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概述及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15章支原体

支原体感染与免疫应答
感染过程
支原体感染通常从黏附开始,通过酶的作用和毒素作用破 坏宿主细胞,进而在细胞内繁殖并扩散至其他部位。
固有免疫应答
支原体感染可激活宿主的固有免疫应答,如巨噬细胞、自 然杀伤细胞等通过吞噬和杀伤作用清除病原体。
适应性免疫应答
支原体感染可刺激宿主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包括T细胞介 导的细胞免疫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特异性抗体和效 应T细胞可针对支原体进行清除和杀伤。
支原体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 2 3
基因组测序技术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支原体的全基因组 测序已完成,为深入研究支原体的基因组结构和 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
基因组特点
支原体基因组较小,编码基因数量有限,但具有 高度的基因重组和变异能力,导致其具有多样的 表型和致病性。
比较基因组学
通过对不同支原体菌株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揭示其基因组的差异和进化关系,为疫苗和 药物研发提供线索。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 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 感染者密切接触,加强
锻炼提高免疫力。
治疗方法
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进行治疗。
解脲支原体感染与防治
01
02
03
04
感染症状
尿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预防措施
避免不洁性行为,注意个人卫 生,使用安全套等。
分类
支原体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有80余种,与人类有关的支原体有肺炎支原体( M.pneumoniae,Mp)、人型支原体(M.hominis,Mh)、解脲脲原体( 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生殖支原体(M.genitalium,Mg)等。
病毒学-微生物学-第18章 支原体

—细胞壁缺失原因不同 — L型细菌可返祖为原菌,支原体则否
(四)抗原结构
抗原结构:蛋白质和糖脂 血清抗体鉴定:
生长抑制试验(growth inhibition test, GIT) 代谢抑制试验(metabolic inhibition test, MIT)
(五)抵抗力
弱
对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天然 耐受;但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强力 霉素、交沙霉素等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机制
粘附素:粘附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 生物被膜: 毒性代谢产物:磷脂酶C、核酸酶、过氧化氢和超氧
阴离子均能引起宿主黏膜上皮细胞或红细胞的病理损伤
脂蛋白:上调促炎症细胞因子等表达 其它: 如穿透支原体粘附侵入CD4+T 细胞引起损伤;
肺炎支原体可产生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毒素 (CARDS)
穿透支原体,发酵支原体,
梨支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
0.3~0.5 μm,能通过0.45 μm除菌滤器; 高度多形性: Giemsa染色呈淡紫色。
支原体的大小
支原体的多形性
支原体Giemsa染色
(二)结构
细胞膜
外层:蛋白质及糖类 中层:脂质( 磷脂为主,胆固醇占36%)
凡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皂素、毛地黄甙、 二性霉素B等均能破坏细胞膜致其死亡
——
——
+
—
+
—
—
+
培养
固体培养基: 2~7天,“油煎蛋样”菌落
支原体菌落(×100倍)
支原体菌落(×100倍) Diense染色
提问:
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形成“油煎蛋样”菌 落的病原体,除了支原体外,还有那种微 生物?有何异同?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rickettsia)
重点内容
立克次体的概念、形态、染色及其培养 特性;
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 虫病东方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所致 疾病及防治原则。
遗传 在遗传上与细菌无关 在遗传上与细菌相关
培养
需加胆固醇
一般不需要胆固醇
两者相同点?
