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胡杨教学教案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一等奖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一等奖1、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亚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有一片黄色的荒原——塔里木盆地。
这是一个风沙主宰的世界,极度的干旱让这里成为地球上一个荒凉的角落。
胡杨,一个曾经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海边的树种,却在这里演绎着生命的传奇。
当烈日把沧海变成沙漠,当沙漠将森林吞噬,当人类放弃家园时,只有胡杨仍然执着地守候着生命最后的希望。
)配音乐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s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西风胡杨》,以下是我对这篇课文第二课时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我从说课的几个基本环节分析本课时。
说教材:本单元以神奇的自然景观为题材,选编了五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为我们展示出美丽、神奇的大自然。
《西风胡杨》这篇课文中一幅幅凄美壮丽的画面,一句句豪情飞扬的文字,读来让人心潮澎湃。
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借这篇感物咏志之作,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使人陶醉,给人震撼,不仅要热爱,更应该去保护。
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具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有了初步的语文素养。
但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农村学生,或达不到大的阅读量,或没有宽泛的资源,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根本不知胡杨具体形态,所以,感官的直接调动和想象能力的运用,都成为学习的障碍,并且学生理解的写作意图有一定的难度。
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学段特点以及单元编排和教材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并体会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3、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说教学重难点:1、了解胡杨的特点及对胡杨深情的爱。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西风胡杨》。
学习并掌握一些生词和短语,如“西风”、“胡杨”、“沙漠”等。
能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对自然环境中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产生敬佩之情。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西风胡杨》是一首描绘沙漠中胡杨树坚强生命力的诗歌。
诗歌通过对西风和胡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中生命力的敬佩之情。
2.2 生词和短语:西风:指秋天或冬天的干燥冷风。
胡杨:一种生长在沙漠中的树木,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沙漠:指干燥缺水的沙质地带,生存环境恶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木,提问他们是否知道哪些树木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存。
引入课文《西风胡杨》,让学生猜测课文中的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木。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如课文讲述了什么,胡杨树有哪些特点等。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胡杨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3.3 表达与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胡杨树的印象和感受,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朗读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西风胡杨》,加强语音和语调的感知能力。
4.2 写作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胡杨树的短文,可以描述胡杨树的外貌特征、生长环境以及其象征意义等。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如朗读、回答问题、讨论等,评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朗读作业和写作作业的质量,评价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胡杨树的坚韧精神。
1.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学会通过描绘自然环境来表现主题。
1.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理解胡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2 学会通过描绘自然环境来表现主题。
三、教学难点3.1 领会胡杨树的坚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2 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4.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胡杨树的坚韧精神。
4.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3 写作指导法:教师示范写作,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环境。
五、教学准备5.1 课文《西风胡杨》及相关资料。
5.2 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5.3 写作纸张、文具等。
教案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内容、课堂活动等详细信息。
六、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展示胡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胡杨树的特点。
6.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胡杨树的坚韧精神。
6.3 理解课文:分析胡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讨论。
6.4 品悟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胡杨树的坚韧精神,分享自己的感受。
6.5 拓展延伸:讨论胡杨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防风固沙、生态环境等。
七、课堂活动7.1 图片展示:展示胡杨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7.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胡杨树的象征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
7.3 写作练习:以胡杨树为题材,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八、作业布置8.1 背诵课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胡杨树形象的记忆。
8.2 家庭作业:以胡杨树为主题,进行一次家庭观察,记录胡杨树在生活中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9.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评价10.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西风胡杨》教案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西风胡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西风胡杨》,使学生了解西北大漠的自然环境和胡杨树的形象,并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加深学生对五年级下册《西风胡杨》这一文化素材的认识,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西风胡杨》,认识西北大漠的自然环境和胡杨树,并通过阅读理解,理解课文中的意义。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义,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用准确的词语描述胡杨树的形象。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西风胡杨》的课件、PPT和其他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提前阅读课文,并准备好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西风胡杨》这一课文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课前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胡杨树是什么样的树?–胡杨树为什么能够生长在西北大漠中?–为什么胡杨树被称为“战士树”?–课文中提到的“西风”有何象征意义?•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跟学生进行讨论并给予正确答案。
3. 课文分析与解读(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并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语言表达练习(20分钟)•学生就课文中胡杨树的形象进行描写,可以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个人完成。
•学生展示自己的描写,教师给予点评和改进建议。
5. 拓展延伸(15分钟)•学生自行查找关于胡杨树的资料,并撰写一篇短文,可包括胡杨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历史渊源等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西风胡杨》这一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的练习,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通过自主查询资料、撰写短文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

