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黄克功》有感

合集下载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作品《黄克功案件》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法律题材影片。

影片以真实案件为原型,讲述了杀人犯黄克功的审判过程及其中的法律和道德困境。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深入思考了正义、道德和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融合。

首先,影片通过详细的案情描述和细腻的角色塑造,展现了一个复杂的案件。

黄克功作为杀人犯,面临着严重的刑罚。

然而,他在审判过程中提出自己是出于无奈才采取极端行为的辩护,引发了观众对他的同情和反思。

这种情节安排既凸显了法律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又质疑了法律是否能够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和动机。

其次,影片对于法律的解读和运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法律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工具,可以为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提供保障。

然而,在现实中,法律的裁量权和执行过程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偏颇和不公。

《黄克功案件》中,法官和辩护律师的辩论激烈而复杂,法官的裁决也充分考虑了案情的复杂性和公众的舆论压力。

这使我意识到,法律始终是在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中不断演进和完善的。

此外,影片也引发了我对道德与正义之间的思考。

正义是社会秩序和法律的内在要求,但道德是人的内心自由意志的抉择。

在片中,黄克功以保护自己的家人为出发点,违背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却也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同情之情。

我们不禁思考,正义是否一定等同于道德,法律是否能够涵盖人的内心与情感。

通过观看《黄克功案件》,我深刻认识到了正义、道德和法律的错综关系以及其中的冲突与融合。

影片通过真实案例的呈现,引发了观众对于法律、道德和正义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法律的执行者、道德的追求者。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关注法律的进步和发展,认真思考自己的道德底线,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影片《黄克功案件》以其深刻的刻画和引人思考的故事情节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通过剖析案情和角色的内心冲突,影片引发了观众对正义、道德和法律的思考。

我们应该深入思考法律与人性、正义与道德之间的边界和相互作用,为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做出我们的努力。

【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黄克功案件》这部影片,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演技,让我深受触动。

影片中黄克功的命运跌宕起伏,他的命运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交响乐,时而激昂,时而低沉,让人无法预测。

黄克功,一个曾几何时,意气风发的革命者,却因一场悲剧而陷入无尽的
悔恨。

影片中,他为了心中的信仰,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然而,命运却无
情地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他的一切努力,似乎都只是为了那一场无法挽
回的错误。

影片中的黄克功,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然而,命运却让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泥沼。

他的一生,犹如一部悲剧的史诗,让人感
慨万千。

影片中的黄克功,他的悲剧,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无常。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身影,在岁月
的长河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黄克功案件,不仅是一个案件,更是一部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社会的残酷,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在影片中,我
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看到了社会的进步,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观看这部影片,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理想的重要。

我们每一
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追求理想,不畏艰难,不惧挑战。

正如影片中所说:“人生如梦,唯有追求,才能让生命更加精彩。


黄克功案件,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电影。

它让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故事的震撼,更让我们在心灵深处,得到了一次洗礼。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6篇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6篇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6篇《黄克功案件》不仅仅是一部再现我党延安时期军队干部的一起刑事案件那么简单,在当前党和政府提出了“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大背景下,颇有点以史为鉴、呼应现实的意味在其中。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黄克功案件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1“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在党的十八界四中全会召开,“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之际,以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改编的电影《黄克功案件》提供了77年前的一个鲜活的、有力的样本。

电影是社会的镜子,历史是今天的镜子。

77 年前毛泽东向全党、全军发出要以黄克功案件作为“前车之鉴”,返照眼下正是当口。

《黄克功案件》源自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刑字第二号案件,剧本反复修改,历时九年。

故事中虽有毛泽东、胡耀邦、张闻天、贺子珍等重要历史人物,却没有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法官雷经天如何处理一桩红军干部杀人案。

电影虽包括凶杀、侦破、审问、调查等悬疑案件类型片的元素,但最终还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历史电影呈现在大银幕上。

电影由青年导演王放放执导、王兴东编剧,成泰燊、王凯领衔主演,真实又震撼地完成了对历史的叙述。

“第二号案件”其实就是1937年10月发生在延安的一起凶杀案,红军团长、战斗功臣、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逼婚而枪杀16岁女青年刘茜。

