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海虹桥机场为中心的客流流线分析
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西航站楼旅客捷运系统客流分布预测研究

0 引言
卜 虹 桥 囡际 l 场 西航 站 楼 的 建 设 分 两 蝴嵌 施 ,一 海 } 几 蝴 t程 H划 2 1 年 完成 ,其 中包 括 西航站 楼 及 其南 、北 00 指 和 指 南 2 3 、 ,陆侧 的集 散 道路 系统 以 及寐 交 通 中 心 次 能 与 客 车 23次 同时 进 站 。这 是 冈为 机 制 动快 ,制 等 配 套工程 。 8
道 12 ' 2 5 A/5 B晤 ,实 现 l道 卜 列 车 通 过 I 按 津 为 15 O %;特殊 情 况 下 ,如 人 型 l 国际 到达 情 况 1 l I 行 道 2 % 2O } 凡 浦 线下 行列 车可 矧时 办理 。
下 波动 凶子 危许 大干 2 0 0 %。 火干 20 的波 动 因子 主 要 0%
浚工程 19 年 3月丌通 , 9 ̄ 9 6 5 问 同时 发 运 用 于赢 密 度、大 犁 转 运 行机 场 ,如达 拉 斯 国际 机 场 91 1 2 19 年 年 9
接 车办 理列 车增 加 7 9 ,共 创效 益 77 04万庀 ,半 和休 斯 顿 乔 治 布 什洲 际机 场 ,这 蟪 机 场 丰 要航 线 大 餐 集 8 85列 8 均 年效 益为 l 5 6万 无 ,取 得 了 巨大 的 经济效 应 。 5 } I 于 毒 运行 航班 , 一 般持 续 2  ̄ 0ri。 0 3 n a
动 距离较 短 。
期 工稃 的方案 丰要 是 完 成 1 、4指 嘛 的建 设 , 由于
( )需 特 圳 指 出 的是 , 当客 运 列车 与其 他 通 过 列 车 旅 客在 机 场 牢 侧 的行 走 距离 增 加 ,时 问变 长 ,因此 ,在 3 交 会叫‘ 已经以 调度 命令 预 告司机 变更 为停 车 列车 刚 , 方案 研 究 阶 段需 考虑 李 侧旅 客捷 运 系 统 ,并 在 期 工程 ,如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商业设计研究——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为例1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商业概述枢纽(HUB)一词最初是指连接网络设备的集线器,其基本功能是信息分发、传递和共享。
交通枢纽具备了对四种资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传递”与“共享”特性,被称为Communication hub。
本文研究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下文简称枢纽商业)是指城市交通网络中起支配地位的关键性节点。
它是交通枢纽职能综合化的产物。
既适应了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又符合大城市土地集约化需要,是当今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方向。
交通与商业的联合开发还具有深层意义,即通过枢纽商业的“触媒效应”激发周边地区的连锁开放和持续发展。
2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概况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位于虹桥机场西侧,是集航空港、高铁、城铁、磁悬浮、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社会车辆等于一体的超大型、一站式换乘交通枢纽。
设计日旅客吞吐量110万人次,枢纽核心区占地 6.6km2 ,从东到西依次为西航站楼、东交通广场、磁浮站、高铁站和西交通广场(图1)。
虹桥枢纽将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建成运营,实现“高速(高铁)和高速(民航)相联、高端(旅客)和高端(旅客)相结”,能更好地发挥交通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3 商业策划层面研究枢纽商业策划的特殊性是由枢纽地区的交通主导地位和消费者行为特点决定的。
因此,与一般商业策划不同,枢纽商业需要先确定开发规模,再以此进行开发定位和商业布局的研究(图2)。
3.1 开发规模论证开发规模论证是枢纽商业策划的基础。
除了确定商业开放的总量,还会直接影响策划与设计层面中其他因素,如业种业态的取舍、比例、商业与枢纽的组合形式等。
