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一生概述

西楚霸王项羽一生概述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沭阳县西楚霸王城)人。
秦末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楚国贵族后代,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项羽英勇善战,能徒手与猛兽搏斗。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称楚武王。
项梁阵亡后,项羽于前207年九月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威震华夏。
前206年,项羽进兵关中,灭掉秦朝,并在咸阳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史称“鸿门宴”。
后自封“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刘邦为汉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
前202年,项羽与刘邦决战,爆发了垓下之战。
最终,项羽在乌江自刎,年仅30岁,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项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英勇和豪情壮志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尽管他最终失败了,但他的事迹和精神仍然激励着后人。
历史小故事 西楚霸王

历史小故事西楚霸王西楚霸王项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西楚霸王项羽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大将的勇敢、国君的野心和最后的绝望。
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时光,来看看西楚霸王项羽的一生。
一、西楚霸王的诞生项羽生于秦末的一个寒贫之家,他的父亲名叫项梁,是一个举朝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但是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败于秦将王翦,身亡後,项羽和他的母亲被流放到汝南。
项羽的成长经历,充满了战争与挫折,这为他的未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也因此培养出了不畏强敌、不屈服于困境的顽强勇气。
二、西楚霸王的崛起项羽在成年后,成为了天下闻名的大将。
他带领自己的军队在多次战争中大获全胜,所到之处,无人能敌。
在平定几十万反秦军的楚汉战争中,他带领着西楚军队最终战胜了汉军,成为了西楚霸王。
这场战争,开启了项羽执政时期的历史篇章。
西楚霸王的尊号,也成为了他的历史地位的象征。
三、西楚霸王的胜利与失败在项羽的执政时期,西楚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得十分迅速,加强了对外交通和边境的防御工作。
他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政策等的一系列具有时代性的方针,这使得他成为时代的领袖。
然而,在额定的成功与荣耀背后,是项羽不断膨胀的自信和虚荣心。
他的武装力量几乎摧毁了所有的对手,但他的内部管理却十分松散,存在不少弊端和缺点。
加上以刘邦为代表的反西楚势力开始崛起,西楚霸王的政治势力也开始急速衰败。
在巨鹿之战的战败使其军事力量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他最终只能投降,并在自刎前言:“天下事已终矣,我亦何忍见汉人之面目。
”,使得自己的名声更加不朽化。
四、西楚霸王的历史意义回顾项羽的一生,他虽然中途失败,但是他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霸王之名,更是其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等永恒品质,这些品质超越了历史时代和过去的风云,成为一代望族的精神。
另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西楚霸王曾经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与荣耀,进行了无尽的战斗,虽然失败与牺牲,却也成就了曾经遥不可及的霸业和不朽的名声。
西楚霸王的故事

西楚霸王的故事秦朝时期,西楚国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块富饶的土地,人民勤劳善良。
然而,秦朝的统治者秦始皇却对西楚国虎视眈眈,企图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西楚王项羽崛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1. 西楚霸王崛起项羽,字羽,西楚人。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却拥有着聪明才智和勇猛的战斗力。
年轻时,项羽曾被任命为西楚国的小县令,他依靠自己的能力取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支持。
2. 与刘邦的友谊与对抗与此同时,中国东部的齐国王子刘邦也在崛起。
刘邦与项羽一样,也来自一个平凡的家庭,却怀揣着推翻秦朝的志向。
