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西风胡杨教案 语文S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9 西风胡杨|语文S版 (3)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胡杨特点。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的深情的赞美。
难点: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四、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悟,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胡杨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2、说说观看图片后的感受,导入第一段。
(二) 直观体验,了解胡杨之美。
1、自由朗读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板书。
3、教师引导:“3800平方千米”和“30多万平方千米”他们相差多少,你能用数学知识“算一算”吗?4课件出示比例图,学生直观感受胡杨林面积和沙漠面积的差距。
(三)品味文本,领略胡杨之“最”。
1、快速朗读课文2、3、4自然段,思考:胡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2、学生汇报胡杨的特点,教师板书。
3、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二段,“画一画”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写的?作者都抓住了那些方面来写胡杨的这个特点?(2)学生汇报,互相补充。
教师适时介绍写法特点。
(3)感情朗读。
4、总结第二段写法。
(1)、我们学习这一段时是怎样学习的?(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出学习方法:“找特点----品析词句----找写法----感情朗读”5、运用总结出的学法自学3、4自然段、汇报时,教师引导总结出每个自然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技巧。
6、课件出示3张能概括胡杨特点的图片,学生欣赏,然后带着敬佩、赞美的情感有感情地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细读悟情,体会胡杨之“悲”。
1、导语:胡杨曾孕育了大片绿地,然而今天他为什么变成了这副样子呢?2、默读5、6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写出自己读后的感受。
3、学生自由汇报,互相补充订正。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理解“西域文明、塔里木、罗布泊、楼兰、龟兹”等词语。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9 西风胡杨|语文S版 (2)

语文出版社s版五年级上册《西风胡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充分利用图片资源、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形式多样的批注指导学生学习,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
3、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胡杨的资料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初识胡杨1、师:有一种树,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
它就是胡杨,(师贴胡杨图片)它就是生活在沙漠中、生活在烈烈西风中的胡杨。
(生齐读课题)2、【课件出示胡杨的生存环境】(指生读第1自然段)此时,你有什么疑问?(胡杨为什么只生在沙漠?胡杨是怎么活下来?有什么值得我们敬佩的品质?)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了解胡杨。
二、欣赏胡杨,感悟品格(一)自主阅读,发现特点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默读课文第2、3、4自然段,想一想胡杨是一种什么样的树?把你找到的在书上画出来。
2、指生答:胡杨是最()的树。
(师板书: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齐读,用横线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2、你从哪些句子或者词语中感受到了胡杨的坚韧?3、指生说。
4、展开想象,感受品格(1)【出示课件第2自然段】(指名读)你这样读是想告诉大家什么?(2)①联系实际理解二十米的根有多深,零上四十度的炙热和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是什么样的滋味?②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理解“虚浮漂移的流沙、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展开想象,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体会沙漠环境的恶劣。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西风胡杨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西风胡杨篇一:《西风胡杨》教案【引入课题】一、问句:1、你们有没有见过胡杨树?2、听说在中国西北有一种神奇的树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3、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话吗:“风从塞外来,神州第一楼。
”是什么意思呢?4、你们最近看过电影《战狼2》吗?里面的场景,让你想到了什么?【讲授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胡杨林的位置、形成原因、胡杨树的形态特征以及胡杨林的生态价值;明白祖国的西北既有沙漠的荒芜与贫瘠,又有人民的喜悦和奋斗。
【教学重点】了解胡杨的著名景点古浪、张掖,了解胡杨的生态价值,了解胡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切身感受习得的知识能为自己的生活和祖国的繁荣做出一些贡献。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胡杨林的生态价值。
【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教材P13,预习此课的相关内容,并简单了解一下课文的背景与内容,为下一课的复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过程】一、阅读课文1、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今天的课程。
2、呈现图片“胡杨树林”,让学生目测图片中的不同之处,并根据不同之处发表自己的看法。
3、出示胡杨树的“基本形态特征”P14,解释胡杨树的特征和树冠的样子。
4、让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并画出难燃树皮的样子。
二、阅读理解1、每组选出一位同学,读完P14-P17的文章,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让学生回答一下关于胡杨的问题,并加深对胡杨林的印象。
三、联想策略1、结合胡杨林的特点,做一道口算题,如构思、设置、出题等,提高计算能力,培养细心认真的习惯。
2、以《我的祖国》为背景和引子,和学生谈一下祖国巨大的疆土面积,然后再让学生发挥,说一说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想去,是什么让你对那里产生了好奇心等等。
四、辅助教具1、P14-P17的胡杨课文2、胡杨树的图片3、难燃树皮的图片4、胡杨树的植株图5、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胡杨有关的海报、画册、模型等等。
五、学生实践体验1、组织学生看胡杨的宣传片,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北大好沙漠上的胡杨林。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9 西风胡杨|语文S版 (5)

