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达罗模型的不足与改进

合集下载

托达罗模型

托达罗模型

第五章 托达罗乡—城劳动力迁移模型经济发展包括一个社会空间组织的转变 ,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的核心 问题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大规模的迁移 。

刘易斯—兰尼斯—费景汉模型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 现象 。

刘易斯认为城乡工资差异大约在30%左右,以吸引劳动力从农村 进入城市,并假设城市不存在失业。

但六十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工资差异越来越大,农村人口向 城市移民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远 远不能满足这种就业需求的增加,农村隐蔽失业转变为城市公开失业。

城市非正规部门成为劳动力从农村传统部门向城市现代部门过渡的一个 选择。

1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尽管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大于零和 城市存在大量失业,但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不仅存在,而 且还有加速。

哈里斯和托达罗指出,传统经济学模型认为通过适 当的工资和价格调整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无法对发展中国家 这种从整个经济上不存在绝对过剩劳动力、城市失业水平不断增 长和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做出理性解释。

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是:即使存在长期失业,城市预期工资水平 依然超过农村工资水平。

如果这种预期不改变,移民就将继续下 去。

托达罗模型是理解发展中国家城乡劳动力迁移过程的最早和最简 单模型之一。

2关于作者:托达罗(Michael P. Todaro),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 教授。

曾在非洲任教和生活5年,在拉丁美洲和亚洲旅行和教学 近20年。

3参考论文:Todaro, Michael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69 Harris, John. R. and Todaro, Michael P.,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 Sector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70. Todaro, Michael P., “Income Expectations,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Employment in Africa,”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Vol. 104, No. 5, November 19714一、 模型的最重要制度假设1、农村存在一个不变的制度工资,不存在失业,劳动边际生 产率为正; 2、城市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受到工会力量和政府工资政策影 响,因而高于市场出清水平(城市存在失业)。

托达罗模型

托达罗模型

五、问题根源—城乡分割政策
劳动人事制度
户籍制度
就业政策
社保、教育、 培训制度…
• 可以说,由于劳动力的流动一直受到非市场因素的限制,劳动力市场 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没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 这源于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所产生的城乡分割政策的现实:我国所 特有的二元的户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就业政策(即地方政府为确 保本地劳动力就业而 对外来劳动力采取的各种限制措施包括行业工 种限制、收容遣返、总量控制和用工审批、收费管理等等)、社保制 度和教育培训制度导致城乡分配严重不均并日益严峻。 • 建国以后,我国建立起了严格的户籍、粮油副食供给、住宅、劳动人 事管理等制度,在城市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福利制度。这些制度性补 贴都是针对城市居民,所以流入城市的农业劳动力并不会享受到。还 有前面讲到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所必须支付的各项不公平的额外费用。 加大了流入劳动力的成本。这些额外成本使得他们在与当地劳动力的 比较当中占据劣势,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修正
• 托达罗的假定即流入城市的劳动者即使找不到新工作 也会做临时工或完全闲臵,不符合现实; • 托达罗模型没有考虑到迁移者在城市的生活费用; • 没有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增加的问题,或 者说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农村人口的增长率 大大于高于城市人口的增长率。 • 没有考虑到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 没有考虑到农村人口收入增加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 作用; • 没有考虑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四、结合托达罗模型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 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 • 现状一:贫富差距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增长不均,收入比例进一步拉大,农民 进城务工的积极性提升。 • 现状二:农村居民收入经营性收入比例 小,农民更愿意外出打工。 • 现状三:东中西部农村资金投入加大, 但收效不明显,造成西部农村劳动力的 外流趋势加大。

从托达罗模型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解决方案

从托达罗模型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解决方案
吸收农村剩余 劳动力 、 劳动密集 型企业转 移等解决办法 。

金新 生代 民工更 注重 城市 的生活成 本 , 这包括 了食 宿、 消
费水平以及离乡距离等诸多方面。 以深圳市为例, 深圳市 普工的月工资为 90 10 元 ,但在劳动力输出大省四 0—50
川 , 工 的月工 资 已达到 10 元左 右 , 量农 民工选 择 普 00 大

