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本土性看人体生命的完整表达和辨证论治的终极旨归_唐_201508188pm

合集下载

中医、整体观与天人一体

中医、整体观与天人一体

中医、整体观与天人一体整体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

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社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普遍联系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达,要求人们在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时,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

人体是若干脏腑、形体、官窍组成的,而各个脏腑、形体和官窍各有不同的结构和机能,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肢解的、彼此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

因此,各个脏腑形体官窍,实际上是人体整体结构的一部分;保个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实际上是整体机能的一部分。

(1)生理上的整体性: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现;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现。

五腑一体现: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

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

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医理大概约说》-刘止唐

《医理大概约说》-刘止唐

《医理大概约说》-刘止唐《医理大概约说》-刘止唐javascript:;转载2015-02-0609:39:19钦安三书誉满天下。

而钦安曾于止唐公处求学。

现转载止唐公《医理大概约说》,以飨同道。

《医理大概约说》双江刘沅止唐著序天生人物,一团生理本无大患侵犯斯人。

而自古圣人留传医法,乃是上体天生生之德以救斯人,其法良意美,何待后人之多为计耶。

特人之有身戕贼不免则多疾病,天地气化常而不变,因人心不善而变为疾亦多。

其途即古圣所不能防也,夫医本以意而必以理为本,医书多甚,按其实犹多不合圣人,吾何所知敢言治病法耶?特承先人荫得有暇读书,反复寻味,因己身多疾,乃求得将医理略明而获效既多,又以先人所留余论证之,今书觉与古所传,似为相近亦非,遂谓能窥堂奥也好我者谓此事本不可离,如父师有疾,古人有先尝药之语孝子,岂能不求工此术,盍即先贤留遗以益后学,此公诸世亦理之,所常有从此使医有不误岂非先人所快然乎愚无以应思诸论议非自己出表先人一端之美,以尽小子之心,所不敢辞,谨出家藏本付之,手民世之大雅其不以为无谓乎,如教我不逮,感甚幸甚。

光绪三十二年岁在丙午四月男梖文谨识望闻问切捷法望而知之谓神。

如面黄。

是伤食。

面青。

是有邪心术不端。

色欲过度。

面白。

是不知保身。

亦是色欲过度。

太虚弱了。

面黑则色欲过度。

肾家太亏。

病甚重也。

面赤。

火甚。

如头昏。

眼花。

眼胀。

时时发热。

此实火也。

如面赤。

而又白又青。

便是弱症。

此当滋阴降火。

因人体以治。

亦不可祗作实火治。

闻而知之谓圣。

声音洪亮。

疾病无妨。

声哑必死。

或寒闭了。

亦哑。

无妨。

声嘶。

有痰。

声短。

元气不足。

问。

凡病。

问其起居饮食。

便知病在何处。

此非名医不能问。

常医虽问无益。

然亦要学习。

切。

只要浮沉迟数四大脉。

认得真。

知道所以然。

便好。

凡诊法。

须以关脉为主。

寸多不确。

尺亦然。

关者。

人身将有病。

此先不同。

诊之者。

己之关脉先通。

熟察其外所现。

以脉合之。

莫妙於先能通。

次要实。

如浮沉便是中部。

究在何处。

中医地球理论第1章和第2章的习题及答案

中医地球理论第1章和第2章的习题及答案

中医地球理论第1章和第2章的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简答题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答:主要两个方面:(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这种相互关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成有机的整体;(2)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必然产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的反应。

唐容川血证论原文讲解全集

唐容川血证论原文讲解全集

唐容川血证论原文讲解全集摘要:一、引言二、唐容川与血证论简介三、血证论的主要内容1.血的生成与生理功能2.血证的病因病机3.血证的诊断与辨证4.血证的治疗方法四、血证论在临床应用中的实例五、血证论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唐容川(1846-1907),原名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华阳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先驱。

他的著作《血证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血液生理、病理及诊治的医学专著,对后世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唐容川与血证论简介唐容川生活在清末民初,当时中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他发现中医对于血液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仍有不足。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他广泛涉猎古今医学典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血证论》一书。

书中详细阐述了血的生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医血液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血证论的主要内容1.血的生成与生理功能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明确提出,血的生成源于水谷精微,经过脾胃的运化、心肺的输布,最终化为血液。