前有蒋介石特赦张灵甫,让其“戴罪立功”的先例,又有全面抗战的实际需求,“放或杀”,这成为摆在边区法庭、刘茜同学、黄克功战友、公众舆论等争论的焦点。

时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的胡耀邦一语中的,归结到“法治还是人治”的根源,这个问题成为像一个幽灵,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来回穿梭。

1985年1月11日,胡耀邦就中央统战部的一份报告还指示“靠上边发现仍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及至今日,则有了完全不同的、非常坚定的认识——“依法治国”。

《黄克功案件》的编剧王兴东致力于主旋律影片的创作,代表作品有《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共和国之旗》、《法官妈妈》、《生死牛玉儒》、《建国大业》、《辛亥革命》,尤其在《建国大业》中借蒋介石与蒋经国的对话,使得“反腐则亡党,不反则亡国”的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

【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影片《黄克功案件》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细腻的情感,让我深受触动。

影片中,黄克功案件所蕴含的道德与法治的冲突,犹如一把锋利的刀,直刺人心。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不禁为黄克功的命运感到惋惜,更为那个时代的法治精神
所感慨。

黄克功,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因一时的冲动,犯下了无法挽回的错误。

在剧中,黄克功的悔恨、痛苦、挣扎,都让我为之动容。

他曾说过:“我愿意
用生命去赎罪。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罪人的悔过之心。

然而,法治的
严苛,让他无法逃脱应有的惩罚。

影片中,法官的公正、严肃,让人印象深刻。

他公正无私,坚守法治底线,为黄克功案件画上了句号。

正如那句:“法治是公平的,也是无情的。

”法官
在判决中,既体现了法律的严肃,也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如果我是黄克功,我会如何选择?在冲
动与理智之间,我又将如何抉择?或许,这正是影片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启示:
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我们要学会自律,坚守底线,尊重法律。

影片中的黄克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他既有激情,又有冲动,既有才华,又有罪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黄克功,都有可能
在某个时刻,迷失自我。

因此,影片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珍惜
自己的人生。

影片《黄克功案件》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佳作,它让我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思考人生、思考法治。

让我们铭记那句:“法治是国家的生命线,也是人民的幸福线。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400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400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400黄克功案件观后感黄克功案件是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刑事案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

通过观察案件的经过和审判的结果,我不禁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深度思考。

首先,我想谈谈对黄克功案件的了解。

黄克功是一个普通的商人,在经商中有所成就,但因一次不慎犯了错误,被指控非法集资和欺诈罪。

这个案件因涉及的金额巨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审的判决结果是无罪,但最高法院认为其案件性质严重,对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上诉改判为有期徒刑。

这个案件引起了我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对不法行为提高警惕。

黄克功的案件中,他以集资为名进行非法金融活动,轻易骗取了大量的资金。

这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对于高回报、低风险的投资进行更多的辨别和分析。

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压实责任,提高对社会的治理效果。

其次,案件中涉及到的巨额资金让我反思财富的分配问题。

大家都渴望赚到更多的钱,但是财富的分配却不均衡。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点制造诈骗活动,让人们陷入困境。

社会应该更加关注被骗者的权益,加大力度打击犯罪行为,同时也要推动财富的公平分配,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的发展成果。

此外,我也思考了法律和判断的问题。

通过审理的过程,我们看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司法的权威性。

不仅仅是审判者要遵守公正原则,公证人员、律师等也要严守职业道德,保证审判的公正性。

同时,作为公民,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后,我想强调个体责任的重要性。

无论是商人还是普通公民,我们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黄克功案件中,他的行为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个体责任的重要性在这里凸显出来,我们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要对他人的权益负责。

总之,黄克功案件给我带来了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我们应该警惕不法行为,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财富的分配问题,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优质文档】黄克功案件观后感3篇word版本 (6页)

【优质文档】黄克功案件观后感3篇word版本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3篇导语: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的献礼影片,《黄克功案件》将1937年陕甘宁边区红军将领逼婚不成枪杀女青年刘茜的“桃色事件”搬上银幕,引发了多视角思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黄克功案件观后感,欢迎阅读!关于黄克功案件观后感(一)《黄克功案件》是去年12月首届丝绸之路电影节首映的,昨晚在央视6首播,我和爸爸看了这部电影的大部分,开头部分没看到。

