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原则文献综述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引言: 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
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
每种文化都有有自己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每个国家都是,我们也同样,就象我们自己的古代经典,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我们有我们文化的土壤,就象我们特有的牡丹一样,它不可能在外国生根发芽,只有在本土的自然条件下,他才能呈现出它那天生的雍容华贵。
西方文化也一样,因而东西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体现在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等方面。
(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中国注重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 肖尚军的《传统文化概要》中指出,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
《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中指出,西方持幸福论为主的维度,追求主体权益满足的自我确证;中国持功德论的维度,追求“顺天意”的功名。
(2)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
中国历史上基本奉行以和为贵的政策,西方人则有征服天下的野心。
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下”。
檀江林所著的《中国文化概论》指出: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原则上,中国的原则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顺俗施化、以德怀远,西方民族的原则是以武力征服天下。
各位学者在诸多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现将原因归纳为以下两点:㈠文化的基础不同直接决定了中西方的性格、思维等等的不同。
《安全文化新论》指出,中国文化有两大基础:艺术和道德。
西方文化同样有两大基础:科学和法律。
在各自的两大基础中,中国文化又以艺术为主要精神,西方文化以科学为主要精神。
科学和艺术有着显著的差别:科学的题材一定要合理并依据事实,艺术的内容可以不合理,也可以不必忠于事实。
唐君毅也在《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中说,从宏观上看,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宗教和科学。
从马克思的“权利不平等”到罗尔斯的“差别原则”

第45卷第5期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01.45 No.5 2014年9月JOURNAL O F NA NC HAN G UN IV ERS ITY S ep t.2014从马克思的“权利不平等"到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徐作辉(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辽宁沈阳110004)摘要:马克思的“权利不平等”与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具有同一性,主要体现在目标指向、伦理实践和实现手段三个层面。
“权利不平等”与“差别原则”之间也存在差异性,二者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具有重要区别。
“权利不平等”与“差别原则”之间还具有互补性,马克思的“权利不平等”揭示了人类社会平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罗尔斯“差别原则”的价值引导,“差别原则”要解决的是'-3代立宪民主社会这一特殊社会形态下具体的平等问题,可以视为对“权利不平等”的充实丰富。
对“权利不平等”与“差别原则”二者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罗尔斯;平等;“权利不平等”;“差别原则”中图分类号:A811;B712.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4)05—0010—09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平等权利的基础上,提与罗尔斯,进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类社会的平等问题。
出了“权利不平等”这一社会平等观的基本主张。
一“权利不平等"与“差别原则"马克思认为,平等权利纵然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的同一性实质上仍然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马克思与罗尔斯两位思想家都生活于资本主义的”[1](P305)。
当代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十分重视马克社会,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平等现思的“权利不平等”,但他认为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平象,是他们考察人类社会平等问题的现实基础,这就等,就必须贯彻他所提出的“差别原则”。
对于“权使得“权利不平等”与“差别原则”具有许多共同利不平等”与“差别原则”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学之处。
中西对比的文献综述范文中西教育差异文献综述写

中西对比的文献综述范文中西教育差异文献综述写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English Listening重点词汇释义中外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at home and abroad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英语听力English listening prehension文献literature; document综述summarize; round up; sum up去网上拉几篇相关的文献来,凑一块,哎。
我也在写啊,,改了好几遍了,老师不让过。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文献综述的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文献综述的正文: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文献综述的结论: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网上的都是收费的写手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language of the impact of Abstract: simpl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pare the impact of the language, teaching English in the light of the present ignored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financial and cultural knowledge in English Teaching. 在语言教学中树立文化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
