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和转移

合集下载

第三章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介绍

第三章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介绍

二、NR关系论 日本学者斋藤优1979年提出了阐述国际技 术转移的新理论“NR关系假说”。
一国发展经济及其经济活动,受该国国民 的需求(N: needs)和该国的资源(R: resources)关系的制约。
N与R之间关系的不适应是促进技术革新的动力, 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原因;原来不相适应的NR 关系经过努力得以协调以后,又会产生新的瓶
邓宁把国际贸易(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 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指外部化转移)三者 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认为进行外部化技术转移是 企业的一种权宜选择。他认为,企业之所以会选择 外部化国际技术转移,是因为企业内部市场还没达 到一定规模,在国外的区位优势又不十分明显,进 行单一的产品贸易既不利,进行直接投资又不宜, 只能选择外部化国际技术转移,以赚取最大利润。 相反,如果在国外区位优势明显、能够确保工业产 权的情况下,企业则选择直接投资。如果区位优势 吸引力不大,则倾向于选择出口贸易。
技术转移内部化理论无疑是主张技术转 移的非公开化。
二、技术转移选择论
技术转移选择论是从国际生产选择出发分析国际技 术转移的形成机制。
(一)曼斯菲尔德的观点
他认为在企业能获得足够的生产要素,出口又能获 最大利益的条件下,之后一般偏向于选择直接投资。 这种选择有利于控制其技术专有权,保持其在国际 上的技术优势。而技术转移(指外部转移)的选择 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即国外市场容量过小, 无法实现最大投资利益,或者投资对方国家不具有 接受直接投资的条件。
潜在的用户接受到了新技术的存在,并 获得和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和知识,然后 可能决定采用或拒绝该项新技术。
当代的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 Internet技术,对于新技术的传播影响非 常广泛。

第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框架.ppt

第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框架.ppt
– 需求偏好学说 – 人力资本学说
+ 规模经济理论 + 产业内贸易理论 + 技术差距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学 说
+ 需求相似理论
+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背景:是在亚当所处的时代,英国的产业革命逐渐
展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迫 切要求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迅速发展资本主 义。
1873年)
+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
+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11 1806-1873) 是英国实证主义的最早代表,也是19世纪英国影响 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 他出生于伦敦一个学者家庭。其父詹姆士·穆勒 (1773-1836)是19世纪英国休谟派哲学家、著名功 利主义者边沁的门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 伦理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约翰·穆勒没有进过正规 学校,主要是在其父的指导和熏陶下自学。。1820 年,他到了法国,不仅学习法国语言文学,也学化 学、动物学、逻辑学和高等数学,并结识了一些自 由派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穆勒1823年随父到英国东 印度公司任秘书,直到1858年此公司解散为止,最 后两年曾任高级职务。穆勒没有在大学里任过教, 除公司事务外,其余时间主要是从事著述。1865一 1868年,他任英国国会下院议员,接近自由党。穆 勒在哲学、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各方面都有 著述,其主要哲学著作有:《逻辑体系》(1843)、 《论自由》(1859)、《功利主义》(1861)、 《汉弥尔顿爵士哲学研究》(1860、《孔德和实证 主义》(1865)、《论宗教》(1874)等。

第三章_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第三章_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贸中心所面临的挑战
1、 亚太各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型和调整期,因此较脆弱。 、 亚太各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型和调整期,因此较脆弱。 2、 科技力量不足,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 科技力量不足,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3、 面临巨大的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 面临巨大的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4、 全球化和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 、 挑战。 挑战。
五、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改变国际贸易的地理 格局
[专栏]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 使劳动生产率 有了显著提高, 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有了显著提高 , 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 第三次科 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势 ,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 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 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 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 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展 , 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 改变了国际 贸易的地理格局。 贸易的地理格局。
亚太-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 亚太 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
21世纪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将向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转移 世纪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将向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转移 一、亚太地区的区域范围 亚太地区的区域范围 广义为太平洋沿岸国家 广义为太平洋沿岸国家 狭义为太平洋、亚洲及大洋洲。其面积占世界总面 狭义为太平洋、亚洲及大洋洲。 为太平洋 积的20%,人口18亿占世界总人口的 积的 ,人口 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0%。政治经济体 。 亿占世界总人口的 制上多种多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制上多种多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 和地区、经济正在转轨型国家、经济落后国家。 和地区、经济正在转轨型国家、经济落后国家。

