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心房纤颤对比单用胺碘酮治疗疗效观察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房颤临床疗效观察论文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房颤临床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036-01【摘要】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缬沙坦对房颤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我科收治的60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胺碘酮联合缬沙坦,对照组给予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观察两组左心房内径缩小情况和3、6、12个月时窦性心律维持率。
结果:观察组第6个月和第12个月左心房内径小于对照组(p0.05),但是第12个月时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 butafter12 months, sinus-rhythm-maintenance-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开放静脉通道,密切监测心率、血压,记录转复窦性心律时间、心室率及心电图等;所有患者持续吸氧。
观察组患者给予胺碘酮,第一周600mg/d,第2周减至400mg/d, 第3周减至200mg/d, 维持治疗;缬沙坦80mg/d,口服;对照组患者胺碘酮使用同观察组,美托洛尔用量为前2周25mg/d; 若血压稳定,第3周加至50mg/d。
患者治疗后每月定期复查,记录服药期间的各种反应,出现心悸、头晕、胸闷等症状者立即与医生联系,来院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血压检查。
患者每3个月查一次肝功能、胸部x线片和心电图,服药第6个月和12个月复查24h 动态心电图,计算左心房内径。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第3、6、12个月时窦性心律的维持率。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均有所缩小,窦性心律半年内维持率均超过了50%。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观察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复率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
方法 58 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 例,治疗组为胺碘酮联合缬沙坦口服,对照组为单纯胺碘酮口服,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3,6,12 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及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的变化。
结果实验终点时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3.27%,对照组为45.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12 个月后治疗组的左心房内径小于对照组(P <0.05),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数两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时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抑制心房重构,且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胺碘酮缬沙坦阵发性房颤【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110-02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心肌梗死、慢性心衰生存率的改善,房颤正逐渐成为危害公共健康的主要问题,阵发性房颤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也可见于一些器质性心脏病者,总的发病率为0.4%-0.9%。
尽管目前有多种介入治疗方法的出现,但药物治疗仍是主要的方法。
胺碘酮是目前最常用的复律药物,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然而,据相关报道称,心房重构的发生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亦密切相关,临床上通过采用胺碘酮联合A R B 类药物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更为显著[1]。
现针对我院2011 年5 月至2012 年5 月期间收治的58 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1 年5 月至2012 年5 月在我院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58 例,其中男31 例,女27 例,平均年龄(56.3±4.7)岁,所有患者均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 线、生化(包括肝功能)检查并符合下列标准:①有阵发性房颤发作(但房颤发作次数﹤ 5 次的患者不入选),并至少有2 次为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者入选。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29例疗效分析

和总转复率 , 明 优 于 纯 应 用 胺 碘 酮 治 疗 的 对 照 组 , 两 组 差 异 性 显 著 , 果 表 且 结 明胺 碘 酮 联 合 缬 沙 坦 联 合 用 约 治 疗 比
纯 应 用 胺 碘 酮 效 果 满 意 。缬 沙 坦 药 物 属 于 一 种 管 紧 张 素 受 体 Ⅱ拈 抗 药 √ 小
疗 , 照 组应 用 胺 碘 酮 治 疗 。在 1 对 1个 月
的 治 疗 过 程 中 , 察 两组 转 化 为 永 久 性 房 观 颤 或持 续 性 房 颤 的 发 生 率 及 阵 发 性 房 颤 的 再 发 率 结 果 : 比较 两组 永 久 性 房 颤 率 及 总转 复 率 , 察 组 明显 低 于对 照 组 且 两 观