9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教学重难点:1、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出示胡杨图片)二、初识胡杨,了解特点1、交流资料,谈谈自己心中的胡杨。
2、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的胡杨。
3、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4、再读课文,在课后练习的指导下,围绕课文内容质疑、解疑。
5、教师小结:读书时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对我们深入地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三、欣赏胡杨,感悟品格(学习“胡杨之最”部分,体会作者对“西风胡杨”的赞美)1、了解胡杨生存环境。
(ppt展示胡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孤独守望的情景)2、教师解说:塔里木盆地是一个风沙主宰的世界。
极度的干旱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地球上最荒凉的角落。
胡杨却以自己的方式在这里演绎着生命的传奇。
3、这就是胡杨的生存环境,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介绍。
4、交流感受,指导情感朗读。
A:胡杨的无私①联系实际理解二十米的根有多深,零上四十度的炙热和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是什么样的滋味?学习作者列数字的写作方法。
②指导学生朗读,个人改换人称“我”自豪朗读。
全班更换人称“你”深情赞美朗读。
B:胡杨的无私①引导学生理解“芸芸众生、浮华虚名、稍纵即逝、摧肝裂胆”。
②屏障:具有保护作用,看它保护了什么?挡住了什么?把什么让给……、把什么留给了自己?③全班改换人称“你”,用赞美的语气朗读。
C:胡杨的悲壮①理解胡杨的“三千年”。
不死、不倒、不朽的到底是什么?(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不死的、不倒的、不朽的是胡杨的精神)②朗读指导教师引读:因为至爱脚下这片热土,所以胡杨——(生接“生下来千年不死”);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所以胡杨——(生接“死后千年不倒”);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所以胡杨——(生接“倒下去千年不朽”)。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西风胡杨》教案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西风胡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西风胡杨》,使学生了解西北大漠的自然环境和胡杨树的形象,并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加深学生对五年级下册《西风胡杨》这一文化素材的认识,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西风胡杨》,认识西北大漠的自然环境和胡杨树,并通过阅读理解,理解课文中的意义。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义,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用准确的词语描述胡杨树的形象。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西风胡杨》的课件、PPT和其他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提前阅读课文,并准备好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西风胡杨》这一课文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课前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胡杨树是什么样的树?–胡杨树为什么能够生长在西北大漠中?–为什么胡杨树被称为“战士树”?–课文中提到的“西风”有何象征意义?•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跟学生进行讨论并给予正确答案。
3. 课文分析与解读(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并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语言表达练习(20分钟)•学生就课文中胡杨树的形象进行描写,可以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个人完成。
•学生展示自己的描写,教师给予点评和改进建议。
5. 拓展延伸(15分钟)•学生自行查找关于胡杨树的资料,并撰写一篇短文,可包括胡杨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历史渊源等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西风胡杨》这一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的练习,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通过自主查询资料、撰写短文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9 西风胡杨|语文S版 (9)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新疆的奇特风貌以及神奇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三、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四、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按课后思考题以及“指南针”的要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五、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教学过程:一、课件引入,揭示课题。
(课件演示)在茫茫的大漠,当黄沙袭来时,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时,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堡也被掩埋了……然而,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争,与风暴搏斗,它就是——胡杨。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风胡杨》一课。
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整体。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课文后面生字的读音。
读完课文,说说在你眼中,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课文不仅写了胡杨树,还写了“我”,写了我的什么呢?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师板书(最美、最坚忍、最无私、最悲壮)指名由学生回答:我的祈求和我的坚信。
引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文本对话,走近胡杨。
(指着回答胡杨是最美的树那位学生)这是最美的胡杨树,你来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好吗?1、品读“只生在沙漠”的“只”字,体会胡杨的生存环境恶劣。
2、品读“一边是……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的塔里木胡杨林”。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9 西风胡杨|语文S版 (6)