第3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第3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海上丝绸之路: 明朝前期,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达到了高峰。明朝政府组织大规模的 船队,由郑和率领,七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 非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索马里和肯尼亚,航程10 万余里。 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外贸易通道。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丝道”是指把在中国织成丝织品运往地中海沿岸诸国这条横断亚欧 的古代贸易之路,它起自中国的安西(古代长安),西至罗马。
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 连接中亚绿洲城市的这条路以西安(古代长安)为出发点,途中在中国境内又分 为三条,它们分别是: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 路线。 1、天山北路:西安—敦煌—哈密—乌鲁木齐—伊犁—苏联(俄罗斯)境内—罗 马 2、西域北路:西安—敦煌—哈密—吐鲁番—焉耆—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 什—帕米尔高訽—中亚 3、西域南路:西安—楼兰—且末—尼雅—和田—喀什—帕米尔高訽—中亚—西 亚
(二)对外贸易 特点:不具有真正国际贸易的性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 互通有、调剂余缺。但它却是资本主义方式的萌芽,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 的解体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性贸易中心: 欧洲——佛兰德尔、 汉萨同盟和意大利城市威尼斯、热 那亚和比萨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区。 亚洲地区的一些国家,地区间的贸易也得以发展,并且形成了几个比较重 要的贸易区,比如中国、日本、朝鲜之间的东亚贸易区。
科科学学技技术术的的发发展展对对国国际际贸贸易易的的影影响响??
1、使国际市场日益统一,市场容量不断扩大,贸易竞争加剧。 2、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传递必然促进商 品、资金往来的增加,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有利。 3、科学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 4、科学技术革命使国际分工由原来的 “垂直型”为主向“水平型”转化。 5、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交通和通讯的现代化。 P23-24

国际贸易地理 之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地理 之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地理大纲【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强的特点。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三:一,文化教育任务。

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必须的国际贸易地理知识,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二,理论研究任务。

国际贸易地理是属于新兴的边缘性科学,无论其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教学和学习过程也是对这门学科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三,实践应用任务。

即通过本课程学习,要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经济贸易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我国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教学任务】学习本课程,一要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二要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三要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我国经贸实践,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教学内容】本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6部分:1.国际贸易概述;2.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3.国际贸易地理格局;4.国际贸易运输地理;5.国际商品贸易地理;6.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地理。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也要了解世界主要产品及国家的国际贸易地理概况。

教学方法:目前以讲授法为主,今后要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逐步过渡到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

讲授侧重启发式教学,讲求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对概念的理解。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与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其他课程如经济地理学、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学关系十分密切。

这些课程的理论和知识是学习国际贸易地理必备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习国际贸易地理也会加深对上述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第三章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与转移

第三章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与转移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在印度及整个 远东地区搜寻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成了 驱使西班牙人远渡大西洋的符咒;黄金也 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追求的 头一项重要的东西。
---恩格斯
“ 咦,这是什么?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 子!不,天神们啊,我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信徒;我 只要你们给我一些树根!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 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 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它可以使受咒诅的人得福,使白痴变成贵人。它可以 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丝绸布帛、金银瓷器及农副产品等通过这条 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往缅印及东南亚、中东国家,缅印及东南 亚和西欧等殊方异域的山货药材、珠宝玉石等都由此路输入我国。
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 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 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 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 要的地位。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 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 路线输入中国 。当时的贸易中心已经转到广州 (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 )、泉州和杭州。 (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 )
地圆说
二、新航路的开辟的条件
4.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西班牙和 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时间
支持国家 探险家
航线
1487年
葡萄牙 迪亚士
西欧—好望角
1492~1498年 西班牙 哥伦布 西欧—美洲
1497年
葡萄牙
达·伽马
西欧—好望 角—印度
1519~1522年
西班牙
麦哲伦
环球旅行

国际贸易地理(重点部分的PPT全部内容)

国际贸易地理(重点部分的PPT全部内容)

国际贸易地理(重点部分的PPT全部内容)第一章绪论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和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

国际贸易地理的学科的基本属性:区域性与综合性第二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

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数理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三湾一海”是指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这里是日本乃到全世界港口最集中地区之一,集中了千叶、横滨、川崎、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世界重要港口。

