都肯定乡-城间的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劳动力从低生产力部门转移到高生产力部门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总生产力,从而促进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当时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加速这种人口流动的趋势,或者说如何清除这种人口流动的障碍。
”1但60年代末70年代初,针对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失业问题,以迈克尔.P.托达罗(Michael P. Todaro)为首的一批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在许多欠发达国家(特别是热带非洲),“尽管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为正,而且存在相当水平的城市失业,但乡-城间的人口流动不仅继续存在,而且呈现出加速趋势。
”2他们认为建立在充分就业基础上的传统人口流动模型(如刘易斯模型)无法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并令人信服的经济解释。
因此,他们将研究的着眼点转向被传统理论忽略了的城市失业问题,试图发展新的人口流动理论以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正是这一努力的产物。
本文拟就这一模型及其含义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2、托达罗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说托达罗模型从个人的迁移决策出发,对影响个人迁移决策的因素和人口流动机制提出了以下几点假说:2.1.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经济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这种考虑主要是经济因素,但也包括心理因素。
32.2.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
其中,预期的差异是由实际的城乡工资差异和在城市部门成功地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4第一和第二个假说可以用数学语言表示为:[d N u(t)/d t]/N u(t)=ψ{[V u(t)-V R(t)]/V R(t)},ψ/>0。
其中N u(t)表示t时刻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下标u是英文单词“urban”的首写字母),[d N u(t)/d t]表示t时刻乡-城人口净流动量。
V u(t)和V R(t)分别表示城市和乡村t时刻后计划期内各期期望收入(工资)流Y u(t)和Y R(t)的贴现值之和(下标R英文单词“rural”的首写字母)。
例如,若将t=0时刻作为决策期(即决定是否流动),且设计划期为[0,n] ,P(t)为城市就业概率,那么V u(0)=∫0n P(t)Y u(t)e-rt dt -C(0),C(0)为人口流动成本,r为贴现率。
1谭崇台主编,2000年,《发展经济学》,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第217页。
2John R. Harris and Michael P. Todaro , 1970, Migration ,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0, p126。
V R(0)=∫0n Y R(t) e-rt dt2.3.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5也即城市就业率越高(失业率越低),乡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若城市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乡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小。
用数学语言可表示为:P(t)=f[ N M(t)/N u(t) ] , f /﹥0,N M(t)表示t时刻城市部门的就业量(M是英文单词“manufacture”的首写字母,托达罗模型假设城市就业工人生产的是制造品)。
N M(t)/N u(t)表示城市就业率,1-N M(t)/N u(t)就表示城市失业率。
3、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3.1. 两部门,即整个经济分为乡村部门和城市部门6,前者生产农产品,后者则生产制成品。
乡村部门可以用全部劳动力生产农产品,然后用一部分农产品向城市部门交换一部分制成品,也可出口一部分劳动力到城市部门就业从而获得制成品;3.2. 不存在剩余农业劳动,即农业(乡村)部门的边际生产力为正。
这意味着乡村流动人口的机会成本为正,同时也意味着人口流动给社会带来得成本并不像刘易斯模型中假设的那样为零,而是为正;3.3. 城市最低工资水平由制度外生决定(制度工资),且高于市场出清水平。
通过后面的分析可看出这一假设在托达罗模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4. 就业概率=城市(现代部门)已就业劳动力/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也即将函数P( t)=f[ N M(t)/N u(t) ]假设为最简单的线性形式;3.5. 只要在边际上期望城市收入超过乡村收入,乡-城人口流动就不会停止;3.6. 两部门的雇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都遵循边际生产力定价原则。
