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稠油粘度特性试验研究

合集下载

塔河油田超稠油掺轻油降粘可行性研究

塔河油田超稠油掺轻油降粘可行性研究

拉、 阿曼 等 国家 。国 内外 超稠 油 开发 采 用 的集 输 降
收 稿 日期 :0 9 9 2 2 0 —0 —0 作者简介 : 罗立 新 , 级 程 师 . 9 3年 生 , 9 3年 毕 业 于 大 庆 高 16 18
石 油 学 院 化学 专业 . 从 事 油 田地 面 T 程研 究 设 计 工 作 。 现
( ) 度 大 , 度 范 嗣 宽 。粘 度 分 布 上 既 有 普 通 3粘 粘 稠油 , 有 9 也 0℃ 粘 度 达 数 百 万 mP s 特 超 稠 油 。 a・ 的 但多数为 9 O℃ 粘 度 数 万 mP S的典 型 超 稠 油 。 a・ ( ) 同点 高 。 这 一 点 与 普 通 稠 油 和 稀 油 有 很 4凝 大 区 别 。 由 于 油 样 在 凝 固点 测 定 仪 工 作 温 度 范 围 内
粘度都 很大 , 以观测 到 明确 的倾点 , 难 但实 际上油样 并没有 真正凝 固 , 使 得凝 固点测 定 按 照现 有 方 法 这 无法 7 伟确进行 , 使得报 告数据 均为大 于 5 O℃ 。 上 述特点 使得降粘 技术 成为该油 田原油 开采 和
地面集 输 、 理 系统 的最大难 点之一 。 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8 ・ 0







21 0 0年
第 1期
粘 工艺 主要有加 热 、 水 、 稀油 、 掺 掺 化学 降粘等 几种 。
2 1 加 热 集 输 工 艺 .
分散 于水 相 中 , 形成 水包 油 的粗 分散 体系 ( 不能形 成 真正 乳化 液 , 则会 造 成 脱 水 困难 ) 从 而使 得 表 观 否 ,

塔河油田稠油外输可行性实验研究

塔河油田稠油外输可行性实验研究

田稠 油外输 工 艺进 行 了初 步研 究探讨 。
关键 词 : 河 油 田; 稠 油外 输 ; 塔 纯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 8 TE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7 8 (0 0 1 一O 3 —0 1 0 - 9 1 2 1 )2 1 6 1
随着 塔河 油 田西 北 部超 稠 油开 发 不断 深 入 , 用 于 掺稀 生 产 的稀 油资 源 短缺 现 象严 重 , 目前 塔 河 油 田稠油 产 量 已占总 产 量 6 以上 , O 主要 分布 在 塔河 4 6 7 8 1 、2区 , 中1 、、 、、O1 其 2区为特 超稠 油 , 油为密 原
表4
T 0 3 油 掺 人 2 %石 脑 油 降 粘 效 果 分 析 K18 稠 O
油名 样称
罢垦
用性 进行 了检验 。 结果 显 示 , 计算 值与 实测值 的平均
相对偏 差分 别为 1 . 和 1 . 。 69 33 1 2 掺 稀降粘输 送 实验 .
由 以上实 验结 果 可 知 ,T O 3稠 油 掺石 脑 油 Kl 8 的降粘效 果优于 掺稀 油的 降粘效果 , 是无论 掺入 但
16 3
内 蒙 古 石 油 化 工
21 第 1 00年 2期
塔 河 油 田 稠 油 外 输 可 行 性 实 验 研 究
邱 海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时 强
( 中石 化 西 北 油 田 分公 司工 程 技 术 研 究 院 , 疆 乌鲁 木 齐 新 8O1) 3O 1