论证主要运用以下三种分析推算方法:1)交通原单位法(交通工程学的方法)2)消费购买原单位法,即消费潜力测算法(经济学的方法)3)市场原单位法(调查实证的方法)交通原单位法和消费购买原单位法具有直观和易操作的特点,是推算的常用方法,但在策划中应使用三种方法分别进行测算并比对,以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上海机场总结报告

上海机场总结报告1. 引言上海机场是中国最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承载着大量的国内和国际航班。
为了对上海机场的运营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本报告将基于相关数据和观察结果,对上海机场的运行状况、旅客服务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为机场的改进提供指导性建议。
2. 运营状况分析上海机场的运营状况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近几年的旅客流量数据统计,上海机场的旅客流量逐年递增,成为全国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其次,机场的航班准点率也较高,航班延误现象相对较少。
然而,在高峰时段,机场的航班运力仍然存在一定的紧张情况,需要进一步增加机位与航班频次。
另外,机场的货运量也在不断增长,提升了航空货运业务的发展。
3. 旅客服务质量评估为了客观评估上海机场的旅客服务质量,我们针对机场的候机区、餐饮服务、酒店、购物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观察。
3.1 候机区上海机场的候机区整体布局合理,提供了足够的座位和插座供旅客使用。
然而,在高峰时段,候机区的座位仍然不够,部分旅客只能站着等候,这给旅客的舒适度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3.2 餐饮服务上海机场的餐饮服务种类繁多,包括中餐、西餐、快餐等多个品类。
在旅客的调查中,大部分人对机场的餐饮服务质量表示满意,但仍有少部分人抱怨价格较高,建议增加一些经济实惠的餐饮选择。
3.3 酒店上海机场附近有多家酒店供旅客选择,大多数酒店的服务质量较高,但价格相对较高,一些旅客建议增加一些经济型酒店,以满足各类旅客的需求。
3.4 购物上海机场的购物区内聚集了许多知名品牌和特色商品,吸引了很多旅客前来购物。
购物区的品牌种类多样,价格适中,旅客对购物体验普遍较为满意。
4. 安全管理评估上海机场非常重视安全管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旅客的安全,包括旅客行李安检、机场设施监控等。
机场的安全管理得到了较好的实施,旅客和航空公司对机场的安全措施普遍表示满意。
然而,仍然有一些安全隐患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加强,例如旅客行李安检的效率可以进一步提高,机场设施监控的范围可以扩大,以更好地保障旅客和机场的安全。
现代化国际商务区交通流线设计分析

现代化国际商务区交通流线设计分析【摘要】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不仅要满足国内的民众需求,更要不断提升建设水平,与国际接轨。
上海虹桥国际商务中心就是以构建国内外企业与贸易集散平台为目的,打造能够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
本文旨在从功能流线、交通流线与消防流线三个方面,对虹桥商务区的流线设计进行分析,推动商务区的人性化设计。
【关键字】现代化商务区;流线设计;功能流线引言国内新型商务区的建设能够提升周边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与整体质量,也是聚集优秀企业与贸易平台的便捷方式,有利于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现代化商务区旨在提供高端的商业服务,因此,综合商务区的设计同样要以便捷、高效、科学的理念为首要考量。
依托虹桥交通枢纽区域整体发展优势,地处虹桥商务区南端入口门户,凸显区位和交通优势,将成为地标性的商务办公综合体。
本文对虹桥商务区的功能流线、交通流线与消防流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推动商务区的人性化设计,提升运行效率的同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项目概况位于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08地块D23街坊,申长路以东、甬虹路以南、申贵路以西。