即在乡村部门中,雇主支付的工资等于最后一个雇用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在城市部门中,由于工资由制度外生决定,雇主将使其雇用的最后一个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该制度工资;3.7. 农产品的价格简单地由两部门的相对产量决定,即哪个部门的产品相对越少,其产品的相对价格就越高;4、模型的完整表述4.1. 模型的均衡托达罗模型可用如下9个方程来进行描述7:⑴ XA=q(N A),q/>0,q//<05同注3。
6参见Michael P. Todaro,1969,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9,138-148。
在该文中,托达罗将城市部门又划分为“城市现代部门”和“城市传统部门”,凡是不在现代部门就业的劳动者都被假定为在传统部门。
他把在传统部门从事临时性的、低收入的工作的劳动者和完全处于闲置状态的劳动者都看作是失业者或就业不足者。
⑵ XM= f (N M),f />0,f/ /<0⑶ P=ρ(X M/X A),ρ/>0⑷ WA=P×q/⑸ WM=f /=W I⑹ Wu e= W I×N M/N u⑺N A+ N u=N Z⑻ W A= Wu e⑼[d N u(t)/d t]= ψ(W I×N M/N u-P×q/),ψ/>0,ψ(0)=0⑴式和⑵式分别为乡村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的生产函数。
为简便起见,假设土地和资本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两个部门的产出都只取决于各自的劳动投入。
而且,这两个生产函数都具有典型特征,即边际产出为正但递减。
⑶式是农产品价格决定方程。
P是以制成品表示的农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也即一单位农产品可交换的制成品数量,它取决于两部门产出的相对比例。
ρ/>0表示农产品生产得越多价格就越低,反之,农产品生产得越少,其价格就越高。
这只不过重述了前面的假设7。
⑷是对前面假设6的重述,表明乡村农业部门的雇主按边际生产力原则支付农业劳动力的工资。
⑸也是对假设6的重述,但也表明了假设3的含义:城市制造业部门的雇主只支付由制度外生决定的最低工资W I ,并令其雇用的最后一单位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该制度工资(因为价格以制成品来表示,所以制成品价格为1)。
⑹表明在城市(现代)部门就业的期望工资等于城市最低工资W I与就业概率(N M/N u)的积,这里就业概率简单地表示为城市的就业率。
⑺表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约束:劳动力总量N Z(给定)等于乡村农业部门雇用劳动量NA 加上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N u。
⑻是均衡条件,意为当两部门的预期工资差异消失时,人口流动随即停止,经济达到均衡状态。
托达罗模型中的“均衡”是指人口不再流动的状态。
而根据基本假说2.1和假说2.2,人们在决策是否迁移时,需要权衡由此带来的成本——乡村工资,和由此带来的收益——城市工资,并且要考虑到风险——在城市就业的可能性。
当成本等于收益时,人口不再流动,均衡状态随即达到。
⑼是一个动态方程,它与⑻表示的是同一个含义:城市预期工资大于乡村工资时,将诱发人口流动;城市预期工资等与乡村工资时,人口流动停止,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⑻与⑼是该模型的核心。
⑴至⑼构成了一个动态均衡模型。
其中,若给定W I(当然还有N Z),从⑴至⑻式可解出8个内生变量(XA、XM、NA、NM、WA、W u e、N u和P)的均衡值。
为了使模型的求解更加清晰,可以⑻式为中心,将其余各式依次代入,最后可将原方程组化为只含两个方程的方程组:⑽ρ[f(N M)/q(NA)]×q,(NA)= W I×N M/(N Z-N A)⑾ f / (N M)=W I此方程组只有两个内生变量N M和N A,并且由⑾可确定均衡时N M与N A的对应关系(曲线)。
一旦给定W I(假设N Z不变化),将在这一曲线上确定一个均衡点。
可见,模型的均衡值,无论是均衡产量还是均衡失业率,最终都由城市最低工资(制度工资)W I决定,而W I会之间的反复博弈确定的,政府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W I的大小)。
⑼式描述了该模型的均衡机制,此机制可简要说明如下:比如初始时,或者由于城市最低工资水平过高,或者由于城市就业率过高(从而就业概率过高),使得期望城市工资水平高于乡村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诱使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
一方面,这增加了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而在城市就业机会不增加或增加得不够快的情况下,失业将会有所上升,从而就业概率下降,使得期望城市工资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人口流动又使得q/和P都上升,(因为农业劳动力减少,从而其边际产出上升而总产出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