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相同点
−缺乏细胞壁,形态多样,能通过滤菌 器。 −固体培养—菌落呈荷包蛋样或颗粒状。 −临床表现相似—间质性肺炎、泌尿生 殖道感染、不育等
二、致病性
名称
肺炎支原体
人型支原体 生殖器支原体 穿透支原体 解脲脲原体
临床以咳嗽、发热、头痛、咽痛和肌 肉痛为主,可并发支气管肺炎、皮疹、 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症状。
2、解脲脲原体: (1)经性接触,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 (2)经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早产、 死胎和新生儿呼吸道感染。 (3)与不孕症有关
三、免疫性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体液免疫: 抗膜蛋白的抗体包括IgM、IgG和SIgA。
致病类别
➢ 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e) ➢ 人型支原体 (M.hominis) ➢ 生殖器支原体 (M.genitalium) ➢ 穿透支原体 (M.penetraus) ➢ 溶脲脲原体 (U.urealyticum)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形态:呈多形性 可通过细菌滤器(最小,0.2~0.3μm ) 无细胞壁,细胞膜含胆固醇较多 繁殖方式:二分裂,出芽等 特殊结构:荚膜,顶端结构 染色方法:姬姆萨(Giemsa )染色-淡紫色 G-
支原体

支原体1. 支原体: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膜含固醇、能通过0.45m滤菌器、二分裂繁殖,含DNA与RNA、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2. ①球状体:0.2~0.25 µm,最小达0.1 µm;②丝状体:最长可达150 µm。
③因细胞柔软且具扭曲性,致使细胞能通过孔径比自身小得多的过滤器3. 支原体是引起实验室细胞感染的非常普遍的现象,常常导致细胞培养失败。
4. 支原体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所以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5. 致病类别:肺炎支原体(M. pneumoniae)、人型支原体(M. hominis)、生殖器支原体(M. genitalium)、穿透支原体(M. penetraus)、溶脲脲原体(U. urealyticum)。
6. 致病性与免疫性7.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①非典型性肺炎(约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2),通过呼吸道传播——肺炎支原体(不分解尿素);②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可造成不育症。
通过性接触传播或母婴传播——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及生殖支原体(能分解尿素)。
8. 肺炎支原体:通过飞沫传染, 多发夏秋季节. 多见于青少年。
(1)所致疾病: 引起间质性肺炎(非典型性肺炎) 、哮喘及支气管炎(2)致病物质及机制:A. 顶端结构:粘附和定植功能,刺激作用致炎症。
B. 多糖荚膜:抗吞噬作用。
C. 夺取宿主细胞的脂质与胆固醇,破坏细胞。
D. 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如神经毒素、超氧离子、氨等),引起细胞损伤。
E.诱发超敏反应。
9.泌尿生殖道支原体(1)病原体: 溶脲尿原体、人型支原体及生殖支原体(2)所致疾病:性传播性疾病,仅次于衣原体占第二位。
常发生混合感染,如支原体+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
A. 泌尿生殖系统炎症及泌尿道结石;B. 男性不育症;C. 先天畸形, 自然流产, 死胎;10. 微生物学检验(1)标本采集:一般可取病人痰、咽拭子、鼻咽洗液、支气管分泌物、血清标本等。
常见致病菌支原体

治疗
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 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同时,对 症治疗如止咳、祛痰、平喘等也 很重要。
解脲支原体
解脲支原体
解脲支原体主要寄居于人体 泌尿生殖道,是条件致病菌 ,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非淋 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等疾病
。
临床表现
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尿道刺痛 、尿急及尿频、排尿刺痛等 症状。尿道口轻度红肿,分 泌物稀薄、量少,为浆液性
支原体细胞结构相对简单 ,无细胞壁,仅由细胞膜 包裹,因此细胞大小和形 状易发生变化。
革兰氏染色阴性
支原体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不易被普通染料着色, 需用特殊染色方法观察。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简单
01
支原体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对营养物质要
求不严格,可利用葡萄糖或其他糖类作为能源。
生长缓慢
02 支原体生长繁殖速度较慢,一般需要数天至数周才能
或脓性。
治疗
治疗可选用四环素类、大环 内酯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 同时,注意局部卫生,避免 不洁性行为等预防措施也很 关键。
生殖支原体
生殖支原体
生殖支原体主要寄居于人类生殖道,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 炎及盆腔炎等疾病。
临床表现
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尿道刺痒、尿痛和分泌少量白色稀薄液体。女性 患者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下腹痛等症状。
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断主要依 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 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 分析。
鉴别诊断
与其他肺炎鉴别
支原体感染所致肺炎需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进行鉴别, 如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鉴别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 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与支气管哮喘鉴别
