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中国发展深远海养殖的机遇和挑战

海水养殖类型的区域划分由于各国海水养殖区域的环境条件差异很大,因此世界上对海上养殖的区域划分尚未形成全球共识。
美国将离岸3–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的水产养殖定义为远海养殖。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0年技术报告则依据离岸距离、水深、开放程度等,将海上养殖划分为近岸养殖、离岸养殖和远海养殖三类。
中国黄渤海和东海北部陆架坡度平缓,海上养殖规模宏大,目前中国山东省和江苏省的浮筏式养殖已经延伸到距海岸15km外的开放海域。
中国官方渔业统计资料已将深水网箱定义为具有抗风浪性能、安置在水深20米以深海域的网箱。
有些知名学者也将远海养殖或深远海养殖定义为在水深大于20m的开放海域实施的海水养殖。
基于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一定传承性且有助于管理和发展的原则,本文将中国海上养殖分为近岸养殖、离岸养殖、远海养殖和深远海养殖或称装备型远海养殖四类(表1)。
近岸和离岸养殖还可合并称为近海养殖。
近岸养殖包括有遮蔽的港湾内或近岸视距可见(2km左右)的海水养殖;离岸养殖是在视距之外、常有一定遮蔽的水深20m以浅的海水养殖;远海养殖是在水深超过20m的开放海域实施的海水养殖;深远海养殖或装备型远海养殖是利用钢骨结构且具有自动投饲系统的装备、可抵御或躲避强台风的海水养殖方式。
有些养殖活动介于两种类型之间,可根据其主要特点进行归类。
“深远海养殖”这一称谓虽已出现在中国官方文件和渔业学术界,但海洋科学和地学界并不认可其作业海域属于深海,公众认知也有歧义。
另外,中国现行“深远海养殖装备”绝大多数都在水深不足50m的海域作业。
因此,用英文Deeper offshore aquaculture比Deep sea aquaculture表达深远海养殖更合适。
同理,采用“装备型远海养殖”比“深远海养殖”更为合理。
近海和远海水产养殖目前中国近海和远海养殖模式有投饲和不投饲养殖两类。
整体而言,不投饲养殖系统比投饲养殖系统具有更高的可持续性,远海养殖系统比近海养殖系统具有更高的可持续性。
水产养殖业存在问题与对策

水产养殖业存在问题与对策摘要: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世界水产养殖业发展树立了榜样,中国水产养殖业如何“走出去”并与世界有关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完善水产养殖业的对外区域布局以及建立与合作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联络沟通机制,需要系统思考。
从区域布局、产业内容、科技和参与主体方面阐述了中国水产养殖业国际合作的现状,分析了中国水产养殖业对外合作存在的有关问题,并从产业、资源、市场、信息沟通与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以期对今后中国水产养殖业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产养殖;走出去;对外合作;思考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总产量连续多年位于世界首位[1]。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努力,不仅在世界上率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以养为主”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构建了涵盖水产养殖全产业链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并形成了强大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世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并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案例。
2015年3月,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勾勒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路线图,预示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全面推进、务实展开阶段。
水产养殖业是新时期中国渔业“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2],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优势,实施渔业“走出去”战略,促进中国水产养殖业和周边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已成为渔业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部分省份已经开展了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相关实践,例如,福建省发布《福建省海外渔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分两期绘制了海外水产养殖业发展目标,其中到2017年,“发展海外养殖基地7~10个,面积1.2×104hm2,产量10×104t,产值14×108元。
”到2020年,“建设海外养殖基地10~15个,面积2×104hm2,产量15×104t,产值21×108元。
我国海水养殖现状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我国的海水养殖产量呈逐年递增态势.从80年代开始, 传统的水产养殖业已由小范围、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1985年产量达到125万t, 1995年增加到722万t,2005年达到139万t,2005年产量是1985年的11.1倍,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50余年间, 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热潮。
第一次热潮以藻类养殖为代表, 第二次热潮以对虾养殖为代表, 第三次热潮以扇贝养殖为代表, 近年来以海水鱼类养殖为代表的第四次热潮正在兴起。
1990~2006年中国海水鱼养殖产量中国的海水鱼类养殖虽然发展的相对较晚, 但随着海水鱼类苗种繁育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 设施养殖技术与模式的不断创新,近年来海水鱼类养殖产量呈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图1990~2006年中国海水鱼养殖产量)。
2006年全国海水鱼类养殖产量715275t, 其中海水网箱养殖产量342387t,工厂化养殖产量85718t, 分别占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的47.87%和11。
98%。
在海水鱼类养殖产量中, 主要10个养殖品种(类)的产量为436305t, 占总产量的61%。
2006年全国10个主要养殖鱼类的产量情况如图所示。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方式有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
2006年全国海水网箱养殖产量达到34.24万t。
