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中医认识与治疗
中医对白血病认识和治疗的探索

中医对白血病认识和治疗的探索一、白血病的起因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由于造血干细胞分化异常,血液或者骨髓内白细胞及其幼稚细胞(即白血细胞)不正常地过度增生,减少或阻碍血液内其它正常成份的生成,导致各种病变及死亡。
本病可根据病情分为急性和慢性白血病两大类。
又可依据细胞类型分为淋巴细胞性、骨髓细胞性、粒细胞性和单核细胞性等。
1、白血病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的内核被明显吸附,该病居年青人恶性疾病中的首位,原生性病毒可能是神经性负感组织增生,还有许多因素如食物的矿泉放射性化,毒化(苯等)或药物变异、遗传素质等可能是致病的辅因子,根据白血病细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急性肿瘤,是前沙俄日本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回顾调查,各地区白血病的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占第六位,白血病是骨髓、脾、肝等造血细胞的恶性增生,可进入血循环,并浸润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中,临床可见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雨腥风,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
其特征为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呈恶性,限限制地增生,浸润到全身各组织和脏器,产生不同症状,周围血液细胞在骨髓有量和质的变化,每天骨髓产生上百亿个新的血细胞,大多数为红细胞,而患有白血病的人体内产生的白细胞比实际需要的多。
且多数的白细胞是不成熟的,为幼稚细胞,其存活期比正常情况下长,尽管这种白细胞数量很大,然而却不能像正常白细胞那样抗感染。
体内这种白细胞的增多,会直接影响一些重要的器官的功能,影响正常健康血细胞的产量。
由于肿瘤细胞恶性增生,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止血的产生,甚至没有足够的正常白细胞抗感染,很容易受伤,出血、感染。
2、白血病治疗现状。
.治疗CMI的不足之处近年来医学科学快速发展,中西医均致力于研究有效治疗白血病的方法,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和服自己的优势,但也各自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中医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与调理

中医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与调理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其特点是造血系统中白细胞的异常增生。
中医作为一种千年传统医学,对于白血病的治疗和调理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与调理的相关内容。
一、中医对于白血病的认识和治疗原则1. 中医对于白血病的认识中医认为白血病是由于体内正气不足、邪气流窜所致。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阴阳的协调,认为白血病的发生与人体气血失调密切相关。
2.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白血病的基本原则是疏风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健脾、养阴清热。
中医秉承着“治未病”的理念,强调从整体上调理患者的身体,而非单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二、中医药物治疗白血病的常用方剂1. 白血病白蛉汤治疗方剂白蛉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潜邪的作用。
该方剂常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
2. 益气健脾方剂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气血不足,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因此,益气健脾方剂是中医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方案之一。
常用的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等,能有效提升患者的免疫力和整体抵抗力。
3. 养阴清热方剂在中医的理论中,阴虚热盛是白血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
因此,养阴清热方剂对于白血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药物有麦冬、玄参、生地黄等,能够有效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
