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氯丙烯
常见VOCs物质

1,1,1-三氯乙烷
122
1,1,2-三氯乙烷
123
五氯乙烷
补充
甲基苯
补充
固体类的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
补充
醋酸乙酯(乙酸乙酯)
补充
1,4-丁二醇
补充
二甲苯
补充
甲苯二异氰酸脂(TDI)
补充
季戊四醇
常见油品(混合物)的VOCs物质
序号
油品名称
1
原油
2
汽油
3
轻石脑油
4
重石脑油
5
航煤
6
柴油
7
烷基化油
常见
序号
有机化学品名称
1
甲醇
2
乙腈
3
环氧乙烷
4
乙醇
5
甲酸
6
丙烯腈
7
丙酮
8
环氧丙烷
9
醋酸
10
甲酸甲酯
11
异丙醇
12
正丙醇
13
乙二醇
14
氯乙烯
15
氯乙烷
16
环戊二烯
17
异戊二烯
18
环戊烷
19
丙烯酸
20
甲乙酮(2-丁酮)
21
四氢呋喃
22
异丁醛
23
正丁醛
24
异戊烷
25
N,N-二甲基甲酰胺(DMF)
26
二乙胺
27
甲酸乙酯
28
乙酸甲酯
29
异丁醇
30
正丁醇
31
丙二醇
32
甲缩醛
33
3-氯丙烯
34
苯
35
吡啶(氮苯)
PID光电离子传感器可以测的气体种类

C7H12O2
Butyl mercaptan
丁硫醇
C4H10S
Butylamine, 2-
丁胺,2-
C4H11N
Butylamine, n-
丁胺
C4H11N
Camphene
莰烯
C10H16
Carbon disulfide
二硫化碳
CS2
Carbon tetrabromide
四溴甲烷
CBr4
C4H10S
Diethylamine
二乙胺
C4H11N
Diethylaminoethanol, 2-
Di-Et-aminoethanol
C6H15ON
Diethylaminopropylamine, 3-
Di-Pr-aminoethanol
C7H18N2
Diisobutylene
二异丁烯
C8H16
Diisopropyl ether
表氯醇
C3H5ClO
Epoxypropyl isopropyl ether, 2,3-
Iso-Pr glycidyl ethe
C6H12O2
Ethanol
乙醇
C2H6O
Ethanolamine
乙醇胺
C2H7NO
Ethoxyethanol, 2-
乙氧基乙醇1,2-
C4H10O2
Ethyl (S)-(-)-lactate
PID
Gas Name
Gas Name
O
Acetic Acid
醋酸,乙酸
C2H4O2
Acetic Anhydride
醋的醋酐,碳酸丙烯酯
C4H6O3
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31021--3-氯丙烯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3-氯丙烯;α-氯丙烯;烯丙基氯化学品英文名:3-chloropropene;α-chloropropene;allyl chloride企业名称:生产企业地址:邮编: 传真:企业应急电话:电子邮件地址:技术说明书编码: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纯品混合物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3-氯丙烯107-05-1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3.1类低闪点液体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急性中毒高浓度对皮肤粘膜具有刺激性,并有轻度麻醉作用。
接触者觉咽干、鼻子发呛、胸闷,可出现头晕、头沉、嗜睡、全身无力等。
脱离接触,一般很快恢复。
尚未见到症状更加严重的中毒病例。
溅入眼内,出现流泪、疼痛等严重眼刺激症状。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引起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
出现手足麻木,小腿酸痛力弱,四肢对称性手套袜套样分布痛觉、触觉、音叉振动觉障碍。
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神经-肌电图示神经原性损害。
环境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
食入:饮水,禁止催吐。
如有不适感,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硝酸、发烟硫酸、氯磺酸、乙烯亚胺、乙烯二胺、氢氧化钠剧烈反应。
在火场高温下,能发生聚合放热,使容器破裂。
在硫酸、氯化铁、氯化铝存在下能发生猛烈聚合,放出大量热量。
蒸气比空气重,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氯化氢。
灭火方法: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灭火。
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合成新方法的研究