普通小型网箱养殖面积2545。
4万m2;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有3800多个, 养殖水体51。
8万m3。
海水网箱养殖已发展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世界上海水鱼类的种类约有1。
3万种.我国有海水鱼类1694种, 现已开发的约60种, 产业化的约30种。
海水鱼类养殖,尤其是海水网箱养殖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2006年全国10种主要鱼类的养殖产量近年来, 中国海水养殖业已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转向更加注重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海洋农业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海洋农业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摘要】海洋农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
资源短缺、技术水平不足、市场需求不明确、政策支持不足以及海洋环境污染都成为制约海洋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加大投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生产水平,积极调查市场需求促进产品推广,完善政策措施支持海洋农业发展,并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力度。
只有这样,海洋农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海洋农业发展现状、研究目的、资源短缺、技术水平不足、市场需求不明确、政策支持不足、海洋环境污染、对策建议、加大投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生产水平、积极调查市场需求促进产品推广、完善政策措施支持海洋农业发展、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力度1. 引言1.1 海洋农业发展现状海洋农业是一种利用海洋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形式。
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压力的加大,海洋农业被认为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目前,我国海洋农业发展整体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我国海洋农业主要集中在海水养殖、海藻养殖和海洋生物制品加工等方面,但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善,产值较低。
我国海洋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技术水平不足、市场需求不明确、政策支持不足以及海洋环境污染等多重制约因素。
有必要深入分析海洋农业发展现状,明确发展方向,提出有效对策,推动海洋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2 研究目的海洋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海洋农业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农业发展存在制约因素,阻碍了其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海洋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海洋农业的持续发展。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分析海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短缺问题,探讨如何加大投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探讨海洋农业技术水平不足的现状,研究如何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生产水平;剖析市场需求不明确对海洋农业发展的影响,提出积极调查市场需求促进产品推广的对策建议;分析政策支持不足对海洋农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探讨如何完善政策措施支持海洋农业发展;对海洋环境污染对海洋农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力度的对策建议。
海水鱼养殖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海水鱼养殖的现状及前景分析第一篇:海水鱼养殖的现状及前景分析海水鱼养殖的现状及前景分析海水鱼养殖,我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数百年来,沿海渔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明代黄省曾的《鱼经》和胡世安的《异鱼赞闰集》等著作,对海水鱼养殖都有较详尽的记载。
《鱼经》约于1573—1618年间刊行,对鲻鱼的描述为“鲻鱼,松之人于潮呢地凿池。
仲春潮水中捕盈寸者养之。
秋而盈尺。
背腹皆腴。
为池鱼之最。
是食泥。
与百药无忌。
”介绍在潮间带建养鱼池,用自然鱼苗进行海水鱼养殖的方式。
说明当时鲻鱼养殖已有一定规模。
《异鱼赞闰集》约于1628—1644年间刊行,其中叙述“流鱼,如水中花,喘喘而至。
视之几不辨,乃鱼苗也。
谚云:‘正鸟二鲈’。
正月收而放之池,皆为鲻鱼。
过二月则鲈半之。
鲈食鱼。
蓄鱼者呼为鱼虎。
”描述鲻鱼苗的形态及在自然海域出现的时间。
并指出到二月则有一半为鲈鱼苗,而鲈鱼苗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是池内养鱼的敌害,养殖者称之为“鱼虎”,指出鲻鱼养殖的纳苗时间应为正月。
目前福建沿海民间仍流传“正鸟二鲈,三尖头,四加剥”的谚语进一步丰富了“正鸟二鲈”的捕苗经验。
虽然我国很早就开始养殖海水鱼,但是受社会体制的约束,科技水平的制约,使海水养鱼业长期滞留在粗放的状态,养殖品种少,规模小。
而当时捕捞能力也相当低,海上各种海产品资源比较丰富,对养殖鱼的需求量也不高,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海水养殖业仍相当落后。
海水养鱼的现状新中国的成立,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体系,极大解放生产力,工农业生产取得迅速的发展。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大科研力度,在五十年代首先突破海带养殖技术,研究成功海带育苗技术,使原来生长在北方冷水域的海带,移植到福建、广东养殖。
称之谓第一次海水养殖浪潮。
七十年代后期,兴起对虾养殖,到1988年全国养虾面积达14万公顷,遍及全国沿海各省,产量达20 万吨,占当时世界养殖虾总量的1/3,称之谓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
海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海水养殖存在的问题1. 引言海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可以提供大量的海产品。