血液具有营养全身、滋润肌肤、维持生理功能等作用。

2.血证的病因病机唐容川认为,血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

这些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从而引发血证。

3.血证的诊断与辨证唐容川强调,诊断血证要结合望、闻、问、切四诊,重点关注病人的面色、舌象、脉象等表现。

治疗血证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病因、病机和病情,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4.血证的治疗方法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总结了许多治疗血证的有效方法,如清热凉血、滋阴养血、活血化瘀、止血散瘀等。

他还指出,治疗血证时要注重调理脾胃、心肺等脏腑功能,以恢复气血运行的正常状态。

四、血证论在临床应用中的实例唐容川运用《血证论》中的理论,治愈了许多血液疾病患者。

如治癒一例因劳累过度导致血虚的患者,他采用滋阴养血、健脾和胃的方法,使患者病情得到缓解。

2020年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疫,这一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常见名称,是指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或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自有人类以来,疫病就伴随而生。

中华民族始终在同疫病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并在斗争中把疫病的防治和自然环境、社会人生联系在一起,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

天道、人道、医道合为一体,使得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不仅仅是疫病医学,还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包括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一种被古人称之为“生生之具”的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的疫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的疫病预防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疫病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掸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医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合理同”,密切关联。

医道作为天道与人道在自然与人之间的体现者和践行者,从知行合一的实践层面把天道与人道中许多抽象的理念体现出来。

因此,要理解天道和人道合一的思想,就应当对医道有所了解,否则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只能够停留在一个抽象的哲学理论层面。

中医基础理论学霸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学霸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学霸笔中医主治记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特点1.整体观念:完整性:人自身统一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2.辨证论治:证:即证候=病机(本质、内涵)(1)同病异治的本质:证候/病机不同(2)异病同治的本质:证候/病机相同3.症:症状和体征,人体对疾病的反应的表象。

病:疾病。

病理变化的全过程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病理概括。

能反映疾病本质的是:证候。

补中益气汤之升阳药:黄芪、升麻、葛根、柴胡。

第三章阴阳学说1.概念:核心词:相互对立、关联有形属阴,无形为阳(联想气血,气属阳,血属阴)2.阴阳的属性:(1)相对性:(2)可分性(昼夜、五脏、四季分阴阳):比如:脾为阴中至阴;冬天为阴中之阴,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至阴;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水火阴阳征兆,左右阴阳之道路。

(3)可转化3.基本内容:阴阳一体观对立制约(阴平阳秘动态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互根互用(谁也离不开谁):阴在内,阳之守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以化...交感互藏(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高端项目中心消长(在一定范围内,量变):消长平衡:四季中:冬至阳生,夏至阴生,春分秋分阴阳各半;一天中:子时(半夜11点-1点)阳生;午时阴生相互转化(条件:重或极,质变)自和与平衡4.应用:(1)用于说明人体结构:背为阳,腹为阴。

(2)阐述病理变化(3)疾病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4)指导治疗:确定治则,调整阴阳。

(5)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5.确定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阴胜则寒:实寒—寒者热补其不足=虚则补之之阳胜则热:实热—热者寒之阴偏衰:阴虚虚热—补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治啥补啥)-阳中求阴(求啥补啥)阳偏衰:阳虚虚寒—补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治啥补啥)-阴中求阳(求啥补啥)代表方:金贵肾气丸、右归丸第四章五行学说1.概念:五行特性;升腾(火)、生化(土)、生发(木)五行归类:注重五音2.五行内容(1)相生:生理:母子关系异常:母病及子、子病及母、(2)相克:生理:所胜及所不胜病理:相乘(过克)、相侮(反克)(3)五行生克制化:相生相克之间的平衡。

从人的本土性看人体生命的完整表达和辨证论治的终极旨归——兼谈郑钦安中土理论思想的义蕴

从人的本土性看人体生命的完整表达和辨证论治的终极旨归——兼谈郑钦安中土理论思想的义蕴

从人的本土性看人体生命的完整表达和辨证论治的终极旨归——兼谈郑钦安中土理论思想的义蕴
唐农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
【年(卷),期】2015(038)004
【总页数】8页(P1-8)
【作者】唐农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530001 南宁市明秀东路179号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6
【相关文献】
1.从受让人角度看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类型化——兼谈我国《合同法》第51条的修改路径 [J], 刘竞元
2.从《紫颜色》看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传统的源远流长——兼谈黑人妇女的身份建构之旅 [J], 曹叔荣
3.从方言俗语看地方人性格——兼谈福州人性格对闽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J], 方允璋
4.美术工具书中的"陈半丁"--兼谈人物个案研究对美术工具书人物条目释文知识的完整性及其人文内涵的意义 [J], 刘士忠
5.从粮食和淡水看山东省的生态人口容量——兼谈人口容量的理论问题 [J], 林成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理论八议之六:辨“证”论治的哲学解读

