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合集下载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1)种植斑块(planted patch) 原因:由人种植植物而产生的特点:人维护、存留时间长。
(2)聚居地(homes habitation) 特点:受人干扰的景观中最显著并无处不在的景观成分之一。 物种:人、引进的动植物、不慎引入的害虫、从异地移入的 本地种。 例如:村落、城镇
引入斑块
除了上述4种斑块类型外, Forman和Godron (1981,1986)还讨 论了另外两种,即再生斑块 (regenerated patch)和短生斑块 (ephemeral patch)。
1967年麦克阿瑟和威尔逊创立岛屿生物地理学理 论。他们认为岛屿钟的多样性取决于物种的迁入率和 灭绝率,而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的面积、隔离程度 及年龄等有关。
S=f(+生境的多样性-干扰+面积-隔离程度+年龄)
(1)陆地景观
陆地景观与岛屿有所不同,斑块的边界并不明确, 并且隔离程度的重要性降低。
S=f(+生物多样性-(+)干扰+面积+年龄+本底异 质性-隔离程度-边界不连续性)
1、对能量、营养物质分配的影响 斑块与基质之间、斑块与斑块之间存在着过渡带,即所谓的
生态交错区(也称为边缘)。
边缘区
内部区
边缘区
1 面积对能量和养分的影响
一般的情况总是大斑块比小斑块含的能量和养分 丰富。也有不同,比如,一个小斑块(麦田)从边缘 到内部我们会 发现边缘产生的产量高于内部。
原因:充分利用光、温度、水、且竞争少。 动物的分布也会因边缘内部的喜爱程度而有所不 同。许多野兔、野鸡等喜欢在边缘地带活动,食草与 食肉动物也经常在边缘地带活动,边缘单位的生物量 也高于内部。
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由各种生物对干扰的抵抗能 力和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决定的。例如,某一景观中经过人 工清除或采伐后,有的物种消失,有新物种入侵,有的物 种仅个体数量发生了变化。
(2)聚居地(homes habitation) 特点:受人干扰的景观中最显著并无处不在的景观成分之一。 物种:人、引进的动植物、不慎引入的害虫、从异地移入的 本地种。 例如:村落、城镇
引入斑块
除了上述4种斑块类型外, Forman和Godron (1981,1986)还讨 论了另外两种,即再生斑块 (regenerated patch)和短生斑块 (ephemeral patch)。
1967年麦克阿瑟和威尔逊创立岛屿生物地理学理 论。他们认为岛屿钟的多样性取决于物种的迁入率和 灭绝率,而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的面积、隔离程度 及年龄等有关。
S=f(+生境的多样性-干扰+面积-隔离程度+年龄)
(1)陆地景观
陆地景观与岛屿有所不同,斑块的边界并不明确, 并且隔离程度的重要性降低。
S=f(+生物多样性-(+)干扰+面积+年龄+本底异 质性-隔离程度-边界不连续性)
1、对能量、营养物质分配的影响 斑块与基质之间、斑块与斑块之间存在着过渡带,即所谓的
生态交错区(也称为边缘)。
边缘区
内部区
边缘区
1 面积对能量和养分的影响
一般的情况总是大斑块比小斑块含的能量和养分 丰富。也有不同,比如,一个小斑块(麦田)从边缘 到内部我们会 发现边缘产生的产量高于内部。
原因:充分利用光、温度、水、且竞争少。 动物的分布也会因边缘内部的喜爱程度而有所不 同。许多野兔、野鸡等喜欢在边缘地带活动,食草与 食肉动物也经常在边缘地带活动,边缘单位的生物量 也高于内部。
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由各种生物对干扰的抵抗能 力和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决定的。例如,某一景观中经过人 工清除或采伐后,有的物种消失,有新物种入侵,有的物 种仅个体数量发生了变化。
景观生态学第1-2章

1983年在美国 Allerton公园召开的景观生态学讨论 是北美景观生态学发展的里程碑。会议参加人都是美 国著名生态学家,会议对当时景观生态学发展现状和 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强调空间异质性和尺度 的重要性。为北美景观生态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后来 也成为了国际景观生态学的主流。 1986年, Forman出版了非常有影响的“景观生态 学”专著,成为景观生态学的经典教科书。 1987年,国际“景观生态学”杂志在美国创刊,成 为景观生态学的主要论坛。
第一章 景观生态学概述
1.1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一、景观(landscape)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目前尚无统一定义,有多种表述。“景观”一词最早来 源于希伯来语的《圣经》中,用来描述耶路撒冷城美丽 的景画。 风景:景色,景致,一般指自然风景。 自然地理区域:是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水文和 植被的综合体。 生态学定义: FORMAN “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聚合 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区域。“