D23地块用地面积43710.3 m2,总建筑面积253456.17 m2。
D23地块划分为7个小地块,周边1-6号地块为商业、娱乐、办公用地,中部7号地块为街坊公共空间用地。
地上1~6号楼共6栋单体建筑,地上总建筑面积为137629.17 m2,地下建筑为三层(各单体地下室为联合一体的满堂地下室),地下总建筑面积为115,827 m2。
2.流线设计分析根据规划导则要求,在总体布局上,1-6号楼沿城市道路或城市绿化带布置,场地中部自然围合的区域设计为公共景观绿地,结合中央地下商业空间的下沉式庭院,构成D23商务区的中心公共景观绿地。
基地东、西、北侧沿城市道路均设有一个双向的机动车出入口坡道至地下室;同时,东侧1号楼与2号楼间和3号楼设有地面机动车入口;北侧6号楼西侧在地面上设有一个机动车出口。
客流分析总结范文

随着春节的临近,2024年的春运工作已圆满落幕。
在这段时间里,上海虹桥枢纽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承担了巨大的客流压力。
通过对春运期间的客流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以下是对虹桥枢纽客流情况的全面回顾。
一、客流概况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4年春运期间(1月26日至3月5日),虹桥枢纽预计到发总量达到2200万人次,占全市对外交通总量的52%,日均到发客流为55万人次。
与2023年相比,客流增长了40%,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12%。
其中,虹桥火车站方面,发送旅客840万人,同比2023年增长34.7%;到达旅客895万人,同比2023年增长61.8%,日均到发客流超过40万人次。
虹桥机场方面,航班量达到3万架次,客流量约500万人次,日均客流12.6万人次,同比2023年增长27.4%。
二、客流高峰期在春运期间,虹桥枢纽客流高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时段:1. 节前出发高峰日:2月7日(廿八),客流约36万人(出发峰值37.2万人,2021/5/1);2. 节后到达高峰日:2月16日(初七),客流约38万人(高铁到达峰值39.8万人,2023/10/6);3. 节前有6天、节后有8天列车通宵车。
三、应对措施为保障市民旅客在春运期间有序出行,上海交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1. 轨道交通:提升2、10、17号线在春节前一周(2月3日—9日)、年初五至元宵节(2月14日-26日)的运力,加密班次。
节前高峰日,轨道交通最晚运营时间按运营至次日0时准备。
2. 地面公交:设立虹桥枢纽春运专线、应急专线等,方便旅客出行。
3. 巡游出租汽车:加强车源应急供给,提升挖潜站点运能。
4. 停车服务:闵行区统筹提供周边免费停车资源,春运期间,5个商业及办公停车场共2300个停车泊位,从晚上9点至早上6点提供免费停车一小时服务。
四、总结2024年春运期间,虹桥枢纽客流增长明显,但通过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有效保障了旅客的出行需求。
基于Wi-Fi定位技术的航站楼旅客时空行为特征分析——以上海虹桥机场T2航站楼为例

24 2/2021 新建筑 | 数据时代的建筑与城市研究[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6)*通讯作者(E-mail:*********************)基于Wi-Fi定位技术的航站楼旅客时空行为特征分析——以上海虹桥机场T2航站楼为例Research on Passengers’ Spatial-temporal Behaviors in the Airport Terminal Based on Wi-Fi Positioning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Hongqiao International Airport摘 要 机场航站楼中的旅客行为复杂多变,是环境行为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Wi-Fi定位等室内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研究航站楼内旅客行为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
通过66天收集的近6 000万条Wi-Fi定位数据,对上海虹桥机场T2航站楼内旅客的到离时间、活动区域与航班信息等进行分析;进一步发现可能影响旅客提前到达航站楼的因素包括时间、航空公司和延误情况等,并建立对应的回归模型。
