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中药贴敷大全

中药贴敷大全中药贴敷是中医治疗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将药物敷贴在患处,让药物渗透到皮肤深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贴敷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贴敷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板蓝根贴敷。
板蓝根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等功效。
将板蓝根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后敷贴在患处,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咽喉炎等疾病。
二、当归贴敷。
当归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将当归煎煮后,用纱布包裹敷贴在下腹部,可以缓解痛经、调理月经不调等问题。
三、川芎贴敷。
川芎是一种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适用于各种疼痛和瘀血症状。
将川芎煎煮后,用纱布敷贴在患处,可以缓解疼痛、消肿止血。
四、黄连贴敷。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常用于疮疡肿毒等疾病的治疗。
将黄连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敷贴在患处,可以加速疮疡愈合,减轻疼痛。
五、白芷贴敷。
白芷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风寒头痛、关节疼痛等疾病的治疗。
将白芷煎煮后,用纱布敷贴在患处,可以缓解疼痛、舒筋活络。
六、当归川芎贴敷。
当归川芎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贴敷方法,常用于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将当归和川芎煎煮后,用纱布敷贴在下腹部,可以缓解痛经、调理月经。
七、穿心莲贴敷。
穿心莲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疮疡肿毒等疾病的治疗。
将穿心莲煎煮后,用纱布敷贴在患处,可以加速疮疡愈合,减轻疼痛。
八、三七贴敷。
三七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功效,常用于外伤出血、瘀血等症状的治疗。
将三七煎煮后,用纱布敷贴在患处,可以加速伤口愈合,止血生肌。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药贴敷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操作要点,使用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健康!。
帖敷配方穴位帖敷明细

中科帖敷配方风寒感冒发热:退热粉+柴胡+石膏+新华片贴肚脐风热感冒发热:退热粉+黄连+连翘+石膏+新华片贴肚脐+暑湿感冒发热:退热粉+藿香+佩兰+石膏贴肚脐食积发热辩大便:不通的大便干的不通+桃仁+石膏贴肚脐大便头干的不通+食积等分+石膏贴肚脐正常的食积+二丑+莱菔子+石膏贴肚脐腹泻发热食积+参苓白术散+石膏贴肚脐长期发热的四黄大黄黄苓黄连牛黄贴涌泉风寒咳嗽:寒咳粉+麻黄+白矾痉挛性咳嗽+桑白皮鼻子流清水+桂枝贴膻中或肺俞风热咳嗽:热咳粉+麻黄+半夏镇咳祛痰+甘草黄涕+防风贴膻中或肺俞寒热交杂:一贴寒咳一贴热咳贴膻中或肺俞前竖后横毛细支气管炎:呼噜喘的毛支+麻黄+川贝有火的+黄芩贴膻中或肺俞大便正常的+寒咳贴膻中或肺俞大便青绿色的+参苓白术散+白矾贴肚脐大便三次以上的腹泻+参苓白术散等分+岩白菜素贴肚脐大便干的+不通方+桃仁咳嗽的都可加咳粉贴肚脐咽炎咳嗽:嗓子痒的+薄荷嗓子有痰咳不出的+桔梗嗓子咳嗽疼痛的+冰片上鄂黄者咽后壁发红者+黄芩贴天突咽炎咳嗽: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咽炎+薄荷+桂枝+三棱+大黄热咳+麻黄+桑枝咽炎咳嗽都加咽炎分晚上嗓子吱吱响或不响响者老慢支+麻黄+胆南星贴膻中不响者加热咳嗓子干+三黄大黄+黄苓+黄连贴肚脐大便干+不通粉贴肚脐腹泻:寒泄疼痛+元胡水样便+车前子漏屁股拉一点拉一点+五倍子贴肚脐脓血样便+吴茱萸呕吐+异丙嗪热泄直接此方就成贴肚脐病毒性腹泻:第一天秋泄粉+参苓白术散等份第二天至第三天秋泄粉+赤石脂第四天秋泄+赤石脂+雄黄都贴肚脐疼痛:额窦炎头痛:鼻炎粉+葛根+黄芩+川芎清涕者+桂枝黄涕者+防风贴额头颈椎炎的:疼痛粉+芒硝+羌活+川芎贴痛点腰椎炎:疼痛粉+羌活+芒硝+伸筋草+川断贴痛点肩周炎:疼痛粉+芒硝+羌活+伸筋草+左桑枝+右桂枝贴痛点腘窝炎:疼痛粉+芒硝+乳香+没药贴痛点膝关节骨质增生或骨刺:骨增粉+疼痛各等份+芒硝跟骨刺:骨增粉+芒硝各等份+消炎痛8片跟骨刺药连续贴十天其余部位贴三天停三天上羌活下独活左桑枝右桂枝劲不离川芎腰不离川断见刺加芒硝化脓性扁桃体炎:扁桃体粉+大黄+芒硝+青黛+冰片+消炎痛4粒贴局部腮腺炎:腮腺炎+大黄+芒硝+冰片+青黛+消炎痛贴局部颌下淋巴结:淋巴结粉+芒硝+冰片+三棱+莪术+消炎痛贴局部疼痛加红肿热痛方不疼加三棱+莪术食积发热:不通+食积+桃仁+石膏+新华片+柴胡三黄或四黄贴涌泉大黄黄苓黄连人工牛黄火疖子:大黄芒硝青黛冰片可加沙蒿子加消炎痛贴局部鹅口疮:手足口粉+黄连+吴茱萸+地丁+制霉素+维生素B2各两片贴涌泉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粉+黄芩+西药左氧片乌洛托品呋喃妥因三任选二贴关元手足口+黄连+射干+地丁贴涌泉穴盆腔炎:盆腔炎粉+元胡+消炎痛贴关元壮腰健肾散:阳痿,加蛇床子,早泄加覆盆子,时间短加五倍子,事后出虚汗加五味子,阴囊潮湿加地夫子,治疗期间少或不过夫妻生活;女性手脚冰冷的加蛇床子;贴关元或神阙。