景观生态学
彭世揆编 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仅供学习参考
参考书 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 肖笃宁主编 1991科学 出版社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邬建国 2000 高 教出版社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傅伯杰等 2002科学出版社 景观生态学 徐化成 1996 林业出版社 景观生态学 2006年 余新晓等 高教出版社
Troll(1968) 对景观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主要的、综 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相互关系可以从明确的 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各大小不同等 级的自然区划表现出来。 R.Forman和 M.Godron( 1986)在合著 《 Landscape Ecology》一书中认为:“景观生态 学探讨生态系统——如林地、草地、灌丛、走廊和 村庄 ——异质性组合的结构、功能和变化。”
景观设计课件:第二章 景观设计基本理论

– 陡坡地形 (>25%):做成较陡的梯步道路 ;利用岩 石隙地栽种耐旱的灌木为主;适宜点缀占地少的亭、 廊、轩等风景性建筑。存在滑坡甚至塌方的可能性。
斜坡能创造出优美水景
3、凸地形
若地形比周围环境的地形高,则视线开阔,具 有延伸性,空间呈发散状,此类地形成凸地形。
它一方面可组织成为观景之地,另一方面因地 形高出的景物往往突出、明显,又可组织成为造景 之地。另外,当高出的景物达到一定体量时,还能 产生一种控制感。
实的感觉,是人们站立、聚会或坐卧休息的理性场地;
直接安置在斜坡上的建筑缺乏稳 定感和舒适感
而在平坦的台地上,建筑物使得 人感到稳定和舒适
平坦地形
性质: 2.开阔空旷的、暴露的感觉,没有私密性
平坦地形自身不能形成私密的空间限制
平坦地形
空间和私密性的建立必须依靠地形的变化和其它因素的帮助
平坦地形
凸地形
• 表示方式:以环形同心的等高线布置围绕所在地面的制高点。 • 表现形式:土丘、丘陵、山峦以小山峰。 性质 • 一种正向实体,同时是一负向的空间,被填充的空间。
可建立空间范围的边界,凸地形的坡面和顶部限制了空间,控 制视线出入。
性质 • 最具抗拒重力而代表权力和力量的地形。 • 在景观中可作为焦点物或具有支配地位的要素,
• 平地造景设计
– 平地规划项目主要有:建筑用地、集散广场、露天 剧场、体育运动场、停车场、花坛群、草坪等。
– 也可以在平地上进行挖湖堆山,平地是山地和水体 的过渡。
– 平地可作为协调园林景观的要素 ,形成统一的风格 – 平地有利于营造植物景观 – 要注意平地排水问题
2、坡地
坡地造景的特点 : 等高线是主要的规划因素 ;
性质 5.具有多方向特性的地形。 在平面上,某点向都有方
斜坡能创造出优美水景
3、凸地形
若地形比周围环境的地形高,则视线开阔,具 有延伸性,空间呈发散状,此类地形成凸地形。
它一方面可组织成为观景之地,另一方面因地 形高出的景物往往突出、明显,又可组织成为造景 之地。另外,当高出的景物达到一定体量时,还能 产生一种控制感。
实的感觉,是人们站立、聚会或坐卧休息的理性场地;
直接安置在斜坡上的建筑缺乏稳 定感和舒适感
而在平坦的台地上,建筑物使得 人感到稳定和舒适
平坦地形
性质: 2.开阔空旷的、暴露的感觉,没有私密性
平坦地形自身不能形成私密的空间限制
平坦地形
空间和私密性的建立必须依靠地形的变化和其它因素的帮助
平坦地形
凸地形
• 表示方式:以环形同心的等高线布置围绕所在地面的制高点。 • 表现形式:土丘、丘陵、山峦以小山峰。 性质 • 一种正向实体,同时是一负向的空间,被填充的空间。
可建立空间范围的边界,凸地形的坡面和顶部限制了空间,控 制视线出入。
性质 • 最具抗拒重力而代表权力和力量的地形。 • 在景观中可作为焦点物或具有支配地位的要素,
• 平地造景设计
– 平地规划项目主要有:建筑用地、集散广场、露天 剧场、体育运动场、停车场、花坛群、草坪等。
– 也可以在平地上进行挖湖堆山,平地是山地和水体 的过渡。
– 平地可作为协调园林景观的要素 ,形成统一的风格 – 平地有利于营造植物景观 – 要注意平地排水问题
2、坡地
坡地造景的特点 : 等高线是主要的规划因素 ;
性质 5.具有多方向特性的地形。 在平面上,某点向都有方
景观设计第二章景观小品

4、廊架
JINGGUAN SHE JI
JINGGUAN SHE JI
4、廊架
JINGGUAN SHE JI
4、廊架
JINGGUAN SHE JI
JINGGUAN SHE JI
4、廊架
JINGGUAN SHE JI
4、廊架
JINGGUAN SHE JI
4、廊架
JINGGUAN SHE JI
JINGGUAN SHE JI
JINGGUAN SHE JI
JINGGUAN SHE JI
景观座椅
JINGGUAN SHE JI
JINGGUAN SHE JI
JINGGUAN SHE JI
JINGGUAN SHE JI
景观灯
JINGGUAN SHE JI
JINGGUAN SHE JI
6、木栈道
JINGGUAN SHE JI
JINGGUAN SHE JI
5、木栈道
JINGGUAN SHE JI
7、汀步
JINGGUAN SHE JI
JINGGUAN SHE JI
JINGGUAN SHE JI
