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层表1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I)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I)
隆林阶(期)P
紫松阶(期)P



(纪)
C
上(晚)石炭统(世)C2
逍遥阶(期)C
达拉阶(期)C
滑石板阶(期)C
罗苏阶(期)C
下(早)石)C



(宙)
PH



(代)
Pz



(纪)
D
上(晚)泥盆统(世)
D3
邵东阶(期)D
待建
锡矿山阶(期)D
372
大中坝阶(期)S
438
龙马溪阶(期)S



(纪)
O
上(晚)奥陶统(世)O3
钱塘江阶(期)O
艾家山阶(期)O
中奥陶统(世)O2
达瑞威尔阶(期)O
大湾阶(期)O
下(早)奥陶统(世)O1
道保湾阶(期)O
490
新厂阶(期)O



(纪)

上(晚)寒武统(世)∈3
凤山阶(期)∈
长山阶(期)∈
500
崮山阶(期)∈
1600
下(早)长城统(世)Ch1
1800
古元古界(代)
Pt1
滹沱系(纪)Ht
2300
2500



(宙)
AR
新太古界(代)
Ar3
2800
中太古界(代)
Ar2
3200
古太古界(代)
Ar1
3600
始太古界(代)
Ar0
古近系(纪)E
渐新统(世)E3
始新统(世)E2
古新统(世)E1

地层年代表(新)

地层年代表(新)
2 钱塘江阶(期)O 3
438
艾家山阶(期)O 1 3 达瑞威尔阶(期)O 2 大湾阶(期)O 2 道保湾阶(期)O 1 新厂阶(期)O 1 凤山阶(期)∈3 3
2 长山阶(期)∈3
中 生 界 (代) Mz
侏罗系 (纪)J
2
1
2
205
1
显 生 宇 (宙) PH
三 叠 系 (纪) T
亚智梁阶(期)T 1 3 待 建
中志留统(世)S2
安康阶(期)S 2 紫阳阶 南塔梁亚 阶(亚期) 马蹄湾亚 阶(亚期)
2 1
1
下(早)志留统 (世)S1
(期)S 1
3
大中坝阶(期)S 1
龙马溪阶(期)S 1 上(晚)奥陶统 (世)O3 中奥陶统(世)O2 下(早)奥陶统 (世)O1 顶(末)寒武统 (世)∈ 4 寒 武 系 (纪) ∈
下(早)泥盆统 (世)D1
待建
410
1 灯影峡阶(期)Z 2 1 2 3
500
250
上(晚)寒武统 (世)∈ 3
4 3
510 521 543 630 680
上(晚)二叠统 (世)P3 二 叠 系 (纪) P 古 生 界 (代) Pz
中寒武统(世)∈ 2 下(早)寒武统 (世)∈ 1 257 新 元 古 界 (代) Pt3 震旦系 (纪)Z 元 古 宇 (宙) PT 上(晚)震旦统 (世)Z2 下(早)震旦统 (世)Z1 上(晚)南华统 (世)Nh2 下(早)南华统 (世)Nh1 上(晚)青白口统 (世)Qb2 下(早)青白口统 (世)Qb1 上(晚)蓟县统 (世)Jx2 下(早)蓟县统 (世)Jx1 上(晚)长城统 (世)Ch2 下(早)长城统 (世)Ch1
3

区域地层简表

区域地层简表
下统
珍珠冲组
J1z
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石英砂岩2-3层,或呈透镜体。
76.4~121.5三源自叠系上统须家河组
4~8段
(上亚组)
J3xj4-8
灰黑灰色泥岩夹粉砂岩,石英砂岩,煤层
351.5~474.1
1~3段
(上亚组)
T3xj1-3
石英砂岩、粉砂岩、灰色泥岩互层,煤线
140
中统
雷口坡组
T2l
白云质灰岩、杂色页岩,底部水云母粘土岩
石牛栏组
S1s
深灰色钙质泥岩夹薄层介壳灰岩及灰岩透镜体和浅灰、灰色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和生物礁状灰岩夹砂质泥质灰岩及泥质条带。
58.70~132.26
P2β
灰黑、深灰、灰绿色厚层致密隐晶~微晶玄武岩
0~81.27
下统
茅口组
P1m
浅灰、深灰色、灰黑色中层微晶灰岩、泥晶骨屑灰岩、骨屑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
163.05~390.03
栖霞组
P1q
灰与深灰色厚层微晶藻屑灰岩、亮晶藻屑灰岩、微晶骨屑灰岩、隐晶灰岩、泥晶灰岩。
117.15~199.91
梁山组
K2s
砖红色不等粒巨块含泥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
192~253.3
下统
窝头山组
K1w
砖红色铁泥质岩屑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
192.1~201.1