三、中医养生对于白血病的调理1. 合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应该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高蛋白食物,同时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2. 运动调理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中医推荐适度的气功、太极拳等运动方式,可以改善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
3. 心理调节心理因素是白血病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中医注重身心的统一,强调内外兼治,患者应该学会舒缓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结语:中医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与调理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强调整体平衡和阴阳调理。
老中医介绍白血病及其治疗

老中医介绍白血病及其治疗张宗甫在创立”五行致癌学说”理论后,依据白血病的不同成因、不同部位以及引起的不同脏腑内伤、特异的五行失衡,对白血病进行了七型五类分类,把白血病分为”伤木正虚型”、”伤金毒踞型”等35种类别,从而为白血病的个性化治疗、科学性治疗和康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医学界称为”白血病五行分类法”;白血病的具体分类及各型特点,详见下表白血病能不能治好一、白血病能不能治好,主要看白血病的发展时期及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否得当,如果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白血病是可以治好的;所以,白血病的治疗效果与白血病的治疗措施是密不可分的;二、中西医结合是提高急性白血病疗效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疗效,有计划地把联合化疗、中医药治疗、免疫治疗、支持治疗以及防治脑膜白血病和其他白血病并发症的治疗结合起来,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增强机体抗病力,消灭白血病细胞,以期达到根治的目的。
三、联合化疗是目前诱导完全缓解较有效的手段。
缓解期的维持也要用化学药物。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用强的松加长春新碱,90%可得到安全缓解。
首都医院报道(1973年),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成人为主)用VEMP方案(即长春新碱、环磷酰胺、6-巯基嘌呤、强的松);急性粒细胞型,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用CMMP方案(喜树碱、丙脘、6-疏基嘌呤、强的松)或VEAGP 方案(VCG、CYC、Ara-C、6-TG、强的松)同时配以中医药治疗,缓解率87%,中位生存期为249天;而单用西药化疗治者,缓解率为61.2%,中位生存期为144天。
兰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68例,缓解率达85.5%,单纯西药治疗58例,缓解率仅50%。
河南医学院报道治疗急性白血病74例,缓解率79.3%。
而单用西药组16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例,总缓解率为31%。
以上充分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的优越性。
四、在缓解开始以后,还需要加强化疗作巩固治疗。
整个化疗期间可用中医扶正及支持疗法,使化疗疗程能够比较顺利进行。
中医对白血病的看法

中医对白血病的看法现代医学眼中的白血病现代医学认为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
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临床可见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
据报道,我国各地区白血病的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占第六位。
是一种几乎不能治愈的绝症,主要表现出来的一些临床症状有:发热、感染、出血、贫血、骨骼关节疼痛、肝脾和淋巴肿大、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病症、相关组织器官呈现浸润症状、甚至出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症状。
常用的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有如下几种:1.AML治疗(非M3)2.M3治疗3.ALL治疗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5.慢性淋巴细胞治疗6.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治疗虽然ALL、AML中的M4、M5等类型常见合并CNSL,但是其他急性白血病也都可以出现。
由于常用药物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因此这些患者通常需要做腰穿鞘注预防和治疗CNSL。
部分难治性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全颅脑脊髓放疗。
7.干细胞移植除了少数特殊患者可能会从自体移植中受益,绝大多数白血病患者应该做异体移植。