JINGGUAN SAN SHE JI
JINGGUAN SHE JI
JINGGUAN SHE JI
JINGGUAN SHE JI
JINGGUAN SHE JI
JINGGUAN SHE JI
JINGGUAN SHE JI
1、亭子
JINGGUAN SHE JI
2、景观墙
划分空间 组织景色 反映文化特色 隔断 通透
JINGGUAN SHE JI
1、亭子
高度宜在2.4~3M 宽度:2.4~3.6M
JINGGUAN SHE JI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 斑块、廊道、基质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功能、尺度与等级
生态生态 监测预警
景观结构 景观过程 景观动态 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 规划设计
景观生态 保护管理
景观基本构型: 斑块-廊道-基质模型
矢量化数字景观
栅格数字景观
实际景观
一个城乡土地利用/覆盖景观
结构单元(景 观要素)
斑块 廊道 基质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功能、尺度与等级
特性: 干扰斑块的斑块周转率高、稳定性差
干扰(disturbance)是指发生在一定地理
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 性的物理作用或者事件。
干扰因素又可分为 单一干扰:一次性。如灾害天气、地质灾害等。 长期干扰:重复干扰、适应、稳定。如施肥、踩 踏
(3)残存斑块(remnant patch)
A 种植斑块(planted patch): 人为引入植物栽种所形成的斑块
B 聚居斑块 (Habitation patch): 原有生态系统消失,引入以人为主体的生物种
类所形成的斑块
贵州苗寨
禾木
皖南古村落
未干扰
在斑块内干扰 在基质中干扰
斑
块
长期干扰
持 久
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短期干扰
(一次性)
环境资 干扰 源斑块 斑块
小斑块:中继站、边缘生境、降低捕食机
率、提供特定小生境、保护小型物种与生境 ★一个优化的景观,应当有一些大的斑块,
周围还有一些小的斑块,一同散布在基质中
(2)斑块形状
斑块形状指数(shape index)
①圆状指数(S园)表达为:
S圆 P / 2 斑
式中:
S园为斑块形状的圆状指数,P为斑块的周长,A斑为斑块 的面积。该指数最小为1,越接近1表示斑块的形状与圆形 越相似,形状越规则;指数越大,则斑块的形状与圆形偏 离越大,形状越不规则。越接近圆形的斑块,其边界长度 越短,与基质的相互作用越小,作为物质运输廊道的功能 越
《景观设计》课件 (2)

● 04
第4章 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公园设计
城市绿地规划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以中央公园为例,可以深入探讨城市绿地规划的特点 与设计要点。同时,分析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在城市更 新中的作用,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01 居民生活质量提升
通过景观设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02 社区文化关系
景观设计的意义 与展望
景观设计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可以提 升城市形象和品质,还能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未来, 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社 会文化融合,为城市注入更多活力和绿色。
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
提升城市形象
增加城市吸引力
促进社会交流
打造交流场所
提高居民幸福 感
创造美好生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改善生活环境
创造宜居空间
结业语
感谢大家的聆听和参与,景观设计是一门富有创造力 和活力的学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我们的 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美好和可持续的改变。让我们共同 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丽的世界。
展望未来景观设计
可持续发展
注重生态环境
技术创新
应用智能科技
城市绿化
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社会文化融合
与客户沟通和反馈 改进
理解客户需求
调整设计方案
设计开发
在设计开发阶段,团队将详细制定设计方案,考虑可持续性 和施工可行性。这个阶段需要团队成员密切合作,确保方案 的完整性和实施性。
施工与落成
施工监督与质 量控制
确保施工质量
竣工验收与维 护保养
确认设计效果
景观设计流程总 结