五年级语文《西风胡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一些生词和短语。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词和短语。
(3)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西风胡杨》。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胡杨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简要介绍胡杨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激发学生对胡杨树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分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3. 生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学生朗读并跟读。
(2)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
(3)学生运用生词和短语进行造句练习。
4. 复述课文:(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1. 抄写并记忆生词和短语。
2. 写一篇关于胡杨树的短文,可以是自己对胡杨树的感受,或者是关于胡杨树的故事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生词掌握情况:通过造句练习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课文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五年级语文课教学案:用阅读来理解《西风胡杨》

五年级语文课教学案:用阅读来理解《西风胡杨》的文章一、教学内容本次五年级语文课教学内容为用阅读来理解《西风胡杨》这篇文章。
在教学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1.了解《西风胡杨》的背景和作者2.详细阅读《西风胡杨》这篇文章3.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4.运用文字和绘画表达故事情节和感悟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西风胡杨》的背景和作者,增强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通过阅读《西风胡杨》这篇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3.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4.通过文字和绘画表达故事情节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西风胡杨》的背景和作者,安排学生先自主读一遍这篇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主题。
2.正文(30分钟)(1)详细阅读《西风胡杨》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情节转折和语言表达方式。
(2)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加深学生对于文化背景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3.练习(30分钟)(1)个别或小组绘制画面,表达自己对于文章中生动的场景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下一篇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小记叙文或小学习笔记。
4.归纳(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小记叙文或小学习笔记分享给其他同学,展示学生们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加深学生们对于本文主题的认识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阅读和理解能力有明显提高。
2.学生在语文表达方面有新的突破,加强了学生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学习氛围良好,班级积极性高,课堂效果良好。
六、教学建议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多元思考,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语言。
2.课后推荐学生多读其他优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鉴赏能力。
3.在评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表现时,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质量和表达能力,避免纯粹注重误差或小细节的评价。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在线学习平台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 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方便 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
04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胡杨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胡杨的特点和生存环境, 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总结词:知识传授
详细描述: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胡杨的生长环境、特点、价值和意义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胡杨有更深入的 了解和认识。
《西风胡杨》教学设 计
汇报人: 2024-01-02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分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学反思
01
境 和特点。
理解《西风胡杨》一 文中描绘的胡杨形象 和象征意义。
了解胡杨在生态环境 中的作用和价值。
能力目标
0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胡杨 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反思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学 生理解和掌握《西风胡杨》的精髓,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 性。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评估教学方法是否适应不同学生的学 习需求和特点,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层 次学生的需求。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创新性,能否 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反馈与调整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D
教学手段
01
02
03
04
多媒体资源
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 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胡杨
在西风中的生存状态。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胡杨林,亲 身体验胡杨在西风中的坚韧与
9语文S版五年级西风胡杨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胡杨树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2.了解胡杨树的独特适应性和生存能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材准备:1.多媒体课件;2.胡杨树照片、胡杨树的叶子和树皮等实物;3.胡杨树分布地图。
教学过程:导入(15分钟):1.观看一段胡杨树分布及其特点的介绍视频,激发学生对胡杨树的兴趣。
2.展示胡杨树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胡杨树的特点。
探究(30分钟):1.通过展示地图,让学生了解胡杨树分布的特点,探讨胡杨树生长环境的条件。
2.让学生分组观察实物,研究胡杨树的叶子和树皮的特点,通过比较分析,讨论胡杨树的独特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拓展(30分钟):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胡杨树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的介绍,并进行讨论和思考。
2.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设计一副胡杨树的标志性图片,并展示并解释作品的设计理念和表达。
3.组织学生进行胡杨树的形象创作,可以选择以胡杨树为主题的诗歌、散文或画作等形式进行创作。
总结(15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讨论,分享对胡杨树的理解和感受。
2.对胡杨树的形象和特点进行总结,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表达。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调查胡杨树分布的情况,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和个人创作,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表达,并进一步加深对胡杨树的了解和理解。
同时,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作品,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风胡杨教学教案
西风胡杨教学教案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
3、4自然段中的一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按课后思考题以及指南针的要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录像),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难度的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独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穿透去寻深深植根不怕不怕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屏障芸芸众生句子:它们让给,让给,
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
②它们生前死后
3、引导学生理解写法。
(二)理解胡杨的过去和现在。
(学习5、6自然段)。
1、指名朗读5、6自然段。
2、胡杨的过去怎样?
3、胡杨的现在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胡杨也有哭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