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简述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的主要特点

简述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的主要特点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主要通过喷油器将柴油喷入气缸内,并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的混合气。
在柴油机中,柴油的喷射是通过高压喷油系统实现的,喷油器会将柴油以高速喷入气缸内,形成小的液滴。
随着喷雾进一步扩散和混合,柴油蒸发成为气态,与周围的空气发生反应,形成高温、高压的混合气。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 自燃性: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是自燃的,即燃料不需要预先混合空气,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柴油会自发地点燃。
2. 气缸压力高:由于柴油机采用的是压燃式燃烧方式,混合气在气缸内的压力相对较高,通常达到较高的压缩比,从而增加了柴油机的热效率和功率。
3. 燃烧过程较长:相对于汽油机的燃烧过程来说,柴油机的燃烧速率较慢。
这是因为柴油燃料的自燃性会引起燃烧的延迟,混合气的蒸发和扩散时间相对较长。
4. 高温高压条件下生成大量烟雾:由于柴油燃烧过程中温度和压力较高,同时还有一部分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存在,因此柴油机的排放中常常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和颗粒物。
综上所述,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具有高压、自燃、延迟燃烧和较高的烟雾排放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柴油机在高负荷工况下有较高的热效率和牵引力,适用于重载和长途运输等场景。
发动机原理第六章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

2.对柴油机燃烧室的要求:
① α小,但应燃烧完全及时; ② 适度的ΔP/ΔΦ和Pz值;以保证工作柔和,
平稳,可靠; ③ 排气品质好; ④ 变工况适应好;应在负荷、转速变化时,
柴油机性能稳定; ⑤ 冷起动性好; ⑥ 制造、维修方便。
3、直喷式燃烧室的空气涡流运动
空气涡流运动是加速混合气形成的 有效手段;也是保证完善燃烧的重 要条件。
3.影响喷注质量的主要因素:
喷注结构,喷油压力,气缸内空气的压力,柴油
的粘度等。
二、空气运动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
缸内空气的涡流运动能加速雾化的油滴与 周围空气的混合,促进燃烧过程的进行。
但涡流过强,会使燃烧产物与邻近的喷注重叠; 涡流过强也使进气阻力加大,充量系数下降。
三、典型燃烧室结构分析
1.燃烧室分为两大类:直喷式和分开式。 直喷式燃烧室:燃油直接喷入由活塞顶和缸盖形成的
汽油机:提高火焰传播速度。 柴油机:保证及时形成较均匀的混合气。
第一节 混合气形成与燃烧过程
一、燃烧方式--油滴扩散燃烧
柴油机是在压缩过程中活塞接近上止点时,借助喷 油设备将燃油在高压下成雾状喷入燃烧室,以便 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气。
油滴的着火要满足两个条件: (1)混合气的温度要高于着火临界温度。 (2)混合气的浓度要适当,即混合气的浓度要在
不变)
面容比大,经济性较差,启动性差(传热和流动损失大,装电热塞)
涡流室式燃烧室
1)预燃室式燃烧室
混合气形成:空间雾化混合为主。一般采用轴针 式喷油器。
主要特点:
喷雾质量要求不高(预燃室形成强的紊流和二次喷射的燃
烧涡流形成混合气)。
ΔP/ΔΦ较小,工作柔和。 空气利用率高,α值可较小。 变工况适应性好,对转速不敏感。 NOx排放低 启动性差,面容比较大,经济性差 低速噪声(惰转噪声)大(预燃室气体速度低,油束贯穿力大,
发动机原理_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运动速度和油膜厚度。
二、分隔式燃烧室
涡流室燃烧室 • 预燃室燃烧室 涡流室容积约占整个燃烧 室压缩容积的50%-60% • 预燃室容积约占整个燃烧 • 通道的截面积约为活塞截 室压缩容积的35%-45% 面积的 1%~3.5% • 通道的截面积约为活塞截 • 涡流室燃烧过程 面积的0.3%-0.6% • 预燃室燃烧过程
机械噪声
由曲轴连杆活塞机构、配气
机构、齿轮系、喷油泵及其 它附属机构等部分的高速运 动并与其相邻零部件发生频 繁的机械撞击,激励结构振 动而产生的噪声。
燃烧噪声
因为迅速地燃烧引起燃烧室
内压力急剧变化
控制噪声与振动的措施