前治 疗 阵 发性 心房 颤动 , 采 用 的 是 抗 心 多 律失常药物 , 以降 低 或 预 防 房 颤 发 生 及 转 变 为 持续 性 房 颤 。 阵 发 性 房 颤 是 临 床 常 见 的 … 种 心 律 失 常 , 且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并 移 , 有 可 能 发 展 为 慢 性 房 颤 。心 律 失 常 极
塞 发 病 率 上 升 的高 危 因 素 之 一 。 阵 发 性 房 颤 是 临 床 常 见的 一 种 心 律 失 常 , 且 随 并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 有 可 能 发 展 为 慢 性 房 极 颤 … 。 日前 临 床 治 疗 房 颤 主 要 从 改 变 心
应用胺碘酮联合 缬沙坦治疗 , 开始 3天每
天 服 用 4 m , 无 合 并 低 血 压 者 第 4天 0 g若 服用 量 可增 加 至 8r , 至 试 验 结束 。 0 g直 a
服 药 治 疗 过 程 中务 必 监 测 『压 。如 果 患 I f 【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61例疗效观察

主要病 因, 中又以风湿 性心脏瓣 膜病为 首… 。多环路折 返 其 在概念上一直是房颤的主导模型 , 然而 , 非所有 的房颤都 由 并
多 环路 折 返 造 成 。 近 年来 肺 静 脉 起 源 的房 颤 支 持 了异 位 冲 动 学 说 。 电重 构 机 制也 进 一 步 丰 富 了 多 环 路 折 返 理 论 。 电重 构
说 , 湿 性 心 脏 瓣膜 病 、 血 压 、 心 病 、 肌 病 是 导 致 房 颤 的 风 高 冠 心
高血脂 1 , 9例 糖尿病 2 5例 ; 心房 内径 ( 7 1±52 m 对 左 3. . ) m;
照组 6 0例 , 3 男 4例 , 2 女 6例 ; 龄 为 ( 75±1 . ) ; 程 年 5. 26 岁 病 (. 25±16 年 ; 中合 并 高 血 压 2 .) 其 7例 , 血 脂 1 高 7例 , 尿 病 糖 2 3例 ; 心 房 内径 ( 6 8± . ) m。 两 组 患 者 在 性 别 、 龄 、 左 3. 46 m 年
心房 颤 动 ( 简称 房 颤 ) 临 床 最 常 见 的 一 种 心 律 失 常 , 是 关 于房 颤 的发 生 机 制 , 目前 尚不 清 楚 。但 已经 知 道 , 经 、 分 神 内 泌 、 慢 性 血 流 动 力 学 、 谓 等 多 种 因素 都 能 导 致 心 房 重 构 , 急 代 } 从 而 促 使 房 颤 的发 生 、 展 、 发 延续 。 目前 房 颤 治 疗 主 要 围绕 消
病 程、 合并疾病 、 左房 内径 等方面 比较 , 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 P
> .5 , 有 可 比性 。 00 )具 12 治 疗方 法 : 照 组 给 予 胺 碘 酮 , 开 始 用 药 的第 1周 内 . 对 在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分析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
方法5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缬沙坦治疗,疗程18个月,比较两组的疗效、复发情况、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的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12个月和治疗18个月后,治疗组左心房内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胺碘酮和缬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优于单一用药,且复发次数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标签:阵发性房颤;胺碘酮;联合;缬沙坦阵发性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药物治疗仍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盐酸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目前多用于急诊控制房颤、房扑的心室率和利多卡因无效的室性心动过速[1]。
2008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应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29例,现对其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入选对象共58例,均为首次发病,经临床和心电图检查证实。
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其中治疗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51~81岁,平均(58.4±12.7)岁,其中高血压心脏病12例,冠心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特发性房颤2例。
对照组男12例,女17例,年龄53~79岁,平均(57.5±11.3)岁,其中高血压心脏病11例,冠心病8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特发性房颤2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胺碘酮,在开始用药的第1周内每天600 mg,第2周每天400 mg,第3周每天200 mg,用此剂量维持到试验结束。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缬沙坦,在用药的前3 d每天40 mg,如果没有低血压第4天可增加到80 mg,应用此剂量到试验结束。
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心功能在Ⅲ级以下(除Ⅲ级)的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
方法:将9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45)和胺碘酮加缬沙坦组(Ⅱ组,n=45),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与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
结果: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心房内径大于Ⅱ组(P<0.05)。
试验终点时,Ⅰ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7.14%,Ⅱ组为8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优于单用胺碘酮,并且能够抑制左房扩大。