然而,随着海水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海水养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2. 水质污染海水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和药物可能会导致水质污染。
饲料中含有过多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当这些物质进入海水中时,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爆发和缺氧现象。
药物的使用也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解决方案: - 开展科学研究,探索更加环保、低污染的饲料配方和药物使用方法。
- 加强监管和管理,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养殖场合规操作。
- 推广循环利用技术,如利用虾蟹残体制作饲料或肥料。
3. 病害防控海洋环境中存在各种病原体,养殖动物容易感染疾病。
疾病的爆发会导致养殖损失和环境污染。
解决方案: - 加强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定期进行体检和病原体筛查。
- 发展新型的疫苗和抗生素,提高养殖动物的抵抗力。
- 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改善养殖环境,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4. 生态系统影响海水养殖活动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底栖动物可能会受到扰动,水下植被可能会受到遮挡。
解决方案: - 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址,避免对敏感生态系统产生过大影响。
- 采用合理的养殖密度和布局,减少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干扰。
- 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
5. 公共卫生风险海水养殖产品是人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来源之一。
然而,如果在养殖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药物或饲料,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解决方案: - 加强养殖产品的质量监管,确保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 推广科学的养殖方法,减少对药物和饲料的依赖。
- 增加消费者对养殖产品的知识普及,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识。
6. 研发创新海水养殖行业面临着许多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挑战。
需要加强研发创新,提高行业竞争力。
解决方案: - 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
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趋势

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趋势
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水产养殖的发展:随着人口增长和对海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水产养殖将成为我国渔业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向。
特别是海水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将使养殖业成为我国渔业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柱。
2. 捕捞技术的升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捕捞技术将变得更加高效和环保。
例如,引进先进的渔船和捕捞设备,使用渔网选择性排放装置等,将减少非目标物种的捕捞和浪费。
3. 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面临渔业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我国将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
通过设立渔业保护区、加强巡查执法、强化渔业资源调控等手段,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将加大对渔业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渔业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发展渔业相关产业,如水产品加工、养殖设备制造等,提升渔业产业附加值,实现渔业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的转变。
5. 国际合作与海洋权益保障:我国将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渔业资源开发合作,共同管理和保护渔业资源。
同时,加强对我国在南海、东海等海域的渔业权益保障,维护我国渔民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趋势将注重养殖业的发展、技术创新、资源保护和合作共享。
通过加强管理和调控,保护渔业资源,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海水鱼养殖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海水鱼养殖的现状及前景分析首先,海水鱼养殖的现状。
目前,海水鱼养殖主要分为海网养殖和海洋循环系统养殖两种方式。
海网养殖通过在海上搭建网箱,人工放养海水鱼,利用海洋资源养殖,具有水质自然、养殖周期短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环境压力大、疫病传播等弊端。
而海洋循环系统养殖则是通过在陆地上建造设施,控制水质和环境变量,实现对海水鱼的养殖,具有环境污染小、生产稳定等优点,但相应的建设成本较高。
在我国,海水鱼养殖发展较为迅速。
中国沿海地区具备丰富的海洋资源,加之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高品质海水鱼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海水鱼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海水鱼养殖产量和销售额持续增长,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同时,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也推动了海水鱼养殖的提质增效,解决了传统养殖面临的问题,如水质净化、饲料配方、疫病防控等,提高了养殖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其次,海水鱼养殖的前景广阔。
