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里的绍兴民俗文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社戏》PPT精品课件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社戏》PPT精品课件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1.什么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侧面描写一般有对正面描写做有益补充,激发读者想象力和表现人物性格等作用。 常见的方法:①以人衬人: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②以物衬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物;③以景衬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
排行和辈分。
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模模糊糊。
宽解安慰。
预习检查
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光线、气体、声音等)向四外扩散。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夏夜行船
从视觉、嗅觉、触觉角度写出了两岸的景象和迷人的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衬托出小伙伴们熟练敏捷的驾船技巧和“我”去看社戏时的急迫、兴奋的心情。“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心理描写,突出了“我”想看社戏的急迫心情。
精读细研
六一公公
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可见他不是吝啬之人。
“不料”一词表现了“我”的吃惊,间接写出了六一公公的善良朴实。
一般情况下,被别人偷豆应该生气、发火,不可能心存感 激,“我”夸了他一句,他 “竟非常感激起来”,表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鲁迅《社戏》教案

鲁迅《社戏》教案

鲁迅《社戏》教案关于鲁迅《社戏》教案3篇鲁迅《社戏》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简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二、理清课文的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旅行是到农村去看戏,请翻开书第86页《社戏》。

(大屏幕显示)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亲探省,所以能和农民及孩子亲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关于农村和农民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社戏》就是一篇,这是作者41岁时写的一篇小说。

小说是一种虚构的作品,但它却有生活的真实性,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说有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大屏幕显示)三、复述课文概括复述课文,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四、研习课文1.理清课文结构(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小说再现了他什么时候的生活情形?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是“我”――迅哥儿。

小说再现了他少年时候在平桥村的生活情形。

(2)“我”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除此之外,文中还写了什么活动或事情?试据此梳理课文结构。

(大屏幕显示)明确:“我” 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看社戏”。

文章在写“看社戏”之前还写了“我” 在平桥村的生活,之后又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据此可知课文结构是这样的:看戏前――看社戏――看戏后。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1) 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优待,免于念书,还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如钓鱼、放牛。

换句话说,在平桥村,“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2)“我”能够实现看社戏的愿望,靠的是一群小朋友的帮助,想一想,课文围绕他们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从中表现出他们什么美好的品质?(大屏幕显示)明确:“看社戏”这个中心情节可分为四件小事来理解: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午夜归航。

绍兴的风俗作文500

绍兴的风俗作文500

绍兴的风俗作文500首先,绍兴是一个充满传统韵味的城市,这里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每逢节日,绍兴城里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庙会活动,其中包括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等。

在这些传统节日里,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品尝传统美食,观赏传统表演,还会有一些古老的民俗活动,比如舞龙舞狮、挂灯笼等等。

这些传统节日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民俗文化,也让城市里充满了喜庆和热闹的气氛。

其次,绍兴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绍兴人讲究饮食,他们喜欢品尝各种不同口味的美味。

尤其是绍兴的小吃,如绍兴狮子头、酥糖、酒酿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美食。

此外,绍兴还有一种特色的饮食文化,就是酒文化。

绍兴是中国著名的酒乡,这里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而绍兴酒更是享誉中外。

在绍兴,人们喜欢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喝酒,品尝美食,共同享受美好时光。

再者,绍兴的建筑文化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绍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并且这些古建筑的风格也都各具特色。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绍兴的桥梁,绍兴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石桥——霞浦桥。

霞浦桥是绍兴的标志性建筑,它的造型优美,古朴典雅,一直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绍兴还有许多古建筑群,比如八字桥、黄酒博物馆等等,都是绍兴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最后,绍兴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习惯,比如每逢新年,人们都会一起包饺子,端午节会吃粽子,还有在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会一家人一起赏灯。

这些风俗习惯都是绍兴人民的传统文化,也是绍兴城市的独有风景。

绍兴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悠久文化的古城,这里的风俗习惯让人感受到了古老的传统和现代的活力。

在这里,古老的建筑、丰富的饮食、热闹的节日和独特的民俗文化,都让人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