标签:房颤;胺碘酮;缬沙坦阵发性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有演变为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的倾向,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使死亡率上升。
尽管目前有多种介入治疗的方法出现,但药物治疗仍是主要的方法。
胺碘酮是目前最常用的复律药物,有效率达50%~70%。
研究表明,心房颤动存在明显的心房肌重构[1],包括电重构、组织重构和神经重构,这种重构可导致房颤不易被逆转。
房颤的电和组织重构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受体拮抗剂(ARB)可抑制和拮抗Ang Ⅱ。
研究表明,胺碘酮联合ARB或ACEI可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2-3]。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04年8月~2007年8月我院门诊和住院的9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射线、生化(包括肝肾功能)检查。
入选标准:①有反复发作房颤,每年发作次数>5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48 h,至少有一次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证实者,病程在6个月以上。
②心功能NYHAⅠ~Ⅱ级。
③6个月内的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风湿性心瓣膜病、甲状腺疾病、2级以上高血压、心功能在NYHAⅢ级以上(包括Ⅲ級)、严重肝肾疾病者除外,左房内径≥45 mm者除外,电介质紊乱者除外。
胺碘酮联用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观察

s l a o ao e ru cnrl ru 3 ae ) a o ao e asr ngo p( t ygo p, 4 i e mid rn o p( o t o p, 4c ss , mid rn +vl t ru s d ru 3 mp g og aa y c ss ,te eet ae o 2 mo ts o o ig—u r mo ts ae ) h yw r etdf 1 nh ,fl w n r r l pf 2 nh .Reut T tl 6 c ss o 1 s l oal 6 ae s y
4 5 0, Ch n 5 00 ia
【 btat O jci T vsgt teei c f mo a n o bndwt ag t s A s c】 bet e o net a fc yo a i r ecm i i ni e i r v i i e h fa do e h o nn
c nl hg e a h s nsmpea o ao ego p (P < 0 0 .C n ls n A o ao e a t ih r h n toe i i l mi rn ru y t d . 5) o cu i s o mid rn
c mb n d wih v la t n c n r v r e e p nso fl f a rum ,a d i r fe tv rta f ra d o i e t a s ra a e e s x a i n o e ti t n s mo e ef c ie f r nse n o ma n a n s n h t i t i i usr y hm o a e t i l m ida o e te t n n pa i n swih pa o y m a ti c mp r d wih smp e a o r n r a me ti te t t r x s la r— a b il to lf rla i n. i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辛伐他汀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的疗效观察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辛伐他汀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缬沙坦、辛伐他汀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阵发性房颤患者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胺碘酮、缬沙坦和辛伐他汀,对照组仅服胺碘酮,分别观察12个月后对窦性心律维持的效果、左房内经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
结果治疗组房颤复发率明显下降,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左房内经显著小于对照组、血清CRP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后采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辛伐他汀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房颤复发,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减少炎症反应。
【关键词】心房纤颤;胺碘酮;缬沙坦;辛伐他汀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4例,男45例,女39例,年龄(642±84)岁,病程>1a。
48 h内自行转复窦性心律者29例,余经常规口服胺碘酮转为窦律,所有患者均符合阵发性房颤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左房内经≥55 mm、甲状腺功能亢进、瓣膜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复律后为维持窦性心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口服胺碘酮联合缬沙坦、辛伐他汀,对照组单用胺碘酮,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予房颤复律后24 h内开始口服胺碘酮,第1周02/次,3次/d,第2周02/次,2次/d,其后改为02/次,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缬沙坦80 mg/次,1次/d, 辛伐他汀2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服药1a,期间如出现下列情况时退出本研究:心率<50次/分,血压<85/55 mm Hg;Q T间期>05s;出现尖端扭转性室速;甲状腺功能紊乱;肝脏转氨酶升高>正常值2倍。