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供者选择、移植风险及远期预后等方面都已经有显著进步,因此,异体移植目前是各种中高危白血病重要的根治性手段。
8.新的治疗方法展望虽然移植可以获得较好的生存效果,但是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选择性免疫治疗和各种分子靶向治疗是将来治愈白血病的希望,例如肿瘤疫苗、细胞治疗、细胞信号通路调节剂等。
可以说是世界难题,如果遇见这个病症,很多家庭等于碰到一个炸弹,几乎等于倾家荡产,而治疗效果收效甚微,现代医学对待此类病症,基本两大招数就是化疗和换骨髓,病人是非常的痛苦,成功率也是大受质疑。
那么,人们就说,白血病是不是一直新型的疾病,以前人们没有了解这个疾病吗?中医如何看待白血病其实是很大的误解,中医学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多在内在虚损、阴阳失和、脏腑虚弱的基础上温热毒邪等乘虚而人所致。
白血病的中医治疗回顾

白血病的中医治疗回顾摘要: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细胞自我更新增强,增值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周围血液中同时又幼稚细胞的出现,是一种病情重,进展快,变化大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性疾病。
在80年代以来对白血病的中医治疗就有一定的记载。
关键字:白血病中医治疗方法一.中医对白血病的认识中医学虽然没有“白血病”病名。
但根据古典医籍中有关症候的描述,急性白血病可归属于中医学中“温毒”、“热劳”、“血证”的范畴。
慢性白血病根据贫血虚弱,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归属与中医学的“虚损”,“癥瘕”,“瘰疬”,“痰核”等范畴。
古典医藉中对该病的发病学说,病理机制、治疗法则,方药的应用,预后巩固等都有精深的论述.如《中藏经·积聚症瘾杂虫论》:“瘾积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十二名也。
”后人解释,癥和积是有形的,而且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脏,属血分;瘕和聚是无形的,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腑,属气分.虚劳”在古藉中的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所说的“精气夺则虚”。
《素问·调经论》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衰者补之”,“损者温之”,“劳者温之”。
《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理虚之鉴·治虚有三本》倡言:“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生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普济方》所载:“热劳:由心肺实热,伤于气血,气血不和,脏腑奎滞,积热在内,不能宣通之所致。
血证”在历代文献中更为广泛和突出。
如《灵枢。
诀气篇》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诸血者,皆属于心。
”“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
《张氏医通》谓:“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中医怎么治疗急性白血病

学习文档
什么是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异 常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其克隆中 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 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 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 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聚并浸 润其他器官和组织,同时使正常 造血受抑制,临床表现为贫血、 出血、感染及各器官浸润病症。
学习文档
通过上述作用,“活性清髓因子〞对 病变组织器官〔骨髓、肝、脾、肾、 淋巴结等〕进行多层次、多靶点的特 异性整治,彻底去除、净化各组织器 官造血微环境,改善造血“土壤〞, 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分裂、繁殖、转移、 浸润,使各造血组织器官尤其是主要 造血器官--骨髓得到“净化〞、“洗 礼〞,起造血功能得以恢复,到达 “易血换髓法之成效〞。这是,患者 外周血象杆状核开始上升,乏力、低 热、口腔溃疡等逐渐好转,骨痛渐渐 缓解。
学习文档
3、室内装修难辞其咎 白血病与 室内环境污染问题有着直接关联 :装修和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中 的苯污染、甲醛污染都对人们的 健康造成损害。而使用的天然石 材和瓷砖是造成室内环境中的放 射性氡污染的主要原因。
学习文档
“四部治则〞--医治白血病的特色疗 法
X汇康中医院白血病科研究组采纳独 创的活性植物药,其主要有效成分 “活性清髓因子〞进入体内,聚集于 造血组织病患部位,去除致病毒素和 异物,致使白血病细胞凋亡;与内源 性GYA因子特异性结合、拮抗其致病 力,抑制血液病细胞的转移及对内脏 器官的进一步侵害。通过“净化〞、 “排毒〞、“补益〞、“调理〞,使 造血微环境得到改善。