研究展示的Wi-Fi定位数据在行为分析领域的潜力,能够为航站楼设计和运营提供建议,对大型公共建筑领域亦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环境行为学 机场航站楼 旅客行为 Wi-Fi定位技术 数据挖掘ABSTRACT 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passenger behavior in the airport terminal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oor positioning technology such as Wi-Fi positioning has provided a brunch of new data sources for studying the passenger behavior in the terminal. This paper collects nearly 60 million Wi-Fi positioning data in 66 days to characterize the passenger behavior in the T2 terminal of Shanghai Hongqiao International Airport.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arrival and departure time of passengers, the activity area and flight information; further data mining is carried out for passengers’waiting behaviors. It finds that passengers arrived at the terminal 101.6 minutes in advance on average, which is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departing time, airlines and flight delays, and establishes a corresponding regression model.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Wi-Fi positioning data in the field of behavior analysis through specific cases, which can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the terminal and other public buildings.KEY WORD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y, airport terminal, passengers’behaviors, Wi-Fi positioning technology, data mining DOI 10.12069/j.na.202102024中图分类号 TU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3959(2021)02-0024-07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8299)林雨铭 黄蔚欣*LIN Yuming HUANG Weixin一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航空业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西航站楼旅客捷运系统客流分布预测研究

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西航站楼旅客捷运系统客流分布预测研
究
林晨;万元;朱忠隆;姬永红
【期刊名称】《交通与运输》
【年(卷),期】2008(024)H05
【摘要】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西航站楼的建设分两期实施,均涉及到航空旅客在航站楼内部的交通出行问题,是否建设旅客捷运系统是一个规划控制因素以及服务水平的关键。
建设航站楼旅客捷运系统的前提条件是旅客出行流量以及服务水平要求,航站楼内的旅客由于出行路径的不同,快速输送系统的布局与旅客流在航站楼内部的分布密切相关。
针对虹桥国际机场航站楼内部旅客流进行预测分析,相关研究结论和成果在内部旅客快速输送系统规划方案中得到了应用。