托达罗在上 世纪 6 年代末 7 年 代初 为发展 中国家 0 0 产业间设计 的人 口流动模 型具有 重要 的指导意义 。 文 本 将 从托达罗模型 中提到 的几 个相关 因素人 手提 出引起 我
因素, 这点也恰恰是托达罗模型没有考虑的, 同样的薪
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提出以农村企业
第 21 年 第 9 00 期 ( 第 37 ) 总 5期
商 业 经 济
S HAN YE J N J G I G I
No9, 0 0 . 21
r t1 .5 08 3 7 No
【 文章编号】 1 9 64(000—060 0 -0321) 01—2 0 9
从托 达 罗模型浅析我 国 农村剩 余劳 动力现状及解 决方案

( 东北农 业大学
荐 , 张广文
哈尔滨 103 ) 500
农村区域发展系, 黑龙江
【 要】 从托迭罗 口 摘 人 流动模型显示, 现阶段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城 乡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
扩 大 , 中西部 农 民收入 差异 明显 , 别 是 西部 农 民增 收速 度 缓 慢 , 村 劳动 力 大量 进 入 中 东部 , 东 特 农 不仅 造 成 西部 土地 荒 置 , 还
(式中 P 2 ) 表示城市中的就业率 , W为城市居 民的实

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型

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型

隐性失业人员, 隐性失业人员,在 经济转轨中要转 化为显性失业者, 化为显性失业者, 需要通过经济的 发展进行吸收
城乡收入差距
政府采取的一系列 就业和再就业政 策,主要旨在保护 城市居民的就业
人口迁移
隐性失业 二元劳动力市场
LOGO
启示
分析托达罗模型
增加城市就业机会无助于 解决城市失业问题
结合中国国情
农村 发展中国家存在 着普遍失业 而人口是在普遍 失业条件下流动
出发点
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
由城乡实际收入差 距和获得城市就 业机会的可能性 二者组成 迁移决策原因
与传统的人口迁 移理论相比, 移理论相比, 更加符合发展中
国家实际情况
模型优势
LOGO
模型优势 与传统的人口迁移理论例如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式 传统的人口迁移理论例如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式 和拉尼斯—费模式相比 费模式相比, 和拉尼斯 费模式相比 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对 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大规模从乡村到城市移民 现象的解释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现象的解释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是能够对乡 城人 因为该模式的一个显著优点 , 是能够对乡-城人 口流动和城市失业率并存的矛盾现象作出解释 并存的矛盾现象作出解释。 口流动和城市失业率并存的矛盾现象作出解释。 例如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式和拉尼斯—费模式则以 例如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式和拉尼斯 费模式则以 城市充分就业为分析的前提 城市充分就业为分析的前提 , 显然这与多数发展 更与中国的国情大相径庭。 中国家的实际不相符 , 更与中国的国情大相径庭。
由此,托达罗认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扩大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规模猛增的 原因。
LOGO
目录
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型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巨大,素质相对较低。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其中:农民达到9亿多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3亿人。

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村教育薄弱,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

农民工职业培训刚刚起步,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在非农领域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由于建国后我国走的是一条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摒弃市场机制,用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为分割,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片面追求工业增长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户籍制度已作出了许多重要调整,歧视性的地方政策正在被逐步取消,如2001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农民的落户标准给予了明确规定,制约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户口障碍已基本消除。

2002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但各地方政府对城市劳动力的种种保护性措施和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做法并未真正取消。

(三)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

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使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我国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并正在向工业化后期阶段过渡,而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

目前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为52%,200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43.0%,比世界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

城市化进程滞后阻碍了国内有效需求的有序扩展和升级,导致我国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结合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谈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结合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谈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系列 社 会 问 题 。以下 将 对 如 何 提 高农 村 平 均 实 际收 入 、 展农 发
( 除 价格 因素 ) 剔
将 机 会 成本 拆 为 显 成本 与隐 成 本 :显 成 本为 迁 移 成 本 ;隐 成 本 为 农 村平 均 实 际 收 入 。 即 :

