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道克兰城市更新案例4.14
伦敦道克兰地区城市更新发展经验研究

伦敦道克兰地区城市更新发展经验研究类延辉【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7(024)009【总页数】5页(P10-14)【作者】类延辉【作者单位】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英国伦敦道克兰地区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但随着船舶工业大型化发展,因无法再承担船只停靠的职能而逐渐衰败,直至20世纪70年代成为废弃港口。
20世纪80年代,政府着手复兴衰败的道克兰地区,虽然过程曲折,但如今道克兰地区已成为世界级金融、商业及居住中心。
道克兰新城是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之一,故对此案例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我国城市更新设计提供参考。
伦敦道克兰地区是伦敦东部滨水地带和码头的统称,是伦敦港(Port of London)的主要部分。
该地区面积为22km2,如图1所示沿着泰晤士河岸线横跨伯蒙德西滨水区(Bermondsey Riverside)、卫平(Wapping)、萨里码头(Surrey Docks)、莱姆豪斯(Limehouse)、道格斯岛(Isle of Dogs)、皇家码头(Royal Docks)、贝克顿(Beckton)。
除萨里码头外,其他区域均处于泰晤士河北岸。
道克兰是19世纪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周围分布着进出口货物区及工业区,许多质量差的高密度住宅在此选址。
二战期间,港口遭到德国轰炸被严重破坏。
20世纪50年代,战后重建给该地区带来短暂的繁华。
但60年代至70年代初,船只大型化及集装箱化发展,以人工作业和小型船只为主的道克兰地区码头已无法适应发展需要。
截至20世纪70年代,道克兰地区码头全部关闭,沦为废弃港口,仓库空置(见图2)。
失业率高,居住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匮乏,经济发展停滞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居民被迫离开,道克兰地区的衰败引起英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1979年,英国城市建设政策有所转变,提倡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更新,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城市建设。
1980年,《地方政府、规划以及土地法案》通过,授权国家环境部建立城市发展公司。
优秀的城市更新案例

优秀的城市更新案例优秀的城市更新案例在城市更新领域,优秀的案例有很多,这里我们就选取其中几个经典案例进行介绍。
1. 伦敦西区燕公园伦敦西区燕公园项目是英国城市更新项目中的一个重要代表,该项目由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设计,建成于1995年,是英国政府启动的“城市振兴”项目中的一个成功典范。
伦敦西区燕公园项目的核心是将一个废弃的火车站场地重新变为活力十足的公园和商业社区。
这个项目一开始面临不少争议,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伦敦西区的一块重要地标。
2. 纽约高线公园纽约高线公园是纽约市一项城市更新项目,是由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而成。
该项目由建筑师詹姆斯·康多斯设计,于2009年开工,2014年完工,总长2.33公里。
这个公园提供了一个可以步行、跑步、骑自行车、观赏艺术和享受户外活动的公共空间。
高线公园的创新设计和环保理念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也成为了世界城市更新领域的经典案例之一。
3. 柏林泰格尔机场柏林泰格尔机场是德国柏林市的一个大型空港,也是德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空军基地。
然而,这个机场自2012年关闭后就一直处于废弃状态。
为了重新利用这个废弃的机场,柏林市政府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决定将这个机场改造为一个公园。
改造后的公园将拥有散步、慢跑、自行车道、户外运动设施和自然区域等多项功能,预计将于2025年落成。
4. 东京银座东京银座是一个位于日本东京中心地区的购物和娱乐区,闻名于世界。
尽管这个区域建筑历史悠久,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建筑和设施都在逐渐老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城市的需求,东京政府对银座进行了升级和改造。
改造后的银座将拥有更加凉爽的街道、更宽敞的空间、更多的公共空间和绿色空间、以及更加环保和节能的设计。
这些案例展示了在城市更新领域,创新的设计思想和营造生态友好的环境是如何走向成功的重要路径,值得其他城市去借鉴和借鉴。
可持续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

可持续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那我可得给你讲讲巴塞罗那这个超酷的案例。