【总页数】5页(P112-116)
【作者】林晨;万元;朱忠隆;姬永红
【作者单位】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上海201202;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
【相关文献】
1.基于评价模型的航站楼旅客流量异常预警模型研究
2.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西航站楼空侧旅客自动输送系统方案研究
3.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西航站楼旅客捷运
系统客流分布预测研究4.航站楼旅客流程仿真研究5.机场行李处理系统与航站楼旅客流程关系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虹桥枢纽交通量预测分析及评价

速路 , 以及轨道交通等配置 的依据。 在 问卷 调 查 卷 子设 计 时并 未 区分 浦 东 新 区和 车 。下面对铁路 、 航空和长途客运 的交通换乘方式 南 汇区 ,故在下面 的汇总表中将南汇 区并人浦东 划 分进 行 分 析 。 新 区。 首先 , 对 比分 析 铁 路 出发 旅 客 的来 源 。第 一 , 将 预 测 数据 与 调查 数 据 汇 总 , 如 表 6所 列 。 预 测 低 估 了飞 机 换乘 高铁 或 动 车 的旅 客 数 量 。 随 首 先 ,设 计 阶段 预 测 中 没 有 包 括 来 自除 江 、 着我 国经济快速发展 ,可以预期未来将会有更多 浙 、 沪外其他省市 的客流 , 但从 调查数据 中发现 , 旅 客 采 用 这 种 方 式 出行 , 虹 桥 枢 纽 的 建设 , 确 定 了 来 自其他 省 市 的客 流 占枢 纽 出 发 总 客 流 的 1 6 %之 其 长 三 角 地 区交 通枢 纽 的地 位 ;并 且 虹 桥 枢 纽 已 多 , 这 部 分 客 流 主 要 来 自通 过铁 路 、 飞 机 来 到 虹 桥 经 有一 定 的客 流基 础 开展 空 铁 联运 。第 二 , 虽 然预 枢纽 转乘 其 他 对 外 交 通 前 往 长 三 角 的县 市 ( 动车 、 测到公共交通将是市内与枢纽 间来往 的主要交通 高铁 或长 途 汽 车 ) 或 其他 省 市 ( 动车 、 高铁 或 飞机 ) 方式 , 却低估了地铁分担 的比例 , 高估了公交 的 比 的旅客 。可见 , 虹桥枢纽不仅是上海市与外界交流 例 。由于地铁的优势 , 使其对旅客 的吸引力显著大 的 重 要 枢纽 ,而 且 已经 成 为 长 三 角 地 区最 重 要 的 于公 交 车 ,随 着 未来 上海 市 轨 道 交 通 进 一 步发 展 交通 枢 纽 之一 。 ( 目标 是 中心 城 区 市 民 出 门 6 0 0 m 以内有地铁 ) , 从“ 现状 1 ” 看, 预 测 分 布对 于 来 自长 三角 地 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港站流线设计案例分析之虹桥机场郭周祥10224005交通运输学院2012/10/17摘要:交通流线是指行人、车船、货物在一定范围内集散活动,形成一定得流动过程和流动轨迹。
流线是否畅通作为评价多种交通方式之间换乘优劣的重要指标,也直接影响着交通枢纽的运行效率。
虹桥机场交通流线可分为旅客交通流线、地面车辆交通流线、飞行区交通流线、货物交通流线、停车场交通流线。
本文主要从交通港站旅客和车辆交通流线设计的角度来研究虹桥机场的运作效率。
关键词:交通流线,枢纽,一体化,虹桥一、国外典型客运交通港站的结构分析1. 亚历山大广场交通枢纽1.1枢纽布局结构及其功能特点亚历山大广场交通枢纽有铁路、城铁、地铁、有轨电车、公共汽车、出租车等交通方式。
规划设计者巧妙地安排各种交通方式的设施位置,达到了既节省用地又便捷换乘的双重效果。
枢纽的布局结构如图1所示。
这种布局结构及其功能特点分析如下:1)利用立体空间,紧凑地、合理地安排各种车站的位置,在满足客流集散空间用量的条件下尽可能使各类车站靠近。
铁路线、城铁线平行布设,均位于高架一层;有轨电车、公共汽车、出租车位于地面;地铁线位于地下。
地下一层为商场及与地铁的换乘通道。
这种布局结构不仅可以缩短乘客走行距离与时间,而且可以减少枢纽内集散客流所需的空间用量。
图4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枢纽布局结构图2)在高架一层中,铁路与城铁车站一体化布置,宽度约36 m。
铁路车站仅一个岛式站台,两股站线;与之平行的另一岛式站台及2股站线供城铁使用。
地面层有2条换乘通道把城铁楼梯、站台与铁路楼梯、站台连接起来,使得城铁与铁路之间的换乘距离不到50 m,既节省土地及空间资源,又实现了便捷换乘。
地面层主要用于商业、旅游等服务业的经营。
该站虽然占地不大,但每天接发及通过的列车数量很大。
