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物和环境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单项选择题(共8小题)1.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A.膀胱内的尿液B.淋巴管中的淋巴液C.肺泡腔内的气体D.小肠腔内的消化液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内环境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C.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没有缺失时,内环境将维持稳态D.正常情况下抗体、激素、神经递质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3.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泡”。
“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段时间后“水泡”可自行消失。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水泡”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B.“水泡”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水泡“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D.“水泡”的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①是血浆,内含葡萄糖、血浆蛋白和激素等成分B.淋巴细胞生活的环境有①和③C.图中③与①最主要的区别是③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多D.人体绝大多数细胞通过④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HCO3−、HPO42−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不变的缓冲物质C.内环境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血红蛋白等成分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6.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这三个系统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C.三个系统的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和受体直接接触,这种作用方式具有特异性D.受到病毒感染后机体出现发热的症状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都有关系7.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健康人到高海拔地区旅游时,容易出现血浆中乳酸浓度升高、肺水肿、脑水肿等症状,补救措施是针对性输液、吸氧和强心治疗。
2020年高考理综生物复习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母题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母题呈现【母题来源一】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综生物(全国m 卷)【母题原题】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 .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 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 .组织液中的O 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 .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 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 2以 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 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 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 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 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 错误。
故选D 。
细胞内液。
,和营养喀度E 那代射座朝 蛆织液【命题意图】本专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命题规律】以文字叙述、表格、图形等形式考查组织液、血浆、淋巴的判断,内环境中存 在的物质判断,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
【得分要点】1 .内环境示意图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无电毛细血管5②为血浆:有旨端:毛细淋巴管f ④为淋巴内 一细胞内液体一①为细胞内液 外f 细胞间的液体》③为组织液(3) A 端若为动脉上端,则A 处氧分压高于B 处,A 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 处,B 处CO 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 处。
2 .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的判断(1)存在的物质(2)不存在的物质(1)管状结构- (2)组织细胞-血浆pH 维持稳态的机制(以H 2CO 3—NaHCO 3缓冲对为例):吃过多碱N 出C03 性食物时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引发原因如图所示:组织水肿过敏反应 }淋匕循环受阻,1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1)分析(2)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14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解析:由题意可知,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则五种生物所构成的营养结
构应为
,A 错误;若甲与丙无捕食关系,则食物网为
,
则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20+50= 7 =0.98=0.14,B 正 500 50 7
确;甲捕食乙、丙,若甲数量增加,则乙、丙的数量减少,C 错误;除去甲
和丁后,则乙、丙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D 错误。
答案:B
2.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 1/2 来自绿色植物,1/4 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 来自
羊,假如能量传递效率为 10%,那么该人每增加 1 kg 体重,约消耗植物( )
A.10 kg
B.28 kg
C.100 kg
D.280 kg
解析:本题可用转换法。将纯文字信息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转化为如
3.正确判断有关生态系统图示的 4 种组成成分
(1)先据双向箭头“ ”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判断 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 D 为“ 生产者 ”,有“3”个指入箭头的 C 为“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 D→A→B,确定 A 为 消费者 、B 为 分解者 。 (2)图示中 D、A、B 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网)中只包括D和A 。
食物链(网)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剖析 (1)食物链上只存在捕食关系。 ①被捕食者减少→捕食者减少。 ②被捕食者增多→捕食者增多。
(2)食物网中的连锁反应。 ①a 种群的数量减少导致: b 种群的营养级比 a 种群低时→b 的数量将增加; b 种群的营养级比 a 种群高时→b 的数量将减少。 ②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 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小。 ③分析数量变化时,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依据,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复习第30讲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数学 模型。 (1)研究方法:构建______ 假设 → (2)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______ 数学形式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____________
→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类型 曲线图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 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考向 2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
(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 素是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 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
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 对种群 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波动 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 大多数种群数量总是在______
急剧下降 ,甚至______ 消亡 。 还会____________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食物 、天敌、传染病等。 (1)自然因素:气候、______ 人类活动 。 (2)人为因素:____________
新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54张)

2.(2020·山东等级考)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 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 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 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 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食物网复杂程度 取样深度/cm 农业模式 生物组分(类)
(相对值)
常规农业
C [土壤中的小型动物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消费者如一些植物害 虫,分解者如蚯蚓等,A错误;实现物质循环至少具备生产者和分解者,由 题干信息可知,泥浆生物反应器中只加入了分解者,因此不能实现物质循 环,B错误;据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信息可知,加入的菌种进行有氧呼吸,分解污染物获取 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属于分解者,C正确;生态系统的组成由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由题意可知,泥浆生物反应 器中只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作用 物理 行为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生物种群的繁衍 生物的种间关系