巴塞罗那以前也有很多老旧街区,房子破破烂烂的,街道也乱乱的。
但是人家可聪明啦,没有一股脑儿全拆了重建。
他们就从一些小地方开始搞事情。
比如说,在那些小街区里,把废弃的仓库改成超有创意的艺术工作室。
原本灰扑扑的墙,画上了超级酷炫的壁画,一下子整个街区就变得超有艺术感,就像一个露天的大画廊。
还有啊,他们特别注重公共空间的改造。
那些窄小又没啥用的胡同,被他们整成了一个个袖珍小花园。
里面种上花花草草,再摆上几个小长椅。
居民们就可以在那里晒太阳、聊天,小孩子们也能在里面玩耍。
这一下就把那种死气沉沉的街区变得活力满满。
而且巴塞罗那在更新的时候,还很照顾居民的需求。
他们不是自己瞎搞,而是和居民一起商量。
居民说想要个小菜市场方便买菜,他们就在合适的地方搞了一个,这个菜市场还不是那种传统的脏兮兮的样子,而是设计得很现代,又干净又整洁。
再说说纽约的高线公园吧。
这原本就是一条废弃的铁路,就那么荒废着,在城市里就像一道难看的伤疤。
但是纽约人脑洞大开啊。
他们把这条铁路改造成了一个空中花园。
在上面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从路边的小花到高高的大树。
人们走在上面,就像走在一个绿色的走廊里。
一边走还能一边俯瞰城市的风景,既能看到高楼大厦,又能看到下面街道的热闹景象。
这不仅让那块废弃的地方变得有用了,还成了一个超火的旅游景点呢,吸引了好多游客来打卡。
再讲讲咱们国内的上海吧。
上海的田子坊就特别有意思。
以前就是那种老上海的弄堂,破破旧旧的,房子又小又挤。
但是他们保留了弄堂的老建筑风格,然后把里面的小房间都租给了一些有创意的小店。
有做手工饰品的,有卖特色小吃的,还有那种复古的小咖啡馆。
走在田子坊里,你能感受到浓浓的老上海风情,又能体验到现代的创意文化。
游客们都特别喜欢去那里,感觉就像穿越到了老上海,但是又充满了新的活力。
国外旧改成功案例分析

国外旧改成功案例分析目录1. 欧州成功案例 (3)1.1 英国伦敦里维尔城改造案例分析 (3)1.1.1 背景概述 (4)1.1.2 改造方案设计 (5)1.1.3 改造成果及影响 (7)1.2 瑞士苏黎世旧城改造案例分析 (8)1.2.1 背景概述 (9)1.2.2 改造方案设计 (10)1.2.3 改造成果及影响 (11)1.3 法国巴黎马雷区改造案例分析 (13)1.3.1 背景概述 (14)1.3.2 改造方案设计 (15)1.3.3 改造成果及影响 (17)2. 美洲成功案例 (18)2.1 美国纽约下城酒吧街改造案例分析 (19)2.1.1 背景概述 (21)2.1.2 改造方案设计 (21)2.1.3 改造成果及影响 (23)2.2 巴西里约热内卢老城改造案例分析 (24)2.2.1 背景概述 (26)2.2.2 改造方案设计 (27)2.2.3 改造成果及影响 (28)2.3 墨西哥墨西哥城历史城中心改造案例分析 (29)2.3.1 背景概述 (30)2.3.2 改造方案设计 (32)2.3.3 改造成果及影响 (33)3. 亚洲成功案例 (34)3.1 韩国首尔兴京地区改造案例分析 (36)3.1.1 背景概述 (38)3.1.2 改造方案设计 (39)3.1.3 改造成果及影响 (40)3.2 新加坡莱佛士初创区改造案例分析 (41)3.2.1 背景概述 (43)3.2.2 改造方案设计 (44)3.2.3 改造成果及影响 (45)3.3 日本东京神田地区改造案例分析 (46)3.3.1 背景概述 (48)3.3.2 改造方案设计 (49)3.3.3 改造成果及影响 (50)4. 总结与展望 (52)4.1 国外旧改成功经验总结 (53)4.2 对中国旧改的启示 (54)4.3 未来发展展望 (55)1. 欧州成功案例汉堡市位于德国北部,是德国第二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贸中心、德国第二金融中心,同时是德国北部的经济和文化大都市,有着“世界桥城”的美称。
应用文-伦敦道克兰城市更新实践

伦敦道克兰城市更新实践'伦敦道克兰开发公司;城市更新;企业区19世纪的伦敦道克兰地区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从1960年代起,道克兰地区开始逐渐衰落,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与问题。
为消除这种衰落现象,该地区于1980年代初成立了伦敦道克兰开发公司,该公司于1998年完成其使命,使道克兰恢复了昔日的繁荣景象。
公司从建立到退出,17年来相关措施的实施正是英国20年关于城市更新政策变化的一个缩影。
如今中国的有些城市也正面临着诸如道克兰地区所呈现出的从繁荣—衰退—再到繁荣的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因此对伦敦道克兰城市更新的研究将对中国的城市更新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19世纪的道克兰地区曾经是世界上最为繁忙、最为重要的港口之一。
该地区享有一种以传统港口活动(包括船舶修理,食物加工,抵押和分配)的发展与繁荣为基础的独特的经济生活方式。
工业发展依赖烟草、木材和毛皮等进口原材料。
1930年代中期,道克兰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每年买卖货物3500万吨,约有10万人从事与港口相关的,其中3万人直接受雇于港口。
此后,由于港口工作需要大量复杂的技术、贸易和人才,而道克兰不能予以满足,港口开始从辉煌走向衰落。
1960—1970年代,道克兰的衰落开始加剧,如落后的交通通达度、被严重破坏的、大量人口失业、住房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