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合成新方法的研究李季;杨春晖;张磊;杨恺;邵韦【摘要】为提高产率、降低成本,以3-氯丙烯和三甲氧基硅烷为原料、水合三氯化钌为催化剂进行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一步合成反应,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浓度、原料的加料方式、反应时间、原料的配比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80℃、钌催化剂质量分数63 μg/g、3-氯丙烯向三甲氧基硅烷中滴加方式、三甲氧基硅烷/3-氯丙烯的物质的量比为1.2~1.4,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可以得到最高产物收率为96.7%.【期刊名称】《材料科学与工艺》【年(卷),期】2011(019)002【总页数】5页(P135-138,143)【关键词】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硅氢加成;3-氯丙烯;三甲氧基硅烷【作者】李季;杨春晖;张磊;杨恺;邵韦【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3.3硅氢加成反应是含Si—H键的化合物与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加成反应[1-2],通过该反应,可以制得含Si—C键的有机硅单体或聚合物[3].Si—C键的形成在有机硅化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以碳为主的有机基团与硅元素通过Si—C键的结合赋予了硅元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使得这一存在于无机化合物中的元素具备了广泛的有机化合物工业应用前景[4-5].目前,工业生产中硅氢加成反应多用Speier[6]催化剂和Karstedts[7]催化剂,这2种催化剂都是以价格昂贵的铂为活性中心,导致生产成本较高,并且以铂为催化中心的催化剂对于一些硅氢加成反应来说在选择性和转化率上并不是最优的选择[8],比如含氢烷氧基硅烷与烯丙基衍生物的加成反应就有更好的选择[9].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本身是较好的硅烷偶联剂和室温硫化硅橡胶交联剂及增黏剂,同时由于氯丙基烷氧基硅烷的原料3-氯丙烯是较简单的工业原料,氯原子易转化为其他官能团,所以又是制备各种用作硅烷偶联剂的氨基、巯基和甲基丙烯酰氧基、羧烃基、羟烃基等有机硅烷的主要中间体[10-13].目前,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工业生产方法是首先由3-氯丙烯与三氯氢硅进行硅氢加成制备出3-氯丙基三氯硅烷,然后再进行醇解得到产物[14].本实验是以3-氯丙烯和三甲氧基硅烷为原料,以水合三氯化钌为催化剂进行一步合成反应,优化反应条件,提高产率,并分析各个反应条件对反应过程的影响.三甲氧基硅烷:纯度≥98%,山东曲阜万达化工有限公司生产;3-氯丙烯:纯度≥99%,上海诺泰化工有限公司;水合三氯化钌(RuCl3·3H2O):钌的质量分数为37.0%,陕西开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由3-氯丙烯和三甲氧基硅烷硅氢加成得到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其反应方程式如下:其中目标产物是(I)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副产物生成,比如(II)、(III)、其他,其他是由于反应系统中的极少量水分及高温而使含氢硅烷(三甲氧基硅烷)发生聚合产生的极少量聚硅氧烷高聚物,没有明确结构.在装有温度计、蛇形冷凝管、恒压滴液漏斗的100 mL三口烧瓶中,加入三甲氧基硅烷和对应催化剂,磁子搅拌、油浴加热、冷凝水开启,在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滴加3-氯丙烯,滴加完后保持温度,反应一段时间,停止加热,降到室温,停止搅拌.将反应后产物在常压下分馏取195~196℃的馏分.以正十二烷为内标物进行气相色谱定量测定.气相色谱仪,使用内标法进行产物的定量分析,型号GC112A,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测试条件是:SE-54填充柱(2 m×3 mm),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柱箱温度80℃,进样器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50℃,载气流速35 mL/min;红外光谱仪,型号 AVatav360,分析产物的官能团,美国Nicolet公司,测试条件为:KBr压片,测定范围4000~400 cm-1,分辨率4 cm-1;气-质谱联用仪,型号6089/5973 N,用于确定产物结构,美国Aglent生产,测试条件为:石英毛细管柱(0.25 mm×30 m×0.25 μm),柱箱开始温度50℃保持2 min,升温速率为20℃/min,柱温保持温度280℃,保持时间 5 min,气化室温度300℃.2.1.1 产物的质谱分析图1为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标准质谱图,图2为产物的质谱图,其各种峰非常吻合地相对应,因此认为所合成产物为目标产物.产物的主要碎片结构解析如表1所示.2.1.2 产物的红外分析图3为原料3-氯丙烯、三甲氧基硅烷与合成产物的红外图谱,对比可看出在合成产物的图谱中,3 090 cm-1处对应的 CH2非对称伸缩吸收峰和2 987 cm-1处对应的 CH2对称伸缩吸收峰消失,2 945 cm-1处的吸收峰为C—H吸收峰,2 842 cm-1处为 Si—OMe吸收峰,对应的2 201和878 cm-1处的Si—H特征吸收峰消失,1 644 cm-1处为C C伸缩吸收峰基本消失,在1 270和817 cm-1处出现了典型的Si—C特征吸收峰.