4.明确碳循环的来源和去路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__合__作__用__或化__能__合__成__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二、研透教材
1.易误辨明
(1)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C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 能相对稳定的能力,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既存在于生物群落与 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B错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 大小取决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 强,C正确;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但其恢复力 稳定性低于草原生态系统,D错误。]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突破:专题七 人体的内环境与免疫调节(1)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突破:专题七人体的内环境与免疫调节(1)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1、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B.血浆、消化道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3、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B.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C.人体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D.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4、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 )A.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B.麦芽糖的水解C.碳酸氢盐的形成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5、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C.消化液属于细胞外液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6、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7、淋巴、组织液和血浆在成分上类似,但是( )A.淋巴和组织液中无蛋白质B.淋巴、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多C.淋巴、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少D.血浆中无大分子蛋白质8、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9、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10、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是(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蛋白质B.氨基酸、DNA聚合酶、二氧化碳、钠离子C.胃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11、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SO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膜上载体HPO、葡萄糖、氨基酸D.Na+、2-41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CO2、血红蛋白、H+、尿素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D.Ca2+、载体、氨基酸13、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C.CO2、解旋酶、Cl-、尿素D.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14、2015年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她的团队研发的治疗疟疾新药—青蒿素,每年挽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
2020版高考生物复习第八单元第25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讲义

第25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纲明细] 稳态的生理意义(Ⅱ)课前自主检测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1.在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人体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从而使体内的细胞拥有稳定而适宜的存活条件。
(P1)(√)2.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成年女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
(P2—相关信息)(√)3.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血浆。
(P3—相关信息)(×) 4.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
(P4—资料分析)(√)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P4—正文)(√)6.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P5—正文)(√)7.夏天长时间使用空调,容易引起“空调病”。
(P9—与社会的联系)(√)8.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P9—正文)(√)9.1926年,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P11—科学史话)(√)10.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P8—正文)(√)11.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P12—本章小结)(√)(2015·海南高考)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答案 C解析激素通过体液进行运输,A正确;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B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正确。
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 第23讲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分析

[基础达标]1.(2020·安徽安庆期末)下列变化属于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改变的是( )A.进食后肝细胞内储存的肝糖原增多B.饮用食醋后胃液pH下降C.剧烈运动过后血浆pH下降D.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因葡萄糖含量增加导致渗透压上升解析:选C。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肝糖原存在于肝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不符合题意;胃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B不符合题意;剧烈运动过后血浆pH下降,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C符合题意;尿液属于外分泌液,不属于内环境,D不符合题意。
2.(2020·湖南衡阳一模)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在内环境起作用B.内环境是一个由H2PO-4/HPO2-4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不变解析:选C。
有的激素通过靶细胞表面的受体起作用,有的激素受体在细胞内,A错误;内环境的缓冲体系主要由H2CO3/NaHCO3构成,B错误;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C正确;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错误。
3.(2020·吉林大学附属中学模拟)右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丁均属于内环境B.甲中不会发生抗原与抗体的结合C.丙中的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丁可表示神经细胞的细胞内液解析:选C。
根据单箭头方向可以判断,甲为组织液,丙为淋巴,乙为血浆,丁为血细胞的细胞内液,丁不属于内环境,A项、D项错误;组织液中会发生抗原与抗体的结合,B项错误;淋巴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项正确。
4.(2020·山东青岛期初调研)下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和③细胞所处的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B.若人长期营养不良,⑤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C.⑤中蛋白质含量比②和④中多,所以⑤的渗透压高于②和④D.高原地区缺氧,人体内产生的CO2增多,所以⑤的pH会明显下降解析: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一、考点突破1. 种群的特征(Ⅰ)2. 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 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Ⅰ)4.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5.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6.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7.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二、重难点提示1.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形成的条件及特点2. 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3. 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及实验验证4.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能量流动有关计算5. 信息传递的类型及其作用、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本讲主要介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
由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研究生态的重要基础,高考考查时必然以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来出题。
