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比较

合集下载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作者:高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5期摘要:佛教与基督教由于所处地域环境与历史背景差异,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

当今世界是逐步走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都是如此。

宗教在文化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探讨中西方宗教的起源、发展就更加重要。

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中西方宗教在历史背景,主要发展过程和体现思想意识上的异同,并取最能代表中西方宗教的佛教和基督教作为论述对象。

关键词:对比思想意识佛教基督教[中图分类号]:K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3-0216-01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人类思想的依托。

了解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尤其是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宗教作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中西方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1、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早在秦汉初期,中印文化交流便已出现,阿育王时,佛教盛行印度,他派遣佛教徒云游四方,传播佛教。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有史可据是西汉元寿元年至东汉永平年间。

东汉末期统治阶级腐化无能,各种自然灾害频发,致使老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爆发了黄金大起义,从此中原地区陷入连年混战局面,广大农民苦不堪言。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佛教所主张的“人生无常,众生皆苦”的思想便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至此佛教正式流传于中国。

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相传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的罗马帝国犹太省的犹太人群中。

第一世纪结束前逐渐发展到叙利亚,并扩及希腊及意大利地区。

《圣经》上记载:犹太人耶稣在30岁开始在犹太省传道,并在罗马取得成功。

准确的说,基督教的产生及发扬与当时罗马帝国混乱的政治现实息息相关。

从2世纪末起。

罗马帝国内忧外患,人们从动荡不安的现时中逃离。

投身宗教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与此同时,统治阶级也急需为即将破灭的罗马王朝寻求思想支柱,这为基督教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从此,基督教进一步一步迈上了西方社会统治的最高峰。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中东最早的宗教是犹太教,而西方的最早宗教是古希腊的多神教。

古希腊人认为各个区域有相应的守护神,并且经常给这些神祭祀。

犹太教则是唯一的神,没有其他神可以崇拜,并且在圣经中明确规定了每年要遵循的节日。

后来,基督教在西方逐渐兴起,并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

基督教强调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教徒们必须信仰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并且遵循圣经中规定的道德准则。

基督教根据教义进行礼拜,其中包括祈祷、颂歌和圣餐等仪式。

而天主教与基督教分离,强调圣职人员的权威地位,并且教徒必须通过圣洗和做多次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宽恕。

然而,在中国有一系列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佛教强调修持,提倡“解脱”和追求人的内在平静。

道教注重个体内观与自修,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伊斯兰教则是中国最年轻的宗教,强调对真主的信仰和对先知穆罕默德的顺从。

回族是中国最大的穆斯林民族,他们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戒律。

在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1.宗教信仰:西方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而中国则以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

西方人注重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而中国人则倾向于修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2.宗教仪式: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礼拜有固定的仪式,包括祈祷、颂歌和圣餐等。

而中国的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内在的祷告。

3.教义和教义解释:基督教强调相信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并在几个教义上有固定的规定。

天主教则更注重圣职人员的权威,教徒必须通过圣洗和做多次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宽恕。

而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注重个人体验和理解教义。

4.圣地和圣物:基督教有耶路撒冷和梵蒂冈等重要的圣地,信徒会去朝拜。

天主教强调圣物的重要性,认为圣物具有神圣的能力。

而佛教和道教则没有特定的圣地和圣物,他们认为信仰是一种内在的修行。

5.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西方国家基本上是基于基督教的价值观和法律制度建立的。

宗教在西方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在法律中得到相应的保护。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黄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代表第五组的成员来给大家展示我们组关于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讨论结果。

马克思曾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宗教能给人们提供某种意义上的帮助,因此,人们信仰宗教也就不足为奇。

那么,什么是宗教信仰呢?宗教信仰则是以宗教的某些理论学说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并把宗教的创始人作为崇拜的对象。

我们都知道,西方人主要信奉的是基督教,而中国人主要信奉的是佛教和道教。

西方人一出生就会接受宗教洗礼,从一些欧美电影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宗教的虔诚。

由于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接下来,我将重点给大家展示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

首先,中国宗教的大众信仰具有多元化的信仰特征;而西方宗教的群体信仰则具有一元化的信仰特征。

在中国宗教信仰中,是以“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为崇拜对象,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因此要求“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这一信仰格局是从秦汉以来逐步形成的,以后成为中国宗教信仰的特征,无论任何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汉民族地区生根、开花、结果都必须纳入这一宗教信仰模式之中。