学习文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习文档
什么是引起白血病的导火索?
1、年轻白领一再染发,年轻的白领为 了追求时髦漂亮,经常染发。染发剂都 含有一种叫作“苯二胺〞的有害化学物 质,长期使用极易造成白血病。 2、睡觉太晚或经常加夜班会增加患白 血病几率. 开灯睡觉的人或者自然睡眠 模式受人造光线干扰的人,患癌症的可 能性比平常人要大。
中医是怎么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的

中医是怎么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急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简称AML),是一种由于骨髓白血病细胞增殖异常所引起的恶性肿瘤。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多以“痰瘀证”为主,并结合辨证施治,针对各个不同证型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机体、消除病变、恢复健康的目的。
首先,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急性白血病的辨证要点主要包括“虚实夹杂,痰瘀为脏,重痰不血,浸润不化”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诊、脉诊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情性质,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其次,针对痰瘀等证型进行辨治。
中医认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多有痰瘀内阻的表现,治疗重点是疏通经络、化痰活血。
常用药物包括陈皮、半夏、神曲等,具有疏肝理气和化痰开窍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三七、当归、赤芍等,以及清热解毒的药物如黄芩、黄连等。
同时,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也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辅助治疗。
例如,针对患者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中医可采用扶正祛邪、益气养阴的方法进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黄芪、人参、党参等。
对于精神状态差的患者,可采用安神补脑、调节情绪的药物来辅助治疗,如丹参、首乌藤等。
此外,中医还非常注重调节患者的饮食。
根据中医理论,病人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忌食辛辣、腥膻、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同时,适量增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肉、鸭肉、鱼类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并促进机体的康复。
最后,还需要注意运动与休息的平衡。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也不能过度运动,以免消耗过多体力,影响疾病的康复。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还会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主要以疏通经络、化痰活血为主线,结合辨证施治和辅助治疗,在副方面也注重调节饮食和适当运动。
当然,中医治疗急性白血病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此外,中医治疗急性白血病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证据支持,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白血病

中医白血病处方一组成:犀牛角粉10克,羚羊角粉10克,通血香(通光散)10克,龙涎香10克,牛膝10克,地骨皮30克,牡丹皮30克,虎杖30克,西洋参30克,白茯苓15克,金钗石斛15克。
用法:上药研粉,用黄酒调成丸状药丸,绿豆大小,每次服用10克,每日服用3次。
按语:犀牛角苦、酸、咸、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治肿毒、疮疬、小儿丹毒遍身游走。
其性升而善散(升麻可代,皆为升散),故久为气虚者,不可用,怕气更虚。
羚羊角咸、寒、无毒,入肝、心经,平肝熄风,清热,镇惊、解毒。
通光散苦、微寒,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治肺炎、哮喘、各种癌症(《云南中草药选》:治各种癌症处方:通光散1-1.5两,白胡椒10粒,水煎服)。
龙涎香甘酸、气腥、无毒,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
牛膝甘、苦、酸,平,无毒,入肝、肾经。
生用散瘀血,消痈肿,跌打损伤;熟用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挛、痿痹。
地骨皮甘寒,入肝、肺、肾经,清热凉血,治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消渴,高血压病,痈肿恶疮。