景观设计流程包括研究与调查、概念设计、设计开发、 施工与落成等阶段。通过团队合作和与客户的沟通, 打造出满足需求且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方案。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源-汇系统理论
在地球表层系统普遍存在的物质迁移运动中,有 的系统单元是作为物质迁出源,而另一些系统组 成单元则是作为接纳迁移物质的聚集场所,被称 为汇。
流域水文状况,地貌过程中的侵蚀-沉积,土壤 -植物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养分元素和污 染物质在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中的运移、物种 迁移等存在源汇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
2.3尺度对生态学格局和过程的影响
• 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会表现出不同的 特征。当尺度发生改变时,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都 随之变化。
• 尺度对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假设幅度一定,粒度增大通常会降低空间的差异。假设 粒度一定,幅度增大将会包含更多的空间异质性,体现 多样化的景观类型或研究区域内更多的景观要素。
2.2 异质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
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
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P31)
第三节 渗透理论
• 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 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 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最根本的作用在于简化复杂系统,以便对其结 构、功能和动态进行理解和预测。
2.尺度效应
2.1尺度定义
–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 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 间尺度)。
–小尺度表示较小的研究面积,或较短的时间间隔。 大尺度则用于表示较大的研究面积和较长的时间 间隔。
2.(复合)异质种群理论
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岛屿。也被 广泛地应用于所有岛状生境的研究中。
园林规划设计:第二章第二节园林布局

代表:我国山水园、英式风景园、北京 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
4.混合式 综合规则与自然两种类型 的特点,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没有控制全园的轴线。特点是整齐 明朗、变化无穷。
多用于现代园林中,在较大的现代 园林建筑周围或构图中心,采用规 则式布局;在远离主要建筑物的部 分,采用自然式布局。
一、主景与配景手法
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 6.中心重心法
2.轴线对称法
7.意境引导法
3.视线交点或终点法 8.园中之园法
4.动势集中法
9.尺度突出法
5.对比衬托法
10.多样统一法
二、对景与抑景(障景)手法
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 位 (入口对面、广场焦点、道路转 折点、草坪一隅等),多用雕塑、 山石、水景、花坛等景物。
多利用建筑的门窗、柱间、假山洞 口等。(角度、位置)
五、透景与漏景手法:
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枝、 山石环洞等形成。
六、前景与背景:
利用背景衬托、表现主景。
六、前景与背景:
利用背景衬托、 表现主景。
七、配景与添景手法:
配景是指人们视景线前方主景物 的辅助景物。
添景是指人们视野前方 处于中间层次的景物, 增加层次感。
(二)不同视角的风景效果
1.平视风景:以视平线为中心的30`夹角 多利用平地
2.仰视风景:大于45`、60`、80`、90` 多利用山地
3.俯视风景及效果: 小于45`—深远, 小于30`—深渊, 小于10`—凌空, 小于0`—欲缀感 多利用盆地、凹地
(三)花坛设计的视角视距规律
利用植物个体与群落在不同季节的 外形与色彩变化。
5.园林建筑群组的动态序列布局
利用建筑的使用功能、艺术形式及 布置安排。
4.混合式 综合规则与自然两种类型 的特点,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没有控制全园的轴线。特点是整齐 明朗、变化无穷。
多用于现代园林中,在较大的现代 园林建筑周围或构图中心,采用规 则式布局;在远离主要建筑物的部 分,采用自然式布局。
一、主景与配景手法
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 6.中心重心法
2.轴线对称法
7.意境引导法
3.视线交点或终点法 8.园中之园法
4.动势集中法
9.尺度突出法
5.对比衬托法
10.多样统一法
二、对景与抑景(障景)手法
