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层表简表

合集下载

_中国区域年代地层_地质年代_表_和_国际地层表_简介

_中国区域年代地层_地质年代_表_和_国际地层表_简介
$] 源部批准后正式出版发行[ 。
!
关于《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 地质年 代) 表》 中有关问题的说明
( 为充分反映中国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发育 #) 的特色和便于广大地质工作者应用, 《 中国区域年代 地层( 地质年代) 表》 被分解为两个表: 表( 显示海 !) 相地层区的年代地层系统; 表( 显示陆相地层区 ") 的年代地层系统
地层委员会制订了《 关于建立全球年代地层标准的 准则》 。该《 准则》 规定, 全球年代地层单位只能以其 下界界线层型而不是以单位层型来厘定。在《 国际 地层表》 中, 阶一级单位有正式、 半正式和非正式单 位之分。前者, 其单位的下界已经被国际地层委员 会投票通过并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的全球界 线层型或全球标准地层年龄厘定; 中者, 其单位下界 已经国际地层委员会各有关分会投票, 通过应当采 用并以全球界线层型厘定的阶名, 但尚未经国际地 层委员会投票通过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 后 者, 其单位下界尚未经国际地层委员会下属各级组 织投票决定, 但它们具有长期持续应用的传统, 并获 得同行广泛认同 。 现在向全国推荐的《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 代) 表》 , 是一个区域性的年代地层单位系统, 主要是 为适用于中国的地层实际, 并在条件成熟时, 将有些 单位推向国际。这个表中, 除个别单位的下界界线 层型已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为全球对比标准
・ "! ・
成果与方法 !"#$%&%’%()* +(, -%)#.,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 表( !)
/331 年 5 月
山东国土资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层学作业3

地层学作业3

本科课程论文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环境科学课程:地层学年级:2010级班级:环科101班学号: 0908100122 学生姓名:张建指导教师:喻羑艺教授从寒武纪到三叠纪各个时期典型的地层单元及划分标志张建(贵州大学资环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要:地质历史上的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沉积记录,由于构造运动,出现褶皱造山,再加上地壳的升降运动等,有的地层保留完好,而在有的地区则处于风华剥蚀的状态,失去了沉积记录,造成了地层缺失,根据国家地层委员会的厘定和划分标志,本文对中国南方的从寒武纪以来到三叠纪的典型地层单元及划分标志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寒武纪三叠纪地层单元划分标志1.寒武纪中国寒武系发育,全国广大地区广泛分布,尤以华北地区、扬子地区尤为典型,江南区及塔里木区也有分布,有些发育在台地边缘,岩石地层分区和相变较大,岩石单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划分,可以通过生物地层进行对比,下面介绍标准剖面及岩石地层单位。

1.1中国寒武系标准剖面:1.2山东长清县的张夏剖面:1.3中国寒武系地层分区对比表:我国,一般以传统的梅树村组的底界作为寒武纪系底界。

首先从梅树村组开始就爆式地大量出现小壳化石,是地史上最早的骨骼化石群,理应归入寒武纪,其次,灯影组和梅树村组之间存在不整合或者较长时间的侵蚀,沉积环境有明显的不同,是地层结构的转换面。

最后,梅树村组本身是一个完整的层序,而且是2级旋回的开始,与灯影组分属不同的沉积体系域,反应了地质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变化。

1.4 寒武纪的生物地层寒武纪开始,地球生物蓬勃发展,尤其带壳生物的出现,使生物适应性和化石的保存得到极大的丰富,是全球第一个能用生物演化阶段性来进行地层对比的纪。

从底部最早出现的小壳动物群,确认早寒武的开始,这在全球得到五致认可。

接下来大量的三叶虫动物出现,按三叶虫动物的演化阶段作出各世的标准化石,以三叶虫分带对应的阶、期划分得到应用。

值得一提的在全球寒武系的地层中不仅生物地层的方法得以应用,而且保存了对生命起源、演化研究具重大意义许多保持有生物软体的动物群如1909年发现加拿大哥伦比亚省中寒武统布尔吉斯页岩化石群、1985年中国云南澄江县发现的下寒统筇竹寺组澄江化石群、1982年贵州台江中-下寒武统凯里组凯里化石群,1998年发现的下寒武统的牛蹄塘组的牛蹄塘化石群。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