上统
蓬莱镇组
第一段
(底部)
三层
J3p13
浅色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铜矿化
244.99
二层
J3p12
浅紫红色泥岩夹砂岩透镜体,铜矿化
一层
J3p11
浅紫灰色含铜砂岩、

内蒙区域地层

内蒙区域地层

2区域地质背景2.1 区域地层研究区域出露的地层有中元古代白云鄂博群、上志留统地层、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下二叠统三面井组和额里图组、上侏罗统张家口组、下白垩统巴彦花组、第三系上新统和第四系。

现将地层系统列于表2-1,并按照由新到老的顺序分述于后。

表2-1 区域地层表Table 2-1 Reg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1)第四系①中—下更新统:主要为灰白色砂砾层及浅黄绿色细砂层,厚度15m左右。

上界被全新统覆盖,下界与上新统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地貌上形成高平台。

②全新统:沉积类型分为冲积、风积、湖积、冲洪积、残坡积五种成因类型。

主要为砂砾层、砂层、淤泥层、含砾细砂层等。

厚度常在数米至10余米,闪电河的冲积层最厚可达150m左右。

(2)新近系上新统分布于大面积的低洼地,仅在冲沟和井下才能见到露头。

岩性主要为砖红色含钙质结核的泥岩及粘土岩,可见古脊椎动物化石。

与下伏巴彦花组不整合接触,厚度小于150m。

(3)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地表未见出露,据钻探资料,在闪电河断陷和哈毕嘎凹陷的深部均有此地层。

上段主要为粉砂岩夹七个煤组,含植物、叶肢蚧和鱼类化石。

下段主要为砂砾岩、页岩夹三个煤组,厚度大于220m,与张家口组呈不整合接触。

(4)侏罗系上统张家口组分布于宝昌火山断陷盆地及其它大小不等的盆地中。

下部主要为流纹岩、粗面岩及凝灰角砾岩,中部主要为玄武岩和粗安岩。

上部主要为流纹岩、珍珠岩及凝灰岩、凝灰角砾岩。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大于2217m。

(5)二叠系下统三面井组和额里图组出露于矿区以北约10km的额里图牧场附近,岩性主要为不等粒岩屑砂岩、含砾中粗粒砂岩夹灰岩透镜体、岩屑晶屑凝灰岩及粉砂质凝灰岩等,含蜓类、珊瑚、腕足、双壳类及植物化石。

厚度大于1846m。

(6)石炭系上统阿木山组出露在矿区以北约50km的正镶白旗大西庙附近及矿区以东约40km的正蓝旗五七军马场附近。

主要岩性为细砂岩和粉砂岩,上部夹灰岩,产丰富的腕足及蜓化石。

地质年代表59637

地质年代表59637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Ⅰ)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 续表(Ⅰ)注:2000-05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Ⅱ)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续表(Ⅱ)注:2000-05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表1-3 国际地层表(选自2000年第三十一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公布的版本)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与序列。

”同学们感到不好记,特别就是感到“纪”的名称不好记。

研究地壳历史时,仿用了人类历史研究中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方法,把地史划分为5个代,代以下再分纪、世等;与地质时代单位相应的地层单位称界、系、统等。

地层单位分国际性地层单位、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与地方性地层单位。

国际性地层单位适用于全世界,就是根据生物演化阶段划分的。

因为生物门类(纲、目、科)的演化阶段,全世界就是一致的。

所以据此划分的地层单位必然适用于世界,称国际性地层单位,包括宇、界、系、统。

界——国际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层单位,包括一个代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系——界的一部分,就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二级单位,代表一个纪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系一般就是根据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区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征等命名的,如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白垩系等。

统——系的一部分,就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三级单位,代表一个世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有阶、时带,地方性地层单位有群、组、段、层。

地质年代单位有宙、代、纪、世。

宙——寒武纪570之前的都就是隐生宙(宇),之后的则就是显生宙(宇)。

代——地质时代的最大单位,在代的时间内形成界的地层。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地层概述前言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1.1 地层学(Stratigraphy)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

