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至2012年5月国内申报的一类新药
国家一类新药汇总

国家一类新药汇总★双环醇片(Bicyclol)商品名“百赛诺”,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所开发的产品,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一类抗肝炎合成创新药物。
1996年12月经卫生部批准进入临床试验,2001年9月获得原SDA颁发的新药证书及生产批准文,由北京协和药厂生产上市。
目前已在世界16个国家地区获得20年发明专利保护,国内享有12年的行政保护期。
本品是在降酶药物联苯双酯和五味子基础上,经过化学合成筛选的药物,其良好的双重机制,能清除自由基作用以保护细胞膜,并且能保护肝细胞核DNA免疫受损,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
临床显示对乙肝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安全性好,毒性小,无致突变性不良反应,适用于轻、中度慢性肝炎。
临床显示远期疗效优于联苯双酯,已成为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首选药物之一。
★爱普列特爱普列特是一种新型的5α-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1993年7月由中国药科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扬州制药厂共同协作开发,1996年,爱普列特已批准进入临床研究阶段,1999年8月获得原SDA颁发的原料药及片剂新药证书与生产批件,2001年获得转正,现已成为联环药业的主导产品,享受12年的独家生产保护期。
爱普列特能选择性抑制5α-还原酶,其抑制作用的选择性优于非那雄胺,不良反应小,是安全有效的药物,也是竞争性较强的治疗药品。
该药可抑制睾酮的转化过程,使前列腺体内双氢睾酮含量下降,导致增生的前列腺体萎缩,从而达到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人排尿困难等症状,具有安全可靠性。
该药已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恩必普(简称NBP)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和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主要成分为丁苯酞,是我国心脑血管领域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获得两项国家专利。
“恩必普”适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中风)的治疗,主要成分丁苯酞与从芹菜籽中提取的芹菜甲素结构相同。
“恩必普”按现行的注册管理办法可划分为1.1类,其原料药化学名丁苯酞,油状,最初从南方生的水芹菜及其籽中提取分离而得,现已实现化学合成。
莫西沙星调研报告

抗菌药物莫西沙星技术及市场调研报告-------药业有限公司目录第一部分调研情况概述 (4)第一节调研背景及目的 (4)第二节调研对象及内容 (5)第三节调查研究的方法 (5)第二部分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6)第一章莫西沙星概述 (6)第一节基本性质 (6)第二节项目概况 (7)一.产品研发状况 (8)二.知识产权状况 (8)三.项目申报情况 (8)四.产品性能优势 (8)五.产品市场优势 (9)第三节莫西沙星发展历程 (10)一.第一代:1962年萘啶酸 (10)二.第二代:1974年吡哌酸 (10)三.第三代:1979年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10)四.第四代::1999年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 (11)第四节莫西沙星作用机制 (19)一.主要机制 (19)二.其他可能机制 (20)第五节药理学特性及临床研究进展 (21)一.药理学特性 (21)二.临床研究与应用 (23)第二章莫西沙星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32)第一节莫西沙星生产技术研究现状 (32)第二节与莫西沙星相关的专利介绍 (38)第三章 2010年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市场结构分析 (48)第一节中国抗菌药物市场概况 (48)第二节抗感染药产业结构 (49)一.抗感染药物的产业结构分布 (49)二.抗感染药市场分布 (49)三.全身抗菌药市场分布 (50)四.2009年各类抗感染药物份额 (50)五.2009年抽样医院销售额领先的20种抗感染药 (52)第三节喹诺酮类药物产品分布和市场结构 (52)1.喹诺酮药物分类 (52)2.第三代喹诺酮特点 (53)3.第三代喹诺酮分类 (54)4.我国批准上市的国产喹诺酮药物分布 (54)5.批准过的喹诺酮进口许可证(含过期) (54)6.2009年医保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55)7.喹诺酮类药物国内市场结构 (55)第四节喹诺酮类制剂生产及销售情况 (60)第五节喹唑酮类原料药生产及销售情况 (68)一.国内喹诺酮类原料药分布及产销情况分析 (68)二.喹诺酮类原料药出口现状 (72)第四章莫西沙星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77)第一节莫西沙星市场现状 (77)一.全球销售数据 (77)二.国内销售数据 (77)第二节莫西沙星在喹诺酮类药物中的发展优势 (78)一.产品性能上的优势 (78)二.市场竞争优势 (79)第三部分结论及建议 (81)第一节结论 (81)1. 莫西沙星性能优异,市场竞争力强 (81)2. 莫西沙星具有良好的市场现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81)3. 专利即将到期仿制热潮即将来临 (81)第二节建议 (82)一.加强新药创制工作 (83)二.加强新药仿制工作 (83)三.加强新药工艺研究工作 (83)四.及时抢仿准备在先 (84)第一部分调研情况概述第一节调研背景及目的--省--药业有限公司是2002年初组建的一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是--省重点扶持发展的“双百”民营企业之一,--市“诚信民营企业”,--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新药临床研究

新药临床研究(总分:83.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总题数:54,分数:54.00)1.新药是指:∙A.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B.改变剂型的药品∙C.改变给药途径的药品∙D.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E.增加新的适应证的药品(分数:1.00)A.B.C.D. √E.解析:2.I期临床试验的内容:∙A.初步的临床药理学试验∙B.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C.初步的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D.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E.初步评价药物对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分数:1.00)A.B. √C.D.E.解析:3.化学药品第12号申报资料为样品的检验报告书,在临床研究前报送资料时可提供至少几批样品的自检报告∙A.1批∙B.2批∙C.3批∙D.4批∙E.5批(分数:1.00)A. √B.C.D.E.解析:4.药物的临床研究包括∙A.临床试验和安全性试验∙B.生物等效性试验和药理试验∙C.临床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D.安全性试验∙E.药理试验(分数:1.00)A.B.C. √D.E.解析:5.临床试验分为I、Ⅱ、Ⅲ、Ⅳ期,申请新药注册时∙A.必须进行I、Ⅱ、Ⅲ、Ⅳ期临床试验∙B.可以只进行I、Ⅱ期临床试验∙C.可以只进行Ⅱ、Ⅲ期临床试验∙D.可以只进行Ⅲ、Ⅳ期临床试验∙E.可以只进行Ⅱ、Ⅳ期临床试验(分数:1.00)A.B.C. √D.E.解析:6.药物的临床研究中要求减少研究病例数,必须经哪个单位批准:∙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B.省、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C.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共同批准∙D.卫生部批准∙E.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数:1.00)A. √B.C.D.E.解析:7.属化学药品注册分类3和4的新药,应进行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和至少100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多个适应症的,每个主要适应症的病例数不少于∙A.50例∙B.60例∙C.70例∙D.80例∙E.100例(分数:1.00)A.B. √C.D.E.解析:8.药物临床研究被批准后,应当在几个月内实施∙A.6个月∙B.12个月∙C.18个月∙D.24个月∙E.36个月(分数:1.00)A.B.C.D. √E.解析:9.新药应当进行的临床试验:∙A.I、Ⅱ、Ⅲ、Ⅳ期∙B.I、Ⅱ、Ⅲ期∙C.Ⅱ、Ⅲ、Ⅳ期∙D.I、Ⅱ期∙E.Ⅱ、Ⅲ期(分数:1.00)A.B. √C.D.E.解析:10.Ⅲ期临床试验的内容可以:∙A.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提供充分依据∙B.初步评价药物对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C.评价在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D.改进给药剂量∙E.考察药物上市后的疗效(分数:1.00)A. √B.C.D.E.解析:11.符合新药报批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参数要求的叙述为∙A.药物动力学参数均应由计算得到∙B.AUC应当用积分方程计算得到∙C.Cmax和Tmax应当使用实测值∙D.双隔室模型的动力学参数α、β具有实际动力学意义∙E.T1/2的数据不能由缓控释制剂的药动学数据得到(分数:1.00)A.B.C. √D.E.解析:12.化学药品注册分类中"改变给药途径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制剂"属于∙A.注册分类I-4∙B.注册分类Ⅱ∙C.注册分类Ⅲ-1∙D.注册分类Ⅲ-3∙E.注册分类V(分数:1.00)A.B.C.D. √E.解析:13.报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注册申报资料中需几套完整的资料∙A.1套∙B.2套∙C.3套∙D.4套∙E.5套(分数:1.00)A.B. √C.D.E.解析:14.申请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注册,一般不需要进行临床研究,需要进行临床研究的中成药和生物制品,应当进行∙A.生物等效性试验∙B.临床试验∙C.安全性试验∙D.长期毒性试验∙E.药理试验(分数:1.00)A.B. √C.D.E.解析:15.评价药物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最重要的三个药物动力学指标为∙A.AUC、V、Tmax∙B.T1/2、V、F∙C.Tmax、V、Tmax∙D.AUC、Cmax、Tmax∙E.T1/2、Cmax、Tmax(分数:1.00)A.B.C.D. √E.解析:16.为保障受试者的权益,应采取的主要措施:∙A.伦理委员会和知情同意书∙B.知情同意书∙C.伦理委员会∙D.药事委员会∙E.