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
一、晐喘
(咳嗽、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咳喘方:
方剂:白芥子莱菔子甘遂麻黄细辛肉桂
选穴:大椎肺俞膏肓定喘肾俞天突膈腧脾俞膻中
二、眩晕
(高血压)
眩晕方
方剂:天麻白芥子胆南星吴茱萸白术川芎
选穴:神阙中脘涌泉(双侧)大椎太阳
三胃脘痛、呕吐
胃痛方
方剂:川楝子肉桂高良姜丁香延胡索木香吴茱萸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足三里
四腹泻
止泻方
方剂:炮干姜肉桂吴茱萸丁香补骨脂五倍子
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关元足三里
五.便秘
通便方
方剂:大黄芒硝当归枳实厚朴
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关元
六、失眠
安眠方
方药:酸枣仁珍珠母吴茱萸合欢皮肉桂黄连取穴:神阙涌泉(双侧)三阴交心腧穴
六、痛经
痛经方
方药:小茴香炮姜元胡五灵脂生蒲英没药
香附川芎艾叶
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关元
七、关节痛
止痛方
方剂:川乌当归川芎乳香没药栀子骨碎补大黄三七羌活独活桂枝
取穴:外敷关节疼痛处
初次敷贴:成人6小时,儿童2-4小时。
如有局部皮肤潮红发痒过敏,可提前揭掉。
初次贴敷无明显皮肤过敏者,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一般成人不超过10小时,儿童不超过6小时。
健脾补气的中医穴位贴敷方法

健脾补气的中医穴位贴敷方法中医学认为,脾与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虚则易引发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如食欲不振、疲倦无力、肌肉松弛等等。
而补气则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中医学中有许多针对健脾补气的穴位贴敷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且有效的穴位贴敷方法,供读者参考和尝试。
穴位贴敷法在中医学中被广泛运用,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强化身体功能的目的。
对于健脾补气来说,以下是几个比较有效的穴位贴敷方法:1. 足三里 - 位于小腿前侧,当膝盖下方的腓骨外侧突起处。
此穴位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使用方法是用一块清洁的透气性胶布,将足三里穴位贴住并施加适当的按压力度,然后保持15-30分钟。
2. 中脘穴 - 位于胃的正中央,也就是脐眼周围。
这是一个重要的脾胃经络穴位,能够调节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使用方法与贴敷足三里穴位相似。
3. 神门穴 - 位于耳廓上方,也就是两侧上耳郭与下耳郭的连线上。
神门穴是一个通用穴位,可以用于调节多个脏腑功能,其中包括调理脾胃功能。
使用方法是选择合适大小的透气性胶布,将神门穴位贴住,然后进行按压和保持15-30分钟。
4. 足太阴肝经穴位 - 就中医学而言,脾胃与肝脏的相互关系密切。
足太阴肝经穴位包括太冲穴(位于足背与脚踝骨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位于内脚踝骨下方),以及大敦穴(位于足趾之间)。
按压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脾气肝气,有助于提高消化功能和补充体力。
虽然中医穴位贴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健脾补气的问题,但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使用者应注意以下事项:1. 首先,在使用穴位贴敷方法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
他们能够针对个体情况给予更为准确的指导和建议。
2. 贴敷穴位时应确保穴位周围的皮肤干净和无创伤。
避免在感染或其他皮肤病变的区域使用贴敷方法。
3. 贴敷时间根据个体情况而异,通常在15-30分钟左右。
[临床经验]痹证的穴位贴敷疗法