有关公平与效率的文献综述

有关公平与效率的文献综述一、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关于公平的含义,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叙述:公平是指在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中,每个人都应当具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权利,或是指在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前提下,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要适度,不造成两极分化。
罗尔斯在《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中做出的公平最新表述为:(1)每一个人对于一种平等的基本自由之完全适当体制都拥有相同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而这种体制与适于所有人的同样自由体制是相容的;(2)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他们所从属的公职和职位应该在公平的机会平等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第二,它们应该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公平是人们对社会事物进行价值评价时表现出来的观念,是一种价值评价形式,一种思想意识。
它可以是一种公平感,也可以是一种学说、理想、主张以及体现为一定的制度等。
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不是永恒的。
公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的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
公平受制于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客观性。
公平的标准也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更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阿马蒂亚·森在其名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指出,社会公正的具体内容和具体体现取决于每个社会自己的选择,只要社会的决策过程是民主的、每个成员都有表达自己偏好的正式渠道、政治决策机制能综合每个公民的意见,社会选择的结果就是可以接受的。
关于效率的含义,主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一定条件下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率。
在福利经济学中,效率指的是帕累托效率,即在不损害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境况的前提下,重新配置资源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好,或者说,要改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必定要损害其他社会成员的境况(Pareto,1906)。
如果一个经济没有达到帕累托效率状态,那么这个经济体制中存在着一些无效率状态。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文献综述_原则_结构和问题_路阳

[管理论坛]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文献综述:原则、结构和问题路 阳摘 要:文献综述是对文献进行查找、阅读、分析,并对它们进行总结、归纳和评论的完整过程。
本文对文献综述的性质与作用予以说明,并对查找、选择和阅读文献等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介绍。
明确文献综述的内容与要求、撰写原则和基本结构是决定撰写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文献综述 撰写原则 撰写过程 基本结构 批判性文献综述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撰写的基础环节,在整个学术研究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地位。
文献综述的质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相关学术研究的总体水平以及研究者个人的学术发展。
本文对于文献综述的撰写原则、基本结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介绍和说明,以使读者对进行文献综述撰写过程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和认识。
一、文献综述的性质和作用(一)文献综述的定义与性质文献综述①(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是对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②从具体形式来看,文献综述分为以下两种:(1)完整的、可直接发表的文献综述。
它通常包括引言、概述、正文、目前研究的不足和建议、参考文献等组成部分。
(2)学术(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
它的篇幅和结构可以进行调整和压缩。
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后一种文献综述。
社会学学者风笑天将文献综述(回顾)分为两种类型:“作为过程的文献回顾”和“作为结果的文献回顾”。
前一种主要是指围绕某一主题,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搜索、查找、阅读、分析的过程;后一种则指以总结和综述的形式将上述过程的结果表达作者:路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①“文献综述”也可称为“文献回顾”、“文献考察”、“文献评论”、“文献评估”等,这些词彼此可替代使用。
本文使用“文献综述”这一概念替代其英文意涵。
文献综述撰写的原则与方法_论文格式_

