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蒙的文学批评内容

合集下载

论王蒙的《红楼梦》分析对文学批评的启示

论王蒙的《红楼梦》分析对文学批评的启示

论王蒙的《红楼梦》分析对文学批评的启示论王蒙的《红楼梦》分析对文学批评的启示摘要:相于职业文学批评家来说,王蒙对红楼梦》的研究点比较散、,但难得的是他结合自己的文学创经验来谈,这就使得他研究接近作者、接近读者,更好体会作者本意。

同时,他的究体会也给中国现在的文学批评一些启示:一是要尊重文学感受在学批评中的作用;二是导人们重新认识点评等传统学批评方式的价值键词:王蒙;红楼;文学批评:启示谈到现在中国文学评的问题和特点时,王蒙认为主要这样几点问题,“一注意宏观不注意微观,喜树立旗帜,笼而统之;二是于进行价值判断,不注意认知判断”“太急于作价值判,急于说他是好还是,但作品到底是怎么回事,作品中哪些是创新的,哪些是借的,哪些是和古今中外不约而,很少有人说。

”这种看法或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但是能否认这样的问题确实存。

王蒙对《红楼梦的感型批评不仅是对红学批评发展的种有益补充,同时也可以予我国文艺理论建设以要启示。

作为一位作家,其作品不真正理解而被做出误判断和定位的情况,王蒙深体会,这种体会也他能尊重和理解其作者。

对于作品的批评不是简单地肯定或者否,而是承认多样性的存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批态度也值得当代文批评家借鉴。

一、文感受对文学批评的要意义李怡在《失落了文学感的文学理论与文学评》中指出:“我们也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关于文学的判断也时与文学创作本身渐渐远,我们注意的是当代思想‘超越’具体文学实践意义上西方文化、西方诗学潮流沟通、对话,但忽略了对中文学实际的感受、体验与握。

”我们的文学思想的产生应来自于对于当前文学作品的真切受,离开了对于文学作品的际感受,任何“理论”都能是空洞无物的。

任何价值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都建在对于文学现象的真切体悟上。

在王的评红文字中,有意识地自身创作所带来的感受运用到的批评视野中,他:“创作是作家对生活感受,那么评论呢首先是批评家对作的感受。

正像作家该善于感受(感觉、体验、识)生活一样,评论家也应善于感受(感觉、体验、认识)作。

王蒙的文学批评 后革命时代的话语经验

王蒙的文学批评 后革命时代的话语经验

第28卷第2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8No.22008年4月 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 Apr.2008[收稿日期]2008-02-16[作者简介]本文为安徽省哲社规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A HSK05-06D26[作者简介]方维保(1964-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王蒙的文学批评:后革命时代的话语经验方维保(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 要】王蒙不但是个风格独到的作家,而且也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批评家。

他的批评具有真诚、开放、包容的批评姿态,历史与审美相结合的批评标准和个性、幽默、直观的批评风格。

王蒙的文学批评很典型地体现了新时期这一后革命时代话语经验的特征。

【关键词】王蒙;文学批评;后革命时代【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3-6873(2008)02-0001-06 王蒙是位杰出的作家,他以大量的优秀的创作为当代文学尤其是为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文学创作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一般的纯粹的作家不同,王蒙在小说和诗歌的创作之外,还写作了大量的创作谈和有关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文章。

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王蒙作为一个优秀作家和一个有思想的批评家的价值观念,也可发现他独特的批评风格。

同时,作为一个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革命时代,走向顶峰的作家和批评家,他的批评话语与那个时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

一 真诚、开放、包容的批评姿态八十年代是一个信仰交融的时代。

具有真诚和透明特点的五十年代的信仰在这个时代以历史的惯性在延续着,同时,改革开放时期又带来了相对宽容的价值观念,这两者在王蒙这样的具有“少共”情结的作家和批评家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缔结。

王蒙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是真诚的。

他说:“文学是真诚的,没有真诚就没有文学的动人。

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王蒙小说

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王蒙小说

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王蒙小说王蒙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饱含人性的深度思考和生命的磨砺。