项羽和刘邦在战场上相识,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的志向渐渐发生了冲突,最终导致了项羽与刘邦之间的长期对抗。
3. 霸王之心的追求项羽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霸王,他励志要统一中国,恢复各国的独立,并建立一个社会公平的国家。
为了实现他的目标,他号召人民起义,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最终赢得了西楚国王的支持。
4. 项羽的胜利与失败项羽领导的西楚军队在战场上屡屡获胜,快速扩张。
他战胜了许多秦朝的军队,并取得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项羽的野心变得越来越大。
他自称西楚霸王,开始滥用职权并侵占他国土地。
这最终导致了西楚国内部的分裂,并给刘邦提供了继续发展的机会。
5. 慷慨就义的传说最终,刘邦率领军队攻占了西楚国的首都。
面对失败的局面,项羽选择了慷慨就义,他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以示对失败负责,并且结束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野心和个人英雄主义可能会导致失败和悲剧,而团结、谦逊和智慧才是取得真正胜利的关键所在。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个故事都将作为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经典,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项羽(西楚王朝创立者)—搜狗百科

项羽(西楚王朝创立者)—搜狗百科少年英雄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大破楚军。
次年,秦军攻到蕲南(今安徽宿州市),项羽的祖父项燕兵败被杀(一说自杀)。
楚国灭亡之后,项羽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县(今苏州)。
羽年少时,项梁曾教他读书,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读书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学武不过能敌得过一人,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
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
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带领八千吴中男儿反秦起义军,登上了历史舞台。
鸿门摆宴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即率诸侯军向关中挺进。
不料,刘邦军已经捷足先登,进入咸阳了。
原来,当项羽在巨鹿与秦军主力鏖战时,刘邦率领另一路义军利用秦军主力胶着于巨鹿之机,过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克宛城(今河南南阳),入武关,顺利地进军霸上(今西安市东南),迫秦王子婴投降,抢先占领了咸阳。
刘邦占据关中后,派兵闭关据守,阻止项羽入关。
项羽见状,一气之下,破关而入,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
刘、项两军剑拔弩张,矛盾迅速激化。
当时,项羽拥军四十余万,刘邦则不足十万。
项羽有心以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军队,以独占关中。
谋士范增也劝他“急击勿失。
”就在项羽准备采取行动的时候,他的叔父却把行动企图泄露给刘邦。
刘邦自知不敌,便一面拉拢项伯,请为调解,一面亲赴鸿门表示诚意。
项羽是个缺乏战略头脑的人,经不住刘邦几句好话,便改变了灭刘的打算。
在招待刘邦的宴会上,不管范增怎样暗示,项羽始终下不了擒杀刘邦的决心。
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果严重,便又召来项庄,让他借舞剑助兴,刺杀刘邦。
西楚霸王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之一,被誉为“西楚霸王”。
他的武力非常强大,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以下是一些关于项羽武力的描述:
1. 力能扛鼎:据史书记载,项羽力大无比,能够扛起沉重的鼎。
2. 百步穿杨:项羽擅长使用弓箭,能够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的叶子。
3. 万人敌:项羽在战场上勇猛无比,能够以一敌万,无人能敌。
4. 斩将搴旗:项羽在战场上能够轻松地斩杀敌将,夺取敌旗。
5. 独当一面:项羽在战场上能够独立承担一面的作战任务,不需要其他人的帮助。
项羽的武力不仅体现在他的个人能力上,还体现在他率领的军队的战斗力上。
他率领的楚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多次击败秦军和其他诸侯军队,为推翻秦朝的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项羽的武力非常强大,但他最终在楚汉战争中败给了刘邦,自杀身亡。
他的失败也说明了战争不仅仅是个人武力的较量,还需要考虑到战略、战术、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项羽自刎乌江的故事

项羽自刎乌江的故事
《项羽自刎乌江》
一. 人物介绍:
