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邓古村落空间形态
云南最值得一探的神秘古村落在哪里

云南最值得一探的神秘古村落在哪里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神秘古村落。
它们宛如一颗颗被岁月遗忘的明珠,静静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那么,云南最值得一探的神秘古村落究竟在哪里呢?在云南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名叫诺邓的古村落。
诺邓,这个名字或许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它却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走进诺邓,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古老的石板路蜿蜒曲折,连接着一座座古朴的民居。
这些民居大多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建筑风格融合了白族、汉族等多种民族的特色,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展现出精湛的工艺。
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古老的盐井。
诺邓因盐而兴,曾经是滇西北地区的经济重镇。
如今,虽然盐业已经不再是主要产业,但盐井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在盐井旁,还能看到传统的制盐工艺,让人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勤劳。
村里的人们依然保持着淳朴的生活方式,他们热情好客,脸上总是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很慢,让人可以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美好。
除了诺邓,还有一个叫翁丁的古村落也同样神秘而迷人。
翁丁,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整个村落被群山环绕,绿树成荫。
一进入翁丁,就能看到那独特的茅草屋,这是翁丁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这些茅草屋错落分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村落布局。
在翁丁,你能感受到浓厚的原始宗教氛围。
村里的祭祀活动、图腾崇拜等,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而且,这里的人们依然传承着古老的手工艺,如纺织、木雕等,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与外界的喧嚣相比,翁丁就像是一个宁静的世外桃源。
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与浮躁,只有简单而纯粹的生活。
再来说说啄木郎村。
啄木郎村深藏在大山之中,交通不便,也正因如此,它保留了最原始的风貌。
啄木郎村的建筑风格独特,以土木结构的青瓦白墙为主,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大多描绘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神话传说,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村里的妇女们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头戴精美的头饰,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传统聚落诺邓村空间形态演进研究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Form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Nuo Deng Villag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作者: 蒋雪峰[1,2];杨大禹[1]
作者机构: [1]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出版物刊名: 建筑与文化
页码: 206-20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期
主题词: 文化;文化生态学;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摘要: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诺邓村是云南省内一个典型的山地聚落,诺邓村是一
个因盐业而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白族古村。
文章以诺邓村为研究对象,借鉴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诺邓村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所蕴含的空间内涵。
研究发现:诺邓村落在形成初期体现的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空间形态;汉唐时期因盐业的发展,聚落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聚落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异"而突破了原有的空间形态;至明清时期,由于汉族移民的侵入,聚落社会环境因素在聚落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有效地整合了聚落各文化因子,形成了诺邓村独具特色的聚落空间形态。
云南民族聚落垂直梯度景观格局分析——以白族村诺邓为例

2 垂I梯度量现格届特征
诺邓所在 滇西 北地 复 杂 自 然环 境,生存
条 件恶 劣 ,生态 环境 脆日 .特 别是 垂直梯 度差
异 性明 显的 地理 犀位 .使 人居 环境 的形成 与发 展 在长 期与 自然 环境 适应 的过程 中 .带有 深深
势较 陡,前后 人家± 闻楼院重 接、 台 梯相 连。 的 地 环境 烙印 。这 具体 表现 为三 个层次 的景 村 落内现还 存有一百 多座依 构建 、形式多 观特 点。
P te n ay i : a t r sAn lss
A a eS ud C s t yof Nuo O g V l eof a en iag i l B
徐 李
坚 冰
X u L j
J i an Bg J n
周盛君
Z ou S en Jn h h gu
变、风格 典雅 的古代 民屠院落。 其现存 民居建筑
中,如 以院落 为单位计 ,则明、 清两朝 的建筑在
百处左 右.民 国以后建筑 的有五 六十处。 另存有
NU O Den i o o E Ve t o g v l ge of B l ri c
2' 大 分 散 、小 聚 合特 征 .