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来,王蒙一直活跃在文坛,并且多次获得了诸多文学奖项。

本文将通过文学批评视野,探讨王蒙小说的独特之处,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提纲:一、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和风格1.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2.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法3.注重反思社会问题二、“文化大革命”对王蒙小说的影响1.身临其境的经历2.深入到人性的所在3.对生命的思考三、文化记忆再现的主题1.历史上的“大事”和史诗2.文革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困难3.人性共同的面向和认识四、王蒙小说的艺术性价值1.人物形象的塑造2.情感的表达和抒发3.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五、王蒙小说的意义和价值1.文学批评视野下的历史评价2.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对文学发展的启示六、王蒙小说中的性别议题1.女性形象的刻画2.爱情与婚姻的探究3.女性生存状态的呈现七、王蒙小说的家国情怀1.对故乡的回忆与怀念2.对祖国的热爱与关注3.民族精神的体现与表达八、中国文学的全球化1.王蒙小说在全球文学市场上的影响2.中西文化对话的跨越3.中文小说在国际上的地位九、文学批评和王蒙小说的关系1.批评视野对王蒙小说的影响2.文学批评在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作用3.批评视角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通过以上几个提纲点,本文将深入王蒙的小说创作中,同时也会探究更多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问题,为广大读者朋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1.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和风格提纲一探讨王蒙小说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主要包括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法和注重反思社会问题等方面。

这些特点共同构建了王蒙小说的艺术形式和主题内容,是深入探讨王蒙小说的基础。

2. “文化大革命”对王蒙小说的影响提纲二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对王蒙小说的影响。

王蒙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生活和写作,他的作品深受这段历史经历的影响。

因此,“文化大革命”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是理解和解析王蒙小说的重要环节。

浅析王蒙_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_宋晖

浅析王蒙_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_宋晖
作家心灵透视: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 作的源泉。我们从作品可看出作家用自 己的心灵去感受它, 去作理性的思考和 判断, 对生活作出自己的回答。文学作 品描写和反映的, 是经过作家心灵温暖 过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作主 体———作者的心灵, 决定 着 作 品 的 倾 向 、 情操、情绪、色彩。这里透视出作家心 灵的主旋律: “生活是多么美好! 这一 直是我心灵的一个主旋律, 这仍然是当 今作品的一个主旋律。”王蒙 在 《 倾 听 生 活的声音》中这样表露。
作品塑造人物的手法: 小说塑造人 物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在人物间形成多 种对比。对比突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 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 加深和扩大了 作品的主题意蕴。林震和刘世吾正反典
型构成了性格对比。林震、赵慧文、刘 世吾构成了连锁对比。刘世吾和韩常新、 李宗秦及王清泉也构成了对比。
作品叙述结构特征: 从组织部新来 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 通过他的眼光, 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 描写了组织部的 情况与问题, 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 者的形象。因此, 林震这一个人物, 既 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 也有结构上的 作用。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 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 线索单纯 而清晰, 结构严谨。
浅析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宋晖
令人敬佩的半生多难的作家王蒙, 在 1956 年 9 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发表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文章发表以 后 , 读者与批评界的反应非常热烈, 并因此 被错划为右派。
主题思想分析: 《组织部来了个年 轻人》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 民内部矛盾, 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作 品通过塑造刘世吾等反面典型, 描写和 揭露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通过塑造 林震为代表的有朝气、积极向上、勇于 斗争的正面典型, 号召广大党员、知识 分子要敢于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如 某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在 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者; 区委组织 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意志衰 退, 似乎看透了一切, 对错误采取冷漠 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者; 区委组织部工 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 义者; 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 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不正、工 作方法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王蒙小说语言的讽刺艺术

王蒙小说语言的讽刺艺术

王蒙小说语言的讽刺艺术关键词:王蒙;小说语言;讽刺艺术王蒙小说中的讽刺语言运用自如,展示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他不仅能够准确切合时代的脉搏,同时也能够充分运用讽刺语言描写人物、揭示社会现象,同时也表现出了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王蒙小说语言的讽刺艺术于讽刺语言的使用,借助反讽表达与本意相反的意思。

通过讽刺语言,我们能够看出王蒙对当时的社会以及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的思考和领悟。

只有深刻领悟小说背后的时代背景才能够真正理解王蒙小说的语言艺术,才能够真正理解其特殊的价值。

一、小说语言时代文化风味中的讽刺艺术文学的创作需要语言的大量运用,以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王蒙对小说语言的运用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他能够将自己小说中的语言融入到当时的时代文化中,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讽刺的艺术呈现给读者,这样就拉近了自身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艺术性。