(1)项羽:西楚霸王项羽,出生于东汉,曾在关中起兵反抗汉武帝,
被封为“西霸封王”,又号称“七个西霸王”之一。
项羽性格暴躁,但英勇、奋发,统率西楚军队痛击汉军,破围赤壁,声名大震。
但最终却吃了
自己的定计,在汉将钟会的追击下,项羽和西楚诸将率兵抵抗不住,
被迫投降,随后他束手就擒,投入乌江泮,用自己的生命换取西楚唐(字对联:项羽乌江泮,自刎换西楚唐)。
二.前因后果:
(1)前因:西楚将领臧霸乘西楚军气击败汉军,项羽受到西楚诸侯的封赞,几经变幻,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换取西楚唐(字对联:项羽乌江泮,自刎换西楚唐)。
(2)事件经过:由西楚将领樊安元负责递送书陈,项羽果断决定自刎。
原本西楚诸侯企图护送项羽过海,但由于汉兵追击,未果,命项羽投
入乌江泮,自刎。
然而由于汉军刀子下耽搁,西楚诸侯被迫自杀,而
西楚军将领相继步入汉军,与汉军联合管兵,可见项羽自刎乌江泮并
未换取西楚的唐。
三.启示意义:
(1)极力生活:项羽的自刎,本质上是勇敢的面对苦难,放弃生命,走向生活的另一个高度,盘算智取,能够让自己的事业完成,是一种勇于自我超越的精神,也使无数人燃起勇气,抬起头,继续走下去,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努力实事求是,把握生活。
(2)爱国忠义:作为一个忠于王义,锲而不舍的爱国将士,项羽以自己的重大牺牲,取得了收至国家之大功,教育我们要爱国忠义,节操高尚,一切以国家福祉为先,勤政爱民,以爱国之心为引路,争取团结一致努力推动工作。
历史人物项羽的个人评价

历史人物项羽的个人评价项羽历史上著名西楚英雄,历史上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褒贬不一,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项羽评价范文1项羽,历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
每每谈到项羽,人们总想到他身披铠甲,胯下乌骓马,手持霸王枪的英雄气魄;也能想到他优柔寡断,猜忌将领,最终乌江自刎悲壮场景。
项羽透露出大丈夫的气概,也诠释了人无完人的哲理早在他年少时,偶遇秦始皇的车骑,便誓言将来必定取而代之,从小抱有大志,将来必成大器。
长大后练得一身武艺,率领楚国将士奋勇杀敌,身先士卒,反抗秦朝统治,恢复楚国大业。
昏庸的君主让他义愤填膺,率兵起义,赢得民心,斩杀昏君,独揽大权,自称西楚霸王。
有人说他之所以能当上楚霸王,是因为他的出身高贵,乃项燕之后,依靠祖父才得以上位,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渡江攻秦之际,项羽下令让军兵破釜沉舟,誓言不推翻秦朝决不渡江,一时间激发了数万将士的斗志,使得他们可以以一敌百,勇猛异常,项羽将士威震四方,足以说明他的才华与谋略,可见登上王位,并不是因为其出身显贵,而是靠的真才实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是南宋著名诗人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由此看来,项羽不愧为当世英雄。
可就在这看似完美的人物背后,却有着无法弥补的性格缺陷。
《鸿门宴》中,范增多次提醒项羽尽早杀沛公,以除后患。
项羽却故作不知,多次浪费良好的机会,放走刘邦入虎归山,为之后楚汉相争留下极大的隐患,这件事中项羽优柔寡断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于谋士的不信任,于是就有了之后刘邦巧用反间计,使得范增不得不离开军营,半路病死。
毛主席曾评价项羽“以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可见项羽之猜忌,是其最大毙命矣。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就是项羽在虞姬逝去最后之绝唱,实在令人悲痛不已。
项羽,勇猛善战,有勇有谋,实乃大丈夫也。
但猜忌用人,优柔寡断,狂妄自大,最终无奈乌江自刎。
比起神话中完美无缺的人物,我更喜欢这样有优有劣的西楚霸王。
西楚霸王的故事

西楚霸王的故事西楚霸王项羽,名籍,字仲谋,又称项燕。
生于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是中国战国末期楚国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故事,被誉为西楚霸王。
项羽出身于豪门世家,自幼聪慧过人,喜好武艺。
他年少时曾在楚国军队中服役,表现出非凡的战斗才能和军事领导能力。
在楚国国君项梁被秦国俘虏后,项羽接过了楚国的军权,成为楚国的统治者。
西楚霸王项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战绩。
他率领楚军多次与秦军交战,最终成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结束了秦朝的暴政。
在楚汉相争的战争中,项羽率领楚军多次获得重大胜利,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他曾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的统帅张良,使得楚军的声势达到了巅峰。
然而,项羽在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后,却因为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而最终失败。
刘邦在巨鹿之战后趁机夺取了楚国的领土,项羽的势力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在垓下之战中,项羽率领的楚军被刘邦的汉军彻底击溃,最终导致了项羽的失败和死亡。
