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民国史)
中国近代史书籍推荐

一种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
一种从1644年开始,可以直到新时代。
两种分法,都有问题。
用一场实际上没有对中国的日常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战争(太平天国加第二次鸦片战争才是)把中国历史硬生生分为两半固然是某种殖民—抵抗叙事的偏见,但把清史纳入近代史行列,却也多少陷入了断代为史的陷阱。
如果说清代前中期已孕育了近代的因子,那么晚明呢?如果按这个逻辑一直往前推,中国近代史是不是要从宋代开始?就像某些日本学者做的那样。
———通史部分的分割线———1《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这应该是快速了解近代史的最好书籍。
书写得很薄,从语言到线索都无比清晰简练。
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不少方法、结论虽然家喻户晓但其实有些过时了,历史常青,而历史学是会进步的。
不过,考虑到它超强的可读性,我还是把它放在第一位了。
中国近代史(彩图增订本)2《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很适合近代史小白入门的书,我甚至觉得,它是当下最理想的高中、大学近代史读本。
阶级史观的根本立场虽然没有改变,但陈旭麓在很多方面大大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固定的写史方式,这个从书名就看得出来。
它聚焦的是近百年间中国社会因外部入侵,内部改革所引起方方面面的变化。
整个叙述克制、平和,没有官定近代史中各种莫名其妙的义愤填膺或者肉麻兮兮的颂扬,但在各大事件的判断上却极其正统。
对于抗拒说教但又对红色中国抱有强烈认同感的年轻人来说,没有比它更好的近代通史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精装本)3《中国近代史》徐中约中国的出版商给它起了个副标题叫《中国的奋斗》,听起来倒挺让人热血沸腾。
可是,一想到这本书几乎被砍掉了四分之一,又觉得这个名字其实带有莫名的反讽。
在国内,建国前的历史尚被容许某种程度的个人化叙述,建国后的历史,则连这有限的闪转腾挪的空间都被挤压殆尽。
徐中约在处理诸多敏感事件时采取了尽量审慎的态度,但这仍不足以使他关于当代中国的评述为国内读者所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因为,在国内,当代中国的叙述其实是断裂的,某些事件因为当下的需求被刻意地淡化,某些又被刻意地夸大,这导致一个学生往往能对建国以前的所谓苦难历程倒背如流,却对当代发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活动缺乏最基本的线性了解。
中国近代史必读书目

中国近代史必读书目
1.张宪文:《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4.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5.邓野:《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6.丁言模:《鲍罗廷与中国大革命》,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姚金果 :《陈独秀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舒龙等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江苏人民
出版社1999年版。
9.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东史郎日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华民国史读书笔记

欢迎阅读
中华民国史读书笔记
听了中华民国史老师在课上的介绍,我在课下也自己接触了一些关于中华民国史的书籍,老师提到的很多书籍我并找不到资源,甚至查无此书,但是徐中约先生所作的《中国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在网上却评议颇多,于是我在网上找到了该书的中译版研究了一番,略有感悟。
远。
19世
划分的侧重点在于整个完整的历史事件,包括历史时间发生前期的各种条件、原因和铺垫,而我们的历史教学体系则是按照历史时间的发生和期待来的结果评判的。
除此以外,本书还将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定在21世纪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与我们传统教学中的新中国的成立的节点有所不同。
其次,本书对这近400年纷繁复杂的历史,对这期间许多重要的史事与人
物,作出较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评论。
例如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的概括性论述,既十分有作者独到的个性,又很贴近历史的实际:“近代中国展示了一幅如此光怪陆离的纷繁景象……变化的动态表明,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
时代””
,
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启一个新秩序的大胆而又相当成功的努力。
”(第208页)对这样一场复杂的运动分析得如此准确、深刻而又生动。
我认为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徐先生大胆提出很多与我们的原有历史体系相违背的看法和观点。
历史本就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很多久远的历史事件的真相也已难以考证,这样的话,多看看新想法,有一些新的思路对我们对历史的清晰的
理解认识其实是有帮助的。
中国近代史国民大革命 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01
时空框架
国民大革命(1924~1927)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1924年(国民党一大)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927年(“四·一二”政变)
02 通 史 整 合 4、国民大革命(1924——1927)
政治 1、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成为民心所向 2、国民党一大(1924) 革命统一战线(国共第一次合作)背景、方式、基础
1、民族:明确 反帝,民族平等
2、民权:广泛 民主、民权
3、民生:关注 工农、节制资本
总况: 国共合作
同时期西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列强共管中国;共产国际影响加深
03
高考前沿