![[临床经验]痹证的穴位贴敷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4ca3c17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6.png)
[临床经验]痹证的穴位贴敷疗法
1# 楼主
药物组成:白芥子、元胡各30g,细辛、威灵仙各20g,乳香、没药、丁香、川椒各15g,马钱子20g、冰片5g。
制法;上药研末极细,装瓶备用。
用法:用时取药末(每个穴位3g),用生姜汁适量调匀,摊在4*5cm的麝香追风膏上,贴于穴位上固定。
贴药时间2--6小时。
在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各贴一次。
或者在平时的晴朗天气均可贴敷。
每10天一次。
贴敷取穴:局部取穴。
如:膝关节取犊鼻(双)、梁丘、血海、足三里;踝关节取申脉、照海、昆仑、丘墟;肩关节取肩髃,肩髎,臑俞、肩前。
注意:在治疗期间,切忌冷水洗澡。
穴位贴敷的制作与用法

寒贴
【制作方法】白芥子6克、延胡6克、细辛6克、制甘遂3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生姜调和,制成药饼。
贴于百劳、肺俞、膏盲。
大伏天开始贴治,隔7~10天贴一次,直至末伏结束,共贴3年。
【主治】用于寒性哮喘、咳嗽、喘证。
热贴
【组成】麻黄6克、生石膏20克、葶苈子10克、桑白皮10克、白果10克、甘草5克、苏子10克。
研末,醋调备用。
【用法】三伏天敷贴。
用时每次用醋将上药末调成糊状,用胶布固定穴位,可选用肺腧肾腧定喘大椎等,每穴用药末3克,每周贴一次,连贴7~8次。
虚贴
【组成】制附片10克、川乌10克、肉桂5克、桂枝10克、细辛5克、干姜6克、蜀椒6克、天南星10克、吴茱萸5克、补骨脂10克,上药洗净,麻油1000毫升浸1夜,煎熬去渣,入乳香、没药各10克,受膏成膏药。
【用法】伏天外贴,穴位取肺俞,每次2~3次。
【主治】温阳散寒,温肺化饮。
用于阳虚寒饮之寒哮。
肺脾两虚型喘证
【制作方法】五味子3g 白芥子4g 白术3g 半夏3g 当归3g 细辛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脾腧、中脘、命门
肾虚型喘证
【制作方法】五味子3g 淫羊藿3g 肉桂3g 甘遂1.5g 细辛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肾腧、命门
过敏性鼻炎
【制作方法】白芷3g 白芥子3g 荆芥3g 苍耳子3g 细辛1.5g 辛夷花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肾腧、命门
虚寒型胃脘痛
【制作方法】吴茱萸3g 高良姜3g 香附1.5g 山茱萸3g 枳实3g
【制作方法】酒调和,贴于中脘、天枢、足三里、胃腧。
养生妙招穴位贴敷补气血

养生妙招穴位贴敷补气血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感到疲惫不堪。
补充气血是改善亚健康的关键之一。
而穴位贴敷作为传统的中医疗法之一,可以起到补气血的功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养生妙招,借助穴位贴敷的方法来补充身体的气血,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一、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肌肉外侧缘,当膝盖弯曲时,该穴位凹陷处的水平的第一横纹上方三寸。
贴敷足三里穴能够补益气血,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将穴位贴敷贴贴敷在足三里穴上,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身体的疲劳状态。
二、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脚的最底部,正中央,当两脚并拢时,涌泉穴位于足底中央,这个穴位与全身各个穴位都有联系。
涌泉穴是人体的气血之源,贴敷涌泉穴能够补充气血,提高免疫力。
将穴位贴敷贴贴敷在涌泉穴上,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三、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的第一、四节指关节之间,当大拇指与食指并拢时,合谷穴位于手腕横纹的最高点处。
贴敷合谷穴能够滋养气血,调和阴阳。
将穴位贴敷贴贴敷在合谷穴上,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四、太溪穴太溪穴位于小腿内侧小腿骨的后下方,比较容易找到。
贴敷太溪穴能够益气血,养心生血。
将穴位贴敷贴贴敷在太溪穴上,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提高心肺功能。
五、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后正中线的包头上,正好在两个耳垂的中间处。
贴敷百会穴能够补益脑神经,促进血液循环。
将穴位贴敷贴贴敷在百会穴上,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增强记忆力。