这就是中国宗教多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础。

对于一般信教大众来说,心中并不明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而是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自己所崇拜的神。

例如:从商者崇拜财神赵公元帅也有崇拜关羽为武财神;求子者尊奉子孙娘娘;从文者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从武者尊关帝为武圣;从农者供奉土地公和灶王神.....概括起来,中国的宗教信仰,其崇拜对象有天地崇拜、圣贤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其信仰形式,主要根据信仰者自已的需要、可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在心目中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神。

俗话说的好:‘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体现了中国大众信仰有极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

因此,对于中国汉民族一般的信教大众来说,没有严格的教界之分,大多是既拜佛教的菩萨,又拜道教的神仙,还拜民间俗神和供奉自己的祖先,呈现出一种跨越教派的多元信仰特征。

中西方宗教的对比

中西方宗教的对比

浅谈中国和西方宗教的对比宗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东西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存在的文化现象。

宗教最初的产生是人们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现象的精神寄托,简单来说即是对神灵的崇拜,而神则是人的外化。

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来说,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了神。

而对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其所产生的宗教文化也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也不例外。

本文结合了部分书籍和我自己的了解,简单谈谈中国与西方宗教的对比。

一、天生之神与人身成神——神的形成在西方的宗教体系里,上帝是唯一的神,而这个神是天生的,由他创造了世界,而耶稣则只是他在人间的使者,代理他在人间传道,而耶稣也只不过是肉体凡胎,只因为他是耶和华之子,“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

”上帝是永恒的,他居住在天国,是一个超脱于整个世俗的净土之地,远离人世,高高在上。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在早期也曾有过“天帝”、“上帝”的传说,但那不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人格神,而只是指某种外在于自己的神秘的自然的或社会的力量。

中国的大多数神显得“亲民”得多,他们大多是有名望、有过巨大功绩的或是有大智慧的人,经过一代代中国百姓的传说,逐渐被捧上了神坛。

例如,道教所尊奉的太上老君的原型就是老子,他是春秋是一位有名的智者;佛教中所传的大肚子弥勒佛的原型就是五代时一位布袋和尚。

此外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杰出的人物在后来也由于各种原因成了神,享受百姓的祭祀和侍奉,例如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商代的名臣比干都被尊奉为神,而且受到历代从皇家到黎民百姓的虔诚祭祀。

在中国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所尊奉的“祖师爷”,在老一辈的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的眼中,如果不尊重自己的祖师爷,那就是欺师灭祖的行为,是很严重的罪行。

这种“祖师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神,比如工匠行业的鼻祖鲁班,戏曲行业的鼻祖唐玄宗等,都可以被奉为他们所在行业的神灵。

二、一家独大和三教并存——一元的西方宗教和多元的中国宗教西方的基督教从罗马帝国灭亡起就已经成为西方世界唯一的宗教,因此基督教认为自己世界上唯一合法的宗教。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文化。

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各种原因,中西方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总结。

1.宗教信仰: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在于宗教信仰。

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这种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人权。

而中国的主要宗教是儒家道教和佛教,这些宗教强调的是集体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2.价值观: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是价值观的核心。

而在中国,集体主义、家庭和传统价值观更重要。

3.教育:中西方文化在教育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个人发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而中国教育重视纪律和记忆,强调考试成绩和学术成就。

4.礼仪:中国和西方的礼仪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人们通常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比较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

而中国人更注重面子和尊重。

他们可能会使用一些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情感。

5.家庭观念:中国和西方文化对家庭的看法也有差异。

在中国,家庭是社会的核心,非常重视家庭关系和父母的地位。

而在西方,个人独立和自主性较为重要,家庭更多是一个相互支持的单位。

6.时间观念:时间观念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

西方文化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

西方人通常会尽量按时完成任务,而中国人对时间可能会更加灵活,他们注重与人的交流和关系。

7.食物和饮食习惯: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荤素搭配,重视米饭和粥类食品。

而西方人更强调肉类和面食,蔬菜和主食的比例可能较低。

8.婚姻观念:中西方文化对婚姻的看法也有差异。

中国文化中婚姻被看作是家庭的延续和传承。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有较大的影响力。

而在西方,个人选择和幸福感更重要,婚姻更多是两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

总结起来,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价值观、教育、礼仪、家庭观念、时间观念、食物和饮食习惯以及婚姻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也是两种文化在长期发展中的产物。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是相当显著的,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信仰的对象和信仰方式上,还体现在宗教对社会、政治、法律等领域的影响上。

