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25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科学研究、环境管理、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生态环境建设、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监测与管理及环境工程规划、设计、开发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社会责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接受环境污染监测与评价、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社会责任实践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掌握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污染治理、监测与评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工程类课程知识,具备科学与工程专业所需的自然科学应用能力;

2、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污染控制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研究、管理、设计、运行的能力;

3、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工程设计的方法;

4、熟悉环境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国内外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前沿、工程技术和产业发展动态;

6、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论文撰写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设计、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管理报告书撰写能力。

7、具有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生外语水平。

8、具有良好的科研素养、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专业方向

1、环境质量控制方向:具有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法规、环境风险评价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能力,能在环境评价、环保局、规划设计院等公司工作。

2、环境污染治理方向:具有物理性污染控制、农业固废资源化新技术、土壤污染与防治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物理性污染控制、具备农业废弃物利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方面的能力,能在环保局、设计研究院、生物有机肥企业、土壤污染治理等企业工作。

四、素质与能力分析表(表一)

五、学制与学分

1.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2.学分:最低修读170.5 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32.5 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修38 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毕业条件及其他说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七、全学程时间安排总表(表二)

八、实践性教学环节(表三)

九、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表(表四)

十、主干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十一、核心课程( 课程简介,教学方法或手段,教学评价方式,教材选用等)

1、环境监测技术(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学时:54(理论课学时24,实验课学时30,其中企业人员授实验课3学时),实习学时2周

学分:3(理论课学分:1.33,实践课学分:1.67,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16),实习学分2分

课程简介: 《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课,它应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通过对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检测,准确、及时、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环境标准、水质监测、大气监测、土壤和固体废弃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以及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教学方法或手段: 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和手段的确定以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满堂灌”方式,广泛采用启发、讨论、学生展示、翻转课堂、网络课堂讲评和案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其中实验成绩占30%;课堂考勤占10%,期末考试占40%,过程考核占20%(实验操作、课堂

作业、翻转课堂等)。

教材选用:《环境监测》,奚旦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13年12月第四版。《环境监测实验》,奚旦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13年12月。

2、水污染控制工程(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学时:72(理论课学时36、实验课学时36,其中行业企业专家授课4学时)

学分:4(理论课学分2、实践课学分2,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2)

课程简介:《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其工程学方法,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对实际工程的图解能力和综合运用技能。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教学学生自觉遵守有关的工程设计标准和规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或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启发式,自学辅导式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板书和教学道具。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其中课堂测试占10%,出勤率占10%,实验设计占30%,期末考试占50%。

教材选用:《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4月第四版。

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学时:54(理论课学时30 ,实验课学时24,其中行业人员授理论课2学时)

学分:3(理论课学分:1.7、实践课学分:1.3,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1)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介绍了大气污染的排放的监控、大气污染物的传输、稀释与净化以及大气污

染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并配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及课外实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主要大气污染物控制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及环境管理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和手段的确定以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满堂灌”方式,广泛采用启发、讨论、学生展示、课堂讲评和案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其中实验课堂成绩与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占30%;课堂演讲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40%。

教材选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二版。

4、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solid waste disposal and utilization)

学时:54(理论课学时36、实验课学时18,其中企业人员授课2学时)

学分:3(理论课学分:2、实践课学分:1,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1)

课程简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为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方法、原理以及资源化技术,为今后从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面的工程技术及研究开发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教学方法或手段: 1、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慕课、翻转课堂、网络课程等。2、教学手段:多媒体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其中课堂测试占10%,出勤率占10%,实验设计占30%,期末考试占50%。

教材选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宇鹏,赵树青,黄魁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

5、环境规划与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学时:54(理论学时36,实验学时18,其中行业企业专家授课6学时,翻转课堂12学时)

学分:3(理论课学分2,实践课学分1,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3)

课程简介:本课程结合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既紧密联系又自成体系的特点,在结构安排上,将两者相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融合形成基本原理和方法篇,并按照学科体系特点,分列环境规划篇和环境管理篇,共三篇9章。在内容安排上,以反映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环境管理思想和理论发展动态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规体系、相关理论、教学基础和综合分析方法,并简明扼要地对环境规划原理与方法体系、生态规划、小城镇环境规划、农村、城市、流域和工业企业等层面的环境管理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介绍。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科学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教学方法或手段:采用多媒体授课,结合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翻转课堂和行业企业专家讲授共计18学时,占理论授课的33.3%。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分组讨论占20%,讨论成果(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40%。

教材选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版),刘利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

6、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学时:54(理论30学时,实验24学时,其中翻转课堂2学时,

行业企业授课24学时)

学分:3(理论课学分1.7,实践课学分1.3,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1.3)

课程简介: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本课程主要内容为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管理、污染源评价与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等。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教学方法或手段: 1、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教学方法为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授课时在讲解过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之后,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各种理论和方法的具体应用。2、教学手段方面,采用教师讲授方式(目的:传授知识, 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师生互动(由教师提供讨论题目,以提问方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学生自学方式(教师提供题目和有关资料,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培养创新研究能力)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其中过程考核占50%(包括考勤、课程提问、讨论发言、平时作业和小测验、实验情况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等),期末考试成绩占50%。

教材选用:《环境影响评价》,钱瑜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

十二、教学进程表(表五)

十三、辅修专业培养方案样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