A
E 1 " 薄最低海拔16 9 33 村 5 86m, 高点的玉皇 山睫地 有黄家 祠堂。上行 .则是 “ 跤、起 风” 最 腾
阉 拔 30 海 2 0 m, 羞 大。 高 较 历史上 的大理云 龙长期 存在着原 始生产 方式 和 各地± 封建领主 制、八 井封建地 主制混 台的
元、 、清 时期的寺观 庙宇 1 0余座 ,民居古建 垂 直景 观结 构 ,对于 整体 景观 格目 的保护 ,起 着 至关重要 的作月 筑院 落 1 0 0多个,具 有较高 的 史 、科学、 艺 术价值。2 ∞7 6 年 月被评 为中目历史文化 名村。 村 落日面环 ,呈 现明显 的 地特征 。除 7 东面 麓 龙 王庙“后 有一小块 稍 平坦 的台地 外, 几乎所有 的民居都 建筑在 坡上。 有些地势 非常 陡,目而 建筑墙基 石脚垒有 高大 的石自。特 别是北 坡上 的民居层层 叠叠 、密密麻麻 .加上
云南山地白族诺邓村的村落空间解析

The Space Analysis of Mountainous Bai Nationality Nuodeng Village in Yunnan
作者: 王莉莉;尚涛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2-107页
主题词: 云南;诺邓村;聚落;空间发展
摘要:云龙县白族诺邓村寨于2002年1月24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又被列入云南省分类打造“旅游名镇”计划的22个开发建设型“旅游民镇”之一。
通过实地考察,以云南山地白族聚落——诺邓村为例,以村落中的“建筑”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建筑的基本单元、建筑的类型以及建筑的空间构成等问题,逐步扩展研究由建筑组团而形成的街坊
组团,从而可以为解析村寨巷道系统、结点空间以及整个聚落空间提供研究基础。
大理山地地区传统白族建筑文化研究——以大理“千年盐村诺邓”调查研究为例

诺邓村, 历 史上 是 滇 西 著名 的商 业 中心 之
一
。
盐 井 的 出现 和 盐 业 经 济 的发 展 改 变
了诺 邓 村 发 展 的 轨 迹 , 也 改 变 了聚 落 发
展 的 内在 机 制 和 模 式 本 文拟 以其 “ 生命 轨 迹 ”盐 业 经 济 为切 入 点 , 研 究 盐 井 从
—
Ta k i n g Nu o d e n g Vi l l a g e f o r Ex a mp l e
胡 斌
丁武 波
许 宁波
HU B i n , DI NG Wu b o , X U Ni n g b o
摘
要
位 于 大理 白族 自治 州云 龙 县 的
Ab s t r a c t : Nu o d e n g Vi l l a g e , l o c a t e d i n Yu n l o n g Co u n t y o f B a i Au t o n o mo u s Pr e f e c t u r 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通过 对其公共 建筑和 建构技 术以及装饰 文化研 究 , 争取 在 更大 范围内去探 寻这
诞 生到发 展 的过程 中. 经 济模式 和商业 贸易如何对整个聚落的布局、 空间形态、
单 体 建 筑 等 方 面产生 的影 响 。其 次 , 结 合 诺 邓 村 为典 型 山 地 聚 落 的特 点 , 将 其 合
院建筑空 间和坝 区白族合 院进行 对比研
究, 找 出 白族 民 居 山地 化 的 演 变模 式 ; 并
o f Da l i , wa s o nc e a f a m ou s c om m e r c i a l c e nt e r i n wes t e r n Yun na n Pr ov i nc e. Th e p r es e nc e o f s al t we l l a nd de v el opm e nt o f s a l t ec on om y ha v e gr e a t l y c ha ng ed t h e d ev e l o pm en t pa t t er n of Nu ode n g v i l l a ge ,a s wel l as t h e i n t e r na l me c ha ni s m o f s e t t l emen t s .Thi s pa pe r i l l u s t r a t es t he wa ys o f h ow t he e c ono mi c pa t t er n an d c om m e r ci al t r ad e ha v e ex e r t ed i nf l ue n ce on t he ov e r al l l a y out ,s pa t i a l pa t t e r n an d s i n gl e bui l di n g i n t he de v el o pm en t pr oc e s s of s a l t we l 1 . I n a ddi t i on ,gi v e n t h a t t h e v i l l a ge i s a t ypi c a l m ou nt a i no us s e t t l e me n t , i t c ond uct s a c om pa r i s on be t we e n i t s c ou r t ya r d bui l di ng a nd c our t ya r d b ui l di n gs o f Ba i n at i ona l i t y i n t h e dam a r ea i n o r d er t o f i n d out t he ev ol ut i ona r y m ode l s o f Ba i ’ S s e t t l e me n t s .Ef f o r t s a r e al s o m ad e t o e xp l o r e t h e i nt e r n al f a c t o r s o f t he f or ma t i on o f t h e s e t t l e me nt s a nd i nt e r na l r e l at i on s o f t hos e f a ct or s b y s t u dy i n g t he de c o r a t i on s t y l e a nd t e c hni qu e s o f t h e pu bl i c bu i l di n gs .