医疗鉴定委员会(分数:1.00)A. √B.C.D.E.解析:17.生物利用度是∙A.以药效学的实验方法研究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B.以药物动力学的实验方法研究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C.以药物动力学的实验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利用程度∙D.以药物动力学的实验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速度和程度∙E.以药效学的实验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速度和程度(分数:1.00)A.B. √C.D.E.解析:18.在申报化学药品注册分类V时,药学研究资料中可以免报的项目为∙A.7∙B.9∙C.12∙D.13∙E.15(分数:1.00)A.B. √C.D.E.解析:19.试验用药品的使用记录应包括:∙A.数量、装运、递送、接受、分配、应用后剩余药品的回收与销毁∙B.应用后剩余药品的回收∙C.应用后剩余药品的销毁∙D.数量、接受、分配∙E.数量、装运、递送、接受(分数:1.00)A. √B.C.D.E.解析:20.符合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实验要求的选项为∙A.标准曲线应当至少7个浓度组成∙B.提取回收率可以低于70%,只要证明其重复性良好即可∙C.精密度要求应当与一般的化学分析要求一致∙D.只要考虑样品在室温条件下的稳定性即可∙E.只要实验前证明了分析方法的适用性,该方法即可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分数:1.00)A.B. √C.D.E.解析:21.药物的临床研究自批准后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完成:∙A.1年∙B.2年∙C.1.5年∙D.2.5年∙E.3年(分数:1.00)A.B. √C.D.E.解析:22.在新药的人体生物利用度在试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A.受试者的生活习惯应当继续保持,不应禁烟禁酒∙B.不应禁食禁水∙C.不应进食进水∙D.应禁食不禁水∙E.应禁水不禁食(分数:1.00)A.B. √C.D.E.解析:23.新药的临床研究应当从以下单位中选择:∙A.三级以上医院∙B.三级甲等以上医院∙C.具有知名专家的医院∙D.具有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机构∙E.有教学能力的医院(分数:1.00)A.B.C.D. √E.解析:24.符合生物利用度计算公式的是∙A.绝对生物利用度F=AUCT·Div/AUCiv·DT ∙B.绝对生物利用度F=AUCT·DT/AUCiv·Div ∙C.绝对生物利用度F=AUCiv·DT/AUCT·Div ∙D.相对生物利用度F=AUCT·Div/AUCiv·DT ∙E.相对生物利用度F=AUCT·DT/AUCiv·Div(分数:1.00)A. √B.C.D.E.解析:25.Ⅳ期临床试验的目的是:∙A.为药物注册申请提供充分依据∙B.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C.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D.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改进给药剂量∙E.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分数:1.00)A.B.C.D. √E.解析:26.以下符合进行生物利用度实验的人体受试者的要求叙述是∙A.受试者只能选择男性∙B.受试者的年龄应选18~40岁的成年健康者,同一批受试者的年龄不宜超过10岁∙C.受试者的身高一般不作特别要求,但同一批受试者的身高不宜超过10%∙D.实验前并不要求禁烟禁酒∙E.受试者的实验例数应不少于100例(分数:1.00)A.B. √C.D.E.解析:27.符合药物动力学实验研究的叙述为∙A.不能用代谢产物求算生物利用度∙B.表观分布体积是指人体体液具有的确切体积∙C.多次给药的达稳态的时间由计算得到∙D.AUC应当用梯形法计算得到∙E.消除速度常数只能由静脉注射给药得到(分数:1.00)A.B.C.D. √E.解析:28.符合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实验要求的选项为∙A.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实验过程中,应当不禁水,受试者想喝多少喝多少∙B.多次给药时,受试者只要在饭前服用受试药品即可∙C.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实验只能采用男性健康志愿者,绝对不可以选用妇女、儿童或老年人∙D.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实验的受试例数为18~24例,特殊情况必须采用100例以上∙E.绝对生物利用度实验的参比制剂只要是注射剂即可(分数:1.00)A.B.C.D. √E.解析:29.新药临床研究必需经:∙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B.省、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C.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共同批准∙D.新药研究单位和药物临床试验单位签订合同∙E.药物临床试验单位同意(分数:1.00)A. √B.C.D.E.解析:30.对于新药,进行人体生物利用度试验的制剂的要求是∙A.试验制剂应是在符合GMB要求的环境下中试生产的产品∙B.试验制剂应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备的小试样品∙C.在进行绝对生物利用度实验时,参比制剂如果没有静脉注射剂则可以选用没有首过效应的制剂,例如:吸入制剂、直肠给药制剂等∙D.进行相对生物利用度实验时,必须选用相同给药途径的制剂,如没有则可以选用实验室自制样品∙E.进行相对生物利用度实验的样品不必经过国家药政主管部门批准(分数:1.00)A. √B.C.D.E.解析:31.Ⅱ期临床试验的内容:∙A.治疗作用确认阶段∙B.初步评价药物对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C.进一步验证药物对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D.初步的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E.改进给药剂量(分数:1.00)A.B. √C.D.E.解析:32.符合新药报批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设计要求的叙述为∙A.生物利用度研究的用药剂量一般与临床用药剂量一致,但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加剂量∙B.生物利用度研究的用药剂量必须按照高、中、低三个剂量分别进行研究,以考察剂量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C.两个试验周期至少应间隔受试药物的2~3个半衰期.通常间隔1~2天∙D.进行多次给药生物利用度研究时,确定稳态时间时应通过计算而得到∙E.受试期间受试者因为身体较为虚弱,进餐应当多提供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分数:1.00)A. √B.C.D.E.解析:33.以下符合进行生物利用度实验的人体受试者的要求叙述是∙A.除特殊作用的药物外,一般应选择男女各半∙B.受试者的年龄应选18~60岁的成年健康者,同一批受试者的年龄不宜超过30岁∙C.试者的体重一般不作特别要求,但同一批受试者的体重不宜超过30%∙D.实验前应停止一切药品和禁止饮酒,但并不要求禁烟∙E.受试者的实验例数一般要求18~24例(分数:1.00)A.B.C.D.E. √解析:34.临床研究中的试验药品:∙A.不得在市场上销售∙B.不得在医院销售∙C.不得在定点药店销售∙D.不得在社区药店销售∙E.不得非试验单位销售(分数:1.00)A. √B.C.D.E.解析:35.符合新药报批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要求的叙述为∙A.进行单次给药生物利用度研究时,实验前一天应当开始禁食(至少24小时),次日早晨随食物一起服用药物∙B.进行单次给药生物利用度研究时,服药4小时后统一进食,用200~250ml的温开水送服药物∙C.进行单次给药生物利用度研究时,除服药时饮用水外,实验期间不得再饮用水,以防止血药浓度波动∙D.进行多次给药生物利用度研究时,药物和食物应当一同服用∙E.进行多次给药生物利用度研究时,食物应由受试者自行决定(分数:1.00)A.B. √C.D.E.解析:36.符合新药报批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要求的叙述为∙A.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过程中,如果样品中内源性物质干扰样品的测定,但内源性物质的响应信号重复性较为一致,也可以认为该分析方法合理∙B.对生物样品进行分析的精密度可以适当放宽,可以达到15%,甚至20%∙C.对生物样品进行分析的回收率实验中,一般来说采用方法回收率和提取回收两种方法,但实际上两者的测定目的是一样的∙D.对生物样品进行分析的稳定性实验可以不必考虑冻融实验∙E.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追踪的物质必须为药物原型物质,不应追踪代谢产物或衍生化物(分数:1.00)A.B. √C.D.E.解析:37.符合新药报批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要求的叙述为∙A.选用测定样品必须为血浆∙B.采样时间越长越好,最好应持续到测定时超出测定的灵敏度为止∙C.取血时间点宜越密越好,以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D.总采样点最少不应少于10个,且分布要合理∙E.采样点的分布只需照应到分布相和消除相即可(分数:1.00)A.B.C.D. √E.解析:38.符合药物动力学实验研究的叙述为∙A.单隔室和双隔室的体内吸收百分率的计算公式应当是一样的∙B.如果药物原型在体内易于代谢,如果在测定时不能阻止代谢过程,应当尽可能测定活性代谢产物∙C.如果不能通过测定有效成分计算生物等效性的目的,应当用药效来判断,其受试者的人数应当与生物等效性试验人数相同∙D.体内外相关实验的相关系数必须要大于0.99∙E.生物等效实际是指人体吸收速度的等效(分数:1.00)A.B.C. √D.E.解析:39.当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作出修改临床研究方案、责令暂停或终止临床研究的决定时,申请人或临床研究单位如有异议,可在几日内提出意见并书面说明理由∙A.5日∙B.10日∙C.15日∙D.20日∙E.30日(分数:1.00)A.B. √C.D.E.解析:40.属化学药品注册分类1中"新的复方制剂",如长期毒性试验显示其毒性不增加,毒性靶器官也未改变,可免报的资料为∙A.22号资料∙B.23号资料∙C.26号资料∙D.27号资料∙E.28号资料(分数:1.00)A.B.C.D. √E.解析:41.新药审评合格取得试生产批文后,其试生产期为∙A.6个月∙B.10个月∙C.一年∙D.两年∙E.三年(分数:1.00)A.B.C.D. √E.解析:42.在新药监测期内使用该药品,发现有严重质量问题或非预期的不良反应,必须及时向哪个部门报告:∙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B.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C.药品不良反应中心∙D.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局∙E.药品生产单位(分数:1.00)A.B. √C.D.E.解析:43.属化学药品注册分类1和2的新药,应当进行临床实验,其中Ⅲ期临床试验的最低病例数为∙A.20至30例∙B.100例∙C.200例∙D.300例∙E.2000例(分数:1.00)A.B.C.D. √E.解析:44.符合药物动力学实验研究的叙述为∙A.