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自我管理论文
自我管理概念在临床护理的研究进展--慢性病论文

自我管理概念在临床护理的研究进展【关键词】自我管理; 慢性病;临床护理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人口结构的变化及疾病谱的转变,全球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人群向着慢性疾病发展,如:亚健康、COPD、慢性肾衰等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这些疾病主要靠病人的自我调节、自我管理来促进身心健康。
而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意识增强,此类病人的频繁就医,住院治疗,无形之中加大了整个医疗系统的压力以及人们看病难的问题。
因此,医务人员有必要提高对自我管理的意识,学会探索自我管理的新路径以及如何把自我管理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
1 自我管理概念的定义自我管理一词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Cree r教授等[1]在《rehabilitation of chronically ill children》一书中提出,并首次将“自我管理”引入儿童哮喘项目中;之后“自我管理”被广泛的的应用到其他健康教育项目中。
因其在各领域研究目的及内容的不同,其定义也在不断变化。
1980年,Andrasike等提出“自我管理是通过系列健康教育课程教给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信心以及与医生交流的技巧,帮助患者在医生的有效支持下,主要依靠自己解决慢性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各种躯体和情绪方面的问题”[2]。
Barlow等[3]在综合了他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我管理是个体通过管理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的反应及改变生活方式来适应慢性疾病的能力。
2 自我管理概念的理论基础2.1社会认知理论:Bandura 的社会认知理论[4]起源于心理学。
三元交互决定论是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石,即个体因素(认知、情绪和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和行为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互决定的;其中观察学习是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形式。
自我效能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对个体的健康行为可产生最重要的影响。
自我管理就是通过个体和环境因素对患者的健康行为及健康功能状态产生影响。
做好自我管理 远离慢病

做好自我管理远离慢病【摘要】在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等原因,慢性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症。
为了远离慢病,保持健康,我们需要重视自我管理。
认识慢病的危害,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定期体检并及时干预,管理压力并保持心理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坚持这些自我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慢病的发生。
最终,远离慢病,享受健康生活,成为每个人的共同愿望。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我管理对于健康的重要性,积极采取行动,将健康作为最宝贵的财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
【关键词】慢性疾病,健康管理,预防控制,危害,健康生活方式,饮食运动,体检干预,压力管理,心理健康,自我管理,健康生活。
1. 引言1.1 慢病与自我管理慢病是指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或病情进展缓慢的一类慢性疾病。
常见的慢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等。
这些疾病通常是由于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慢性炎症、遗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慢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治疗周期长、影响生活质量大、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在生活中通过自我监测、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等方法,掌握并改善自身的健康状态,预防和控制慢病发生和发展。
慢病与自我管理密切相关,只有做好自我管理,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慢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重视自我管理,远离慢病,是每个人应该拥有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态度。
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共同努力,做好自身的健康管理工作。
1.2 重视预防与控制慢病是指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引起的长期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一大问题。
我们必须重视慢病的预防与控制,才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预防慢病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定期的体检等。
我们要保持均衡营养的饮食习惯,减少摄入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
公共卫生慢病管理论文

公共卫生慢病管理论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加强公共卫生慢病管理,提高慢性病的防控水平,对于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慢性病的现状及危害慢性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以我国为例,据统计,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超过 27 亿,糖尿病患者超过 11 亿,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 29 亿。
这些慢性病不仅患病率高,而且致残率和致死率也较高。
慢性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慢性病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个人健康的影响:慢性病会导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肾衰竭、失明、截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2、对家庭的影响: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的照顾和医疗费用支出,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同时,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3、对社会的影响: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和医疗费用支出,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慢性病的防控需要投入大量的公共卫生资源,也增加了社会的负担。
二、公共卫生慢病管理的重要性公共卫生慢病管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采取综合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措施,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公共卫生慢病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慢性病的防控水平: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早期筛查和干预等工作,可以有效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慢性病的防控水平。