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 位 (入口对面、广场焦点、道路转 折点、草坪一隅等),多用雕塑、 山石、水景、花坛等景物。
多利用建筑的门窗、柱间、假山洞 口等。(角度、位置)
五、透景与漏景手法:
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枝、 山石环洞等形成。
六、前景与背景:
利用背景衬托、表现主景。
六、前景与背景:
利用背景衬托、 表现主景。
七、配景与添景手法:
配景是指人们视景线前方主景物 的辅助景物。
添景是指人们视野前方 处于中间层次的景物, 增加层次感。
(二)不同视角的风景效果
1.平视风景:以视平线为中心的30`夹角 多利用平地
2.仰视风景:大于45`、60`、80`、90` 多利用山地
3.俯视风景及效果: 小于45`—深远, 小于30`—深渊, 小于10`—凌空, 小于0`—欲缀感 多利用盆地、凹地
(三)花坛设计的视角视距规律
利用植物个体与群落在不同季节的 外形与色彩变化。
5.园林建筑群组的动态序列布局
利用建筑的使用功能、艺术形式及 布置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一、斑块(patch)
斑块是与周围环境(基质)有所不同的非线形 地表区域。 1. 斑块类型-属性特点
(1) 成因
干扰斑块。通常寿命最短,也可能持久延续。 残存斑块。 环境资源斑块。寿命较长,斑块内物种周转
率较低。 引入斑块。种植斑块,聚居斑块。不稳定。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干扰斑块 环境资源斑块 聚居斑块
(2) 斑块组成类型
① 常用分类标准 生态系统类型: 植被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生态用地斑块:园林用地,农田,森林; 绿地类型: 生境类型: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② 生态系统类型 陆地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静水、流水。 湿地生态系统。过渡生态系统。 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10m
带状廊道 条状廊道
性物
林带宽度与物种多样 性的关系。
种 多
边缘效应,临界阈值 样 7-12m。
边缘种 内部种
林带宽度
防护林林带宽度
农田防护林:网状,主林带与主风向垂直,以 疏透结构为主,宽度5-10m;副林带与主林 带垂直,采用通风结构,宽度3-5m。
道路防护林:快速路两侧20-30m,主干道局部 80-150m。
林地:土地利用类型。 ➢ 灌丛(shrub): ➢ 草地(grassland):草本植物(常指禾草或苔草)。
灌草丛 ➢ 草原(steppe):旱生生境,禾草为主。 ➢ 草甸(meadow) :湿润的生境。 ➢ 稀树草地(parkland):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人工植被: 经果林、农田植被、人工园林。 城市人工群落:(优势种) 樱花林、毛竹林、桂花林 丁香园、玫瑰园、荷花池
⑵ 廊道的宽度
线状廊道与带状廊道 廊道宽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林带30m。保护哺乳、爬行和两栖动物(Brinson,1981); 林带20-60m,森林边缘效应10-30m (Ranney,1981). <12m,廊道的宽度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无相关性; >12m,廊道宽度与草本植物多样性的临界点(区分线 状、带状),草本多样性平均为狭窄地带的2倍以上; >30m,含有较多边缘种,但物种多样性较低; >60m,对于草本植物和鸟类而言,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和林内种,满足生物迁徙及保护的功能; >600-1200m,创造自然化、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
海南东寨港 黑龙江扎龙
江西鄱阳湖 香港米埔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杭州西溪湿地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③ 植被类型的分类:
按外貌分类的植被类型。 植被外貌:优势植物的生长型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 森林(forest):林冠盖度>30%;高(3) 5m 以上乔木。 ➢ 疏林(woodland): (2) 5m以上乔木,林冠不连接☆
富物 度种
丰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斑块面积
(2) 岛屿生物地理学
斑块看作是基质内的一系列岛屿。 “大陆”—如城市 郊区大面积林地, “岛屿” —城市林地斑块。
岛屿上物种数量平衡模型:由于某一岛屿生物相对数 量可以由侵入与灭绝过程之间的平衡来表示,那么, 岛屿上的物种数量可以由岛屿面积、距离大陆的远近 ,以及侵移-灭绝过程产生的不同平衡点所决定 。
第二章 景观的空间单元
斑块 廊道 基质
斑块(patch)是与周围环境(基质)有所不同的 非线形地表区域。 廊道(corridor)是两边与基质有显著区别的狭带 状土地,也可以说是带状斑块。 基质(matrix)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 景观的功能所起的作用也最大的景观要素。