隔室模型是基于将人体的各解剖部位特定划分为不同的"室"的结果,它完全符合人体的生理特征∙B.非隔室模型得到的数据并没有多少参考价值∙C.表观分布体积并不是人体确切有该体积的体液∙D.消除速度常数只能由静脉注射给药得到∙E.多次给药的达稳态的时间由计算得到(分数:1.00)A.B.C. √D.E.解析:45.符合新药报批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要求的叙述为∙A.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质连用色谱法、比色法、放射免疫法、微生物法等∙B.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质连用色谱法等,但由于精密度的原因,放射免疫法、微生物法不应选为进行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方法∙C.对分析方法灵敏度的要求是必须能够检测出经7个半衰期消除血样中的药物浓度∙D.标准曲线如果不能覆盖整个待测样品的浓度范围,可以做多条标准曲线,求出标准方程,但相关系数不应小于0.99∙E.标准曲线的浓度跨度范围不应超过10倍(分数:1.00)A.B.C.D. √E.解析:46.新药临床研究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应在多长时间内上报?∙A.24小时∙B.2天∙C.3天∙D.4天∙E.5天(分数:1.00)A. √B.C.D.E.解析:47.药物临床研究中,伦理委员会所有会议及其决议的书面记录,需保存至临床试验结束后几年:∙A.3年∙B.4年∙C.5年∙D.6年∙E.2年(分数:1.00)A.B.C. √D.E.解析:48.新药申请被国家药监局退审后多长时间后允许重新申请∙A.1个月∙B.3个月∙C.6个月∙D.10个月∙E.一年(分数:1.00)A.B.C. √D.E.解析:49.符合新药报批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要求的叙述为∙A.生物利用度的计算结果只能由血药浓度得到∙B.不能用代谢产物求算生物利用度∙C.缓控释制剂的药动学参数除一般的外,还应提供可以描述缓控释制剂特殊释放行为的动力学参数∙D.生物等效性评价采用双单侧检验,对AUC和Cmax直接进行统计分析∙E.若受试制剂的AUC的95%的可信限在标准参比制剂的95%~105%的范围内,可以认为两种制剂生物等效(分数:1.00)A.B.C. √D.E.解析:50.符合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实验要求的选项为∙A.仿制缓控释制剂生物等效性试验的参比制剂必须选用国外市售相同产品∙B.创新缓控释制剂生物等效性试验的参比制剂可以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自制普通制剂∙C.多次给药实验判断达稳态时,应当测定服药后的达峰浓度∙D.多次给药实验判断达稳态时,应当测定服药前的峰谷浓度∙E.缓控释制剂生物等效性试验的受试制剂应当选用实验室自制样品,并经药品检验所复核批准(分数:1.00)A.B.C.D. √E.解析:51.根据,于2003年申报的新药,其临床研究申请编号的形式是∙A.CXL2003XXXX∙B.CXb2003XXXX∙C.CXS2003XXXX∙D.X03XXXXX∙E.F03XXXXX(分数:1.00)A.B.C.D. √E.解析:52.新药以人为对象的研究必须符合:∙A.赫尔辛基宣言∙B."赫尔辛基宣言"和"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道德指南"∙C.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道德指南∙D.研究者制定的条件∙E.医学伦理学(分数:1.00)A.B. √C.D.E.解析:53.药物临床研究必须执行的法规GCB为∙A.《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B.《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C.《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D.《药品研究试验记录暂行规定》∙E.《药品临床研究若干规定》(分数:1.00)A.B.C. √D.E.解析:54.在申报资料项目表中的"±"指的是∙A.必须报送的资料∙B.可以用文献综述代替试验资料∙C.可以免报的资料∙D.按照说明的要求报送资料∙E.按照附件的要求报送资料(分数:1.00)A.B. √C.D.E.解析:二、B1型题(总题数:0,分数:0.00)三、通过合成或半合成方法制得的新药的临床试验A.20~30例B.300例C.100例D.1000例E.50例(总题数:4,分数:2.00)55.Ⅲ期临床试验的最低病例数(分数:0.50)A.B. √C.D.E.解析:56.I期临床试验的最低病例数(分数:0.50)A. √B.C.D.E.解析:57.Ⅳ期临床试验的最低病例数(分数:0.50)A.B.C.D. √E.解析:58.Ⅱ期临床试验的最低病例数(分数:0.50)A.B.C. √D.E.解析:四、X型题(总题数:27,分数:27.00)59.临床研究管理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有(分数:1.00)A.临床研究用药的使用由申请人负责B.研究者必须保证所有研究用的药仅用于该临床研究的受试者√C.临床研究者可根据临床需要自行改变研究方案中的用量D.研究者不得把研究用药转交给任何非临床研究参加者√E.临床研究用药可销售解析:60.药物临床研究的研究者:(分数:1.00)A.负责研究药物的使用√B.不得把研究用药物转交非临床研究参与者√C.其用法与用量应符合研究方案√D.应依据受试者药物反应及时调整药量E.应依据受试者药物反应及时调整用法解析:61.境外申请人在中国进行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研究的,应当按照本办法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申请并符合下列规定(分数:1.00)A.临床研究用药物应当是已在境外注册的药品或者已进入Ⅱ期或者Ⅲ期临床试验的药物√B.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境外申请人提出的尚未在境外注册的预防用疫苗类新药的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研究申请C.在中国进行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研究时,在任何国家发现与该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和预期不良反应,申请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D.临床研究结束后,申请人应当将完整的临床研究报告报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E.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研究取得的数据,用于在中国进行药品注册申请,必须符合《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及本办法有关临床研究的规定,申请人只需要提交多中心临床研究在中国的那部分资料解析:62.新药临床研究的审批过程中申请人的职责是(分数:1.00)A.完成临床前研究√B.填写《药品注册申请表》√C.对抽取的样品进行检验D.向所在地省级药监局如实报送有关资料√E.报送药物实样√解析:63.申请人对下述药品注册申报资料应当同时提交电子文本(分数:1.00)A.中药、天然药物:项目1、3~7、19和29 √B.化学药品:项目1、3~7、19和28C.治疗用生物制品:项目1、3~7、16、29、35和36 √D.预防用生物制品:项目1、3~7、13、15和17E.补充申请:新的药品标准、说明书及包装、标签样稿解析:64.属于化学药品注册分类3的是(分数:1.00)A.新的复方制剂B.已在国外上市销售的原料药及其制剂√C.改变给药途径且尚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制剂D.改变给药途径并已在国外上市销售的制剂√E.由已上市销售的多组分药物制备为较少组分的药物解析:65.化学药品注册申报资料项目10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包括(分数:1.00)A.纯度检查√B.剂型选择C.工艺流程D.含量测定√E.方法学验证√解析:66.多个单位联合研制的新药允许(分数:1.00)A.多个单位重复申请注册B.其中一个单位申请注册,其他单位不得重复申请√C.治疗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新药在联合申请注册批准后,每个品种可由多个单位生产D.需要联合申请注册的,应当共同署名作为该新药的申请人√E.治疗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新药在联合申请注册批准后,每个品种只能由一个单位生产,同一种的不同规格可分由不同单位生产解析:67.化学药品注册分类I至V类新药审批的一般程序是(分数:1.00)A.提供符合规定的综述资料、药学研究资料、药理毒理研究资料、临床研究资料,向SFDA申请临床试验批文√B.申办者选择或由SFDA指定具有资质的国家药品研究基地为临床研究单位√C.取得SFDA批文后进行临床研究(Ⅰ、Ⅱ、Ⅲ期) √D.提供临床研究资料及临床前研究资料,经审评合格取得试生产批文试生产期间进行药品生产质量观察及Ⅳ期临床试验,并在试生产满前3个月,提供有关资料申请转正√E.审批合格后转为正式生产√解析:68.新药临床研究的审批过程中属于国家药监局的职责有(分数:1.00)A.组织对研制情况及条件进行现场考察,抽取检验用样品B.组织药学医学和其他技术人员,对新药进行技术审评√C.填写《药品注册申请表》D.完成临床前研究E.以《药物临床研究批件》的形式,决定是否批准其进行临床研究√解析:69.新药临床研究的审批过程中属于省药检所的职责有(分数:1.00)A.对抽取的样品进行检查√B.对申报的药品标准进行复核√C.在规定的时限内将检验报告书和复核意见报送国家药监局√D.同时报送通知其检验的省级药监局√E.通知申请人√解析:70.下列何种制品必须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药品检验所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临床研究(分数:1.00)A.化学制品B.疫苗类制品√C.血液制品√D.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其他生物制品√E.境外生产的临床研究用药物√解析:71.临床研究期间发生何种情况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要求申请人修改临床研究方案、暂停或终止临床研究(分数:1.00)A.不能有效保证受试者安全√B.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C.临床试验用药物出现质量问题√D.违反GLB的有关要求E.临床研究中弄虚作假√解析:72.新药临床研究的审批过程中属于省局药监局的职责有(分数:1.00)A.对抽取的样品进行检查B.对申报资料进行形式审查√C.向确定的药品检验所发出注册检验通知√D.填写《药品注册申请表》E.将审查意见、考察报告及申报资料报送国家药监局√解析:73.在化学药品注册申报时,必须提供原料药的合法来源证明文件,其包括(分数:1.00)A.原料药生产企业的《营业执照》、《药品生产许可证》√B.原料药生产企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C.销售发票√D.检验报告书√E.药品标准√解析:74.Ⅲ期临床试验的目的是(分数:1.00)A.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B.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C.评价利益和风险关系√D.改进给药剂量E.为药物注册申请获得批准提供充分依据√解析:75.新药申报与审批过程中快速审批的确定是由(分数:1.00)A.省级药监局审查提出意见√B.省级药监局确定C.省级药监局和国家药监局均有权确定D.省级药监局和省级药检所共同确定E.国家药监局在受理时确定√解析:76.在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中属于新药的是(分数:1.00)A.中药材的代用品√B.未在国外上市销售的由中药、天然药物制成的复方制剂C.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剂型的制剂√D.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给药途径的制剂√E.已有国家标准的中成药和天然药物制剂解析:77.临床研究期间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药监局可以要求申请人修改临床研究方案、暂停或者终止临床研究(分数:1.00)A.伦理委员会未履行职责的√B.不能有效保证受试者安全的√C.未按照规定时限报告严重不良事件的√D.未及时如实报送临床研究进展报告的,已批准的临床研究超过原预定研究结束时间仍未取得可评价结果的√E.已有证据证明临床试验用药物无效的√解析:78.在化学药品注册申报资料中,资料项目2证明性文件包括(分数:1.00)A.申请人合法登记证明文件√B.原料药生产企业的《营业执照》C.申请药物或者使用的处方、工艺等专利情况及其权属状态说明√D.申请新药生产时应当提供《药物临床研究批件》复印件√E.提供原料药的销售发票解析:。