由此可知3-氯丙烯和三甲氧基硅烷发生了硅氢加成反应.2.2.1 催化剂浓度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固定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4 h、原料配比为1∶1,按照3-氯丙烯向三甲氧基硅烷滴加的加料方式,研究了催化剂质量分数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见,当Ru的质量分数为7 μg/g时收率为43.9%,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大产物收率也随之增大,Ru的质量分数在63 μg/g时达到最大收率92.5%,之后再增加催化剂质量分数,产物收率不再明显增加反而会微量降低,这是由于当Ru离子浓度过大时随着温度增加会导致离子团聚发生沉降现象,大量的Ru离子脱离了反应体系而失效,并且增加副产物的生成,同时有较深颜色,大量Ru离子的存在对产物的后续纯化带来较大难度,所以选择催化剂质量分数在60~65μg/g为宜.2.2.2 反应温度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固定反应时间为4 h、原料配比为1∶1,按照3-氯丙烯向三甲氧基硅烷滴加的加料方式,催化剂质量分数为63 μg/g,研究了反应温度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见,反应温度对产物收率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当反应温度在20~35℃时,反应基本不发生,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反应效率加大,当反应温度到达80℃时可达到最大收率84.2%,由于原料3-氯丙烯的沸点为44~46℃,三甲氧基硅烷的沸点为83~85℃,所以反应温度不宜高于83℃,较高的温度会使两种反应原料大量的处于回流状态而减少了在催化体系中的接触几率,直接导致反应收率的降低,并且随着反应温度的增高副产物会大量增加,同时产生的聚硅氧烷类高聚物含量也越多[15].所以反应温度选择在70~80℃为宜.2.2.3 加料方式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固定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 h、原料配比为1∶1、催化剂质量分数为63 μg/g,研究了加料方式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原料的不同加料方式对产物收率有明显影响,首先是3-氯丙烯与Ru源催化剂混合再进行三甲氧基硅烷滴加时,产物收率非常低只有0.8%,这是由于实际起催化作用的是低价态的Ru活性中心,将烯烃首先与Ru源接触对于还原高价态Ru到低价态没有好的作用,并且烯烃双键又配位到了Ru3+周围,使得在即将催化作用时的有效催化面积减小,不利于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并且由于原料3-氯丙烯的沸点只有44~45℃,在滴加三甲氧基硅烷之前整个反应体系的温度较低,这也对于引发反应是不利的,所以产物收率较低.而首先将三甲氧基硅烷与Ru源催化剂活化再进行3-氯丙烯的滴加方式正好克服了以上2个缺点,具有较强还原能力的三甲氧基硅烷将Ru3+还原成低价态,使Ru的d轨道中电子云密度加大,增加了活性中心的活化作用,有利于硅氢化合物的氧化加成,可以得到较好的产物收率.2.2.4 反应时间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固定反应温度为80℃、原料配比为1∶1,按照3-氯丙烯向三甲氧基硅烷滴加的加料方式,催化剂质量分数为63 μg/g,研究了反应时间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当滴加完3-氯丙烯即冷却停止反应时,产物收率达到了91.8%,这说明RuCl3·3H2O催化剂对于催化3-氯丙烯与三甲氧基硅烷的硅氢加成来说有很好的催化活性,能够在滴加3-氯丙烯时进行高速的催化反应.延长反应时间并没有更高的产物收率,并且由于反应设备问题在增加反应回流时间时会使得部分原料和产物损失.2.2.5 原料物质的量比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固定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0.5 h,按照3-氯丙烯向三甲氧基硅烷滴加的加料方式,催化剂质量分数为63 μg/g,研究了原料物质的量比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6可见,加入原料3-氯丙烯(AC)与三甲氧基硅烷(TMS)的物质的量比对产物收率有明显影响,在n(TMS)/n(AC)为0.6时,产物收率为35.4%,随着比例的提高产物收率会有明显增加,当n(TMS)/n(AC)为1时达到了84.2%,当三甲氧基硅烷的量相对过量时产物收率有较大的提高,当n(TMS)/n(AC)分别为1.2和1.4时,产物收率更是达到了96.7%和96.5%.这是由于三甲氧基硅烷的过量有抑制副产物四甲氧基硅烷和氯基三甲氧基硅烷的作用,同时过量的三甲氧基硅烷还会对于还原催化活性中心Ru3+从高价态到低价态有较好作用,再综合考虑成本问题可以选择n(TMS)/n(AC)为1.2~1.4为宜.1)以3-氯丙烯和三甲氧基硅烷为原料、水合三氯化钌为催化剂进行了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一步合成反应,在反应条件为温度80℃、钌催化剂质量分数63 μg/g、3-氯丙烯向三甲氧基硅烷中滴加方式、n(TMS)/n(AC)为1.2~1.4时,可以得到最高产物收率为96.7%.2)本工艺适合工业化生产.