希望我们能够一起来绍兴,感受这里的美好风情。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戏》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戏》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读课)(共3课时)一、教材与学情分析《社戏》选自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导语中提到学习目标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体会小说在叙述过程中,融合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理解主题与材料关系,理解复合型视角叙事的创作特点及作用。

《社戏》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主人公的年龄与学生相差不大,但毕竟年代久远,对于当代少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会产生出许多奇怪的疑问来。

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领悟不深。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应该精讲、少讲,设置具体可操作的活动帮助学生领悟。

重视点拨,提供背景材料,点明要点所在。

联系旧知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揣摩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现不合常理处,探求其合乎情理处,感受其人情美、人性美,把握小说的主题。

指导学生勾画生动准确的词语、传神的语句、语段等写批注,并给予示例和具体的指导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积累“撮、行辈、撺掇、踊跃”等“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揣摩、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

能力与方法: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2.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体会其效果。

4.学习小说的叙事视角,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教前预学:1.文章篇幅很长,务必认真通读全文,疏解疑难字词,了解所写的内容。

绍兴的传统风俗作文

绍兴的传统风俗作文

绍兴的传统风俗作文在绍兴,一跨入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

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

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

所祭的神像绍兴人叫作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

祭神像的“五牲福礼”(噢,抱歉,忘了说了,五牲福礼就是考究的鹅及牛肉或羊肉)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

祝福时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纹横摆的,祭祖时则改为直摆;祝福时祭扫者朝外行礼,祭祖时则朝内跪拜。

祭祖后,便用煮福礼的汁汤烧年糕或面吃。

绍兴过年最大的特色要数社戏了。

“稽山鉴水社戏热”,绍兴人自古有看社戏的习惯。

每逢庙会和大年,社戏成为水乡绍兴最“露脸”的演出。

戏台搭在湖中央,戏台前的湖面上挤满了小划船、出畈船、乌蓬船。

随着“锵锵”的锣声,社戏开始了,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宛如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图。

社戏深深地植根于绍兴人的心中,“水乡观戏”成为绍兴人一道必不可少的新春“大餐”。

说完过节,那我就为大家来介绍我们绍兴的特色——黄酒。

绍兴人生活在酒香飘逸的古城,他们的个性,早已与绍兴黄酒融为一体:外柔内刚,厚积薄发。

绍兴的黄酒是全国有名誉的,它如果适量的喝能舒筋活血,增强身体。

所以它也是国家的一种宴酒。

在许多人眼中,绍兴酒是极富内涵的。

绍兴酒入口温和,酒精度仅16度左右,须慢慢品尝才能品出其醇厚的滋味;但绍兴酒又是刚烈坚韧的,后劲十足,能壮胆添力,振奋精神。

这种温柔与强劲的统一,精细与奋进的统一,正是绍兴人性格和气质的主要特点,也是绍兴酒影响于人的性格和气质的最集中表现。

酒习俗是乡情风俗的载体。

绍兴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其风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酒俗即是其中之一。

在形形色色的酒俗中,有一些特别具有酒乡色彩。

像“剃头酒”,“得周酒”,“寿酒”,“白事酒”,“忌日酒”,“清明酒”等等,他们都用在各种酒席中。

鲁迅笔下鲁镇的人和事

鲁迅笔下鲁镇的人和事

鲁镇位于柯岩风景区的左侧,景区的一个主题公园。

对鲁镇的耳熟能详,多半是因为其在鲁迅的小说中被屡次提到。

其实在绍兴的历史上并无鲁镇,它是鲁迅对水乡小镇儿时记忆的一个艺术的文本概括。

.过年前后,是鲁镇最热闹的时候。

传统小吃、民俗演绎、非遗展览、水乡社戏等活动联袂进行。

年头年尾两串联,热闹喜庆,年味儿浓得化不开。

这其中,有一项名为“祝福”的传统年俗更是被当地百姓视为春节前的“头等大事”。

在鲁迅笔下,“祝福”是这样的——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鲁迅笔下的人物和场景在这里栩栩如生地穿插进游人的现实生活。