支原体感染可引起支气管哮喘样症状,需与支气管哮喘进行 鉴别。支气管哮喘患者多有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等症状, 而支原体感染患者则多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
[医学微生物学]支原体立克次体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支原体立克次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b706b7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4.png)
支原体感染并发其他感染的防治原则
预防
重视预防,通过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感染源等措施降低感染 风险。
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的感染状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抗生素治疗等 。
并发症防治
对于并发其他感染的情况,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控制病情发 展。
06
结论与展望
对支原体感染防治工作的评估
支原体感染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人类健 康构成严重威胁。
THANKS
与生殖过程等。
03
条件致病
在特定条件下,一些支原体可能导致疾病,如肺炎支原体引起呼吸道
感染。
支原体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鉴别诊断
临床鉴别
支原体与其他病原微生物在临 床表现上有一定区别,如肺炎 支原体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感染
症状。
实验室鉴别
通过实验室检测,如培养、抗 体检测等手段鉴别不同微生物
。
影像学鉴别
对于肺部感染等病症,影像学 检查有助于鉴别感染源。
疫苗应用
将研制成功的支原体疫苗应用于人群中,提高人群对支原体 的免疫力,预防和控制支原体感染的流行。
05
支原体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 关系
支原体与其他微生物的共生关系
01
健康携带
有些支原体在人体内长期存在,不引起症状,被称为健康携带状态。
02
共生微生物
有些支原体与人体共生,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功能,如调节免疫力、参
支原体的临床表现
呼吸道症状
生殖系统症状
支原体感染常引起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咳嗽 、咳痰、咽痛、发热等症状。
支原体感染可引起生殖系统炎症,如前列腺 炎、尿道炎等,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 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其他症状
医学:支原体的主要特性

02
支原体还会产生毒性代谢产物 ,对宿主细胞和组织造成进一 步损伤。
03
支原体感染后,免疫系统反应 较弱,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 加重病情。
临床表现
支原体感染的潜伏期较长,一般为2-3周。
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发热、咳嗽、头痛、 乏力等。
支原体感染可引起肺部炎症、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2
支原体大小在0.2-0.3微米之间,通常比细菌小, 但比病毒大。
3
支原体结构简单,只有一个染色体,没有质粒等 其他遗传物质。
生长与繁殖
支原体在人工培养基 上生长缓慢,需要数 天或数周才能形成可 见的菌落。
支原体对环境的适应 性较强,能在多种不 同环境中生存。
支原体繁殖方式是通 过二分裂法进行繁殖, 但繁殖速度较慢。
医学支原体的主要特性
目 录
• 支原体简介 • 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 支原体的致病性 • 支原体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 研究展望
01 支原体简介
定义与特性
支原体定义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高度多形性、 能通过滤菌器、可以在无生命培养基 上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支原体特性
支原体具有多种形态,如球状、丝状、 链状等,且大小不一,通常在10-300 纳米之间。支原体基因组为环状双链 DNA,对抗生素敏感。
病原体之一。
传播方式
支原体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呼 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 通过接触污染物品和母婴传播。
预防和治疗
预防支原体感染的主要措施是加 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接 触感染源。治疗支原体感染主要 采用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四
环素类等。
02 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结构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症状]支原体:支原体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症状]支原体:支原体](https://img.taocdn.com/s3/m/9b71585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f1.png)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症状]支原体:支原体篇一: 支原体:支原体-概述,支原体-性状支原体:又称霉形体,为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细胞,也是唯一一种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
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成球形,没有细胞壁,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故具有较大的可变性。
支原体细胞中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支原体并不侵入机体组织与血液,而是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粘附并定居后,通过不同机制引起细胞损伤,如获取细胞膜上的脂质与胆固醇造成膜的损伤,释放神经毒素、磷酸酶及过氧化氢等。
什么是支原体_支原体-概述支原体支原体是在1898年发现的,是1种简单的原核细胞。
