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的穴位贴敷治疗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穴位贴敷就是将药物进行研磨、熬制,以膏药的方式在相关穴位进行贴敷,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目的,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因操作方便、不入口、绿色无副作用、效果精良而被广大患者认可。
穴位贴敷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一些小儿常见病。
一般用的比较多的是三伏贴。
三伏贴是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灸”。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如,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
二、操作规范1)贴法:先将贴敷部位用医用酒精或碘伏消毒,然后取大小适中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脱敏胶布固定。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
外覆纱布,然后用医用胶布固定。
4)熨贴法: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
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3、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4、贴敷时间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童应根据年龄及承受时间的不同,确定贴敷时间。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若感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的,可自行取下。
5、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6、贴敷部位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二、贴敷前准备要了解是否存在过敏史,要采用不会引起过敏的药物进行治疗,还要对贴敷部位进行清洁,保证贴敷效果。
其次,在进行首次治疗时,需要将本次治疗所用的药物时间以及在贴敷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认真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中医特色治疗之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ppt

五、基本操作方法
3.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 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 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 敷。 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 次贴3-6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2024年7月15 初伏 2024年7月25 中伏 2024年8月14 末伏
加热熟熬金滴水成珠,加入铃粉或广丹收膏,摊贴穴位。硬膏易子保存且 作用持久,用法简便。
软膏是将药物粉碎为末过筛后,加入醋或酒,入锅加热熬成膏状,按 时摊贴穴位,定时换药,也可将适量药末加入葱汁、姜汁、蜜、凡一林等 调成软膏,摊贴穴位。软膏渗透性较强,药物作用迅速,有黏着性和扩展 性。
四、常用制剂类型
九、常见病症的穴位贴敷疗法
1.口疮、咽喉肿痛,降压;缓解腹痛止泻 治法:导热下行,引火归元; 药物:吴茱萸 取穴:涌泉穴;神阙穴 方法:药研细末,陈醋或白醋适量调为糊状。敷于涌泉穴,具有降压作用和治疗 口疮、咽喉肿痛;敷于神阙穴,具有缓解腹痛止泻作用。
九、常见病症的穴位贴敷疗法
2.便秘、大便秘结 治法:泻下导泻、凉血解毒 药物:生大黄粉 取穴:神阙穴 方法:药研细末,开塞露适量调为糊状,敷于神阙穴,具 有润肠通便作用。
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气味俱厚的选药特点 (1)药物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在此基础上适当配伍通经走窜、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 片、麝香、沉香、丁香、檀香、菖蒲、花椒、白芥子、姜、肉桂等。一则易透入皮 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 用,三是所含若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的透应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的作 用。
穴位贴敷能治疗哪些疾病?文白丁

穴位贴敷能治疗哪些疾病?文白丁发布时间:2023-07-06T04:25:38.689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9期作者:文白丁[导读]郫都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1730中医是一个既神秘又传统的科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很多种治病救人的手法,我们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关于中医的名词。
例如:望闻问切、悬丝诊脉、中药、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等,这都体现了中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中医讲究穴位,穴位贴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治疗手段,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可是在当下并没有很被大家熟知,今天就来为大家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一、穴位贴敷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穴位贴敷,顾名思义,就是在不同穴位上敷贴不同的药,事实也是如此。
人们在看完中医后,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疾病不同开出不同的药来,再把药处理成糊状或者软膏、丸剂、饼剂或将药粉末洒在膏药上,再根据人体经络,直接将之敷贴在穴位上。
这是一种很独特也很有效的的治疗方式,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疗法。
二、穴位贴敷的基本操作和特点穴位贴敷是一种科学的手段,首先根据中医理论和患者自身状况辩证的选药选穴,所选的穴要少而精,药要多而猛烈,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可以渗透进体内,似针灸样疗法,另外含芳香性物质也有良好的渗透功能。
这样的操作也使穴位贴敷具有直接适应症广、副作用小、用药安全、诛伐无过,简单易学、便于推广,取材广泛、价廉药俭,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三、不能使用穴位敷贴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其一,颜面部不可用刺激性药物,避免药物进入眼口鼻。
其二,对于可以引起皮肤发泡或溃疡的药物需要谨慎使用,这样的人群和部位更要谨慎如:糖尿病患者,孕妇,瘢痕体质,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
其三,过敏体质或对所用药物过敏者。
其四:所贴敷的部位有损伤,破损,溃疡者。
四、穴位贴敷都能够治疗哪些疾病?穴位贴敷对呼吸系统疾病有治疗功效。
例如对有长期咳嗽、咯痰、气喘、反复感冒、免疫力低下的症状的患者及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的患者,都能起到温振肺气、遂痰活血、止咳平喘的作用。
中医穴位贴敷治疗鼻炎