【相关文献】[1]MARCINIEC B.Catalysis of hydrosilylation of carboncarbon multiple bonds:Recent progress[J].Silicon Chemistry,2002,1:155-175.[2]HU R H,ZHA L F,CAI M Z.MCM-41-supported mercapto platinum complex as a highly efficient catalyst for the hydrosilylation of olefins with triethoxysilane[J].Catalysis Communications,2010,11:563-566.[3]GLASER P B,DON TILLEY T.Catalytic hydrosilylation of alkenes by a ruthenium silylene complex.evidence for a new hydrosilylation mechanism[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03,125:13640-13641.[4]BEDDIE C,HALL M B.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ruthenium-catalyzed alkene hydrosilation:evidence to support an exciting new mechanistic proposal[J].Journal of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04,126: 13564-13565.[5]HEWITT G W,SOMERS J J,SIEBURTH S M.Synthesis ofα-alkyl-α-aminosilanes by rhodium-catalyzed hydrosilylation of Boc-protected vinyl amines[J].Tetrahedron Lett,2000,41:10175-10179.[6]SPEIER J L,WEBSTER J A,BARNES G H.The addition of silicon hydrides to olefinic double bonds:partⅡthe use of groupⅧ metal catalys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57,79:974-979.[7]KARSTEDT B D.Platinum complexes of unsaturated siloxanes and platinum containing :3775452[P].1973-11-27.[8]MARUYAMA Y,YOSHIUCHI K,OZAWA F.Hydrosilylation of 1,4-bis(trimethylsilyl)-1-buten-3-ynes using late transition metal hydrides as catalyst precursors[J].Journal ofOrganometallic Chemistry,2000,609:130-136.[9]ZHAO J B,SUN X L,XIE B,et al.Silica-supported chitosan-platinum complex catalyst for hydrosilylation reactions[J].Reaction Kinetics and Catalysis Letters,2009,35:625-631.[10]TAKAGO T.Gaunidyl-containing organosilicon compounds:US,4248992[P].1981-02-03.[11]RAULEDER H,SEILER C D,VAHLENSIECK H J.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cyanoalkyl-alkoxysilanes:US,4876337[P].1989-10-24.[12]PARKER D K,MUSLEVE R T,HIRST R C,et al.Preparation of sulfur-containing organosilicon compounds:US,5405985[P].1995-04-11.[13]KUDO M,YANAGISAWA H,ICHINOHE S,et al.Method of manufacturing 3-mercaptopropylalkoxysllane:US,5840952[P].1998-11-24.[14]CHRISTOPH B S,KARCH R,SEEBALD S,et al.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organosllanes functionalized in the 3-:6191297[P].2001-02-20.[15]来国桥,幸松民.有机硅产品合成工艺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化学方法鉴别3氯苯烯和1氯丙烷

化学方法鉴别3氯苯烯和1氯丙烷可以使用硝酸银的醇溶液鉴别。
1-氯丙烷加热后才能产生白色氯化银沉淀,2-氯丙烯片刻后即可产生白色沉淀,而3-氯丙烯在难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沉淀产生的快慢即可鉴别。
这里利用的是卤代烃与硝酸银醇溶液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进行鉴别的。
一般:一级卤代烃需加热后才能产生沉淀,二级卤代烃片刻后产生沉淀,三级卤代烃立即产生沉淀。
在乙醇,室温条件下加入硝酸银,有沉淀的是3氯1炳希,其余两个无现象,在乙醇和加热条件下,加入硝酸银,有沉淀产生的便是1氯炳烷,剩下的便是1氯炳希…。