研究对象的相对性 景观空间形态的组成与属性组成
卫生隔离带:10-50m。
(3) 河流廊道(河岸植被带)的宽度
宏观整体结构: 一个由河流廊道串起一系列小的自然
斑块,并连接几个大型自然斑块。
范围可定义为100、50年一遇的洪泛区(洪水线)。 包括滨河带,沿河的植被带、蓄滞洪区、湿地等, 形成串珠状的河流走廊。
距离“大陆”近的斑块,迁入率高。大的斑块生境多样 性较高。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速 率
迁入远
小岛
灭绝 大岛斑块面积
群落的定性最小面积,定量最小面积(坚持最小面 积、更新最小面积,生物学最小面积)。
景观生态分类中的小块群落地段,矮小植物群落 10m2 ,较高植物群落100m2 ,森林1000m2。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④ 生境 分类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3. 斑块的度量指标 ⑴ 斑块数目 分辨率与斑块数目。如城市森林斑块。 (2)斑块大小(斑块的面积) (3)斑块形状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4、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
(1) 物种-面积关系。在生物群落里,物种多样 性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斑块物种多样性= f(生境多样性,- (+) 干 扰,+面积,-隔离,+年龄 )
城市中,森林最小斑块面积1000m2 ,生态林最小面 积(生境梯度、环境异质性)1hm2。
斑块规模组成
核心绿地斑块(大、超大,50hm2)。
5、斑块形状 (1) 生态学意义
边缘效应: 生境+物种特点。 边缘与内部环境,内部种与边缘种。 斑块内缘比:斑块内部和边缘带的面积比。
(2) 斑块形状的表示:
S:斑块形状,L:边界实际长度,A:同面积圆周。 S值越高,斑块形状越复杂。
曲度、渗透性。
边缘效应与斑块形状、斑块面积的关系
贵阳市 城市林地 曲度 边缘效应 渗透性。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二、廊道
廊道是两边与基质有显著区别的狭带状土地,也 可以说是带状斑块。 关于廊道的原理:廊道的连续性、裂隙数目、构 成、宽度等及其与景观过程的关系。规划与设计。 1、廊道的作用 双重作用:将景观连接,将景观分隔 还有迁移(通道)、过滤(阻隔)、栖息地等。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2、生态廊道 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 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
(1) 类型: 河流廊道(水系廊道):沿河流分布的植被带; 道路林带; 防护林网。
绿道(green way): 由自然或半自然植被构成的人类或生物的通道。 发展阶段:林荫道、公园道及绿带—游憩绿道+生态 廊道—多目标绿道(保护栖息地、历史文物等功能) 功能:生态功能,游憩功能,通勤功能,等。
一、斑块(patch)
斑块是与周围环境(基质)有所不同的非线形 地表区域。 1. 斑块类型-属性特点
(1) 成因
干扰斑块。通常寿命最短,也可能持久延续。 残存斑块。 环境资源斑块。寿命较长,斑块内物种周转
率较低。 引入斑块。种植斑块,聚居斑块。不稳定。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干扰斑块 环境资源斑块 聚居斑块
(2) 斑块组成类型
① 常用分类标准 生态系统类型: 植被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生态用地斑块:园林用地,农田,森林; 绿地类型: 生境类型: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② 生态系统类型 陆地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静水、流水。 湿地生态系统。过渡生态系统。 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10m
带状廊道 条状廊道
性物
林带宽度与物种多样 性的关系。
种 多
边缘效应,临界阈值 样 7-12m。
边缘种 内部种
林带宽度
防护林林带宽度
农田防护林:网状,主林带与主风向垂直,以 疏透结构为主,宽度5-10m;副林带与主林 带垂直,采用通风结构,宽度3-5m。
道路防护林:快速路两侧20-30m,主干道局部 80-150m。
林地:土地利用类型。 ➢ 灌丛(shrub): ➢ 草地(grassland):草本植物(常指禾草或苔草)。
灌草丛 ➢ 草原(steppe):旱生生境,禾草为主。 ➢ 草甸(meadow) :湿润的生境。 ➢ 稀树草地(parkland):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人工植被: 经果林、农田植被、人工园林。 城市人工群落:(优势种) 樱花林、毛竹林、桂花林 丁香园、玫瑰园、荷花池
⑵ 廊道的宽度