中医理论八议之六:辨“证”论治的哲学解读

中医理论八议之六:辨“证”论治的哲学解读百余年来对中医学的捆绑,理论上主要根源于唯物论哲学,而唯物论属于还原论。

现代科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已证明,物质并非宇宙的本原和唯一实在,关系存在要比物质实体更为本始,更为丰富。

“证”为病“象”,所标示的是人之生命系统的自然整体关系,其内涵和所藏信息远大于生命系统的物质构成,并对其有统摄作用。

辨证论治不细究因果关系,却把握并合理处置了全部相关因果关系。

中医之“证”和“象”,不能还原为西医之“体”,二者属于在认识上永远不能沟通的两个层面。

中医之“证”,是独立的能够自成体系的科学领域。

问题的提出自19世纪西医传入中国,中西医之争一直延续至今。

对中医的批评比较有学术意义的,归纳起来大概有两个方面:(1)中医辨证论治不能说明发病和治愈的物质依据;(2)中医理论没有建立起明晰的因果关系。

因此,中医学不符合科学规范。

应当承认,这两项指责切中“要害”。

中医学从根本上说来,的确与西方科学体系的要求“格格不入”。

可是,几千年来中医不可取代的良好疗效迫使我们不得不提出疑问,所谓西方科学标准是不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得真理的唯一通道?中国大陆现在最通行最熟悉的认识论就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这种哲学源于西方,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比较一致。

历经百余年,各类对中医持有异议的学人,包括20世纪众多知名国学大师,20世纪将中医打入“伪科学”的“反伪”斗士,以及积极支持中医,但主张以现代科学发掘、整理、提高(实际是改造)中医,使中医“科学化”的各级官员、学科带头人,所有他们对中医的批评或希冀,不管自觉或不自觉,其理论的根基其实都出自唯物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

唯物论和还原论的局限与缺失那么唯物论是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不可超越的哲学?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老实说,即使根据唯物论的现代认识论原理,回答亦应当是否定的。

因为世界是无限的,认识没有止境,而唯物论不过是西方文明曾经流行过的宇宙观之一。

现代科学,量子物理学、生命科学、广义心理学、信息科学、系统和复杂性科学等所揭示的许多事实与结论,不断在向唯物论提出挑战,证明唯物论作为西方科学还原论的理论基础,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的本土性看人体生命的完整表达和辨证论治的终极旨归——兼谈对郑钦安中土理论思想的探讨唐农广西中医药大学1 何谓人之本土性人之本土性,指人之生命整体的本质属性在五行中属土,或曰人体生命的气化活动整体的本质属性与天地五行中的土行属性相一致。

五行者,天地间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运行属性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此五运即五行也。

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即是说,人体与天地万物一样,本身亦具有五行。

人之生命整体的本土性本质,要求人体自身五行之气化活动的结果,乃是以完成人之生命的土的属性的完整表达为目的。

2 《内经》关于人之本土属性的线索《素问·五运行大论》和《素问·五常政大论》二篇有用五行归类“五虫”的具体论述,诸如属木之毛虫,属火之羽虫、属土之倮虫、属金之介虫、属水之鳞虫。

古人用虫泛指动物,包括人类。

人在天地六合之内,不离于“五”,那么,人属五虫中哪一类呢?《大戴礼记·易本命》中有如是启示:“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

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

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

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

有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

”依以上《素问》二篇及《大戴礼记》所述,人自非毛虫,非羽虫,非甲虫,非鳞虫,人自然是倮虫,乃倮虫之长,而倮虫属土。

故可以说人整个的属于土,或曰整体属土。

而人体自身亦有五行,意味着人体自身的五行的运行是建立在人整体属土的基础之上的,即人体自身之五行可谓土之木,土之火,土之土,土之金,土之水。

依此,以五行类属的人体各脏腑的气化功能,其以土为基础,以土之性为人体生命的最终表达以回归生命的本质便是自然之事。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此描述了土法天地而长万物的功用,反映出中土脾胃在人之生命中的核心作用与地位。

由于五行乃阴阳二气不同的气化交感状态,故欲探讨人之本土性,必从阴阳二气的交感活动入手。

《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平人即正常之人,即以阴阳图1:五虫五行属性图图2:土基础上的人体五行图言,正常人体生命的基本特征便是“阴阳匀平”,而“平”者正乃土之性,所谓木在温,火在热,金在凉,水在寒,土在平,自然而然。