《西风胡杨》教案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胡杨特点。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教学重点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的深情赞美,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教学方法教授法、引导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西风胡杨》,有谁知道胡杨吗?找两位同学起来说一说。
二、新课学习(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品读胡杨特点。
1. 默读课文,思考:胡杨有哪些特点?2. 交流反馈,板书。
3. 品位“胡杨是最坚韧的树”认真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重点句子、词语品位胡杨树的坚韧。
4. 用同样的方法品位胡杨树的“最无私”“最悲壮”。
(重点句子、词语的勾画、理解,最终品位胡杨树的三“最”——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
)(三)深入思考,关注胡杨,关注环保。
1. 默读课文5、6两个自然段,思考:胡杨为什么流泪?(指导:联系上下文,用心思考,方能悟出胡杨“流泪”的真正原因——拓荒与征战。
)2. 弄清胡杨的生存状况,体会作者的担心,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增强环保意识。
(四)升华感情,期盼胡杨永存。
1. 教师范读课文2. 思考与交流“祈求”是什么意思?作者祈求什么?3. 指导朗读,熏陶情感。
4. 师生对读,升华感情。
三、结论总结老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我们完整地学习了《西风胡杨》,知道了胡杨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三大特点。
我们要学习胡杨的这些特点。
四、课堂练习1. 认真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重点句子、词语品位胡杨树的坚韧。
2. 有感情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五、作业布置1.完成本课相关作业。
2. 收集有关胡杨、塔里木、西域的信息与全班同学交流。
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9 西风胡杨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上册课文:9 西风胡杨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西风胡杨》是潘岳 2004 年为怀念胡杨树在沙漠中所保护的西域文明,而专门撰写的。
作者以深邃的目光和睿智的笔触描绘了被称为“沙漠神树”胡杨的宝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学设计时以读促讲,自主感悟的理念为指导,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1.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
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语言优美,充满激情,散文之魂“情”动其间,让孩子们在饱含各种情感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胡杨精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抓住“两个板块”,体会两种情感。
一是学习“胡杨之最”部分,体会作者对“沙漠神树”的赞美;二是学习“胡杨之悲”部分,体会作者对“沙漠神树” 的同情。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2、3、4 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部分(2~4 自然段):写出了胡杨的性格和特点。
第三部分(5~6 自然段):写了胡杨的过去和现在。
第四部分(7~8 自然段):写了作者的希望和信心。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一)学习第一段。
1.师读第一段,生边听边想,第一段交代了什么?2.生汇报感悟:交代了胡杨的生长环境\ 胡杨是古老珍贵的树种\绝大多数胡杨生长在塔里木……3.引导学生从有关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感悟胡杨的生长环境和古老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风胡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
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4.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资料,搜集一些胡杨林的图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胡杨图片)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有一幅画面会令你的心灵为之震撼——在茫茫戈壁的深处,在浩瀚沙海的边缘,在一片阳光骄纵、风沙暴烈的盐碱地上,有一种顽强的树木在向恶劣的环境挑战,那就是其貌不扬却感天动地的胡杨。
当地的维吾尔族农民说,胡杨三千年,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胡杨,感受它不死的生命,永存的精神。
(板书课题)
二、初识胡杨,了解特点
(一)交流资料,谈谈自己心中的胡杨。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的胡杨。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词,并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明白。
2.检测生字词识记、理解词语情况。
3.检测读书成果。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在课后“指南针”的指导下,围绕课文内容质疑、解疑。
(3)总结质疑、解疑方法。
教师小结:读书时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对我们深入地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谈自己对胡杨的了解。
二、欣赏胡杨,感悟品格
(一)借助媒体,了解胡杨生存环境。
播放视频(胡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孤独守望的情景)
教师解说:在亚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有一片黄色的荒原——塔里木盆地。
这是一个风沙主宰的世界。
极度的干旱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地球上最荒凉的角落。
胡杨却以自己的方式在这里演绎着生命的传奇。
一个曾经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海边的树种,当烈日把沧海变成沙漠,当风让沙漠一天天长大,它仍然在沙丘间守望。
在漫长的风和水的争夺过程中,当河流消失,当风沙湮没,当人类放弃家园,胡杨仍然执著地守候着生命最后的希望。
这就是胡杨的生存环境,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介绍。
出示:
自己读一读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什么?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
(二)品词析句,感悟胡杨品格
1.自主阅读,发现特点
(1)找出描写胡杨特点的段落,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胡杨是一种什么样的树?把你想到的记在书上。
(坚韧、无私、悲壮)
(2)讨论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这些特点?
(3)教师引读:“胡杨,是最坚韧的树”——(生接读“胡杨的根茎……层层黄沙。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生接读“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生接读“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仍坚定地挺立着。
”)
2.展开想象,感受品格
(1)出示:
①(指名读)你这样读是想告诉大家什么?