一类新药、二类新药、三类新药

二、化学药品
第一类:首创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1. 通过合成或半合成的方法制成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2. 天然物质中提取的或通过发酵提取的有效单体及其制剂。 3. 国外已有药用研究报道,尚未获一国药品管
第一类: 1. 中药材的人工制成品。 2. 新发现的中药材及其制剂。 3. 中药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 4. 复方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第二类: 1. 中药注射剂。 2. 中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3. 中药材、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4. 中药材以人工方法在动物体内的制取物及其制剂。 5. 复方中提取的有效部位群。
第二类: 1. 已在国外获准生产上市,但未载入药典,我国也未进口的药品。 2. 用拆分、合成的方法首次制得的某一已知药物中的光学异构体及其制剂。 3. 国外尚未上市的由口服、外用或其他途径改变为注射途径给药者,或由局部用药改为全身给药者(如 口服、吸入等制剂)。
第三类: 1. 由化学药品新组成的复方制剂。 2. 由化学药品与中药新组成的复方制剂并以化学药品发挥主要作用者。 3. 由已上市的多组份药物制备为较少组分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4. 由动物或其组织、器官提取的新的多组分生化药品。
生物药物分析第一章作业答案

单选题1、现行中国药典是A.1953年B.1977年C.1983年D.2000年E.2020年正确答案:E试题解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先后出版过十一版药典有1953年、1963年、1977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
现行中国药典为2020年版,所以选择E。
2、我国药典的英文缩写A.BPPC.JPD.ChPE.NF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我国药典的英文缩写为ChP。
BP为英国药典,USP为美国药典,JP为日本药局方,NF为美国国家处方集。
所以选择D。
3、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内容?A.药材及饮片B.植物油脂C.药用辅料D.成方制剂E.提取物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现行版的《中国药典》为2020年版,该版药典分为四部。
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以及放射性药品;三部收载生物制品;四部收载药典通则、药用辅料。
所以选择C。
4、药物的检验基本程序一般为()记录报告等A.取样、性状评价、鉴别、检查、含量测定B.取样、鉴别、检查、含量测定C.取样、含量测定、检查、鉴别D.取样、鉴别、性状评价、检查、含量测定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药物的检验基本程序一般为取样、性状评价、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记录报告等。
所以该题选择A选项5、根据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可采取相应的校正方法。
进行空白试验是为了校正A.方法误差B.仪器误差C.试剂误差D.操作误差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为了发现并消除(或校正)系统误差,可选用下面几种方法:对照试验、回收试验、空白试验、仪器校正、分析结果校正。
所以该题选择C。
6、以下哪个因素会造成实验的偶然误差?A.共沉淀现象B.环境温度波动C.蒸馏水不纯D.操作不熟练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偶然误差,顾名思义,它是随机产生的,不可预计的。
如实验过程中的温度、电压及平行操作的微小差异等因素都可能引入偶然误差。
从化妆品监管科学角度探讨类器官及器官芯片的发展现状、趋势与启示

药品监管科学研究专栏㊀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22YFF0711100)ꎻ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青年发展研究基金(No.2022C1)作者简介:林铌ꎬ女ꎬ博士ꎬ主管药师ꎬ研究方向:化妆品安全性评价ꎬ替代与转化毒理学ꎬE-mail:nilin@nifdc.org.cn通信作者:王钢力ꎬ女ꎬ博士ꎬ研究员ꎬ研究方向:化妆品安全性评价ꎬTel:010-67095925ꎬE-mail:wanggl@nifdc.org.cnꎻ路勇ꎬ男ꎬ博士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ꎬ研究方向:化妆品安全监管ꎬTel:010-53851515ꎬE-mail:luyong@nifdc.org.cn从化妆品监管科学角度探讨类器官及器官芯片的发展现状㊁趋势与启示林铌ꎬ张凤兰ꎬ余振喜ꎬ王钢力ꎬ路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化妆品安全技术评价中心ꎬ北京100050)摘要: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等新型体外替代模型是近年国际前沿技术和研究热点ꎬ并被逐渐应用于药品㊁化妆品领域的研发和监管中ꎬ使该类技术备受关注ꎮ本文首先简要阐释了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的基本概念㊁发展历程及技术特点ꎬ然后列举了该类技术在化妆品原料安全性㊁功效性测试中的应用场景ꎮ最后ꎬ结合国内外化妆品技术法规ꎬ对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在提升我国化妆品原料研发效能㊁支持监管决策方面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ꎬ并从监管科学角度提出了应用该类新技术时的监管建议ꎬ以期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化妆品监管提供技术储备ꎬ促进创新性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性监管科学工具ꎮ关键词:类器官ꎻ器官芯片ꎻ化妆品ꎻ原料ꎻ安全性ꎻ功效性ꎻ监管科学中图分类号:R95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2095-5375(2024)04-0352-07doi:10.13506/j.cnki.jpr.2024.04.008Discussionofthedevelopmentstatusꎬtrendandenlightenmentoforganoidsandorgan-on-chipsfromtheperspectiveofregulatoryscienceofcosmeticsLINNiꎬZHANGFenglanꎬYUZhenxiꎬWANGGangliꎬLUYong(CenterofSafety&TechnologyEvaluationforCosmeticsꎬNationalInstitutesforFoodandDrugControlꎬBeijing100050ꎬChina)Abstract:Inrecentyearsꎬnewcomplexinvitromodelssuchasorganoidsandorgan-on-chipshaveemergedattheforefrontofinternationaltechnologyandresearchꎬgraduallybeingappliedtodrugandcosmeticresearchꎬdevelopmentꎬandsupervisionwhileattractingconsiderableattention.Thisarticlebrieflyexplainsthebasicconceptsꎬdevelopmenthistoryꎬandtechnicalcharacteristicsoforganoidsandorgan-on-chips.Itthenprovidesexamplesoftheirapplicationinsafetyandeffica ̄cytestingofcosmeticingredients.Finallyꎬcombiningdomesticandinternationalcosmeticregulationsꎬitlooksforwardtofu ̄turetrendsusingorganoidsandorgan-on-chipstoimprovetheefficiencyofcosmeticingredientresearchandsupportregu ̄latorydecision-making.AdditionallyꎬitproposesregulatorysuggestionsfortheapplicationofthistypeofnewtechnologyfromaperspectiveofregulatorysciencewithanaimtoprovidetechnicalreservesforcosmeticregulationthatalignswithChinaᶄssituationandpromotethetransformationofinnovativeachievementsinscientificresearchintopracticalregulatorytools.Keywords:OrganoidsꎻOrgan-on-chipsꎻCosmeticsꎻIngredientsꎻSafetyꎻEfficacyꎻRegulatoryscience㊀㊀自«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 新«条例» )实施以来ꎬ我国化妆品监管法规体系不断完善ꎬ增加或进一步规范了关于化妆品原料管理㊁安全评估㊁质量控制和功效评价等方面的技术要求ꎬ一系列配套法规政策也逐步落地ꎬ大幅提升了我国化妆品和新原料的质量安全监管要求ꎬ推动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ꎮ新«条例»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ꎬ行业关注的焦点逐步转变为化妆品创新技术和评价工具的研发和使用ꎬ新原料筛选㊁安全评估㊁功效评价和制造工艺等多个领域ꎬ随之涌现出了一批新技术新方法ꎬ受到了广泛关注ꎮ例如ꎬ近期市场上出现的纳米化妆品及原料㊁生物活性肽类和植物提取物类新原料㊁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发酵等新技术及新工艺ꎬ也为化妆品的测试㊁评价和监管带来了比以往更大的挑战ꎮ化妆品从研发到上市销售等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中ꎬ原料的安全性和功效性评价和监管尤为重要ꎬ需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来支持其使用安全性或功效宣称的科学性㊁真实性和可靠性ꎮ用于化妆品原料的安全与功效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基于动物实验㊁非动物试验(即替代方法ꎬ包括采用离体组织或细胞模型㊁计算机模拟和理化试验等方法)㊁人体测试和消费者评价等ꎮ基于保护动物福利和伦理方面的考虑ꎬ世界范围内普遍倡导动物试验遵循 