文献综述撰写的原则与方法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收集、阅读大量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文献综述是一切研究的基础,文献综述在论文写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综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文献综述的好坏与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有关,同样,也与研究者对文献综述作用和功能的认识紧密相关。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和目的一篇好的文献综述表明作者熟知某一知识领域,由此而建立起当前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通过文献综述,读者可以了解到作者熟知某一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使读者对作者的研究能力、研究背景产生信心,从而促使读者有信心阅读该研究论文。
文献综述展示了前期相关研究与当前研究之间的关系。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通常会为读者勾勒出某一问题研究的发展历程,将研究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展现在读者面前,将当前研究置于一个相关的大的研究背景之中。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研究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综合。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要有机地整合相关领域的不同的研究成果,通常会评价研究结果,指出这些研究结果的异同,研究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还有哪些遗留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等等。
文献综述在分析、总结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撰写文献综述,研究者可以向其他研究者学习从而激发新的思想和研究灵感。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很好地总结和整合了他人的研究成果,读者会从中受益,得到启发。
文献综述往往会指出前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建议新的研究方向,读者由此可能会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
二、文献综述的写作原则一篇好的文献综述需要周密构思、精心组织。
文献综述要有综合性,研究者应具备敏锐的眼光,采用批判的态度,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对原始文献中大量数据、资料、不同观点加以梳理,有机地组织和整合前期的研究成果,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堆砌所有的研究结果。
论差别原则

论差别原则2011-07-30 10:16:29刘坤轮(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教师,法学博士)【内容提要】形式化的平等在事实层面和规范层面都存在着一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差别原则。
而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对差别的承认程度存在着一定的背离现象,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从法理角度而言,将差别原则提升出来,作为一个与平等原则相当的法治理念已恰当其时。
【关键词】差别原则/形式平等/实质平等/弱势群体文明史的历程每一步都充满了林林总总的较量与斗争,对于法学而言,作为指导宏大法治工程的理念,“平等”的实现过程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其之所以在现代获取如此之广的共识,一定程度上也正是由于它的来之不易。
然而,无论是从具体的规范层面来看,还是从法的实际适用过程来看,作为一种法治理念追求的平等,这一宏大工程,其现实的实现必定是要依赖一个个具体的“‘差别’子工程”来造就。
人们对斗争成果的珍视固然无可厚非,但却绝对不能僵化地停滞不前,固守那已然赢取的“进步”而在他无视的时光荏苒中不知不觉地沦为顽固与落后。
历史的更迭是永不停滞的,无论是奴隶制度对原始制度的替代,还是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的更迭,都体现出了文明化的过程。
但是,历史车轮的滚动并不由着固守陈制的人为意志所牵动:即使商鞅被车裂也挡不住中国历史的封建化;即使路易十六再开明,也挡不住冲往那仅关着七千犯人的巴士底狱的人群。
目前正值中国社会转型之际,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工具,法治的基本理念应当不断推陈出新,赋予应当应时而出的理念以符合时代的要求,从而为我国的法治现代化过程提供根本的理念武器。
笔者看来,差别原则的明确提出,并赋之与平等原则相当的基本理念地位恰当其时!一、差别原则的提出——理论视角差别原则的提出是出于对“形式平等”矫正的目的,实际上,无论是从世界文明历史进程来看,还是从当代各国的理论研究来看,文化理论中对“差别”的认同都是从未中断过的,但是,将差别赋予与平等相平行的地位却是基本没有的。
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

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一、价值观差异1.中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差异文献中普遍认为,中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和独立,追求个人权利和幸福感;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关注社会和群体的和谐。
2.竟争与合作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竟争与合作的态度上也有不同。
西方文化鼓励竞争,注重个人的成功和成就;而中华文化更倾向于合作,强调和谐与团体利益的平衡。
二、沟通方式的差异1.直接与间接沟通方式的差异在沟通方式方面,中西方差异显著。
西方文化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而中华文化更倾向于间接沟通,注重面子和社会关系的维护。
2.面子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在面子文化方面同样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中,个人的面子是由个人的成就和能力决定的,而中国文化中,个人的面子与所属集体的声誉紧密相关。
三、时间观念的差异1.短期与长期取向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时间取向上也有差异。
西方文化通常有较强的短期取向,注重即时满足和效率;而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长期取向,强调打磨、维护关系,追求中长期的目标。
2.时间观念与控制、安排的差异西方文化对时间的观念更注重对时间的控制和规范,更多地尊重个人的时间;而中国文化通常更灵活,注重人情因素,更加注重人际关系。
四、领导风格的差异1.个人权威与集体决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领导风格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中,领导通常具有较大的个人权威,决策更为集中;而中华文化中,领导更注重集体决策,强调集体智慧的发挥。