村 经济 进 行 探讨 。
加强基础教育 (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 务教育的教育投资回报 义
如图 , 劳动 供给 曲线为 S 劳动 需求 曲线为 D , 。此时工 资水平 为 率 高达 l) ,建 立 完 整 的 农村 教育 体 系 ,同时 通 过政 策 鼓 励 人 才 7 W , 动力 市场上 存在 非 自愿失 业 的劳动力 , 数量 等于 N” N’ 劳 其 。 前往 农村 ; 另一 方 面 , 业 到 农村 投 资 也 会带 来 高 素 质 的劳 动 力 。 企 按 照公 式 ,可 以将劳 动力价格 压 低至 W 的水 平 ,实现 市场 出清 。
2 将 “ 会 成本 ” 拆 分 为 “ 移 成 本 +农 村 平 均 实 际 收入 ” . 机 迁
在 低 预期 工 资 水 平 、低就 业 率 、高 迁 移 成本 之 下 , 何 仍 有 为 如 此 多人 要 进城 ? 根源 在 于 他们 在 农村 获 取 的收 益 更低 !所 以 根 本 之道 在于 提 高 农 村 平均 实 际 收 入 。 农 村 经 济 的 发 展 可 以给 农 民 带 来福 利 ,减 少收 入 差距 ,缓解
笔 者 认 为 ,可 对 上述 模 型 作 如 下 改进 : 1加 入 “ 会 成 本 ” . 机
机 会成 本 指农 民 为 进城 务工 而 放 弃 的在 农村 务 农 可 以得 到 的 最高收入。即: 预期 收 益 : 预期 工 资 水 平 就 业率 机 会 成 本 机 会成 本 越小 , 收 益越 高 , 村劳 动 力就越 会 向城 市转 移 。 预期 农

乡城人口流动的理论解释农村人口退出视角模型的再修正

乡城人口流动的理论解释农村人口退出视角模型的再修正

乡城人口流动的理论解释农村人口退出视角模型的再修正一、概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城人口流动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关系到城乡发展的平衡与协调,更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对乡城人口流动的理论解释与模型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人口退出视角作为解释乡城人口流动的重要理论之一,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该视角主要聚焦于农村人口因何种原因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生活。

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乡城人口流动的内在机制,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现有的农村人口退出视角模型在解释乡城人口流动时仍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模型在考虑影响因素时可能过于简化,忽略了某些重要变量的作用或者模型在解释流动过程时缺乏足够的动态性和复杂性,难以反映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对农村人口退出视角模型进行再修正,以更准确地解释乡城人口流动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乡城人口流动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深入分析农村人口退出视角模型的优点与不足,进而提出一种更为完善的修正模型。

该模型将综合考虑更多影响乡城人口流动的因素,并引入动态分析和复杂性思维,以更全面地揭示乡城人口流动的内在规律和机制。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优化人口分布格局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背景介绍:乡城人口流动现象及其对农村和城市的影响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乡城人口流动现象愈发显著,成为影响农村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一流动现象不仅反映了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动态变化,也揭示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乡差距等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对于农村地区而言,人口流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村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提高了家庭收入,改善了生活质量。

同时,这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动力。

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托达罗模型的修正及其在中国的意义

托达罗模型的修正及其在中国的意义

・“三农”问题・托达罗模型的修正及其在中国的意义●伍向文1沈 薇2(1.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2;2.证券日报专刊部,北京 100023)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典模型,结合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际情况,对托达罗模型做了修正和调整。

着重强调了教育在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做了定义,提出了该模型的一些政策含义。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 托达罗模型 劳动力市场 教育程度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4)02-0052-04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一直是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点,农村劳动力问题更显突出。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现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2亿左右。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农民的边际生产力非常低,导致农民的平均收入受到严重制约。

由于制度性因素,我们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并不尽如人意,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制度使在城市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民的人均收入却有降低。

这一状况的存在使得我国城乡二级分化非常严重,对国家建设的目标和战略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部分,不提高这一部分人的收入,现代化建设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将越来越远。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1.农村剩余劳动力移动模型回顾1.1 刘易斯模型和费拉模型刘易斯(W・A Lewis,1954)创立了二元经济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型,在模型中,前提条件是经济被分成了农业和工业截然不同的二个部门,图1中的三条曲线分别代表工业部门不同资本特征下的边际产品收益曲线,K1>K2>K3,W是工业部门的工资。

在剩余劳动力被完全转移之前,劳动者的工资是固定的。

在一定资本特征下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时,劳动力转移停止,资本越大,企业获得的利润就越大,经济高速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达罗模型的不足与改进
一、二元结构与托达罗模型
W. Lewis 在《无限劳动力供给下的经济发展》(1954)中指出,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情况,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只要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高于农村固定的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就会吸引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农村工资和城市工资趋向一致、城乡差别逐步消失、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为止。