人之生命活动出现异常,《素问·至真要大论》给出的原则即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而察阴阳,必审水火,所谓“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曰人之气化活动欲“阴阳均平”,首要条件必是水火既济。

本文将以阴阳水火交感交济的状态为重点,深入探讨人之本土性以及中医辨证论治的终极旨归。

历代医家中,以阴阳水火交感交济状态讨论人体生命现象深刻而完整,且具高度自洽性者,首推郑钦安。

3 关于郑钦安的中土理论思想清末郑氏钦安,医中翘楚,其“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之思想发前人之未发多矣,真正开中医扶阳一派先河。

郑氏学问的特别之处,还在于深刻阐明了人身先后天的本质内涵及人身先后天立极的体用合一性,昭示出人体生命本质的本土属性。

3.1 郑氏关于人体先后天及先后天立极的认识关于人体的先后天及先后天之立极,郑氏是如何认识的呢?郑氏曰:“乾分一气落于坤宫,化而为水。

阴阳互根,变出后天坎离二卦,人身赖焉。

二气往来,化生中土,万物生焉,二气亦赖焉”(《医理真传·真龙约言》)。

此处言之乾坤坎离为《周易》八个经卦中的四个卦象,未提及的尚有震巽艮兑四个卦象。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乃是以《周易》的八个经卦代表天地中的基本类象的。

所谓类象者,即天地中所有物象之基本归类也。

其中乾卦(☰)代表天,纯阳也;坤卦(☷)代表地,纯阴也。

乾坤二卦为其它六卦之父母,即其它六卦皆乾坤二卦相互交感而生出,为六子卦也。

故郑氏又曰:“先圣恐人不明,故画卦以明阴阳乾坤称为先天,六子乃为后天”(《医理真传·卷三》)。

六子卦中,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坎离二卦在乾坤二卦的交感中,禀其正中之气而生,独得乾坤性情之正,而其它子卦得乾坤性情之偏。

由于人禀天地坎离中正之气而生,故郑氏讨论人体生命活动是以坎离水火二卦为根本下手处的。

对郑氏上文的描述,我们可以解读为:乾天分一气落入坤地之中,成为先天坎水,内蕴乾坤二气赋予的元阴元阳。

先天坎水在开阖变化中,生出后天坎离二气,斯二气为人身之所依赖。

后天坎离二气往来,化生了中土,斯土一成,则万物赖之生长,坎离二气亦赖之以运化和滋长,后天世界成矣。

而先天坎水是如何开阖变化,生出后天世界的,后文还将详加阐述。

我们可以此为线索,弄清人之生命具体的先后天问题。

郑氏依“男子禀乾之体,女子禀坤之质”,认为人之父母即乾坤也。

其曰:“父精母血中之真气,合而为一,即太极真体,先天祖气根源。

”又曰:“先者何?人身立命之祖气也。

祖气,即父母真气浑而为一者也,性命由此立”(《医法圆法·卷四》)。

因此,虽然乾坤天地为万物共有的先天,但就具体的人而言,人之先天者,乃是由父精母血浑而为一的真气,或曰人生命之胚胎也,亦可说是内蕴元阴元阳的先天坎水。

而先天立极呢?郑氏曰:“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

……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

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医理真传·卷一》)。

很明显,人之先天立极,乃乾元一气也,人之生命的极点在此。

这里欲补充说明的是,人之先天坎水内蕴的元阴元阳,或曰一团真气,由于为乾坤父母所赋予,故亦可说先天立极在于元阴元阳。

而倘以元阴元阳为先天之立极,为什么郑氏又强调先天立极在乾元一气呢?这正是郑氏的深刻之处,亦关乎中国传统的本体论。

《周易·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此处乾坤之主从关系很明确,即坤顺承天。

故以乾元一气立极,理当如此。

其实,扶阳学派“阳主阴从”的观点亦滥觞于斯。

接下来,人之后天呢?郑氏曰:“后者何?人身血肉躯壳也。

”故说人出生后的整个身体的血肉躯壳全属后天。

那么,人之后天又何以立极呢?郑氏认为:“天之功用,全在于地。

地生万物,故曰土为万物之母。

人身躯壳,包藏百脉、脏腑、经络、骨节,不易乎地,故曰脾为后天。

”(《医法圆通·卷四》)而郑氏更直接的说法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后天既以中土立极,三焦亦各有专司,分之为上中下,合之实为一元也”(《医理真传·卷二》)。