三湾一海地区岸线曲折,水深湾多是建港的优越条件。

地形、气候、水文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山区和平原、沙漠与良田、河流和湖泊、气候类型等方面反映出来。

地形条件的影响:平原广布,所占比例颇高,使发展农牧业有了良好基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国家创造了条件。

地形破碎,沙漠戈壁遍地,崇山峻岭,或险恶地形直逼沿海,则必须对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难以展开对外贸易。

山区和平原地区相比,运输业效率差别也很大,在山区修筑一条与平原地区运输能力相同的铁路,造价要高3倍。

山区线路坡度较大,运营时,燃料和费用都成倍增加。

在水平线路上能拉5000吨重的机车,爬0.5%坡时只能拉1400吨重,爬1%坡时,只能拉800吨重。

河流和湖泊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位于热带多雨区的河流,一般水量大,具有较大的航运价值,对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具有国际航运功能的河流主要是莱茵河和多瑙河。

(理解)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的节律性和地带性,对生产事业,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着深刻影响,进而制约着经贸活动。

具体影响例:(节律性和地带性)小麦、玉米、棉花适宜种植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节风气候区,所以美国、加拿大、中国、乌克兰、法国等位于温带中纬度的国家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课件

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课件
第三章 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欧洲区域贸易中心的形成
• 欧洲区域贸易的发展是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即11-15世纪随着 商业城际之间和国际间的集市贸易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 古代: 地中海东部,中国的纳贡制度 • 封建社会: 亚洲在公元前5世纪-春秋,欧洲在公元5世纪,亚洲
领先欧洲1000年。 •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奴隶制度的崩溃。此后,
取早日开辟西方航线。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 地理大发现
• 航海技术的成熟

西班牙航海技术的提高, 指南
针、火药的推广以及“地圆”学说得到
科学的证明都为航海探险提供了物质和
精神上的准备。王室的支持为航海探险
提供了金钱上的支持, 全国范围掀起了
探险的热潮。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
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发现
♪ 之所以具有如此充裕的劳动力是因为亚洲地区 的人口基数很大, 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洲。
亚太成为世界贸易中的社会经济条件
♪ 经济增长迅速

