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及消化疾病分析
新生儿乳糖不耐受解决方法

新生儿乳糖不耐受解决方法新生儿乳糖不耐受是指新生儿体内缺乏乳糖酶,导致无法消化乳糖而出现腹泻、腹胀、排气等症状。
这对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解决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的方法。
首先,母乳喂养是解决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的有效方法之一。
母乳中的乳糖含量较低,而且母乳中含有丰富的乳糖酶,能够帮助新生儿更好地消化乳糖。
因此,建议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的宝宝优先选择母乳喂养,这有助于缓解乳糖不耐受带来的不适症状。
其次,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以选择特殊配方奶粉。
市面上有一些针对乳糖不耐受宝宝的特殊配方奶粉,这些奶粉中的乳糖含量较低,易于消化吸收,能够减少乳糖不耐受引起的不适症状。
在使用特殊配方奶粉时,建议家长们一定要按照医生或者营养师的指导来选择和使用,以确保宝宝能够得到合适的营养。
此外,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在添加辅食时也需要注意选择。
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不含乳糖或者乳糖含量较低的食物,比如蔬菜泥、水果泥等。
避免给宝宝食用含有大量乳糖的食物,以免加重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除了以上方法外,家长们还可以考虑给宝宝补充益生菌。
益生菌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缓解腹泻、腹胀等症状。
但在选择益生菌产品时,也需要谨慎选择,最好在医生的建议下选用合适的产品。
总之,新生儿乳糖不耐受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问题,但通过合理的喂养和饮食调理,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的。
家长们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一定要及时求助于医生或者营养师,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法和食物,做好宝宝的饮食调理,帮助宝宝尽快恢复健康。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课件

饮食卫生
个人卫生
保证喂养器具的清洁卫生,避免食品 污染。
家长接触早产儿前应洗手、洗脸,避 免交叉感染。
环境卫生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消毒, 减少病菌滋生。
03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 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病情和体重 情况,给予适当的药物来缓解喂养不耐受的症状。
渐适应喂养。
案例二:家庭护理在喂养不耐受中的作用
家庭观察
家长需密切观察早产儿的症状,记录喂养和排泄 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喂养调整
在医生的指导下,家长可适当调整喂养方式,如 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避免过度喂养。
定期复查
定期带早产儿去医院复查,以便医生根据情况调 整治疗方案。
案例三
耐心与积极配合
家长需保持耐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保持乐观的心 态,为早产儿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特点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通常发生在出生后 早期,且症状轻重不一,持续时间也 长短不一,但大多数情况下会在出生 后数周内自行缓解。
发生原因
生理原因
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肠道菌 群尚未建立,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能力较弱。
病理原因
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病理 因素也可能导致早产儿喂养不耐 受的发生。
饮食调整需要逐步进行,家长应耐心 引导宝宝适应新的饮食方案,并密切 关注宝宝的反应和生长情况。
对于不耐受的食物,家长应尽量避免 给宝宝食用,同时增加易消化、低过 敏的食物,以保证宝宝获得足够的营 养。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中医治疗、物理治疗 等。这些方法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
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课件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来自《新生儿科学》第四章第二节,主题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详细内容包括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喂养不耐受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了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
2. 熟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3. 学会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教学重点:早产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资料、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案例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
(2)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原因及临床表现。