从一定程度看,小说语言是最能够映射文化氛围的一种文学形式,透过语言能够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

从王蒙的多数小说中我们看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面对环境时所产生感悟。

王蒙小说语言的讽刺艺术能够将一些严肃的、政治类的话题进行调侃。

王蒙所选择的讽刺对象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例子,这些讽刺对象也多认为他们从事着他们喜欢的工作,也是非常正常的工作。

王蒙通常对那些普通的、平凡的内容进行讽刺,显示出了王蒙独特的思想境界。

另外,王蒙小说语言的讽刺艺术往往能够渗透到当时文化的根基以及人们无法触及到的意识中。

王蒙通常将人们引入到普通人物的生活中去,而这生活对主人公来说再平常不过了,读者也会认可主人公的生活。

但王蒙却对一些现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通过讽刺性的语言进行渲染,使王蒙的小说显示出了富有时代性的文化氛围,使这些事物印上了自身的印迹,提升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二、小說语言对人们无意识的讽刺小说语言的组织对作者有较高的要求,语言材料、话语形式等也是构建的基础,通过语言能够看到小说的创作风格。

关于感受批评论王蒙的文学批评范式

关于感受批评论王蒙的文学批评范式

关于感受批评:论王蒙的文学批评范式论文摘要:王蒙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实践相兼相融,其书写视野和致思路径独特而新颖。

作为最为典型的作家批评者的王蒙,他将感受和对话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范式,颠覆了苦大仇深似的学术陈见,彰显出一位优秀的小说理论家和出色的批评家双重角色的智慧和才情,确立了王蒙在中国当代批评史上特有的地位。

论文关键词:感受;批评:王蒙;文学批评;范式在众语喧哗的文学批评界,由于20世纪以来一批精英和大师的崛起,个人风格和多元化批评方法的形成和运用,一个文学批评热闹而有序的批评格局早已形成。

如今,各路批评家的热情未减,他们以新锐的文思和珠玑般的文字,不断创造着这个世界的文学辉煌。

对批评规范的考量,让我们追问诸如什么样的品头评足才算得上名副其实的批评话语这样的问题,这最终落实到对于批评形态的把握。

当代学者徐岱将文学批评分为三大类六种形态:作为专家批评的“思潮/个案批评”、作为作家批评的“大师/巧匠批评”、作为行家批评的“传札记批评”。

他从确证批评家的身份出发,将文学思潮和批评文本的六种形态对应于三类批评家身份,从而为文学批评到底怎样进行才异彩纷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他们并不热衷于理论的制造与体系的构筑,而是通过知识积累与研究琢磨而对文学艺术现象有了真正全面深人的掌握。

”…挪在定位文学批评行业中的专家后,当代学者徐岱对作家批评的理解为我们拓开了视野,与专家批评比肩而立的作家批评则是文学批评的另一道风景。

作家批评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作家以其对世事的洞明与人情的练达,对生活的亲近与对人性的洞察构建了人文艺术。

那些似乎带有些许“客串”和“玩票”意味的作家,之所以能够一语中的、切中肯綮,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能够深人细致地体察生活,在深切感悟生活、创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于生活的赤子情怀,守护着新鲜的生命感受。

一位批评家的批评观是其文学观的体现,一位优秀的小说理论家同时也必然是一位出色的批评家。

浅谈王蒙的《组织不来了个年轻人》

浅谈王蒙的《组织不来了个年轻人》

十七年文学——浅谈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摘要]: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写于1956年,创作背景为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下。

王蒙用他身为作家的独特的眼光和细致入微的观察,用文字记录下了这段期间,党组织的干部的状态,讽刺了当时很多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至今具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篇小说,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创作背景;创作手法;现实主义浅谈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无论是在王蒙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在中国文学史和社会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发表一些我对这部小说的看法。

首先,我想说说这篇小说创作的基本背景。

小说写于1956年,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正在开展充满活力和热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等一系列运动。

将中国卷入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浪潮,当时的人们也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对社会主义的激情和对祖国的美好的希冀。

年轻的王蒙在那样的社会里,和所有年轻人一样,他热血沸腾,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信心。

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深深地感动着他,使他内心深处充满了文学的创作激情。

年轻的他,肩负起了一个作家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责任。

理智地审视着他经历的一切和他身边所发生的事情。

他用文字记录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正在经历的新生活,以及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丑陋的人和事。