因此,按郑氏的观点,人之后天从中土脾胃立极无疑3.2 关于坎离二卦与人体先后天立极的关系的说明虽说郑氏以乾元一气为先天立极,但又曰“坎离为人生立命之根也”(《医理真传·卷一》);虽说郑氏以中土脾胃为后天立极,但却曰“婴儿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十月功圆,性与命立,打破一元,坎离立极”(《医理真传·卷四》)。

而前面亦提及“后天坎离二卦,人身赖焉。

二气往来,化生中土,万物生焉,二气亦赖焉”。

因此,禀天地乾坤中正之气而生的坎离二气于人之生命是非常关键的。

虽然先天坎水为乾元一气落入坤宫生成,但其只浑然一气,乃种子也,是“太极真体”,欲变化发展为后天生命,必须依靠其进一步生出的坎离二气的往来交感,化生中土后才能实现。

具体到人身而言,父精母血之真气合一而成之先天坎水,虽内蕴有元阴元阳,但毕竟是浑为一气的“太极真体”,斯“太极真体”在人为先天,但于天地乾坤二卦仍是后天,故此“太极真体”内蕴的元阴元阳需在乾坤二卦的进一步交感作用下,化为人之后天坎离二卦才能启用。

此坎离中之阴阳禀于先天坎水之元阴元阳,而实肇自于乾坤二元。

故坎离中阴阳即先天元阴元阳之用,亦实为乾坤之用也。

可以说,坎离是先天里的后天,后天里的先天。

因此,我们说先天之元阴元阳,亦可谓坎离中之阴阳,二者是等效的,一体一用而已。

故郑氏强调“坎离为人生立命之根也”,厥有旨哉!由于坎离二气的先天性,先天真阳即坎中真阳也,即坎中一阳,肇自乾元;先天真阴即离中真阴也,即离中一阴,肇自坤元。

故以人与天地相参之立场言,人体阴阳二气的交感活动,非人之后天中肾为水、心为火的阴阳活动,而实指坎离之真阴真阳的活动,即坎中“一阳发动,起真水上交于心”,离中“一阴初生,降心火下交于肾”,而“一升一降,往来不穷,性命于是乎立”(《医理真传·卷一》)。

故郑氏曰之“今人着重在后天坎离之阴阳,而不知着重坎离中立极之阴阳”(《医理真传·卷三》),其中“坎离中立极之阴阳”,便指先天元阴元阳也。

此层关系昭然,则人之本土性的整体表述即可顺理成章矣。

3.3 关于人身先后天之体用合一性的认识郑氏认为:“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先天立命,后天成形;形合乎命,命合乎形,神宰乎中,性命乃成。

合之则生,散之则亡。

”(《医法圆通·卷四》)郑氏在此强调的是先后天体用的不可分离所显示的合一性。

先后天体用的合一实质上就是先后天立极的合一,虽说人体先天立极为乾元一气,但就阴阳用的层面而言,亦可谓此立极在于先天坎水所蕴之元阴元阳二气,或曰坎离二气,而人之后天立极在于中土脾胃。

那么,人体先后天立极是如何合一的呢?我们先看看郑氏关于人体先天二气与后天五行的关系以及后天五行中土的作用和地位所提供的线索。

《医理真传·卷四》曰:“五行不出二气之中,二气即在五行之内,二气乃人身立极主宰,既生五行,又以五行为归。

然五行之要在中土:火无土不潜藏,木无土不植立,金无土不化生,水无土不停蓄。

故曰:土为万物之母,后天之四象咸赖焉。

不独后天之四象赖之,而先天立极之二气,实赖之也。

”这里反映两层意思,一是先天立极之二气,既为后天五行的生成来源,又完全融入到后天五行之中。

此与郑氏在《医法圆通·卷四》所言“先天一气,造成五官百骸,后天也,先天一气即寓于中”的精神是一致的。

二是土既是后天金木水火四象的基础,又为先天立极之二气之所赖。

因此,先天立极之二气和后天立极之中土对于人之后天生命运动都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此先后天立极又是如何直接联系的呢?郑氏继曰:“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

后天专重脾胃,人日饮食水谷入脾胃,化生精血,长养神气,以助先天之二气。

二气旺,脾胃运行之机即旺,二气衰,脾胃运行之机即衰;然脾胃旺,二气始能旺,脾胃衰,二气亦立衰,先后互赖,有分之无可分,合之不胜合者也。

”(《医理真传·卷四》)显然,这里指的是先后天在功用上的合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