要 : 塔 河 油田稠 油的流 变性 进行 了实验研 究 , 合 目前 国 内外 稠 油输送 工 艺现 状 , 对 结 对塔 河油
降 粘率 / %

塔河油田超稠油集输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塔河油田超稠油集输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29塔河油田稠油油藏已经进去了规模化开发阶段,尤其是相关区块的超稠油油藏由于具有储层埋藏深(5800~6700m)、温度高(130~145℃)、粘度大(70MPa·s~1100000MPa·s(60℃),)高含H 2S(平均单井H 2S浓度5615lmg/m 3,最高120000mg/m 3);地层水总矿化度大平均为200346mg/l,因此其集输处理过程难度很大。

鉴于此,通过技术攻关逐步形成了塔河油田独具特色的超稠油集输与处理技术系列,分别是掺稀降粘集输工艺技术、高含H 2S稠油气提法脱硫技术、超稠油脱水处理技术。

下面依次对这几项技术进行阐述。

一、掺稀降粘集输工艺技术掺稀油降粘输送工艺技术是针对塔河油田超稠油油藏降粘技术合理和经济最优的工艺。

油气混输工艺形成了“混输泵站——计接转(掺稀)站——联合站”三级布站模式;掺稀降粘形成了“联合站稀油集中混配,泵对泵长距离中压输油,掺稀站高压集中掺稀”的工艺系统;井口掺稀加热下艺采用三管集输流程,有效实现了塔河油田超稠油掺稀降粘输送。

1.技术组成。

超稠油掺稀降粘集输工艺示主要是:联合站稀油集中混配,泵对泵长距离中压输油,掺稀站高压集中掺稀(站场功能合建、 高压流量自控仪、突出高压掺稀),井口掺稀加热三管集输,“混输泵站——计接转(掺稀)站——联合站”三级布站模式。

2.工艺原理。

掺稀输送方法就是将原油稀释,降低原油的粘度,以混合物的形式进行输送的一种方法。

常规的稀释方法是,在原油进入管道之前,先将原油与一些低粘液态碳氢化合物混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降低原油的输送粘度。

常用作稀释介质的有:凝析油、含蜡原油、炼油厂中间产品(如石脑油等)以及其它轻油。

3.技术指标。

根据塔河油田原油物性及掺稀室内实验结果选择稠油掺稀集输工艺参数。

设计的技术参数主要有掺稀比例、掺稀温度、掺稀方式、掺稀地面工艺等。

掺稀油量少,降粘效果不好;掺稀油量多,则会相对降低原油产量。

塔河油田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应用研究

塔河油田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应用研究

塔河油田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应用研究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和全球能源环境的日益严峻,超稠油已经成为未来油田开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塔河油田作为世界著名的超稠油田,对于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研究塔河油田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超稠油特性超稠油的特点是黏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极易形成油膜和核心流现象。

由于其流动性弱,一般无法采用传统的油气开采方式,需要设计特殊的开采和集输工艺。

1. 热稠化方法:在输送管道中加入高温蒸汽或燃气,使超稠油升温到临界温度以上,黏度降低,从而增加了流动性。

2. 溶剂稠化方法:通过添加稀释剂、溶剂、无机盐等物质,使超稠油中的油柱变得更加分散,从而增加了流动性。

3. 物理分离方法:通过采用离心分离、沉降、过滤等方法,将超稠油中的杂质和固体颗粒分离出去,从而减少流动阻力,增加流动性。

4. 高压输送方法:采用高压输送机、高压泵等设备将超稠油进行高压输送,可以大大减少流动阻力,增加流动性。

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互相结合使用,根据不同的超稠油特性,选择合适的集输工艺技术,可以使超稠油的开采和集输变得更加高效和可行。

三、发展趋势分析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在不断的研究和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比如,在使用热稠化方法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在使用溶剂稠化方法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因此,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为了实现超稠油可持续开采和集输,采取更为环保和节能的技术手段。

对于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归纳以下几点:1. 研发新型溶剂或稀释剂,以降低环境污染风险;2. 推广新型加热技术,例如微波加热、感应加热等,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 深入开发集输工艺技术,例如高温高压输送、管道内部涂覆技术等,以提高传输效率和减少能源浪费。