总结起来,穴位贴敷是一种有效的养生方法,可以帮助补充气血,增强体质,改善各种身体不适的症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穴位贴敷的方法和具体操作,最好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贴敷一些常用的穴位,如足三里穴、涌泉穴、合谷穴、太溪穴和百会穴,来改善我们的健康状况。
养生是一种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从小细节入手,才能够真正达到调和阴阳,补益气血的效果,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
中药穴位贴敷10法

中药穴位贴敷10法【运用处方】中药贴敷第1方(冬病夏治消喘膏)【方药组成】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
【制用方法】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
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度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所选取的穴位上。
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
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取下。
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取下。
所使用的药物应该在当天配制,决不可使用前日剩余或储藏于冰箱的药物。
贴敷的时间以每年三伏天的“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因素和个人用药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方药功效】温经散寒,化痰平喘。
【主治病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慢性咳嗽。
感冒,头痛,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胃炎,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肾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免疫功能低下。
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无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男子阳痿、遗精,早泄。
妇女痛经、白带、慢性盆腔炎。
小儿哮喘及反复呼吸道感染。
荨麻疹,冻疮,硬皮病。
慢性咽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运用处方】中药贴敷第2方(天灸膏1方)【方药组成】白芥子50%,斑蝥50%。
【制用方法】称取等量药物,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
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所选取的穴位上。
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三伏天里,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
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感冒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穴位:神阙、大椎、涌泉;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
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穴位:风池、大椎;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
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穴位:肺俞、大杼、后溪;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
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穴位:肺俞、膻中、涌泉;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
此用于寒咳。
哮喘处方:老姜9g,麻黄;穴位:膏肓、大杼;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穴位:足心;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穴位:天突、肺俞;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处方:鹅不食草适量;穴位:鼻孔;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
每用时,取药末约,放入鼻孔中。