3R原则 (即替代㊁减少㊁优化原则)ꎬ且在行业新原料㊁新技术㊁新工艺的发展趋势下ꎬ促进了化妆品研发和测试的体外替代新模型不断涌现ꎮ近10至20年间ꎬ随着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工程学等技术的发展ꎬ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等新型复杂体外模型(complexinvitromodelsꎬCIVMs)不仅是当前国际前沿和科研热点ꎬ在国内外应用于药物临床前开发㊁新药进入临床试验申请(investigationalnewdrugꎬIND)和监管科学方面也已有成功案例ꎮ近年ꎬ类器官㊁器官芯片模型逐步开始应用于化妆品原料的研发和测试中ꎬ在未来更有望成为创新技术化妆品及新原料研发㊁测试的有力工具[1]ꎮ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类器官㊁器官芯片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ꎬ比较介绍了这两种模型与其他体内外模型的不同和技术优势ꎬ并列举了一些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在化妆品原料研发㊁安全和功效评价测试中最新的应用场景和实例ꎮ然后ꎬ简述了此类新技术新模型国内的研发和技术标准制定的现状ꎮ最后ꎬ结合国内外化妆品安全性功效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法规监管体系ꎬ展望了类器官㊁器官芯片应用于我国化妆品原料研发㊁安全和功效评价的未来趋势ꎬ并对此提出了切实的监管对策及建议ꎮ1㊀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的概念1.1㊀类器官㊀类器官ꎬ是由干细胞在三维(3D)培养体系中ꎬ被诱导分化㊁自组装为具有复杂空间形态的组织ꎬ与体内来源的组织或器官具有高度相似性ꎮ尽管类器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体器官ꎬ但能在结构和功能上模拟真实器官ꎬ能够最大限度地模拟体内组织结构及功能并能够长期稳定传代培养[2]ꎮ2009年HansClevers团队使用单个LGR5+肠干细胞在体外成功构建了第一个具有肠隐窝-绒毛结构的肠类器官ꎬ开启了类器官技术发展的新纪元ꎮ近十多年来ꎬ随着类器官技术不断发展ꎬ胃㊁视网膜㊁脑㊁肝㊁肾㊁皮肤㊁胰腺㊁肺㊁生殖器官及附属器等类器官被相继成功构建ꎬ现主要应用于病理生理模型构建㊁药效学筛选和毒性研究㊁化妆品原料的功效和安全性评价等领域[2]ꎮ1.2㊀器官芯片㊀器官芯片(organ-on-chips)模型的产生有赖于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ꎬ其技术核心是组织工程学和微流控技术等ꎮ器官芯片是通过将多种人源细胞培养在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的芯片中ꎬ芯片材料为细胞或微组织提供必要支撑和生长环境ꎬ甚至可以通过重构血管和神经㊁免疫系统来更好地模拟人体器官真实的生长环境ꎮ此外ꎬ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器官芯片内部的流体还为培养的组织细胞提供机械力ꎬ并在各个组织腔室间流动以提供氧气㊁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等ꎬ保证芯片内组织细胞能够长时间更好地维持活性和分化表型ꎮ除了类器官和器官芯片ꎬ近年的科研论文和科技新闻报道中也常出现 类器官芯片(organoids-on-chips) 这一名称ꎮ类器官芯片多指整合了类器官和器官芯片两者技术优势的一类微生理系统ꎬ既兼具类器官模型通量高的优点ꎬ又能利用器官芯片的生物材料和微流控技术来模拟更复杂的㊁更接近真实人体的组织器官生长微环境ꎮ但有学者认为器官芯片或微生理系统的材料本身并不适合类器官组织的诱导形成和后期维持培养ꎬ因此这一概念最初是存在争议的ꎮ随着类器官培养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成熟ꎬ减少了对细胞组织培养基的高度依赖ꎬ提高了生物材料的组织相容性ꎬ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类器官芯片模型逐步实现[3]ꎮ2㊀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的技术特点由于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ꎬ表1中汇总梳理了传统动物模型㊁2D培养细胞模型㊁3D培养细胞模型㊁类器官模型㊁器官芯片模型和类器官芯片模型各自的技术特点ꎬ通过比较研究进一步阐明类器官和器官芯片与经典的体内/外替代模型的异同ꎮ表1㊀不同评价筛选模型的技术特点动物模型2D细胞模型3D细胞模型类器官模型器官芯片模型类器官芯片模型优势①整体模型重现性好ꎻ②技术标准成熟①人源细胞一定程度上克服种属差异性ꎬ对受试物反应更敏感ꎻ②可实现受试物的高通量筛选ꎻ③可操作性强ꎬ技术标准成熟①3D立体结构培养比2D模型更接近细胞真实生长环境ꎬ更具生理相关性提高预测能力ꎻ②可实现高通量筛选ꎻ③技术较为成熟ꎬ标准可控①人源干细胞分化形成ꎬ结构和功能表达更接近人体器官ꎬ能重现不同组织结构对受试物反应的细微差异ꎬ预测能力更强ꎻ②高通量筛选ꎻ③更灵活地构建疾病模型ꎬ反映不同人种间差异ꎬ应用于个体化和精准医疗ꎻ④需要一定培养技术ꎬ现已有类器官培养和检测的成熟的试剂盒①人源组织细胞来源克服种属差异ꎬ提高预测能力ꎻ②能整合不同组织器官ꎬ模拟不同器官间的协同作用或相互影响ꎬ反映人体局部 系统对受试物的反应ꎻ③可以通过重构血管和免疫微环境ꎬ进行疾病模型构建㊁药物化妆品原料的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ꎻ④在药物开发等过程中缺乏合适动物模型时可作为替代检测模型ꎬ已有被国外监管机构接受的成功案例①整合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的技术优势ꎬ可以更好地模拟人体真实生理环境和结构功能ꎬ提高预测力的同时可进行高通量筛选研究ꎻ②缺乏合适动物模型时可作为替代检测模型ꎬ已有被国外监管机构接受的成功案例不足①种属差异性常导致模型预测力不足ꎻ②成本较高①与实际生物体差距较大预测能力有限ꎻ②成本较低①常采用生物支架培养ꎬ对细胞状态和后续测试可能产生一定干扰ꎻ②成本略高于2D细胞培养①与真实人体器官环境相比尚缺乏血液流体㊁免疫微环境等的构建ꎻ②培养成本高于传统模型ꎻ③国内外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刚起步①需要依赖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和外部的微流控㊁微泵等技术装置ꎻ②不同研发技术背景的器官芯片平台通常需经过组织培养㊁芯片和仪器操作培训后使用ꎻ③成本较高ꎬ不适用于高通量筛选ꎻ④国内外技术标准建设刚起步情况同器官芯片模型3㊀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在化妆品原料研发及评价中的应用㊀㊀化妆品原料的安全性和功效性评价不仅是原料研发的关键ꎬ更是各国化妆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部分ꎮ在全球范围内化妆品测试普遍提倡减少动物试验的大趋势下ꎬ很多国家陆续禁止了化妆品的动物测试ꎬ提倡使用体外替代方法ꎬ如细胞试验㊁计算机模拟预测和理化试验等ꎮ欧盟委员会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CommitteeonConsumerSafetyꎬSCCS)每年发布的化妆品及其原料安全性评估指南中显示ꎬ近年来SCCS一直关注能够替代动物实验的新技术方法(newapproachmethodologiesꎬNAM)[5]ꎮ类器官和器官芯片作为一类极具潜力的NAMꎬ近年在化妆品评价的领域也有广泛应用ꎮ3.1㊀化妆品原料安全性评价㊀类器官既能在体外长期培养ꎬ又能维持稳定的表型和遗传学特征ꎬ结构和功能更接近于体内器官ꎬ更适合进行特定靶器官的毒理学研究ꎮ此外ꎬ干细胞可诱导形成不同分化方向和程度的类器官组织ꎬ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不同人种㊁人体间对受试物毒性反应的差异ꎮ例如ꎬ皮肤类器官能够不仅能形成具有表皮㊁真皮和皮下脂质等全层皮肤ꎬ还包含毛囊细胞和汗腺样细胞等皮肤附属器ꎬ重构更完整的皮肤屏障功能ꎬ适用于化妆品原料的高通量毒性筛选[6-10]ꎬ如利用皮肤类器官对具有抗氧化功能的化妆品原料墨角藻黄素的功效和安全性进行研究[11]ꎮ或将纹身色素直接注射入类器官的真皮层ꎬ可导致细胞毒性和炎症因子升高ꎬ证明类器官模型在毒性测试中具有敏感性[12]ꎮ在目前众多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的人体皮肤模型中ꎬ重组人表皮模型是技术上最成熟的模型之一ꎬ已被应用于皮肤刺激性和腐蚀性测试等ꎬ已经过实验室间验证并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ꎬOECD)收录于试验指南TG439和TG431中ꎬ填补了药品及化妆品领域动物替代方法的需求缺口ꎮ在皮肤芯片的应用方面ꎬ我国科研人员研发了1种具有致密皮肤屏障的表皮芯片模型ꎬ已完成对十多种常用化妆品原料的检测验证ꎬ器官芯片产生的数据结果与动物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ꎬ有望作为皮肤刺激性筛选的替代模型[13]ꎮ皮肤芯片还可用于防晒霜中常用纳米原料二氧化钛的安全性研究ꎬ研究结果显示由石英底座构建的皮肤芯片在模拟紫外线照射及纳米材料毒性研究中具有一定优势[14]ꎮ通过构建皮肤和肝脏㊁肾脏㊁肺等其他器官的级联系统ꎬ可对化妆品原料的局部和系统毒性及体内毒性代谢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ꎬ获得多种毒代动力学参数ꎬ甚至重现人体内代谢的首过效应特征等[15]ꎮ此外ꎬ口腔黏膜器官芯片还能够模拟人源口腔黏膜组织细胞的生长㊁重塑口腔微生物存在的微生态ꎬ为评价口腔清洁类产品的原料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模型[16-17]ꎮ特别是当新技术㊁新工艺化妆品原料的评价中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时ꎬ器官芯片可为原料的局部或系统毒性评估提供更多有效的评价工具[18]ꎮ3.2㊀化妆品原料功效性评价㊀为了应对化妆品创新的未来趋势ꎬ国内外研究人员也在功效评价模型研发方面不断突破ꎬ尝试将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模型应用于化妆品原料的功效评价ꎮ化妆品原料能否穿透真皮层是评价其功效成分能否作用于局部和/或全身ꎬ以及安全性的重要因素ꎬ通常采用体外透皮吸收试验进行检测ꎮ科研人员曾采用不同脂溶性的受试物咖啡因㊁水杨酸和睾酮在皮肤芯片上进行了皮肤吸收试验ꎬ结果显示皮肤芯片模型的检测通量和结果重现性均优于传统的Franz扩散池法[19]ꎮ亦可通过皮肤芯片结合皮肤代谢转运的计算模型来评估受试物透皮吸收特性㊁扩散速率㊁在局部皮肤和人体其他器官分配蓄积的情况[20]ꎮ此外ꎬ文献中报道可通过皮肤芯片对辅酶Q10㊁姜黄素等化妆品原料的抗皱功效进行评价[21-22]ꎬ还可通过皮肤芯片模拟紫外线对皮肤细胞辐射ꎬ重现皮肤细胞老化的过程ꎬ并对新原料的抗皱功效进行评价筛选[23]ꎮ目前国内不仅已建立表皮㊁真皮和全皮模型ꎬ还通过构建黑色素皮肤芯片模型成功进行化妆品美白功效的评价[24]ꎮ此前多数器官芯片不适用于高通量筛选ꎬ而国内外科研团队均正在致力于开发的基于 器官芯片+AI 的原料快速筛选平台ꎬ鉴于AI在快速识别作用靶点和化合物毒性预测方面的良好表现和巨大潜力ꎬ该项 跨界技术 