1.1922年,中共三大指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 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1925年,中共四大决定在全国范围 内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党的基层组织由党小组改为党支部。有3人以上 即可组织支部,同时简化入党程序,积极吸收工人、贫农和一般革命分子 入党。与这一变化有关的是( ) A.五四运动的兴起 B.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土地革命的开展 D.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03
高考前沿
4.1923年2月7日,直系军阀吴佩孚动用军队,大肆屠杀工人,镇压京汉 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对此反思道:“这次失败 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训,教训就是孤军奋斗。此时在政治上是曹(锟)吴 (佩孚)及英帝国主义统治之时,故政治上压迫很严重……”这说明蔡和 森认识到( ) A.必须掌握工人运动的领导权 B.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必须着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必须确立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思想
总况: 同时期西方:
延伸拓展:
辛亥后孙中山 的革命经历
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中华民国史

扶 助 农 工
斗争方式: 武装斗争 议会斗争方式 武装斗争
3、“军政、训政、宪政”三部曲:孙中山 设计的政治路线图
国民政府用武力完全占领一个省,即该省进 入训政阶段;在此阶段,政府派员训练、协助人 民建立一个自治的县,并直接选举县级官员;当 一个省所有的县完全自治后,即该省就进入宪政 阶段,可以选举省长;当全国有一半的省进入宪 政阶段后,即全国进入宪政阶段,颁布宪法,由 人民选举新的中央政府,而国民政府 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此解职。 军政时期即“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训 政时期即“以党治国”时期,宪政时期即“还政 于民”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
袁 世 凯 时 期 军 阀 割 据 时 期
南京国民政府
十 年 对 峙 时 期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解 放 战 争 时 期
资产阶级 革命政府
大地主、大买办 政府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政府
1、政治:三民主义,确立宪政地位
三民主义的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目的、内容、性质及影响?
1926--1927
改订新约运动 1928
收回治外法权 1943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946
成功的事例
1943 年,美英放弃了领事裁判权; 1946 年,法国、西班 牙等国也放弃了领事裁判权。 1918 年,北洋政府的徐树铮将军收复了业已独立的外蒙 古
1927年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1945 年抗战胜利后,依据《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 言》,正式收复了台湾 参与了联合国的组建,并使得中国成为了联合国五大常 任理事国
1、政治:五权分立,分权施政的先河
名称 主要职能
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历任院长
行政院 立法院
民国史

民国时期的历史概况(提纲初稿)一、民国史分期与主要历史事件(中共党史上的重大事件未列)民国史的时限:1912至1949。
共37年。
主要分三个阶段:(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自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至同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止。
时间为三个月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的公布、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自1912年4月2日,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至1928年6月,张作霖退出关外,国民革命军进入北京止,共16年。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4个阶段:甲、袁世凯统治时期:自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至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止,共4年。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国民党人在南方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华革命党和进步党联合发动的护国战争。
乙、皖系军阀统治时期:自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始,至1920年7月皖系军阀被直系军阀打败止,共4年。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张勋复辟、五四运动。
丙、直系军阀统治时期:自1920年7月皖系兵败,直奉两系控制北京政府,至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止。
共4年。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有:第一次直奉战争、曹锟贿选、护法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党改组、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丁、奉系军阀统治时期:自1924年10月曹锟被囚,奉系控制北京政府至1928年6月张作霖退出北京止,约4年。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孙中山北上与逝世、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国民党左右两派的分化、北伐战争。
蒋介石清党反共。
二次北伐、奉系出关。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自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10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22年(时间上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小有交叉)。