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军事统帅的成功与失败往往取决于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
项羽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但在政治斗争和内部矛盾上却显得力不从心。
他的失败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教材。
总的来说,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风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军事统帅不仅需要勇气和军事才能,更需要善于处理政治斗争和内部矛盾,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项羽的故事将会永远留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和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楚霸王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干,虞兮虞兮若奈何?”一曲《垓下歌》道出了多少辛酸,多少无奈。
项羽是一位带有浓厚悲壮色彩的失败的英雄。
自古以来人们对项羽的评价就众口不一。
杜牧的《题乌江亭》认为:胜负是兵家之常事。
项羽在乌江虽遭失败,但是只要“包羞忍耻”,仍是“男儿”好汉。
江东子弟人才辈出,项羽若渡过乌江,吸取教训,再“卷土重来”大有可能。
北宋王安石的《题乌江亭》认为:楚军身经百战早已疲惫不堪,壮士也为之悲哀,垓下兵败的颓势已难挽回。
江东子弟虽然还在,但谁还愿意为项王的“卷土重来”效力呢? 李清照认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项羽虽然失败,但他气慨豪壮,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项羽,他高傲、他霸气,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情怀,这是一代叱咤风云的雄主的豪迈气 概,同时这也是他不肯过乌江的性格原因,曾有人悲哀的说,或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少 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江,待他日东山再起,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是 的,项羽渡淮后单独领兵作战攻战襄城,虽襄城百姓拼死抵抗,但项羽依然在军事上大获全 胜,后赵地义军陷入秦军重围之中濒临绝境,众人率军前往却因害怕秦军而滞留46日不进, 唯有项羽率军渡河,破釜沉舟,一举解了巨鹿之围。
在后来的楚汉相争之际,项羽更是显示 了自己的卓越军事才能,刘邦曾趁项羽在齐地苦战彭城空虚之时,纠合五诸候军共56万人马 ,迅速攻占彭城,项羽得知这一消息后,临危不乱,命令其部将继续平定齐地而亲率3万精兵 星夜回城。
当时刘邦正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饮酒宴会根本无暇顾及项羽反攻,结果56万 大军在楚军的猛攻下一败涂地,刘邦仅率少数亲信侥幸逃走,他的父亲太公及妻子吕雉全部 作了楚的俘虏。
如果项羽只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战将,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他临危不乱,行事果断,可 是他却具有不善于用人,轻信多疑的致命弱点,而又不幸地带着这个致命伤坐上了楚军统率 宝座。
自古君王将相多疑,像秦始皇、李斯、曹操、朱由检,一个个都整天疑神鬼担心别人 夺取他的皇位、他的地位、他的兵权,项羽当然也如此,因为轻信多疑,盲目听信谣言,范 增因平白无故地受到项羽猜忌而悲愤出走,因为不善用人,难得的良将像韩信、陈平、还有 英布纷纷从项羽的麾下转而投向刘邦。
刘邦曾说:“试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性、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 不如韩信。
这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
项羽只有范增一人,尚不能用, 怪不得为我所灭了!”可见项羽用人不善,轻信多疑之甚,唉,悲哉!
所以,即使正如一些人说的如果项羽少一些霸气,少一些高傲,度过了乌江,也未必能东山 再起,虽然他拥有卓越的才能,可是却轻信多疑,妇人之仁,更何况项羽又拥有别人不所有 的残暴,攻襄城之余,项羽屠杀全城,巨鹿一战,秦将章邯已率军投降,可项羽却在新安下 令坑杀20万秦军降卒,入咸阳,又杀秦降王,火烧秦宫室,劫掠妇女宝货。
连年的战争百姓 早已不堪重负,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项羽如此残暴,百姓又怎能信服于他,纵使他有卓 越的才能,纵使他能效仿勾践卧薪尝胆,试想如此一个出尔反尔的“膘悍祸贼”到了江东, 江东百姓还会真心辅佐他,依然替他出谋划策,他日伺机东山再起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 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这首诗一点不错。
项羽的霸气, 项羽的高傲,造就了他与其如此,不如不过乌江的决定,与其屈天下,不如惊天动地刎于乌 江,让天地为之动容!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