总之,超稠油的开采和集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潜力。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井筒降粘工艺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井筒降粘工艺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井筒降粘工艺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井筒降粘工艺技术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塔河油田是我国重要的稠油资源基地之一,主要发育在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系中。

该油田储量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许多油井存在井筒降粘问题,导致原油无法正常提取,给油田开发带来了很大困扰。

因此,对于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井筒的降粘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主要针对塔河油田的碳酸盐岩油藏稠油井筒降粘技术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井筒降粘的原因和特点,明确研究目标。

2.调研国内外井筒降粘技术研究现状和进展,了解其应用范围、效果和不足之处。

3.设计井筒降粘的实验方案,选取适当的稠度原油和井筒模拟物,探究不同的降粘剂、浓度、加入时间等对井筒降粘效果的影响。

4.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出最佳的井筒降粘工艺技术,为油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调研国内外井筒降粘技术现状和进展。

2.分析原油的物性特征和井筒降粘的原因。

3.设计井筒降粘的实验方案,建立井筒模拟装置,选取适当的降粘剂、浓度、加入时间等。

4.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确定最佳的井筒降粘条件。

5.总结研究结果,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思路和建议。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将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井筒降粘工艺技术,使得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开发过程中,减少井筒降粘问题的出现,提升原油的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五、研究进度计划本研究将在两年内完成,具体工作计划如下:第一年:完成对国内外井筒降粘技术现状和进展的调研,分析原油的物性特征和井筒降粘的原因,设计井筒降粘的实验方案。

第二年: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总结,确定最佳的井筒降粘条件,并总结研究结果,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思路和建议。

塔河稠油乳状液粘度实验与预测研究

塔河稠油乳状液粘度实验与预测研究

塔河稠油乳状液粘度实验与预测研究胡广杰【摘要】Three kinds of water-in-oil emulsion samples ( water volume content of 10%, 20%, 30%) were prepared. The Anton Paar MCR 302 rheometer was used to test the viscosity of these water-in-oil emulsions at 30,40,50,60,70 or 75 ℃.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nine viscosity prediction models were evaluated, and the Hatschek model was selectedas the basic model for the viscosity prediction. The Hatschek model was further improved by introducing a cubic temperature term into it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errors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experimenta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of the improved Hatschek model is 15.11%, which decreases by 14.85%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model.%配制了3种塔河稠油在体积含水率为0%、10%、20%、30%下的油包水乳状液。

采用Anton Paar MCR 302流变仪测定了乳状液在30、40、50、60、70、75℃下的粘度。

塔河油田超稠油物性特征及集输降黏试验

塔河油田超稠油物性特征及集输降黏试验

塔河油田超稠油物性特征及集输降黏试验吴永焕【摘要】针对塔河油田稠油物性特征进行的试验表明,稠油区块在集输温度小于100 ℃的情况下,大部分油井原油流动性差,基本不具流动性.分别进行了超稠油掺轻油降黏试验、掺稀油降黏试验及化学降黏试验.对超稠油(90 ℃时黏度5×104 mPa·s以下)掺入轻油,在稠油∶轻油=1∶0.33的比例情况下,降黏效果非常明显,原油70 ℃时黏度由52×104 mPa·s降低到3 374 mPa·s,对后续脱水非常有利;目前所筛选的化学降黏药剂,对该区黏度较小的超稠油具有较好的分散性,能够起到一定的降黏作用;对于黏度更大的原油,需要掺入一定比例的稀油,才能使黏度降低到5×104 mPa·s(50 ℃)以下,达到较好的乳化降黏效果.【期刊名称】《油气田地面工程》【年(卷),期】2010(029)012【总页数】2页(P31-32)【关键词】塔河油田;超稠油;降黏试验;稠油脱水【作者】吴永焕【作者单位】河南油田设计院【正文语种】中文对塔河北部12区12口单井油样及混合油样进行了黏温测试。

