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生态规划_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文生态设计_以常州市为例_沈莉莉

合集下载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研究——以常州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研究——以常州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研究——以常州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出,城市生态建设重要性不断凸显。

城市生态网络是一种将城市中生态节点、生态走廊和生态纽带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能力,对于保障和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常州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本研究以常州市为案例,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探索城市生态网络构建,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的理论基础与原理2.常州市现有生态环境资源的调查与分析3.常州市城市生态网络的构建与规划4.常州市城市生态网络评价与优化(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对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常州市生态环境资源进行研究和分析。

2.实地调查法:对常州市现有生态环境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深入了解生态节点、生态走廊和生态纽带等生态要素。

3.GIS 空间分析法:利用 ArcGIS 软件分析常州市生态环境资源的分布情况及空间布局,制作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图。

4.系统工程方法:对常州市城市生态网络进行评价和优化,探讨城市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和规律。

三、研究预期成果(一) 理论成果1.提出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城市生态网络构建方法,并以常州市为例探索其应用。

2.归纳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的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为城市生态网络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二) 实践成果1.制定常州市生态网络规划图,并指导常州市生态系统建设。

2.提供常州市城市生态网络评价和优化的决策支持,切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四、研究进度安排第一阶段:文献调研与理论研究(2 个月)主要任务:搜集与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相关的文献资料,理论研究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阶段:常州市生态环境资源调查与分析(3 个月)主要任务:对常州市现有生态环境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深入了解生态节点、生态走廊和生态纽带等生态要素。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文生态设计--以常州市为例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文生态设计--以常州市为例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文生态设计--以常
州市为例
沈莉莉;柏益尧;左玉辉
【期刊名称】《四川环境》
【年(卷),期】2006(025)002
【摘要】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领域之一,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出现,以及人们需求的提高,用景观生态设计理念来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常州市为例,探讨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文生态设计"为重要控制点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之路.
【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沈莉莉;柏益尧;左玉辉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
京,210093;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1.013
【相关文献】
1.基于数值模拟的城市景观水体生态设计研究——以广西苍海湖为例 [J], 张琳;李飞鹏;张海平
2.生态设计中视觉表象与人文关怀的关系探析 [J], 邱文颖
3.原生态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以武九铁路城市公共空间概念规划为例 [J], 陈恒;李震;邱锦文;徐千
4.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的山体规划生态设计——以英山桃花冲度假村规划设计为例[J], 李彦琦
5.城市景观生态设计探讨——以成都青龙湖湿地为例 [J], 唐琪;王丝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文化打造——常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生态文化打造——常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优 秀 生态 文化 的继 承 和发 扬 , 才 能 因地 制 宜 结合 本地 区特 色打 造 生 态 宜居 城 市 。 关键词 : 生 态文 明 ; 生 态城 市


生 态 文 化 的构 建— —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的 基 础 和
根本
信念 , 反对 以人类 或人的需求 为中心 , 主张在人类 的价 值 实现过程 中惠及 和保护生态环境 的价值 , 在两者的
生态文化有广义 和狭义之 区别 。广义 的生态 文化 是一种生态文 明观 , 它反 映了人类新 的生存方式 , 即人
中, 如何在 经济发展 的同时 , 也 同时实现生态 、 资源和 经济的协调 发展 , 早日 建 成“ 空气 清新 、 河湖清澈 、 生态 宜人 、 环境 宜居” 的美 丽常州。生态文 明的建设离不开 其 核心 的生 态文化 的打造 , 实践证 明 目前在 常州生态 文明建设 的实践开展 中 , 物质 和技 术硬件方 面的改进
和人类 面向未来 的新机 遇提 出来 的。科学 与人 文的分
会 风气两 大方面 。生 态体制建设 是基础 , 生 态社会及 生态社会 风气建设 是主要任 务。
常州作 为苏南重要 的一个城市 , 在经济转 型过程
裂所导致 的严 重后果 直接表 现为技 术的异 化和人类 价 值 观 的扭 曲, 间接导 致 了生态环 境 的极 度恶化 和 日益 严重 的全球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暴露 了人类 生存 的文 化危 机 , 因此 , 生态危 机 的实质 是文化和 价值 问题 , 是 目标 和意义 的选择 问题 , 而非技 术和经 济问题 。它提 醒人 们 , 如果 人类文化 仍然 以人 与 自然 的分离对抗 为 主题 , 那 么这 种文化将很难再继续 发展下 去 , 必须对传 统 文化 的模式 进行变革 , 作为生态 文明建设 的 3_ L Z o 。 和创新 0一 ∞ 核心和灵魂 ,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化 的引领和支撑。