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

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

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

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

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

福建省地层表

福建省地层表

组 统
下段:杂色细纱岩,砂岩,夹砂砾 小圆假饺蚌、四边形假饺蚌(相似种)、 岩,粉砂岩,凝灰质细纱岩,局部夹煤 椭圆图土蚌、圆形图土蚌等。 线。产:狭长假饺蚌、图土蚌等。 厚30~2270米。 厚:1555.8米。 总厚:1929.4米。 梨山组 上段:主要为灰黑色厚—具厚层 粉砂岩与中粒石英砂岩互层,向上砂岩 夹层减少。产:枝脉蕨、披针苏铁衫、 化石果等。 厚:579米以上。 下段:主要由灰、灰黑色厚层中粒 石英砂岩组成。上部夹薄层粉砂岩,底 部均有一层砂砾岩或含砾粗砂岩。 厚:176~590米。 产:拟刺葵、锥齿似托第蕨、披针 苏铁衫、尼尔桑网叶蕨(相似种)等。 总厚:755.5~1524米。
Q2t
天 宝 组 天宝组 砂、砾、卵石。 厚:2米 佛昙群 佛昙群 灰黑、灰绿色玄武质火山角砾岩, 黑绿色橄榄玄武岩。 凝灰质火山角砾岩。 厚:90米以上。 厚:30米以上。
下 更 新 统 上 第 第
Q1t

昙 三 三 群 系 下
佛昙群 上段:灰黑、黄褐、灰色砾岩、 砂砾岩、泥岩夹玄武岩,褐煤; 产:香茄科、帕科、枫竹等。 厚:大于295米 下段:灰、绿、灰黑色玄武质火山 碎屑岩、辉橄玄武岩为主,夹砂砾岩、 粉砂岩。 厚:大于220米。
统 中 系 更 新 统
Q3l
同 安 组 同安组 同安组 冲洪积层; 冲洪积层; 上部:红色粘土、砂粘土等。 上部:红色粘土、含砾砂粘土,灰黄色 厚:2~7米。 砂、含砾砂等。 下部:红色、棕红、黄色泥质砂砾卵石。 厚:4.5~18.5米。 厚:3~12.5米。 下部:棕红、黄色泥质砂砾卵石。 厚:3.5~7米。 同安组 冲洪积层; 上部:红色粘土、黄色砂及含砾砂。 下部:棕红、黄红色泥质砂砾卵石。 厚:10~16.5米

四川区域地层

四川区域地层


玉树-中甸地层分区
玛多-马尔康地层区 摩天岭地层分区
地 层
小 区
奔子栏江达小区
中咱小区 稻城小区 木里小区
雅江小 金川 区 小区
九寨沟 小区
降扎小区

然西组


雍忍组 散则组 格扎底组
米黑组
通化组
卓乌阔组 舟曲组 迭部组
志 S留

奥 陶 纪
蒙措钠卡组



小坝冲组
物洛吃普 组
物洛吃普 组
邦归组
颂达沟组 额顶组
四川省西部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
扬子西缘,岷江流域及金沙江东侧的巴塘地区层序较完整。在几条深大 断裂带上有二叠系岩块产出于混杂堆积物中,多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基性 火山岩,火山角砾岩变质碎屑岩及硅质岩,厚500~千余米,筵类、珊瑚及 腕足类化石均较丰富。金沙江一带存在大量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 及中酸性火山熔岩,总厚可达3000米以上。三叠系全区普遍发育,厚度巨 大,甘孜-理塘断裂带以东的马尔康—雅江地区为一套厚度达数千米至愈万 米的灰、黑色变质砂、板岩系,具复理石特征,富含海相双壳类化石,以 Halobia具代表性,称为”西康群”。北部阿坝地区该套砂、板岩系以黄绿 色为主,富含火山碎屑,称为“草地群”。甘孜-理塘断裂带以西的义敦地 区,统称“义敦群”,总厚度超过5000米;下、中统以砂板岩为主,夹数 量有限的碳酸盐岩、基性火山岩及硅质岩;上统以灰色砂、板岩为主,夹 大量碳酸盐岩、基性及中酸性火山岩,常构成互层,含丰富的海相双壳类、 腕足类、六射珊瑚及头足类化石,上部广泛含有煤层。此外,在岷江东侧 出露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三叠系,未变质,缺失上统,残厚1500米左右, 旧称”漳腊群”。金沙江东侧也有下三叠统分布,为杂色板岩夹中酸性火 山岩,厚数百米;得荣等局部地区出露少量紫红色砂、砾岩夹泥灰岩互层, 厚数百米,过去称“茨冈组”,可能为藏东三叠系的东延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统
陡山沱组
江西沟组
Z1d
Z1j
317—1387
26—74
夹蓝闪石片岩的变石英砂岩、变钙质砂岩、变凝灰质粉砂岩、变岩屑砂岩、绢云石英片岩、片状石英岩,以及含蓝闪石的绢英片岩、(绿泥)钠长片岩、板岩、大理岩、白云岩。
碳质板岩、含碳白云岩、含碳灰岩、碳质硅质岩,夹石煤层。
南华系
耀岭河组
Nhy
200—1300
始新统
核桃园组
E2h
200—760
砾岩、砂砾岩、含钙质结核钙质粉细砂岩、粉砂质泥岩、石灰岩、泥岩、泥灰岩、砂岩或细砂岩。
大仓房组
E2d
360—514
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泥灰岩、含砾粉砂岩、砂砾岩、砾岩。
玉皇顶组
E1-2y
502—1333
含砾砂岩、粉砂岩夹砂质泥岩及细砂岩、泥岩、泥灰岩、碳质泥岩、砾岩、砂岩。
扬子区地层表
年代地层
岩石地层
地层代号
地层厚度(m)
岩性组合