本文将从信仰对象、宗教理念、宗教组织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信仰对象上。

在西方,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体系,其核心信仰是对耶稣基督的崇拜。

而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教是主要的宗教体系,分别代表着修行、信仰和道德伦理的不同方面。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西方注重个人的救赎和灵魂的拯救,而东方强调修身养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宗教理念上。

在西方,宗教被认为是个人信仰的私事,个人有自由选择宗教信仰的权利。

而在中国,宗教往往与家庭、社区和文化传承紧密相连,是一种集体意识和社会认同的体现。

中国人更倾向于将宗教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而西方人更关注个体的信仰体验。

此外,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宗教组织方面。

在西方,教会在基督教社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宗教组织有明确的等级结构以及行使宗教权威的方式。

而中国的宗教组织更为灵活,有时会与传统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等融为一体,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同时,在西方,宗教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而中国的宗教组织通常与国家密切相关,受政府管理。

最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可从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上得以体现。

在西方,宗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信仰者的人数不断减少,宗教已不再是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

相反,中国宗教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还对社会和政治产生着重要影响。

尽管国家对宗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信仰对象、宗教理念、宗教组织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之间的不同,也反映了中西方国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差异。

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有何异同?

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有何异同?

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有何异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变得更加频繁。

在这种大环境下,宗教信仰也成为了人们交流的一个重要的话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明悠久、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信仰习惯和宗教文化。

那么,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宗教信仰方面有何异同呢?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个话题的分析。

1. 宗教信仰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首先,中西方文化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主要的宗教信仰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而在中国主要的宗教信仰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藏传佛教等。

在西方,宗教信仰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而在中国,宗教信仰通常是以个人为主导的,也有许多旅游团体会组织前往寺庙拜谒的活动。

2. 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对生活的影响在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各种文化和信仰都极其丰富,中国的传统信仰非常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例如,道教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佛教则强调“因果报应”,不让人们做出伤天害理之事。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节日和仪式,例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不仅传承着历史,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和信仰的精神内涵。

3. 宗教信仰在文化交流和旅游中的影响现代社会,人们游历世界或者进行跨国交流已经变得极其常见。

在旅游和文化交流中,不同宗教信仰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许多旅游景点和度假区都会根据当地文化和宗教信仰要求进行规划和设计。

在西方国家,教堂和教义围绕着宗教信仰的社区通常都能被游客和教友们参观和观赏。

在中国,境内的佛塔和寺庙也受到了众多外国游客的热捧。

总之,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上,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进行跨国文化交流时,了解不同宗教信仰的文化内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国家间的友谊,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各异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报告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报告
起于人文崇拜 神是人性的 权力源于神
中国宗教
起于自然崇拜 人神分离 权力高于神
诗人对美好、伟大的向往
...... 开放包容 人本 ......
贵族思想专制
...... 开放包容 人本 ......
中西方国民宗教
西方国民宗教的发展
1800BC:古犹太教形成 1400BC:摩西建立犹太教
30AD:基督教诞生
灭亡。这是古希腊青铜时代的最
后一个阶段,包括《荷马史诗》 在内,大多数的古希腊文学和神 话历史设定皆为此时期。
西方宗教的起源
1100BC-800BC :黑暗时代,荷马时 代 1300BC,青铜时代末期左右,“海 上民族”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希腊
半岛和爱琴海诸岛灿烂的迈锡尼文明
被毁灭。在紧随”海上民族“之后,多 利亚人趁迈锡尼诸邦全面衰落之时,
中国儒释道的发展
春秋战国:儒家诞生 汉朝:儒家独尊,佛教传入,
茅山道、天师道、太平道
魏晋:儒教衰落,玄学盛行 隋唐:佛道并重,先老后释
宋明:理学发展,
中国国民宗教的特点
佛教:汉朝:佛教传入,提出灵肉分离,神不灭,追求灵魂不朽
隋唐:大乘佛教盛行,慈悲普度,众生平等众生亦可成佛,救度一切众生为目的之本怀
力。人有意志自由,因而可以独立作出选择和决断。但是,人也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基督教:信、望、爱。 信(自己是个罪人,但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宝血能洗净自己的一切罪过,因而死后可以去没有
罪的天堂),望(无论遇到疾病失业还是死亡,都相信神的看顾保守,都可以祷告、都有盼望),
爱(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耶稣基督就为我们死了,因而我们活着要好好去爱神同时爱人如己、 荣神益人、传福音) 新教:人人皆祭司,无需神父,每个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1-14作者简介:李佑明(1969-),男,湖北监利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宗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以及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的文化状况。