常州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常州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常州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着力于生态环境建设,常州市作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典范之一,一直致力于通过生态环境建设来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幸福指数。

本文将就常州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讨展开讨论。

常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严峻挑战。

为了营造更宜居的城市环境,常州市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全面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这一建设目标以优化绿地空间、提升绿化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涵盖了城市绿地规划、绿化建设、园林景观打造、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

常州市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方面注重绿地规划。

城市绿地规划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实现城市绿化、生态改善的前提。

常州市在城市发展中充分考虑生态因素,通过科学的绿地规划,合理配置城市绿地资源,丰富绿地类型,提高绿地覆盖率,打造了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多样化的城市绿地。

常州市在绿化建设方面下足功夫。

为了提升城市绿化质量,常州市在绿化建设中提倡生态种植、生态养护,引进大量优良品种,推广自然生态管理模式,建设了一大批示范绿地,绿色植被从城市的主次干道、公园绿地、社区绿地、河岸绿地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常州市还注重推广新型绿色种植技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废旧土地绿化等工作,从而不断拓展绿色植被覆盖面积。

常州市在园林景观打造方面勇于创新。

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园林景观的打造是常州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一大特色。

常州市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历史沿革等资源,构建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园林景观,如红梅公园、天宁寺、翠屏湖等一大批经典景观,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常州市在生态保护方面不断加大力度。

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生态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常州市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基地,全面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护城市内的湿地、湖泊、河流、山体等自然生态系统。

浅谈长三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以常州市为例

浅谈长三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以常州市为例

浅谈长三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以常州市为例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以常州市为例,浅谈长三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环境问题长三角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和垃圾处理等。

严重的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常州市为例,其空气质量和水质均不尽如人意。

记得去年夏天,该市曾经因为大气污染启动了黄色预警,当时人们出行时都带着口罩;此外,该市的主要水体句章湖也存在着严重的水质问题,每年都会发生大量的水藻爆发。

二、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常州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1. 加强治理污染控制。

常州市加强了针对空气、水和土壤等方面的污染治理,加大了环保执法力度,对违法企业严格惩罚和取缔。

截至目前,该市主城区PM2.5浓度已经下降50%以上,出租车、公交车和物流车辆100%更新。

此外,该市还积极开展“蓝天保卫战”、“水清河畅行动”等行动,推动全市生态环保工作有序推进。

2. 推动绿色发展。

常州市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促进了城乡绿化建设和生态修复。

例如,该市坚决抵制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的扩张,鼓励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加速转型升级和转型发展。

此外,该市还加强了生态环保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推出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政策,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共同推动绿色发展。

3. 建设生态城市。

常州市在建设生态城市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例如,该市采取生态景观规划、建筑节能新技术、园区绿化等措施,逐步形成了“森林都市、园林城市、巷道花街、田园风光”的城市形象。

此外,该市还在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了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的理念,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城市智能化和便捷化,并着力打造城市文化,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生态智慧型社区景观规划设计——以大运河淮安段为例

生态智慧型社区景观规划设计——以大运河淮安段为例

2020·01一、设计背景(一)社会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人们不仅要求满足基本需求,更多的人希望自己生活的环境更便捷、舒适、安全。

正因这些需求,智能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人们对于它的向往正如当年智能手机的普及。

各行各业都开始注重大众需求,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便利。

由于科技的发展,城市变得越来越工业化,绿色、生态这样的词语也更多地出现在大众面前,成为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社会快速飞跃式的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仿佛慢慢被忽略,人们在现代社会更加追求西式的各种事物。

