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 古诗词三首PPT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三首》课件PPT

《古诗词三首》课件PPT

在绿草如茵的郊野,一个孩子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那里放牛。天晚了,他骑着牛回家,偶尔拿出竹笛迎着晚风,吹出几支悠扬的曲子。回到家里,饱饱地吃一餐晚饭。天近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露宿在明亮的月光下面。——作者把放牛娃的生活写得如此优美、如此快活,目的是劝告钟弱翁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过他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句意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他们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 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我仿佛看到了………………
01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这真是一个____的村居! 这更是一个____的村居!
上片
村中环境: 村中人(老夫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秀丽 恬静
下片 (动作)

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05古诗词三首课件共35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05古诗词三首课件共35页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长相思。
有人认为“夜深千帐灯〞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 界接近,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 • 二者都显出恢宏壮阔的气势,壮 阔中透露出苍凉与孤寂之感。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 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 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诗人简介**
纳兰性德〔1654—1685〕,字容 假设,康熙时宰相明珠之子,正 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不久 晋升一等侍卫,文武双全,尤长 于词,为清初词坛巨擘,被誉为 “满清第一词人〞、“宋后第一 真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 “清词三大家〞。词风接近李煜, 清新自然,隽永超逸。有?通志堂 集??饮水词?。
古诗小擂台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第二 句中的“欲作家书〞, 一下 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 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这平 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 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古诗小擂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复恐匆匆说不尽 ,
行人临发又开封 。
“复恐〞二字,对诗人的 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 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 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 他对这封“说明书万重〞家书的 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 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学习古诗的方法
•通读全诗
方 •逐字、逐句理解
法 一
•读懂全诗的意思
•背诵、默写诗
方 •理解重点词、不理解词 法 •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烈思乡情深深的震撼了我们。
泊船瓜洲
钟山/只隔/数重/山。
【宋】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
京口/瓜洲/一水/间,
明月/何时/照我/还?
A
秋思
——[唐]张籍
B

秋 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①。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②临发又开封③。
PART ONE
全词共出现几种意象?
山水代表路途的艰辛, 风雪意象思乡之情。
山、水、灯、风、雪、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2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3
想象一下,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4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深夜,将士们都住宿帐篷,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5
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油灯。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没睡着,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而又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03
不能还
02
思家切
01
此处“绿”字诗人曾想过用“到、过、入、满”,为什么诗人最后选“绿”?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添加标题
京口:今江苏镇江。
添加标题

《古诗词三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古诗词三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风雪声搅碎了 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反复: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动态描写
点明旅途的方向。
静态描写 壮观的军队驻扎图
风一更,雪一更, 动态描写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对比
反复:突出塞外狂风卷地, 铺天暴雪的情景。
五年级上册 人教版
诗中有画
诗 词
句中含情


王维
字摩诘,号摩 诘居士,世称“王 右丞”,唐代著名 诗人、画家。被称 为“诗佛”。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
走近作者
张继
字懿孙,汉族, 襄州人。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 事雕琢,比兴幽深, 事理双切,对后世颇 有影响。
纳兰性德 吴然
字容若,号 楞伽山人。清代 词人,其词在中 国词坛上享有很 高声誉。
深夜不眠的原因 写尽作者的孤寂和伤感。
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
《长相思》
这首词描写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 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的状态, 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了浓烈的 羁旅怀乡之情。
主题思想
一、把下面的词义和对应的词语连起来。
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女
尽。
夜泊
洗衣物的女子。

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才,而朝廷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 才,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主题思想
《己亥杂诗》描写了当时社会政 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 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这三首诗里的意象分别有哪些?三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意象:指包含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形象,它是诗歌表情达 意的最小单位,也是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形象化体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词三首》【精华版】PPT课件(完整版)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词三首》【精华版】PPT课件(完整版)

词人和将士们身在征途之中。
“身”点明行进的方向,突 出了身心分离之苦。
从北京到山海关,即使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行驶也需要三个 多小时。古代交通不便,将士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很辛苦。
想象将士们“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你想到 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崇山峻岭 悬崖峭壁

波涛滚滚 巨浪滔天
课堂小结
• 诵读了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张继的 《枫桥夜泊》
• 学习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课堂演练
判断对错。
1.王维和张继都是唐代诗人。
(√)
2.《山居秋暝》颔联写的是自然景物。 ( √ )
3.《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指的是今天的苏州。
(√ )
第二课时
长相思
观察《长相思》和前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先看下面的资料,再品读尾联,想一想:此时 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中年的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 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 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 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 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 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将士们行军的遥远与艰辛。
“千帐灯”让你想象到了一幅什么画面?
朗读指导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边读边想象行军队伍的壮观, 征途中的艰辛,缓慢而深情地读。
品读下阕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 不成,故园无此声。
边读边想象:“风一更,雪一更”描绘的 是怎样的场景?
风雪交加、苦寒持续不断
06
检查、修改及反馈收集
1-仔细检查每一页内容准确性 2-邀请他人审查并提供意见反馈 3-根据反馈进行必要调整优化4-不断完善,追求卓越品质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古诗词三首ppt人教部编版共37张PPT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古诗词三首ppt人教部编版共37张PPT