表1-8地质年代简表——据王鸿赖、李光岑《中国地层时代农》(1990)简化者是相辅相成的,却不能彼此代替,因为地质年代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时间计算,而更重要的是地球历史的自然分期,力求表明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同位素地质年龄有助于使这一工作达到日益完善的地步。

我们把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相应同位素年代值的表,称为地质年表,或称地质年代表、地质时代表。

1913年英国地质学家A.霍姆斯提出第一个定量的(即带有同位素年龄数据的)地质年表,以后又陆续出现不同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提出的地质年表。

目前比较通用的地质年表见表1-8。

此地质年表为一简表,按照生物演化阶段及地层形成的时代顺序,表中列出宙、代和纪,即地质时代从古至今共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其中元古宙又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显生宙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其中新元古代的晚期,划分出一个震旦纪,目前只适用于中国;古生代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

纪以下还可以再划分为世,除去震旦纪、二叠纪、白垩纪等是二分外,其余均按三分法,如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至于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如古新世、始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

所有与地质时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如太古宙形成的地层称太古宇,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太古界,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为寒武系,早、中、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分别称为下、中、上寒武统…,凡此本表也都从略。

各个地质时代单位都标有英文字母代号,宙(宇)的符号采用两个大写字母,如太古宙(宇)的代号为AR;代(界)的代号也是两个字母,但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古生代(界)的代号为Pt;纪(系)的代号都是采用一个大写字母,如奥陶纪为O,志留纪为S,等等,这些代号都是各自英文名称的缩写。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地层概述前言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1.1 地层学(Stratigraphy)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

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

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

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

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

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

中国地层表简表2014

中国地层表简表2014

443.8 445.6 458.4 467.3 470.0 477.7 485.4
497
507 521
180±4 195±4 199.6
新 元 古 界
550 580 610 635 660 725 780 1000
247.2 251.1 252.17 254.14 260.4
中 元 古 蓟县 界 系 长城 系 古 元 古 界
中国地层表简表
宇 界 系 统 阶 地质年龄 (Ma) 宇 界 系 统 阶 地质年龄 (Ma) 全新 未建阶 第 统 萨拉乌苏阶 四 更新 系 周口店阶 统 泥河湾阶 上新 麻则沟阶 统 高庄阶 保德阶 新 近 灞河阶 系 中新 通古尔阶 新 统 山旺阶 生 界 谢家阶 渐新 塔本布鲁克阶 统 乌兰布拉格阶 蔡家冲阶 垣曲阶 古 始新 近 伊尔丁曼哈阶 统 系 阿山头阶 岭茶阶 古新 池江阶 统 上湖阶 绥化阶 上白 松花江阶 白 垩统 农安阶 垩 辽西阶 系 下白 热河阶 垩统 冀北阶 上侏 未建阶 罗统 中 侏 中侏 玛纳斯阶 生 罗 罗统 石河子阶 界 系 显 下侏 硫磺沟阶 生 罗统 永丰阶 宇 上三 佩枯错阶 叠统 亚智梁阶 三 中三 新铺阶 叠 叠统 关刀阶 系 下三 巢湖阶 叠统 印度阶(殷坑阶) 乐平 长兴阶 统 吴家坪阶 冷坞阶 二 阳新 孤峰阶 叠 统 祥播阶 系 罗甸阶 船山 隆林阶 统 紫松阶 逍遥阶 上石 达拉阶 石 炭统 滑石板阶 罗苏阶 古 炭 德坞阶 生 系 下石 界 维宪阶 炭统 杜内阶 邵东阶 上泥 阳朔阶 盆统 锡矿山阶 佘天桥阶 泥 中泥 东岗岭阶 盆 盆统 应堂阶 系 四排阶 下泥 郁江阶 盆统 那高岭阶 莲花山阶 普里多 未建阶 利统 拉德 卢德福德阶 洛统 戈斯特阶 志 留 系 文洛 克统 兰多 弗里 统 上奥 陶统 奥 陶 系 中奥 陶统 下奥 陶统 芙蓉 统 寒 武 系 第三 统 第二 统 纽芬 兰统 震 旦 系 上震 旦统 下震 旦统 上南 华统 南 华 系 中南 华统 下南 华统 元 古 宇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