2、降低医疗费用:有效的慢病管理可以减少慢性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减轻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3、促进社会公平:公共卫生慢病管理可以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行为干预方法及其效果评价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行为干预方法及其效果评价1. 引言慢性病已成为全球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范围内有大约3亿人患有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这些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自我管理是患者控制慢性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报告将从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对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方法及其效果评价进行探讨。
2. 现状分析2.1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方法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是指通过对患者行为的干预,改变其生活习惯、用药行为、心理状态等,从而提高慢性病控制效果。
目前常见的干预方法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等。
2.2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效果评价评价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干预的效果是衡量该干预方法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生活质量、疾病控制程度、药物依从性和再入院率等。
3. 存在问题3.1 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方法存在局限性目前,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方法主要侧重于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而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的应用相对较少。
这种单一的干预模式无法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限制了干预效果的提高。
3.2 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不一致不同研究对自我管理干预效果的评价指标存在差异,有的以生活质量为主要评价指标,有的以生理指标为主要评价指标,导致评价结果难以比较和综合。
4. 对策建议4.1 综合应用多种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方法应该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等多种干预方法的作用,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提高干预效果。
4.2 建立统一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应建立统一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活质量评价、疾病控制程度评价、药物依从性评价和再入院率评价等。
这样可以方便不同研究之间的比较和综合评价。
4.3 加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干预的推广和培训应加强对医生和护士的培训,提高其对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干预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研究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研究一、引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
慢性病对个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行为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加以干预和改进。
本文旨在对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推动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改进与提升。
二、现状分析1.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定义和意义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是指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合理使用药物、积极应对疾病并有效控制病情的一系列行为,以达到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目标。
自我管理行为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其更好地参与疾病治疗和康复,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2.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目前,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存在知识和认知水平的不足。
部分患者对慢性病的认知不准确或缺乏必要的知识,导致其对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刻,行为效果不佳。
慢性病患者缺乏积极的主动性和坚持性。
由于慢性病治疗需要长期的进行,患者往往难以坚持自我管理行为,容易出现治疗中断和复发。
再次,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缺乏积极的心理调适能力,进一步影响其自我管理行为。
三、存在问题分析1. 知识和认知水平不足慢性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往往不准确或缺乏全面的了解,对疾病的治疗和自我管理方式存在误区。
有的患者过分依赖药物,忽视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的患者没有意识到疾病的后果严重性,缺乏对自我管理的主动性。
这些都影响了患者正确地进行自我管理行为。
2. 缺乏积极的主动性和坚持性慢性病的治疗需要长期进行,患者往往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容易出现治疗中断或草率结束治疗的现象。
这和患者对自身疾病认知不足、自我调适能力差以及生活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3. 心理状态不稳定慢性病患者在疾病的长期治疗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状态会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与护理指导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与护理指导慢性病是指持续存在并发展缓慢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患有慢性病的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自我管理,以维持疾病的稳定和减轻症状的发作。
自我管理教育与护理指导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实践有效管理慢性病的关键。
本文将从慢性病患者的常见问题、自我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护理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一、慢性病患者的常见问题慢性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临一些困扰和挑战。
首先是疾病管理的困难,患者需要不断监测自己的病情和服药情况,以及遵循医疗建议进行饮食调整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其次是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带来的疼痛、不适和社会压力而感到抑郁和焦虑。
还有一些患者可能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和病情恶化。
二、自我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自我管理教育是指通过向患者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有效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
内容包括疾病的病因、症状和并发症等基础知识,以及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自我管理技能。
方法可以包括面对面的教育讲座、书面资料、电话咨询、互联网平台和自助应用程序等多种形式。