1)控制燃烧过程来降低燃烧噪声。 2)改进机体等有关零部件的结构,降低结构振动的振幅 和提高共振频率。 3)为减小撞击力,尽可能减小缸套与活塞之间、轴承、 传动齿轮等处的间隙。为减小惯性力应减小运动件的质量, 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活塞平均速度。 4)应用吸振减振材料制造薄板零件 5)改进消声器的结构、材料;改进空气滤清器、冷却风 扇等的设计及适当调节配气相位以降低气体动力噪声。 6)遮蔽噪声源
三、对喷射系统的要求
理想的喷油规律: 更高的喷射压力和喷油速 率以及更短的喷油持续时 间已是技术发展的一个明 显趋势。 为避免柴油机工作过于粗 暴,又希望实现“先缓后 急”的喷油规律。 在所有的工况下都希望在 喷射结束阶段能尽可能迅 速地结束喷射。
四、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
电控喷射系统突出优 点是控制的准确性和 响应的快速性。 系统的基本控制量: • 循环喷油量的控制 • 供油提前角控制
第二节 燃油喷射和雾化
一、供油系统和喷射过程
柴油机供油系统 喷油泵速度特性及其校正 喷射过程 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 不正常喷射现象和喷射系统中的穴蚀 破坏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
11
三、柴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和振动噪声
CO和HC的生成机理与汽油机相同,但a>1,缝隙激冷效应
小,故其排放小。 柴油机有害排放物:NOx, PM, 且二者矛盾。 CO2 1) NOx的生成机理:
根据燃料及其混合气形成方式分为: 热力NO(Themal NO)和快速NO(Prompt NO) ➢ 热力NO产生条件:高温、富氧、滞留时间汽油机
适应高效率低排放燃烧方式的要求
.
26
二、喷射雾化和油束特性
➢ 喷雾(油束)特性取决于喷油器的结构、喷射压力和背压, 是影响混合气形成的主要因素
➢ 油束特性:用几何形状和雾化质量评价
几何形状:贯穿距离L ;贯穿率和喷雾锥角或B
贯穿率:油束射程与喷 孔出口沿喷孔轴线到达 燃烧室壁面的距离的比
核心部分液滴 密集,速度高
.
粒径分布
粒子直径/nm
15
高温:在预混合火焰温度2000~2400K范围内出现峰值; 在
扩散火焰区缺氧
实验结果
未氧化PM。
由 HC
向碳烟
的转换
T>2400K时:PM
率
计算结果
C原子不易凝聚;
已形成的碳烟氧化。
急速加热到1700K以上 时,聚乙炔及碳蒸汽成 为中间产物而生成碳烟
➢危害:致癌物;大气可见度
喷射压力与供油压力有关; 但非线性关系,不可控。
.
30
直列泵
VE型分配泵: 一个柱塞,与固定
在一起的端面凸轮 盘一同旋转
调速手柄
调速套筒 飞锤 燃油入口
停车 调速弹簧 手柄
流回油箱
溢流节流孔
张力杠杆 断油阀
供油量控制:通过驾驶 调 压 阀 员/调速器调节油量控制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五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到最高值。
压力升高率dp /dφ对柴油机的性能有重要的影 响, 若压力升高率过大,则柴油机工作粗暴,燃烧噪 声和温度明显升高,使氮氧化物生成量明显增加,同 时运动零部件承受较大的冲击负荷,影响其工作可靠
性和使用寿命,但由于燃烧迅速进行,柴油机的经济
性和动力性会较好,压力升高率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 之内,柴油机的平均压力升高率dp /dφ一般不应大于 0.4~0.5MPa/ (°)。
二、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划分阶段
柴油机的燃烧基本上是喷雾的非定常紊流扩散燃烧,
即在燃烧室所限制的狭窄空间内的高温、高压环境下, 经高压喷射的高浓度燃料喷雾在空间分配不均的状态下, 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一种燃烧形态。柴油机的燃烧过 程是柴油机工作过示功图,根据汽缸中工质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燃期内喷入的燃料, 特别是后续喷入燃料,边蒸发混合,
边以高温单阶段方式着火参与燃烧。
柴油机的最高燃烧压力pmax一般为5 ~ 9MPa,增压
柴油机有可能大于13MPa,同汽油机一样,柴油机也希
望pmax出现在上止点后10° ~15°,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 动力性和经济性,但与汽油机不同的是,C 点的位置不 仅取决于喷油提前角,也取决于着火延迟期和速燃期的 长短。
要使可燃混合气着火燃烧,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
(1)可燃混合气必须加热到某一临界温度以上,否则,
燃料就不能着火, 燃料不用外界能量点燃而能自行着火 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温度或自燃温度。 (2)可燃混合气中燃料与空气的比例要在着火界限范 围内才能着火燃烧,若混合气过浓,说明氧分子相对较少,