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1)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表4.3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二、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产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

但这一阶段中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早元古代后,即距今1600Ma以来,板块构造体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地球动力学体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发展主要受控于与其相邻的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

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学家常以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洋盆地来命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从我国区域构造演化来看,自中元古代至今曾出现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1. 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前中生代,我国北方大陆(即塔里木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曾被古蒙古洋占据。

随着古蒙古洋的扩张、消减闭合,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出现裂陷、褶断,大陆地壳向北增生、扩大,并最终于古生代末与向南扩大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

因此在前中生代,我国区域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2. 古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自二叠纪至早白垩世,我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西岸,古太平洋的扩张、消减、关闭,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区域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我国页岩分类及分布地区

我国页岩分类及分布地区

中国页岩分类及分布地区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直接控制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与分布。

根据沉积环境,可将富有机质页岩划分为海相页岩、海陆交互相煤系炭质页岩、陆相页岩3种基本类型(见表9)。

表9 中国页岩分类及分布地区(1)海相页岩中国南方、华北地台及塔里木地台发育的古生界海相黑色页岩多形成于水深200m左右、生物化石丰富、强还原环境的深水陆棚相,如四川盆地发育的寒武系筇竹寺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为受大陆边缘坳陷控制的深水陆棚相沉积,富有机质黑色页岩面积13.5×104~18.0×104km2,厚200~400m,有机质丰富,含海洋浮游生物笔石化石及自生黄铁矿等,有机碳含量1.85%~4.36%,最高达11.0%~22.3%。

在这两套黑色页岩中均发现了大量页岩气。

表10 中国海相页岩分布中国海相页岩十分发育,分布广、厚度大。

主要发育在古生界的陡山沱组(Z2)、筇竹寺竹组(Є 1)、大乘寺组(O1)、五峰—龙马溪组(O3—S1)、罗富组(D2)、德坞组—大塘组(C1)、龙潭组(P2)(见表10)。

发育最好的页岩分布在下寒武统、上奥陶统顶部—下志留统底部,以扬子克拉通地区最为典型。

下寒武统海相页岩在中上扬子区发育好,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混合型。

从沉积环境看,川东—鄂西、川南及湘黔3个深水陆棚区下寒武统海相页岩最发育,平均厚度100m,TOC值平均高达8%左右。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海相页岩全盆地发育,以硅质页岩、炭质页岩、粉沙质页岩和黑色页岩为主,厚度平均为139m,TOC值平均1.0%~5.5%,盆地南部页岩埋藏浅于4000m。

上奥陶统—下志留统海相页岩在川东南、川东北、鄂西渝东、中下扬子等区广泛发育,以黑色页岩、炭质页岩、黑色笔石页岩、钙质页岩为主,平均厚120m,TOC值平均4%左右,干酪根为腐泥型。

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下志留统海相页岩在川南—川东地区发育较好。

据统计,川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厚度大于308m,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TOC值平均2.94%,最高达8.75%。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至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

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

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

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分区论述这五个不同地区:1 天山——兴安地区天山——兴安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为界,南以乌恰断裂库尔勒断裂、阿拉善北缘断裂以及华北陆块北缘断裂为界,区内除几个稳定的微型陆块外,大部分属晚元古代以后不同构造期的的陆缘活动带,此说明该地区为塔里木——华北陆块在晋宁运动后的扩张表现。