②联系实际理解二十米的根有多深,零上四十度的炙热和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是什么样的滋味?学习作者列数字的写作方法。
教师补充介绍:夏季沙漠的地表温度最高可达零上八十度,胡杨为减少水分蒸发变种,树干下面长柳树叶子,树冠长杨树叶子。
为了寻找泥土和水源,不但长出深达二十米的垂直根,还长出了像网一样蔓延几十平方米的水平根。
③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理解“虚浮漂移的流沙、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展开想象,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体会沙漠环境的恶劣。
④教师引读:尽管沙漠缺少泥土和水,但是胡杨不怕——
生接“胡杨的根茎很长,……并深深根植于大地。
”
教师引读:尽管沙漠夏天炙热,冬天严寒,又有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和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但是胡杨不怕——
生接“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
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坚韧的树。
”
(2)出示:
①默读这段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②自由提问。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芸芸众生、浮华虚名、稍纵即逝、摧肝裂胆”。
③胡杨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一样冲锋在前,像屏障一样挡住了风沙,才有了身后我们这些城市的繁华、乡村的兴旺、有了山清水秀的美景,有了芸芸众生安然的生活,但芸芸众生并不知道胡杨,更不了解胡杨为我们做的一切,胡杨在乎吗?它仍然义无反顾地挡在风沙前面。
它们将什么让给了别人?将什么留给了自己?
读到这儿,也许有人认为胡杨很傻,胡杨傻吗?潜心读书,谈谈你的看法。
④指导朗读
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
(3)出示:
①读一读这段话,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悲壮?胡杨真的生下来千年不死吗?为什么胡
杨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
不死的、不倒的、不朽的是什么?(胡杨的精神)
②播放视频(死后不倒、倒后不朽的胡杨林)师解说:这片衰败的胡杨林似硝烟未散的战场,倒
下不朽的胡杨似烈士的骸骨栩栩如生
③教师引读:因为至爱脚下这片热土,所以胡杨——(生接“生下来千年不死”);教师引读:
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所以胡杨——(生接“死后千年不倒”);教师引读: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所以胡杨——(生接“倒下去千年不朽”)。
(4)引导学生发现2、3、4自然段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学习作者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读到这儿,胡杨在你的心目中还仅仅是一种树吗?在你的心中胡杨是什么?(英雄、男儿、母亲、战士……)
三、关注胡杨,唤醒良知
(一)深入对话,关注胡杨
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英雄的胡杨、这坚韧、无私、悲壮的战士却哭了,他们为什么流泪呢?
1.自主阅读5、6自然段,划出有关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
2.自由汇报,结合资料理解“西域文明、塔里木、罗布泊、楼兰、龟兹”等词语。
指导学生读出
西域曾经的繁华。
3.胡杨哭了,他为谁而哭,是为自己吗?(为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的水和文明而哭,为我们
的祖先曾经经历的荒漠残城的噩梦而哭,为沙漠的未来而哭。
)
4. 胡杨的眼泪我们看到了,作者看到了,可上游的人们没有看到,他们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
破坏沙漠的生态环境。
师补充介绍上游人们围垦开发修建水库的事例。
(近30年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增加,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130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
(二)深入对话,关注胡杨
听到这一切,作者祈求什么?
1.生一齐接读“我站在……哪怕就三天。
”
2.再指名数人接读这句话。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怎样理解的?
3.看着胡杨林中坚持拼搏着的“战士”看着那些倒下去的伤者,作者无比心痛。
他想哭,所有有
良知的人们都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想让更多的人在这片胡杨林中都好好地哭上一哭,也许这苦涩的泪水能化作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
然而我们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我坚信——(生接读“胡杨还在……那些来着将被激励。
”)反复接读这句话。
4.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胡杨不死,苍天有眼,人们会意识自己的错误,来恢复胡杨林的生
态环境。
)
5.我祈求胡杨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相信胡杨能够坚持,“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
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会有无数声音回答:”——(生接读“我们是胡杨!”)指数名学生接读“我们是胡杨!”
四、赞美胡杨,延续精神
1.擦去黑板上的战字,请同学们给“士”字组词,(勇士、烈士、壮士)
2.这就是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杨。
面对胡杨,我们感到了自身的狭隘与渺
小,面对胡杨,我们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面对胡杨,有人唱歌赞美她,有人写诗赞美她,我们来读一首诗《壮士豪情》
零上四十度的炙热
你青翠挺拔
零下四十度的严寒
你铁骨铮铮
霜风击倒倔强的身躯
你挣扎着爬起
沙尘掩盖遒劲的四肢
你奋力撑出
虽断臂折腰
你依然顶天立地
……
你是大漠的壮士
3.面对胡杨,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抒写,集体交流。
让我们从心底留住胡杨,走近胡杨、做一棵顶天立地的胡杨吧!
板书设计
9 西风胡杨
坚韧勇士
无私战士英雄
悲壮壮士
热爱、赞美同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