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胡杨》教学设计杨月霞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含反思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2、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教学重点: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教学难点: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环保事业的关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风胡杨》,板题,读题。
2、作者眼中的胡杨有什么特点?(板书)这三个特点你在哪里找到的?(2、3、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这种写法就是先概括后具体,先总后分。
(板书)二、品读胡杨学习2-4自然段:1、我们先来学习第2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胡杨的坚韧的?交流:哪些词句读出了坚韧?突出这些词语重点读一读,再来读一读?教师引读:尽管沙漠缺少泥土和水,但是胡杨的根茎很长,生接“胡杨的根茎很长,……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坚韧的树。
”2、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胡杨的无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胡杨的无私?齐读,读出胡杨的无私。
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3、出示: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
……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根据提示自学第四自然段。
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悲壮?生交流,应该怎么读?三、感悟胡杨1、为了脚下这片热土,胡杨生前战斗过,死后坚定地挺立着。
可是这样的胡杨却哭了,在5-6自然段找找,胡杨为什么哭泣?出示资料。
2、作者听到了胡杨的哭泣,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醒人们,女生接读:(1)女生齐读“我站在……哪怕就三天。
”(2)“祈求”是什么意思?(恳切的希望)作者希望什么?全班齐读。
(3)让我们也和作者一起祈求吧!生齐读祈求的内容。
(4)作者始终坚信:(生接读)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泪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西风胡杨》。
学习并掌握一些生词和短语,如“西风”、“胡杨”、“沙漠”等。
能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对自然环境中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产生敬佩之情。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西风胡杨》是一首描绘沙漠中胡杨树坚强生命力的诗歌。
诗歌通过对西风和胡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中生命力的敬佩之情。
2.2 生词和短语:西风:指秋天或冬天的干燥冷风。
胡杨:一种生长在沙漠中的树木,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沙漠:指干燥缺水的沙质地带,生存环境恶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木,提问他们是否知道哪些树木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存。
引入课文《西风胡杨》,让学生猜测课文中的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木。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如课文讲述了什么,胡杨树有哪些特点等。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胡杨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3.3 表达与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胡杨树的印象和感受,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朗读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西风胡杨》,加强语音和语调的感知能力。
4.2 写作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胡杨树的短文,可以描述胡杨树的外貌特征、生长环境以及其象征意义等。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如朗读、回答问题、讨论等,评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朗读作业和写作作业的质量,评价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胡杨树的坚韧精神。
1.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学会通过描绘自然环境来表现主题。
1.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理解胡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2 学会通过描绘自然环境来表现主题。
三、教学难点3.1 领会胡杨树的坚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2 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4.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胡杨树的坚韧精神。
4.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3 写作指导法:教师示范写作,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环境。
五、教学准备5.1 课文《西风胡杨》及相关资料。
5.2 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5.3 写作纸张、文具等。
教案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内容、课堂活动等详细信息。
六、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展示胡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胡杨树的特点。
6.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胡杨树的坚韧精神。
6.3 理解课文:分析胡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讨论。
6.4 品悟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胡杨树的坚韧精神,分享自己的感受。
6.5 拓展延伸:讨论胡杨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防风固沙、生态环境等。
七、课堂活动7.1 图片展示:展示胡杨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7.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胡杨树的象征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
7.3 写作练习:以胡杨树为题材,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八、作业布置8.1 背诵课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胡杨树形象的记忆。
8.2 家庭作业:以胡杨树为主题,进行一次家庭观察,记录胡杨树在生活中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9.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评价10.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一些生词和短语。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词和短语。
(3)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西风胡杨》。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胡杨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简要介绍胡杨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激发学生对胡杨树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分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3. 生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学生朗读并跟读。
