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

种间关系
二 群落的物种 组成
常绿针叶林 物种的组成是区别 不同群落的重要特 征。
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针叶林
苔原
捕食:
“你死我活”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能量关系图
种 群 数
数量坐标图
A B
A.共生 B. 寄生 B.竞争 D. 捕食
3.几十年前,欧洲的一种百灵鸟 被引进美洲,这种鸟的生活习性 与当地的草地百灵鸟相似,后来 发现草地百灵鸟绝迹了,这种现 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4.大肠杆菌中的某些种类生活在 人的大肠内,吸取养料,同时又 可合成一些维生素供人需要。 这 些大肠杆菌与人的关系是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 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菟丝子
黄蜂产卵于幼蛾中
冬虫夏草
A
B
B
A
特点: 对寄主 有害, 对寄生共生:
“你好我好大家好”
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和菌瘤根
种间互助
④互利共生——“同生共死” 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特点: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 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 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A
B
量
时间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变化 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者 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者 结果:两个种群相互制约,数量相对稳定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C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第3节群落的结构群落是由各种物种组成的,它们在空间上相对密集地存在并相互作用。
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相互合作的关系。
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相对丰富度、分布格局以及物种在群落中的位置和角色。
群落的结构可以分为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位等方面来讨论。
首先是物种丰富度。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量。
物种丰富度越高,说明群落中存在着更多不同的物种。
物种丰富度的高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物种的迁移能力等。
物种丰富度的高低对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都有着重要影响。
其次是物种组成。
物种组成指的是群落中各种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物种组成对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物种组成会导致不同的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
物种组成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对群落的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的数量、群落中物种的分布格局以及物种的功能多样性等。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弹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一个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的群落往往具有更高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位是群落结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占据的生态角色和资源利用策略。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相互重叠也可能相互独立,不同生态位的物种之间会产生不同的相互作用。
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物种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的重要基础。
在群落的结构中,还涉及到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这是指物种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和位置。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空间分布和位置会受到环境条件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和位置也会对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产生影响。
总之,群落的结构是群落中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反映。
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生态位和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了解群落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为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优质课 第四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B、乙区域有300棵梨树
A
)
探究二、种间关系
1.竞争
3.寄生
2.捕食
4.互利共生
种间关系:竞争
1、概念: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 间等
2、特点: “你死我活”
3、数量曲线: 4、实例:
农作物于杂草;牛与羊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竞争关系,则可 表示为: 生 物 数 量
生物B 生物A
(6)“种豆南山下,草盛苗木稀”,草与豆之间是竞争关系 (√)
小试牛刀
2、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A ) 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 C.森林中有分层现象,草原上没有分层现象 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小试牛刀
3、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D)
A.人体肠道中的大肠杆菌,靠人体肠道中的营养物质 维持生命,同时又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供人体 利用。
概念,特点,数量曲线,实例;
探究三: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意义, 空间结构分类,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群落的概念及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概念
群落: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有
直接或间接关系的 各种生物种群 动物、植物 和微生物
的总和。
2、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的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小丑鱼与海葵
探究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①原因: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
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生物在 垂直 方向及 分利用。 水平 方向上的位
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对自然资源的充
思考:
(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光照强度 (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食物、栖息场所等 (3)引起水生生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阳光、温度、食物、水中的含氧量等 思考:玉米地的玉米也有高低现象,这是不 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结构的含义和类型,掌握群落结构的基本特征。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掌握群落结构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和相关案例。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3. 准备视频资料,用于展示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环境。
4. 准备一些常见的植物样本,供学生观察和识别。
5.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生物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结构的特征和意义。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群落的结构。
2. 讲授新课(30分钟)(1)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和特征介绍。
(2)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物种的生态习性等。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
3. 学生分组实验(2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本地自然保护区或公园内不同类型生物群落的数据,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并讨论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4. 小组讨论与交流(15分钟)让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总结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给予指导并答疑解惑。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群落空间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6. 布置作业(2分钟)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料收集有关群落空间结构的更多信息,并在下次课上与大家分享。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群落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了解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生物群落的结构。
《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群落结构的特征和类型;2. 掌握群落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群落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中关于群落结构的章节,完成以下问题:(1)群落的概念是什么?它与种群有何区别?(2)群落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3)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群落结构的?(4)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对群落结构有何影响?2. 收集一些有关群落结构变化的案例,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撰写一篇短论文,题目为“影响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3. 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选择一个生态系统进行调查,了解其群落结构,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写出报告。