对此,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应注重“智能普及”“生态发展”“文化重拾”,打造让人们感到便捷、舒适、安全的环境。

(二)地域背景结合“智能普及”“生态发展”“文化重拾”这三个方面来看,淮安市是“运河之都”,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生态环境问题并未高度重视、文化古韵逐渐落寞的三线城市,极具代表性。

淮安市在近年的经济发展中意识到问题,开始找自己的发展道路,对智能生活的需求也逐渐变高。

生态方面,淮安市内水系丰富,生态基础极佳。

其文化也为人所知,具有京杭大运河、南船北马的典故、盛享美誉的淮扬菜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规划依据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智能、生态、文化三者结合起来,为满足当代人口不断变化的需要,提出了生态友好社区建设。

这些社区是在某些领域相互依存的社区,具有某种互动和共同的文化。

建设智能社区的重点是精细管理、人性化服务、信息工具和合理舒适的便利,以智能景观设计为切入点,以满足社区家庭的需求为出发点,为家庭提供公共服务,使居民能够感受和体验智能生活的好处,享受智能的生活状态,努力建设一种新型的、有活力的现代智能社区,使社区生活环境更加美好,社区生活更加和谐,幸福指数更高。

(一)智慧社区下的生活便利社区环境中的配套基础设施自然也算景观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除了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外还要注重用户体验和实际需要。

例如,出入门禁:刷脸、刷卡、密码等多种开门方式并行,解决社区开门方式单一问题。

002、以生态资源提升城乡空间品质的规划策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

002、以生态资源提升城乡空间品质的规划策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

以生态资源提升城乡空间品质的规划策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戴忱周文何常清摘要:本文从生态资源的生态功能以及生态产品的供应角度,研究了其对提升城乡空间品质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以提升城乡空间品质为目标的规划策略,并以常州市为例落实到了具体的空间上。

生态空间是生态资源的空间载体,具有各种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它一方面是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旅游需求多元化趋势渐显,健康和乡土的农产品备受推崇的今天,生态空间又可以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

在分析了研究区常州市生态资源现状的特征后,针对市域提出保护基底、强化功能和多元整合、积极利用的空间品质规划策略,针对市区提出增加空间、丰富功能、完善体系、提档升级的空间品质规划策略,最终在市区形成“一脉两环四区四片多廊多点”的品质空间体系。

关键词:生态资源;城乡空间品质;规划策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城市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3年12月在北京举行,会上提出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央最新精神,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具体要求,结合江苏省省情提出合理拓展城市生态廊道,增加绿化轴线,建设开放式天然公园,提升城市绿地功能。