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穴位:脐下;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
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呕吐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穴位:涌泉;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
此治热性呕吐。
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穴位:脐腹;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
此治寒性呕吐。
呃逆处方:皂角末10g;穴位:鼻孔;方法:上一味,用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
此治突呃不止证。
处方:姜汁、蜂蜜各等量,丁香10g;穴位:中脘、阴都;方法:上三味,共捣如膏,取之敷于中脘、阴都穴。
1日换药1次。
此治久呃不止证。
泄泻处方:丁香2g,肉桂1g;穴位:神阙;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以水调和,做成黄豆大药丸,放在肚脐神阙穴上,外贴普通膏药固定。
便秘处方:大黄末10g,芒硝40g;穴位:脐部;方法:上二味,用适量黄酒调和,涂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热熨10分钟左右。
处方:白矾末20g;穴位:脐部周围;方法:上一味,先做一纸捻,围在脐周,将白矾末放于其中,用冷水慢慢淋湿白矾末。
处方:葱白(连须)10g,生姜10g,淡豆豉10g,食盐5g;穴位:脐部;方法:上四味,共捣烂如泥,制成饼状,烤热,趁热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眩晕处方:嫩茶叶60g;穴位:鼻孔;方法:上一味,研为极细末。
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
1日数次。
失眠健忘处方:吴茱萸9g,米醋适量;穴位:涌泉;方法:吴茱萸捣烂,用米醋调成糊状,敷贴双足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
处方:酸枣仁适量;穴位:耳穴神门、皮质下、心、肾、脑点;方法:用开水将酸枣仁浸泡去外皮,分成两半,以酸枣平面贴在直径约10mm的圆形胶布中心备用。
选耳穴,每次1-2个,将药贴压于穴上,并按揉1-2分钟,每日数次按揉。
3-5日换药一次,4次为1疗程。
汗证处方:何首乌适量;穴位:神阙;方法:上药研为细末,用水调成膏状,贴敷神阙穴,用纱布固定。
此用于自汗证。
处方:五倍子(蜜炙)、枯矾各等份,乳汁适量;穴位:肾俞;方法:上二味药混合研细末,过筛,加入乳汁调和成膏,取10-15g药膏,敷于肾俞穴,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
1日换药1次。
此用于盗汗证。
吐衄处方:大蒜2个;穴位:足心;方法:大蒜2个,捣为泥,敷贴双足心,4小时敷1次,连续敷贴。
此治吐血。
处方:白及15g;穴位:印堂;方法:上一味,研为细末,用冷水调和,涂敷两眉之间印堂穴,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
此治鼻衄证。
注意:治疗期间忌喝酒。
水肿处方:针砂、猪苓、生地龙各9g,甘遂10g;穴位:脐部;方法:上四味,先将针砂加食醋煮数沸,取出炒干,再同猪苓、地龙共研为细末,用葱汁调和,做成饼状,贴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1日换药2次。
癃闭处方:独头大蒜1个,山栀子6g,食盐60g;穴位:脐部、阴囊;方法:共捣为末,加清水调和,敷于脐部,若小便不通,再加敷阴囊部位。
遗精处方:硫黄、丁香、胡椒、杏仁各10g,麝香少许,红枣肉20g;穴位:脐中;方法:上六味,共捣研如泥,做成黄豆大药丸若干粒。
每用时,取一丸放在脐中,外用纱布固定。
处方:五倍子(炙)15g,煅龙骨15g;穴位:脐中;方法:共研末,唾液调糊为丸,如龙眼核大。
用时纳入脐中,外以布扎。
3日1换,久用有效。
面瘫处方:皂角(去皮)1500g;穴位:地仓、颊车;方法:上药研末,用陈醋调成膏状,敷贴面部穴位地仓、颊车,左侧病患贴右边穴,右侧病患贴左边穴。
药干燥后换掉再敷。
头痛处方:葱白、薄荷各等份;穴位:太阳、眉心;处方:用开水泡上药,后贴于双侧太阳穴及眉心处。
此用于风热感冒头痛。
处方:川芎、芒硝各10g;穴位:鼻孔;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
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患者鼻孔中。
此治偏、正头痛。
胸痹处方:丹参、川芎各适量;穴位:A组:心俞、巨阙、内关、上巨虚;B组:厥阴俞、中脘、间使、足三里;配穴:偏于气滞者加肺俞、气海,偏于血瘀者加膻中、膈俞,偏于寒凝者加关元、命门、中极,偏于痰浊壅盛者加太白、丰隆;方法:将中药丹参、川芎各适量,制成粟粒大小的药丸2粒,贴在7mm×7mm的二氧化锌橡皮膏上。
每用时,将膏药贴于所选穴位上,隔日贴药1次。
腹痛处方:葱白(连须)7个,胡椒适量,枯矾6g;穴位:脐部;方法:上三味,共捣烂,用乳汁调和,做成饼状,敷在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此治寒积腹痛。