以上就是这篇小说的创作的基本背景。

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部作品里,王蒙以对生活的细致贯彻深入思考,以充满热情的语言,怀揣着对新中国未来的美好希望,写出了中国一个区委组织部门的真实工作状态,鞭挞了官场早期的丑陋的工作作风,抨击了为官者的官僚主义。

这部作品可谓是当时社会政治的写照,因此它充满了现实意义的内涵。

这篇小说的生活基础十分浓厚,文学对生活的切入点也是十分的准确。

论王蒙的文学批评

论王蒙的文学批评

论王蒙的文学批评
王春林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17)005
【摘要】在新时期的文学批评中,王蒙以其多达二百万字的批评文字构成一个相当显豁的"王蒙现象".王蒙文学批评是作家的艺术感觉与批评家的理性维度有机结合的产物.首先,王蒙拥有一种以"人学"为核心同时又包容了社会、文化与生命这三个层面的开放性文学观.其次,王蒙的文学批评既表现了一种鲜明的问题意识,也体现出了一种敏锐独特的艺术感受能力.第三,王蒙在长期的文学批评实践过程中,既尝试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批评形式,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个性化批评话语风格.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王春林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感受批评:王蒙的文学批评范式 [J], 李家军
2.王蒙的中道原则与文学批评 [J], 蔺春华
3.论王蒙的《红楼梦》研究对文学批评的启示 [J], 车淑萍
4.王蒙文学批评的理性特征 [J], 杨丽贞
5.王蒙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及其前瞻性 [J], 李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王蒙的文学批评内容
论文关键词:王蒙批评内容红楼梦》“人文精神”;王朔
论文摘要:王蒙是当代着名作家,也是一个批评家,他的文学批评内容贯通古今。

本文欲通过对他的批评内容的梳理和分析,以深化对其文学批评领域的研究和认识。

王蒙,河北南皮人,1934年10月生于北平,当代作家。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

王蒙是“20世纪中后期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和理论家”①,也是“当代首屈一指的文学批评家”②。

笔者此篇论文就意欲从他的文学批评的内容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王蒙文学批评的内容可分为:一、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二、对当代文学现象的批评。

下面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一、对作家作品的批评
(一)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批评
1、对李商隐诗的研究。

王蒙有《雨在义山》一文,其中对李商隐诗中的意象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对其“无题”诗展开精辟论述。

就王蒙的李商隐研究,温州师范学院的黄世中认为,王对李商隐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的当代性,二是对李商隐“无题”诗提出了“五层次研究说”,三是特别重视对李诗歌所反映的心象的探求,提出了“混沌的心灵场”的见解。

他认为李商隐“以其诗人的特殊敏锐力,在研究方法论上给予学界许多有益的启示,那就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感悟与理性的统一,摒弃学院式的考试又不离传统,引进新方法论又自出机杼”③。

2、对中国古典文学名着《红楼梦》的研究。

着名红学家冯其庸认为,王蒙的《红楼启示录》在《红楼梦》研究已经碰壁、走进死胡同的情况下,不仅对读者是启示录,对整个中国的红学研究也是个启示录,“王蒙对《红楼梦》的点评是当代红学研究最卓着的成果之一,王蒙也被读者和红学界誉为当代最着名的红学家”④我们可以从王蒙收录在其新世纪讲稿中的几篇文章中有所发现。

2003年在文津讲坛发表的《红楼梦纵横谈》中他谈到了:一、红楼梦的人生性,由鲁迅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引出了红楼梦带给人生的一种悲凉感、荒谬感和罪恶感;二、红楼梦的总体性,超越了中国文学自古以来以道德教化为标准的观念;
三、开放性;四、本体性,《红楼梦》表达了人生的本身;五、原生性和可比照性。

2004年8月在现代文学馆的演讲《红楼梦的自我评价》中,王蒙从小说与荒唐言、人生与辛酸泪等方面对《红》展开人生、生命审美价值论的探讨。

同年10月19在青岛海洋大学“红楼梦周”上作的《红》中的政治的演讲,概括了《红》的政治主题、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等,开辟了《红》研究的新领域、新视野,适当的弥补了红学研究中的空白。