三、作业要求:1. 回答问题时需要尽可能详细,以便理解;2. 案例分析和论文撰写需要客观真实,结合实际;3. 报告需要写出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有一定的深度。
四、作业评价:1. 作业完成情况:是否按时完成作业,答案是否符合要求;2. 回答质量: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是否准确,是否能够提供合理的解释;3. 思考深度: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是否有创新性思考;4. 合作精神:是否能够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作业,共同解决问题。
五、作业反馈: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后,将自己的作业拍照或扫描后发到学习小组的微信群中,以便大家互相学习和交流。
同时,也欢迎同学们在群里提出自己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通过本次作业,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群落结构的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生物科学素养。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最后,提醒同学们在调查和收集资料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掌握群落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群落分层现象的意义,学会运用生物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群落的结构,提升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4.3《群落的结构》学习要点

第3节群落的结构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资料分析,能够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通过阅读文本,师生交流,能够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通过实验探究,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学习重、难点】
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习要点梳理】
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3.群落中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注:大鱼吃小鱼不属于捕食,而是种内斗争。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植物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5.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6.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巩固与拓展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群落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群落的结构特征,同时提高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围绕《群落的结构》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知识巩固:要求学生回顾并总结群落的概念、类型和特点,完成相关的填空题和选择题练习。
2. 观察实践:安排学生收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样本,如树叶、草地等,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
通过观察生物样本的种类、数量、分布等特征,理解群落结构中的物种组成及空间分布。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群落(如森林、草原等)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加深对群落生态系统的理解。
4. 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以观察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群落结构。
例如,通过改变某一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等),观察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观察和分析中。
2. 观察实践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做好详细记录,包括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数据,并附上相应的照片或草图。
3. 案例分析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群落结构特征描述、影响因素分析等。
4. 实验设计部分要求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注意控制变量,合理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四、作业评价1. 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将通过批改作业进行评估,重点关注学生对群落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实践的记录和报告将根据观察的准确性和描述的详尽性进行评价。
3. 案例分析报告的评价重点在于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性和创新思维。
4. 实验设计的评价将考虑其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实验逻辑的合理性。
五、作业反馈1. 对于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和答疑。
教案--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提问:群落的概念。
二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四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例如,我国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南方许多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
例如,在热带森林的生物群落中,植物种群数以万计,无脊椎动物种群以10万计,脊椎动物种群以千计。
但是,在冻原和荒漠的生物群落中,种群数量要少得多。
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首先,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
其次,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
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
教材P75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是课程标准中建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依据教材中探究活动的要求与步骤,在野外采样,在实验室进行观察。
这样做学生可以感受到采样地点真实的环境情况,利于学生建立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念;若无条件,也可以由教师事先将不同地点的土样采集到实验室(可用大塑料整理箱盛放),注明采集地点的环境(最好配有照片)。
这样,学生在实验室便能进行该项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与群落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因素对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可就此广泛提出问题,进而提炼出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噬菌体与其侵染的细菌之间的关系是( C ) A.互利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4.森林中生物防治松毛虫的常用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 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和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分
别为( C )
A.竞争和互利共生 C.捕食和寄生 B.捕食和互利共生 D.寄生和捕食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三、种间关系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断地参悟、历练,
就是你心中有一种意识。
知识目标:
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实例;理解生物群落的物种组
成和结构。 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 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苔原 针叶林
归纳提升: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例如,
我国北方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南方 许多森林的主要树种是常绿阔叶乔木。 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例 如,在热带森林的生物群落中,植物种群数以万计,无
脊椎动物种群数以十万计,脊椎动物种群数以千计;但
பைடு நூலகம்种间关系
研究池塘群落
种群位置 池塘的范围
群落演替
和边界
材料二:①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冻原上,只有670种低等植物、 139种高等植物、约1 000种动物。
②我国的人口发展状况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③在森林中的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 ④大豆与根瘤菌互利共生,对两者都有利。 ⑤橡树种子的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2.种群和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1)判断材料二的叙述中哪些是对种群特征的描述?哪些是 对群落特征的描述? 提示:种群水平:②⑤;群落水平:①③④。
C.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发生了种间 互助
D.害虫数量减少可导致蜘蛛数量增加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阅读理解:形成原因,现象,决定因素,意义)
1.形成原因
空间 。 生物种群 分别占据了不同的_____ 在群落中,各个_________
2、类型:
(1)垂直结构 ① 概念: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它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 形式。
力。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
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称为丰富度
不同的群落之间物种组
成是一样的吗?
用什么来区别
不同群落呢?