这一切都表明道克兰城市更新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从196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关注港口未来的发展,关注港口的关闭对道克兰地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但人们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直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1960—197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探讨有关道克兰的未来。
但提出来的相关与建议都没能提供具体贯彻的策略。
由于当地权力机关及其他部门没有赢得公众的同意,而且对普遍的市场环境考虑不周,因此他们提出的计划不具有现实意义。
特别是在1970年代,道克兰的衰退导致企业关门停业、缺乏投资,衰退开始加剧。
政府于1977年7月出台的白皮书,显示内城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但长期看来,由于缺乏资金,一些有利于城市更新的重大项目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大规模城市更新中整体与局部的互动——伦敦道克兰区案例

⼤规模城市更新中整体与局部的互动——伦敦道克兰区案例⼤规模城市更新中整体与局部的互动——伦敦道克兰区案例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in Large Scale Urban Regeneration----A CaseStudy of London Docklands杨滔杨滔(2009). ⼤规模城市更新中整体与局部的互动——伦敦道克兰区案例,北京规划建设, 2009(3) :pp.109-112.介绍⼤规模城市更新计划由于其开发⾯积较⼤、开发强度较⾼、以及开发时间较长,往往不仅需要考虑开发地段以及周边等局部社区的规划设计,⽽且还会涉及到城市、区域、甚⾄国家、全球的战略性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层⾯上的规划利益分配有可能决定影响城市更新的成效,这⼀分配过程是否是动态的?它⼜是如何影响新城市中⼼区的出现?本⽂以伦敦道克兰区的城市更新为例,探讨其规划思想是如何在局部与整体的利益索求中不断变化的,以及其更新成效⼜是如何变化的。
伦敦道克兰区是上个世纪末西⽅最⼤的城市更新⼯程,共22平⽅公⾥,西起伦敦中⼼区,即⽼⾦融城,向东沿泰晤⼠河延伸10.8公⾥,各个部分差别很⼤,既有中世纪的城市地区,⼜有衰败的⼯业码头区,也有⼤⽚的绿地以及⽔体,并且混杂在⼀起,其西北部属于Tower Hamlets区,东北部属于Newham区,⽽泰晤⼠河南部属于Southwark区(图1)。
在历史上,由于道克兰区的国际航运、码头⼯业以及交易的繁荣,才带动了世界商业与⾦融贸易中⼼——⽼⾦融城。
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随着集装箱以及⼤型货轮兴旺,东伦敦道克兰区内的各个码头逐步衰败,进⽽关闭,东伦敦失去了150,000个⼯作岗位,占该地区的20%,特别是与港⼝码头相关的产业遭到重创,包括货运物流、⾷品加⼯等。
经过三⼗多年的改造,它焕发⼀新(图2),成为了伦敦新⾦融中⼼的所在地,不仅继续维持了伦敦作为“世界城市”的地位,⽽且成功地完成了产业升级,带动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在⼀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的社会问题,惠顾了当地居民(LDDC, 1998; Hall, 2002)。
伦敦国王十字街的城市更新样本

伦敦国王十字街的城市更新样本国王十字街区内两座火车站:(近)国王十字火车站,(远)圣潘克拉斯国际火车站伦敦是一座迷人的城市,“资本之城”、“世界之城”、“金融中心”、“创意熔炉”。
人们用各种标签试图拼贴出它的轮廓。
人们在这里创造财富也创造文化。
如今,伦敦市中心150年来最大规模的区域开发项目之一——国王十字街(King’s Cross)再开发——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占地27万平方米,投资20亿英镑(约合183亿人民币)。
在远景规划中,国王十字街将成为一个“微缩伦敦”——色彩丰富、历史厚重、文化多样、富有活力,为商业、居住、旅游等多种用途提供安全理想的环境。
虽然开发预计2020年才能完成,但它早已成为城内的热点街区。
国王十字火车站西大厅从工业基地到被遗弃的街区国王十字街,原文为King’s Cross,准确翻译应为“国王路口”,命名并非出于纪念,而是来自民间调侃。
1830年,以荒唐出名的英国国王乔治四世去世之后,他的巨大雕像在区内一个三叉路口树立起来;当时的民众颇不以为然,他们嘲笑雕像,并戏称它所在位置为“国王路口(King’s Cross)”。
新地名渐渐流传开来并涵盖周边区域,先前区域的正式名字“Battle Bridge”(为了纪念不列颠女英雄布狄卡与罗马人在此交战)反倒鲜少人用了。
19世纪中叶,由于临近当时的伦敦市中心,街区内铁路网络密布,加之摄政运河在区内穿过,粮食、蔬果鱼肉与煤炭的交易渐渐成市,仓储转运业发达。
随着煤气照明普及,国王十字街还成为伦敦管道煤气的供给中心。
此外,印刷业、漆料业和废料处理也是本地重要产业。
居民大部分为工人,住在铁路和运河周围的住宅中。
街区历史图像街区内的业态与居民背景在100多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发生大变化,直到20世纪70年代,当整个伦敦步入后工业时代,国王十字街内的工厂纷纷倒闭,市面萧条,居民贫困。