2.领导与部下关系的差异西方文化强调平等和开放的领导与部下关系,鼓励与部下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而中国文化中,领导与部下之间的关系通常更加封闭和尊敬。
这些差异的文献综述仅概述了中西文化差异的一部分,这些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国际业务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这些差异,并学会适应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促进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学者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研究综述摘要:《正义论》阐释正义的两个原则中,差别原则体现了罗尔斯正义论的精髓所在。
国内学者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关于差别原则的解读、差别原则的立论依据、差别原则的实现途径等方面说明国内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大致研究情况,并简要说明了《正义论》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罗尔斯差别原则正义论罗尔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他于1971年出版了《正义论》。
书中,他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同时复兴了契约论传统,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这个核心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正义的两个原则。
这两个原则,特别是作为第二原则子原则的“差别原则”是讨论的热点,具有很大的争议性。
罗尔斯的这些原则是在他所假设的原初状态下,人们透过无知之幕进行反思平衡,于众多的原则中沟通与比较,选择出来的。
通过许多复杂的推论,罗尔斯将这两个原则表述为:“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当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在这里,罗尔斯的第一个正义原则是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二个原则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
总之,罗尔斯正义原则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各种基础———都应该平等地加以分配,除非对其中一些或所有这些基本善的不平等分配,会有利于最少受惠者。
”罗尔斯进一步提出这两个正义原则处在一种辞典式的序列中:第一个原则用来处理社会基本结构中关于公民的政治权利部分;第二个原则用以处理关于社会和经济利益的部分。
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
一、关于差别原则的解读差别原则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精髓与独到之处所在,国内的许多学者敏锐地把握这一原则,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该原则的解读。
在对差别原则的含义理解上,高园与卢昌军都指出:罗尔斯强调不允许在基本自由方面出现不平等,不允许以较大的经济利益来补偿较少的自由,不允许这两者之间的交换;其次,这种不平等即使在社会经济利益的领域里也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即要符合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
这是罗尔斯差别原则的真实含义。
在对差别原则的表述方面,王海明指出罗尔斯的表述是不确切的。
其一,罗尔斯之前的平等理论一直都是一种“比例平等”,是在差别、不平等的权利分配之中确立比例平等原则的:它的现象是差别、不平等,而其实质则是一种特殊的平等,即比例平等。
王海明认为这种比例平等是一种真知灼见,而罗尔斯对“差别、不平等”原则的表述则未免有点肤浅,它使得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两个平等原则退化成一个是平等原则、一个是差别原则。
其二,王海明认为,罗尔斯把应该不平等分配的东西定为社会和经济权利则既失之过宽,又失之过窄。
失之过宽在于并非一切社会、经济权利都应该不平等分配,应该不平等分配的仅仅是非基本的社会、经济权利,而基本的社会经济权利则是应该平等分配的东西。
失之过窄在于应该不平等分配的东西不该只局限于社会和经济权利,政治、思想、科教、言论、出版等等任何方面的非基本权利都应该不平等分配。
就其本质而言,唐慧玲认为,差别原则实际上是为了通过社会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建立制度合法化和道德正当化的普遍有效的社会福利体系,同时体现出一种伦理关怀:处于社会合作体系中的人都是自由平等的。
张卫明指出罗尔斯差异原则的宗旨在于,“每个人的福利显然决定于对社会合作的安排, 没有这个安排, 任何人都不能过上美满的生活”。
但是, 如果自然的不平等反而能够有利于每一个人, 某些人受益于自己的较高天赋反而能够在“自然的博彩”中促进较不利者的利益,这就不是不公平的。
一、差别原则的立论依据国内学者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理论依据也分别从现实和理论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见解。
首先,“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些学者认为,罗尔斯差别原则的提出具有现实基础。
近代以来,随着自由主义思潮成为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与自由民主制度基本框架的奠定,西方社会普遍建立了保障公民政治自由的法律及社会制度。
然而,经济利益上的不平等导致政治领域的自由平等权利形同虚设。
罗尔斯的《正义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并且主要是为了解决经济领域的不平等问题。
而差别原则正是解决这种不平等问题的关键方法。
因此,李仲谋和肖意贞认为,差别原则是罗尔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而提出来的,它力图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实现分配的正义。
其次,学者们普遍认为,罗尔斯的正义论是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差别原则的提出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渊源。
李仲谋、肖意贞认为,尽管罗尔斯的目的是把洛克、卢梭、康德等人的社会契约论加以概括,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契约论,都蕴含着合作的基本前提:合作能使每个人都有利。
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具有理性的主体,因此契约论是一种基于合意而产生的关系。
首先,社会是一种合作关系,每个人的幸福都依赖于此。
其次,一个人的自然天赋是一种“集体的财富”,每个人都不该用它为自己谋利。