从这12口单井原油黏温测试结果来看,该区仅TK1237和TK1238井的原油在50℃时黏度小于10 000 mPa·s,属于普通稠油。

其他10口油井原油在50℃时黏度大于50 000 mPa·s,属于超稠油。

在温度100℃时,有6口油井原油黏度小于10 000 mPa·s。

这表明在集输温度小于100℃的情况下,该区大部分油井原油流动性差,基本不具流动性。

(1)超稠油掺轻油降黏试验。

利用塔河轻烃回收和原油稳定轻油资源进行降黏。

将超重稠油切成片状,慢慢加入轻油里进行搅拌、溶化,测试黏度。

试验使用的轻油密度为0.682。

主要进行了3口单井 (TK1229、TK1242、TK1059)原油掺轻油降黏试验,结果见表1和表2。

塔河油田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应用研究

塔河油田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应用研究

塔河油田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塔河油田是中国大庆油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最大的超稠油田之一。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传统油田资源渐渐枯竭,超稠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成为了全球能源开发的热点。

由于超稠油具有黏度大、密度大、粘度大等特点,其开发和集输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

当前,塔河油田超稠油的开发技术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传统的蒸汽吞吐法和稀释法在超高粘度超稠油集输中存在着能耗大、投资高、生产周期长等问题,难以满足超稠油资源的高效开采需求。

开展针对塔河油田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塔河油田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超稠油开发技术、提高资源开采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通过对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的研究,可以为我国超稠油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促进我国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塔河油田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的应用研究,深入了解超稠油的特点和挑战,分析现有集输工艺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其在塔河油田的适用性及效果。

期望可以总结出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的技术优势与挑战,为今后进一步优化和改进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展望,指导未来在塔河油田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油田开采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对于塔河油田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应用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塔河油田作为中国最大的超稠油油田之一,其开发利用对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超稠油是指黏度很高的原油,输送过程中会遇到诸多技术难题,因此开展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应用研究对于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减少生产成本、保障油气输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超稠油集输工艺技术,探索适合塔河油田的工艺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超稠油油田的开采难题,推动油田开发水平提升,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4—5716(2003)08—75—03中图分类号:TE345 文献标识码:B 塔河油田稠油粘度特性试验研究耿宏章1,秦积舜2,周开学1,郭文敏2(1、石油大学应用物理系,山东东营257061;2、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东营257061)摘 要:应用高温高压流变仪,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对塔河油田TK427井产原油进行了试验研究,测量了不同含水率、不同气油比下的原油粘度,用曲线拟合法探讨了原油及油气水多相流粘度与温度、压力不同的关系,结果表明原油及油气水多相流的粘温特性符合指数规律,原油粘度与压力呈线形关系,原油的粘度随气油比不同而变化巨大,含气原油粘度随压力变化存在极小值(泡点压力),含水原油粘度随含水量变化存在极大值(非乳化拐点)。

关键词:原油;粘度;含水率;含气率;压力;温度;粘温特性 原油流变性是油田开发及油气集输中重要的特性参数,原油流变性直接影响原油在地下的渗流特性,原油的粘度是反映原油在流动过程中内部的摩擦阻力[1]。

地层原油的粘度直接影响其在地下的运移和流动。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原油的粘度决定其在地层中的渗流能力,也影响它在管道中的流动能力。

随着原油开采量的增加,原油开采技术正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原油流动性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原油的流变性对其在多孔介质内的渗流过程有很大影响,油井的产量、油藏的采收率以及其他油田开发指标与原油的流变性有直接关系,采油工艺中深井泵的水力学结构、井筒内流动阻力的计算和原油管输工艺中加热站的设计、管输压降的计算都与原油的流变性有密切关系。

因此,了解原油粘度的变化特点对增加油井产能,提高油田采收率、编制调整开发方案有重要意义[2]。

本文利用高温高压流变仪对塔河油田TK427井产稠油样品及其油气水多相流进行了粘温特性测量,对原油及其油气水多相流进行了较系统的粘温特性的研究,为原油的开发,以及原油在地层、井筒及输油管道中的流动计算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条件与方法111 试验条件原油流变性的测试仪器较多,高温高压液体流变性测量仪可以较方便的测量原油及其油气水多相流在不同温度、压力、不同含水率、不同含气率下的粘度,我们利用该仪器与其他设备配合进行测量。