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成球形,没有细胞壁,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故具有较大的可变性。
支原体可以在特殊的培养基上接种生长,用此法配合临床进行诊断。
与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关的主要是分解尿素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2种,约有20-30%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人,是由以上2种支原体引起的,是非淋菌性尿道炎及宫颈炎的第二大致病菌。
在成年人的泌尿生殖道中分解尿素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率主要与性活动有关,也就是说,与性交次数的多少、性交对象的数量有关,不管男女两性都是如此。
英文缩写:PPLO中文全称:支原体英文全称:pleuropneumonia-likeorganism中文意思:组织培养污染类胸膜肺炎菌英文介绍:什么是支原体_支原体-性状形态与结构支原体形态结构支原体的大小为0.2~0.3um,可通过滤菌器,常给细胞培养工作带来污染的麻烦。
无细胞壁,不能维持固定的形态而呈现多形性。
革兰氏染色不易着色,故常用Giemsa染色法将其染成淡紫色。
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对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一定作用。
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均可引起支原体膜的破坏而使支原体死亡。
支原体基因组为一环状以双链DNA,分子量小,合成与代谢很有限。
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1种特殊的末端结构,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stress syndrome toxin,CARDS)可激活炎症小体,分泌IL-1引起炎症反应。
医学微生物(第9版)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主要经飞沫传播,多发于夏末秋初,5~15岁青少年发病率最高 所致疾病:
细胞免疫 特异性CD4+ Th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和GMCSF,活化巨噬细胞而清除支原体感染。免疫细胞在清除支原体 的同时,释放大量炎症细胞因子,也能引起自身组织损伤。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main pathogenic Mycoplasma
医学微生物(第9版)
13-10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 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对人类致病的支原体归属于支原体属和脲原体属。 G+C mol%低,仅25%~40%。细胞膜胆固醇含量高。兼性厌氧,生长缓慢,在固体培 养基上生长出典型的“油煎蛋”样微小菌落。不同支原体对葡萄糖、精氨酸和尿素的分 解能力不同。支原体通过多种机制能引起机体不同疾病,如非典型性肺炎、泌尿生殖道 感染等。实验室诊断包括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与核酸检测。预防措施是注意个人卫生, 避免接触感染。治疗首选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
补体结合试验可检测糖脂类抗原 ELISA试验可检测蛋白质类抗原 血清抗体鉴定:
生长抑制试验(growth inhibition test, GIT) 代谢抑制试验(metabolic inhibition test, MIT)
医学微生物(第9版)
5. 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细菌弱。 对化学消毒剂敏感,但对结晶紫、醋酸铊和亚碲酸钾等有抵抗力。 对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天然耐受。 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和交沙霉素等敏感,对作用于
医学微生物(第9版)
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异同点 相同点:
缺乏细胞壁,形态多样,能通过滤菌器。 固体培养菌落呈荷包蛋样或颗粒状。 临床表现相似,间质性肺炎、泌尿生殖道感染、不育等。
医学微生物(第9版)
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异同点
不同点:
鉴别点
细胞壁缺失原因 细胞膜 培养特性 菌落大小 液体培养
支原体
与遗传特性有关 含高浓度固醇 需要胆固醇 生长慢,菌落小 液体培养混浊度极低
细菌L型
与原菌相关,可以回复 细胞膜不含固醇 大多需要高渗培养 菌落稍大 (0.6-1.0) 有一定混浊度,可附壁
医学微生物(第9版)
3. 生化反应
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 生殖支原体 人型支原体 发酵支原体 嗜精子支原体 穿透支原体 梨支原体 脲原体
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或支原体肺炎。 临床症状较轻,以咳嗽、发热、头痛、咽喉痛和肌肉痛为主,可伴有
呼吸道外并发症,如皮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症状。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产生sIgA、血清特异性IgM、IgG 和致敏的淋巴细胞,但
抗体的保护作用不完全。
医学微生物(第9版)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原体检测 ① 液体和固体培养基接种 ② 特异抗血清做GIT和MIT进一步鉴定
第18章
支原体 mycoplasma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重点难点
掌握 掌握支原体的概念和主要生物学特性及与细菌L型的区别
熟悉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 生殖支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了解 1、支原体的种类; 2、主要致病性支原体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柔膜体纲 支原体目
支原体科
支原体属
脲原体属
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 生殖支原体、嗜精子支原体、 穿透支原体、发酵支原体、 梨支原体
解脲脲原体 微小脲原体
医学微生物(第9版)
1. 形态与结构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
0.3-0.5μm 高度多形性:球、杆、丝状和分枝状 Giemsa染色呈淡紫色
肺炎支原体的形态(扫描电镜 ×10 000)
呼吸道、生殖道 流感样疾病、肺炎、关节炎
嗜精子支原体
生殖道
不孕、不育
穿透支原体
生殖道
协同HIV致病
梨支原体 脲原体
生殖道? 生殖道
协同HIV致病 尿道炎、宫颈炎、盆腔炎?