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以及同各国联系和交流的增加,宗教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等,也有利于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误读,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增进了解。

西方人大多数都信仰基督教,因为正是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使得中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化的任何一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基督教的气息。

而中国人长久以来深受儒教的影响,汉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融合佛教、道教及其它民间宗教的混合形式。

从文化策略上看,宗教文化可以团结人群、增强思想凝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从政治作用上看,宗教文化有助于统治阶级顺利实行统治、维护既有秩序;从宗教意义上看,宗教文化为人们的精神提供幻想性的安慰。

可以说,在宗教的目的论上,中西宗教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宗教精神之异同及其对各自的文化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又会发现它们有极大的不同。

一、中西宗教精神之比较宗教文化体现着一个时期内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期内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理念。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宗教作为政治工具的时代已经逝去,它重新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中西宗教文化在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个体自觉承担俗人救世之责任方面,颇有相近之处,但也稍有差别。

所以,也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西文化之差异。

1、中西宗教精神中神人观之比较神与人的关系是任何宗教都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认为,基督教的一切理论都是以神为中心而建立的,它的核心是对神的本质的论述和对神人关系的思考。

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他创造自然万物、时间空间,他存在于自然之外而不是自然之中,为自然立法,制定自然界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上帝也是人类的创造者,上帝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灵魂和肉体,而且还创造了人类的历史,进入到人类的历史之中,为人生和人类历史确定目的。

因为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并且关怀着人类,用自己亲生子的血为人类赎罪,因此人应该服从上帝。

在这样一种神人关系模式之下,犯罪感与忏悔成为圣经的永恒主题。

人类的最大幸福就是修复与上帝的父子般的关系,重新回到上帝的身边。

人类修复与上帝的关系,靠他自己单方面的力量是万万不能的,要靠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救赎,还要全心全意地爱上帝、爱他人,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与基督教不同,中国宗教关注的中心是人,主张“神人合一”。

中国的神人观摈弃了基督教神人之间的“启示”中介,直接切入天命的内涵,把生养宇宙的主宰和宇宙万物的价值源泉皆内在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比较李佑明(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宗教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

文章分析了中西方宗教在目的论上的一致性和在宗教精神上的主要区别,阐述了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化生活的影响,重新审视了中西方宗教文化的现代价值,以期能使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文化;跨文化交际;宗教精神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54(2008)02-0078-03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第2期(总第75期)2008年4月出版JournalofNanchangCollegeNo.2(Sum75)Apr200878第2期于宇宙万物的本性之中。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神人观不强调用独立于自身之外的上帝来启示自己,而是强调用省察克制、修德养心来体悟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彻悟自己是宇宙本源之一部分,强调“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提倡“尽其道而死”的生死观和从天道引悟出人道的价值观,从而期望从中获得最大的超越性归属感,达到最高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2、中西宗教精神中价值观之比较不同背景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双方对彼此的文化不了解,可能会导致误解,小的误解使人感到不舒服,而大的误解可能铸成大错甚至引起兵戎相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往往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些观念又与双方的宗教信仰与所处的宗教环境有关。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期处于农业宗法社会,以家庭为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在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逐步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本位,以忠、孝为核心的价值观,虽然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和特点,诸如儒家的道德价值观、道家的自然主义价值观、墨家的兼爱功利主义价值观、法家的权势功利主义价值观等等,但从中国传统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这些价值观均未超出以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为基础、以“三纲五常”规范体系为核心的封建主义价值观,它们整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而基督教是一种哲学化的宗教,它的神学教义建立在哲学和逻辑的基础上,与中国的宗教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的区别。

在西方宗教文化中,基督教教义的许多具体成分被扬弃之后,其核心价值经过人类理性的整理和发展之后,形成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即拯救与博爱精神。

这样的基督教道德价值核心在文化深层次中维系着西方社会的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加强人们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和共存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群体存在及发展所必须的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提供了道德保障,但是同时也形成个人主义和合理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中西价值观与宗教观的不同。

二、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化生活的影响1、对语言交际模式的影响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宗教文化就会对交际模式产生影响。

许多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崇尚自我和自身利益当先等,这些行为决定了他们的语言交际模式。