(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病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护理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护理措施的例题。
5. 随堂练习: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护理措施,设计随堂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1. 早产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定义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3. 护理措施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原则,为一例早产儿制定护理计划。
2. 答案要点:(1)评估早产儿的一般情况、喂养史、临床表现。
(2)确定诊断,制定治疗原则。
(3)实施护理措施,包括喂养方法、观察病情、营养支持、预防感染等。
(4)定期评估护理效果,调整护理计划。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科研动态,了解新理论、新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早产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3.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4.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原则5. 护理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一、早产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早产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对其喂养耐受性有重要影响。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病因
疾病因素
·不少研究表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疾病因素相 关: 母体异常、围生期窒息、胎盘异常、围生期 感染、败血症、呼吸系统疾病,机械通气等是喂 养不耐受危险因素,
·产前激素、胎龄、体重、早期开奶是喂养不耐 受的保护性因素。
·伴有较大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 受的机会增多。
·低血糖和脐动脉舒张末期无血流,是喂养不耐 受的独立危险因素,
·影像学表现:双轨佂、门静脉积气、肠型固定、 僵硬
1
抬高上半身卧位
使患儿上半身抬高, 贲门高于胃底 , 胃内容物可借助重 力加快排空,减少 溢乳及胃食管返流。
治疗-体位
2
“鸟巢”卧位
有边界感和安全感,有利 于头手互动 ,维持生命 体征的稳定。“鸟巢”式 护理能促进肠蠕动,使消化 能力增强,减少胃食管返流。
病因
消化系统发育
·发育不完善, 32W 之前食管蠕动不协调,易出现胃食管返流,3234w吸吮和吞咽协调,胃肠运动功能逐渐成熟 ·早产儿结肠动力不成熟,易出现胎粪排出延迟 ·早产儿的胎粪的成分(糖蛋白、糖类、钙、铜、铁和磷) 较足月 儿有所不同, 胎粪较稠厚、黏稠, 难于排出, 胎粪易积聚在乙状结 肠及直肠内, 阻塞肠腔。
喂养方式及药物
·长期的禁食,肠外营养的支持:全肠外营养早产儿 正常的胃肠组织结构和功能消失, 肠绒毛变短, 肠 黏膜DNA丢失, 因此提倡早期肠道内喂养, 但喂养量
增加太快有引起FI甚至NEC的风险。
·连续和间断喂养方式中, 连续喂养引起喂养不耐 受的发生明显增多
·药物因素 吗啡、氨茶碱、激素
FI与NEC鉴别
FI
·生后反复胃潴留胃液、奶汁偶尔为血性污染或 胆汁样的液体
·轻度腹胀,部分可见肠型,肠鸣音正常 影像学正常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体重
≤1000g
发病率 93.7%
≤1500g ≤2000g 57.8% 13.7%
≤2500g 9.3%
11
• 以上数据表明,胎龄越小,体重越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率越高。
12
治疗
• 体位 • 合理喂养 • 非营养性吸吮 • 抚触 • 刺激排便 • 药物
13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体位
1
29定性Biblioteka 内科特点: 1)病史:多有围生期窒息史,难产史,喂养不当史及服药
史 2)呕吐物:多不严重,量不多,次数不多,呕吐物主要为
胃内容物,一般不含胆汁及粪汁 3)大便:量和性状基本正常 4)腹部X片基本正常 5)内科治疗有效
30
定性
外科特点: 1)产前病史:如羊水过多、产检消化道异常史 2)呕吐:多严重,呕吐物可含胆汁、粪汁,常伴失水、电
7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
• 肠:小儿的肠管相对成人要长。新生儿的肠管总长度等于 身长的8倍,有利吸收,而结肠相对短,不利于吸收水分 而使粪便不成形,排出快。所以小婴儿大便次数相对多一 些,不成形多一些。新生儿容易胃 - 结肠反射,是因为大 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的时候容易表现出边吃边拉, 或者一吃完就拉,显得大便次数多,就叫胃 - 结肠反射。 肠系膜长,很柔软,肠系膜下的组织较松驰,肠壁固定差, 容易肠套叠和肠扭转。 肠黏膜薄和嫩,所以通透性好,屏障功能差。肠内有 些毒素,以及消化不全的产物、过敏原等,可以经过肠黏 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肠道在34周才开始有规律的蠕动。
术后诊断:全结肠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
24
病例2
患儿,戚× ×大婴,因“反复胃储留1 月”入院,查体:营养差,反应差,面色苍 白,腹部平软。造影示:肥厚性幽门狭窄可 能。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分析及早期临床观察

特点 是 : 胃肠动力不成熟 ,2周 才有 ① 3
食 管 蠕 动 ,4周 才 有 协 调 吸 吮 吞 咽 功 能 , 3
喂养 量 1~2 w( g 次 ) 1次/ o r k/ , 2小 时。 先喂 5 %葡萄糖溶液 , 呕吐后 给予早产 无 低体重 儿配 方 奶粉 喂养 , 有母 乳 后 改母
造成 早 产 儿 哺 乳 、 化 、 消 吸收 及 排 泄 困 难 而 出 现 呕 吐 、 胀 、 留 的 原 因 。针 对 以 腹 潴
