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4篇课文。

文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崇高的品质。

《古诗三首》描绘了栩栩如生的边塞风光图、春日送别图和遗民思国图;《军神》叙写了刘伯承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而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叙写了毛主席得知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清贫》叙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3 1.会认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5个字,正确读写2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抓住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并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4.抓住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抓住对国方兵士和方志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青山处处埋忠骨2 军神 2 清贫 1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随文认识“仞、岳、蓟”等6个生字。

本文要求会正确书写6个字,关键是“仞”和“遗”这两个容易写错的字,应重点指导。

2.阅读理解课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入情、在品味意境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的第四单元古诗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是王昌龄的《从军行》,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及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古诗的魅力,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材通过对这三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感受诗人对国家、人民的关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但对于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和历史背景的知识相对匮乏,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把握诗人的情感。

3.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学生关爱国家、人民的情感。

4.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把握诗人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学生关爱国家、人民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战争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对比教学法:分析三首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战争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2.参考资料:关于战争和历史背景的资料。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战争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a.学生朗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b.学生背诵古诗,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a.学生讲述古诗的意思,分享自己的感受。

部编版五(下)语文第9课 《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部编版五(下)语文第9课 《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以擅长七绝而名重当世,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主题:《从军行》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译文: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注解: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③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④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⑧长云:层层浓云。

鉴赏:①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以体会到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里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②诗的后两句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

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

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体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诗人。

《古诗三首》说课稿(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三首》说课稿(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9《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将士所处的环境,后两句写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前两句以恢弘的手笔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两句通过写被侵占地区人民的苦盼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作,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该诗诗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本课是本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单元主题是“为国无私”,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理解诗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发掘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说教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古诗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有感情朗读。

本课的三首古诗风格迥异,更容易在读中体会到情感的不同,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跟读、有感情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情感的基础上读出三首诗之间的不同情感。

2.讲解点拔教学法本课的诗都是先写景,后抒发志向或抒情,学生在读时可以感受到景物的气势,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对诗句内容加以理解才能领会,因此我采取讲解点拨教学法,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领会古诗中蕴含的饱满情感。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古诗相关图片,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3.思维品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他们能够通过分析和比较古诗文,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4.审美鉴赏能力: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他们能够通过欣赏和分析古诗文,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欣赏水平。
5.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能够激发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动机,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语言运用能力:学生需要理解和运用古诗的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2.文化理解与传承: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3.思维品质: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4.审美鉴赏能力: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2)请谈谈你对《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中古代诗歌艺术魅力的理解,并结合现代诗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1)王昌龄;(2)陆游;(3)边塞征战;(4)自然景色;(5)思家;(6)爱国;(7)借景抒情;(8)借事抒情。
2.(1)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家乡和祖国的思念之情。
内容逻辑关系
1.语言运用能力:重点知识点是古诗的语言特点,包括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这些关键点,以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2.文化理解与传承:重点知识点是古诗的文化背景和价值。板书设计应包含古诗的来源、发展和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3.思维品质:重点知识点是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板书设计应包含分析比较古诗文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说课稿说课稿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说课稿说课稿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说课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时期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历史背景,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同时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情感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了解古代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了解古代历史背景。

2.难点:欣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培养古诗鉴赏能力,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欣赏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背景和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唐朝时期河南河北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内容讲解: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解释生僻词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欣赏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古诗。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pptx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pptx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 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五、拓展交流。 (1)征人思亲人: ①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 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 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学生自由发 言。) ②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不能。)他又能怎么办呢?(奋 勇杀敌,保家卫国,平定战争,早日回家。)
3 看一看:【出示课件】雪山景象。 ①学生欣赏雪山景观。 ②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 想一想。 ①根据课件,想象场景,再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②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 全班再次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2.学习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 (1)谈话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诗人将目光移到
(二)学习诗句。 1.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 1 读一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说一说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指多个学生读。) 2 说一说: ①小组交流: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仿 佛 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出 示课 件】 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小结。暗,荒凉 , 阴沉。(板书:青海暗雪山)
学海无涯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的意思。(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 人誓 不回来。)
(6)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4.感受将士的征戍之苦,体会将士的报国之志。 1 课件播放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 2 结合诗句和刚才的视频,你能体会到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情 感? 【出示课件】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 守 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 斗志 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质课教案设计(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质课教案设计(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时从军行教学目标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

【出示课件】田园诗:《乡村四月》《望庐山瀑布》《村夜》4.教师小结:我们刚刚交流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

5.谈话过渡:谁能给大家朗诵一首与田园诗风格不同的古诗。

6.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7.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

【出示课件】边塞诗:《出塞》《凉州词》《塞下曲》8.引导交流: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

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

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

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

9.谈话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

(板书:从军行)10.出示《从军行》。

【出示课件】11.引导了解从军行:【出示课件】“从军行”:乐府曲名,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12.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三首说课稿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一篇课文,前两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诗人王昌龄和王维。

第三首古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

但是对于边塞诗学生读得较少,再加上学生对于古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较少,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必要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有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教学中,设置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使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探究。

2.说学法:
教学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入情入境的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的思想的启迪。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或交流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古诗,或交流与古诗作者相关的古诗,或欣赏与古诗主题相关的歌曲,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自主学习的前提。

2.交流资料,感受古诗。

由于古诗与现代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跨度,因此,我在本课采用了朗读感语法、情境教学法,并适时地补充一些资料,以帮助学生感受千年前悲壮、苍凉的边塞生活。

我还播放了歌曲《从军行》《送别》和反映故事内容的画面,学生很快被那动听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吸引住了,那荒漠古战场的宏大的场景,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遥远的古代,仿佛亲眼目睹了激烈的战斗场面。

同时,我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古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交流探究,理解诗句的意思。

4.熟读深思,层层深入。

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了解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词语、从字面上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在熟读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进一步深入理解感悟整首诗的诗意,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5.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在本课的教学中适当地安排延伸和拓展,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

在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时,指导学生学会对文本的整合,同时加强与课本以外教学资源的联系,增大课堂容量,力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在《从军行》一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同诗人”作品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同诗人的作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抓住“同主题”作品拓展延伸。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在教学时,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在课堂教学中适度拓展学生学习诗文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
代发展的要求。

拓展阅读,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七、说作业设计: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情况,帮助学生背诵和积累古诗,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