而中国人一直以来深受儒教的影响,重视集体主义,讲究仁、义、礼、智,并在交际过程中考虑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尊老爱幼、朋友彼此忠诚这些基本道德条例。

这些法则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的语言交际模式,也决定了两种语言中许多表达方式的差异。

英美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

在西方语言体系中,用于赞美、感叹、诅咒发誓、表达愿望或形象描绘时,宗教色彩也比较强烈。

西方人总是用“God”这个字眼,而中国人则表现出复杂多样的信仰内容。

如西方人常说“ByGod”!(凭上帝发誓!),中国人说“老天爷作证!”;西方人说的“Godblessme”(上帝保佑!)相当于我们的“菩萨保佑!”等。

我们时常还会看到一些带有特定的宗教含义的词语,如果不了解其相关背景而只按字面理解,就往往会导致交流的障碍。

例如“EndoftheWorld”,对中国人来说,看到这个字眼往往会联想到“大难临头,人类即将毁灭的世界末日”,但对西方英语世界的人来说,它只是表示有朝一日现世即将终结,所有人都将接受上帝的最后审判,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与汉语里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有类似含义。

宗教文化同样对中西方的词汇、习语等方面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汉语中有许多成语出自佛教的语言,它们主要来源于佛经的译作,还有一些汉语成语虽不是直接出自佛经但却是受佛教思想或佛教活动的影响之后产生的。

如“天花乱坠”。

相传佛说法时,天人感动,飘散香花作为供养。

又相传梁武帝请云光法师在南京讲经,天花乱坠。

今多含贬义,指说话动听,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而在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的同时,基督教的语言和思想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英美国家社会生活和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

《圣经》中的典故、比喻、谚语、俗语等习语却广为世人所接受和使用,成为英语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在人类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中,文学和宗教恐怕是历史上最能潜移默化大众心灵的两种形式。

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交融和影响。

从《圣经》到《红楼梦》,从荷马到托尔斯泰,文学里边都有宗教;从佛教的梵经和变文到基督教的赞美诗和圣剧,宗教里边也有文学。

更重要的是宗教的一些观念源远流长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从而使文学因李佑明: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比较79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受不同宗教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采。

众所周知,欧美文学来源于两大系统,即具有人文主义内涵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系统和来源于具有唯灵主义内涵的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系统。

基督教文化认为,人因生而有原罪,这种导致西方人们对世俗人生永远保持一种清醒的反省精神和批判态度,心灵陷入不断的矛盾冲突的动态之中。

忏悔和反思自身的罪孽,成了拯救灵魂、解脱心灵痛苦的一个有效途径。

所以,西方文学中表现忏悔意识的作品比比皆是,从弥尔顿的《失乐园》到莫泊桑的《一个儿子》、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等,都表达了深深的自我忏悔。

而西方许多重要文学观念的实质性转折,也都同基督教有关。

西方人通过忏悔去呼唤人们追求道德完善,通过心灵冲突的不和谐去呼唤人们追求和谐。

而中国的儒道思想中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仁道精神。

中国人通过自省与教化去希望人们与自然、社会达到和谐,并涵养一种博大的人格修养。

自孔子开始,中国文学史上的许多作家屈原、陆游、陶渊明、曹雪芹等等,一直到现代、当代的许许多多的作家们都是在立言之前先立德。

孟子所说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成为古今文学艺术家们的信条。

在文学作品中追求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心所欲不逾矩”,严格规范自己。

而中国人复杂的宗教观念在中国古典名著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其影响也是广泛而且长久的。

如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把宗教文化作为谋篇布局的辅助手段。

《红楼梦》中由一僧一道将一颗通灵宝玉带到了尘世间,后来贾宝玉又随一僧一道飘然出世。

三、对中西方宗教文化现代价值的重新审视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

它不仅具有社会文化所具有的结构和形态,而且包含人类文化所包含的各种类型,具有重要的思想、伦理、审美和知识价值,需要我们去发掘、整理和利用。

但是长期以来,尤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人们都对宗教采取敌视的态度,宗教常常被认为是虚无飘渺、反动和落后的东西。

基督教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消极负面的影响作用,如信仰的偏执狂热,迫害异教徒,宗教裁判所,许多宗教教义对人性的束缚等等。

自19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一股研究宗教的热潮。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宗教这一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对宗教的作用给予了肯定。

众多学者都认同一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会导致宗教的消亡,宗教将会长期存在,并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