游人看着稀奇,但“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当地老百姓早已习以为常:“过年,本就该是这样忙忙碌碌、热热闹闹的。

”乘着乌篷船,咪一口黄酒,嚼一颗茴香豆,悠哉悠哉地看社戏。

这种只能在鲁迅笔下体会的闲适,在鲁镇却能轻而易举地实现。

在春节的时候,柯岩风景区内的柯岩戏台、鲁镇双面戏台以及鲁镇内特定区域都会进行社戏表演。

锣鼓声起,乌篷船闻声而至。

先贤的忠孝节义,红男绿女的悲欢离合,都汇集在戏子们的软语温言之中。

戏台的咫尺之地,却上演了人生百态。

演出的社戏,以传统绍剧为主,也有绍兴莲花落、越剧等。

明代徐渭为陶堰严助庙写下一幅戏联:盛盛盛盛盛盛盛,行行行行行行行。

盛、行二音间隔,用绍兴话读来,社戏的热闹场面呼之欲出。

腊月,据汉代的《风俗通·礼典》说:“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这个如今只在鲁迅小说中才能看到的词,却在柯桥安昌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每年的农历年底,安昌腊月风情节都会如期而至。

鲁迅小说与绍兴饮食文化

鲁迅小说与绍兴饮食文化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鲁迅小说与绍兴饮食文化鲁婧 内蒙古大学摘 要:鲁迅的小说具有浓郁的绍兴风俗民情,小说中对于饮食的描写蕴含着绍兴独特的饮食文化。

鲁迅小说中对于绍兴饮食的描写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又使小说充满了乡土情怀,有助于读者更加充分地了解绍兴的饮食文化以及鲁迅的小说创作。

关键词:鲁迅;绍兴;小说;饮食文化作者简介:鲁婧(1998.8-),女,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史哲基地(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44-02鲁迅是浙江绍兴人,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绍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他二十五篇小说的十四篇中,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以S城(显然就是绍兴)和鲁镇(他母亲的故乡)为中心的城镇世界。

”[1]鲁迅的小说具有浓郁的故乡风俗民情,“鲁迅的作品不啻是旧中国社会生活,特别是绍兴的生活和风貌的一部‘百科全书’”。

[2]绍兴是鲁迅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背景,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出现的绍兴美酒、美食,就体现了绍兴地区的饮食文化,而绍兴饮食文化也如春雨润物般影响着鲁迅的小说创作。

本文将从《呐喊》和《彷徨》中鲁迅对于饮食的描写入手,进而探讨鲁迅小说与绍兴饮食文化的关系。

一、鲁迅与绍兴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绍兴是越文化的发祥地,更是越文化的中心。

博大精深的越文化孕育出灿烂多姿的绍兴饮食文化,使绍兴成为江南美食的原生地。

绍兴是鲁迅的故乡,是鲁迅生命的摇篮。

鲁迅在绍兴度过了他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经历了人生的欢乐与伤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管鲁迅在之后迁往任何地方,绍兴仍然是鲁迅笔下无法绕开的一座城。

鲁迅小说中虽对绍兴饮食着墨不多,但却体现出绍兴饮食文化对鲁迅及其小说创作的浸润。

二、鲁迅小说中的绍兴饮食(一)绍兴黄酒在《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中,“酒”字出现次数达93次之多。

社戏

社戏

5、在“夏夜行船”段落中,从哪些感官 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 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嗅觉 (清香) 触觉 (扑面吹来) 视觉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
稀的赵庄,几点火)
听觉 (歌吹) 想象 (戏台、渔火)
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 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月下的平桥如诗如画
月色迷朦,水波荡漾,锣鼓铿锵,管笛悠扬, 真仿佛画中仙境,人间天堂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xǐng
há ng dà n
xùdao
归省
dà i
行家 撺掇
惮 凫水
juà n
絮叨
chá n
cuān duo fú
怠慢