因为成泰燊演过赵尚志,我的印象很深,所以看到他演雷经天,我一下就来了兴趣,他也确实是这部戏演得最好的,不愧是影帝!爸爸说拍延安故事的电影电视不少,最好的要算这部《黄克功案件》和《张思德》。

十年前的《张思德》席卷了华表奖、金鸡奖和百花奖无数奖项,可称风头极其强劲;这部《黄克功案件》其实分量一点都不低于《张思德》,无论艺术性、思想性都是一流作品。

尽管近期我们看了很多央视8 的电视剧,例如《破阵》、《决杀》,这些电视剧虽然拍的花里胡哨、风风火火,但都是比较表面化的作品,真正有深度的是《黄克功案件》这样的电影。

单纯从今天的价值观来说,这部电影要宣扬的是法治,纪律,反特权,反,但这部电影不仅仅讲了这些,它远比这些辞藻深刻得多,它要表达的其实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只是刘茜和黄克功的婚恋关系,还有雷经天、李兴国与黄克功的战友关系,甚至背后还有高层的政治关系。

从编剧到导演到演员,这部电影都是很棒的,它清晰流畅地讲了一个好故事,是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它不是《张思德》那种传记片,也不是散文电影,它就是一部简单的故事片,但是很多细节很讲究,只有深入钻研了当年的原始档案,才能拍好这部电影,编剧做到了这一点。

这部电影还原了大部分历史,当然也有编剧导演自己的取舍。

于是拍出了编剧王兴东,导演王放放自己理解的黄克功案件,而不是百度百科的黄克功案件,也不是政府网站讲述的黄克功案件。

【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黄克功案件》的镜头,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将那段尘封的历史层层剖析,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与风云变幻。

影片中,黄克功的形象跃然银幕,他那刚毅的面庞、坚定的眼神,仿佛还在诉说着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

黄克功,一个英雄的名字,一段传奇的故事。

他曾在战场上一往无前,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然而,就在他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之际,却因一念之差,陷入了人生低谷。

影片中,黄克功的内心挣扎与痛苦,让我为之动容。

他曾是那个时代的楷模,却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迷失了自我。

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黄克功的光辉形象与黑暗面进行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黄克功的英勇事迹,让我们为之敬佩;而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又让我们为之惋惜。

这种对比,使得影片更具深度,引发我们对于英雄、人性、道德的深思。

影片中,黄克功的妻子李素珍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那无私的爱,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黄克功的心灵。

在黄克功陷入低谷之际,是李素珍用她的爱,唤醒了黄克功内心的良知。

这份爱情,让人动容,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黄克功案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个关于人性、道德、法律的深刻反思。

影片通过黄克功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追求和困惑。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人们为了信仰和理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而黄克功案件,则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代价背后的残酷现实。

观看《黄克功案件》,让我不禁想起了那句名言:“英雄不问出处,道德永存人间。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黄克功这样的人物,来提醒我们坚守信仰,不忘初心。

同时,我们也要从中汲取教训,时刻警醒自己,不要让历史重演。

总之,《黄克功案件》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

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在今后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以电视剧《黄克功案件》为背景的观后感,引发了我对社会道德、人性真实性等问题的思考。

这部剧以其紧凑的剧情、深刻的人物形象和令人震撼的情节,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

下面是我对《黄克功案件》的一些观后感。

作为一部真实案件改编的电视剧,《黄克功案件》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到了失去自由和人性尊严的深渊中。

剧中,主角黄克功因为一场突发的交通事故被怀疑是杀人凶手,从而被锁定在监狱。

他孤立无援,面对着庞大的司法系统,展现了坚韧的心态和惊人的智慧。

剧中再现的审讯过程、辩护律师的辩护词和法官的审判结果,让我深切体会到了正义和权力之间的悬殊。

在《黄克功案件》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展现着作为一名文案专家所追求的真实。

无论是主角黄克功的坚毅、律师的才华、监狱长的傲慢还是法官的果断,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他们的言谈举止和表情动作都充分展现出他们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细致入微的塑造。