深度挖掘自然山水、地域文化、建筑传统等元素,保持各具特色的城乡风貌,使平原地区更具田园特色,丘陵地区更具山村风貌,水网地区更具水乡风韵。

加强山水自然地貌保护和修复,深度挖掘历史遗产资源,注重延续城乡文脉,保存文化记忆。

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

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
规划 、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 、 田景观规划中所起 的指导性作用及 3 技术在其应用过程 中所起的技术支持 。 农 s
关键词 :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 水土保持 ; 农业景观 ;s 3 技术
中 图 分 类 号 : 3 X2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景观生 态规 划和设计 是景 观生态学 原理 、 生态经济 学及 其 他相关 学科 的知 识 与方 法 , 解决 景 观生 态 问题 的实践 活 动, 是景观生态管理 的重要 手段 , 中体 现 了景观 生态 学 的 集 应 用价值。王军 等人在 景观生 态 的原理和 方法 中阐明景 观生态规划是在一定尺度对景观资源 的再分配 , 通过研 究景
用。
先 , 顾经 济 ; 兼 ②城 乡 结合 , 系统优 化 ; 突 出特 色 , 同发 ③ 协 展 ; 以人为本 , ④ 体验 环境 。沈莉 莉 等 以 常州市 为例 根据
常州 市景观生态环境 优劣分析 : 生态基础 设施建 设—— 以水 为纲 , 以绿为本 , 绿水 相依 ; 人文 生态设 计—— 以龙为 目, 以
计、 土地持续 利 用 以及改 善 生态 环境 等 方 面都 有着 重 要 意
义。
网式 的绿地 系统空 间模式 ; 基质 、 从 廊道 、 斑块 等景观生 态要
素规划 了不 同尺度 的系统建设 思路 。规 划原则为 : ①生 态优
关于景观生态应用方 面, 19 在 9 9年 7月美国科罗拉多州 举行的 国际景观生 态学会 的第 五界世 界大 会上 提 出了 4方 面的研究重点 , 别是 : 分 农业 与 土地利 用 、 自然资源 管理 、 景 观规划与设计 、 景观规划 。国内外 的学者 在景观生 态应用方 面做 了大量 的研 究。国 内近几年 在应 用方 面主要 是关 于 城 市规划 、 农业景 观 、 水土保持 、 旅游景点及 与 3 技术结合的应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2期2006年 4月四 川 环 境SICHUAN ENVIRONMEN TVol 125,No 12April 2006・生态环境・收稿日期:2005210220作者简介:沈莉莉(1979-),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200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和水域生态等。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文生态设计———以常州市为例沈莉莉,柏益尧,左玉辉(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3) 摘要: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领域之一,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出现,以及人们需求的提高,用景观生态设计理念来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以常州市为例,探讨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文生态设计”为重要控制点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之路。

关 键 词: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生态基础设施;人文生态;常州市中图分类号:X3211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644(2006)022*******E cological Planning of U rban Landscape :E cological 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 and H umanistic E cology Design———In the Case of Changzhou City SHEN Li 2li ,BAI Y i 2yao ,ZUO Yu 2hui(S tate Key L aboratory of Pollution Cont rol &Resource Reuse Research ,School of Environment ,N anjing U niversity ,N 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planning of urban landscape is one of the sectors of Landscape Ecology 1With the appearance of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increase of people πs demands ,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urban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by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t present 1This article takes the example of Changzhou City to discuss the way of ecological planning of urban landscape ,especially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points of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humanistic ecology design 1K eyw ords :Ecological planning of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humanistic ecology ;Changzhou City 城市景观是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它是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综合体,同时也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脆弱的复合生态系统[1]。

景观是历史,景观也是美。

城市景观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

城市景观属于一种耗散系统,其中的林地、草地、水体及农田等生态单元承担着自然生境与生态服务两大功能,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景观系统健康运作尤为重要。

城市景观作为人类改造最彻底的景观,由于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景观要素间的流动复杂,景观变化迅速,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研究,使城市景观结构合理、稳定,能流顺畅,环境优美,达到高效、和谐、舒适、健康的目的[2]。

1 城市景观及其生态规划城市景观从空间上来说有两大部分组成,即绿色空间与建筑空间。

绿色空间是自然的、有机的、易变的、生长着的,而建筑空间则是人文的、无机的、稳定的,一旦建成后就开始走向破旧与衰败。

因此,建筑空间需要用立面造型、体量、色彩以及空间关系来体现有机生命的存在。

在城市区域中,建筑空间因绿色空间的存在而有了生气,绿色空间因建筑空间的存在而体现了其生态价值,两者之间是互为图底的关系,也是构成景观的必备要素。

绿色空间是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筑空间则是人文生态的栖息所在,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是通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型城市的必要条件之一。

城市景观要素从形态上来讲,有物化和非物化两方面。

物化要素即是山水林木等的自然属性,是显露在外的具体形象;非物化要素即是自然要素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方面的属性,是一种景观文化。

既为城市,就必然要对自然现状进行整理和加工,也正因为是城市,就必然具有自然和人文的双重性,就应该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依存的和谐统一整体。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第57集报告中指出:“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景观规划是贯穿城市建设过程的一条精神主轴。

景观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要素,将其进行整合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层面之一。

在当今城市景观设计“尊重自然、尊重人性”的大潮流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文生态的设计就成了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所需要把握的两个重要控制点。