三、护理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护理指导是在患者接受基础医疗治疗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疾病管理、康复护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支持。
护理指导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我管理的技能,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提升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
同时,护理指导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为患者提供持续性的支持和辅导,促进患者积极参与健康管理活动和康复训练。
四、相关建议1. 加强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和护理指导的投入和支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
2. 培训和提升专业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加强团队合作和跨学科交流,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专业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3. 建立健康档案和远程监护系统,实现患者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动态管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自我认知和管理能力。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然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的变化也导致了慢性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4亿人患有慢性病,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慢性病的治疗过程长期而复杂,而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也成为了一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挑战和对策研究。
一、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挑战1.药物治疗的复杂性。
慢性病需要进行长期的药物治疗,药物的剂量和方案需要经过严格的个体化调整,这使得患者需要不断地关注和记录自己的服药情况。
如果患者无法充分了解药物的作用、用法和副作用,就很容易服药错误或忘记服药,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2.饮食调整的难度。
对于大部分慢性病患者来说,饮食调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高血压患者需要限制钠的摄入;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心脏病患者需要控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但是,很多患者并不知道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也缺乏对饮食的认识和调节能力。
3.身体运动控制的不足。
慢性病的患者需要保持适量的身体运动,这既有助于减轻病情,又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但是,很多患者只是一味地把运动看做一种“习惯”或“义务”,缺乏身体运动量的量化和记录,也缺乏针对不同病情的运动方案。
4.心理问题的干扰。
慢性病的患者往往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影响生活质量。
但是,很多患者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不重视,缺乏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治疗的意识和能力。
二、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对策1.患者教育和培训。
患者教育和培训是患者自我管理的基础,可以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医生还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有关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2.个体化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针对每个患者的专属治疗和管理方案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病情。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生活习惯、药物过敏情况等,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慢病管理论文

慢病管理论文引言慢性病是一种长期存在且进展缓慢的疾病,其常见的类型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肺病等。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同时也给医疗资源的管理和运用带来了挑战。
因此,慢病管理成为了当前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慢病管理的意义、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意义慢病管理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
据统计,全球超过17亿人口患有慢性疾病,其中包括过去并不常见的疾病。
与此同时,慢病的医疗费用也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对国家的医疗体系和个人的经济负担造成了巨大压力。
其次,慢病管理可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慢性疾病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疾病,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管理不善会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通过慢病管理,患者可以接受及时的干预和治疗,改善病情,延缓病程进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慢病管理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和分配。
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传统的门诊和住院治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通过慢病管理,可以实现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医疗机构的负担。
现状目前,慢病管理已经成为了全球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慢病管理的发展。
在中国,国家卫健委已经提出了“从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中归纳总结我国适应性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同时,各地也在不断推进慢病管理体系的建设,引入了智能化技术以提高管理效果。
在实践中,慢病管理的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最常见的是基于互联网的远程管理。
通过慢病管理平台,医护人员可以与患者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和监护,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治疗进展。
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健康宣教和管理指导,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除此之外,慢病管理还包括团队合作、医生培训、健康评估等多个方面。
例如,慢病管理团队由多个专业人员组成,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等,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病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r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68-01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效果。
方法:摘取前来本单位门诊就诊的慢性病患者30例进行观察研究,对患者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观察效果。
结果:通过对慢性病患者开展自我管理干预,患者的健康状况有效提高。