能够解放繁复的人工操作ꎬ提升试验效率和结果重现性ꎬ获得更接近人体的精准实验数据ꎬ从而提高人体试验的成功率ꎬ未来有望成为原料高通量筛选的有力工具ꎮ4㊀国内外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的发展㊁技术标准和监管现状4.1㊀国际㊀国际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相关技术飞速发展ꎬ直到2022年国际首次采纳了赛诺菲提供的基于类器官芯片试验中获得的临床前药效数据ꎬ并获批美国FDA的IND申请ꎬ迎来该技术的里程碑ꎮ这一标志性事件让制药工业界认为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有望成为突破临床前药物开发限制的革新技术ꎬ掌握这一技术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药物研发的现有周期和技术规则ꎮ这也标志着现在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的研发不是仅停留在科研层面ꎬ而是已经逐渐发展成熟ꎬ并开始为监管机构接受和认可ꎮ2022年6月ꎬ美国众议院通过的«2022年食品和药品修正案»(H.R.7667-FoodandDrugAmendmentsof2022)中ꎬ首次将器官芯片和微生理系统作为独立的药物非临床试验评估体系纳入法案ꎬ与细胞模型㊁计算机模型和动物模型等视为同等重要的研究手段ꎮ4.2㊀国内㊀我国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林炳承教授团队最初于21世纪前期开展了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细胞研究工作ꎬ初步构建了人肝微粒体芯片ꎬ并于2010年正式启动器官芯片的研究工作[4]ꎮ随后10年中ꎬ国内多家高校㊁科研院所和研发企业加入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的研发中ꎮ2023年5月我国第一个结合了基于心脏芯片进行药效学筛选的数据获得的候选药物已获批进入临床试验ꎬ拟用于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及其导致的心力衰竭ꎮ这一突破性进展也是我国器官芯片模型应用于新药研发中的里程碑ꎮ随后ꎬ又有多项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肿瘤类器官芯片进行临床前药效学筛选的创新生物药品[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㊁双特异性抗体等]成功获批IND申请ꎮ2020年ꎬ中国工程院将器官芯片评选为全球工程前沿技术ꎬ2021年初国家科技部将 基于类器官的恶性肿瘤疾病模型 列为 十四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首批重点专项ꎬ同年国家药品审评中心首次在发布的«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提到 3D细胞模型㊁类器官和微流体模型 ꎬ推荐其作为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中当缺乏合适动物模型时可采用的评价模型ꎮ国内类器官和器官芯片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ꎬ近两年我国逐渐开始发布或立项了部分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相关规范㊁团体标准或行业共识ꎮ2022年7月中国抗癌协会等联合发布了«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导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ꎬ同年由东南大学等多家单位牵头制定的国家推荐性标准 «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成功立项ꎬ以期促进药品㊁化妆品等皮肤相关应用场景的体外评价方法和工具的标准化ꎮ2023年8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等单位组织撰写的«人肝祖细胞类器官构建㊁质量控制与保藏操作指南»等3项团标正式发布ꎮ以上国标㊁团标的立项或发布ꎬ初步开启了国内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ꎬ为今后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ꎮ同时也凸显此类创新技术工具相关监管科学研究的迫切需要ꎬ建立不同层级㊁互为补充的创新 两品一械 技术标准ꎬ稳步推进 两品一械 技术支撑体系建设ꎮ5㊀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的化妆品监管科学研究及监管建议㊀㊀为了规范此类新技术新工具在化妆品及原料研发中的应用ꎬ结合我国化妆品法规和行业现状ꎬ提出了该技术在化妆品原料安全性和功效性评价中的监管建议ꎬ并阐述了其对化妆品监管科学研究的影响和启示ꎮ5.1㊀类器官及器官芯片应用于化妆品原料研发的监管建议5.1.1㊀集合多学科领域专家人才共同参与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㊀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研究是一门医㊁理㊁工新兴交叉学科ꎬ为保证相关技术标准的科学性㊁前沿性㊁实用性和普遍适用性ꎬ建议由监管部门和研发一线高校及科研单位为主导ꎬ集合企业㊁临床医生㊁行业协会㊁检验检测和委托研究机构(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ꎬCRO)的科学家等专业人才共同参与标准指南的制修订ꎬ遵循对各类技术来源的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的准入标准公平一致㊁公开透明的原则ꎬ5.1.2㊀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模型通用的质量控制关注点㊀对于类器官模型在各类应用场景下的技术监管关注点包括且不限于:①类器官培养的生物支撑材料质量控制ꎬ如基质胶质量㊁批次等相关信息及证明文件ꎬ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等ꎻ②细胞/组织/器官类似物的来源和CoA(certificateofanalysisꎬ即分析证明)文件ꎬ与临床组织或剂量的换算当量(若有)ꎻ③需对表征类器官分化程度㊁结构及功能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进行试验验证ꎻ若建立屏障结构ꎬ需对表征结构致密性和功能完整性的参数进行试验验证ꎻ④开展不少于测试试验周期的长期稳定性试验ꎬ验证指标包括表征类器官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标志物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量或细胞水平分泌量等ꎻ⑤对于应用场景下为达到试验目的所选择的一系列试验方法㊁检测指标㊁质控设置和统计学方法的科学性㊁合理性㊁特异性ꎬ以及结果评价的决策树(如有)等ꎬ应进行分析说明ꎻ⑥类器官模型测试评价结果的验证ꎬ包括结果特异性㊁准确性㊁灵敏度和可重复性ꎬ以及方法学验证所选择的阴性/阳性对照物的相关信息等ꎮ对于器官芯片模型在各类应用场景下的技术监管关注点ꎬ除了类器官的①~⑥项以外ꎬ还包括且不限于:⑦器官芯片模型整体设计外观示意图及说明ꎬ包括共培养腔室和连接微通道的数量㊁液体容积ꎬ以及液流通过互相连通的不同腔室间的顺序等ꎻ⑧芯片材料的工作温度耐受性㊁材质透光性㊁密封无菌性㊁生物相容性㊁材料对溶液及不同受试物的吸附性等ꎻ⑨芯片内氧气㊁营养物质梯度ꎬ模型系统内的流体力学计算公式计算过程等ꎮ5.2㊀类器官及器官芯片应用于化妆品原料安全性评价的监管建议5.2.1㊀研究必要性㊀在国际化妆品监管合作组织(InternationalCooperationonCosmeticRegulationꎬIC ̄CR)提出的下一代风险评估(nextgenerationriskas ̄sessmentꎬNGRA)思路框架中ꎬ推荐采用3D模型㊁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模型等CIVMsꎬ结合计算机模拟预测[如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sꎬQSAR)模型㊁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 ̄logicallybasedpharmacokineticꎬPBPK)模型等]和高通量筛选工具ꎬ评估受试物人体内暴露的情况㊁代谢特征及潜在毒性作用机制等ꎬ有助于做出更加科学的风险监管决策和早期干预方案[25-26]ꎮ在未来的化妆品评估体系下ꎬ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有潜力用于原料的安全性评估㊁剂量-毒性效应关系和安全边际值的预测㊁毒性机制研究等[27-28]ꎮ5.2.2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原料安全性评价新模型工具的技术标准指南㊀一项新技术逐渐发展成熟ꎬ再到规范化和标准化ꎬ并形成技术标准或方法指南ꎬ最终被权威监管机构收录ꎮ具体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和监管法规的要求ꎬ对模型稳定性进行表征ꎬ相关检测指标进行验证ꎬ并操作和检测技术进行标准化等ꎬ通过实验室间联合验证ꎬ最终将科研研究结果和验证试验数据转化为技术标准或方法指南ꎮ我国化妆品新原料在注册备案时ꎬ在毒理学终点的评估中认可使用动物替代方法ꎬ但对于使用替代方法的合规性做出了明确要求ꎬ如应采用整合测试和评估方法㊁方法选择的优先级等ꎮ5.2.3㊀针对创新模型工具的技术特点制定科学性㊁前沿性的技术标准指南㊀根据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以及欧盟SCCS㊁ICCR提出的当前和下一步化妆品原料风险评估框架等文件ꎬ并参考药品领域美国FDA预测毒理学路线图和EMA3Rs检测方法监管标准等文件ꎬ建议对于应用类器官和器官芯片进行安全性评价的要点ꎬ除了 5.1.2 项下质量控制通用关注点①~⑨以外ꎬ还需关注毒性靶器官的特异性标志物在基因/蛋白水平表达量㊁细胞水平分泌量的改变ꎬ以及组织器官病理学水平的改变ꎻ安全评估相关参数如NOAEL(no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ꎬ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㊁受试物毒代动力学参数(若有)㊁局部(单一组织器官)暴露量㊁(芯片内)系统暴露量等对于最终结果分析评估的重要影响等ꎮ虽然目前仍有不少毒理学家对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模型替代临床前动物毒理学试验持有谨慎态度ꎬ也许距离器官芯片和微生理系统完全取代动物试验还有一段路要走ꎬ但从化妆品风险评估框架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看到ꎬ类器官和器官芯片似乎更有希望率先成为化妆品原料风险评估数据链中重要的一环ꎬ或作为弥补创新技术化妆品和新原料的安全及功效评价中数据缺口的有力工具ꎮ5.3㊀类器官及器官芯片应用于化妆品原料功效性评价的监管建议5.3.1㊀鼓励原料功效评价新技术工具创新性研究和多维度综合评价㊀化妆品及新原料的功效宣称也是我国化妆品监管的重点之一ꎬ化妆品在上市前应对其功效宣称进行科学的评价ꎬ新原料注册备案则要求提交 功能依据资料 ꎬ而保证化妆品及新原料功效宣称有效性的基础则是采用合适的评价模型和方法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㊁建立科学严谨的功效评价体系ꎮ在国家药监局公布的26种化妆品功效宣称中ꎬ抗皱㊁紧致功效等需要开展实验室或人体功效试验ꎬ试验方法一般采用体外试验和/或人体试验ꎬ体外测试中ꎬ除了生物化学法㊁细胞生物法ꎬ未来还可能用到3D皮肤模型㊁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等新模型方法ꎮ鼓励对化妆品原料功效开展人体和非人体的体内/外多维度综合评价ꎬ有效提升功效评价和相关宣称的科学合理性㊁合规性ꎮ5.3.2㊀积极申报并开展化妆品原料功效评价新技术工具的前瞻性㊁系统性课题研究和技术标准的制修订㊀我国化妆品及新原料的功效评价研究和监管起步相对较晚ꎬ相关方法和标准尚未完善ꎮ面对技术创新和品种多元化的趋势ꎬ当前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已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ꎬ驱动业界通过创新研究陆续转化推出多项功效评价的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ꎬ体现了对于功效评价 企业自律㊁行业监督㊁社会共治 