所以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特点,功能以及食物链(网)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人类社会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一个科学难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逐渐加强,世界对生物多样性及环境问题日益重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也成为近年高考的热点。
专家点拨一、本讲内容框架图二、重点知识点拨(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 种群年龄组成图解读(1)模式图①图解②析图注: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①图解②析图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图乙相反,为衰退型。
(3)统计图①图解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表示年龄,横轴表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析图a. 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b. 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 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 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4)柱形图①图解②析图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二)“J”型和“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1.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及解读2.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及解读※注:K值含义: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以后保持稳定。
3. K值与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4. K值变动的示意图(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三)群落的特征1. 种间关系的比较※注:互利共生为种间互助,而竞争、寄生和捕食则为种间斗争。
(四)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 生态系统的组成(1)两大部分组成: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2)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四种成分的联系:①基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②桥梁:生产者、分解者;③主导(基石):生产者。
2. 四种成分的判断(图示及分析)(五)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举例如下):草→鼠→蛇→猫头鹰成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特别注意:(1)食物链(捕食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
(2)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是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
(3)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条数,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具有食物关系的最高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
(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 能量流动过程的相关分析(1)能量流动图解(2)分析①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由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开始的。
②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③能量的输入过程,是通过生产者来输入的,包括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将无机物转化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转换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而流入生态系统的。
④各级消费者的能量一般来自于上一个营养级;⑤各营养级的能量去路:a.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而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形成ATP,被生物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b. 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利用;c. 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
⑥能量最终都以热能形式散失。
2. 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
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这一部分最终流入分解者。
(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反复的循环运动。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所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重点掌握碳循环过程,如下图所示。
(八)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 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2. 作用:决定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3. 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而且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4. 信息传递在生物中的具体作用(1)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 一般呈现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亦然;2. 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如图所示:状元典例能力提升类例1 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 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C. 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D. 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一点通:变异(基因突变)在前,(黑暗是环境)选择在后。
环境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种群密度不是生态因素而是种群的特征。
水生生物的种群数量(K值)制约的主要因素是水中的溶解氧。
间接使用价值是生物的生态功能,科研价值是直接使用价值。
答案:C例2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 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一点通:由于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均处于食物网的某一位点,与周围的多种生物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可同时处于不同食物链的不同阶层,故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处在多个营养级,A项错;大多数动物以其他生物为食,故大多属消费者,但并非均属消费者,如屎壳郎、蚯蚓等主要进行分解粪便等作用就属于分解者。
自养生物都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故都是生产者。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
但并非所有细菌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根瘤菌是消费者。
答案:C综合运用类例1 下列关于下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B.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 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一点通:当环境条件更加优越时,K值会增大,A错误,D正确;环境阻力是在c点之前就出现了,B错误;防治蝗灾应在b点时进行,C错误。
答案:D例2 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一点通:本题以农业生态系统为载体,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应用能力。
农作物的残枝落叶中含有通过光合作用储存起来的能量;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解落叶来利用这部分能量,AB正确。
生态系统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 错误。
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D正确。
答案:C思维拓展类例1 下图是某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 m),下列叙述正确的是()y⋅2mA. 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1.1×105kJ/y⋅2B. 由生产者,Ⅰ、Ⅱ、Ⅲ、Ⅳ构成的捕食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C. Ⅰ为第一营养级,Ⅱ为第二营养级,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5.6%D. 在生物圈中,除了全部的微生物,一些腐生动物也属于类群Ⅳ一点通: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
生态系统总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103kJ/m2﹒y )=23+70+3+[(4+9+0.5)+(2.1+5.1+0.05+0.25)-(5+2)]= 1.1×105kJ/ m2﹒y; Ⅳ是分解者,不构成食物链的成分,所以B错;Ⅰ为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所以C错;微生物有的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有的是消费者,如大肠杆菌,有的是分解者,所以D错。
答案:A例2 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
(3)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4)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途径产生CO2。
一点通:(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循环过程。
(2)X与甲为生产者,甲所示的生物类群因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判断为绿色植物,所利用的能源为光能。
X与甲生物类群不同,但同为自养型生物,所以X为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所表示的生物为化能自养细菌(或硝化细菌)。
丙所示结构为细菌,Y和X同为分解者,但细胞结构不同,推断Y的细胞结构为真核细胞,真核细胞不同于细菌的最主要特点是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