结论:鼓励慢性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能够有效加强患者的自我保健以及疾病控制的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病;自我管理;综合干预
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患病人数持续增高,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根治手段,很多患者都会选择社区或者门诊进行疾病的后续治疗,而自我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保健手法,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保健中,该种方法强调患者要对自己的健康进行有效的自我保健管理,在日常的生活中彻底贯彻自我管理保健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不但能够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同时也能够改善疾病预后的状况,防止医疗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本研究对我单位门诊中就诊的慢性病患者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摘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前来本单位门诊就诊的慢性病
患者30例进行观察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6.3±4.6)岁,患者所患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等。
1.2 方法
对前来本单位门诊进行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开展自我管理课程,主要自我管理方法如下:
1.2.1 自我管理课程形式
主要的课程形式就是采取小组讨论,将30例患者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每次讨论的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将小组患者的讨论座位采取圆圈式进行排列,方便患者之间的面对面交流。
1.2.2 自我管理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一定要有教授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内容,从沟通、运动、心理、饮食以及药物治疗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讨论,使患者能够通过在课程中的热烈讨论,加强自我管理意识。
每个星期可以进行一次课程,并且课程内容与内容之间要有连贯性,使患者能够充分了解并且掌握自我管理的内容。
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要遵循下述原则: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对其他成员的病情要保密、准时出席课程、制定每周计划。
1.2.2.1 消极情绪管理
慢性疾病大多数都为终身疾病,无法根治,需要患者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病情,因此,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必然会产生消极
情绪,影响治疗。
因此,在慢性病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积极的心态对抗疾病,一般来说,可以对患者进行下述心理指导来进行消极情绪自我管理,第一,应用心力管理。
出现消极情绪,患者可以采取冥想、将心情记录下来或者思考以往感动的、鼓舞的事情,使自己能够有效转移注意力,激励自己。
第二,应用呼吸管理。
出现消极情绪的时候,患者可以采取深呼吸的方法放松自己,同时,学会圆唇呼吸法以及腹师呼吸法,运用呼吸使自己的身心能够得到放松,转移消极情绪。
第三,应用放松肌肉管理。
患者可以采取肌肉放松的方法进行消极情绪的释放,渐进式放松,从而能够达到缓解情绪的目的。
第四,应用分散注意力管理。
如果患者出现消极情绪,也可以采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可以进行运动、看电视节目、听歌或者阅读等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忘记消极情绪的影响;也可以找朋友或者家人倾诉,诉说自己的感受,有效释放负面情绪。
1.2.2.2 运用交流沟通解决问题
从慢性病患者的角度来看,与朋友或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使他们清楚自己的健康状况,出现紧急状况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应有的帮助,使自己及其家属都能够减轻心理压力。
有效地交流沟通如下:①勇于表达内心的感受。
在交谈中,尽量采取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这样才能够引起别人的认同感以及使诉说者正面面对自己内心的感受。
②分辨关键所在。
进行交谈的时候,一定要分辨清楚到底是什么事导致自己感到烦恼不安,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
才能在交谈中说到重点。
1.2.2.3 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良好健康的饮食习惯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在自我管理中,培养患者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课程中要教授患者在饮食方面坚持低糖低盐低脂的饮食习惯,戒烟酒,同时还要忌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
1.2.2.4 适当锻炼进行自我管理
适当的运动锻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疲倦状况,使患者的心血管功能以及肌肉力量都能够有所增强,同时,还能够锻炼患者的平衡度。
患者应该要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先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如打太极、慢跑等,循序渐进,要坚持,直到达到目标,通过锻炼管理,可以使患者的消极情绪以及疲劳状态消除,同时也能够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打好身体基础,更加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1.2.2.5 药物治疗管理
用药治疗是为了能够控制患者的病情,有效舒缓症状,避免出现进一步的问题。
慢性病患者通常都是患病时间较长,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控制病情,并且几乎都是长期服药,因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药物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导致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服药。
因此,慢性病患者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叮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可以将药物放在显眼的地方,将药物的服用时间、剂量、每天服用
次数以及注意事项等写在纸条上面,然后贴在药物的包装上,保证正常用药。
另外,患者也可以要求家属提醒用药,加强自我管理,有效控制病情。
对于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患者一定不能盲从,要与医生商量是否合适自己进行治疗。
3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慢性病患者开展自我管理课程,使患者能够详细了解慢性病的相关知识,正确掌握自我管理技巧以及卫生知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加强锻炼能够有效打好身体基础,有助于控制病情。
另外,慢性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用药依从性,改善健康状况。
从本研究中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都能够加强自我参与意识,有效提高自我保健以及控制疾病的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焯然,张洁,陈贤梓. 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
压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9,16(7b):69-70.
[2] 鞠吕萍,孙子林,金晖,等.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3):
2139-2142.
[3] 来小彬,万巧琴,尚小梅,等.社区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0):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