随后的80年代,街区成为知名的北伦敦歹土,遍布毒品、流莺、低端夜店与艳舞俱乐部。
城市更新改造案例

城市更新改造案例:曼彻斯特城市更新项目1. 案例背景曼彻斯特是英国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英格兰北部最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之一。
然而,在20世纪末,曼彻斯特的经济发展遭遇困境,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失业率居高不下,城市形象衰退,被认为是“英国的卢尔德”。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曼彻斯特市政府决定进行城市更新改造,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吸引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
2. 案例过程第一阶段:城市规划和设计曼彻斯特市政府成立了城市更新改造委员会,聘请了国内外知名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公司,制定了全面的城市更新规划和设计方案。
在这一阶段,委员会与市民、企业和社区进行广泛的咨询和讨论,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确保规划和设计方案能够真正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
第二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规划和设计方案,曼彻斯特市政府开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这包括改善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并增加公共交通系统的投入。
此外,市政府还鼓励私人投资者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支持。
第三阶段:旧城区改造曼彻斯特市政府将重点放在旧城区的改造上,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
他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拆除老旧建筑,改建为现代化的商业、住宅和办公楼。
•修复和改造历史建筑,保护城市的历史遗产。
•增加公共绿地和休闲设施,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引入商业和文化活动,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
第四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改善曼彻斯特市政府通过吸引投资、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等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改善。
他们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建立了科技园区和创新中心,吸引了许多高科技公司和创业者入驻,为城市带来了新的经济动力。
此外,市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居民提升技能和就业能力。
3. 案例结果曼彻斯特的城市更新改造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改善,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升级,提高了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区概况 规划发展历程 再发展战略
规划发展历程
主要成就
专题研究:交通系统
规划发展历程
1944年,大伦敦规划确定设立“城市绿带”限制 城市无序蔓延,在伦敦周边地区建设新城 1946年,“新城法”(New Town Act)和其他相 关法案从国家政策上明确了这个发展思路 一直到1968年,大伦敦发展规划(GLDP)还基 本顺应这种发展理念 然而经过20多年发展,新城发展项目并不是很成 功,旧城复兴受到重视
政府对策
1979年,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上台执政,政 府转向以市场为主导的城市更新政策,鼓励私有 资本介入城市开发。 1980年,通过《英国地方政府规划与土地法》, 授权国家环境部长建立城市开发公司(UDC)来 负责城市开发区(UDA)的工作。
城市开发公司(UDC)
主要目标:复兴地区,使土地与建筑发挥使用效 益,创造一个吸引人的环境,确保住宅及社会服 务设施齐全以吸引人们来该地区居住与工作。 权力:为确保实现目标,赋予城市开发公司一系 列权力。如该法关于土地归属顺序的规定:城市 开发公司经国务大臣和有关部长批准后,可以不 经公众质询,强制地获得属于公共部门的土地。 资金渠道:一为中央政府每年的财政拨款,另一 来源为公共基金。 行政关系:城市开发公司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 凌驾于地方政府之上。
PLA : Port of London Authority
地区概况 规划发展历程 再发展战略
道克兰再发展战略
主要成就
专题研究:交通系统
策略概览
1.