(2)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
(3)学生运用生词和短语进行造句练习。
4. 复述课文:(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1. 抄写并记忆生词和短语。
2. 写一篇关于胡杨树的短文,可以是自己对胡杨树的感受,或者是关于胡杨树的故事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生词掌握情况:通过造句练习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课文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西风胡杨教案第一课时

西风胡杨教案第一课时课题: 西风胡杨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西风胡杨》一文,使学生了解胡杨树对于沙漠环境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解释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教学重点:1. 能够理解并解释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2. 能够总结出胡杨树对于沙漠环境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 能够理解并解释文章中较为复杂的句子;2. 能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发表对胡杨树的见解。
教学准备:1. 《西风胡杨》文本;2. PPT幻灯片。
教学过程:使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沙漠中生存?学生讨论后,教师给出“胡杨树”的概念,并解释胡杨树在沙漠中生存的原因。
Step 2: 预读与问题 (10分钟)提供《西风胡杨》文本的部分内容,请学生进行默读,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 胡杨树在沙漠中的作用是什么?2. 为什么胡杨树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Step 3: 阅读理解 (15分钟)学生阅读完整篇《西风胡杨》文本,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 通过文章内容,你认为胡杨树对生态环境有哪些积极影响?2. 从文章中,你认为胡杨树如何适应恶劣环境的?Step 4: 合作学习与分享 (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总结自己小组的想法,最后进行各组间的分享和交流。
Step 5: 小结与展示 (5分钟)教师对整个课堂进行小结,总结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并对胡杨树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强调。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胡杨树的价值和保护”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胡杨树的认识和价值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阅读《西风胡杨》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了解沙漠环境中胡杨树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不仅在团队协作能力上有所提高,也让学生对胡杨树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课堂时间较为紧凑,后续课程可适当加长,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展开讨论和自主思考。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胡杨树的特点及其所在的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胡杨树的生活环境。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特点来表现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感受胡杨树的坚韧精神,培养学生的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通过描绘事物的特点来表现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胡杨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胡杨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胡杨树的特点及其生活环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胡杨树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
(2)讨论胡杨树的特点及其所在的环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他们对胡杨树坚韧精神的感悟。
(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spirit of persisting in adversity demonstrated the poplar trees and share their own experiences or observations related to persistence.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描绘一幅胡杨树的画,并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3. 写一篇关于胡杨树的小作文,表达自己对胡杨树的感悟。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西风胡杨》。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西风胡杨》,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生命的顽强,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学生能够理解胡杨树的精神,即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西风胡杨》的内容简介:课文《西风胡杨》是一首描绘胡杨树的诗歌,通过描绘胡杨树在风沙中的坚韧和不屈,表达了作者对胡杨树的敬仰之情。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西风胡杨》,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胡杨树的精神,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胡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胡杨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激发学生对胡杨树的兴趣。
3.2 朗读和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西风胡杨》,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进行背诵练习。
3.3 词语解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通过上下文推测词语的含义,并进行例句展示和运用。
3.4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进行模仿练习。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西风胡杨》的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选择一个词语或句子进行书写练习,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4.2 课堂作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小组分享和讨论。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篇小作文,展示自己对胡杨树精神的理解和运用。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西风胡杨》。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分析并欣赏胡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描绘和描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西风胡杨》的阅读与理解。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胡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胡杨树生长环境和生存状态的理解。