G. Ranis 和J. Fei 在《经济发展理论》(1961)中对Lewis 模型进行了补充,对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发展关系给予了清晰的表述,并强调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工业部门扩张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刘易斯-拉尼斯-费(Lewis-Ranis-Fei )”模型。

Ranis 和Fei 在《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1964)中又进一步把城乡协调发展过程分为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经济和成熟经济三个阶段,强调二元经济中农业部门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以提高生产率,保持农业和工业的均衡发展。

乔根森(D.W.Jorgenson )在《二元经济的发展》(1961)中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

只有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剩余不断增加,才能使得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

由此可见,乔根森更看重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也更强调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影响。

然而,20世纪60和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
城市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却有增无减,“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和乔根森模型对此现象无能为力(李陈华,2006)。

196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发表了《欠发达国家劳动力迁移与城市失业模型》一文,提出了一个劳动力流动模型。

他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收入差距的反应。

这种关系可以具体表示为:M=f(d) ,。

其中,M表示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数量,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
差异,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

而农业部门的预期收入等于未来某年的实际收入,现代工业部门的预期收入则等于未来某年的预期实际收入与就业概率的乘积,因此,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可表示为
d=w n -r。

其中,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率,r 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n 表示就业概率。

托达罗又将就业概率表示为:。

其中,Y表示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N表示现代部门总就业人数,S 表示城市地区总劳动力规模。

托达罗进一步指出,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等于工业产出增长率减去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即Y =入-P。

其中,入表示工业产出增长率,p表示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然而,以上的短期劳动力流动行为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客观事实,因为迁移者往往要好几年才能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故人口流动模型应建立在较长的时间范围上。

假定V(0) 代表迁移者计划期内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贴现值,、
分别代表t 期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工资率,n 表示计划范围内的时
期数,r 表示贴现率。

那么,一个迁移者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以前的n 期净收入贴现值可表示为:
其中,C(0)表示迁移成本,P(t)表示一个迁移者t期中在现代部门获得工作的概率。

若V(0)>0 ,则迁移者愿意流入城市;若V(0) B >0 其中,B表示工资兑付风险系数。

(三)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托达罗模型中没有考虑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而事实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例如,在我国,侯鸿翔等(2000) 按照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边际产出为零假设进行估算,1996 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1567万人;陈杨乐(2001) 利用“劳均播种面积推算法”估算2000 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6554 万人;王红玲(1998) 应用改进的生产要素配置优化模型,
估算结果为11730 万人;谢培秀( 2004)利用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法,估算2000 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为1.3 亿人;而据较权威的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公布的数据,2005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在1.5-1.7 亿左右(程名望,2007)。

由此可见,尽管对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看法不一,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会导致农业产量的下降。

因此,迁移者计划期内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贴现值应改写为
(四)信息成本
托达罗模型考虑了由农村到城市的迁移成本,但其忽视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生活成本差距。

肖文韬、孙细明则考虑了城乡生活成本差距,从而将迁移者计划期内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贴现值修改为
其中,C(1) 为城乡生活成本差距。

衣光春、徐蔚也考虑了城乡生活成本差距,但他们都忽略了行政管理费用。

喻言则将行政管理费用考虑进来,进而将迁移者计划期内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贴现值进一步改写为
其中,C(m)为行政管理费用。

然而,他们都未考虑到信息成本问题。

事实上,中国农民工发现和获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是弱势的。

表面上有民工劳务市场、报纸电视电台等传媒的“用工指南”、乡镇干部的代理联系等,但大部分还是靠亲戚、朋友、同乡介绍。

这种所谓“乡土性的劳动力市场”是中国农民工获取离乡进城工作机会的首要信息来源。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其信息成本是极高的(郑英隆,2005)。

考虑了上面的就业概率、工资兑付风险、农业剩余劳动力和信息成本后,迁移者计划期内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贴现值变为
其中,C(r) 为信息成本。

三、政策启示鉴于以上分析,为了能大规模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 建立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 积极发展劳动力流动的服务体系和中介组织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培育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乡就业协调的机制和环境从根本上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 提高预期就业率,减少信息成本。

同时,执法部门(包括劳动监察部门、司法部门等)应加大执法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降低工资兑付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