处方:老生姜60g,豆豉15g,葱头(连须)3根;穴位:脐中;方法:上三味,共杵成药饼,烤微热,贴脐中,布扎12小时。
此用于便秘腹痛者。
处方:川楝肉30g;穴位:肛门;方法:上一味,用酒浸泡1小时左右,取出,用干净纱布包裹,塞入肛门内。
此治虫积腹痛。
痹证处方:吴茱萸16g,大蒜1头;穴位:足心;方法:上二味,共捣烂,取药包患侧足心。
1日1次。
坐骨神经痛处方:马钱子、乳香、没药、麻黄各250g;穴位:阿是穴;方法:上四味,共研为细末,加蜂蜜调成膏状。
每用时,取膏药适量敷于痛点阿是穴,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三叉神经痛处方:马钱子、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等份;穴位:太阳、下关、颊车或阿是穴;方法:上五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每用时,取药末适量,以黄酒或醋调成膏状,敷贴在穴位上,外用纱布覆盖,并以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
痛经处方:食盐(研末)300g,生姜120g,葱头1握;穴位:阿是穴;方法:上三味,先将姜、葱洗净,后共炒热,温熨腹部痛处阿是穴。
经闭处方:红花50g、食醋200ml;穴位:鼻孔;方法:上二味,一同煎煮,趁热熏蒸患者鼻孔。
崩漏处方:蓖麻叶1张;穴位:头顶;方法:上药捣烂,包在患者头顶上。
1日换药1次,可止血。
处方:艾叶适量;穴位:隐白;方法:上药捣烂,加热,敷贴隐白穴。
1日换药1次。
左右穴同时使用,也可交替使用。
胎位不正处方:鲜生姜适量;穴位:至阴;方法:上一味,捣成泥状,用生姜泥分别敷贴双侧至阴穴,外用塑料薄膜包裹。
每日贴1次,可连续用2-3日。
乳痈处方:生半夏10g;穴位:鼻孔;方法:上一味,研细末。
每用时,以一纸筒,取药末少许,放入患者鼻孔中。
处方:生南星1粒;穴位:鼻孔;方法:上一味,捣烂,用细纱布包裹成花生米大小的药栓,塞入一侧鼻孔中,当鼻内有热辣感即取出,塞入另一侧鼻孔中。
乳缺处方:麦芽、芒硝各等份;穴位:乳房;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备用。
每用时,将药袋贴敷乳房上,湿则另换1药袋,交替使用。
小儿惊风处方:天南星1个,全蝎1条;穴位:囟门;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唾液调和成膏状,敷涂于患儿囟门上。
抽搐止则停用。
若抽搐未止,则继续敷涂。
此用于小儿急惊风。
处方:胡椒、栀子各7粒,葱白7根;穴位:心窝;方法:上三味,共捣研烂,加细面,以鸡蛋清调和成泥状,摊在布上,贴于心窝处。
此治小儿慢惊风。
小儿泄泻处方:五倍子、吴茱萸、公丁香、灵磁石、白芥子各等份,冰片或麝香少许;穴位: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配穴:吐乳加内关,发热加大椎,久泻加脾俞、肾俞、大肠俞;方法:前五味,共研极细末,加冰片或麝香少许,用油膏调成黄豆大药丸。
取药丸贴敷穴位,盖以伤湿膏。
1日换药1次,5次为1疗程。
小儿积滞处方:胡椒、公丁香;穴位:肚脐;方法:上二味,研细末,以水调和成饼,贴敷肚脐,24小时更换1次。
小儿顿咳处方:阿魏6g,膏药1张;穴位:天突;方法:将阿魏放膏药上,敷贴天突穴。
小儿发热处方:铅粉30g,酿酒小曲10枚;穴位:胃口及手心、足心;方法:以鸡蛋清调水粉,略稀,涂小儿胃口及两手心。
复以酒曲研烂,用热酒和做二饼,贴两足心,用布扎之。
小儿夜啼处方:陈茶叶适量;穴位:脐上;方法:将茶叶嚼烂后,捏成小饼状,敷贴在患儿脐上,外用棉花盖上扎好,10分钟后即可停止。
小儿尿床处方:五倍子30g;穴位:脐部;方法:上味药,研为细末,用唾液调和,分做成6块药饼。
临睡前取药饼一块置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处方:硝石、白面各10g;穴位:足心;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井水调和成糊状。
临睡时涂于足心,外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
湿疹处方:白芷、白及、白枯矾、黄柏、硫黄各25g;穴位:阿是穴;方法:上五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若湿疹未流水或未溃烂,取药末以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部阿是穴处;若湿疹已流水或溃烂,取药末直接撒于患部阿是穴处。
每日换药1次,病甚者可每日换药2次。
扭伤处方:大黄粉、生姜汁各适量;穴位:阿是穴;方法:上二味,混合调匀成膏状,备用。
每用时,将药膏平摊在扭伤处阿是穴,覆盖油纸或塑料薄膜以保持湿润,再用纱布、胶布等固定。
敷12-24小时,若未愈者,再敷之。
目赤肿痛处方:决明子适量;穴位:太阳;方法:上一味,炒,研细末,以茶调敷太阳穴,干则易之。
处方:独头大蒜2粒;穴位:足心;方法:上一味,去皮,切成薄片,贴于两足心,外用纱布固定。
处方:黄木香花50g;穴位:头顶百会;方法:上一味,铺于头顶百会处,外用纱布固定。
咽喉肿痛处方:绿豆粉30g;穴位:颈项;方法:用鸡蛋清调绿豆粉成膏糊状,敷贴在双侧颈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