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主要得益于中国等主
要经济体的良好发展, 也有赖于出口增长, 尤
其是电子产品出口的提速。
♪ 贸易量不断上升
♪ 服务业占贸易比重越来越高
♪ 投资活动日趋激烈
经济还十分落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葡、荷、比、英、 法处于欧洲去非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上。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 洋沿岸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 ——第一次产业革命
• 产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业开始的, 主要标志是1733年兰开下的 钟表匠发明了飞梭、1764年珍尼纺纱机带动纱锭越来越多。 1776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世界第 一艘轮船, 1811年英国仿造成功并大规模的使用。1814年英国 人斯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 是陆上运输进入铁路时代。1825 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成为机器 大工业在优势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
一、地理大发现
• (一)地理大发现的动因 • 1、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 、 • 2、西欧与远东的贸易危机——通往东方的路途常常被阻 、西欧与远东的贸易危机 通往东方的路途常常被阻 断,马可波罗的传记又增添了东方的魅力 • 3、航海技术的成熟 、
一、地理大发现
• (二)地理大发现的过程 • 1、1487年巴托罗谋(缪)·迪亚士(葡萄牙)到达非洲好 、 年巴托罗谋( 迪亚士( 年巴托罗谋 迪亚士 葡萄牙) 望角 • 2、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人受西班牙王室之命组织航行) 年哥伦布( 、 年哥伦布 意大利人受西班牙王室之命组织航行) 发现新大陆 • 3、1497年达 伽马(葡萄牙)新航路(经好望角到达印度) 年达·伽马 、 年达 伽马(葡萄牙)新航路(经好望角到达印度) 的发现 • 4、1519年-1522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 年 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一、地理大发现
• (三)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与意义 • 3、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农作物之间的流动。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农作物之间的流动。 • P41原产于美洲的番茄、向日葵流入欧洲、非洲以及亚洲, P41原产于美洲的番茄、向日葵流入欧洲、非洲以及亚洲, 原产于美洲的番茄 花生则由旧大陆引入新大陆。黄瓜原名叫胡瓜, 花生则由旧大陆引入新大陆。黄瓜原名叫胡瓜,是汉朝张骞 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胡瓜更名为黄瓜,始于后赵。 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胡瓜更名为黄瓜,始于后赵。番茄大 约在明朝传入中国,当时称为“番柿” 因为酷以柿子、 约在明朝传入中国,当时称为“番柿”,因为酷以柿子、颜 色是红色的,又来自西方,所以有“西红柿”的名号。 色是红色的,又来自西方,所以有“西红柿”的名号。从中 国又传入日本,日本也称它为“唐柿” 国又传入日本,日本也称它为“唐柿”。 • 4、地理大发现后,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转 地理大发现后, 地中海沿岸的贸易地位日益下降, 移:地中海沿岸的贸易地位日益下降,原来经济还十分落 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 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葡、荷、比、英、法处于欧洲去非 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迅速的发展, 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迅速的发展, 成为新的贸易中心。 成为新的贸易中心。
一、地理大发现
• (三)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与意义 • 1、地理大发现促使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使欧洲获取了 、地理大发现促使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大量货币资本、工业原料和劳动力。 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大量货币资本、工业原料和劳动力。 • 2、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相互隔绝彼此孤立发 、 展的局面,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展的局面,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助于资本 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 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
3、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 、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佛罗伦萨、
——以地中海沿岸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中心 • 威尼斯 世纪开始发展,14世纪前后,这里已经发展成为 威尼斯10世纪开始发展 世纪开始发展, 世纪前后 世纪前后, 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 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誉为整个地中海最著名的集 商业贸易旅游于一身的水上都市; 、 世纪为威尼斯全 商业贸易旅游于一身的水上都市;14、15世纪为威尼斯全 盛时期,成为意大利最强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 盛时期,成为意大利最强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 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 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
第三章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和转移
国际贸易地理
章节简介
• 第一节 产业革命前地理大发现 •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 •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 • 四、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区的转移 • 第三节 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 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 亚太地区
1、佛兰德尔——毛纺织手工业中心 、佛兰德尔 毛纺织手工业中心——“香槟集市” 香槟集市” 毛纺织手工业中心 香槟集市