2.
3.
4.
LDDC采用弹性的、可行的策略,结合地方特点发展: 首先改变道克兰地区封闭的形象,增强投资者信心,主 要是改善交通环境:建立公交系统和轻轨系统,改善道 路系统。配合公司区的政策,铺设到该区域的道路,引 入第一批投资者 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提升道克兰地区形象,鼓励私人 投资 提供大面积的空地用于建设办公空间,缓解伦敦旧中心 的压力 区域内居住和工作融合,减少远距离通勤;居住、工作 的融合又进一步推动商业、娱乐业的发展
导致地区衰落的原因
1.
2.
3.
4.
5.
产业衰退:随着港口关闭,产业结构调整,地区 缺乏主导产业,大量工人失业 土地所有制:大部分土地归各个不同的公共部门 所有,杂乱无章,缺乏有效的市场调控 市政设施:缺乏统一的市政建设和修缮,市场本 身却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交通联系:虽然地理上临近市区,但由于交通系 统极不完善,与市区联系十分不便 信心缺失:破败的城市景观、市政设施的缺乏, 导致房地产商缺乏投资信心
河流和码头
Canary Wharf 1997
原有规划把码头视为一种负担,采用填充码头的方 式,在河边制造了大量废置的空地,忽视了作为道 克兰地区标志的河流和码头的潜在价值 LDDC把河流和码头作为重要的遗产加以保留、加 强和提升,停止码头的填充作业,把码头作为地区 重要的标志保留下来,保留了地区特色 保留下来的河流和码头,未来成为道克兰地区重要 的景观,为地区的增值作出重大贡献 这种开发方式此后成为滨水地区开发的范例
1981-1982年由LDDC制定的道克兰地区再发展战略,主 要优先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保护历史建筑、河流和码头、交通系统、企业区、产业和 就业、住宅、建设可自我支持的社区
保护历史建筑
CONSERVATION AREAS
道克兰地区原有的规划采用推倒重建的方式改造 地区,无视原有的城市脉络和历史传统 LDDC改变了这一做法,请政府重新评估道克兰 地区的历史建筑,用法律手段加以保护。重新全 面评估各个地区的历史价值,扩充5个原有的保护 区域,划定8个新的保留区域
住宅
1981年之前,开发商倾向于在郊区开发住宅 在政府和LDDC的鼓励下,开发商首先在Beckton 地区做了尝试性投资并取得成功,随后道克兰其 他地区的房地产开发也取得了成功。持续开发成 功保持了地区复兴的动力。 在房地产开发中,LDDC要求开发商应首先考虑 当地居民,并且保证40%的新建住房是普通收入 居民能够负担得起的。 LDDC还对大部分原有住宅做了重新修葺 原有的仓库也被开发出来,用于其他用途
对比研究:广州老城区与伦敦道克兰
相同点:城市老城区,有一定历史;临近城市中心;道路陈 旧、交通不便;城市环境差、建筑破旧;随着产业迁移,地 区内就业岗位和人口都在下降
不同点: 用地归属:广州较为分散、涉及多方利益(政府机关、国有 企业、农村),道克兰则多属于公共部门用地(港口),可 以用行政手段收回土地 开发背景:道克兰开发初期有很多空置用地,但是市场信心 不足,而广州老城区则市场火热,只是缺乏可开发用地 政府控制力:英国道克兰地区的政府控制力明显不及广州, 所以会有市场失效、交通规划无法具体实施的问题出现
产业和就业
1981年,码头的衰落导致经济萎缩 LDDC认为原有的码头企业不应该被清除,而是 把它们转移到了道克兰北部的新产业园中,从而 保留了尽可能多的工作岗位。虽然如此,传统的 工业还是逐渐衰退,工作岗位不断减少 LDDC扩展了区域内的就业渠道,包括狗岛企业 区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就业岗位。 LDDC还吸引了报纸印刷业和通信行业,巩固经 济并使得区域经济形式多样化 LDDC还支持了教育机构和职业技术训练机构的 发展,加强员工培训
规划发展历程
划定综合提升区域(GlAs),并资助住宅改造修 葺 全面发展区域(CDAs)的概念遭到废弃 提出保护区政策,用于保护城市的历史街区 1970s,随着更加灵活的规划方法的采用,全面 再发展规划遭到放弃
规划发展历程