诺邓文化景观特色分析与保护

诺邓文化景观特色分析与保护作者:洪艳雯等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01期摘要:诺邓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聚落形态,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通过街巷、建筑、历史、民俗、宗教等方面讨论了诺邓文化景观的特色,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诺邓文化景观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诺邓;文化景观;特色;保护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017-020 引言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睡,地理位置独特、多民族聚居,有着丰富的自然山水、多元的民族文化。
白族是云南省历史最悠久、文明发展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传统村落有平坝型和山地型两种,云龙县诺邓村是典型的山地型村落,因社会经济的影响、地形地貌的限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1 文化景观概述文化景观是自然景观与人类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在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下演进而来的。
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文化景观分为三类:一是由人类设计创造的景观(designed landscape),包括出于审美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通常与宗教或其他纪念性建筑物和建筑群相关联;二是有机进化的景观(organically evolved landscape),它源于一种最初始的社会、经济、行政或宗教需求,并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适应发展成当前的形式。
一类是它的进化过程在过去已经完结,但其特征还可以从物质形态中看出的残留景观(landscape-fossil),另一类是在当代仍具有社会作用,并与传统生活方式密切联系,仍在进行中的持续性景观(landscape-continuous);三是关联性文化景观(associative cultural landscape),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
本文所研究的诺邓文化景观,就是属于有机进化的景观,是诺邓村民尊重自然、顺应地形创造出的文化的结晶。
大青树下的“一颗印”——解析云南大理诺邓村“一颗印”民居平面形式及建构特点

点玉皇阁海拔2 30 0 m,整个村落依山而 建,具有千年历史。村中建 筑也 适 应山地 地 形建 造,其中8 8号和12 7号民居都属于 “一 颗印”民居类型,但 所处 地域 不同, 它们与昆明地区传统“一 颗印”建筑也有 不同之处。
使 用 需 要 与 适 应山 地 地 形,在 传 统“一 颗 印”的基 础 上,一层加建 耳房,耳房 数 从四 间变为六间,正房抬高,屋顶为悬山,采用 中国古建 筑“升 起”做 法(图4)。正 房明间 为 堂 屋,宽 敞 明亮,不设中 柱,作为整 个 建 筑的 核心 空间,放 置 牌位,八仙 桌,一 般 用 于正 式 场 合 祭祀 或会客。堂 屋暗 间是为 家 中长者卧室,因其抬高的缘故,用以尊重长 者 的身 份 地位 。耳房在 一层 靠 近 入口处 为 厨房,另一侧则为书房或子女卧室,二层用 以储物,当家中人口较多时,也会用以做卧 室,但数量不多。
个稳定的整体(图6d),甚至还有通过各种 梁 柱 关 系,相 互 之 间以榫卯 结 构 卡扣 连 接 的更为复杂的混合结构(图6e)。
2.3 木作之魂:榫卯结构的运用 榫卯 结 构,是 中国 古代 木 构 建 筑 的 精
华,是 凝聚着木作技艺之大成的结晶。在 诺邓的“一 颗印”中,榫卯结 构的使 用也 是随处可见,而且诺邓民居对于榫卯结 构 的使 用,可以说 是 独具匠心。诺邓民居榫 卯结构在柱上的使用主要表现为柱头的 四 分 槽 和 二 进 孔,四 分 槽 一 般 为木 材尖 部,柱子上的二 进孔其长度为方料长度, 连 接二 进 孔 的上面一 条 木 材 为 梁,下 面一 条为方料,在 立柱的时候,先 把梁卡到二
普通屋檐结构示意
大理市诺邓传统古村落景观及演进特征

第26卷第4期2019年8月水土保持研究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Vol.26,No.4Aug.,2019 收稿日期:2018-12-14 修回日期:2018-12-25 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XMZ089) 第一作者:包蓉(1981—),女,云南宣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村镇景观、少数民族景观。
E-mail:21772016@qq.com 通信作者:谢荣幸(1984—),女(苗族),湖南怀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景观生态、村镇景观。
E-mail:57137262@qq.com大理市诺邓传统古村落景观及演进特征包蓉,刘璐颖,谢荣幸(西南林业大学设计学院,昆明650224)摘 要:针对西南少数民族乡村景观发展停滞或衰退的问题,对大理市传统古村落景观及演进特征进行了研究,为大理市传统古村落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选取大理市诺邓白族传统古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并综合运用GIS的分析方法,对大理诺邓白族古村落景观及演进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诺邓白族古村落院落主要分布在15°以下的缓坡及距盐井200m的范围内,诺邓白族古村落景观演进以自然发展为主,外部力量参与协同作用。
诺邓白族古村落的景观演进主要包括聚集、成形、发展、衰退和重振五个阶段。