牡丹皮辛、苦、凉,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和血、消瘀。
治热入血分、发斑、惊痈、吐、衄、便血、癥瘕、痈疡、扑损。
虎杖苦、平,无毒,祛风、利湿、破瘀、通经。
治风湿筋骨疼痛,湿热黄疸,淋浊带下,妇女经闭,产后恶露不下,癥瘕积聚,痔漏下血,跌打损伤,烫伤,恶疮癣疾,破留血症结,破风毒结气,功诸肿毒。
西洋参甘,微苦,凉,,入心、肺、肾经。
益肺,清虚火,生津止渴。
白茯苓甘、淡、平,入心、脾、肺经。
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守心安神。
金钗石斛甘、淡,微咸,寒,入胃、肺、肾经,生津益胃,清热养阴。
治热病伤阴,口干烦渴,病后虚热,阴伤目暗。
处方二组成:奶制狼毒3克,山豆根、川贝母、黄药子、元参、人参(怕冷用红参,火旺用西洋参,另蒸服)、大青叶、淫羊藿各15克,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金银花、苡仁各30克,五倍子、大黄(后下)各6克,王不留行20克。
用法: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30-40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血病中医认识与治疗
无极县红十字血康医院
白血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恶性疾病,主要病变为造白细胞组织异常增生,全身各组织和脏器遭受浸润。
常见症状有贫血和出血等。
发病原因,有病毒感染、放射物质与化学品损伤、神经体液障碍(内分泌或某种代谢失调)及遗传等学说。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的温毒、虚劳、症瘕、积聚等范围。
白血病症候认识
一、:
发病急,进展快,预後差。
《慎柔五书》:“热劳由心肺壅热,伤于气血,以致心神烦躁、颊赤、头痛、眼涩、唇干、口舌生疮、神思困倦、四肢壮热、饮食无味、肢体酸痛、怔忡盗汗、肌肤作痛,或寒热往来”。
《普济方》载:“夫急劳之病,其徵与热劳相似而得之差暴也,血气俱盛,积热内于心肺,脏腑壅滞,热毒不除而致之。
缘廪受不足,忧思气细,营卫俱损,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脏气传克,或应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悸、头痛、盗汗、咳嗽、咽乾、骨节酸痛、萎黄羸瘦,久则肌肤失烁,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
古籍所述,证候与急性白血病颇同。
二、:
如虚损中的阴虚症,骨痛如折、怔忡、盗汗、咯血、吐衄、经闭、骨蒸等等。
阴虚症之怯寒少气,自汗喘气,食减无味,呕胀飧泄等,皆与白血病的症状相似。
三、其它类型的白血病:
如慢淋之淋巴结肿大,与古代文献之“瘿”、“瘤”、“痰核”相似,“绿色瘤”与祖国医学之“恶核”相似。
出血证候是白血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血证的产生与心肝脾三脏关系较密切。
“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
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损者多由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而其动火、损气之源,可由外感邪气,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素体不足或病后体弱,致使脏腑失调,阴阳偏亢,气血逆乱,络脉受伤而引起。
上述原因也多见于病情急性发作时的诱因。
祖国医学在这方面的观察,与现代医学观点吻合。
白血病分型与治法
一、阴虚型:
持久发热、消瘦乏力、盗汗、口干、头痛、头昏、耳鸣、出血症状(包括鼻衄、齿衄、紫癜、视网膜出血,下同)、遗精、关节痛、咽喉炎、口腔齿龈发炎、厌食、肝脾轻度种大、舌红绛、剥苔或舌焦、脉数虚大。
正虚邪实,伤及营阴,骨髓受损,内热伤津,热伤血脉,迫血妄行,治以养阴、清热、止血。
二、阳虚型:
浮肿、便溏、头昏、乏力、自汗、肢末欠温、发麻、面白光不华、唇白、爪甲不荣、舌胖、出血症状、脉软弱无力、舌白而润、薄白苔、白细胞降低。
正气本虚,毒邪侵袭,营卫失和,脾肺亏损,肾阳虚竭,治宜甘温益火,补阳配阴,“参仙八味饮”补肾益脾,补阳而不伤阴,对改善红细胞有一定疗效。
三、阴阳两虚型:
面白光或苍黑、爪甲不荣、乏力、多汗、出血症状、发热、骨节酸痛、遗精、形寒或潮热、便溏或便艰、面浮、跗肿、脉细数或沉微无力、活淡苔薄、舌尖起刺,常出现偏阴虚或阳虚。
治以“气血双补饮”。
四、瘀血型:
肝脾肿大,闭经或月经过多、胸闷、出血症状、胁痛、关节酸痛、低热、乏力、白细胞偏高、脉涩而数、舌紫苔腻。
肾气不足,热毒之邪,内侵骨髓荣血,髓热熏蒸,煎熬阴液,渐成瘀血,盘居于经隧之间,既碍周身之营养,又阻新血之化生。
治宜扶正达邪,我院之“柴芦疏肝解毒胶囊”。
能缩小脾脏,降低白细胞。
五、痰热型:
发热、头痛、体倦、淋巴结肿大、扁桃体及腮腺肿大、喉痛、出血症状、肝脾轻度肿大、脉滑数、舌红苔腻,白细胞大致偏高。
气血不足,痰热阻于窍络,耗营散津,邪实者可以化痰软坚为主,用“清热化痰饮”。
六、温热型:
发病急、高热、头痛、烦闷、口干、出血症状显著,神昏谵语、脉弦数洪大,舌绛、苔黄腻或灰黑少津。
热毒之邪深入营血,内窜心包,逼乱神明,闭塞脉络,精液耗竭,迫血妄行,多见温邪病的营血症状,治当清营凉血,解热镇痉。
当用犀角、连翘、远志、鲜石菖蒲、牛黄、麦冬、川贝、至宝丹之属。
方可取清营之类。
我们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医结合,适当采用化疗或激素,或另服抗白血病的药物(如我院之中药制剂“抗白解毒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