3-氯丙烯-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易燃
燃烧分解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闪点(℃)
-32
爆炸上限(v%)
11.2
引燃温度(℃)
485
爆炸下限(v%)
2.9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与硝酸、发烟硫酸、氯磺酸、乙烯亚胺、乙烯二胺、氢氧化钠剧烈反应。在火场高温下,能发生聚合放热,使容器破裂。遇酸性催化剂如路易斯催化剂、齐格勒催化剂、硫酸、氯化铁、氯化铝等都能产生猛烈聚合,放出大量热量。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储运条件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不宜大量储存或久存。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3-氯丙烯说明书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位:
msds查询网整理
修改说明:
其他信息:
107-05-1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高浓度对皮肤粘膜具有刺激性,并有轻度麻醉作用。接触者觉咽干、鼻子发呛、胸闷,可出现头晕、头沉、嗜睡、全身无力等。溅入眼内,出现流泪、疼痛等严重眼刺激症状。 慢性中毒:引起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出现手足麻木,小腿酸痛力弱,四肢对称性手套袜套样分布痛觉、触觉、音叉振动觉障碍。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神经-肌电图示神经原性损害。可致肝损害。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不宜大量储存或久存。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中国MAC(mg/m3):
2
前苏联MAC(mg/m3):
TLVTN:
OSHA 1ppm,3mg/m3; ACGIH 1ppm,3mg/m3
TLVWN:
ACGIH 2ppm,6mg/m3
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充装要控制流速,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3-氯丙烯-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3-氯丙烯化学品英文名:3-chloropropene;α-choropropylene;allyl chloride化学品别名:α-氯丙烯;烯丙基氯CASNo.:107-05-1ECNo.:203-457-6分子式:C3H5Cl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液体。
高度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对皮肤有刺激性。
对眼睛有严重刺激性。
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可能有发生不可逆性作用的危险。
长期暴露有损伤健康的危险。
对水生物有剧毒,使用适当的容器,以预防污染环境。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GB30000-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六部分),该产品分类如下:易燃液体,类别2;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A;特定目标器官毒性-单次接触:呼吸道刺激,类别3;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2;特定目标器官毒性-重复接触,类别2;危害水生环境-急性毒性,类别1。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造成皮肤刺激,造成严重眼刺激,可能造成呼吸道刺激,怀疑会导致预防措施:使用前取得专业说明。
在阅读并明了所有安全措施前切勿搬动。
远离热源、热表面、火花、明火以及其它点火源。
禁止吸烟。
保持容器密闭。
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和等势联接。
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采取措施,防止静电放电。
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作业后彻底清洗。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事故响应:如感觉不适,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如感觉不适,须求医/就诊。
收集溢出物。
如误吸入:将受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体位。
如接触到或有疑虑:求医/就诊。
如发生皮肤刺激:求医/就诊。
如仍觉眼刺激:求医/就诊。
脱去被污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去除/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用水清洗皮肤或淋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氯丙烯化学品安全技术说