的喂 养 方不 耐 受 问 题 日益 突 出 , 产 儿 特 别 是 极 低 出 生 体 重 儿 。 早
增加奶 量 <2 mV( g・日) 每 天每 次 0l k 或
增 加 0 5~2O l积 极 维 持 水 和 电 解 质 . .m ,
由于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 , 对肠道喂养不 耐受 , 临床上开始 喂养后 经常 出现呕 吐 、
腹胀 及 胃潴 留等 , 重 阻 碍 了早 产 儿 出 生 严
的 胃肠 功 能 不 成 熟 或 喂 养不 耐受 , 早 产 是 儿 存 活 率 低 的 重 要 原 因 。早 产 J ? 化 系 LN
疗, 可有利于喂 养成功和解决早产儿喂养
的问题 。结论 : 早产儿 开始喂养过迟 易出
或胆 汁样 胃内容物 ; 腹胀 指腰 围增 加 >
15r . e /日。呕 吐和 腹 胀 及 胃潴 留 发 生 时 a
在随机 抽取 12例早 产 儿 中, 女 比例 0 男 15 1 出生体重 2 0 4 5 , . :, 15± 8 g 胎龄 3 .0 18 ±18 . 2周 。 因 单 纯 早 产 入 院 6 例 9
(8 )合 并症 入 院 3 6% 、 6例 ( 5 3 ) 而 3.% ;
高危新生儿喂养不耐受70例相关因素分析

意识 , 详细询问患者 的既往病史 , 询问是否 有过敏史 。其 次 , 在选择 给药方式 时 , 能够选 择 口服 给药 的, 坚决 不用静 脉给
[ 2 ] 张恒泉. 阿奇霉 素不 良反应 的临 床观察 [ J ] . 药 物与 临
后, 在使用之前要仔细 阅读说明书, 明确配伍禁忌 。
瑛. 注射用阿奇霉素与注射用更昔
洛韦存在配伍禁忌[ J ] . 中国误诊学杂志. 2 0 1 1 , 1 1 ( 2 2 ) : 5 4 3 7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0 6— 2 1 编校 : 朱林 ]
高 危新 生儿 喂养 不 耐受 7 0例 相关 因素分 析
表 1 不 良反应 与性别关系[ 例( %) ]
损伤 、 血尿 、 关节疼 痛、 血 小板减少 。不 良反应 男性 3 5例 , 女 性l 7例。详见表 l 。
2 . 2 不 良反应与年龄 的关系 : ≤1 8的有 1 7例发生不 良反应 , 1 8 - 5 0岁 的有 1 2例发生不 良反应 , ≥5 0岁 的有 2 3例发生不 良反 应 。
3 . 1 静脉滴 注阿奇霉素产生不 良反应的特点 : 阿奇霉 素不 良 反应男性大于女性 , 5 2例患者 中男性 3 5例 ( 6 7 . 3 1 %) , 女 性 l 7例 ( 3 2 . 6 9 %) , 性别 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 意义( P<0 . 0 5 ) ; 胃 肠道反应有 3 1 例( 5 9 . 6 2 %) , 居首位 , 过敏反应以及肝损伤都 有 5例 ( 9 . 6 2 %) , 居第二 位 , 血小 板减少 4例 ( 7 . 7 0 %) ; 不 良 反应 与年龄有非常大 的关系 , < 1 8岁的未成 年和 > 5 0岁的中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
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在接受喂养时出现的一系列消化、吸收和代谢方面的障碍,导致宝宝生长发育受限、营养不良、肠道免疫功能受损等问题。
以下是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宝宝在接受喂养后出现腹胀、腹泻、呕吐、
肠绞痛等消化道症状,以及体重增长不足、脱水、发热等全身症状。
2.实验室检查:宝宝的血常规、大便常规等检查可能无异
常,但有时也会出现白细胞增多、大便隐血阳性等异常结果。
3.影像学检查:通过腹部B超、X线等影像学检查可以
发现肠道形态和功能异常,如肠胀气、肠蠕动减慢等。
4.喂养史调查:医生会详细询问宝宝的喂养史,包括喂养
方式、喂奶量、喂奶频率、喂奶时间等信息,以判断是否存在喂养不当等问题。
5.诊断性治疗:对于疑似喂养不耐受的宝宝,医生可能会
采取诊断性治疗措施,如暂停某种食物或增加某种药物,以观察症状是否改善,从而明确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个宝宝的症状和表现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诊断喂养不耐受时,医生会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喂养史调查和诊断性治疗等。
如果宝宝被诊断为喂养不耐受,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调整喂养方式、增加胃肠动力药物、补充益生菌等措施。
同时,家长也需要在喂养方面给予宝宝更多的关注和照顾,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喂养,以保证宝宝的健康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9%
13.9%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与出生体重关系
体重
≤1000g
发病率 93.7%
≤1500g ≤2000g 57.8% 13.7%
≤2500g 9.3%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 以上数据表明,胎龄越小,体重越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率越高。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非常常见。 • 重点是与消化道疾病进行鉴别。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新生儿消化道疾病诊断思路
主要以呕吐、腹胀两个最常见临床症状进行讨论分析。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新生儿消化道疾病
1、临床常见 2、轻重难分 3、内外难分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判断不清,后果严重!!!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消化道结构图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口腔、食管