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为汉高祖进入咸阳,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
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
所以,古人
称他有百战百胜之才。
然而,项羽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
秦朝灭亡后,他自称霸王,忙於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
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余。
入关后,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
他烧杀虏掠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
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
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进,军心涣散。
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页良。
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而衰。
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是颇有人情味和英雄气概的。
古典戏剧里有两出传统折子戏,《鸿门宴》和《霸王别姬》。
前者是说的刘邦惮于项羽的权势,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请罪,项羽设宴款待他,但未能按范增的计谋将刘邦杀害的故事。
后者说的是项羽在垓下兵败被围,夜听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便爱抚着虞姬和乌骓马,唱出前文引用的那首悲歌。
虞姬席间舞剑,安慰大王,答歌曰: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歌罢,为了让大王轻骑突围,便用剑自刎了。
这两段充满戏剧性的插曲,说明了项羽是重信义、重感情的。
鸿门宴项羽过在优柔寡断,过在妇人之仁。
想他一介武夫,性格豪爽,血气方刚,容易激动,千斤重担压在身上,唯恐一失足成千古恨。
项羽本不是狡猾奸诈之人。
他重义,项伯为一己之私坏他大事,他不可能无动于衷。
然血浓于水,到底没有责怪项伯。
项羽不像历代帝王,能为帝王之位不惜牺牲一切亲情、友情、义气。
由此观之,项羽属有血有肉之人。
我以为,为天下苍生社稷,项羽是人杰;为黎明百姓,项羽不愧是英雄!然而时运不机,项羽才会有垓下的悲剧。
单在义气方面,我都是很佩服的,难道说让我们都去学象刘邦那样的奸诈小人吗?古往今来,有多少英明可以永垂,但留下的英雄有几个呢?
项羽是一个过于追求完美的英雄,所以他有时会表现出不必要的妇人之仁,像鸿门宴时.关键时刻没表现出"无毒不丈夫"的魄力.也怪他没运气,项庄舞剑时没把刘邦干掉.刘邦就运气好多了,在平城居然逃了一劫,历史有时就会因为这些巧合而改写。
置之死地然后生,不屑于卑鄙手腕,全身散发着才气,项羽是真英雄,真豪杰,而决非一个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政治家。
项羽,真的是英雄.年少之时,身处于那么一个讲究文化的社会,他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不读书,不学写字,一句学万人敌将他那与生俱来的霸气突现得淋漓尽致.他也真的是人才,当初,刚起义时,他要地无地,要人无人,可就是巨鹿那一仗,使他树立了在诸侯里的威望,也为他日后的称霸奠定了基础.与秦军主力的背水一战,是他整个事业的颠峰.有人曾经怀疑那一仗并非由项羽指挥,在这个问题上,我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在我看来,背水一战并不仅仅代表着胜利,它更代表着项羽这个人,是项羽性格的真正体现.是啊,破釜沉舟需要何等的魄力和霸气,这岂又是一般人所具有的背水一战因此被刻上了项羽的印记.
刚愎自用的项羽注定没有成为帝王的福气,他所拥有的只是一个将军的气质.谋略,宽容,心计,这些成为帝王的必备要素项羽却一个也没有,唯一的那一点霸气永远只属于战场上的项羽,而下了战场,他不过就是一个武夫.也许太过于顺利的前半生使项羽失去了磨砺心志的机会,战无不胜助长了他的自负与嚣张.前半生没有失败的经历注定了他后半生的失败,这对于项羽来说,真的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我欣赏项羽,因为项羽的豪迈性格,我敬重项羽,因为项羽的傲气和霸气,我钦佩项羽,虽 然他的失败不能不说是自己的悲哀,我赞赏项羽,更因为李清照的点评,“生当作人杰,死 亦为鬼雄!”
正如历史上的商纣、李隆基、朱由检、项羽同样有着卓越的才能,独到的谋略,类似的经历 ,但是项羽又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人,因为他有才有霸气,如此“力拔山兮气盖世”,
却又 有着可悲的命运,无奈的结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项羽也算是其中 折腰的一位英雄了,却是一位带有浓厚悲壮色彩的失败的英雄,与其让我说他的失败,是因 为他的麻木不仁、他的傲视群雄,他的妇人之仁,不如说他的失败是天之所愿。
“天亡我, 非用兵之罪也”。
历史人物述评
姓名:周海洋
班级:市场111
学号:2011096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