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3-氯丙烯 化学品英文名称:3-chloropropene 中文名称2:烯丙基氯 英文名称2:allyl chloride 技术说明书编码:217CAS No.:
107-05-1 分子式:
C 3H 5Cl 分子量:76.53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健康危害:高浓度对皮肤粘膜具有刺激性,并有轻度麻醉作用。
接触者觉咽干、鼻子发呛、胸闷,可出现头晕、头沉、嗜睡、全身无力等。
溅入眼内,出现流泪、疼痛等严重眼刺激症状。
慢性中毒:引起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
出现手足麻木,小腿酸痛力弱,四肢对称性手套袜套样分布痛觉、触觉、音叉振动觉障碍。
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神经-肌电图示神经原性损害。
可致肝损害。
燃爆危险:本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硝酸、发烟硫酸、氯磺酸、乙烯亚胺、乙烯二胺、氢氧化钠剧烈反应。
在火场高温下,能发生聚合放热,使容器破裂。
遇酸性催化剂如路易斯催化剂、齐格勒催化剂、硫酸、氯化铁、氯化铝等都能产生猛烈聚合,放出大量热量。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3-氯丙烯>99% 107-05-1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
充装要控制流速,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
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不宜大量储存或久存。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中国M AC(mg/m3):2
前苏联M AC(mg/m3):0.3
TLVT N:O SHA 1pp m,3mg/m3; AC GI H 1pp m,3mg/m3
TLVW N:AC GI H 2pp m,6mg/m3
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提供安全淋
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
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不愉快的刺激性气味熔点(℃):-136.4沸点(℃):44.6相对密度(水=1):0.94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2.64饱和蒸气压(kP a ):48.89(25℃))燃烧热(kJ /m ol ):1842.5临界温度(℃):无资料临界压力(M P a ):无资料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闪点(℃):-32引燃温度(℃):485爆炸上限%(V /V):11.2爆炸下限%(V /V): 2.9溶解性: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石油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用作药品、杀虫剂、塑料等的中间体。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禁配物:酸类、碱、强氧化剂。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L D 50:700 mg /k g(大鼠经口);2066mg /k g(兔经皮)L C50:11000mg /m 3,2小时(大鼠吸入)刺激性:家兔经眼: 469mg ,引起刺激。
家兔经皮开放性刺激试验:10mg /24 小时,引起刺激。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废弃物性质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与燃料混合后,再焚烧。
焚烧炉排出的卤化氢通过酸洗涤器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危险货物编号:31021 U N编号:1100包装类别:O 51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急性毒性:
这部分暂无资料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夏季最好早晚运输。
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
严禁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
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严禁用木船、水泥船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 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3.1 类低闪点易燃液体;车间空气中氯丙烯卫生标准(G B 8775-88),规定了车间空气中该物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