对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
与胡杨树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适当的座位安排,便于学生阅读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胡杨树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胡杨树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胡杨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西风胡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4.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师通过卡片或板书,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4 描述与表达: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自己对胡杨树的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西风胡杨》。
完成相关的生字词练习题。
5.2 课堂作业:学生继续完成自己的绘画或写作作品。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和分享。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6.2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第九课《西风胡杨》
执教:利通区第十一小学杨月霞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2、
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3 、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辅导学生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15个字,掌握12个词语;
5、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情的爱。
难点: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三、课前准备:
1、阅读课后“指南针”,在“指南针”指导下进行质疑;
2、阅读课后“学习链接”,查找有关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资料,搜集胡杨林的一些照片。
四、教学时间: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老师看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散文,是写一种生长在沙漠中的生命。
请大
家观看胡杨的图片,以及相关的资料,(屏幕,出示胡杨图片1)生下来一千年不死,
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就是潘岳笔下的《西风胡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描写胡杨的文章。
师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西风胡杨》。
2、了解作者。
(课件2)
3、出示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课文朗诵,看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课件3)(或:学生默读全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 、全班一起朗读第一段。
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课件4)(胡杨是秋天最美的树,胡杨生长在沙漠,是古老的树种,全世界的胡杨树绝大部分在中国塔里木,很珍贵。
)
2、出示句子
在那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⑴指名朗读这句话。
⑵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胡杨的生存环境是十分恶劣的,并且对人类的帮助是很大的,它的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
⑶全班一起朗读这句话。
3 、阅读第2、3、4自然段
(1)身处茫茫大漠的胡杨,你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颂它的?(坚忍、无私、悲壮)(课件5)文中是怎样具体地写出了胡杨的这些性格特点?请同学们找出最打动你的句子读一读。
如: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
可它们不在乎。
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
)
(胡杨,是最坚韧的树。
胡杨的根茎很长,能深达二十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去寻找地下的泥土,并深深植根于大地。
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脑的层层黄沙。
)(2)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赞颂胡杨?(胡杨既耐炎热又耐严寒,不怕盐
碱,不怕风沙,是生命力极强的树;胡杨能阻挡风沙,保护环境,是无私的树;胡杨为保卫热土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是悲壮的树。
)
(3)对于这样的一种树,你有着什么样的感受?(喜爱、尊敬、……)你能有感情地朗读2—4自然段吗?为什么要这样读?试着背一背。
5、引导学生理解写法。
6、小组合作:阅读5、6自然段
出示学习提示:
(1)说说你从这部分内容中知道了什么?(胡杨的过去、现在和作者的担心)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而担心?(“我”担心“河水骤减”使胡杨失去了生存的条件;“我”担心那些“上游的人们”忘记了胡杨曾经为那里的祖祖辈辈做
出的贡献;“我”担心曾经受到过胡杨呵护的人们的子孙,会失去胡杨的呵护,生活在荒漠残城之中。
)
(3)我们也定会十分关注胡杨的命运,如果你是“上游的人们”你会怎样做呢?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汇报。
(1)说说你从这部分内容中知道了什么?(胡杨的过去、现在和作者的担心)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而担心?(“我”担心“河水骤减”使胡杨失去了生存的条件;“我”担心那些“上游的人们”忘记了胡杨曾经为那里的祖祖辈辈做出的贡献;“我”担心曾经受到过胡杨呵护的人们的子孙,会失去胡杨的呵护,生活在荒漠残城之中。
)我们也定会十分关注胡杨的命运,如果你是“上游的人们”你会怎样做呢?同桌相互说说,大家再发言。
指导朗读(担心、悲伤)。
7、自由读第7、8自然段
看到这一大片枯杨(出示图片),我除了感动、悲伤之外,更多的是敬重!文中最后部分的一段文字最能表达老师此刻的心情。
“我站在这孑然……,我是胡杨。
”(最后一句:“我是胡杨”引导学生齐读)
(1)理解“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三天。
”。
说说“祈求”是什么意思?作者恳切希望的是什么?(“我”恳切地希望天公为胡杨带来雨水。
“我”恳切地希望胡杨能在这恶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再坚持一会儿”意思是胡杨已经在这大漠中生存了一亿三千年了,希望他们仍然顽强地坚持下去,“哪怕几十年”意思是希望胡杨給人们一些改变这里的环境、改善胡杨的生存现状的时间。
“我”还恳切地希望那些衣食无忧的人们来看看沙漠的环境,增强忧患意识,一起来关注大自然的命运。
)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里饱含这作者关注环境保护的强烈责任感。
)(2)齐读“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泪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这句话,自由发言,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里用了五个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 坚信胡杨生命力的顽强;坚信胡杨能感动上苍(包括人类);坚信人类会关注胡杨的命运,关注环境保护事业。
)(写出了“我”的信心,“我”坚信:胡杨不倒,胡杨的精神永存。
)
(3)齐读第8自然段,
(4)有感情地朗读7、8自然段。
(四)赏读课文
要求有感情、加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使用不同的语气。
自设朗读: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选择最打动你的一段文字或几句话,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悟。
(深情地读、憧憬地读、凄怆地读、激昂地读、轻柔地读、。
(五)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对胡杨坚韧、无私、悲壮的品格产生了敬佩之情,因为它们不仅是一
种顽强古老的树种,它们还代表了一种可贵的品格
板书设计:
坚韧、
最美、最珍贵无私保护环境、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