中医穴位贴敷治疗鼻炎鼻炎,又称鼻黏膜炎,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常表现为鼻塞、流涕、鼻痒等症状。
传统中医认为鼻炎是由于鼻部经络失调引起的,而针对鼻部经络的治疗方法之一便是中医穴位贴敷疗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穴位贴敷治疗鼻炎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原理中医穴位贴敷治疗鼻炎的原理是通过贴敷特定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和经络通畅,以达到改善鼻黏膜炎症的目的。
经过千百年的实践,中医学家发现了一些与鼻炎相关的穴位,如迎香穴、印堂穴等,在贴敷这些穴位时,可以刺激相关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消除鼻塞、减少分泌物等症状。
二、方法1. 准备工作在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前,需要准备好纱布、穴位贴或医用胶布等工具。
2. 穴位选择根据个体情况和具体症状,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贴敷。
常用的穴位有迎香穴、印堂穴、印堂穴、攒竹穴等。
迎香穴位于人体鼻孔两侧,位于鼻唇沟中点。
印堂穴位于额头正中,两眉之间。
攒竹穴位于内眼角上方凹陷处。
3. 贴敷方法将贴敷工具(如纱布、穴位贴)固定在相应的穴位上,注意不要贴敷过紧过松。
一般贴敷时间为20-3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贴敷时需保持放松,避免活动过度。
三、注意事项1. 个人差异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对穴位贴敷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穴位贴敷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以确定适合自己的穴位和方法。
2. 穴位选择贴敷穴位应根据具体症状选择,需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
如果不确定穴位的具体位置,最好请教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以避免贴错穴位造成不良影响。
3. 注意卫生在进行穴位贴敷治疗时,要注意手部卫生,保持工具的无菌状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另外,要避免在有伤口或过敏症状的情况下进行穴位贴敷。
4. 结合其他治疗方法穴位贴敷治疗是中医治疗鼻炎的一种辅助方法,不能作为唯一的治疗手段。
患者在进行穴位贴敷治疗的同时,还应结合其他中医方法、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等综合治疗。
总之,中医穴位贴敷治疗鼻炎是一种相对安全、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论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论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治疗及护理体会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又称为天灸,是指将某些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经过辩证后贴敷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引起局部皮肤发红或发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本文对穴位贴敷疗法在多种中医儿科疾病中的治疗及护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穴位贴敷在中医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穴位贴敷配置方法方法是将配制好的草药研成细末,用生姜汁调匀,成lcm×1cm大小膏状,放入2cm×2cm纱布块上,贴于相应穴位,透气胶布固定。
在治疗不同疾病时选择不同的穴位。
1.1 在肺炎喘嗽中的应用取穴:肺俞、大椎、定喘穴等,背部穴位均取双侧。
贴敷时间依据不同年龄及耐受程度,每次0.5~3h即可。
1次/d,5~7次为1个疗程。
张艳平等[1]研究显示,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肺炎喘嗽总有效率达96.67%。
穴位贴敷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能快速吸收肺部秽音,提高患者体内干扰素水平,增强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是治疗小儿肺炎的有效方法之一[2]。
1.2 在泄泻中的应用方取穴:中脘、神阙、天枢等。
贴敷时间依据不同年龄及耐受程度,每次0.5~4h即可。
1次/d,7次为1个疗程。
黄琴等[3]研究显示,穴位贴敷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总有效率可达94.0%。
贴敷药物可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肤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
贴敷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
1.3 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取穴:双侧涌泉穴、大椎、风门等。
贴敷时间依据不同年龄及耐受程度,每次0.5~12h即可。
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刘吉昌等[4]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感冒发热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开始出汗时间、起效时间较快,但痊愈时间与口服西药治疗无较大差异。
穴位贴敷疗法集腧穴、药物两者综合作用于一身,治疗感冒发热患者,无须经过辩证,只要符合“发热,无汗出”条件即可应用,有是证用是药,不涉及其后的个体化辩证治疗,适用范围较广,便于临床操作。
穴位贴敷治疗总结

穴位贴敷治疗总结引言穴位贴敷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式,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贴上药物或使用特定的贴敷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穴位贴敷治疗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包括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本文将对穴位贴敷治疗进行总结和探讨,包括其原理、适应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穴位贴敷原理穴位贴敷治疗是基于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穴位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生理功能。
在经络系统中,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与具体的脏腑器官相连。
通过在这些穴位上贴上药物或使用特定的贴敷方法,可以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穴位贴敷的适应症穴位贴敷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适应症:1.疼痛病:对于头痛、肩颈痛、腰腿痛等疼痛病,可以选择贴敷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如合谷穴、太冲穴等。
2.消化系统疾病:对于胃病、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可以选择贴敷梁门穴、中脘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3.呼吸系统疾病:对于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可以选择贴敷太渊穴、风府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4.睡眠障碍:对于失眠、多梦等睡眠障碍,可以选择贴敷神门穴、心脾两俞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穴位贴敷的操作步骤穴位贴敷治疗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进行,以下是一般的操作步骤:1.确定治疗穴位: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常见的穴位可以参考中医书籍或请教专业医师。
2.准备贴敷材料:选择合适的贴敷材料,一般可使用透气性好的胶布,也可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
3.清洁穴位: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蘸取适量的酒精擦拭穴位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
4.贴敷药物或贴敷方式:根据疾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或贴敷方式进行贴敷。
可以将药物直接敷于穴位上,也可以将药物涂抹于贴敷材料上,然后将贴敷材料贴于穴位上。
5.固定贴敷材料:使用胶布或其他固定材料将贴敷材料固定在穴位上,以确保贴敷效果。
6.定期更换:根据需要,定期更换贴敷材料,一般每天更换一次。
常规疾病中药穴位贴敷疗法.doc