在高峰时段,城铁站台停靠的S5、S7、S75、S9线列车的发车间隔分别为10、10、20、20min,高峰小时内在该站停靠的列车达到18对,每天超过250对。
目前在亚历山大广场站停靠的铁路列车有REl、RE2、RE7、RBl4,大约每天有80对,比以前有大幅度的下降(2005年,亚历山大广场站每天停靠的列车近200对,最小列车间隔可至3 min)。
这主要是因为2006年建成通车的Lehrter站已作为柏林的主客站所致(每天通过该站的铁路列车在300对以上)。
在柏林东西向直径线上,由西往东串联着Spandau、Zoologischer Garten、FriedrichsLehrter、Alexanderplatz、Ostbah些车站组合接发车能力每天可达l000多对。
3)铁路及城铁车站的开放度很高,绝大部分的空间用于乘客换乘及商业用途,地面层中只有不到5%的面积用作铁路内部空间。
4)已建的3条地铁线呈“土”字型紧凑地布置在城铁线的北侧(见图4),并预留了地铁u10线的站位。
有4条地铁线交汇的车站,地下埋深只有12~14 m,U10线的预留工程仅是通过加宽U5线站台(两侧各加宽6m)就实现了。
各地铁线之间、地铁线同城铁及铁路之间的换乘距离只有60~180 m,空间利用效率很高,还可实现u5、u10线的平行换乘。
地铁U8线及U2线平行于城铁线布置,位于地下一层,其站台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约6m;u5线垂直于U8线,在u8线及u2线下方通过,其站台比U8线及U2线站台低6~8 m。
U8及U2线的站台为岛式;U5线的站台为侧式,每个侧式站台的宽度约14 m,这为u10线预留了站线位置。
当u10线建成后,在地下二层形成一个双岛式四股道的车站结构。
U5线站台(地下二层)可用作U2、u8线站台的换乘通道。
为避免u10线建成后其换乘通道能力不足,还在地下半层(比U2、U8线站台高2 m多)修建了平行于U5线站台的u2与U8线的换乘通道(见图2)。
图2 亚历山大广场U5站台及其与u2、U8换乘通道的连接楼梯5)枢纽内设置了2个有轨电车站,进一步提高了枢纽的集散效率。
如图4所示,在铁路车站南侧设了1个有轨电车站,在地铁U2、U5车站北侧又设了1个有轨电车站。
这2个站的间距大约350 m。
铁路、城铁及地铁u8线乘客至有轨电车站的换乘距离约50 m,地铁u2、u5线至有轨电车站的换乘距离也只有50 m 左右。
由于在有轨电车线路上运行的M4、M5、M6、M48与城铁线、地铁线基本是交的,因此扩大了大容量轨道交通线(城铁及地铁)的辐射范围。
1.2枢纽的运营管理特点1)铁路、城铁、地铁、有轨电车、公共汽车等均有稳定的行车时刻表。
2)在制定时刻表时,对换乘量较大的交通方式之间优先考虑改善衔接关系。
即使是同一种交通方式,如城铁线路S5、S57、S7、S9,尽管它们共线运营,但它们的起终点在不同的叉线上,存在换乘需求,因此在安排时刻表时尽可能使换乘量大的列车之间的到达时间尽量靠近。
3)在地铁车站站台上,除了显示本线即将到达的列车时间外,还显示其它地铁线路将到达的列车时间,为乘客及时换乘提供了便利。
1.3总结从以上特点分析可知亚历山大广场交通枢纽主要通过减少换乘时间和换乘距离来优化流线,比如说铁路与城铁车站一体化布置使得乘客的换乘显得非常便捷。
同时在运营管理上安排时刻表时尽可能使换乘量大的列车之间的到达时间尽量靠近来减少乘客逗留时间。
2. 柏林来哈特枢纽来哈特(Lehreter Bahnhof) 枢纽是德国集轨道交通(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地铁 )、道路交通于一体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于1993年开始规划设计,,1996年开工建设,将于2006年建成。
该枢纽占地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
2.1平面布局来哈特枢纽位于动物园(Tiegarten)的西北侧,其南部是国会大厦和政府部门,北部是商务区莫阿比特(Maobit)。
整个枢纽由东西向的高架轨道交通线和南北向的地铁线构成,主要出入口布设在2条轨道交通线交汇处;地面层为路面交通,港湾式停车场;在高架桥西侧设置地面、地下四层私家车停车场,提供方便的停车设施;在轨道桥东西两端建造办公楼,提供商业活动,吸引客流(见图3)。
图3 来哈特枢纽平面布局2.2 立体布局该枢纽总共分为5层(见图4) 。
1)地上二层:轨道交通站台层,位于地面以上1Om,共有3个岛式站台。
其中2个为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站台,另1个为高速铁路站台。
2)地上一层:售票以及换乘大厅。
通过此换乘大厅,可以实现地上不同轨道方式之间的便捷换乘;在东西两侧设置商业活动,吸引了部分乘客到此乘车。
3)地面层:路面交通。
设置各种不同方式的路面交通方式,预留港湾式公交停车场,以及私家车停车场。