jiǎo
歌吹 蕴藻
piāo miǎo
chuì yùn zǎo
家眷
jiū gě
3、船头看戏
4、月夜归航
4、除了看戏,还写了什么活动? 开头:随母亲归省平桥村
乐事:钓虾、放牛等。
结尾 写?哪些事略写?
随 母 归 省
钓 虾 放 牛
戏 前 波 折
夏 夜 行 船
船 头 看 戏
月 夜 归 航
前戏看 略
六 一 送 豆 (中心情节)后 戏 看 (余波) 看社戏 略 看 戏 详 中 得到优待
6、“我”所急切想看 到的戏好看吗?
找找看戏过程 中“我们”的心 理和语言描写
找找看戏过程中“我们” 的心理和语言描写
不 好 看
1、想看铁头老头翻跟头,但 那老头却没翻;
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 等,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3、最怕看“老旦”,然而 “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 (正面表现) 地唱着。 4 、孩子们“喃喃的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里的绍兴民俗文/ 柳树下的童年
周作人晚年提醒研究者注意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成分,是有他的用意的,因为鲁迅之重乡土文化,正与其弟一般无二,这是他们性格思想的一致处。

比如周作人曾说自己爱读同乡的文章作品如《章实斋文集》、《李越缦日记抄》等,并“竭力收罗清朝越中文人的著作”(《自己的园地·〈旧梦〉序》),鲁迅也有这个爱好,他编《会稽郡故书杂集》,就是证据。

鲁迅在写小说时不断以鲁镇、S城、咸亨酒店为背景,又不断提到毡帽、茴香豆、乌蓬船等一些绍兴风物,都可以说明他对待乡土文化的态度是和周作人完全相同的——“我仍然不愿取消世界民的态度,但觉得因此更须感到地方民的资格,因为这二者本是相关的,正如我们因是个人,所以是…人类一分子‟(Homarano)一般。

我轻蔑那些传统的爱国的假文学,然而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我相信强烈的地方趣味也正是…世界的‟文学的一个重大成份。

”(《自己的园地·〈旧梦〉序》)。

那么,我们就不妨来谈谈“鲁迅小说里的绍兴民俗”。

一、咸亨酒店·绍兴酒·茶馆
手头并没有《呐喊》和《彷徨》,不知鲁迅小说中提到咸亨酒店有几处,凭记忆数说,似乎《孔乙己》、《风波》、《明天》中都有,其他就不知道了,《在酒楼上》的“酒楼”叫作“一石居”,不是咸亨酒店,咸亨酒店原位于周家新台门对面,并由鲁迅的族叔周仲翔做掌柜,但此人似乎不大精明,仅开了不到两三年就倒闭了。

关于酒店的布局,周作人是这样描述的:“一间门面,门口曲尺形的柜台,靠墙一带放些中型酒瓶,上贴玫瑰烧五加皮等字,蓝布包砂土为盖。

直柜台下置酒坛,给客人吊酒时顺便掺水,手法便捷,是酒店官本领之所在。

横柜台临街,上设半截栅栏,陈设各种下酒物。

”(《鲁迅的故家·小酒店里》)。

绍兴话称“下酒物”为“过酒配”,周作人提到的“过酒配”有茴香豆、鸡肫豆、炒洋花生、豆腐干、盐豆豉等,鸡肫豆是白豆盐煮漉干,茴香豆是蚕豆干煮加茴香桂皮,煮茴香豆讲究“熟而不腐”,这两种豆最为普遍。

周作人感到奇怪的是“这里没有荤腥味,连皮蛋也没有,不要说鱼干鸟肉了。

”这个问题我也觉得奇怪,因为绍兴地志上的记载与周作人所说完全不同,不但有鱼干鸟肉,还有湖蟹、盐水虾、油爆虾、越鸡等,究竟哪个正确,我不是行家,就很难做出判断了,还是接着谈绍兴酒吧。