仪器设备:高温高压流体粘度测量仪,高压二氧化碳钢瓶,阀门,精密压力表,截止阀,超级恒温水浴,活塞容器,压力容器,高压计量泵。

原油样品:塔河油田TK427井所产脱气原油,常压下其密度测量结果见表1。

表1 原油的密度测量结果温度(℃)4050607080密度(gΠcm3)0.98270.97620.96970.96340.9571 水样:地层产出水,矿化度:7000mgΠL;气体样品:二氧化碳。

从表4的统计结果来看,该矿区各煤层等分值普遍偏低,除C52煤层等分值达到V3等资源量等分值标准(0.40~0.45)外,其余各煤层等分值均<0.40,相应的资源量级别亦均属于等外资源。

这主要是由于该矿区各煤层成煤期沉积环境较动荡,发育的煤层厚度较薄,结构复杂,灰份偏高,后期又受构造破坏,从而降低了煤层的稳定性和可采连续性所致。

312 经济概略分类评价C2亚煤组煤层埋藏深度一般在垂深100m以内,最大垂深≤200m;第四系覆盖层厚度≤20m,且F2断层上盘之浅部(垂深30m以上)煤层已全部采空,故各煤层剩余资源量埋深在30~200m之间。

经经济性概略评价,各煤层能利用储量范围内,C52煤层V3等资源量为7.873×105t,占总量22.89%,其余各煤层灰份<40%的等外资源量为2.6520×106t,占总量的77.11%,所有煤层灰份>40%的等外资源量为2.6384×106t。

在区位系数为60的条件下,各煤层资源量均为欠经济的资源量。

各煤层资源量经济评价概略分类见表5。

313 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简析通过概略分等评价、经济概略分类评价已知,该矿区西山窑组所含可采煤层由于其赋存条件差、资源量等级低、总量有限,开采和利用欠经济性,故不能作为具有效供给能力的资源,不具备建年产6×104t以上矿井的条件。

表5 各煤层资源量经济评价概略分类表煤层编号原地分等级别资源量(104t)占总量百分比灰份>40%资源量(104t)经济概略分类合计(104t) C52V378.7322.89%92.56欠经济的171.29 C32、C42等外138.3640.23%31.91欠经济的170.27 C12、C22等外126.8436.88%139.37欠经济的266.21总计343.93100%263.84欠经济的607.77总第87期2003年第8期 西部探矿工程WEST-CHI NA EXP LORATI ON E NGI NEERI NGseries N o.87Aug.2003112 测量方法(1)将一定量的油气水多相流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均匀后转入测量仪,在一定温度下,测量其在不同压力下的粘度。

(2)改变温度,待温度稳定后,测量多相流在不同压力下的粘度。

(3)重复步骤(2),直到所需数据为止。

2 实验测量结果及处理对塔河油田TK 427所产油样进行了实验测量,对原油、不同含水率的原油、不同含气率的原油及油水多相流在不同压力、温度下的粘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

211 不同压力下原油的粘温特性曲线通过实验测量得到原油不同压力下的粘温特性曲线见图1。

图1 TK 427原油粘温特性曲线212 不同温度下原油的粘度—压力特性曲线原油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压力特性曲线见图2。

图2 TK427原油粘度-压力特性曲线213 不同温度、压力下的原油粘度与含水率关系特性原油在不同温度、压力下的粘度—含水率特性曲线见图3。

图3 常压下TK 427原油粘度-含水率关系图214 不同气油比下原油的粘度与压力的关系特性原油在不同气油比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压力特性曲线见图4。