2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从本质上讲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

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农田系统及其它自然保护地系统[4]。

城市景观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具有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不完善或前瞻性不够,在未来的城市环境建设中必将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

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可以是不断变化的,而由景观中的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所构成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须,是需要恒常不变的。

因此,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景观规划方法论,以不变应万变。

即,在区域尺度上首先规划设计和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地维护城市居民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的安全的景观格局[5]。

城市景观的空间格局是分析城市景观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生态系统或系统属性空间变异程度的具体表现,它包括空间异质性、空间相关性和空间规律性等内容。

它制约着各种生态过程,与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6]。

景观生态格局好比勾勒出一个人的骨架和轮廓。

良好的景观生态格局强调突出城市整体景观功能,即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绿色的生态网络、蓝色的水系串连起来,这样的大景观生态格局能够很好地保障各种景观生态流输入输出连续通畅,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环境良性循环[7]。

3 人文生态设计所谓人文生态是一个区域的人口与其它各种物质的生产要素之间的组配关系,以及人们为实现或满足社会生活各种需要形成的彼此间各种关系。

多元的人文生态与其地域自然生态紧密相关,同时也是使得一个城市多姿多彩的原由之一[8]。

“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

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

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这就是说,游览观光之所为人生活的必要,而环境卑劣、视野壅塞造成人的心理不健康。

因此,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必须立足于突破已经滞后的“城市美化运动”景观规划理念,取而代之以普遍之缺的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公共生活空间”的人本主义景观建设理念。

一个优美的、吸引力强的风景区通常都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

景观文化就是各种生态基础设施的很好的粘结剂,是景观生态格局的一个“灵魂”要素。

景观外貌可反映其文化价值,而文化习俗也强烈地影响着居住地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空间格局;人类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评价直接作用于景观,同时也受景观的影响。

文化建设要融入到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这样文化和景观才能相互反映,相互影响,城市才能产生自身鲜明的特色和生命力。

城市也因此有了灵魂。

特色文化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内涵已经被广泛认同,因此在实际规划工作中,要努力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继承文化遗产,反映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寻求城市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应该突出城市的特色文化,充分尊27 四川环境25卷重当地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尤其要突出城市的历史文脉这一主题,使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进行对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非各种景观元素的杂糅和叠加,成为一个纯粹的市民活动中心。

4 常州市景观生态规划城市景观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因此城市景观一定要有不可取代的特色。

常州市自然资源丰富,面对生态城市的方向和目标,纯粹保护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等物化因素是不足以体现常州的古城特色的,一定要挖掘、提炼、利用现有自然资源条件及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创造生态基础设施与人文生态相融合的、特色鲜明的景观生态格局,以达到“神形合一”的不可取代的景观特色。

411 区域概况常州又称“中华龙城”,是长江三角洲中最早进行开发的地区之一,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经济名市、文化名城,从春秋时代设延陵以来,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来向有“八邑名都”、“中吴要辅”之誉。

常州市的地形地貌带有典型江南水乡的特征,市区内河网纵横。

历史上常州城市“以运河为经,左右诸水为纬”,依运河而兴,市区内仍保留了不少近代历史发展轨迹的记录。

常州传承的是江南一带的吴文化,其与水文化一起构成常州的独特背景。

412 常州市景观生态环境优劣势分析41211 优势常州在苏南地区的城市中离长江最近,拥有湿地系统最为发育的浅碟型湖泊———湖,河流众多,主要河道明显、河浜地段发育、水网连通度小,具有较好的“城河相依,水、路、城并行”的空间整体格局基础。

41212 劣势常州无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城市风貌及民俗风情均显平平,“先天不足”的情况加之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文化衰败,使得这座江南名城的处境十分尴尬。

413 常州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以水为纲,以绿为本,水绿相依常州市的地形地貌带有典型江南水乡的特征,市区内河网纵横,具备了良好的景观条件和生态条件,在进行景观生态规划时要充分利用河网在平面上的自然条件,努力建设“以水为纲,以绿为本,水绿相依”的自然生态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