群落的物种数目多少如何表示呢?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①记名计算法。 个体数目。 a.方法: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________
个体较大 ,_________ 种群数量 有限的群落。 b.适用范围:适用于_________
②目测估计法。
多度等级 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 a.方法:按预先确定的_________
在冻原和荒漠的生物种群中,种群数量要少得多。 3.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在生态学上,用丰 富度来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
【典题训练】下列有关丰富度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一般来说,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D.一个菜市场上的鸡、鸭、鱼、白菜等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明确以下两点: (1)群落并不是各物种的生物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相互联 系的整体。
【典题训练】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 而引入天敌蜘蛛,一定时间后对两个种
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图
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在a~b期间,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的数 量将增加更快
B.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实例 大豆和根瘤菌 蛔虫和人 水稻和稗草 鹰和鼠
互利共生 + + 寄生 竞争 捕食 + - - - + -
彼此抑制
种群A有利 种群B有害
判断下列各图表示的种间关系 个 体 数 捕食 B A ① 个 体 数 时间 A B 个 体 数 ④ 竞争
个 体 数
② B 时间
A
B
互利共生
③ 时间
寄生 时间
A
正确区分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请结合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图中曲线走势判断四图所描述的种间关系。 提示:图1为捕食,图2为竞争,图3为互利共生。 (2)图1中生物A、B分别属于哪类生物? 提示:图1中A为被捕食者,
(2)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
分布不均匀,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 (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 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人与动物的 影响等。
结合材料分析以下问题:
甲组:在一个池塘中荷花、芦苇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
萍浮于水面,金鱼藻生长在水底;鲢鱼在水体浅层,鲩鱼在中 层,青鱼、虾在水底,泥鳅、鳝鱼在水底淤泥生存。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
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 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主题四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探究原理 取样器取样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1)调查方法:常用___________
一、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叫做群落。
材料一:①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②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 ③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鲫鱼、藻类等动物和植物;
④一个池塘中的鲤鱼、鲫鱼、藻类等所有的生物。
1.种群和群落的概念辨析 (1)材料一中属于种群的是哪几组?属于群落的是哪几组?
(
)×
【分析】温度过高会杀死小动物,给调查带来误差。
【典题训练】(2012·广东高考改编)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
述,正确的是( C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需使用样方法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② 植物的分层现象
动物的分层现象
光照强度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③植物与动物垂直结构的关系: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
栖息空间 和_________ 食物条件 。 多种多样的_________
阳光 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④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
(2)水平结构
(1)水平结构的特征:镶嵌性分布。
(2)群落的丰富度所描述的主要是物种种类的多少。
三、种间关系(含义,图示,曲线)
主题二
种间关系
比较下列四种种间关系
资源和空间 相互抑制 处于劣势甚至 优势 灭亡
根瘤菌 有利
体内 寄主
体表
蛔虫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物种
关系类型
A B
关系一般特征 彼此有利,彼此依赖 一方有利,一方受害
B为捕食者。
(3)图3所示的两种生物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互利共生的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呈现“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的同步性变化。 (4)由于过度密植,玉米植株相互争夺养料和空间等,它们 之间是否也构成竞争关系?试分析原因。 提示:不构成竞争关系。因为玉米是一个物种,它们之间的争 夺属于种内斗争,竞争属于种间关系的一种,是不同物种间的 关系。
(1)甲组的描述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的哪种类型?
提示:体现了植物和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乙组:八面山(在湖南桂东县)海拔2 042米,800米以下为常
绿阔叶林,800~1 300米为针阔混交林,1 300~1 600 米为 针叶林,1 600~1 800米为灌木林,1 800米以上为草地。
(2)乙组的描述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拓展延伸】
群落概念的理解 (1)群落是一个有机整体:群落不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 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种内斗争、互助和种间的互利共生、竞争、 捕食等关系建立的有机整体。 (2)群落的研究层次更高: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的 集合体,而种群研究的是同一物种的生物集合体。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常绿阔叶林
第3节
小池
群落的结 构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以上为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小诗,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 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 请思考: 1.该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构成的集合体属于生态系统的哪个 层次? 2.这些生物是如何分布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不属于。这种由海拔(地形)造成的温度和湿度差异引 起的,而不是由生物自身差异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水平结构。
(3)玉米地中的玉米植株有高有矮,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吗?
提示:不属于。玉米植株高矮属于个体差异。并不是群落中各
物种的垂直结构。
【规律方法】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判断方法 (1)造成垂直结构分层现象的原因:
①不同生物本身的高度;
②活动空间的高度。 (2)造成水平结构分段的原因: 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
【典题训练】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 m~3 800 m 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
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C )
A.在-200 m~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 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常绿针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