图4 油气多相流粘度-压力关系图3 原油及多相流的粘度变化规律分析311 不同压力下原油的粘温特性曲线从图2不同压力下原油的粘温特性曲线可以看出,原油粘度与温度之间存在规律性的关系,根据曲线特征判断粘度与温度之间存在指数关系[3],利用回归法得出粘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设粘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为:μ=Ae BT(2)式中:μ———粘度,mPa ・S;T ———温度,℃;A ———与压力、原油组分有关的待定数值;B ———与原油组分有关的待定数值。

对图1进行曲线拟合的得到如表2所示数据处理结果。

对粘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式(1)中系数进行分析,因为A 、B 是与压力、含水率等有关的系数,应进一步分析探寻其规律性。

31111 待定系数A 与压力的关系为了分析待定系数A 与压力的关系,探寻其规律性。

将不同含水率下系数A 与压力的关系列表如表3所示,做出A 与压力的关系图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不同含水率下系数A 与压力的关系表现为线性关系,因此设系数A 与压力的关系如(3)式所示:A =C +DP(3)式中:P ———压力,MPa ;C 、D ———与含水率有关的系数。

将图5中图线进行线性拟合,得出C 、D 的数值如表4所示。

表2 原油在不同压力下的回归结果压力(MPa )A B 相关系数R0.132774-0.071940.9903133047-0.071690.9905538105-0.072080.99411045634-0.072990.99391554440-0.073790.99382065710-0.074750.994267西 部 探 矿 工 程 Aug.2003N o.8表3 不同含水率下系数A 与压力的关系表压力ΠMPa原油10%20%30%50%70%90%0.13277440424880378145.11884.7692.56160.0213304741400943648316.92069.2654.36170.83538105478711243219645.82751.2658.52179.32104563457602152163109633472.3743.04188.96155444070593182402122474462.6848.57236.18206571084024212396135344234.1930.19256.86图5 不同含水率下系数A 与压力的关系图表4 系数C 、D 、B 与含水率的关系表含水率η%C D B 相关系数R原油0%31010.51636.94-0.0728730.992910%38425.92179.24-0.0701670.994420%89428.16205.77-0.0754630.999130%8153.74272.584-0.0594920.999150%2023.46131.768-0.0589130.961670%640.68113.3689-0.0475350.947190%158.2564.74827-0.0292570.972431112 待定系数B 与压力的关系粘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式(2)待定系数B 是与原油的组成相关的量,同一油样或相同含水率下应为同一数值[4],因此对同一含水率下的B 值取其平均值,得到系数B 与不同含水率的关系如表4中所示,不同含水率时系数B 是不同的。

312 不同温度下原油的粘度—压力关系由图2所示原油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压力特性曲线可以看出,粘度随压力的升高而变大,基本上呈线性关系,这与图5中所示关系是一致的。

313 不同温度、压力下的原油粘度与含水率关系由图3所示原油在不同温度、压力下的粘度—含水率特性曲线可以看出,粘度随含水率的升高先呈上升趋势,达到一极大值后随含水率的上升而下降,此极值点为油水非乳化的拐点,对TK 427原油粘度极值在含水20%左右。

314 不同气油比下原油的粘度与压力的关系由图4可见含气原油的粘度对压力十分敏感,随压力和升高粘度先降低后再上升,极小值对应压力为饱和压力即泡点压力Pb 。

粘度与压力曲线说明,当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随压力的上升,气体溶入油中,改善了原油的组成,使原油粘度急剧下降。

当高于饱和压力时,随压力的上升,已没有气体溶于油中,原油受压力作用体积收缩,密度增加,分子间距变小,液层内部摩擦力增大,因而粘度增加。

当压力等于饱和压力时,原油中溶气量达到最大值,原油的组分达最佳组合,因而此时原油粘度值最低,或称极小值。

原油粘度随气油比的不同而变化较大,气油比增大粘度下降较大,可见含气后原油的物性发生较大的变化;含气原油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随温度的升高泡点压力值变大,随含气量的增加泡点压力值也变大。

4 结论(1)粘度与温度之间存在规律性关系,分析不同压力下原油及其不同含水率下的粘温特性曲线可以看出,粘度与温度之间存在指数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