可分三个阶段:甲、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自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中国近现代史值得看的书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值得看的书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值得看的书如下:
1.《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它从历史、政治、
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问题。
此书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情况,还对于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近代中国八十年》:这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近代历史的书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
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它不仅包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还分析了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此书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各个方面。
3.《中华民国史》:这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华民国的历史书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
个方面。
它不仅详细介绍了中华民国的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还对于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此书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中国现代文学史》: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书籍,介绍了从清末到当代的
文学发展历程。
它不仅介绍了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作家,还分析了这些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此书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

中国近现代人物与思想研究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
赵英兰
刘会军
赵英兰
李书源
刘会军
54
54
54
54
54
3
3
3
3
3
√
√
√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补
修
课
12023015
12023025
12023035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吴彤、管书合、郑率、李秀原、刘丽娟
16
16
16
1.5
1.5
1.5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查
考查
考查
学分
开课
时间
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
1
2
3
必
修
课
公共课
00020XX1
00020XX1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0
40
20
3
2
1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基础理论课
12023082
12023092
12023102
12023112
12023122
中国近代史专题
中国近代史料学
中国现代史专题
中国近代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研究
中国近现代人物与思想研究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
赵英兰
李书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985-今 80年代开始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对民国史上的一些 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关税自主运动、币制改革、西安 事变、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等,开始给予客观公正的评 价。对民国的一些重要人物,如蒋介石、胡汉民、汪 精卫、胡适等,也基本上恢复了历史的原貌。进入90 年代后,民国史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研究热点,研 究工作不断的深入,课题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民众生活等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民国史的档案资料、文献史料继续大量出 版;民国史领域各种课题的专著不断问世;民国史研 究的队伍逐渐壮大 ,在各高校和研究机构招收和培 养了大批民国史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在一些重要城市, 如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武汉、天津、杭州、 昆明、成都等地,开始形成了一些有自己特色的研究 中心,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
2 体系 围绕着这一主线,中华民国史应以民国时 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为主 要研究内容,构建一个紧密联系,有着丰 富历史内涵的科学体系。而不是象之前那 样仅仅关注政治史。这样,就可以比较容 易的把中华民国史和中共党史、中国革命 史(政治史)乃至中国现代史的体系和分 期区别开来。
3 分期
3)1979-1984年
1979年春,在四川成都召开中国历史学规划会 议,发动广大史学工作者研究民国史。 80年代初,《人民日报》开办“学点民国史” 专栏,刊登有关民国史的文章。 1984年5月,首届中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在南京 召开。 资料出版: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刊》;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开始分卷出版。
导
论
中华民国史研究的现状 中华民国史的体系、分期和线索 学习中华民国史的方法
一、中华民国史研究的现状