燃料分子过多,混合气过稀,表明燃料分子过少氧分子过
在示功图上更容易判断,速燃期中,累积放热率可达20%
~30%。
简述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的主要特点

简述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的主要特点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的主要特点如下:
1. 混合气形成:柴油机燃烧采用的是直接喷射燃油的方式,燃油通过喷油嘴喷入到气缸内,然后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
相比汽油机的预混合气形式,柴油机的混合气是在气缸内形成的。
2. 混合气浓度高:柴油机的混合气浓度通常较为高,可达到14:1到25:1。
这是因为柴油机所使用的燃油具有较高的能
量密度,可以同时实现更高的压缩比和更高的燃烧温度。
3. 自燃点高:柴油机的混合气具有较高的自燃点。
由于混合气浓度高和燃油的特性,混合气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自发燃烧。
这有助于控制燃烧过程,防止发动机产生异常燃烧。
4. 点火方式不同:柴油机的燃烧是通过压燃来实现的,而非火花点火。
燃油喷入气缸后由于高压和高温的作用,使得燃油迅速氧化分解,产生大量的热量和高压气体。
然后,由于压燃的作用,燃料自燃并瞬间燃烧。
5. 燃烧时间长:相比于汽油机的快速燃烧,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时间较长。
这是因为在柴油机燃料的压燃条件下,燃烧速度较慢,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
6. 黑烟排放:由于柴油机燃烧的特性,其排放中容易产生黑烟。
黑烟是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主要由碳颗粒组成。
为了减少黑烟排放,需要控制燃烧过程,提高燃烧效率。
总体而言,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具有混合气浓度高、自燃点高、点火方式不同、燃烧时间长和黑烟排放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柴油机在燃烧效率、功率输出和排放控制等方面与汽油机有着不同的特性。
第五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1、燃烧过程概述
燃烧过程
缓燃期:从最大压力点(c点)到最高温度点D点)。
特点:一般喷射过程在缓燃期都已结束、随着燃烧过 程的进行。空气逐渐减少而燃烧产物不断增多,燃烧 的进行也渐趋缓慢。柴油机燃烧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 2000K左右,一般在上止点后20°~35°曲轴转角处出 现。
3、柴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和噪声振动
燃烧过程
波透回空气中,一部分又反射回材料内部,声波的这种 反复传播的过程,就是能量不断转化耗散的过程,如此 反复,直到平衡,这样,材料就吸收了部分声音。
3、柴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和噪声振动
燃烧过程
c、噪声控制
(一)、被动控制:消声控制、隔声控制
(二)、主动控制:降低声源的振动能量
一、吸声技术
1、吸声材料的分类和吸声特性
1)吸声材料的分类
在噪声控制工程设计中,常用吸声材料和吸声结 构来降低室内噪声,尤其在体积较大,混响时间较长 的室内空间,应用相当普遍。吸声材料按其吸声机理 来分类,可以分成多孔性吸声材料及共振吸声结构两 大类。
温度、压力升高较大,产生许多化学反应的活性中心, 出现蓝火焰。混合气稀得多,略小于1。
柴油机-低温多级自燃
t1+t2+t3 时间后-第三级反应 活性中心剧增,化学反应加速,热积累剧烈,发生爆
炸,出现热火焰。混合气更稀, 1。 t1+t2+t3 -着火延迟期
1、燃烧过程概述
速燃:从压力脱离压缩线开始急剧上升(B点)至达到最大压力 (C点)。
补燃:从最高温度点(D点)至燃油基本燃烧完(E点)。补 燃期内燃油的燃烧可称为后燃,由于燃烧时间短促,混 合气又不太均匀,总有少量燃油拖延到膨胀过程中继续 燃烧。特别在高速、高负荷工况下,因过量空气系数小, 混合气形成和燃烧的时间更短.这种后燃现象就更为严 重。
6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与燃烧

① 提高过量空气系数 ② 组织气缸内气体运动
二、燃烧过程存在的问题
2.燃烧噪声
产生原因
柴油机的压缩比高,混合气几乎同时燃烧,急 剧升高的压力,直接使燃烧室壁面及活塞、曲 轴等机件受冲击,产生强烈振动,并通过气缸 壁传到外部,从而形成燃烧噪声。
解决措施
缩短滞燃期,减少滞燃期的喷油量,抑 制滞燃期中混合气的形成,是减轻噪声的主 要途径。
柴油机均在α>1的条件下工作,使柴油机容积利用 率这是其比质量,升功率不如汽油机的原因之一。