• 贡献:香槟集市对推动西欧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 香槟集市对推动西欧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 作用。 作用。这个集市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区域贸 易中心的形成, 易中心的形成,这个中心就是位于比利时西南部的佛兰德 德国北部的汉撒同盟地域和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 尔、德国北部的汉撒同盟地域和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 那亚和佛罗伦萨。 那亚和佛罗伦萨。
1、佛兰德尔——毛纺织手工业中心 、佛兰德尔 毛纺织手工业中心——“香槟集市” 香槟集市” 毛纺织手工业中心 香槟集市
• 简介:12~13世纪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内四个城市轮流举行 ~ 世纪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内四个城市轮流举行 的集市贸易的统称。 的集市贸易的统称。当时较为典型的具有全欧洲意义的规 模最大的集市贸易中心。 模最大的集市贸易中心。兴起的集市贸易是中世纪欧洲进 行商品交换的一种重要形式, 行商品交换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交易中心特别是批发贸易 中心。集市受到所在地的领主保护并向领主纳税。 中心。集市受到所在地的领主保护并向领主纳税。一次集 市延续几天至几个星期,一般每年不超过两次。 市延续几天至几个星期,一般每年不超过两次。
1、佛兰德尔——毛纺织手工业中心 、佛兰德尔 毛纺织手工业中心——“香槟集市” 香槟集市” 毛纺织手工业中心 香槟集市 • 背景:11世纪末和 世纪上半叶,随着城市商人的兴起, 世纪末和12世纪上半叶 世纪末和 世纪上半叶,随着城市商人的兴起, 西欧出现了大量的集市。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集市中, 西欧出现了大量的集市。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集市中,香槟 集市是最大的集市。香槟伯爵领地处于低地国家( 集市是最大的集市。香槟伯爵领地处于低地国家(低地国 特指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因其海拔低而得名), 家,特指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因其海拔低而得名), 位于佛兰德与意大利之间, 位于佛兰德与意大利之间,以及德意志与西班牙之间的两 条交通要道的交叉点上。因此,从意大利运来的东方货物, 条交通要道的交叉点上。因此,从意大利运来的东方货物, 从英国运来的羊毛,从佛兰德运来的呢绒, 从英国运来的羊毛,从佛兰德运来的呢绒,以及从斯堪的 纳维亚及低地国家运来的货物都在此交易。同时, 纳维亚及低地国家运来的货物都在此交易。同时,香槟伯 爵又竭力保障集市上商人的安全和通往香槟道路的安全。 爵又竭力保障集市上商人的安全和通往香槟道路的安全。 于是,香槟集市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并在13世纪后半 于是,香槟集市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并在 世纪后半 叶达到全盛期。 叶达到全盛期。
1、佛兰德尔——毛纺织手工业中心 、佛兰德尔 毛纺织手工业中心——“香槟集市” 香槟集市” 毛纺织手工业中心 香槟集市 • 运作:香槟集市,包括香槟伯爵领地内四个城市轮流举行 香槟集市, 香槟集市 的六个各为期至少六周的集市。 的六个各为期至少六周的集市。在每一次集市之间要间隔 一至二周以便商人运转货物, 一至二周以便商人运转货物,这样香槟伯爵领地全年都有 集市。香槟的每个集市都是经过严格组织的, 集市。香槟的每个集市都是经过严格组织的,并由市民一 人和骑士一人组成的集市法庭来裁决纠纷。 人和骑士一人组成的集市法庭来裁决纠纷。集市的第一周 是各地商人来城内街道上设置货摊,接着是10天布匹呢绒 是各地商人来城内街道上设置货摊,接着是 天布匹呢绒 交易和11天皮革交易 再接下去是19天其他各种杂货的交 天皮革交易, 交易和 天皮革交易,再接下去是 天其他各种杂货的交 最后有几天用于结帐。在香槟集市上, 易,最后有几天用于结帐。在香槟集市上,商人的结算及 商业债务,已使用清偿余额划汇结算的办法;期票、 商业债务,已使用清偿余额划汇结算的办法;期票、汇票 等信用凭证也已使用。 等信用凭证也已使用。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
•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的过程 • 1、纺织业 产业革命开始于纺织业,主要标志是1733年英国兰开夏的钟表匠 产业革命开始于纺织业,主要标志是 年英国兰开夏的钟表匠 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 凯伊发明了飞梭; 年珍尼纺纱机( 约翰 凯伊发明了飞梭;1764年珍尼纺纱机(带动纱锭越来越 年珍尼纺纱机 );1769-1785年水利纺纱机的发明和运用(极大的降低了成 年水利纺纱机的发明和运用( 多); 年水利纺纱机的发明和运用 提高了织布的效率); 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本,提高了织布的效率); 1776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并被运 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用于纺织工厂,效率再次被大大提高。 用于纺织工厂,效率再次被大大提高。 • 2、交通运输业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世界第一艘轮船,英国仿造成功并大 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世界第一艘轮船, 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世界第一艘轮船 规模的使用; 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 规模的使用;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使得陆上 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 运输进入铁路时代; 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运输进入铁路时代;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 3、邮政服务 • 1840年英国创建了现代邮政服务。 年英国创建了现代邮政服务。 年英国创建了现代邮政服务
第一节 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区
在此之前
• 奴隶制社会:四大文明古国:西亚两河流域的 奴隶制社会:四大文明古国: 古巴比伦、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 古巴比伦、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亚洲印度河 流域的古印度, 流域的古印度,黄河流域的中国 •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 • 东方: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 东方:丝绸之路、 • 西方:欧洲区域贸易的发展是在欧洲封建社会 西方: 鼎盛时期即11-15世纪随着商业城际之间和国际 鼎盛时期即 世纪随着商业城际之间和国际 间的集市贸易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间的集市贸易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2、汉撒同盟——位于德国北部 、汉撒同盟 位于德国北部
• 汉撒同盟雏形:汉撒的本义其实代表着群体的意思。原 :汉撒的本义其实代表着群体的意思。 来在十世纪之前, 来在十世纪之前,地中海商人喜欢先由陆路经阿尔卑斯 山经瑞士再到达莱茵河出海边, 山经瑞士再到达莱茵河出海边,由水路再把货品运往北 海各地贸易,然而旅途上危险重重,盗匪极多, 海各地贸易,然而旅途上危险重重,盗匪极多,故商人 多连成群体移动,这种结伴行为也就是汉撒, 多连成群体移动,这种结伴行为也就是汉撒,也是汉撒 同盟的雏形。 同盟的雏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