最后,社会合作体系中的人是有理性的。
王欣欣、韩小荣指出,罗尔斯为了让人们能选择他的正义原则,尤其是让人们接受他的差别原则,他用新契约论,即“原初状态”,论证了他的正义原则。
这种对原初状态的假设。
对契约的处境的理想化设计保障了契约所达成一致的正义原则是合理的与公平的。
人们处在这种理想处境中都会选择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
在新契约论下的差别原则向“最不利者”倾斜,这首先是建立社会合作体系的需要。
向“最不利者”倾斜的另一个立论依据是人之为人的尊严。
人本身就是目的,“最不利者”的幸福从道德上说与“最有利者”的幸福是同等重要的,每个人郝应有平等的权利分享基本利益以实现其自尊。
王培通、杨晓东指出,要避免产生对罗尔斯契约论方法的误读和曲解,关键是把其契约论方法与“反思的平衡”结合起来考虑,而根本则是透过这种结合去把握罗尔斯观照现实生活的独特运思方式。
另外,高园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也是罗尔斯差别原则的理论渊源所在。
他指出,罗尔斯与亚里士多德的不同在于他没有仅仅满足于此,而是企图通过差别原则,在承认分配正义中产生的不平等的同时,又对这种不平等加以限制,从而使两种正义达到一种真正融合的完美境界。
罗尔斯的差别原则解决了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内在矛盾,是对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理论的发展和充实。
二、差别原则的实施途径及罗尔斯差别原则的实施途径时,学者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罗尔斯在《正义论》二编中设定的来保障差别原则的贯彻一系列的体制,即四个职能部门:调配部门(allocation branch) 、稳定部门(stabilization branch) 、转让部门(transfer branch) 和分配部门(distribution branch) 。
其中后三个部门与差别原则的贯彻密切相关。
首先,设定保障充分就业的稳定部门以保证差别原则中的一个方面:机会均等权利的实现。
其次,设定维持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的转让部门,过确定社会最低限度的保障制度,并运用合理的方式去照顾这些社会的最少受惠者或贫困者。
最后,设定实行征税来维持分配正义的分配部门,行再分配。
通过以上三个部门的职能,推行税收制度对不应得的收入进行再分配,给予最少受惠者以补偿,这就是罗尔斯差别原则实施的途径及目标。
三、对差别原则的评价在对差别原则的评价上,国内学者普遍持一种辩证的观点,反对不能只抓住某一方面进行批判。
在差别原则的性质评价上,高园指出,差别原则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罗尔斯企图通过差别原则追求平等的愿望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但高园又同时认为,它从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想通过对不平等的严格限制努力打造一个尽量平等的理想王国,又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卢昌军在肯定高园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差别原则实际上是凯恩斯“有效需求及国家干预理论的哲学翻版”。
李仲谋、肖意贞也尖锐地指出,差别原则实际上是一种绝对的平均主义,在实际生活中的危害极大。
关于差别原则对解决中国问题的应用上,张卫明提出, 在中国语境下,罗尔斯理论与我国社会发展实践的对接已基本彰显。
然而, 罗尔斯理论囿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反映的是西方, 尤其是美国的现实问题。
所以, 对待罗尔斯理论,我们不能照单全收, 须以平和的理论态度认真研究, 客观批判, 取其精华, 在理论建构上,王元华、王甲成认为,罗尔斯的差别原则自有其“阿喀琉斯之踵”,即其理论所蕴含的“自我优先于目的”主张中有关“自我”的描述与设计。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相信,罗尔斯有关差别原则的理论所提供的是一种在理论建构层面上的批判性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2]霍达:《罗尔斯的差别原则辨析》,《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
[3]张卫明:《罗尔斯分配理论的中国解读》,《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4]戴桂斌:《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述评》,《中国社会报》1988年第3期。
[5]宋月红:《试析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差别原则的不同认识》,《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3期。
[6李仲谋:《罗尔斯的“差别原则”述评》,《吉首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7]高园:《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评析》,《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8]张卫明:《罗尔斯“差别原则”的中国语境解读》,《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3期。
[9]王元华:《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解读》,《党史博采》2006年第4期。
[10]何晓靖:《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及其当代意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1]卢昌军:《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解读与评析》,《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
[12]李志江:《试析罗尔斯“差别原则”的内在困境》,《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13]劳苑:《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批评之辨析》,《南大商学评论》2007年第10期。
[14] 高玉平:《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沈阳工程学院院报》2008年第1期。
[15] 薛长绪:《国内学者对罗尔斯<正义论>的研究综述》,《石油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6] 姚大志:《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基本理念》,《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
[17] 王海明:《试论公平五原则——兼析罗尔斯正义论之误》,《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8] 王海明:《罗尔斯正义理论之我见》,《暨南学报》199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