4、补燃期
定义:是从气缸内出现最高燃烧温度起,到燃烧
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以曲轴转角表示。
特点:
时间短促,混合气不太均,对经济性不利。 后燃还增加了有关零部件的热负荷。 补燃期的终点很难准确地确定。
造成二者区别的原因: I. ①燃油的可压缩性,使系统内产生压
力波的传播;高压油管的弹性变形引 起容积的变化; II. ②压力波的往复反射和叠加的作用。
三、不正常喷射现象和穴蚀
(l)二次喷射现象:既在喷射终了喷油器
针阀落座以后,在压力波动的影响下再次升起 喷油的现象。
危害:
①压力低雾化不良,燃烧不完全,碳 烟增多,易引起喷孔堵塞;
图4-1 空气运动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
(1)空间雾化混合
说明:
喷注着火后,旋转的气流将燃烧产物吹 走,并及时向未燃烧完的油滴提供新鲜 空气,提高空气利用率,加速混合气的 形成和燃烧。
气缸内的涡流运动并非越强越好。涡流 过强,过强会使燃烧产物与相邻的喷注 重叠,从而影响燃烧,同时使进气阻力 加大,充量系数下降。
4.有害的废气成分
NOx是柴油机废气中主要有害成分。其生成 量 应取进决行于时反的应温物度N,2以、及02反、应O进、行N的的浓时度间,长反短。 因此,为降低NOx 生成量,必须降低火焰 高峰温度、缩短空气在高温下停留的时间, 减少过量空气系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原理
• 7.2.1燃油的喷射与雾化-位置式泵-管-喷嘴型特点
一 供油过程 供油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定时定量并按一定规律向各缸 供给高压燃油。传统的有直列柱塞式喷油泵供油系统 和分配式喷油供油系统,都属于泵-管-嘴系统。
曲轴带动凸轮运动-挺柱体往复运动-压力变化-弹簧作 用和压差-喷油。具体请参看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
• 为兼顾柴油机运转平稳性,dp/dφ不宜超过0.4MPa /(°),而为了抑制氮氧化物的生成,dp/dφ还应
更低。
第4页/共67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7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3.缓燃期
• 从压力最高点至温度最高点(CD段)
• 特点:空气逐渐减少,燃烧产物不断增多,燃烧进行渐趋缓慢。 如燃烧组织不当,易产生炭烟。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7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 柴油机的喷油提前的调节规律是:要求转 速及负荷都提前
第9页/共67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7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 放热持续期首先取决于喷油持续角的大小 • 影响放热规律曲线形状的因素比较复杂
第10页/共67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7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第12页/共67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7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1. 喷油过程
喷油过程划分为等三个阶段:
➢喷射延迟期:供油开始~喷油开始
高压油管内以 1400m/s声速传播建 立喷油器端油压
缺点:供油与喷油不同步
泵端压力
➢主喷射期:喷油开始~喷嘴端压 力开始急剧下降。2段
供油规律影响喷油规律,但不同
第11页/共67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7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二 喷射与雾化过程
➢ 喷油特性和喷雾特性→燃油喷射效果
➢ 喷油特性是高压油路中的行为,包括喷油开始时刻、 喷油持续期、喷油速率变化及喷油压力;
➢ 喷雾特性是燃油喷入燃烧室后的行为,包括贯穿距离、 喷雾锥角和喷雾粒径、油束中燃油密度速度和粒度的 分布规律。
第3页/共67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7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2.速燃期
• 压力升高率
p pC pB
C B
• 从提高动力性和经济性的角度,希望dp/dφ大一些
• dp/dφ过大会使柴油机工作粗暴,运动零部件受到
过大冲击载荷,
• 过急的压力升高会导致温度明显升高,使氮氧化物生 成量明显增加。