1、1949年以前的研究 1912年3月,黄兴、胡汉民、宋教仁等联名上述 孙中山,建议设立国史院,孙中山批示同意:“民国 开创,为神州空前之伟业,不有信史,何以焜耀宇内, 昭示方来”。后因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而中途停顿。 1947年,国使馆在南京才正式成立,首任馆长为国民 党元老张继。 民国时期有关民国史的著述,如李剑农《最近三 十年中国政治史》、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 史》,张中绂《中华民国外交史》、杨幼炯《中国政 党史》、钱端升等《民国政制史》、邹鲁《中国国民 党史稿》、贾士毅《民国财政史》、冯自由著《革命 逸史》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为民国史的 综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根据张宪文的观点,围绕着中国逐步迈向现代 化这条历史主线,中华民国38年历史大体上可分为 以下几个时期: 1) 中华民国的创建与北洋政府的统治,中国迈 向现代社会(1912-1927); 2)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曲 折发展(1927-1937); 3)日本全面侵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顿挫 (1937-1945); 4)国共内战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中国 现代化进程的新起点(1945-1949)。
二 中华民国史的线索、体系和分期
1、线索 为了与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有所区别,学者们 最初常以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统治政权的 发展演变来构建民国史的学科体系。 90年代后,受现代化理论和社会史范式的影响, 大部分学者同意将中国近代社会如何经过艰难曲 折,逐步地、缓慢地向现代中国发展作为中华民 国史的主线(现代化理论)。
3 台湾方面的研究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在中共隔海对峙(台海局势)的情况 下,台湾学者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也非常谨慎。台湾著名史学家 张玉法教授曾撰文指出:在国共对峙的政治环境下,民国史研究 的禁忌甚多。首先,对中共的历史不宜作比较正面的论述,否则 有替中共宣传之嫌;其次,对国民党的历史不宜作较反面的论述, 否则有危害政治领导中心之嫌;再次,对满清的历史、立宪派 (康、梁)的历史、北洋派的历史,,不宜作较肯定的论述,否 则有贬抑国民革命价值之嫌,因满清、立宪派和北洋派均曾为国 民党的革命对象。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带走了一大批重要的民国历史档案, 其中不少是研究民国史的第一手材料。70年代,得知大陆准备编 写《中华民国史》的消息后,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主任秦孝仪 表示也打算编写《中华民国史》。一些台湾学者认为中国编史传 统是“后朝修前朝之史”,“岂有国未亡而修断代史之理”。于 是编著《中华民国建国史》。20世纪70至90年代,是台湾史研 究的繁荣时期。学者们作出了出色的贡献,成果丰富。
4 国外的研究
中华民国史是一个国际性学术领域。美国、加拿大、 日本、韩国和欧洲各国,都有一批学者从事中华民 国史的研究。美国的国家档案馆和一些大学如哈佛 大学燕京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斯坦 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等,都收藏有一批重要的民国历 史档案和文献资料。许多大学设有中国研究中心或 主要研究中国的东亚系。 日本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建立了中华民 国史研究会、中国现代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日本 系方面 的文献资料。各大学也有一些历史学者从事民国史 研究,作出了较大的学术贡献。如著名日本史学家 野泽丰教授1982年创办的《近邻》杂志,是日本最 重要的民国史学刊,至今仍有很大的学术影响。
中国近代史(民国部分)
(1912-1949)
课程介绍
中国近代史(民国部分)是历史系本科生 的专业基础课,通过系统学习该课程,使 学生了解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 育、社会、民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进 一步学习专门史,写作史学论文打下基础。 本课程共54学时,每单周上4课时,双周上 2课时,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 两部分。
2)1971-1978年 1972年举行了全国出版工作会议,试图挽救文化出版 事业的危机。周恩来再次号召编写中华民国史。会后,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 了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以著名历史学家李新、孙思白 教授为首,开始组织编写《中华民国史》。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解放思 想、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民国史研究的情况 才开始好转。 这一时期,基本没有什么有影响的民国史学术专著出 版。中国科学院为编写民国史,曾由中华书局出版了 一套《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其中包括大事记、人 物传记和各种专题资料、译稿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 学习中华民国史的方法 1 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新理论
2 了解研究现状,大量阅读 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推荐网站
近代中国网: 世纪中国: 读与思论坛: 冷战中国网: 杨奎松个人网站: 高华个人网站: 燕南网:
2、1949年以后的研究 1)1956-1971年。 民国史研究的提出阶段。1956年,教育部组织部 分大学教师编写《中国现代史》,由于学者们对现代 史分期问题认识不一致,最后由李新教授主持的这部 书定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 1961年,董必武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的会议上, 提出编写中华民国史,但是无人响应。 出版方面: 《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1919-1949年中央 政府的档案资料;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研究中国近代 经济史的基本史料; 《文史资料选辑》,1959年全国政协组织编写,民 国人物口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