(二)对当代作家作品的批评
1、对王安忆早期作品的批评。

他在《王安忆的“这一站”和“下一站”》中写道:“王安忆是用自己的坦诚和独特的目光去看生活的,从她的作品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它对于生活的温柔的、不能不说还有些天真的幻想,以及她对于自己的幻想,对于青年人的热情的遭际,对于一切冷暖炎凉的十分敏感…她的叙述大胆而又细腻,温情而又冷静,含蓄而又饱含着内在的紧张、焦灼。

”(第351页)在《漫话几个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中,概括了“王安忆常常用一种单纯的、甚至是天真的语调,去探寻生活深处、人心深处、社会关系深处的细微信息”(第400页)。

而且王蒙还发现王安忆是“怀着‘善’来写‘恶’,用善来照耀恶。

”(第408页)
2、对张承志的批评。

王蒙认为张承志作品的特点在于其中张扬着一种抑制不住的火热的情思,但也客观地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张承志的作品有时失之艰涩,缺少让生活本身
发言”,并通过与王安忆的比较,得出他的作品没有王安忆作品中有一种生活与情感的升腾与浓聚的特点。

3、对铁凝和张辛欣的评价。

前者,王蒙指出其有细致入微的艺术感受和语言的天籁感;对于后者,认为她有“‘独特’的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对人们的心灵的一次认真的冲击、认真的挑战”。

二、对当代文学现象的批评
(一)对 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的批评
人文精神讨论是90年代波及面最广的一场大讨论,其主题是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价值取向和精神立场的问题,其触发点是在市场化、商品化的大潮冲击下,文学和人文精神是否存在危机的问题。

这场讨论由王晓明和他的博士生张宏、徐麟、张柠、崔宜明的讨论记录《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引发,它质疑了文学的现状,认为“文学的危机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危机,整个社会对文学的冷淡”。


对“人文精神”的这场大讨论在当时可说是众语喧哗、唇枪舌剑、相持不下。

像陶东风、王德胜、王晓明、党圣元、张德祥、张志忠、王彬彬等人纷纷发文立说,各抒己见。

当众多学者振臂高呼“人文精神失落”的同时,王蒙坚持认为应该首先弄清失落的是什么,他进而非常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本来没有什么人文精神,也无从谈什么“失落”,“失落”的或许只是一部分人认准的那一种人文精神罢了。

人文精神大讨论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在深刻反思过去的基础上,继续关注中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与人类的信仰问题。

(二)对以王朔为例的“玩文学”现象的批评
在90年代的自由作家中,王朔,是市场化写作的代表。

他的作品充斥着油腔滑调、玩世不恭,对一切传统信仰与价值进行颠覆与解构。

王蒙于1993年《读书》杂志第一期发表《躲避崇高》一文。

他说:“作品体现着一种社会的、道德的与审美的理想,体现着一种渴望理想与批判现实的激情。

”在这篇文章中,王蒙为王朔辩护,肯定是生活先亵渎了神圣,后才出现了王朔的玩世言论和玩文学。

王爱松在其着作《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中认为,王蒙对王朔一定程度的认同“有自我认同的成分在内”。

但他并非完全赞同王朔,他不满于王朔的是王朔“在倾倒澡盆里旧的污水时,将孩子也倒掉了。

”(第63页)王蒙反对将理想、信仰、崇高绝对化。

他从“躲避崇高”的主旨出发,赞同适应四项原则与市场经济并且亵渎神圣的玩文学。

因为“王朔的玩世言论是对红卫兵精神和样板戏精神的反动”(第297-298页),但同时,王朔的“顽主们”的言行又是“对红卫兵精神和样板戏精神的一种继承”。

三、结语
综上而言,王蒙的文学批评可谓丰富又全面。

他关注中国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关心青年作家的成长,积极参与当代文学现象的讨论。

本文对他的文学批评对象作一粗浅梳理,还望读者据此对他的文学批评有一浅显认识。

注释
①汤振纲,《从“中心”走向“边缘”——论王蒙文学观念的转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7卷第4期,第56页;
②《王蒙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第190页;
③④(同上,第191页)
⑤黄曼君,《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下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812页;
参考文献:
[1]《王蒙选集》第四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
王蒙《王蒙文存: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之后综论代言附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9月北京第1版
黄曼君《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下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王爱松《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王蒙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王文初《批评是一种燃烧:王蒙文学批评论纲》《孝感学院学报》2002年10月第22卷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