新生界
第四系
Qhal
0-10
陆源松散堆积。
古近系
始新统
牌楼口组
E2p
323-962
松散状砂岩、砂岩夹泥质细砂岩、泥岩、钙质细砂岩。
中生界
三叠系
中统
嘉陵江组
T1-2j
170-420
白云岩夹鲕状白云岩及鲕状灰岩。
下统
大冶组
T1d
1000
中统
大枫沟组
D2d
127—352
砂岩、粉砂岩,夹灰岩、板岩及砾岩。
石家沟组
D2s^
542
白云质生物屑灰岩、含碎屑灰岩、粉砂质灰岩、含粉砂白云质灰岩、泥质粉砂质灰岩、鲕粒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质粉砂岩。
公馆组
D1-2g
349—509
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
下统
西岔河组
D1x
106—225
砂岩、页岩为主,偶夹板岩、白云岩。底部为含砾砂岩。
中统
下统
牯牛潭组
O1g
4-30
瘤状灰岩夹页岩。
大湾组
O1d
12-40
泥质瘤状生物灰岩夹泥岩、生屑灰岩、泥灰岩。
红花园组
O1h
7-28
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偶见燧石、页岩或泥质条带灰岩。
南津关组
O1n
8-34
灰岩、白云岩,夹页岩。
娄山关组
∈2O1l
65-706
白云岩、砂质白云岩,含燧石结核或燧石条带。
寒武系
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夹含碳质含白云质灰岩。
角砾状灰岩、泥灰岩,偶夹碳质板岩、钙质页岩。
中统




习家店组
八挂庙组
∈1-2y
∈2x
∈2b
372—422
84—321
180
泥质条带灰岩、含泥质灰质白云岩与灰岩互层。
泥质灰岩夹页岩、灰岩、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
薄层状灰岩和少许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毛坝关组
碳质板岩夹薄层灰岩、白云质泥质灰岩、条带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白云岩、硅质岩、夹少量碳质板岩、含碳硅质岩夹薄层灰岩。
杨家堡组
∈1y
12—307
薄—中厚层状硅质岩。




震旦系
上统
灯影组
霍河组
Z2∈1d
Z2h
920—1912
3—185
沥青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细晶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硅质条带白云岩。
发育大理岩为特征。区域上有灰岩、白云岩、含粉砂质白云岩、方解石大理岩。
大贵坪组
S1d
26—498
碳质板岩、含碳质石英绢云千枚岩夹钠长石英绢云千枚岩、石煤。



上统
蛮子营组
O2-3m
681—1372
灰岩、泥质灰岩与千枚岩、灰质千枚岩互层,千枚岩、灰质千枚岩夹灰岩、砾屑灰岩,粉砂岩。
中统
下统
石瓮子组
权河口组
∈3O1s^
O1q
826—2413
90—237
东部:含燧石结核或条带状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夹白云岩、灰质白云岩;西部:泥质条带灰岩、泥质灰岩夹含泥质灰岩及钙质千枚岩、结晶灰岩。
页岩、灰岩、鲕状灰岩。
古生界
二叠系
上统
大隆组
吴家坪组
P2d
P2w
<50
84-103
含碳泥质硅质岩、硅质页岩夹碳质页岩或白云岩。
含燧石结核生物灰岩、生屑灰岩。
下窑组
P2x
15-58
含燧石结核灰岩及硅质岩、白云岩。
龙潭组
P2l
10-25
黄铁矿层、砂岩、硬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碳质泥岩夹碳酸盐透镜体,煤层。
下统
袁家沟组
C1y
12—1053
含燧石结核矿岩、白支质矿岩、含砂质粉砂质灰岩、白云岩。