13 观察项目①自测:患者根据以往房颤发作情况,自己检测是否有房颤的再次发作,②定期每月门诊随访1次,查心电图和血压,③每3个月查胸部X 线、肝肾功能及甲状腺功能,④所有患者在房颤转复前及复律后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查左房内经及血清CRP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 致 心 力 衰 竭 , 发 严 重 的 心 血 管 事 件 引
尽 管 目前 临 床 上
切观察 心律 、 心率 、 血压及 不 良反应发 生情况 , 每周查 1次心 电图 , 每月查 1 次动态心电图。服药前 后查血 、 常规 , 、 尿 肝 肾
功 能及 胸 片 。服 药 1 月 查 胸 片 及 甲状 腺 功能 。 个
( 0 0 )两 组 患 者 治 疗 后 6个 月 及 治 疗 后 1 月 的左 心 P> .5 ; 2个 房 内径 比较 , 异 有统 计 学 意 义 ( 0 0 ) 差 P< .5 。
表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的比较分析( s m ± , m)
组别 例数 治 疗 前
1 l2 方 法 : 组 患 者 均 给 予 常 规 治 疗 干 针 对 原 发痫 治 疗 , . 两 ¨ 高 血 压 病 者 均 予 正 规 降 压 治 疗 , 之 到达 日标 血 压 , 心 病 者 予 使 冠
维持率 比较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0 0 )详 见表 1 P< .5 , 。
表 1 两 组 患 者治 疗 后 窦性 心 律 维 持 率 比较 ( ) %
抗 心 律失 常药 物 2周 。根 据 治 疗 方 法 不 同 ,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将 两组 , 疗 组 9 治 5例 , 中 男 5 其 7例 . 3 女 8洲 , 龄 4 7 年 7~ 8岁 , 平
・
54 ・ 78
吉林医学 21 0 0年 l 月 第 3 1 1卷 第 3 2期
・
药 物 与 临 床 ・
缬 沙 坦 与 胺 碘 酮 联 合 治 疗 心 房 纤 颤 对 比 单 用 胺 碘 酮 治 疗 疗 效 观 察
莫敬 萍 ( 吉林 省 长春 市人 民 医 院 , 林 吉 长 奋 102 ) 30 I
涌 现 出 多 种针 对心 房 纤 颤 的 介 人 治 疗 方 法 , 药 物 治 疗 仍 是 但 主 要 的 治 疗 方 法 。 为 了进 一步 探 讨 缬 沙坦 与 胺 碘 酮 联 合 治 疗 心 房 纤 颤 与 单 用胺 碘 酮 治 疗 的 疗 效 差 异 , 将 我 院 近 年 来 收 现 治 的 10例心 房纤 颤 患 者 的 临 床 资 料 分 析 总结 如 下 8
龄4 7 9~ 6岁 , 平均 6 . 。原发病 : 5 2岁 冠心病 2 9例 , 血压 3 高l 7
例 , 湿性心脏瓣 膜病 ( 心 痫 ) 风 风 6例 , 发 性 心 房 颤 动 5例 , 特 原 发 性 心 肌 病 8例 。 病 程 1~ 5年 按 N 1 标 准 诊 断 心 功 YI A 能I 3 级 1例 , Ⅱ级 4 3例 , Ⅲ级 l 例 。 _组 患 者 的性 别 、 龄 、 I 两 年
颤 发 作 , 至 少 有 2次 为 心 电 图或 动 态 心 电 图证 实 , 功 能 ≤ 并 心
Ⅲ级 ( Y ) 所 有 病 例 均排 除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 性 心 肌 炎 、 N HA 。 急 急性 心 包 积 液 和 甲状 腺 机 能 亢 进 所 致 的 心 房 纤 颤 昔 , 停 用 且
病 程 、 功 能分 级 等 一 般 资料 经 统 计 学 分 析 ,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心 差 义 ( 0 0 ) 具 有 可 比性 。 P> .5 ,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房 内径的 比较分 析 : . 两组患者 治 疗前及治疗后 3个 月的左心 房内径 比较 , 异无 统计学 意义 差
均 6. 4 3岁 。原 发 病 : 心病 3 冠 5例 , 血 3 高 6例 , 湿性 心 脏 风
瓣膜病( 心病 ) 风 9例 , 发 性 心 房 颤 动 8洲 , 发 性 心 肌 病 7 特 原
例 。 病 程 1 4年 。按 N A 标 准 诊断 . 功 能 I 3 ~ YH 心 级 8例 , Ⅱ 级4 7例 , Ⅲ级 1 0例 。对 照 组 8 5例 , 中男 4 其 9例 , 3 女 6例 , 年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后窦性心律维持率 比较分析 : . 两组 患者 治 疗后 3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 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 P>
00 ) 两 组 患者 治 疗 后 6个 月 及 治 疗 后 1 月 的窦 性 心 律 .5 ; 2个
声心动 图检查 , 符合心 房纤颤 的诊断标准 。即 : 有阵发性房
1 资 料 与 方 法
13 统计学 处理 : 有数据均 采用 S S 0 0统计 软件进行 . 所 PS 1. 统计分析 , 其中计量资料 以均数 ±标 准差 ( ±s 表示 , ) 采用 t 检验 , 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 , 00 P<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1 1 一般 资 料 :06年 1月 ~ 0 8年 1 我 院 共 收 治 10 . 20 20 0月 8 例 心 房 纤 颤 患 者 , 体 格 检 查 及 常 规 心 电 图 , 态 心 电 图及 超 经 动
[ 摘
要] 目的 : 探讨缬沙坦与胺碘酬联合治疗心房纤颤与单用胺碘 酮治疗的疗效差 异。方法 : 回顾 性分析 10例心房纤 8
颤患者 的临床资料 , 患者随机分 为两组 , 将 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 : 两组患者治疗后 6 个月及治疗后 1 2个月的窦性心律 维持率 及左 心房内径 比较 , 差异有统计学 意 义( 0 0 ) P< .5 。两组患者 的不 良反应发生情 况及 缺血相关事件发生情况 , 经 检验 , 差异 有 统计学意义( P<00 ) . 1 。结论 : 缬沙坦与胺 碘酮联合治疗心房纤颤 比单用胺碘酮疗 效更为确切 , 且不 良反 应小 , 缺血相关事件 发
生 率低 , 得 临 床 推 广 使 用 值
[ 键 词 ] 缬 沙 坦 ; 碘 酮 ; 房纤 颤 关 胺 心
心 房 纤颤 是 临 床 上 最 常 n 的 持 续 性 快 速 心 律 失 常 , 易 尢 极
黄类 药 、 化 酶 抑 制 剂 及 I 抗 心 律 失 常 药 。 用 药 期 间均 密 转 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