4)地下一层:售票以及换乘大厅。
通过此换乘大厅,可以实现地下不同轨道方式之间的便捷换乘。
5)地下二层:轨道交通站台层,位于地面下15m,共有5个岛式站台,分别为普通铁路、高速铁路及地铁线路服务。
图4柏林来哈特枢纽立面布局2.3总结从以上平面和立体布局特点可知,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设施应实现了一体化布置,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在平面和立面布局方面高度“综合”,用作交通的空间层数可达4-6层,且换乘距离短。
二、虹桥交通港站的结构和流线分析虹桥枢纽,一座气势宏伟的特大型铁路客站同机场航站楼以及多种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方式在一起,在上海的虹桥构成了一座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作为客运站,它具有近期(2020年)办理旅客列车到发260对,年发送旅客5272万人次远期(2030年)办理旅客列车到发335对,年发送旅客7838万人次的客运能力。
作为上海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虹桥枢纽在出色完成其交通承载功能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诸多思考。
与此同时作为枢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虹桥机场面对部分设施的使用效率未达预期,多种交通方式之间换乘存在多种问题以及枢纽中心和市区交通集散点之间的衔接等种种问题,如何能够提高虹桥机场的运营效率,充分利用发达健全的硬件设施为出行者带来更为高效、快捷与舒适的交通服务,成为当今社会引人深思的话题。
虹桥枢纽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集合航空、火车、地铁、公交巴士、出租车以及私家车多种交通方式,换乘作为实现多种交通工具之间转换的途径,其效率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体枢纽系统的运营效率。
1.虹桥枢纽一体化结构的特点1.1外围集散网络在既有上海城市快速路及高速公路网络的基础上,新增“一纵三横”快速路,形成以嘉闽高架为南北向快速轴线。
对内到达中心城各区位、对外可连接上海多数出境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
构建虹桥枢纽与长三角、上海市各功能区便捷联系的道路集疏运系统,使大量的集散客流能够通过与高速 (快速)路网的沟通进行疏散,提供准时、快速、便捷,高保障度的服务。
1.2枢纽本体总体布局枢纽本体各交通主体的平面布局由东向西依次为:航站楼、东交通中心、磁浮、高铁、西交通中心;机场跑道、磁浮路线及高铁轨道均为南北向布置。
轨道交通进入枢纽的线路为轨道交通2号线、10 号线、及规划17 号线。
其中2号线与10号线为由东向西由地下二层横穿枢纽核心区,规划轨道交17号线南北向由地下三层交于高铁西侧,并与2 号线及10号线形成换乘。
轨道交通17 号线由西向东从轴线大道地下层进入枢纽西侧,与其余轨道线形成换乘。
1.3枢纽立体集散系统立体道路系统主要由循环高速道路、地下道路、高架落地匝道、地下道路连接段组成沿扬虹路,建虹路、申贵路、七莘路形成枢纽内部高架环路,包括4 个既相对独立又能有机联系的环路,通过落地匝遵与地面道路、广场、停车场库进行沟通、连接。
铁路客站、磁浮站厅、机场航站楼设置高架送客车道边,铁路客站南北两侧同时设置地下接客车道边。
磁悬浮、航站楼之间设置地面接客车道边。
根据铁路、磁浮及航站楼的空间布局及车流的到发方向,为避免车流的南北交错及内部高架环骆的绕行,其交通组织实行“南进南出、北进北出、西进西出”的逆时针单向循环的方式。
形成南、北相对独立进、出系统。
“分块循环”的车流组织方式减少了同向车流的穿插交织等状况。
节省了出行时间,高峰小时路网饱和度控制在0.7 以内,内部高架环路总体运行状况良好。
2地面车辆交通流线分析虹桥枢纽各种交通方式站场属平面直线布置,这就给了地面车辆较大的活动空间,汽车可以轻松到达高铁,城际铁路,磁浮,航站楼。
从图上可知港站设计中尽量使用了单行道,所以地面车辆交通流线在枢纽内没有交叉,也就避免了交通干扰。
同时枢纽区域两侧流线完全对称,避免了流线上流量分布不均可能会造成的拥堵。
2.1地铁----旅客交通流线分析枢纽内部的旅客交通流线存在一些缺陷,虹桥枢纽中各类大交通设施规模都很大,高速、城际铁路达40多条股道,磁浮达10多条股道,从虹桥机场新航站楼到铁路西站厅跨度达1公里左右,1个轨道站点已经不能满足便捷换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