上统
铁山组
D3t
148—1089
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泥砂质灰岩、砂质灰岩。
星红铺组
D3x
137—245
千枚岩或板岩、灰岩、砂岩或粉砂岩。
古道岭组
D2-3g
230—1288
灰岩,局部夹少量白云岩、板岩、砂岩、砂砾岩。
变火山岩组
Pt2h
609—>2414
下段:变基性火山岩(钠长绿泥阳起片岩、阳起绿泥钠长片岩、黑云钠长片岩等)与变石英角斑岩(变绢云钠长变粒岩、绿泥绿帘变粒岩等)、变粒岩互层;上段:变石英角斑岩、变石英角斑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变钠长片岩类),夹变基性火山岩、变凝灰质碎屑岩,变流纹岩、变流纹质火山碎屑岩。
碳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夹粉砂岩和细砂岩、砂岩。



高桥组
∈1O1z^
O1gq
252—405
不详
碳质板岩、含碳石英绢云千枚岩、绢云石英千枚岩、钙质千枚岩夹结晶灰岩、含碳结晶灰岩、石英二云千枚岩、。
泥质板岩、钙质板岩,夹硅质页岩、泥灰岩。



上统
孟川组
黑水河组
∈3m
∈3h
338—1781
192—974



上统
上津组
Ss^
1264—2000
变粉砂质粘土岩、变粘土质粉砂岩、钙质碳质硅质板岩,夹砂砾屑灰岩、大理岩、变质砂岩、77
泥砂质板岩、生物灰岩、泥灰岩夹粉砂岩、细砂岩。
下统
梅子垭组
S1m
1007—1670
泥质板岩、砂质板岩夹含碳质泥质板岩、细砂岩、中砂岩。
∈2m
400—500
泥灰岩,夹灰岩和少量碳质板岩、灰质板岩、石煤层。
冯家凹组
∈1-2f
24
灰岩及含碳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下统
箭竹坝组
∈1j
180—210
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夹少量泥灰岩、千枚岩。
庄子沟组
鲁家坪组
∈1z^
Z∈1l
19—617
>370
碳质板岩、含碳硅质板岩、粉砂质板岩,上部夹泥质灰岩。
刘家坡组
牛蹄塘组
∈1l
∈1n
103
35-601
页岩、碳酸盐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碳质页岩夹薄层状硅质岩、碳质页岩夹薄层状灰岩。局部为角砾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夹碳质页岩、硅质岩。
50
变含砾泥质粉砂岩、变砂砾岩、变基性火山岩夹少量酸性火山岩及正常沉积岩。
以基性火山岩(绿泥钠长片岩、黑云绿泥片岩、绿泥阳起片岩)为主,上部夹二云石英片岩、白云石英片岩、含砾究砂岩及薄层硅质岩。
中元
古界
蓟县系
|
长城系


(岩)

变沉积岩组
Pt2c
0—747
变长石砂岩、变长石石英砂岩(钠长石英岩)、变粘土质砂岩(白云石英片岩)等成熟度较高的粗碎屑岩,含碳质、磷质条带的绢云石英片岩、石英绢云片岩、钠长绢云片岩等。
秦岭区地层表
年代地层
岩石地层
地层代号
厚度(m)
岩性组合





北区
南区
北区
南区
北区
南区
北区
南区



第四系
全新统
Qhal
0—30
洪积、冲积、残积松散堆积物。
更新统
Qpal
复成分砾岩、砂、细砂、含砂砾亚砂土、砂质粘土等
新近系
上新统
沙坪组
Ns^
>319
砾岩、砂砾岩、钙质砂岩、泥灰岩或钙质泥岩。
中新统
古近系
下统
茅口组
P1m
228
含燧石结核生屑灰岩、藻屑灰岩、生屑砂屑灰岩,夹白云岩及燧石结核或条带。
栖霞组
P1q
170-190
含燧石结核生屑灰岩,顶底部发育瘤状生屑灰岩,底部灰岩夹含钙碳质页岩。
志留系
中统
纱帽组
S1-2s^
150-675
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细砂岩。
下统
罗惹坪组
S1l r
228-360
页岩、泥岩、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夹泥灰岩、灰岩、生物灰岩及少量细砂岩、石英细砂岩。
新滩组
S1x
855-1200
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夹细砂岩。
龙马溪组
O3S1l
198
黑色页岩、碳质页岩、硅质页岩、硅质岩、硅质灰岩或泥质灰岩。
奥陶系
上统
宝塔组
O2-3b
20-40
龟裂纹灰岩夹瘤状灰岩、瘤状灰岩、瘤状泥质灰岩夹页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