鲁迅小说中并没有具体谈论绍兴酒,只约略提到几次,根据风物志中的记载,绍兴酒分四种:状元红、加饭、善酿、香雪,主要原料为糯米和麦曲。

“状元红”由红曲酿成;“善酿”则用陈酒代水,以酒酿酒;“加饭”,顾名思义,是酿制时多加了糯米;“香
雪”则是由“加饭”的糟做成的烧酒加工而成。

所谓“花雕”,就是“女儿红”,因酒坛上刻有花纹,故名。

酿酒的技巧,主要在掌握火候,这须专门的技师才能做到,“乡下人称这种技师为…酒头工‟,做酒的人家出重资,路远迢迢的来聘人前去,专门鉴定酒熟了应该煮的时候。

”(周作人《谈酒》)。

正宗的绍兴酒我曾喝过,因本不喜饮酒,所以也不觉得好,但炒冬菇、冬笋、蒜苔、木耳时浇一些,味道着实不错。

《药》里又有记茶馆的些许文字。

其中写驼背五少爷,“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

”我原以为这种一泡就是一整天的茶客只有北京有,读了这小说之后才知道绍兴也有。

据地方志载,旧时绍兴有名的茶馆有适庐、镜花缘、第一楼等。

绍兴的平水珠茶是很有名的,唐人释皎然作诗赞曰:“素瓷雪花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这诗作的实在不怎么样,用辞和比喻都落了俗套,茶的好处大概不在令人有飘然之感,而在于那微苦的况味正如人生。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日铸雪芽”,倒是极简妙的文字,日铸岭即位于绍兴平水。

值得一谈的是绍兴风俗“吃讲茶”,这个风俗周作人也提起过,一般是甲乙方有了纠纷,去茶馆找人评理调解,每人奉茶一碗,说明前因后果,大家讨论,然后由坐“马头桌”的判定是非(茶馆最外面专设两桌,称“马头桌”,是当地位高望重之人的专坐。

),是非既定,由有过错的一方付茶钱,即使心中不服,亦不得再有怨言。

这种风俗,倒和老舍《茶馆》里“烂肉面”的事有几分相似。

二、《风波》和《在酒楼上》
《风波》里面的民俗风物有两样特别引起我的兴趣,一是人名,二是霉干菜,此外周作人提到在外面土场上吃饭的习俗,也是很有意思的。

关于绍兴人的取名,六斤、七斤、九斤这些并不是随意杜撰出来的,也并不是那一个村庄独有的习惯,因为绍兴甚至全国的很多地方都有依出生时体重取名的风习,当年人口普查的时候,好象就很有些尴尬。

至于“八一嫂”和“六一公公”这样的称呼,多半是出生时其祖父的年龄,以此命名,有长寿之意。

霉干菜则是绍兴特有的一种吃食,据说鲁迅一辈子都离不了它。

《风波》里写“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

”汪曾祺后来一再说这个景象“很诱人”。

霉干菜一般用芥菜、未抽苔的白菜、或油菜腌制晒干而成,以芥菜味道最佳,若未晒干,则称“培红菜”,培红是一个女孩的名字,传说绍兴过去有一财主,生性吝啬,只给佣人们吃烂菜叶,这个叫培红的女孩心生一计,将烂菜叶腌制后再供大家食用,异常可口,不料后来被财主发现,一怒之下,竟将她打死了,为了纪念她,故称“培红菜”。

干菜焖肉是绍兴名菜,法以乌干芥菜和五花肉,加绍酒、糖、油盐等,先焖后煮而成,这道菜配白米饭,味道绝美。

另一篇提到吃食较多的小说是《在酒楼上》,似乎有四样,茴香豆、冻肉、油豆腐、青鱼干。

茴香豆不必说;冻肉我只在北方吃过,东北有一种白肉火锅,白肉就是冻肉,不知绍兴是否真的也有这种吃食,鲁迅写小说虽以绍兴为主要背景,亦常间杂北方色彩于其中,如《故乡》写景“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种景象南方就是没有的;油豆腐大概就是豆腐干,有炖豆腐干和炸豆腐干两种,前者是以茴香、姜丝、麻油等,加重汤炖成,后者则如叫卖声云:“辣酱辣,麻油炸,红酱搽,辣酱拓……”
(周作人《雨天的书·喝茶》);青鱼干不知制法如何,风物志上无载,只知绍兴盛产青鱼,有重七八十斤者,青鱼干大概是腌制后晒干而成吧。