首先,海水鱼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高品质的海水鱼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对高品质海水鱼的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海水鱼养殖市场也将继续扩大。
其次,海水鱼养殖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养殖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实现养殖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此外,海水鱼养殖还存在着旅游和观赏价值。
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养殖技术的进步,将提供更多的海洋生态旅游和观赏项目,进一步推动了海水鱼养殖的发展。
然而,海水鱼养殖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水质污染和环境承载力不足是制约海水鱼养殖发展的难题。
由于过度放养和养殖密度大,导致养殖池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需要加强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
其次,疫病防控是海水鱼养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海洋环境中存在各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易导致鱼类发生疫病,需要加强疫苗研发和防控措施。
此外,养殖品种的选择和优化也是海水鱼养殖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培育新品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研究室主任乔振国80年代以来,我国的海水增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全国海水养殖面积1978年为10万公顷,1992年为48.7万公顷,1999年为109.5万公顷;海水养殖产量1978年为45万吨,1992年为243万吨,1999年为974万吨;养殖产量在海水水产品产量中所占比例,1978年为12.5%,1992年为35%,1999年为39.4%;养殖品种由70年代的少数几种发展到目前的40余种,其中,产量在万吨以上的海水养殖品种有15种。
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不仅弥补了由于海洋资源衰竭引起的海洋水产品产量缺口,丰富了市场,而且为沿海渔民改度以捕鱼为主的单一经济模式转向走"以养为主、捕养结合"之路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国的海水增养殖业在其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70年代以贻贝人工苗种生产和养殖技术开发为代表的初始发展期和80年代以对虾、扇贝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开发为主体的全面发展期,进入90年代之后,由于作为海水养殖主体的对虾、扇贝养殖生产遭受病害影响,产量大幅滑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水养殖产量的提高,但从另一方面也促使养殖者反思原有的单一品种养殖模式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局限性,从保护生态环境着手,使海水养殖业进入了因地制宜、多品种、多模式发展的调整发展期。
我国海水养殖业曲折发展的历程,从一个侧面告诫人们:海水养殖作为一个产业,由于其自身的发展与海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以不破坏养殖水域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为前提,才能得以顺利持续发展。
为使我国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今后应在以下三方面多下功夫,趋利避害,促进发展。
1.加强优良品种的选种、育种、原种基地建设,规范育苗工艺
我国目前海水养殖所需的鱼、虾、蟹、贝、藻和海珍品苗种绝大部分可通过工厂化培育方式获得,其中海带育苗能力60亿株,可满足20多万亩养殖用苗;紫菜育苗能力6000多万贝壳,可供近万公顷养殖用苗;对虾育苗水体近70万立方米,年育苗能力1000亿尾以上;海珍品育苗室7万立方米,年产扇贝苗100多亿粒,鲍苗5000万粒,海参苗近千万头,缢蛏苗13.2吨,蛤苗27吨;全国有18家年产百万尾海水鱼苗(包括真鲷、鲈鱼、河鱼屯、大黄鱼、石斑鱼等)的育苗工厂,这些育苗工厂的建立,为海水养殖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也为进一步开展增殖放流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物质基础。
但随之而来的弊病,一是容易造成养殖病害的继代传染;二是随着自繁自育代数的增加,品种退化,抗逆能力差;三是部分育苗单位,因利益驱动,片面追求育苗成活率,在育苗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抗生素,致使部分应该在育苗阶段自然淘汰的苗种进入养殖领域,留下病害发生的隐患。
此外,抗生素的过量应用,还容易造成苗种对外界抵抗力的降低,影响生长。
因此,政府应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建立海水养殖种类的原良种基地,定期更换、选育育苗用亲本,同时应在制定养殖各品种操作规范的基础上,严格法规,杜绝在育苗过程中过量使用抗生素的现象。
2.加强养殖容量和养殖环境研究
现有的海水养殖布局结构,大多沿用80年代对虾池塘养殖的模式,局部地区养殖规模过大,养殖池过于密集,应在养殖品种和池塘结构、进排水系统方面逐步加以调整和改造,使之适合海水养殖多模式、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如江苏、广西两省近年对原有的养虾池进行调整,高潮区进行虾、贝池塘养殖,中低潮区养殖贝类、紫菜,使之形成一种立体的养殖布局,这有利于在不影响收益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滩涂。
最近,有专家提出,在制定养殖容量和调整养殖品种时应从养殖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角度考虑,适当增加植食性、腐屑食性的鱼类(如鲻鱼、梭鱼、罗非鱼、大弹涂鱼、中华乌塘鳢),既可增加收入,又有利于养殖环境的稳定。
3.加强养殖品种营养生理研究、研制优质高效人工饲料
80年代,由于对虾养殖处于起步和待普及阶段,对饲料质量与养殖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程度不够,采用自制配合饲料养虾的单位甚多,饲料系数在3.0~3.5。
90年代后,尤其是对虾大规模发病后,这一问题才得以重视,但迄今为止,还大量存在用同一种饲料饲养不同种类对虾的问题,部分虾农从经济角度出发,用蛋白质含量低的罗氏沼虾饲料饲养对虾,这样做的结果一是影响对虾生长,二是对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容易污染环境。
对于这一问题,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