常见疾病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疗法)1、强直性脊椎炎(白芥乳没膏灸):用热醋贴敷穴位30分钟,然后每穴贴花生米大小药糊1块,用肤疾灵固定,每次贴12小时,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0天。
取穴:夹脊穴,风寒配风门、17椎下,风湿配大椎、阴陵泉,顽痹配膈腧、命门、腰阳关。
2、颈椎病(花蛇乳没肉桂粉灸):取药2-4g,用肤疾灵固定,3天换药一次,7次为1疗程。
取穴:颈夹脊穴、大抒、大椎,风寒配风门、肩井、阳陵泉,肝肾亏虚配肾俞、肝腧、太溪,头晕头痛配百合、太阳,列缺。
3、腰椎间盘突出症(复方透骨乳没膏灸):取2-4g药膏,用肤疾灵固定,每日换药1次,12天为1疗程。
取穴:夹脊穴、肾俞、大肠俞、阳陵泉、昆仑、腰阳关。
4、腰肌扭伤(斑蝥白芥膏灸):取2-4g药膏,用肤疾灵固定,一次3-4个穴位贴敷,24小时去除贴敷,可见局部出现蚕豆大水泡,刺破,放液,外搽紫药,3天后重复治疗。
取穴:肾俞、大肠俞、委中、阿是穴,寒湿配腰阳关、关元,气滞血瘀配期门、膈腧,湿热流注配三焦腧、阴陵泉。
5、肩关节周围炎(斑蝥灸):根据病情0.5-2小时,局部起泡,产生灸疮,每次选1-3穴位。
多选肩部穴位。
取穴:肩髃、肩髎、臂臑,疼痛加肩井、肩贞、天宗、肌肉萎缩加曲池、足三里。
6、慢性咳嗽(斑蝥膏灸):敷药7天后取下,每次取3-5个穴位,1次为1疗程。
疗程视情况定。
取穴:列缺、肺俞、大椎、天突,风寒配外关、风门,风热配尺泽、曲池。
虚咳配孔最、气海,寒湿配阴陵泉、脾腧,肝火配太冲、阳陵泉,肾虚配肾俞、涌泉。
7、高血压(复方白芥胆南星膏灸):每日1次,2周1个疗程,一般1周有效,可连续5-6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取穴:曲池、神阙、涌泉、痰浊中阻配内关,阴阳两虚配肾俞、关元,阴虚阳亢配太冲、太溪、气血亏虚配三阴交、足三里。
8、坐骨神经痛(斑蝥灸):敷灸0.5-2.5小时,灸至皮肤发红为度。
取穴:环跳、阳陵泉、委中、昆仑。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六篇)

第六篇敷熨熏浴类技术第一章穴位敷贴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
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药物选择临床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白芷等。
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
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
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3.气味俱厚类: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等。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赋型剂的选择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2.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3.酒:性大热、味甘、辛。
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4.醋:性味酸苦、温。
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讲人:张伟斌
呼吸系统疾病(三伏贴) 方药:白附子、白芥子、细辛、元胡 姜汁调 取穴:大椎、肺俞、肾俞、命门、定喘、天突
咳嗽 方药:大蒜适量 取穴:涌泉穴(双侧)
过敏性鼻炎 方药: 白芷、白芥子、荆芥、苍耳子、辛夷花、细辛 用穴: 大椎、肺俞、迎香、肾俞、命门
姜汁调
口疮、咽喉肿痛:
方药:吴茱萸、胆南星 醋调
取穴:涌泉
便秘 方药:大黄、玄明粉、生地、当归、枳实、厚朴、陈皮、槟榔、木 香、桃仁、红花 醋调 取穴:神阙穴、天枢
腹泻 方药:车前子、丁香、肉桂 姜汁调 取穴:神阙穴、足三里、天枢
消化不良 方药:吴茱萸子30g,丁香6g,胡椒30粒。醋调 取穴:神阙穴、足三里、天枢、中脘
盆腔炎 方药:川椒、大茴香、乳香、没药、降香末。 姜汁调 取穴:阿是穴
乳腺炎 药物:升丹、生石膏、青黛 取穴:乳根穴
乳腺炎 方药:新仙人掌或仙人球适量 取穴:乳根穴、阿是穴
痄腮 方药:吴茱萸 、虎杖、紫花地丁、胆南星 取穴:涌硫磺5g,冷霜100g 取穴:阿是穴 方法:取黄连、黄柏各30g,加水200ml,文火煎40分钟,滤过去渣, 加入硫磺5g搅拌,再加入冷霜100g,加温调糊状,涂抹患处,每日 2~3次。
风湿痹症 方药:川草乌、威灵仙、乳没、肉桂、南星、羌活、独活、桑寄生 取穴:阿是穴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