三、《阿Q正传》中的毡帽和老萝卜
《阿Q正传》中写阿Q没有现钱给地保,只好拿毡帽作抵押,毡帽也是绍兴一大特色。

它色黑、顶圆、卷边,用纯羊毛加工而成,关于毡帽的由来,当地也有一个传说,说绍兴几个猎人打死一只老虎,发现虎穴中吃剩下的羊毛、猪毛之类,经长年压磨已形成一个毡毯,他们将毡毯带回去,洗净晒干制成帽子,异常暖和舒适,所以绍兴的毡帽店多不挂财神而挂老虎图。

至于阿Q所偷的尼姑庵中的老萝卜,倒不是什么风物特产,实无其物,只是小说化的成分而已,周作人对此曾辩明曰:“萝卜如留在圃地,到了春天一定要开花结实,其根茎自然消失,这是…物理‟,人力所无可如何的。

如要保留它,那就要有适宜的贮藏方法,详细须得请教内行人,但总之决不是让它一直埋在地里,任其开花结实的。

”(《鲁迅的青年时代·<阿Q正传>中的萝卜》,又引徐绍华《蔬菜园艺学》云:“萝卜采种,不采收根部,任其在圃地越冬,至翌春开花结实,至荚变黄,乃刈下阴干而打落之。

”所以《阿Q正传》中的老萝卜是不可能存在的,或者说不可能正宗地存在,当然,这是文学作品,就不必苛求了。

四、乌蓬船·绍兴戏·祝福
鲁迅多篇小说中都曾提到乌蓬船。

关于这种船,周作人早期的名文《乌蓬船》里已经说的尽够详细了,想必很多人都看过,我在这里只做两点补充。

周作人说乌蓬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

”这种状如老虎的动物叫“鷁”,传说鷁居海内,性嗜龙,龙见而避之,船头绘有它的形象,则龙亦不敢兴风作浪,水路平安矣。

另外,鲁迅在《风波》中提到的“文人的酒船”,俗名“梭飞”,船的艄舱有厨房,是一种大型乌蓬船。

我看旧戏不多,关于绍兴戏,只能说出个大概来。

绍兴戏,又名绍兴大班、绍兴乱弹,源于秦腔,又受到徽戏、赣剧以及绍兴当地余姚腔和新昌高腔的影响,腔调有“二凡”、“三五七”两种,前者是秦腔和绍兴民乐结合而成,后者则由徽戏发展而来,或紧拉慢唱,或整打散唱,名角有梁幼侬、林芳锦、吴昌顺、陆长胜等,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芦花记》、《于谦》、《龙虎斗》等,《阿Q正传》中阿Q唱的那句“我手执刚鞭将你打”,即出自《龙虎斗》,《社戏》里就不知演的哪出了。

关于祝福,其实各地的新年习俗都差不多,绍兴人在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神上天,供奉饴糖以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无法向玉帝告状,鲁迅曾在他的一篇杂文中提到这个习俗,以为中国人对有权势者既怕又骗的心理由此可见。

送完灶神,在除夕前要择定一个吉日“祝福”,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祭典,所祭之神为“南朝圣宗”,据说是宋朝的一个皇帝,宋亡之后开始享受人们的香火。

其他一应礼节,颇为繁琐无聊,不提也罢。

鲁迅小说中的绍兴民俗大概还有很多,但我手头无书,除了周作人的几本集子可供参考外,全凭记忆写此文,所以也只能说这么多了。

对民俗学发生兴趣是两年前的事,近半年贪多务得,耽于杂学,有些荒疏了,这篇文章里大概不免有许多谬误吧。

此外,《朝花夕拾》里谈到的民俗其实最多,但一来那不是小说,不合题意;二来里面多半已经写的很详细,如《五猖会》、《无常》等,不用我再描述,就不多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