线状廊道与带状廊道 廊道宽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林带30m。保护哺乳、爬行和两栖动物(Brinson,1981); 林带20-60m,森林边缘效应10-30m (Ranney,1981). <12m,廊道的宽度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无相关性; >12m,廊道宽度与草本植物多样性的临界点(区分线 状、带状),草本多样性平均为狭窄地带的2倍以上; >30m,含有较多边缘种,但物种多样性较低; >60m,对于草本植物和鸟类而言,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和林内种,满足生物迁徙及保护的功能; >600-1200m,创造自然化、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
海南东寨港 黑龙江扎龙
江西鄱阳湖 香港米埔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杭州西溪湿地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③ 植被类型的分类:
按外貌分类的植被类型。 植被外貌:优势植物的生长型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 森林(forest):林冠盖度>30%;高(3) 5m 以上乔木。 ➢ 疏林(woodland): (2) 5m以上乔木,林冠不连接☆
富物 度种
丰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斑块面积
(2) 岛屿生物地理学
斑块看作是基质内的一系列岛屿。 “大陆”—如城市 郊区大面积林地, “岛屿” —城市林地斑块。
岛屿上物种数量平衡模型:由于某一岛屿生物相对数 量可以由侵入与灭绝过程之间的平衡来表示,那么, 岛屿上的物种数量可以由岛屿面积、距离大陆的远近 ,以及侵移-灭绝过程产生的不同平衡点所决定 。
第二章 景观的空间单元
斑块 廊道 基质
斑块(patch)是与周围环境(基质)有所不同的 非线形地表区域。 廊道(corridor)是两边与基质有显著区别的狭带 状土地,也可以说是带状斑块。 基质(matrix)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 景观的功能所起的作用也最大的景观要素。
研究对象的相对性 景观空间形态的组成与属性组成
卫生隔离带:10-50m。
(3) 河流廊道(河岸植被带)的宽度
宏观整体结构: 一个由河流廊道串起一系列小的自然
斑块,并连接几个大型自然斑块。
范围可定义为100、50年一遇的洪泛区(洪水线)。 包括滨河带,沿河的植被带、蓄滞洪区、湿地等, 形成串珠状的河流走廊。
距离“大陆”近的斑块,迁入率高。大的斑块生境多样 性较高。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速 率
迁入远
小岛
灭绝 大岛斑块面积
群落的定性最小面积,定量最小面积(坚持最小面 积、更新最小面积,生物学最小面积)。
景观生态分类中的小块群落地段,矮小植物群落 10m2 ,较高植物群落100m2 ,森林1000m2。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④ 生境 分类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3. 斑块的度量指标 ⑴ 斑块数目 分辨率与斑块数目。如城市森林斑块。 (2)斑块大小(斑块的面积) (3)斑块形状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4、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
(1) 物种-面积关系。在生物群落里,物种多样 性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斑块物种多样性= f(生境多样性,- (+) 干 扰,+面积,-隔离,+年龄 )
城市中,森林最小斑块面积1000m2 ,生态林最小面 积(生境梯度、环境异质性)1hm2。
斑块规模组成
核心绿地斑块(大、超大,50hm2)。
5、斑块形状 (1) 生态学意义
边缘效应: 生境+物种特点。 边缘与内部环境,内部种与边缘种。 斑块内缘比:斑块内部和边缘带的面积比。
(2) 斑块形状的表示:
S:斑块形状,L:边界实际长度,A:同面积圆周。 S值越高,斑块形状越复杂。
曲度、渗透性。
边缘效应与斑块形状、斑块面积的关系
贵阳市 城市林地 曲度 边缘效应 渗透性。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二、廊道
廊道是两边与基质有显著区别的狭带状土地,也 可以说是带状斑块。 关于廊道的原理:廊道的连续性、裂隙数目、构 成、宽度等及其与景观过程的关系。规划与设计。 1、廊道的作用 双重作用:将景观连接,将景观分隔 还有迁移(通道)、过滤(阻隔)、栖息地等。
第2章景观空间单元
2、生态廊道 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 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
(1) 类型: 河流廊道(水系廊道):沿河流分布的植被带; 道路林带; 防护林网。
绿道(green way): 由自然或半自然植被构成的人类或生物的通道。 发展阶段:林荫道、公园道及绿带—游憩绿道+生态 廊道—多目标绿道(保护栖息地、历史文物等功能) 功能:生态功能,游憩功能,通勤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