-9-
1.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 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 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 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 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 了。
-24-
课堂小结: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 郁哀愁。李白在愁苦时写下了“白发三千丈,缘愁 似个长”,孟浩然在愁苦时也写下了“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的诗句,请大家课后去收集更多有 关愁苦的诗句,用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5-
长相思
“长相思”既是 这首词的题目,也 是词牌名。长相思 分为上阙和下阙两 个部分,内容多为 思念家乡或者思念 亲人。
-16-
解题
夜:夜晚;泊:停泊。 “枫桥夜泊”的意思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 边。
泊 寺
-17-

-18-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19-
1.再读古诗,用一个字来表达你此刻的感受, 你想到的是什么呢?
愁 2.在诗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么?并用笔把它圈出来。 看到“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 ,听到“乌啼、钟声”。
-26-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代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儿子,被 称为满清第一词人。他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曾两次随康熙 皇帝远行。
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 白山的途中写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三首-PPT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三首-PPT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 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 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 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 “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 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 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 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 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 句。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 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 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 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 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将 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 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乡愁: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 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 此声。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 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 起了灯。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 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 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 风朔雪之声的。
王安石曾于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遭到大 官僚的反对,没几年就被罢官了。后来又被重新任 命为宰相。
这首诗是他再次上任离开家乡金陵,路过京口, 停留在瓜洲时写的。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翻译: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 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二是 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2024/3/2
层次梳理
明月松林

山居之景
(动静结合) 明月清泉

清幽

秋 暝
浣衣之女
(隐居)
山居之人
(以动衬静)
渔舟之人
2024/3/2
主旨概括
此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柔和美好的风光和 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__山__水__田__园____ 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2024/3/2
2024/3/2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
2024/3/2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024/3/2
注释: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喧】声音喧哗。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尽。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
2024/3/2
泊船瓜洲
王安石
2024/3/2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们的心理。夜的 静谧更显出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睡意全无,思乡之情油然 而生。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乡的温暖、宁静和 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是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 乡之情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 船桨。
怪生:怪不得。
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诗,你好像看到了 什么?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 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 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 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 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们 就一起来试试吧。
篙 (gāo)(竹篙)
棹 (zhào) (棹竿) 媪 (ǎo)(翁媪) (剥开) 剥 (bāo)
牧蓑遮
醉媚锄剥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字洞宾, 唐代京兆人。咸通举 进士,曾两为县令。 值黄巢起义,携家入 终南山学道,不知所 终。是传说中的逍遥 大仙。
横野:辽阔的原野。 笛弄:吹笛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 上的防雨工具。 卧月明:睡在月光下。
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大词 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 省济南市)人。出生于金人占领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 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 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其爱国词多抒 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 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 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其 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 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 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笔调轻灵, 风格清俊淡泊。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相媚好:很亲热的样子。
亡赖:顽皮。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 青草的溪边。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吴方言 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乐,是谁呢? 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突然闭口立。
【牧童——吕岩】改写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 几棵树挺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这时, 一阵风萧萧地吹过,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 时发出“刷刷”的响声,就像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 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听的“夜曲” 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原来那是 一个牧童,刚刚吃完饱饭,就连身穿的那件蓑衣也没脱, 一边吹奏着笛子,一边看着这美丽的夜景,那声声悠扬悦 耳的笛子声传遍了整个草原,给原本只有自然气息的“夜 曲”增加了一份幽雅……时间飞快地流逝着,原本明亮皎 洁的月亮现在只剩下一点微弱的暗光,“精灵”们继续演 奏着,但现在的速度比之前的更为幽雅了,而那位牧童, 拿着他那支笛子,躺在草地上安然入睡了……


1.有感情地背诵这三首词。
2.结合诗词的内容,用自己的话, 描述书中的插图。
3.草编织的外衣,
用来遮风挡雨。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 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 悠扬的越来越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 飘扬。 (多美的风光,多快活多自在的牧童啊!)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 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 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 味,传达出来了。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 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 静寂。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 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 黄桥乡洴塘村)人。他是 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 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 推为“中兴四大家”。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安仁: 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 宋时设县。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 船前进啊!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 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 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 儿,原来他们不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 使风。 (张、使风”表现出两个孩子的淘气、可爱 和天真。)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 他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 休息了。
在绿草如茵的郊野,一个孩子头戴 斗笠,身披蓑衣,在那里放牛。天晚了, 他骑着牛回家,偶尔拿出竹笛迎着晚风, 吹出几支悠扬的曲子。 回到家里,饱饱地吃一餐晚饭。天 近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露宿在明 亮的月光下面。 (作者把放牛娃的生活写得如此优美、 如此快活,目的是劝告钟弱翁与其去追 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过他这种悠 闲自在的生活。)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 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地里的杂 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溪边 趴着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 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 激昂慷慨的作品,而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 格。 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 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 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 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 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田里的杂草,二 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而那个调皮可爱的小儿子, 则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图, 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 之美和生活之趣。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词牌名,“乐”读yuè。 茅檐: 茅屋的屋檐。 吴音: 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 相媚好: 这里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 老翁、老妇。 亡赖: 同“无赖”,“亡”读wú,这 里指顽皮、淘气。
舟过安仁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 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 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 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 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 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 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 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 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 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 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 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