医学微生物(第9版)
3. 免疫性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体液免疫 膜蛋白抗体包括IgM、IgG和sIgA,在抗支原体感染中发挥主要 作用,特别是sIgA,在局部黏膜阻止支原体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2、血清学检查 ① 冷凝集试验: 用(Mp感染)病人血清与人O型血红细胞或自身红细胞混合, 4℃过夜时可发生凝集,而在37℃时这种凝集又分散解离开 ② ELISA:检测支原体膜蛋白的抗体
13-10
医学微生物(第9版)
3、快速诊断 ① 应用P1蛋白和P3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通过ELISA从患者痰、鼻洗液或支 气管灌洗液中检测肺炎支原体抗原 ② 用PCR技术从患者痰液标本中检测肺炎支原体的16S rRNA基因或P1蛋 白基因
DNA旋转酶而阻碍DNA复制的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旋氧氟沙星和司帕 沙星等敏感。
医学微生物(第9版)
1. 致病机制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黏附素 黏附于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的黏蛋白受体上,导致宿主细胞损伤。 生物被膜 具有抗吞噬作用并形成多重耐药性。 毒性代谢产物 如神经毒素、磷脂酶C、核酸酶、过氧化氢和超氧离子等均能引起宿主
医学微生物(第9版)
2.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
10%~20%人或动物血清以提供胆固醇与其他长链脂肪酸, 多数还需要 添加酵母浸液、组织浸液等
pH 适宜7.6-8.0,但解脲脲原体最适pH为5.5-6.5 兼性厌氧 微氧环境(含5% CO2和90% N2)中生长最佳 繁殖方式多样,生长缓慢
黏膜上皮细胞或红细胞的病理损伤。 脂蛋白 经机体TLR2识别后激活固有免疫系统,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诱导单核、
巨噬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等产生一系列促炎细胞因子和介质的表达而参与免疫应答。 穿透支原体能黏附并侵入CD4+ 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损伤。
医学微生物(第9版)
2. 所致疾病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葡萄糖 + + — + — + + —
人类主要支原体的生化反应
精氨酸
尿素
pH
—
—
7.5
—
—
7.5
+
—
7.3
+
—
7.5
+
—
7.0
+
—
7.5
+
—
7.5
—
+
6.0
吸附细胞 红细胞 红细胞 — — — 红细胞,CD4+ T细胞 ? 红细胞a
医学微生物(第9版)
4. 抗原结构
抗原特异,少交叉,有鉴定意 义;抗原抗体可相互检测
医学微生物(第9版)
结构 基本结构
细胞膜 细胞质
外层:蛋白质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类
中层:脂质(磷脂为主,胆固醇占36%) 凡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皂素、毛地黄苷、 两性霉素B等均能破坏细胞膜致其死亡
内层:蛋白质及糖类
核质:基因组小,合成代谢有限
生物被膜:抗吞噬作用 特殊结构
特殊的顶端结构:黏附与宿主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有关
一、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一)生物学性状
菌体大小为0.2~0.3μm,呈高度多形性 菌落呈“油煎蛋”状 能发酵葡萄糖,不能利用精氨酸与尿素,能产生过氧化氢,对豚鼠红细胞呈
现β溶血环,对亚甲蓝、醋酸铊和青霉素不敏感
医学微生物(第9版)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黏附因子:P1表面蛋白(170 kDa)和P30(32 kDa)为主要黏附因子,使肺炎
支原体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定植后侵入细胞。 有毒代谢产物:产生H2O2,使宿主细胞的触酶失去活力,纤毛运动减弱、停止
乃至脱落消失,RNA及蛋白合成减少,使宿主细胞功能受损。 脂蛋白:能刺激炎症细胞在感染部位释放大量TNF-α、IL-1、IL-6等促炎细胞因
的促炎症性细胞因子,引起免疫病理损伤
医学微生物(第9版)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原体检测 ① 液体和固体培养基接种 ② 特异抗血清做GIT和MIT进一步鉴定
2、核酸检测 PCR检测脲酶基因、多带抗原(MB-Ag)基因和16S rRNA基因
13-10
医学微生物(第9版)
(四)防治原则
加强性道德和性卫生教育,提倡洁身自爱,坚决取缔卖淫嫖娼 对高危人群及其性伴侣进行及时检查与治疗 四环素类、喹诺酮类以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的首选药物
第一节
概述 summary
医学微生物(第9版)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 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 微生物。
于1898年由Noccard首次分离出来,1967年将其正式命名为支 原体。
医学微生物(第9版)
对人致病的主要支原体及分类
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
感染部位 呼吸道
人类致病支原体的感染部位与所致疾病
所致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非典型肺炎、支气管炎、肺外症状(皮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症状)
生殖支原体
生殖道
尿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不育
人型支原体
呼吸道、生殖道 附睾炎、盆腔炎、产褥热、慢性羊膜炎,新生儿肺炎、脑炎、脑脓肿
发酵支原体
医学微生物(第9版)
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2~7天长出直径约10~600μm的“油煎蛋样”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