的现代监管模式ꎬ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ꎮ与此同时ꎬ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ꎬ例如ꎬ对于一些前沿技术的应用ꎬ尚缺乏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指南ꎬ对一贯坚持的监管有效性和公平性均带来了一定的挑战ꎮ此外ꎬ创新化妆品和原料功效评价的另一难点是有时缺乏合适的体内㊁外模型ꎬ特别是针对祛斑美白㊁抗皱等特殊功效机理的㊁或可能被归属为具有较高活性的新原料ꎬ其功效评价和机制研究是否科学合理更关系到其安全使用量的界定和安全性评价的要求ꎬ避免功效宣称超出化妆品的定义范畴ꎮ在功效评价模型的研发中ꎬ企业也需根据我国法规和行业现状ꎬ提前做好规划和布局ꎬ使研发成果能够应用和转化ꎮ为解决以上问题ꎬ开展前瞻性㊁系统性的科研课题和监管科学研究都将有助于我国化妆品原料功效评价研究水平的提升ꎬ促进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监管科学工具ꎬ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ꎮ6㊀结语及展望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模型可以很好地弥补化妆品行业飞速发展与检测技术方法不足之间的缺口ꎬ未来在化妆品原料的研发㊁快速筛选㊁安全和功效性评价方面有良好发展前景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下简称 中检院 )作为国家药监局直属的技术支撑单位ꎬ近年来多次与国内外高校㊁科研单位合作研究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相关技术及其在药品㊁化妆品领域的评价应用ꎮ2022年中检院主持并联合东南大学等多家机构ꎬ启动了 十四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基于化妆品和生物制品等产品检验的动物实验替代技术研究 ꎬ将构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形成的国产3D皮肤模型ꎬ并通过微流控芯片动态培养ꎬ构建具有良好生物屏障功能的体外皮肤器官芯片㊁肝-皮肤双器官芯片等模型ꎬ为应用非动物测试数据开展化妆品原料安全评估并形成体外系统性毒性整合评估策略ꎬ提供研究思路和新工具ꎬ有望实现与国际前沿技术同步甚至部分领先ꎮ同时作为监管部门ꎬ中检院也做好技术储备ꎬ根据市场环境和人民需求ꎬ时刻紧跟前沿技术发展趋势ꎬ及时发布配套技术法规文件ꎬ不断优化监管措施ꎬ以应对化妆品行业飞速发展对监管带来的挑战ꎮ参考文献:[1]㊀FILAIREEꎬNACHAT-KAPPESRꎬLAPORTECꎬetal.Alternativeinvitromodelsusedinthemainsafetytestsofcosmeticproductsandnewchallenges[J].IntJCosmetSciꎬ2022ꎬ44(6):604-613.[2]SAKALEMMEꎬDESIBIOMTꎬDACFꎬetal.Historicalevolutionofspheroidsandorganoidsꎬandpossibilitiesofuseinlifesciencesandmedicine[J].BiotechnolJꎬ2021ꎬ16(5):e2000463.。
2014年10月CFDA申报获批情况

2014年10月CFDA申报中药新药品种药品名称受理号码药品类型申请类型注册分类承办日期企业名称办理状态状态开始日期半枝莲总黄酮CXZS1400007京中药新药 52014-10-3悦康药业集团安徽天然制药有限公司在审评2014-10-28 17:00:53半枝莲总黄酮胶囊CXZS1400008京中药新药 52014-10-3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审评2014-10-28 17:00:55九味柔肝颗粒CXZS1300014京中药新药 6.12014-10-3北京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在审评2014-10-28 17:00:51苍藿平胃颗粒CXZL1400045皖中药新药 6.12014-10-17合肥创新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在审评2014-10-15 17:01:03兰花苑化痰止咳颗粒CXZL1400051黔中药新药 6.12014-10-14贵州省科晖制药厂在审评2014-10-13 11:02:47妇科参胶止血胶囊CXZS1400023粤中药新药 62014-10-11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在审评2014-10-9 17:01:282014年10月CFDA审批完毕中药药品名称受理号码药品类型申请类型注册分类承办日期企业名称办理状态状态开始日期纯康血脂胶囊CXZL1100051蒙中药新药 6.22012-02-09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审批完毕-待制证2014-10-30 10:25:58五羟黄酮CXZL1300023京中药新药 12014-01-2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制证完毕-已发批件北京市2014-10-15 13:34:21尿酸疏安胶囊CXZL1300024京中药新药 12014-01-2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制证完毕-已发批件北京市2014-10-15 13:34:22蓝芩胶囊CXZL1300091川中药新药 6.12013-12-23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制证完毕-已发批件四川省2014-10-10 15:14:34胆木叶片CXZL1300078苏中药新药 42013-12-1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制证完毕-已发批件江苏省2014-10-10 16:12:50补肺颗粒CXZL1300035津中药新药 6.12013-11-06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仁堂制药厂制证完毕-已发批件天津市2014-10-10 16:03:46桂附地黄滴丸CXZL1200056津中药新药82013-10-18天津丹溪国药研究所制证完毕-已发批件天津市2014-10-10 16:03:45海棠片CXZL1300066鲁中药新药 52013-10-15临沂山松药业有限公司制证完毕-已发批件山东省2014-10-10 15:03:25湖北海棠总多酚CXZL1300068鲁中药新药 52013-10-15山东大学制证完毕-已发批件山东省2014-10-10 15:03:26通关藤总苷CXZL1300061苏中药新药 52013-09-09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制证完毕-已发批件江苏省2014-10-15 11:07:30药品名称受理号码药品类型申请类型注册分类承办日期企业名称办理状态状态开始日期消癌平总苷片CXZL1300062苏中药新药 52013-09-09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制证完毕-已发批件江苏省2014-10-15 11:07:30仁术肠乐颗粒CXZL1300037粤中药新药 6.12013-08-09香港浸会大学制证完毕-已发批件广西壮族自治区2014-10-15 13:47:09松葛降尿酸颗粒CXZL1300043浙中药新药 6.12013-08-07浙江中医药大学制证完毕-已发批件浙江省2014-10-10 15:23:37枳朴润肠胶囊CXZL1300047苏中药新药 6.22013-07-11南京宝藿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制证完毕-已发批件江苏省2014-10-15 11:07:30藿柏胶囊CXZL1300022军中药新药 6.12013-07-08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制证完毕-已发批件解放军总后卫生部2014-10-15 14:11:12青羌颗粒CXZL1300009沪中药新药 6.12013-07-01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制证完毕-已发批件上海市2014-10-10 14:23:40蛭血通胶囊CXZL1200034京中药新药 6.12013-06-27北京和润创新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制证完毕-已发批件北京市2014-10-10 15:41:40清咽六味片CXZL1300010蒙中药新药82013-06-07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制证完毕-已发批件内蒙古自治区2014-10-10 14:30:42参蛭通心胶囊CXZL1300033黑中药新药 6.12013-04-18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诺捷有限责任公司制证完毕-已发批件辽宁省2014-10-10 16:00:26冰玉洁栓CXZS1200015鄂中药新药 6.12012-12-19武汉圣爱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制证完毕-已发批件湖北省2014-10-10 15:09:45瓜薤心通滴丸CXZL1100077黑中药新药 6.12012-07-26黑龙江新医圣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制证完毕-已发批件北京市2014-10-10 15:41:40。
新药注册申报服务指南(完整版)

目录新药注册申请基本概念 (3)一、新药申请 (3)二、新药的分类 (4)(一)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 (4)(二)化学药品注册分类 (4)(三)治疗用生物制品药品注册分类 (5)(四)预防用生物制品药品注册分类 (6)新药临床试验 (8)新药临床试验的申报与审批流程图 (8)一、新药临床试验申报与审批流程 (9)(一)受理 (9)(二)省局审查及资料移送 (9)(三)药品注册检验(生物制品)和技术审评 (10)(四)行政许可决定 (10)(五)送达 (11)(六)复审 (11)二、新药临床试验申报资料目录 (11)(一)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项目 (11)(二)化学药品申报资料项目 (14)(三)治疗用生物制品药品申报资料项目 (16)(四)预防用生物制品药品申报资料项目 (19)三、新药临床试验申报资料要求 (21)(一)对申报资料的一般要求 (21)(二)对申报资料的具体要求 (22)新药生产 (29)新药生产的申报与审批流程图 (29)一、新药生产申报与审批流程 (30)(一)受理 (30)(二)省局审查及资料移送 (30)(三)药品注册检验和技术审评 (31)(四)行政许可决定 (32)(五)送达 (33)(六)复审 (33)二、新药生产申报资料目录 (33)(一)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项目 (33)(二)化学药品申报资料项目 (36)(三)治疗用生物制品药品申报资料项目 (38)(四)预防用生物制品药品申报资料项目 (39)三、新药生产申报资料要求 (40)(一)对申报资料的一般要求 (40)(二)对申报资料的具体要求 (41)附录: (48)药品注册审批收费 (48)药品注册审批收费标准一览表 (48)原《新药审批办法》和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新药注册分类对比及收费表(中药) (50)原《新药审批办法》和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新药注册分类对比及收费表(化学药品) (51)原《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和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注册分类对比及收费表 (53)关于印发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 (55)国食药监注[2008]3号 (55)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 (55)关于印发新药注册特殊审批管理规定的通知 (63)国食药监注[2009]17号 (63)新药注册特殊审批管理规定 (63)关于印发药品注册现场核查管理规定的通知 (68)国食药监注[2008]255号 (69)药品注册现场核查管理规定 (69)新药注册申请基本概念一、新药申请新药申请(new drug application),《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的注册申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办理状态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评 在审评 在审评