第15页/共67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7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3.异常喷射与穴蚀
异常喷射现象: 二次喷射;喷油压力波动 滴油现象;高压密封 断续喷射;针阀周期跳动 隔次喷射;2循环喷1次
• a)正常喷射 b)二次喷射 c)断续喷射 d)隔次喷射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7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第7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7.1
速燃期
柴 油
着火延迟期
机
燃
烧
过
程
缸内气体温度
缓燃期
补燃期 缸内气体压力线 压缩线 针阀行程 喷油速率 累计放热率 燃烧放热率
图7.1 柴油机燃烧过程、喷油速率和放热规律 第1页/共67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7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达到总放热量的95%~99%时认为补燃结束。
➢问题:补燃期过长 →热量利用效率低,排温高,散热损失大,
经济性差→缩短补燃期
第5页/共67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7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7.1.2 柴油机燃烧放热规律
• 1.燃烧放热规律的定义
• 瞬时放热速率是指在燃烧过程中的某一时刻, 单位时间内(或l°曲轴转角内)燃烧的燃油所放 出的热量;
• 解决措施:后期喷入的燃油能及时得到足够的空气,尽可能地 加速混合气的形成,保证迅速而完全的燃烧,从而提高柴油机 的经济性和动力性。
• 柴油机燃烧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000K左右,一般在上止点后 20°~35°曲轴转角处出现。
• 缓燃期不缓-越快越好
• 关键是混合气形成速率
4. 补燃期
➢ 最高温度(D点)至燃油基本燃烧完(E点)的时段。放热量
缺点:喷油规律不可控
喷嘴端
➢喷油结束阶段:从喷油器端压力 压力
开始急剧降低至喷油器针阀落座 针阀升程
停止喷油。3段。此时喷射压力降
低雾化特性变差。
第13页/共67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7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 存在的问题: ✓ 供油规律与喷油规律不同; ✓ 出现不正常喷射现象:
第14页/共67页
2. 柴油机合理的燃烧放热规律
1)放热规律三要素
• 一般将燃烧放热始点(相位)、放热持续期和 放热率曲线的形状称为放热规律三要素
2)理想的燃烧放热规律及其控制
• 放热始点的位置要能保证最大燃烧压力出 现在上止点后12°~15°。柴油机通过喷 油提前角的变化以及着火落后期长短来加 以调控。
第8页/共67页
第2页/共67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
• 着火延迟期长短会明 显影响该阶段喷油量 和预制混合气量的多 少,从而影响柴油机 的燃烧特性、动力性、 经济性、排放特性以 及噪声振动,必须精 确控制。
• 改善喷雾雾化和蒸发 条件有利于缩短着火 延迟期
第7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图7.2 温度与压力对着火延迟期的影响
1.着火延迟期
• 着火延迟期又称为滞燃期、着火落后期,从燃油开始喷 入燃烧室内(A点)至由于开始燃烧而引起压力升高使压 力线明显脱离压缩线开始急剧上升(B点) 。
-时间s表示,一般0.7 ~ 3ms
i -曲轴转角,一般 8 ~ 12度CA
• 影响因素:燃烧室内工质温度等。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7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2. 供油规律与喷油规律
• 单位凸轮轴转角(或单位时间)由喷油泵供入高 压油路中的燃油量称供油速率;单位凸轮轴转 角(或单位时间)由喷油器喷入燃烧室内的燃油 量称为喷油速率
两者的差别主要原因 : (1) 燃油的可压缩性 (2) 压力波传播滞后 (3) 压力波动 (4) 高压容积变化
• 累积放热百分比,是指从燃烧过程开始至某 一时刻为止已经燃烧的燃油与循环供油量的 比值。
• 瞬时放热速率和累积放热百分比随曲轴转角 的变化关系,称为燃烧放热规律
第6页/共67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7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 图7.3 燃烧放热规律
第7页/共67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7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