结合诺邓白族古村落保护、发展、更新的问题,提出了诺邓白族古村落景观形态和内涵的具体构建策略,以期对诺邓白族古村落及其他传统古村落景观的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诺邓;传统古村落;景观;演进中图分类号:Q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19)04-0375-04Research on the Landscape and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Ancient Village of Nuodeng in Dali CityBAO Rong,LIU Luying,XIE Rongxing(Design School,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650224,China)Abstract:Aiming at dealing with the stagnation or decline of ru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westminority region,we studied the landscape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s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s in Dali City.We selected the 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s of the Bai minority of Nuodeng in Dali City as the research samples,and used the fieldinvestig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 of GIS to analyze the landscape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of the Bai minority of Nuodeng in Dali C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cientvillages of the Bai minority of Nuodeng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gentle slope less than 15°and within 200me-ters from the salt well;the landscape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of the Bai minority of Nuodeng wasmainly based on na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synergistic process of external forces;the landscape evolutionof the ancient villages of the Bai minority of Nuodeng mainly included the process of gathering,forming,de-velopment,recession and revitalization.With respect to the problems of protection,development and renew-al of the Bai minority ancient villages in Nuodeng,the specific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the landscape andconnotation of the Bai minority ancient villages in Nuodeng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i minoirty ancient villages in Nuodeng and other 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s.Keywords:Nuodeng;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landscape;evolution 在我国城镇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西南少数民族乡村景观也面临或停滞或衰退、文化断裂和地域性丧失等许多问题[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升至人在其中感受和对物质空间感知基础上的空间组合关系。 ( 见图 3) 。d. 诺邓村集市空间因盐业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成了
诺邓古村落空间通过街巷、水系等线性空间把集散广场、入口、桥 诺邓古村特有的节点空间,村落形成了河西“台梯子”集市和河东
和植被斑块等节点空间串联起来,使独立的建筑单元组织成“建 “盐地街”集市两条“带状”集市空间形态。“台梯子”集市因街区
因人群活动、建筑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广场,或起统领作用的标志 和天际线表现出明显区别于“平地型”村落的三维空间构成特征。
点[1]。古村的节点空间界面类型化多样,是村内的公共场 所 空
a.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衔接界定了村落中的建成环境,确
收稿日期: 2012-10-22 作者简介: 李海燕( 1987- ) ,女,硕士,助教; 张东强( 1985- ) ,男,硕士,助教
的特征空间形态是我国建筑文化中的珍品,为我们进行现代建筑 古盐井,盐业开采与发展是诺邓村落形成、稳定和衰退的标志,诺
设计和古村落开发保护提供有力的证据和有益的指导。
邓盐井自汉朝开采以来,至今 1300 多年的历史。早期古村的形 成是以盐井为核心,不断向外围辐射发展而成,河西、河东片区的
民居围绕盐井而布置,建筑密度随着村落的扩张而减小。盐井虽
摘 要: 以诺邓古村为例,通过对特征空间、建筑空间和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的解析诠释,探讨了山地型景观村落独特的空间形态特
征,为现代城镇规划选址、建筑设计、古村开发保护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城乡规划,空间形态,建筑空间
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间,也是组织村落内“建筑簇群”组团的次级结构核心。
筑簇群”,形成井然有序,公共、半公共和私密空间合理分布的人 有众多台阶构筑而得名,与八条“盐马古道”相衔接,由两条横向
性化村落空间结构。
的街巷空间构成斜“U”字形的半封闭空间,集市连接各支巷节点,
1) 街巷空间。街巷空间的构成要素包括界面、基面、顶面、转 使街巷的空间序列产生丰富的变化; “盐地街”集市以盐局为中
然没有处于诺邓古村的几何中心,却是诺邓的精神文化积聚的源
泉,引领着村落发展方向,直接影响着古村落的空间形态。c. 大
榕树寄托了人们希望村落像“大青树”一样永久昌盛的美好愿望。
诺邓村的大榕树集散空间是一个半封闭标志性空间,北面是题名
图 1 诺邓古村全貌
坊,西面和东面是民居立面,南面是街巷,与题名坊、“会魁第”木
名村”和首批“中国景观村落”( 见图 1) 。古村是因盐业而发展起 落中常有的戏台、龙王庙、古盐井、周围山体和错落布置的建筑簇
来的典型“山地型”村落,是白族传统聚居的典型代表,在一定层 群为界面形成的半封闭节点空间,有较强的引导性和标志性,不
面上反映着白族聚居地的文化特征,这种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 仅是进村入口的重要交通作用,还是村民集散、休憩的空间。b.