1981年之前道克兰地区受到两种规划控制:城市发展规划 (UDP)和大伦敦发展规划(GLDP) 1965年~1986年,大伦敦规划委员会(GLC)对都市区的 主要道路规划建设负责 1976年,道克兰联合委员会和GLC制定的道克兰战略规 划确定了新住宅用地和产业用地,但是并没有提出具有可 行性的执行措施。 1981年,几乎所有道克兰地区的规划都是过时的、缺乏可 行性的 1981年LDDC建立时,没有制定法定规划的权力,该权力 仍由道克兰地区的三个区政府保留
拥有
关注
伦敦道克兰开发公司 LDDC
协 调
保留
监 督
公众 参与
地方居民 地方社区
法定规划制定权
地方政府
舞弊调查官 Ombudsman
伦敦道克兰开发公司(LDDC)
具体情况如下: 起初财政部每年通过国家环境部门拨款6000万至 7000万英镑 作为一个独立发展控制规划的部门,发展公司可 以为投资者、发展者提供永久性服务 可从公共权力部门快速获得土地,并通过特殊议 会授予程序获得“更新”的权力 1982年4月赋予企业区权力,为期10年,负责狗 岛企业区的开发 具有推销、宣传道克兰的权力
英国伦敦道克兰地区 城市更新案例研究
2013-7-13
汇报提纲
地区概况
规划发展历程
再发展战略
主要成就
专题研究:交通系统
地范围 发展历程 存在的问题(1981年) 导致地区衰落的原因 政府对策
主要成就
专题研究:交通系统
区位和范围
伦敦道克兰城市开发区(UDA)面积2146公顷,东西延 伸10公里,西起伦敦塔桥,东至皇家码头。分属当时伦敦 最为衰落的三个区:哈姆雷特塔、纽汉姆和索斯威克。 开发区大部分位于泰晤士河北岸,包括维平(Wapping) 、莱姆霍斯(Limehoues)、狗岛(the Isle of Dogs)、 皇家码头(the Royal Docks)和伯克顿(Beckton),而 萨里码头(Surry Docks)和伯蒙德斯(Bermondsey)则 在泰晤士河南岸。此外在狗岛内另设有一独立的企业区( Enterprise Zone)
伦敦道克兰开发公司(LDDC)
第一批城市开发公司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1981 年11月成立的伦敦道克兰开发公司(LDDC) 目标:有效利用土地和建筑物,鼓励现存的和新 的工商业发展,创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环境,确 保优质的住房和社会服务设施以鼓励人们在此工 作和居住。 权力:发展控制权;地方权威;运输和道路基础 设施规划权力;拥有交通运输和地方权力机构部 门。
LDDC道克兰再发展战略
地域分区:道克兰地区面积广大、情况复杂,因此LDDC 对各分区采用针对性的政策,避免统一的单调的规划 时间分期:采用弹性的、动态的规划手段,根据不同时期 的市场需求和环境变化来决定发展策略 性质分类:在一个基本框架之下,通盘考虑规划弹性、地 区多样性和开发强度,形成远期城市重建的发展策略
道克兰地区原有港口
发展历程
1970s末期,政府开始关注,但由于缺乏财政资 金,一些有利于城市更新的重大项目实施起来较 为困难。 1981年,伦敦道克兰城市开发区(UDA)成立,它 位于伦敦东部、泰晤士河上游,西起著名的伦敦 塔桥,东至皇家码头。 1981年~1998年,伦敦道克兰城市开发公司 (LDDC)主导道克兰地区的城市复兴
存在的问题(1981年)
就业:1978~1983年,随着港口的关闭,本地区失去10000 个工作岗位。区域内工人的技能水平低,失业率17.8%,比 伦敦内部高1.3%。 人口:1971年居住人口48352人,1981年居住人口39429人 ,10年来人口数量下降18.5%。83%的居民住在出租房里。 公共设施:缺乏满足日常所需的基础设施,学校和健康中心 陈旧。 交通:道路系统不完善,与伦敦其他地区交通联系十分不便 ,公共交通系统缺失。 用地:约60%的土地和水域是荒废的,开发成本高,缺乏投 资吸引力。没有投资能力的公共部门占用大量闲置用地,私 人部门仅占有相对极少的土地,土地供应受到土地所有者限 制,缺乏市场调控。环境破旧、杂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