l 口腔:新生儿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唾液分泌很 少。一般来说,新生儿出生一个星期以后,唾液 腺的分泌量能达到一天 50-80ml ,成年人一天是 1000-1500ml 。肺炎、NRDS及食道闭锁往往会导 致唾液分泌增多。 l 食管: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弹力纤 维和肌肉发育不全,食管壁黏膜中的腺体比较少 。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调控能力比 较差,容易发生胃食管返流,发生呕吐。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治疗
刺激排便:刺激排便可使早产儿胃潴留量明显减少,腹胀 时间明显缩短。方法:开塞露1/3支,清洁灌肠,1次/d。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治疗---药物
• 小剂量红霉素 • 胃复安 • 微生态制剂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治疗
• 体位 • 合理喂养 • 非营养性吸吮 • 抚触 • 刺激排便 • 药物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体位
1
使患儿上半身抬高,贲门 高于胃底 ,胃内容物可 借助重力加快排空,减 少溢乳及胃食管返流
2
“鸟巢”卧位
有边界感和安全感, 有 利于头手互动 ,维持 生命体征的稳定。有研 究证实“鸟巢”式护理能 促进肠蠕动,使消化能力 增强,减少胃食管返流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喂养不耐受的信号包括:
• 胃潴留或呕吐 • 腹胀 • 血便(潜血) • 稀便或腹泻 • 代谢性酸中毒 • 体温不稳定 • 呼吸暂停反复发作 • 高血糖症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与孕周关系
胎龄 发病率
≤30W 55.5%
≤32W 50.3%
≤34W
≤37W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病例1
患儿,陈× ×,男,因“胎龄28周,反复腹胀、呼吸困难 1月余,加重1天”由外院转入我科,入院时查体:反应差,面 色苍白,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入院后行造影示多处肠狭 窄。
术后诊断:全结肠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病例2
患儿,戚× ×大婴,因“反复胃储留1月” 入院,查体:营养差,反应差,面色苍白, 腹部平软。造影示:肥厚性幽门狭窄可能。
术后诊断:幽门膈膜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病例3
患儿,凌BB,因“27周早产,腹胀17天, 发热1天”入院,查体:营养差,反应差,全 身苍灰,腹部膨隆,腹壁红肿。腹片示:低 位接近完全性肠梗阻。
– 减少NEC的发生 – 促进肠蠕动和胆红素在粪便中的排泄,减少胆红素肠-
肝循环 – 肠道营养发挥直接作用,促进肠道动力活性的成熟及胃
肠激素的释放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治疗-吸吮
非营养性吸吮
机制: 通过加快 吸吮反射的成熟 ,调节胃肠肽水 平,刺激胃肠道 的生长发育与成 熟,所以早产儿 的喂养以自吮为
最好的喂养途径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促进体重增加 .促进吸吮-吞咽呼吸协调能力 .减少哭闹
•促进食物消化 .促进口满足感 .安抚患儿,减轻 疼痛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治疗—抚触
新生儿抚触:抚触应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并在喂奶前30 分钟或喂奶后60分钟,患儿安静、不哭吵、不烦躁、清醒 状态下进行,而且必须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操作,15~ 20分钟/次,1~2次/d,可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并 且抚触可增加奶量防治低血糖。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
• 肠:小儿的肠管相对成人要长。新生儿的肠管总长度等于 身长的8倍,有利吸收,而结肠相对短,不利于吸收水分 而使粪便不成形,排出快。所以小婴儿大便次数相对多一 些,不成形多一些。新生儿容易胃 - 结肠反射,是因为大 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的时候容易表现出边吃边拉, 或者一吃完就拉,显得大便次数多,就叫胃 - 结肠反射。 肠系膜长,很柔软,肠系膜下的组织较松驰,肠壁固定差, 容易肠套叠和肠扭转。 肠黏膜薄和嫩,所以通透性好,屏障功能差。肠内有 些毒素,以及消化不全的产物、过敏原等,可以经过肠黏 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肠道在34周才开始有规律的蠕动。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
• 胃:新生儿的胃是水平位置 ,容量小 ,大概在 30-60ml 。 新生儿胃的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而贲门发育不好是松的, 幽门发育好是紧的。新生儿由于自主神经调节差,易引起 幽门痉挛。发生痉挛以后,内容物不容易往外排。新生儿 胃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盐酸少,酶活力低,所以消化功能 差,容易出现溢奶和呕吐。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和消化疾病分 析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内容
• 1、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 2、新生儿消化道疾病诊断思路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 定义:新生儿在开奶后出现胃潴留、呕吐、返流、腹胀等 现象,称为喂养不耐受,而其中早产儿由于胃肠消化吸收 功能不成熟,吸吮 和吞咽能力低下,上述症状更为常见。
3
俯卧位
:早产儿15°俯卧位能使 肺下段通气更佳,肺通 气/血流比值合适,降低 了腹内压,改善了动脉 氧合,有利于胃排空, 减少胃食管反流和腹胀 。俯卧位可防止返流物 的吸入,且安全简便
新生儿喂养不 耐受和消化疾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喂养
早期喂养,早产儿可微量喂养:
– 改善喂养的耐受程度,促进胃肠道成熟,以较短的时 间达到足量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