状态开始时间 2010-10-18 2010-10-18 2010-10-18 2010-11-2 2010-11-2 2010-11-17 2010-11-17 2010-11-17 2010-11-17 2010-12-10 2010-12-10 2010-12-27 2010-12-27 2011-1-12 2011-1-12 2011-1-19
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序号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受理号
药品名称
注册分类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5 1.3 1.3 1.3 1.3
CXHL0900550 MRX-I片 CXHL0900549 MRX-I CXHL0900374 酮洛芬异丙酯脂质微球注射液 CXHL0900375 酮洛芬异丙酯脂质微球注射液 CXHL0900373 酮洛芬异丙酯 CXHL1000608 德立替尼胶囊 CXHL1000607 德立替尼胶囊 CXHL1000606 德立替尼 CXHL0900541 吗啉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CXHL0900542 吗啉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CXHL1000412 苯磺酸氨氯地平辛伐他汀片 CXHS1000302 左奥硝唑 CXHS1000303 左奥硝唑分散片 CXHS1000304 左奥硝唑胶囊 CXHS1000305 左奥硝唑片 CXHL1000030 甘露醇甘油注射液
序号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受理号
药品名称
注册分类 1.5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6 1.5 1.1
企业名称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 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 蓬莱诺康药业有限公司 蓬莱诺康药业有限公司 北京摩力克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摩力克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摩力克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摩力克科技有限公司 豪森医药集团连云港宏创医药公司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CXHL1000718 盐酸哌诺沙星片 CXHL1000669 阿达帕林盐酸克林霉素复方凝胶 CXHL1000675 安纳拉唑钠 CXHL1000719 盐酸依格列汀 CXHL1000720 盐酸依格列汀片 CXHL1100227 CM082 CXHL1100228 CM082胶囊 CXHL1000676 安纳拉唑钠肠溶片 CXHL1100288 马来酸吡咯替尼 CXHL1100289 马来酸吡咯替尼片 CXHL1100290 马来酸吡咯替尼片 CXHL1100291 马来酸吡咯替尼片 CXHL1000668 注射用百纳培南 CXHL1000667 百纳培南 CXHL1000247 厄多司坦氨溴索片 CXHL1000248 厄多司坦氨溴索片
办理状态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状态开始时间 2011-1-19 2011-1-19 2011-1-24 2011-1-24 2011-1-27 2011-2-10 2011-2-10 2011-2-11 2011-2-21 2011-2-21 2011-3-2 2011-3-2 2011-3-2 2011-3-2 2011-3-2 2011-4-1
企业名称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 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 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 江苏先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 江苏先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 江苏先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 江苏先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 江苏先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 江苏先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 江苏先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 北京银谷世纪药业有限公司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山东轩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CXHL0900593 舒他美 CXHL0900594 舒他美颗粒 CXHS0900296 阿德福韦酯片 CXHS0900295 阿德福韦酯 CXHS1000100 艾力沙坦酯 CXHS1000101 艾力沙坦酯片 CXHS1000102 艾力沙坦酯片 CXHS1000079 阿德福韦酯片 CXHS1000171 可利霉素片 CXHS1000170 可利霉素 CXHS1000181 草酸阿德福韦酯 CXHS1000182 草酸阿德福韦酯胶囊 CXHS1000183 草酸阿德福韦酯片 CXHS0900153 双环铂注射液 CXHS0900152 双环铂
CXHL1000180 盐酸安罗替尼 CXHL1000181 盐酸安罗替尼胶囊 CXHL1000188 琥珀酸易吡替尼胶囊 CXHL1000187 琥珀酸易吡替尼胶囊 CXHL1000186 琥珀酸易吡替尼 CXHL1000728 苹果酸他菲替尼 CXHL1000729 苹果酸他菲替尼胶囊 CXHL1000730 苹果酸他菲替尼胶囊 CXHL1000731 苹果酸他菲替尼胶囊 CXHL1000753 对甲苯磺酸噻尔非尼 CXHL1000754 对甲苯磺酸噻尔非尼片 CXHL1000755 对甲苯磺酸噻尔非尼片 CXHL1000628 苯环喹溴铵吸入气雾剂 CXHL1100047 汉黄芩素 CXHL1100048 注射用汉黄芩素 CXHL1000717 盐酸哌诺沙星
办理状态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 已经批准 已经批准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状态开始时间 2011-6-3 2011-6-3 2011-6-3 2011-6-9 2011-6-9 2011-6-10 2011-6-10 2011-6-10 2011-6-10 2011-6-10 2011-6-10 2011-6-21 2011-6-21 2011-6-27 2011-7-1 2011-7-19
CXHL0900394 托西酸贝格列汀 CXHL0900395 托西酸贝格列汀片 CXHL0900470 托西酸贝格列汀片 CXHL0900589 硫酸氢头孢地尼钠胶囊 CXHL0900588 硫酸氢头孢地尼钠 CXHL0900585 托西酸西帕替尼片 CXHL0900586 托西酸西帕替尼片 CXHL0900584 托西酸西帕替尼片 CXHL0900583 托西酸西帕替尼 CXHL1000504 他司曲洛注射液 CXHL1000503 他司曲洛 CXHS1000205 海姆泊芬 CXHS1000206 注射用海姆泊芬 CXHL1000527 注射用盐酸希明替康 CXHL1000526 盐酸希明替康 CXHL1000512 盐酸贝那普利乐卡地平片
序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受理号
药品名称
注册分类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5
企业名称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药物研究院 天津药物研究院
1.5北京圣方达隆医药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已发批件
序号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受理号
药品名称
注册分类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企业名称 盟科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盟科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 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 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湖南华纳大药厂有限公司 湖南华纳大药厂有限公司 湖南华纳大药厂有限公司 湖南华纳大药厂有限公司
序号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受理号
药品名称
注册分类 1.1 1.5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5 1.5
企业名称 山东轩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 山东轩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轩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轩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卡南吉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卡南吉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山东轩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轩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轩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办理状态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状态开始时间 2011-4-1 2011-4-1 2011-4-1 2011-4-1 2011-4-1 2011-4-11 2011-4-11 2011-4-11 2011-4-11 2011-4-18 2011-4-18 2011-4-18 2011-4-19 2011-4-19 2011-4-19 2011-5-6
办理状态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在审评 已发批件 已发批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