通过《黄克功案件》这部剧,我不禁思考起社会道德和法律公正的问题。

剧中的黄克功无辜入狱,而无数的黄克功依旧在现实中存在,无法得到伸张正义的机会。

这让我深感社会对于法治建设和司法公正仍有着巨大的挑战。

同时,剧中还出现了一些扭曲的价值观,比如律师为了金钱放弃了对真相的追求,法官为了不关自己的职,不公正地判决案件等等。

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引发了我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期待。

通过对《黄克功案件》的观看,我也对于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为一名文案专家,我的工作就是为了客户提供准确、简洁且有说服力的文字表达。

观看这部剧让我明白,文案工作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操作和编辑,更是要在每一个字里行间传递真实感和情感。

只有掌握了情感和真实感,我们才能在文章中表达人物形象的鲜明和故事情节的感人之处。

最后,我想说的是《黄克功案件》这部剧在中国电视剧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

剧中的主题和思考,打破了传统类型剧的束缚,展现了更加真实和深刻的社会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片《黄克功案件》观后
2014年12月26日下午,学校组织全校教师观看了一部著名案例创作的影片《黄克功案件》。

这部以关注历史、礼赞法治的影片,为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喝彩,创作者的敏锐和胆识令人钦佩。

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延安时期的真实故事。

抗大六队大队长黄克功因恋爱不成,枪杀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处理案件时出现了不同声音:一部分人认为黄克功屡立战功,主张赦免他,让其将功赎罪;另一部分人认为,大家之所以投身革命,追求的正是自由和平等,共产党人坚决不能有特权思想,黄克功罪不容赦。

面对针锋相对的意见,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和军委领导将案件交给边区高等法院依法审理,最终以公开审判方式,判处黄克功死刑并立即执行。

影片以较大的篇幅,揭示了权与法、情与法这一永恒主题。

毛泽东作为军委主席,面对从井冈山时期就追随自己的黄克功,内心斗争更为激烈。

根据当时的历史状况,他完全有权力不把黄克功交给司法机关,改为以军纪军法处置,那样黄克功不仅可以逃过一死,甚至可以免受刑罚。

就算交由法院以司法途径解决,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毛泽东作为战时统帅拥有特赦的权利,可以在法律许可下运用特赦权保黄克功一命。

然而,在权利、感情、法律的纠缠中,毛泽东最
终将案件交法院依法审理,在收到黄克功写的求情信和审判长雷经天写的权利告知信后,还亲笔写下一封书信,提出“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要求“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戒”。

这封信闪耀着从严治党、依法理政的法治精神,由雷经天在法庭上公开宣读后,不仅教育了延安各界,对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影片中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撞击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框架下,司法领域的改革也在积极稳妥推进。

为了维护司法公正,必须大力推进司法民主和司法公开。

而《黄克功案件》正好为观众展示了民主、公开审判的一个历史样本。

影片在有限的时长内,详尽叙述了黄克功案件的完整过程:从法院立案、挑选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到调取证据、公开审判、合议案件,直至最终的判决与执行,审理环节无一处缺漏。

其中最大的亮点正是体现公开和民主的桥段:参加审判法庭旁听的有来自部队、机关、学校的代表2500多人;5名审判员的选拔具有较强代表性,既有法官又有群众,既有黄克功的战友,也有刘茜的同学,而且都能充分表达意见,达成一致后才能形成判决。

尤其是在最后合议案件时,审判员之一、黄克功的战友李兴国坚决反对判处死刑,并拿出瑞金时期的红军条例据理力争。

审判
长雷经天不但让李兴国充分表达主张,而且坚持从法律角度与之辩论,最终说服了他。

司法民主之意得到了尽情展现,展示了我党在延安时期就已经确立的司法理念和法律原则,体现了现代法治思想的光芒,必将对目前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事业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作为第一部正面描写我党早期法治建设的电影作品,《黄克功案件》以史实告诉我们,无论在何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党始终把法治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追求公平正义、推进法治进步、坚持依法治国。

如今,我们更应坚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要让个别坏人、坏现象玷污了我党的光辉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