地层简况本区自晚太古界至新生代各时期地层都有发育,沉积类型齐全,以活动和过度型为主;上太古界主要为深变质岩;元古界主要为中浅变质岩与未变质地层,下古生界出露面积较小,层序齐全;寒武系主要为半深海及浅海夏理石、砂泥质岩;奥陶系分布较普遍,为深海的泥砂质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基性——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志留系主要为浅海——半深海的泥沙质复理石及碳酸盐组合;上古生界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复杂,以准格尔——天山地区出露层序最全;泥盆系属半深海泥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火山岩,分布涉及全区,以准噶尔——北天山发育最好,以火山岩为主,三统俱全;石炭系包括海相和陆相沉积,后者分布局限;二叠系,下统由厚度巨大的浅海相及海陆交替想组成,上统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三叠系海相及海陆交替相见于黑龙江,属碎屑岩及火山岩组合,含混杂堆积和蛇绿岩套,岩相、厚度变化极大,产特提斯及环太平洋动物群;陆相稳定型分布于准噶尔;活动型分布局限,仅见于本区东部;侏罗系十分发育,陆相沉积普遍全区各种类型的盆地中,大兴安岭和吉黑中部为火山岩与碎屑岩组合,海陆交替相沉积见于完达山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 太 古 界 中 太 古 界 古 太 古 界 始 太 古 界
待 建 系
1400 1600 1800
299
滹 沱 系 ?
2300 2500
318.13
359.58
2800
385.3 397.5
太 古 宇
3200
3600
416.0ຫໍສະໝຸດ 冥古界4000 4600
中国地层表简表
宇 界 系 统 阶 地质年龄 (Ma) 宇 界 系 统 阶 地质年龄 (Ma) 全新 未建阶 第 统 萨拉乌苏阶 四 更新 系 周口店阶 统 泥河湾阶 上新 麻则沟阶 统 高庄阶 保德阶 新 近 灞河阶 系 中新 通古尔阶 新 统 山旺阶 生 界 谢家阶 渐新 塔本布鲁克阶 统 乌兰布拉格阶 蔡家冲阶 垣曲阶 古 始新 近 伊尔丁曼哈阶 统 系 阿山头阶 岭茶阶 古新 池江阶 统 上湖阶 绥化阶 上白 松花江阶 白 垩统 农安阶 垩 辽西阶 系 下白 热河阶 垩统 冀北阶 上侏 未建阶 罗统 中 侏 中侏 玛纳斯阶 生 罗 罗统 石河子阶 界 系 显 下侏 硫磺沟阶 生 罗统 永丰阶 宇 上三 佩枯错阶 叠统 亚智梁阶 三 中三 新铺阶 叠 叠统 关刀阶 系 下三 巢湖阶 叠统 印度阶(殷坑阶) 乐平 长兴阶 统 吴家坪阶 冷坞阶 二 阳新 孤峰阶 叠 统 祥播阶 系 罗甸阶 船山 隆林阶 统 紫松阶 逍遥阶 上石 达拉阶 石 炭统 滑石板阶 罗苏阶 古 炭 德坞阶 生 系 下石 界 维宪阶 炭统 杜内阶 邵东阶 上泥 阳朔阶 盆统 锡矿山阶 佘天桥阶 泥 中泥 东岗岭阶 盆 盆统 应堂阶 系 四排阶 下泥 郁江阶 盆统 那高岭阶 莲花山阶 普里多 未建阶 利统 拉德 卢德福德阶 洛统 戈斯特阶 志 留 系 文洛 克统 兰多 弗里 统 上奥 陶统 奥 陶 系 中奥 陶统 下奥 陶统 芙蓉 统 寒 武 系 第三 统 第二 统 纽芬 兰统 震 旦 系 上震 旦统 下震 旦统 上南 华统 南 华 系 中南 华统 下南 华统 元 古 宇
青白 口系
0.0117 0.126 0.781 2.588 3.6 5.3 7.25 11.6 15.0 23.03 28.39 33.80 38.87 42.67 48.48 55.8±0.2 61.7±0.2 65.5±0.3 79.1 86.1 99.6 119 130 145
显 古 生 生 宇 界
418.7 422.9 428.2
侯默阶 申伍德阶(安康阶) 南塔梁阶 马蹄湾阶 埃隆阶(大中坝阶) 鲁丹阶(龙马溪阶) 赫南特阶 钱塘江阶 艾家山阶 达瑞威尔阶 大坪阶 益阳阶 新厂阶 牛车河阶 江山阶 排壁阶 古丈阶 王村阶 台江阶 都匀阶 南皋阶 梅树村阶 晋宁阶 灯影峡阶 吊崖坡阶 陈家园子阶 九龙湾阶
443.8 445.6 458.4 467.3 470.0 477.7 485.4
497
507 521
180±4 195±4 199.6
新 元 古 界
550 580 610 635 660 725 780 1000
247.2 251.1 252.17 254.14 260.4
中 元 古 蓟县 界 系 长城 系 古 元 古 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