1 特征空间
牌坊和提举司衙门三道门楼相衔接,形成三个较为复杂的连续空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城市意象五要素: 路径、边 间,每个空间结合地形高差层层递进,布局在一中轴线上,形成村
缘、地区、节点和地标,颠覆城市空间组织传统框架,将空间关系 落的视觉中心,构成村落休闲、交流、娱乐的综合性公共活动空间
建筑 界面 基面
交叉空间
空间层次,街巷体 系 从 二 维 的 平 面 转 换 为 三 维 的 立 体 空 间 ,活 跃
图 2 街巷空间解析示意图
了街巷空间并造就了“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型”村落的特有街巷空间景观。
3) 边界。村落边界的存在,使村落从人们难以控制的自然环
2) 节点空间。节点空间是村落空间产生变化的转换点,是网 境中相对地划出人们能够把握的领域,从而使村落更具有场所 络连续性的交接点,主要包括因标志物集结而成的空间节点,或 性[3]。诺邓古村选址于山地,村落依山就势聚居,通过自然边界
·10·
第 38 卷 第 36 期 2012年12 月
山西建筑
定了村落的二维 安 全 格 局 范 围,形 成 村 落 的 凹 凸 边 界,囊 括 了 村 落中的其他构成要素,并与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诺邓古村的外部 形态。诺邓古 村 中 的 自 然 边 界 形 成 两 种 视 线 较 为 开 阔 的 界 面: “U”形开敞界面和“L”形半开敞型界面( 见图 4) 。b. 天际线,诺 邓古村因地形起伏、建筑错落布置而形成竖向上的空间边界即天 际线,并与自然边界共同构建出诺邓村落空间的三维空间景观安 全格局,反映出古村的构成特征、制高点、建筑空间的组合关系以 及整个村落与自然地形的吻合程度,主要有建筑形成的人工轮廓 和山体形成的自然轮廓。
第 38 卷 第 36 期 2012年12 月
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 38 No. 36 Dec. 2012
·9·
文章编号: 1009-6825( 2012) 36-0009-03
诺邓古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李海燕1 张东强2
( 1. 保山学院理工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2. 保山学院艺术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转折变化 支巷
植物
者生命力高度密集区; 植被是街巷空间中的“点状”标志物; 通过
“带状”的基面连接“面状”的建筑簇群和“点状”的空间标志物,
形成复杂多变、高低起伏的街巷空间( 见图 2) 。诺邓古村街巷按
垂直于等高线和 平 行 于 等 高 线 进 行 布 置,街 巷 之 间 通 过 平 台、台 阶、坡道这三种方 式 来 处 理 地 形 高 差,使 街 巷 呈 现 出 高 低 错 落 的
折、岔口和植被等,是村落中人与人多样化行为综合产生的线性 心,南至盐井,途经万寿宫、龙王庙和戏台,形成一条集经济贸易、
场所空间。街巷基面对空间起到引领性作用,而界面、顶面、转折 政治管理为一体的“带状”封闭空间。
和岔口却隐含在建筑簇群中,形成街巷空间的“面状”要素; 建筑 簇群作为依附体,积淀着古村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是街巷所有
诺邓古村地处云 南 大 理,形 成 于 西 汉,明 清 时 期 村 落 形 态 基 本定型,经 1300 多年历史洗涤和积累,村名、村民族别、语言一直 未变,被誉为“千年白族古村落”,2007 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
a. 中国传统古村落的选址除了重视整体景观的同时,还尤为 重视村落出入处 的 水 口 地 带 景 观,水 口 是 村 民 出 入 村 落 的 要 道, 即村口[2]。诺邓古村口空间位于低位河谷地带,以传统白族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